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_基于中缅边界问题的划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本法律法规信息已被VIP在线数据库优先收录了解更多>>【法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颁布单位】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发文字号】【颁布时间】1997-3-25【失效时间】【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签订日期1997年3月25日生效日期1997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了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两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认识到共同维护与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稳定和安宁的必要性,认为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将为两国边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往来提供方便,并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着的传统的胞波情谊,达成协议如下:第一部分定义第一条在本协定中:一、“边境地区”系指附件一所列的中方一侧的县(市)、缅方一侧的镇区。
二、“边民”系指在边境地区的任何一方的常住居民。
三、“地方当局”系指本协定第四条所指、经各自政府授权处理边界事务的双方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四、“执行公务人员”系指各自任命的边防代表、边防副代表和联络官;从事边防检查、海关、商检、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及在贸易组织工作的人员;官员;以及从事文化、体育和卫生工作的人员。
五、“界河”系指边界线所通过的河流、小溪和渠道。
第二部分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和界线标志的维护第二条中缅两国边界已根据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划定和标志。
双方重申尊重两国的边界线及界线标志。
第三条双方依据下列文件的规定维护两国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界线标志和方位物:(一)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三)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四)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20世纪初,经过清政府艰苦的谈判之后,基本确定了中缅边界的走向;但部分地区仍需要双方勘查后再做决议。
双方在最后签约时,由于签约双方所使用的地图存在差异,各执己见,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英国依旧我行我素于1910年11月下旬出兵片马地区,实行派兵占领,清政府随即外交抗议和严正交涉,但未派军到片马前线。
1912年,在片马入侵事件还未结束之时,清王朝便骤然倒下了。
01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缅边界纷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北洋政府是民国时期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
对于英军对片马地区的侵占,民国政府随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就派遣第二师师长李根源。
李师长在之后的抗英战争中不幸阵亡,英军随即控制了片马、坎底(葡萄)等广大地区。
使得中国内陆与江心坡被完全隔断,成为飞地。
图1 麦克马洪线英国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
但在1898年曾向清政府提出'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的条款没有实现。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前,由于英国早在1898年曾要求中国'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的目的没有实现。
于是抛出了在1913年10月13日由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华民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狭义的“麦克马洪线”(蓝线?) :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中义的“麦克马洪线”( 绿+黄线) :西起不丹,东到伊素底希山口(待考) , 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广义的麦克马洪线(绿+黄+红+蓝线) :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经过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抵帕米尔高原。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中缅边界条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签订的一项重要国际条约,于1960年10月1日在北京正式生效。
该条约详细规定了中缅两国边界线的划定原则、具体划界的方法和程序、争议地区的处理等内容,为中缅两国建立了稳定和平的边界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缅边界条约》共包含8个条款,下面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条约规定了中缅边界线的划定原则。
根据该条约,中缅边界线应以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传统习惯为基础,并应尽量沿用历史上争议不大的实际控制线。
这一原则既保证了条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也尊重了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和利益。
其次,条约明确了划界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根据条约规定,中缅两国应互相派遣代表组成划界委员会,协商确定边界线的具体路线,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划界工作。
尤其是针对争议地区,双方应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妥协和让步来达成最终的划界协议。
此外,条约还详细规定了划界线的具体走向和标志物的设置。
根据条约规定,划界线应以具体地理地貌或明显的自然界限来界定,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两国还可以在边界线上设置边界标志物,标明划界线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以便于两国边民的辨识。
最后,条约还对争议地区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如果在划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或者通过第三方的调解来解决,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提请国际法院裁决。
通过这些规定,条约为中缅边界争议提供了一种和平解决的框架,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是中缅两国边界问题得到一次重要的解决。
该条约的签订,不仅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中缅边界线的划定,而且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条约的签订也体现了中缅两国政府解决边界争议的良好意愿和智慧,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中缅边界谈判中方为啥让步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谈判近期,南海领土争端再一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越南立法圈占西沙南沙群岛,作为回应,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
为解决南沙领土问题专门调整辖区,可谓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新思路。
有“新思路”,自然也就有“旧思路”。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被誉为“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可谓“旧思路”的典范。
“新思路”的效果尚需时日来考察,“旧思路”的得失,则已不难看清楚。
2012-7-2 第31期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缅三段争议边界缅甸跟中国云南接壤,两国边界线有2700多公里长。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三段边界未决。
这三段有争议的边界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在缅殖民时入侵西南边疆的给中缅边界所造成的。
南部阿佤山区一段,英国划定“1941年线”作为边界,国民政府未提出异议第一段争议边界是阿佤山区的一段,即所谓“1941年线”问题。
1941年,英国与国民政府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英方有利的边界,这就是" 1941年线”。
该线将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划入英属缅甸。
但是,国民政府始终未与英国进行实地勘界树桩。
为何当年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1941年线?学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英国要挟说。
1941年正值中国抗日,英国以封闭中国战略物资的交通要道—滇缅公路为要挟,迫使民国政府同意以换文的形式在南段未定界划了一条片面利于英国的边界线,即“1941年线”。
另一种是朱昭华的观点。
朱昭华认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封锁了中国整个海岸线,滇缅国际交通线变成了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
为了增强运输能力,国民政府下定决心修筑一条滇缅铁路。
然而,要修通此条铁路,中国必须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
中国政府就此问题多次向英国提出请求,但英国政府却以此为条件,强迫中国政府划定了中缅南段未定界,即“1941年线”。
划定后,国民政府未就此段边界提出过异议。
缅甸独立后,全盘接受了英国殖民时代的权益。
不过仅在地图上,把这两个部落辖区划入缅甸的掸邦,但并没有实际控制。
中缅领土争端: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我们只讨回18%,亏了吗

中缅领土争端: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我们只讨回18%,亏了吗1961年10月,中缅两国总理代表各自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结束了两国多年来的领土纷争。
在这纸条约中,中缅两国达成了边境问题的最后共识,在总面积为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中,双方各退一步,中方拿走了其中的18%,其余的82%则归缅甸所有。
关于这最终的纠纷解决方案,有人认为中国失地太多,在这场外交谈判和博弈场中落于下风,海外无良媒体以及龟缩在台湾岛的蒋介石政权也在此事上大做文章,将新中国与积贫积弱、失人失地的晚清政府划上等号。
那么,这次争议领土划分对于新中国而言,究竟是大赚还是血亏?这场外交博弈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一纠纷之始缅甸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其边界线曲折呈现南北走向,全长共有27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缅边界的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三段存在未决的问题。
首先是北段,该区域位于尖高山以北,地势险要,山高路远,清末以来被称之为野人山,一些少数民族的部落长期居住于此,缺少和近现代文明交流的机会,野蛮和未开化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
据相关资料记载,1891年满清政府直隶候补道姚文栋曾在这里进行过实地考察,认为该地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缅甸。
缅甸贡榜王朝末代君主当时,曾经称霸中南半岛数十年之久的缅甸贡榜王朝已经被英国殖民者所灭,缅甸彻底失去了主权国家的身份,沦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之一。
在贪婪的英国殖民者眼里,缅甸是一个针对中国的绝佳工具,利用满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不当,趁机攫取吞并滇缅一带的土地就是他们的野心。
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决定与英国当局展开边境问题谈判,双方于同年6月提出了各自的诉求。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谈判,双方于1894年签署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
在条款中,双方就北段野人山的归属达成了共识,认为这一段缺少地理数据,待到日后勘测完毕后再商定边界问题。
然而此后,中华大地上接连爆发了大大小小数百起反清革命起义,清政府自顾不暇,西南的边境问题自然也就搁置了。
中缅外交案例

中缅外交案例中缅两国在历史上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文化、商业和军事领域。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缅两国关系经历了波折,但总体上保持着稳定。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缅外交案例,以展示两国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一、1950年代:中缅友谊条约1950年代初期,中缅两国领导人通过互访和谈判,签署了《中缅友谊条约》。
这是中缅两国建交后签署的第一份重要文件,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条约中规定,两国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相协助,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条约的签署,不仅加强了两国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也为两国开展军事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1960年代:中缅边境冲突1960年代,中缅边境出现了一系列冲突。
缅甸政府在边境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中方认为这些工程有可能侵犯中国领土。
1967年,中缅边境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双方都有人员伤亡。
这次冲突导致中缅两国关系恶化,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得到缓解。
三、1970年代:中缅建立“铁路外交”1970年代,中缅两国领导人提出了“铁路外交”概念,即通过修建铁路来促进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
1970年代末期,中缅两国开始动工修建从昆明到缅甸蒲甘的铁路。
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有助于缅甸发展经济,也将有利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
这个项目的实施,为中缅两国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1990年代:中缅合作打击毒品20世纪90年代,中缅两国在打击毒品方面开展了合作。
由于缅甸是亚洲最大的毒品生产国之一,毒品问题一度威胁到了中缅两国的安全和稳定。
中缅两国政府开始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毒品犯罪。
双方在情报交流、缉毒行动、法律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五、2000年代:中缅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0年代,中缅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1年,中缅两国签署了《中缅全面合作条约》,明确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方向。
2004年,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

界中存在很 多不确定性 ,有的边界没有划定 ,有的虽划定但
由于 自然和人为的原 因而形成一些争议①。边 界不确定 ,甚 至部分领土被他国侵 占,伤害 了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性 ,这对
一
了明确的边界争端解决模式 ,成 为中国后来处理与其他邻 国 争端 的先例和范例 ;中俄边 界问题则是最近解决的 ,它可以
来 ,中国主权和领土屡受外国欺侮侵略 ,国内社会期待一个 强有力的政府 ,维护 国家 的根本利益 。然而 ,边界争端的存 在 ,特别是带有屈辱性的边界 问题 ,对 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 来说,是一种严肃的挑战 。以中缅两国的边界争端为例 。15 90
20 0 4年 。前两次谈判双方 分歧 较大 ,加上两 国政治关 系
的边 界解决政策,中俄边界问题则代表了冷战后一超 多强格 局下中国边界争端解决政策,这两 个案例可以说明 ,中国的 边界争端解决政策是否会受到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
一
之间【。中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第一个 1 】
时期是 2 世纪 6 年代 ,中国与缅 甸 、尼泊尔 、蒙古 、巴基 0 0 斯坦 、阿富汗等 国签订 了边 界条约或协定 ;第 二个时期是 19 9 1— 2 0 04年,中国与俄罗斯 、老挝 和越 南以及新独立的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 了边界问 题 。在总数 2 个边界争端 中,中国对 1 个争端作出了实质 3 7 性让步 ;通常接受 少于 5 %的争议领土[。我们需要了解 的 0 2 】
是 ,中国解决陆地边界争端的模式是否具有连续性?有什 么 特征?如何理解这种对外政 策的本质及其国际影响?本文试
图 以中缅 、中俄关系为例 ,对 以上 问题做 出一些 回答 。 在 已经解决的 中外边界争端 中,中缅 、中俄 关系最具代 表1 生。在 国家类型上 ,缅甸是小 国,俄罗斯 是大国,这两个 案例可以说明 ,不管是弱小邻国还是强大邻 国,中国的边界 争端解决政策是连续一致的 。从时 间维度来看,中缅边界争 端是中国解决的第一个争端 ,正是在这个过程 中,中国形成
中缅划界始末

中缅划界始末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边界。
中国收回约342平方公里土地,失去220平方公里,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国民政府时期增加了约122平方公里左右国土面积。
要了解此次划界的来龙去脉,还要上溯到晚晴时期。
14世纪中国明朝建立后,曾在云南边境地区设立六个宣慰使,其中的两个宣慰使就设在当前缅甸的孟养和木邦,管控这两个土司,管辖区域包括现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克钦邦(今云南边界以西)和萨尔温江中上游的掸邦(今云南边界西南)。
比现在的边境线向外延伸一百到几百公里。
明朝后期国势衰弱,缅甸东吁王朝趁机举兵北犯,先后攻占了掸邦高原的八莫、孟养等地,收服了孟养王和木邦王,云南边界大幅内缩。
清朝统一后曾收复部分失地,册封贡榜王朝孟云王为缅甸王,这也是缅甸国名的来历,缅甸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但随着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缅甸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吞并缅甸以后,英国于1886 年同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迫使其承认它对缅甸的占领。
自此,中缅之间的宗藩关系不复存在,英国后来又通过1894 年《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 年《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侵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并划定了中缅之间的部分边界,此后,它又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蚕食中国领土。
中缅边界问题开始凸现。
逐渐形成了三段“未定边界”。
其中中印缅三国交界点至尖高山为边界北段边界,即“缅北争议区”;中段南碗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永租”地——猛卯三角地;南定河至南卡江为南段,又称“一九四一年线”,都边界未定。
所谓的“缅北争议区”在历史上的明朝前期曾经隶属过我国。
这一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高黎贡山、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枯门岭(克钦山)、钦敦江、和巴特开山,其中枯门岭与巴特开山又统称为野人山。
而江心坡是位于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地带,只是“缅北争议区”的一小部分,明初归孟养军民宣慰使司统治,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缅甸东吁王朝占据了孟养土司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与 周 边 国家 的 关 系 实 际 上 成 了 中 国与 列 强 之 间 的关
系 中缅划 界 问题 , 属 于英 国殖 民主义 遗 留下 来 的边 界领 从 中缅 两 国边 境 历史 的发展 来 看 , 中缅 交 界地 区 多为 土 纠纷
说, 中缅两国获得独立后开始成为平等 ∀ 友好的邻邦, 但 在边 界 问题上 , 两 国仍 从 各 自前 政府 那里 继 承 了完 全不 同
之 线 , 将 江 心坡 野人 山地 包 括 在 内 后 , 提 出 了更 为靠西 的 巴特 开 山一线 193 年 , 外 交 部滇 1 缅 界务 研究 委 员会 的尹 明德 在对 北段 未 定 界地 区进行 勘 察
后双方提 出各 自的划界要求 , 分歧较大 , 尖高山以北的中
缅北 段 未定 界 问题便 遗 留 了下来
琉球 ∀ 越南 ∀ 缅甸 等 中国藩 属 国相 继 沦 为 列强 的殖 民 地 ,
确 的 态 度 , 力 求 通 过 友 好 协 商 , 寻 求 公 平 合 理 的解 决 办
法 , 最终 使 中缅 边界 问题 得 以最 终 解决 并不 令 人满 意 然而 , 这 些理 由 首先 , 就 中缅 两 国关 系 发生 根 本性 变化 来
实 , 国 民政 府那 些 不断 往西 划 的分 界线 , 无论 对 中 国多 么 有 利 , 都 只是纸 上谈 兵 , 它 不仅 与 中缅 边 界 的现 实状 况脱 节 , 也与历 史上 中 国西南 边疆政 权 的管 辖 区域 不尽 吻合 从 历 史 上看 , 中英 之 间长 期 争 论 的 中缅 北 段 未 定 界 , 主要包 括 了尖 高 山以北 , 西 藏边 界 的担 当 力卡 山以南 , 印 度 阿萨 密 以 东和 高 黎 贡 山 以西 的地 方 在 188 年 英 国 吞 6 并 上缅 甸 以前 , 这些 地方 主要 是 一些 独立 的少 数 民族 部落 地 区 , 在历 史上 有 的部落 未 同 中 国发 生 过往 来 , 有 的则通 过 土 司制度 发生 某些 联 系 , 这 种 联 系随着 时间 的 推移 也不 断 发生 着变 化 就恩 梅 开江下 游 以东 的小 江 流域 来说 , 这 里 曾分 别归 属 于保 山县 和腾 越厅 所属 的 土司 管辖 由于 土 司制 度 的弊 端 和地 理条 件 的限制 , 到 清末 , 小江 上游 地 区 已 不同 程度 脱 离 了土 司管辖 , 一 些村 寨 只成 为名 义 上 的土 司 辖地 , 清 政 府 官员 也 不加 过 问 , 俨 然 #视 同化 外 ! 小 江 流 域 以外 的江心 坡 ∀ 户拱 等地 , 明朝 曾在这 里 设置 里 麻 长 官 司进行 治 理 , 万历末 年 , 里麻 以西 ∀ 孟 养宣 慰 司辖 境 内 的野 人进 人 里麻 , 赶 走 当地 的土 司 , 到清 朝没 有恢 复设 置 , 原 里麻 长 官司 的辖 地 即不再 属 于中 国 光 绪 年 间受 薛 福成 之 托考 察 滇缅边 界 的姚 文栋 曾指 出 , 野 人 山之北 有 匝脱 之 地 千七
的原则 真正 落实 到边 界 问题 的解 决 中 , 并非 一 件 易事
学 术 界 在 论 及 196 年 中缅 两 国之所 以能 够 最终 解 决 0 争 论 多年 的边 界纠 纷 时 , 大都 认 为 , 中缅 边 界纠 纷完 全是 英 帝 国主 义 侵 略 政 策 造 成 的 , 194 年 后 中缅 关 系发 生 了 9
的 ∀ 相互 冲突 的 观点 缅 甸独 立 后 , 把英 国政府 凭借 强 权
而 获得 的 中缅边 界领 土 视为 其合 法 遗产 , 要 求 继续 拥 有
中央 王 朝 力 量 难 以到 达 的 边 疆 土 司 地 , 享 有 很 大 的 独 立 性 随着两 国 国力 的变化 , 边 界 土 司常 常处 于一 种 不稳 定 中缅 之 间也 为争 夺这 些 边境 土 司地 爆 发过 战 状 态 , 时而 臣服 于 中 国 , 时 而 臣服 于缅 甸 , 或 对 中 国 ∀ 缅 甸 同修 贡职 争 , 中缅 两 国之 间并不 存 在一 条 近代 意 义上 的国 界线 , 更 多 的时候 , 两 国的边 界界 定 只是 一些 点 和 面 , 而不 是近 代 意义 上 的 一条 #线 ! 到 明清 之 际 , 中缅 之 间 的疆 界 大致
督 赵 尔翼 表 示 : #案 查 滇缅 界 务 , 系属 中英 国界 , 英 缅 目
的注重打通印缅穿插藏地 , 关系至巨 , 非仅滇边 ! %∋ , 后来 的 民 国政 府 基本 继 承 了这一 立 场 , 甚 至 出现 一些 更 向西划的中缅边界线提案 如云南旅京同乡会推代表向 国 民政 府 呼吁 应推 翻前 清政 府 的划 界要 求 , 另 向 西拟 适合
的概 念 ∀ 原则 在 缅 甸政 府 看来 , 继 承 英 国在 中缅 未 定界
国周 边 小 国居 多 , 历 史 渊 源 悠 久 , 许 多 地 区 存 在 跨 境 民 族 , 近代 西 方殖 民侵 略所 带来 的边 界矛 盾与 悬案 , 使 得 建 国后 中 国边 界划 定 的任务 异常 艰 巨 中 国边 界 问题得 到 解
对 于 中缅 边界 问题 的解 决 , 长期 以来我 们
从 中缅边界 纠纷发 展 的全过程 来看 , 问题 解决 的关键在 于两 国在 中缅 北段 未定
界 问题上 达成 了妥 协
新 中国政 府很 大程度上 放弃 了自晚 清政 府 以来对这 片地 区的领 土要 求 . 但 这
麦克马 洪线 ! 的认 可
国家 之一 除去 边境 地形 地 貌复 杂 多样 的客 观 环境 外 , 中
确 态 度 来 说 , 不 可 否认 , 中缅 双 方 以友 好 协 商 ∀ 互 谅 互 让 ∀ 公 平合 理 的态度 解 决边 界争 端是 谈 判取 得成 功 的重 要 因素 , 但所 谓 #互谅 互 让 ! ∀ #公 平 合理 ! 毕 竟 都 是些抽 象
益 , 解 决起 来更 加 困难 其 次 , 就 双方 解 决边 界 问题 的正
翻 索J 争车 : 9 .4
际会 风 云
坚持力 争 2 190 年 继任 云贵 总督 的李经 羲 曾致 电 四川总 9
188 年英 国侵 占上缅 甸后 , 中英 通 过 1 9 年 ∀ 189 6 84 7 年两 个边 界条 约 , 划 定 了北纬 2 度 3 分 尖 高 山以南 的中 5 5 缅边 界走 向 190 年 4 月 , 中 英 两 国完 成 实 地 勘 界 (镇 0 边厅 阿低 山区 一小 段 由于 条约 文本 内容 的缺 陷 , 双 方 当时 没 能 划 定 , 直 至 194 年 中 英 两 国 政 府 换 文 划 定 , 称 为 1 #1 4 年线 ! 9 1 ) 尖 高 山 以北地 区 , 因地 理 知 识 的局 限 , 条 约仅 规 定 #侯 将 来 查 明情 形 再作 划 分 ! 190 年 中英两 国 5 曾组 成联 合 勘察 队 , 对尖 高 山 以北 部分 地 区进行 调 查 , 随
99 1 4 年新 中国成立后 , 已独立的缅甸联邦政府很快 给予了承认 ,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
的国家 , 双方 关 系进 入友 好发 展 的新 时 期 为 了解 决英 国 这 样看 起来 , 新 中 国政 府确 实是 在 中缅 北 段 未定 界地 区做 出 了清 政 府 ∀ 民 国政 府 都不 愿 做 出的 让步 , 但正 如周 恩 来总 理指 出 的 , 这 个划 界 办法 并 不是 割 地求 和 , 不 是屈 从帝 国主义 的安排 , 也不 影响 我 国的军事 和经济 生活 , 而 是 中 国政 府 基 于 历 史 和 现 实 状 况 做 出 的合 理 决 断 4∋ % 其 殖 民 主义遗 留 的中缅 边 界 问题 , 避 免边 界 冲突发 生 , 两 国
根 本变 化 , 两 国 以和平 共处 五 项原 则 为指 导 , 不难 对帝 国 主 义殖 民政 策遗 留下来 的边 界 纠纷 给予 解 决 另外 , 由于 两 国政 府 的政治 远 见 , 中缅 双方 对 这一 问 题共 同采 取 了正
9 1 世纪 中叶开始 , 以中国为中心 的藩属朝贡体 系受 到西 方 以 国 际法 为 基础 的 近 代 国 际关 系 体 系 的 强烈 冲击 ,
一 让步是 在历 史和现 实基础上做 出的合 理 决断 它 并 不 涉及 中 国政 府 对 关 键 词 中缅边界 北 段 未 定界 英 国 麦克马 洪线
作 者
朱昭 华 . 苏 州科 技 学院历 史 系副教授 ∀ 博 士
(江 苏苏 州 : 2 5( 9 1 X j
中 国是世界 上陆 地边 界线 最 长 ∀ 边 界 问题最 为 复杂 的
稳定 在 了云南 八关 一带
中国政 府 则把这 些 看作 是帝 国主 义侵 略 的遗产 , 要 求 签订 新 约 , 做 出修正 我 们 都 知道 , 在 国 际舞 台上 的相 互 交往 中 , 起 作用 的是 国家 ∀ 民族 利 益 , 而边 界 问题 涉及 的正是 有 关 国 家 领 土 主 权 的最 敏 感 问题 , 是 一 个 国家 的核 心 利
领导人开始交换意见 , 最终在 1 6 年 1 月签订 中缅 ∃ 90 关 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卿 , 使迁延 6 多年的中缅边界问题 0 得 到 圆满 解决
通过 中缅 边 界划 定 的结 果来 看 , 这 一 问题 的解 决 , 在 于中 国政 府 在北 段未 定 界部分 做 了让 步 : 自尖 高 山以北 到 中缅 边 界西端 终 点 的全部 未 定 界 , 除 片马 ∀ 岗房 ∀ 古 浪地 区划 归 中 国外 , 基 本 以 高 黎 贡 山 分 水 岭 作 为 中缅 边 界 界 线 这意 味着 新 中 国政府 放弃 了清政 府 及 国 民政 府 半个 多 世纪 以来 坚持 对 伊 洛瓦底 江上 游 地 区 的领 土要求 , 使缅 甸 取得 了一 条 同它 一直 想争 取得 到 的非 常接 近 的边界 0 2 世纪 初 以来 , 中英 在 尖 高 山 以北 中缅 划 界 问题 上 , 立 场 十 分 鲜 明 而 坚 定 英政 府 从 印 度帝 国的 战 略 安 全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