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_基于中缅边界问题的划定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本法律法规信息已被VIP在线数据库优先收录了解更多>>【法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颁布单位】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发文字号】【颁布时间】1997-3-25【失效时间】【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签订日期1997年3月25日生效日期1997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了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两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认识到共同维护与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稳定和安宁的必要性,认为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将为两国边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往来提供方便,并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着的传统的胞波情谊,达成协议如下:第一部分定义第一条在本协定中:一、“边境地区”系指附件一所列的中方一侧的县(市)、缅方一侧的镇区。

二、“边民”系指在边境地区的任何一方的常住居民。

三、“地方当局”系指本协定第四条所指、经各自政府授权处理边界事务的双方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四、“执行公务人员”系指各自任命的边防代表、边防副代表和联络官;从事边防检查、海关、商检、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及在贸易组织工作的人员;官员;以及从事文化、体育和卫生工作的人员。

五、“界河”系指边界线所通过的河流、小溪和渠道。

第二部分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和界线标志的维护第二条中缅两国边界已根据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划定和标志。

双方重申尊重两国的边界线及界线标志。

第三条双方依据下列文件的规定维护两国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界线标志和方位物:(一)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三)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四)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20世纪初,经过清政府艰苦的谈判之后,基本确定了中缅边界的走向;但部分地区仍需要双方勘查后再做决议。

双方在最后签约时,由于签约双方所使用的地图存在差异,各执己见,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英国依旧我行我素于1910年11月下旬出兵片马地区,实行派兵占领,清政府随即外交抗议和严正交涉,但未派军到片马前线。

1912年,在片马入侵事件还未结束之时,清王朝便骤然倒下了。

01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缅边界纷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北洋政府是民国时期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

对于英军对片马地区的侵占,民国政府随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就派遣第二师师长李根源。

李师长在之后的抗英战争中不幸阵亡,英军随即控制了片马、坎底(葡萄)等广大地区。

使得中国内陆与江心坡被完全隔断,成为飞地。

图1 麦克马洪线英国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

但在1898年曾向清政府提出'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的条款没有实现。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前,由于英国早在1898年曾要求中国'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的目的没有实现。

于是抛出了在1913年10月13日由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华民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狭义的“麦克马洪线”(蓝线?) :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中义的“麦克马洪线”( 绿+黄线) :西起不丹,东到伊素底希山口(待考) , 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广义的麦克马洪线(绿+黄+红+蓝线) :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经过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抵帕米尔高原。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中缅边界条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签订的一项重要国际条约,于1960年10月1日在北京正式生效。

该条约详细规定了中缅两国边界线的划定原则、具体划界的方法和程序、争议地区的处理等内容,为中缅两国建立了稳定和平的边界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缅边界条约》共包含8个条款,下面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条约规定了中缅边界线的划定原则。

根据该条约,中缅边界线应以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传统习惯为基础,并应尽量沿用历史上争议不大的实际控制线。

这一原则既保证了条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也尊重了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和利益。

其次,条约明确了划界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根据条约规定,中缅两国应互相派遣代表组成划界委员会,协商确定边界线的具体路线,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划界工作。

尤其是针对争议地区,双方应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妥协和让步来达成最终的划界协议。

此外,条约还详细规定了划界线的具体走向和标志物的设置。

根据条约规定,划界线应以具体地理地貌或明显的自然界限来界定,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两国还可以在边界线上设置边界标志物,标明划界线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以便于两国边民的辨识。

最后,条约还对争议地区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如果在划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或者通过第三方的调解来解决,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提请国际法院裁决。

通过这些规定,条约为中缅边界争议提供了一种和平解决的框架,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是中缅两国边界问题得到一次重要的解决。

该条约的签订,不仅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中缅边界线的划定,而且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条约的签订也体现了中缅两国政府解决边界争议的良好意愿和智慧,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中缅边界谈判中方为啥让步

中缅边界谈判中方为啥让步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谈判近期,南海领土争端再一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越南立法圈占西沙南沙群岛,作为回应,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

为解决南沙领土问题专门调整辖区,可谓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新思路。

有“新思路”,自然也就有“旧思路”。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被誉为“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可谓“旧思路”的典范。

“新思路”的效果尚需时日来考察,“旧思路”的得失,则已不难看清楚。

2012-7-2 第31期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缅三段争议边界缅甸跟中国云南接壤,两国边界线有2700多公里长。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三段边界未决。

这三段有争议的边界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在缅殖民时入侵西南边疆的给中缅边界所造成的。

南部阿佤山区一段,英国划定“1941年线”作为边界,国民政府未提出异议第一段争议边界是阿佤山区的一段,即所谓“1941年线”问题。

1941年,英国与国民政府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英方有利的边界,这就是" 1941年线”。

该线将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划入英属缅甸。

但是,国民政府始终未与英国进行实地勘界树桩。

为何当年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1941年线?学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英国要挟说。

1941年正值中国抗日,英国以封闭中国战略物资的交通要道—滇缅公路为要挟,迫使民国政府同意以换文的形式在南段未定界划了一条片面利于英国的边界线,即“1941年线”。

另一种是朱昭华的观点。

朱昭华认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封锁了中国整个海岸线,滇缅国际交通线变成了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

为了增强运输能力,国民政府下定决心修筑一条滇缅铁路。

然而,要修通此条铁路,中国必须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

中国政府就此问题多次向英国提出请求,但英国政府却以此为条件,强迫中国政府划定了中缅南段未定界,即“1941年线”。

划定后,国民政府未就此段边界提出过异议。

缅甸独立后,全盘接受了英国殖民时代的权益。

不过仅在地图上,把这两个部落辖区划入缅甸的掸邦,但并没有实际控制。

中缅领土争端: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我们只讨回18%,亏了吗

中缅领土争端: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我们只讨回18%,亏了吗

中缅领土争端: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我们只讨回18%,亏了吗1961年10月,中缅两国总理代表各自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结束了两国多年来的领土纷争。

在这纸条约中,中缅两国达成了边境问题的最后共识,在总面积为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中,双方各退一步,中方拿走了其中的18%,其余的82%则归缅甸所有。

关于这最终的纠纷解决方案,有人认为中国失地太多,在这场外交谈判和博弈场中落于下风,海外无良媒体以及龟缩在台湾岛的蒋介石政权也在此事上大做文章,将新中国与积贫积弱、失人失地的晚清政府划上等号。

那么,这次争议领土划分对于新中国而言,究竟是大赚还是血亏?这场外交博弈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一纠纷之始缅甸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其边界线曲折呈现南北走向,全长共有27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缅边界的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三段存在未决的问题。

首先是北段,该区域位于尖高山以北,地势险要,山高路远,清末以来被称之为野人山,一些少数民族的部落长期居住于此,缺少和近现代文明交流的机会,野蛮和未开化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

据相关资料记载,1891年满清政府直隶候补道姚文栋曾在这里进行过实地考察,认为该地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缅甸。

缅甸贡榜王朝末代君主当时,曾经称霸中南半岛数十年之久的缅甸贡榜王朝已经被英国殖民者所灭,缅甸彻底失去了主权国家的身份,沦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之一。

在贪婪的英国殖民者眼里,缅甸是一个针对中国的绝佳工具,利用满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不当,趁机攫取吞并滇缅一带的土地就是他们的野心。

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决定与英国当局展开边境问题谈判,双方于同年6月提出了各自的诉求。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谈判,双方于1894年签署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

在条款中,双方就北段野人山的归属达成了共识,认为这一段缺少地理数据,待到日后勘测完毕后再商定边界问题。

然而此后,中华大地上接连爆发了大大小小数百起反清革命起义,清政府自顾不暇,西南的边境问题自然也就搁置了。

中缅外交案例

中缅外交案例

中缅外交案例中缅两国在历史上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文化、商业和军事领域。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缅两国关系经历了波折,但总体上保持着稳定。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缅外交案例,以展示两国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一、1950年代:中缅友谊条约1950年代初期,中缅两国领导人通过互访和谈判,签署了《中缅友谊条约》。

这是中缅两国建交后签署的第一份重要文件,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条约中规定,两国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相协助,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条约的签署,不仅加强了两国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也为两国开展军事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1960年代:中缅边境冲突1960年代,中缅边境出现了一系列冲突。

缅甸政府在边境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中方认为这些工程有可能侵犯中国领土。

1967年,中缅边境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双方都有人员伤亡。

这次冲突导致中缅两国关系恶化,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得到缓解。

三、1970年代:中缅建立“铁路外交”1970年代,中缅两国领导人提出了“铁路外交”概念,即通过修建铁路来促进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

1970年代末期,中缅两国开始动工修建从昆明到缅甸蒲甘的铁路。

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有助于缅甸发展经济,也将有利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

这个项目的实施,为中缅两国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1990年代:中缅合作打击毒品20世纪90年代,中缅两国在打击毒品方面开展了合作。

由于缅甸是亚洲最大的毒品生产国之一,毒品问题一度威胁到了中缅两国的安全和稳定。

中缅两国政府开始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毒品犯罪。

双方在情报交流、缉毒行动、法律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五、2000年代:中缅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0年代,中缅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1年,中缅两国签署了《中缅全面合作条约》,明确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方向。

2004年,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

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

界中存在很 多不确定性 ,有的边界没有划定 ,有的虽划定但
由于 自然和人为的原 因而形成一些争议①。边 界不确定 ,甚 至部分领土被他国侵 占,伤害 了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性 ,这对

了明确的边界争端解决模式 ,成 为中国后来处理与其他邻 国 争端 的先例和范例 ;中俄边 界问题则是最近解决的 ,它可以
来 ,中国主权和领土屡受外国欺侮侵略 ,国内社会期待一个 强有力的政府 ,维护 国家 的根本利益 。然而 ,边界争端的存 在 ,特别是带有屈辱性的边界 问题 ,对 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 来说,是一种严肃的挑战 。以中缅两国的边界争端为例 。15 90
20 0 4年 。前两次谈判双方 分歧 较大 ,加上两 国政治关 系
的边 界解决政策,中俄边界问题则代表了冷战后一超 多强格 局下中国边界争端解决政策,这两 个案例可以说明 ,中国的 边界争端解决政策是否会受到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

之间【。中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第一个 1 】
时期是 2 世纪 6 年代 ,中国与缅 甸 、尼泊尔 、蒙古 、巴基 0 0 斯坦 、阿富汗等 国签订 了边 界条约或协定 ;第 二个时期是 19 9 1— 2 0 04年,中国与俄罗斯 、老挝 和越 南以及新独立的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 了边界问 题 。在总数 2 个边界争端 中,中国对 1 个争端作出了实质 3 7 性让步 ;通常接受 少于 5 %的争议领土[。我们需要了解 的 0 2 】
是 ,中国解决陆地边界争端的模式是否具有连续性?有什 么 特征?如何理解这种对外政 策的本质及其国际影响?本文试
图 以中缅 、中俄关系为例 ,对 以上 问题做 出一些 回答 。 在 已经解决的 中外边界争端 中,中缅 、中俄 关系最具代 表1 生。在 国家类型上 ,缅甸是小 国,俄罗斯 是大国,这两个 案例可以说明 ,不管是弱小邻国还是强大邻 国,中国的边界 争端解决政策是连续一致的 。从时 间维度来看,中缅边界争 端是中国解决的第一个争端 ,正是在这个过程 中,中国形成

中缅划界始末

中缅划界始末

中缅划界始末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边界。

中国收回约342平方公里土地,失去220平方公里,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国民政府时期增加了约122平方公里左右国土面积。

要了解此次划界的来龙去脉,还要上溯到晚晴时期。

14世纪中国明朝建立后,曾在云南边境地区设立六个宣慰使,其中的两个宣慰使就设在当前缅甸的孟养和木邦,管控这两个土司,管辖区域包括现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克钦邦(今云南边界以西)和萨尔温江中上游的掸邦(今云南边界西南)。

比现在的边境线向外延伸一百到几百公里。

明朝后期国势衰弱,缅甸东吁王朝趁机举兵北犯,先后攻占了掸邦高原的八莫、孟养等地,收服了孟养王和木邦王,云南边界大幅内缩。

清朝统一后曾收复部分失地,册封贡榜王朝孟云王为缅甸王,这也是缅甸国名的来历,缅甸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但随着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缅甸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吞并缅甸以后,英国于1886 年同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迫使其承认它对缅甸的占领。

自此,中缅之间的宗藩关系不复存在,英国后来又通过1894 年《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 年《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侵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并划定了中缅之间的部分边界,此后,它又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蚕食中国领土。

中缅边界问题开始凸现。

逐渐形成了三段“未定边界”。

其中中印缅三国交界点至尖高山为边界北段边界,即“缅北争议区”;中段南碗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永租”地——猛卯三角地;南定河至南卡江为南段,又称“一九四一年线”,都边界未定。

所谓的“缅北争议区”在历史上的明朝前期曾经隶属过我国。

这一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高黎贡山、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枯门岭(克钦山)、钦敦江、和巴特开山,其中枯门岭与巴特开山又统称为野人山。

而江心坡是位于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地带,只是“缅北争议区”的一小部分,明初归孟养军民宣慰使司统治,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缅甸东吁王朝占据了孟养土司府。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
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它对中缅两国的边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以下是该条约的主要内容:
1. 边界划定,条约明确了中缅两国边界线的具体划定。

根据条
约规定,中缅边界线起点为中国云南省瑞丽县境内的中国云南省瑞
丽县境内的芒康河(即红河)与缅甸克钦邦境内的红河(即芒康河)交汇处,然后向北延伸至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境
内的雪邦河(即澜沧江)与缅甸克钦邦境内的澜沧江交汇处。

2. 边界标志,条约规定了在边界线上设置的具体边界标志。


方同意在边界线上设置界碑,以确保边界线的明确和稳定。

3. 边境地区管理,条约规定了中缅边境地区的管理办法。

双方
同意在边境地区建立联络站,以促进边境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4. 争议解决,条约还规定了争议解决的机制。

双方同意通过友
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并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交途径
解决争议。

5. 条约生效,条约规定,经中缅两国政府批准后,自签署之日起生效。

该条约至今仍然有效。

总的来说,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为中缅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边界划定,为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文章属性•【缔约国】缅甸•【条约领域】边界边境•【公布日期】1960.01.28•【条约类别】协定•【签订地点】北京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 (注*:1960年1月28日签订于北京并于1960年5月14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为了促进中缅边界问题的全面解决,为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缔结本协定,并且议定下列各条:第一条缔约双方同意立即成立由双方同等人数的代表所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并且责成该委员会根据本协定的规定,商谈解决本协定第二条所列的有关中缅边界的各项具体问题,进行勘察边界和树立界桩的工作,起草中缅边界条约。

联合委员会定期地在中缅两国的首都或者中缅两国的其他地点举行会议。

第二条缔约双方同意,有关中缅边界的现存问题按照下列的规定解决:一、自尖高山起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全部未定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以外,遵照传统的习惯线定界,也就是说,从尖高山起沿着以太平江、瑞丽江、怒江、独龙江为一方和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向北,直到在靖丹和木刻戛之间跨越独龙江的地方,然后继续沿着以独龙江和察隅河为一方和除独龙江以外的全部伊洛瓦底江上游支系为另一方的分水岭,直到中缅边界西端的终点为止。

联合委员会将派出由双方同等人数的人员组成的联合勘察队,沿着上述分水岭进行勘察,以确定这一段边界线的具体位置,并且树立界桩。

二、缅甸政府同意将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中国。

至于归还给中国的这个地区的面积,由联合委员会根据缅甸政府和中国政府分别在1957年2月4日和1957年7月26日提出的并且用地图标明的建议,商谈确定。

联合委员会在确定归还给中国的这个地区的面积以后,将派出由双方同等人数的人员组成的联合勘察队,实地勘察这一段边界线的具体位置,并且树立界桩。

三、为了废除缅甸对南碗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属于中国的猛卯三角地区(即南碗指定区)所保持的“永租”关系,中国政府同意把这个地区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联邦领土的一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朱昭华2013-05-15 14:50:40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内容提要:近代遗留下来的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大致可以分为“位置性边界争端”和“领土性边界争端”。

针对不同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原则与办法。

6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中国边疆局势的动荡促使中共领导人加快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过程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保障了这一时期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尽快解决边界争端的意愿。

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在中国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60年代,陆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安定的边疆局势。

关键词:边界“位置性边界争端”“领土性边界争端”睦邻外交作者简介:朱昭华,女,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陆地疆界为22800公里,与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14国为邻(2003年中国正式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此外,中国还有长达约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因而成为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

[1]12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央政府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理原则和办法。

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国内外关系的紧张,西南、西北边疆局势的动荡,中国领导人开始下定决心尽快解决边界争端。

1960年至1963年,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个国家签订边界协议,形成了新中国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第一轮高潮。

从外交研究的角度看,有关中国领土争端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国外的研究仅见威斯顿《中国的边疆》、盛长涛《中国的边界条约与边境争端》、弗拉瓦尔《漫漫和平路:对中国领土争端解决的阐释》等几部著作①,中国学界对建国以来关涉我国主权冲突的研究和说明更是缺乏,在现有各种版本的当代中国外交史教材里,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更谈不上细致的分析。

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1954-1961)

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1954-1961)

2014年第3期南洋问题研究No.32014(总第159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59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1954-1961)冯 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6)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冯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

①“猛卯三角地”: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称法,也称“南碗指定区”、“猛卯地区”、“勐卯三角地”。

为避免引起误解,本文统一称为“猛卯三角地”。

②代表性的文章有:齐鹏飞、张明霞:《中缅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期;范宏伟:《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过程与影响》,《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学位论文有:张植荣:《论中缅边界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89年;康超:《中缅边界谈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09年等。

摘 要: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的问题”,分别是北段尖高山以北的未定界问题、中段猛卯三角地①的“永租”问题和南段“1941年线”问题。

1954年至1961年,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中缅两国最终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

根据其特点,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可划分为提出问题、初步交换意见、直接谈判和签订条约4个阶段。

关键词:中缅边界;历史过程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9856(2014)03 0023 18中缅边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

它的划定,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直接推动了中尼、中巴、中阿、中朝、中蒙之间的边界谈判。

中缅边界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经历了7年时间。

7年间,中缅两国政府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

这一历史过程,是研究南洋历史和中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

围绕这一历史过程,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中缅边界问题与尼赫鲁的干预及其战略意图(1956-1960)

中缅边界问题与尼赫鲁的干预及其战略意图(1956-1960)

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1期-./0123456)789:;<=>?1956@1960A戴 超 武 〔摘要〕对中缅边界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支持缅甸的边界主张,特别是依照“麦克马洪线”来划定中缅边界北段,从而达到确认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之目的。

在中缅边界谈判的过程中,尼赫鲁不仅向缅甸提供有关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的文献资料,多次向缅方通报同中国领导人会谈边界问题的情报,而且还接受缅方建议,向中国施加压力。

尼赫鲁在缅甸、尼泊尔等国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过程中对这些国家所给予的支持,体现出印度更为宏大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即将这些国家牢牢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扩大和巩固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支配力。

〔关键词〕中缅边界问题;“1941年线”;“麦克马洪线”;尼赫鲁〔中图分类号〕D829.337/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6)-11-0053-17Nehru’sStrategicGoaltoInterveneinChina BurmaBoundaryIssues,1956—1960DaiChaowuAbstract:WhenBurmesegovernmenttriedtoseekthesettlementofitsborderdisputeswithChina,India’sPrimeMinisterJawaharlalNehruhadtakentheactiveintervenepoliciestoaccomplishhisstrategictargets.NehrusupportedBurmeseboundaryclaimsforlegalizationofthe“McMahonLine”.DuringthenegotiationbetweenBur maandChina,NehruprovidedtheBurmesethedocumentsabouttheSimlaConventionandthe“McMahonLine”andsharedtheinformationofSino Indiandiscussionsaboutborderissuesontheonehand;heincreasedpressureonChinatomakeconcessionstoBurmeseclaimsontheother.Moreimportantly,inordertoconsolidateandex pandIndia’sdominanceintheHimalayanarea,Nehru’sinterferencerepresentsthegranderambitionsofhisse curitystrategy,thegoaltopullitsneighborsofBurmaandNepalintoitsownsphereofinfluencethroughsupport ingtheirterritorialclaims. 缅甸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就多次提出中缅边界问题,要求谈判解决有关争端。

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

中缅边境争端解决:开创新中国解决边境问题先河1953年,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曾指出,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同一些国家还有边界问题没有解决好,那就会天天吵架,我们就没有精力搞建设了。

中国着手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始于解决中缅边界问题。

而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又始于1956年从"一九四一年线"以西撤军的问题。

中缅两国边界遗存的三段未决问题缅甸的北面、西面与中国相邻。

1950年6月8日缅甸与我国正式建交,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最先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

1954年12月1日至12日,周恩来总理接待来访的吴努总理,同吴努总理进行了5次会谈。

双方第一次就边界问题全面认真地交换了意见。

周总理指出:世界上任何对立的国家,如果不霸占人家的领土,不侵犯人家的主权,不干涉人家的内政,都可以成为相互友好的国家。

12月12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的会谈联合公报指出:"中缅两国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两国总理认为,有必要根据友好精神,在适当时机,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此问题。

"中缅两国边界大部分已经划定。

但是有三段还存在着未决问题:一段是"永租"的猛卯三角地区。

该地区位于南晚河与瑞丽江汇合处,面积250平方千米。

1897年,中英两国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时,英国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中国这块领土的管辖权。

缅甸独立后,继承了对这个地区的"永租"关系。

第二段是北段尖高山一段。

这一段过去始终没有划定。

英国曾经在这个地区不断地制造纠纷,借机扩大它的殖民领域。

最严重的是1911年初英国对片马地区的武装侵占。

"片马事件"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义愤,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抗议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在1911年4月10日给当时中国政府的照会中正式承认,片马、岗房、古浪三处各寨属于中国,但是却又毫无道理地继续侵占这个地区。

新中国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

新中国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

新中国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11期2019年2月17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徒步沿边界线踏勘中缅边界,查看新中国第一块界碑。

中缅边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被称为“共和国1号碑”的中缅1号界桩(如图)位于云南省腾冲市。

鲜为人知的是,中缅边界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滞缅蒋军”让缅甸感到担忧新中国成立初期,同邻国间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因为面临着国内外很多严峻的考验,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问题时,决定暂时搁置边界纠纷,以待时机成熟再解决。

在封建时代,中缅两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疆界。

1885年英国统治缅甸后,在中缅边界问题上制造纠纷,借机侵占中国领土。

1941年,英国趁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以关闭滇缅公路作为压力,同国民党政府用换文方式在作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它片面有利的边界,这就是所谓“1941年线”。

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这个协定。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暂维现状”的边界政策相比,缅甸政府是迫切希望解决边界问题的。

“滞缅蒋军”是促使缅甸重视中缅边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9年底至1950年初,国民党将领李弥率残余部队逃入“1941年线”以西缅甸境内的掸邦地区。

缅甸实施多次针对李弥残部的军事打击,但因军事实力薄弱,效果不甚明显。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两国领导人首次就边界问题全面而深入地交换意见。

当时,中国要求改变英帝国主义侵略政策造成的恶果,而缅甸强调继承英国统治时期造成的既定状况,这决定了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黄果园事件”一度令形势紧张1955年11月,在中缅边界南段未定界的黄果园附近,两国前哨部队在大雾弥漫的情况下发生误会,引起武装冲突事件。

缅甸军队趁机占领中缅北段边界的5个地方,使边疆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

缅甸媒体诬陷中国军队入侵缅甸,美国也利用这个事件大做文章,支持马尼拉条约国进行军事演习,造成东南亚形势的紧张。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类综合》&《政治学原理》考研内部资料内-内部招生信息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类综合》&《政治学原理》考研内部资料内-内部招生信息

第一节解决中缅历史遗留问题一、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签订了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

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同邻国通过谈判缔结第一个边界条约,为解决同其他国家的边界问题提供了先例。

二、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三、国民党残余部队问题的解决第二节同尼泊尔、蒙古等国边界问题一、同尼泊尔边界问题的解决签订了边界踢啊偶尔,划定了两国边界二、同蒙古边界问题的解决三、同巴基斯坦边界问题的呃解决四、同阿富汗边界问题的解决中国解决了绝大多数边界问题,为国内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三节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由来和发展一、中印外交关系的发展印度奉行和平中立政策,对遏制美国反华政策十分重要。

二、解决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西藏的历史地位2、西藏问题的由来英国殖民侵略时期《西姆拉条约》麦克马洪线3、印度企图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三、边界问题的由来和发展1、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2、中印边界武装冲突3、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的影响及原因原因是印度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第四节中国和印度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一、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形成二、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第四章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缓慢发展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遏制政策。

这一时期中国重点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间交往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美关系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不承认立场,朝鲜战争后,两国关系处于敌对状态1、中共同美国官员的接触2、美国对华政策1947年,两大阵营形成,美国此时采取援蒋反共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对华政策开始是敌视新中国。

对华全面战略禁运,封锁。

同周边国家签订带有军事色彩的安全条约,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

二、朝鲜战争期间的外交斗争1、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战争的根源载于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从内部看是南北双方矛盾积累不断恶化的必然结果。

2、抗美援朝的决策3、朝鲜战争期间的外交斗争4、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朝鲜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中缅边界PPT

中缅边界PPT
首创范例: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
内容提要:
一、清代中英缅界交涉 二、新中国面临的第一个边界问题 三、中缅边界谈判与边界条约的签订 四、其他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
一、清代中英缅界交涉
(一)古代中缅关系与英国侵入缅甸
1、古代缅甸是中国的番邦。向中国皇帝十年 一贡。 1824—1826年和1852年,英国两次发动侵缅战 争夺取上缅甸,上缅甸与云南接壤。英国入侵 上缅甸,开始了中缅边界交涉。 2、曾纪泽和赫德的边界解决方案。中英 分治缅甸
三、中缅边界谈判与边界条约的签订
(一)边界谈判及签约 《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议》
(二)中缅边界和谈解常的历史新 阶段。 2、它给中国解决其他邻国的边界问题建立睦 邻友好关系,突破美国的封锁,提供了成 功的经验。 3、它为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现代国际法 与国际关系准则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 系的基本准则。
(二)薛福成的边疆观
1、决机宜速不宜迟,早定边界保边疆 2、防患宜远不宜迩,扼住天险守边防 3、去虚名,守实利,不以一隅妨全局
(三)遗留边界问题
1、北段即尖高山以北一段 2、中段三角地区 3、南段阿佤山区一段
二、新中国面临的第一个边界问题
(一)黄果园边界冲突事件 (二)中国关于中缅边界的解决方案
四、其他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
(一)中国和尼泊尔边界划定 (二)中国和蒙古边界条约的划定 (三)中巴边界问题的解决 (四)中国和阿富汗的边界谈判及签约
启示
与中印边界的冲突相比,我们很 好地处理了中缅边界问题,在处理中 我们得出了睦邻外交是边疆和民族地 区稳定的关键。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解决边界问题的典范──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解决边界问题的典范──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作者: 廖心文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党的文献
页码: 66-70页
主题词: 周恩来;边界问题;中缅边界;中国政府;缅甸;边界条约;吴努;中国人民;中国军队;帝国主义侵略
摘要: 解决边界问题的典范──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廖心文秋天,是北京最美好的季节。

1956年的秋天,周恩来在北京迎来了中国西南邻邦的友好使者、缅甸联邦反法西斯自由同盟主席──吴努。

吴努访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和中国领导人商谈,如何尽快解决中缅两国的边界问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与 周 边 国家 的 关 系 实 际 上 成 了 中 国与 列 强 之 间 的关
系 中缅划 界 问题 , 属 于英 国殖 民主义 遗 留下 来 的边 界领 从 中缅 两 国边 境 历史 的发展 来 看 , 中缅 交 界地 区 多为 土 纠纷
说, 中缅两国获得独立后开始成为平等 ∀ 友好的邻邦, 但 在边 界 问题上 , 两 国仍 从 各 自前 政府 那里 继 承 了完 全不 同
之 线 , 将 江 心坡 野人 山地 包 括 在 内 后 , 提 出 了更 为靠西 的 巴特 开 山一线 193 年 , 外 交 部滇 1 缅 界务 研究 委 员会 的尹 明德 在对 北段 未 定 界地 区进行 勘 察
后双方提 出各 自的划界要求 , 分歧较大 , 尖高山以北的中
缅北 段 未定 界 问题便 遗 留 了下来
琉球 ∀ 越南 ∀ 缅甸 等 中国藩 属 国相 继 沦 为 列强 的殖 民 地 ,
确 的 态 度 , 力 求 通 过 友 好 协 商 , 寻 求 公 平 合 理 的解 决 办
法 , 最终 使 中缅 边界 问题 得 以最 终 解决 并不 令 人满 意 然而 , 这 些理 由 首先 , 就 中缅 两 国关 系 发生 根 本性 变化 来
实 , 国 民政 府那 些 不断 往西 划 的分 界线 , 无论 对 中 国多 么 有 利 , 都 只是纸 上谈 兵 , 它 不仅 与 中缅 边 界 的现 实状 况脱 节 , 也与历 史上 中 国西南 边疆政 权 的管 辖 区域 不尽 吻合 从 历 史 上看 , 中英 之 间长 期 争 论 的 中缅 北 段 未 定 界 , 主要包 括 了尖 高 山以北 , 西 藏边 界 的担 当 力卡 山以南 , 印 度 阿萨 密 以 东和 高 黎 贡 山 以西 的地 方 在 188 年 英 国 吞 6 并 上缅 甸 以前 , 这些 地方 主要 是 一些 独立 的少 数 民族 部落 地 区 , 在历 史上 有 的部落 未 同 中 国发 生 过往 来 , 有 的则通 过 土 司制度 发生 某些 联 系 , 这 种 联 系随着 时间 的 推移 也不 断 发生 着变 化 就恩 梅 开江下 游 以东 的小 江 流域 来说 , 这 里 曾分 别归 属 于保 山县 和腾 越厅 所属 的 土司 管辖 由于 土 司制 度 的弊 端 和地 理条 件 的限制 , 到 清末 , 小江 上游 地 区 已 不同 程度 脱 离 了土 司管辖 , 一 些村 寨 只成 为名 义 上 的土 司 辖地 , 清 政 府 官员 也 不加 过 问 , 俨 然 #视 同化 外 ! 小 江 流 域 以外 的江心 坡 ∀ 户拱 等地 , 明朝 曾在这 里 设置 里 麻 长 官 司进行 治 理 , 万历末 年 , 里麻 以西 ∀ 孟 养宣 慰 司辖 境 内 的野 人进 人 里麻 , 赶 走 当地 的土 司 , 到清 朝没 有恢 复设 置 , 原 里麻 长 官司 的辖 地 即不再 属 于中 国 光 绪 年 间受 薛 福成 之 托考 察 滇缅边 界 的姚 文栋 曾指 出 , 野 人 山之北 有 匝脱 之 地 千七
的原则 真正 落实 到边 界 问题 的解 决 中 , 并非 一 件 易事
学 术 界 在 论 及 196 年 中缅 两 国之所 以能 够 最终 解 决 0 争 论 多年 的边 界纠 纷 时 , 大都 认 为 , 中缅 边 界纠 纷完 全是 英 帝 国主 义 侵 略 政 策 造 成 的 , 194 年 后 中缅 关 系发 生 了 9
的 ∀ 相互 冲突 的 观点 缅 甸独 立 后 , 把英 国政府 凭借 强 权
而 获得 的 中缅边 界领 土 视为 其合 法 遗产 , 要 求 继续 拥 有
中央 王 朝 力 量 难 以到 达 的 边 疆 土 司 地 , 享 有 很 大 的 独 立 性 随着两 国 国力 的变化 , 边 界 土 司常 常处 于一 种 不稳 定 中缅 之 间也 为争 夺这 些 边境 土 司地 爆 发过 战 状 态 , 时而 臣服 于 中 国 , 时 而 臣服 于缅 甸 , 或 对 中 国 ∀ 缅 甸 同修 贡职 争 , 中缅 两 国之 间并不 存 在一 条 近代 意 义上 的国 界线 , 更 多 的时候 , 两 国的边 界界 定 只是 一些 点 和 面 , 而不 是近 代 意义 上 的 一条 #线 ! 到 明清 之 际 , 中缅 之 间 的疆 界 大致
督 赵 尔翼 表 示 : #案 查 滇缅 界 务 , 系属 中英 国界 , 英 缅 目
的注重打通印缅穿插藏地 , 关系至巨 , 非仅滇边 ! %∋ , 后来 的 民 国政 府 基本 继 承 了这一 立 场 , 甚 至 出现 一些 更 向西划的中缅边界线提案 如云南旅京同乡会推代表向 国 民政 府 呼吁 应推 翻前 清政 府 的划 界要 求 , 另 向 西拟 适合
的概 念 ∀ 原则 在 缅 甸政 府 看来 , 继 承 英 国在 中缅 未 定界
国周 边 小 国居 多 , 历 史 渊 源 悠 久 , 许 多 地 区 存 在 跨 境 民 族 , 近代 西 方殖 民侵 略所 带来 的边 界矛 盾与 悬案 , 使 得 建 国后 中 国边 界划 定 的任务 异常 艰 巨 中 国边 界 问题得 到 解
对 于 中缅 边界 问题 的解 决 , 长期 以来我 们
从 中缅边界 纠纷发 展 的全过程 来看 , 问题 解决 的关键在 于两 国在 中缅 北段 未定
界 问题上 达成 了妥 协
新 中国政 府很 大程度上 放弃 了自晚 清政 府 以来对这 片地 区的领 土要 求 . 但 这
麦克马 洪线 ! 的认 可
国家 之一 除去 边境 地形 地 貌复 杂 多样 的客 观 环境 外 , 中
确 态 度 来 说 , 不 可 否认 , 中缅 双 方 以友 好 协 商 ∀ 互 谅 互 让 ∀ 公 平合 理 的态度 解 决边 界争 端是 谈 判取 得成 功 的重 要 因素 , 但所 谓 #互谅 互 让 ! ∀ #公 平 合理 ! 毕 竟 都 是些抽 象
益 , 解 决起 来更 加 困难 其 次 , 就 双方 解 决边 界 问题 的正
翻 索J 争车 : 9 .4
际会 风 云
坚持力 争 2 190 年 继任 云贵 总督 的李经 羲 曾致 电 四川总 9
188 年英 国侵 占上缅 甸后 , 中英 通 过 1 9 年 ∀ 189 6 84 7 年两 个边 界条 约 , 划 定 了北纬 2 度 3 分 尖 高 山以南 的中 5 5 缅边 界走 向 190 年 4 月 , 中 英 两 国完 成 实 地 勘 界 (镇 0 边厅 阿低 山区 一小 段 由于 条约 文本 内容 的缺 陷 , 双 方 当时 没 能 划 定 , 直 至 194 年 中 英 两 国 政 府 换 文 划 定 , 称 为 1 #1 4 年线 ! 9 1 ) 尖 高 山 以北地 区 , 因地 理 知 识 的局 限 , 条 约仅 规 定 #侯 将 来 查 明情 形 再作 划 分 ! 190 年 中英两 国 5 曾组 成联 合 勘察 队 , 对尖 高 山 以北 部分 地 区进行 调 查 , 随
99 1 4 年新 中国成立后 , 已独立的缅甸联邦政府很快 给予了承认 ,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
的国家 , 双方 关 系进 入友 好发 展 的新 时 期 为 了解 决英 国 这 样看 起来 , 新 中 国政 府确 实是 在 中缅 北 段 未定 界地 区做 出 了清 政 府 ∀ 民 国政 府 都不 愿 做 出的 让步 , 但正 如周 恩 来总 理指 出 的 , 这 个划 界 办法 并 不是 割 地求 和 , 不 是屈 从帝 国主义 的安排 , 也不 影响 我 国的军事 和经济 生活 , 而 是 中 国政 府 基 于 历 史 和 现 实 状 况 做 出 的合 理 决 断 4∋ % 其 殖 民 主义遗 留 的中缅 边 界 问题 , 避 免边 界 冲突发 生 , 两 国
根 本变 化 , 两 国 以和平 共处 五 项原 则 为指 导 , 不难 对帝 国 主 义殖 民政 策遗 留下来 的边 界 纠纷 给予 解 决 另外 , 由于 两 国政 府 的政治 远 见 , 中缅 双方 对 这一 问 题共 同采 取 了正
9 1 世纪 中叶开始 , 以中国为中心 的藩属朝贡体 系受 到西 方 以 国 际法 为 基础 的 近 代 国 际关 系 体 系 的 强烈 冲击 ,
一 让步是 在历 史和现 实基础上做 出的合 理 决断 它 并 不 涉及 中 国政 府 对 关 键 词 中缅边界 北 段 未 定界 英 国 麦克马 洪线
作 者
朱昭 华 . 苏 州科 技 学院历 史 系副教授 ∀ 博 士
(江 苏苏 州 : 2 5( 9 1 X j
中 国是世界 上陆 地边 界线 最 长 ∀ 边 界 问题最 为 复杂 的
稳定 在 了云南 八关 一带
中国政 府 则把这 些 看作 是帝 国主 义侵 略 的遗产 , 要 求 签订 新 约 , 做 出修正 我 们 都 知道 , 在 国 际舞 台上 的相 互 交往 中 , 起 作用 的是 国家 ∀ 民族 利 益 , 而边 界 问题 涉及 的正是 有 关 国 家 领 土 主 权 的最 敏 感 问题 , 是 一 个 国家 的核 心 利
领导人开始交换意见 , 最终在 1 6 年 1 月签订 中缅 ∃ 90 关 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卿 , 使迁延 6 多年的中缅边界问题 0 得 到 圆满 解决
通过 中缅 边 界划 定 的结 果来 看 , 这 一 问题 的解 决 , 在 于中 国政 府 在北 段未 定 界部分 做 了让 步 : 自尖 高 山以北 到 中缅 边 界西端 终 点 的全部 未 定 界 , 除 片马 ∀ 岗房 ∀ 古 浪地 区划 归 中 国外 , 基 本 以 高 黎 贡 山 分 水 岭 作 为 中缅 边 界 界 线 这意 味着 新 中 国政府 放弃 了清政 府 及 国 民政 府 半个 多 世纪 以来 坚持 对 伊 洛瓦底 江上 游 地 区 的领 土要求 , 使缅 甸 取得 了一 条 同它 一直 想争 取得 到 的非 常接 近 的边界 0 2 世纪 初 以来 , 中英 在 尖 高 山 以北 中缅 划 界 问题 上 , 立 场 十 分 鲜 明 而 坚 定 英政 府 从 印 度帝 国的 战 略 安 全 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