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困扰各国的领土争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困扰各国的领土争端
核心提示:8月15日下午4点20分左右,7名保钓人士成功登岛。
其中5人被冲绳警方以涉嫌“非法入境”的名义逮捕,另外2人回到了保钓船上。
但随后,日本又扣留了停泊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启丰二号”保钓船,并将船上其余9人进行“控制”。
这9人将与先前遭“控制”的5人一并移送到冲绳本岛。
这一事件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事实上,边界与领土问题是国家间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它直接涉及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边界与领土争端的解决结果直接关系到地区甚至世界的和平安全。
目前,世界上仍有相当多的国家之间存在着边界与领土争端,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8月15日下午4点20分左右,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抵达钓鱼岛。
7名保钓人士成功登岛。
其中5人被冲绳警方以涉嫌“非法入境”的名义逮捕,另外2人回到了保钓船上。
但随后,日本方面又扣留了停泊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启丰二号”保钓船,并将船上其余9人进行“控制”。
这9人将与先前遭“控制”的5人一并移送到冲绳本岛。
这一事件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事实上,边界与领土问题是国家间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它直接涉及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边界与领土争端的解决结果直接关系到地区甚至世界的和平安全。
目前,世界上仍有相当多的国家之间存在着边界与领土争端,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日韩竹岛(独岛)之争
8月10日,因韩国总统李明博于当地时间10日下午抵达日韩争议岛屿的独岛(日本称竹岛),日本外务大臣玄叶光一郎表示,将召驻韩大使武藤正敏临时回国。
同时,日本已经取消了原定的日韩首脑会谈并日本将领土争端问题递交国际法院。
独岛,由两个小岛和34块岩礁组成,总面积18.6平方公理。
距韩国郁陵岛49海里,距日本最近的隐岐诸岛86海里。
韩国称其为独岛,日本称之为竹岛。
2005年2月23日,日本岛根县议会强行制定“竹岛之日”法例,宣示对独岛的主权。
消息传出后,韩国朝野震惊,韩国政府24日接连出招,要求日方立刻废除该条例案,并称这是侵犯韩国主权的行为。
韩日这场独岛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
日韩争议岛屿(韩称独岛,日称竹岛)
远未结束的争端
从韩日两国在独岛(竹岛)归属问题所持的原则立场以及所推行的海洋政策来看,双方存在的纠纷将旷日持久,难
以调和。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方出版的地图和地名录可以看出,在独岛(竹岛)主权问题上毫无妥协之意。
1993年韩国中央地图社出版的《韩国道路地图集》和从1991年至2002年韩国公报馆出版的《韩国简介》都在插图上突出表现独岛为韩国的领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民间团体坚持到独岛植树造林,渔船也经常往返于郁陵岛和独岛之间进行捕鱼作业;自1999年以来,在国内开辟了去独岛的旅游路线。
预计在2004年,韩国有关方面又准备将被喻为自然生态界宝库的独岛与郁陵岛辟为国立公园。
而1997年日本政府官方出版的《日本地名录》也收录竹岛(Take-shima)为日本版图的地名,这也表明日本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竹岛主权的立场。
鉴于该岛自1953年以来已处于韩国的实际管辖之下,1999年12月日方作出了针锋相对的举动,日本岛根县一些居民宣称要将户籍迁移至该岛,这一举措骤然使日韩关系紧张起来。
同年12月28日,韩国外交通商部发表抗议声明,称日本此举实属非法行为,是对韩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韩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取消已经登记的户籍,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但日方认为日本国民在日本自己领土上转移户籍完全是他们的自由,且由民间自发发动,与日本政府无关。
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日方户籍迁移之事最后
不了了之。
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日本在竹岛归属问题上的退却。
2002年初尽管韩日联合举办的世界杯赛即将开始,两国之间的双边合作有进一步加强之必要。
就在此时此刻,由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最新日本史》的出版发行,在《最新日本史》书中关于日本对竹岛拥有主权的记述立即在韩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它似乎浓缩了韩国人民的爱国激情,成为拒绝日方触碰的极其敏感的穴位。
韩国政府就《最新日本史》事件向日本政府再次表示”遗憾”,并重申”独岛是韩国的固有的领土”。
钓鱼岛
中日钓鱼岛之争
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源于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是历史遗留问题。
如何解决钓鱼岛争端,是两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常所说的钓鱼岛其实是一个群岛,位于中国福建正东、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几个岩礁组成,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约4.3平方公里,该群岛即因钓鱼岛而得名。
钓鱼岛上无人长期居住。
钓鱼岛历史上就是中国固有领土,在行政上明朝年间隶属
于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
1971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根据先前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规定,钓鱼岛本应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归还给中国。
但是,二战后美国托管冲绳,并根据1951年的所谓《旧金山和约》把钓鱼岛划入冲绳。
对此,中国政府当时发表声明:旧金山对日和约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因而是非法的、无效的。
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署“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
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后,美国政府表示,归还冲绳“施政权”对钓鱼岛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不难看到,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不惜在中日之间埋下钓鱼岛问题的祸根。
依据国际法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
如前所述,中国至迟在15世纪最先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这已是中日两国官方和学界公认的史实。
因此,钓鱼岛在15世纪即成为中国领土。
此后数百年间,明清两朝将钓鱼岛列入疆域之内进行统治,在被日本强占之前,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一直有效存续,中国是其惟一
合法的所有者。
还需指出,国际法上的“先占”首先必须以“无主地”为客体。
事实上,钓鱼岛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窃取之前是属于清朝的领土,当时虽无人定居,但绝非“无主地”。
所以,日本提出的“无主地先占”主张根本不成立,日本并不具备取得钓鱼岛主权的法理前提。
直布罗陀
英西直布罗陀之争
直布罗陀是当今欧洲大陆最后的一块殖民地。
它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北岸、南欧伊比利亚半岛南端。
虽然直布罗陀的面积只有6.5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3万,但它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交通要冲,在战略上具有重要价值。
直布罗陀于1501年被纳入西班牙版图,1704年被英国在其同西班牙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爆发的战争中占领。
1713年,英西两国签订《乌特勒支和约》,直布罗陀被割让给英国。
英国驱逐了当地的西班牙人,大量移民进入了直布罗陀。
1981年,英国又授予直布罗陀居民完全的英国国籍,为解决这个争端增加了新的困难因素。
但是,西班牙从未放弃收复直布罗陀主权的要求,并于二次大战后加强了收复活动。
从20世纪60年代起,英西两国多次就该问题举行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结果。
由于直布罗陀问题长期困扰着英国与西班牙的关系,英国首相布
莱尔当政之后,决心寻求一个全面和永久的解决协议。
联合国也不断敦促英西两国,尽快为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争端找到办法。
在1997年举行的英西谈判中,西班牙提出了西英两国长期(不少于50年)共享直布罗陀主权的新方案,但英国政府没有及时做出积极响应。
直到今年7月,英国才正式宣布原则上同意与西班牙共享直布罗陀主权。
这个主权共享计划遭到了直布罗陀地方政府和居民的强烈反对。
直布罗陀部长会议首席部长卡鲁阿纳公开表示,该计划是“完全错误、无法运作和危险的”。
许多直布罗陀居民甚至认为,英国同意这项计划是“出卖主权”行为。
为向英西两国政府显示直布罗陀居民维持地位不变的决心,今年7月,直布罗陀地方政府宣布举行全民公决。
这是直布罗陀居民就其归属问题进行的第二次公决。
在1967年9月举行的第一次公决中,99%以上的具有选民资格的居民赞成直布罗陀留在英国,仅有40多人同意回归西班牙。
这次公决的投票率为87.9%,对英西共享直布罗陀主权计划投反对票的人与上一次几乎一样,高达99%。
这个公决结果表明,虽然35年过去了,但直布罗陀居民反对西班牙收复直布罗陀主权的立场并没发生任何变化。
2002年11月7日,英国殖民地直布罗陀就其主权归属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
不出人们预料,绝大多数居民对英国与西班牙共享直布罗陀主权的计划说“不”。
虽然这次公决的结
果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表明,英西两国近300年来争执不下的直布罗陀主权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俄乌克里米亚之争
克里米亚半岛归属问题一直是俄乌两国争论的焦点。
2006年,乌克兰政府新闻局宣布,总统尤先科已签署命令,允许北约主导的多国联合演习在乌境内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结果遭到当地民众更大的抗议浪潮,克里米亚半岛各地举行了大规模集会游行活动。
乌国家安全局则透露说,克里米亚半岛反北约集会示威的背后,有俄罗斯人“捣鬼”。
俄一些媒体和议员则奋力反击,声称“克里米亚本来就是俄罗斯领土”,“到了修正赫鲁晓夫错误的时候了”。
赫鲁晓夫“送给”乌克兰的礼物
克里米亚是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一个半岛。
17世纪,为了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沙俄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战争。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克里米亚半岛一直是苏联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州。
1954年,为庆祝俄乌合并300周年,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半岛作为礼物划给了乌克兰共和国。
当时,谁也没想到苏联会解体。
苏联解体后,俄想把克里米亚置于自己的“三色旗”下,岛上居民也大都愿意回归俄罗斯,但乌克兰却不同意拱手相让。
最后,在乌对黑海舰队的分割等方面作出让步以及允许塞瓦斯托波尔港由两国海军共用之后,俄方最终同意放弃对
半岛的主权要求,双方于1995年签订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互不改变现有边界状况,其有效期为10年。
克里米亚半岛
俄罗斯人争议半岛归属
很多俄罗斯人至今仍然把克里米亚半岛看作是“自家地盘”,他们对赫鲁晓夫的决定耿耿于怀,认为不应该将前辈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浴血奋战得到的成果拱手送人。
一位名叫尤里的年轻人表示,“克里米亚永远是俄罗斯的,应该修正赫鲁晓夫犯下的错误,我们非常希望俄政治家支持收回克里米亚半岛的建议。
必须为克里米亚回归创造经济前提,不能够任其自然。
”莫斯科人维拉也认为,这片“像天堂一样的土地”,俄为什么要送出去,那里居住的大多是俄罗斯族人。
英阿马岛之争
1982年4月2日,持续74天的英国和阿根廷马岛海战正式打响。
而在30年后的今天,当英国和阿根廷各地为马岛战争举行纪念活动之时,两国关于该岛屿的争端仍然难解。
马岛之争:特殊的背景
马岛是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简称(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该岛距阿根廷500公里,距英国约13000公里。
据路透社报
道,马岛上最初混居着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各国移民。
随后,法国和西班牙将自己对马岛的主权遗留给了后来从西班牙独立出来的阿根廷,而离开马岛半个世纪的英国人于19世纪30年代又回到了这里,并坚称自己一直拥有该岛主权。
回到马岛的英国人将阿根廷人驱逐出去,随后便一直居住于此。
尽管只能隔海相望,阿根廷却从未停止过对马岛主权的争取。
“致力收回马岛”几乎是每届阿根廷政府都要向民众做出的承诺。
阿根廷对马岛主权的争取一直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进行,直至马岛战争的爆发。
战争最终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马岛
英阿之争:今日仍难解
就在马岛战争3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英国外交大臣黑格日前表示,英国将”坚定不移地”保卫该岛。
而阿根廷驻英国大使馆近日也以信件的形式警告称,将起诉英美帮助马岛石油勘探企业的银行。
有分析指,马岛主权的归属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
马岛附近海域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石油储量或高达600亿桶,可实现上千亿美元的税收。
近年来英国经济不景气,这些油气资源如得到充分开发,将使其拥有充足的能源储
备。
此外,有分析认为英政府此时在马岛问题上的“强硬”或出于一定的政治因素考虑。
30年前对马岛坚决开战的撒切尔夫人是英国保守党内唯一蝉联三届的女首相,也是20世纪最优秀的首相之一。
同为保守党的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正面临较为严峻的政治局面,他或许希望能在马岛问题上表现得同样果断,以给自己的政绩加分。
据英媒报道,为避免30年前马岛战争爆发遇袭时的尴尬,英国皇家空军正在进行秘密训练,模拟深入阿根廷境内对其机场发动空袭的战争。
随着两国争端的升级,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纷纷对阿根廷表示支持。
哥伦比亚外交部长奥尔金近日透露,拉美国家将在4月召开的美洲峰会上就这一议题发表声明。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也明确表示,如果英阿再次爆发冲突,“这一次阿根廷将不会一个人去战斗”。
克什米尔
印巴克什米尔之争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
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起源:英殖民者临走玩了手“分而治之”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战结
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
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争端:三次战争印巴分控克什米尔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
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
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
然而,1965
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
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
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2008年9月,印度总理辛格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在纽约举行会晤后宣布,两国将从10月21日起在双方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重开边境贸易。
10月21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开启克什米尔地区的贸易通道。
这是自1947年巴印分治以来两国首次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开启贸易通道。
日俄北方四岛之争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7月3日登上南千岛群岛的国后岛视察,这是梅德韦杰夫2010年11月之后再次登上俄日之间存在争议的岛屿。
千岛群岛位于堪察加半岛和北海道之间,群岛南部的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被日本称为北方四岛。
这些岛屿原是日本领土,二战结束后,这些岛屿先在苏联、后在俄罗斯联邦的管辖之下。
长期以来,俄日在四岛归属问题上互不让步。
日本将解决日俄领土争端与两国签署和平条
约挂钩。
由于领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两国至今没有签署和平条约。
2001年,俄总统普京与时任日本首相森喜朗举行会晤后在联合声明中表示,两国将在1956年签署的《苏日联合宣言》等文件基础上,继续就领土问题和签署和平条约进行谈判。
根据该宣言,俄罗斯表示在缔结和平条约后准备将齿舞和色丹两岛归还日本。
但森喜朗于当年4月下台后,日本政府转变立场,要求俄方归还全部四岛后双方再签署和平条约,而俄方态度也日益强硬。
日俄争议岛屿
最近几年,俄罗斯通过制订促进南千岛群岛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领导人频频视察当地等手段强化对南千岛群岛的有效控制。
除梅德韦杰夫外,俄其他官员也曾到当地视察,这引发了日方的强烈抗议和不满。
此外,俄方还向日方提出在保留俄主权基础上两国联合开发四岛的建议,遭到日方断然拒绝。
俄罗斯种种强化实际控制权的做法引起日本严重担忧,它担心彻底失去这些岛屿。
在此背景下,日本急于打破双方在领土问题上的僵局。
今年6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和俄总统普京就重启领土谈判达成共识。
玄叶光一郎本次访俄就是为解决两国领土争端探路,同时为两国领导人在9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
上谈论领土问题做准备。
为打破僵局,日本政府立场最近开始软化。
玄叶光一郎日前表示,日俄可以在不违背日本立场的情况下共同开发北方四岛,日方正在制定相关方案。
有媒体今年曾援引日本政府人士的话报道说,日本正在研究依据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解决日俄领土纠纷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认为,不管是真是假,这至少可视为日本向俄方释放的试探气球,说明日本态度确实出现松动。
但有舆论认为,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南千岛群岛对俄军事重要性日益凸显。
加上当地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以及俄近年来不断强化对这些岛屿的实际控制,即便日本只要求归还齿舞和色丹两岛,俄方也未必答应。
俄罗斯一位高官曾对媒体表示,无论谁任俄总统都不会去解决日俄领土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历史机遇已经失去。
埃及苏丹领土纷争
埃苏赫拉伊卜之争
埃及和苏丹一衣带水。
尼罗河水流经苏丹进入埃及境内,它不仅是维系两国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连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多年来,两国人民来往甚密,结下了很多姻亲关系。
在埃及的苏丹人有近400万之多。
但是,由来已久的赫拉伊卜归属权问题一直困扰着两国关
系的发展,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赫拉伊卜是埃苏边境靠近红海的一个三角地区,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虽是不毛之地,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1899年,英国政府同埃及签署协议,划定北纬22度线为苏丹和埃及的国界,22度线以南归苏丹,以北归埃及。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白沙利亚和阿巴伊达部落切成了两半。
为解决这一矛盾,英国建议埃及同意苏丹在该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管理当地的苏丹人,于是便在赫拉伊卜地区形成了领土归埃及、管理权归苏丹的错综复杂的状况,为以后两国关系埋下了祸根。
本世纪50年代初期,两国曾就此发生过纠纷,1958年,埃及断然拒绝了苏丹提出的就这一问题举行公民投票和向那里派兵的要求。
进入90年代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埃及、苏丹对赫拉伊卜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
1992年,苏丹授权一家外国石油公司开采那里的石油,引起边境冲突,两国关系恶化。
1993年6月,两国元首在开罗出席非统组织首脑会议期间,就改善关系达成谅解,此后双方还召开了几轮混合委员会会议,但未能解决这一争端。
目前,埃及虽然控制着赫拉伊卜,但苏丹一直声称对其拥有主权。
这次刺杀未遂事件后,两国武装力量在这一地区再次交火,并造成伤亡。
小通布岛
伊阿大、小通布岛之争
阿布穆萨岛和大通布岛、小通布岛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入口处,目前处于伊朗管辖之下。
伊朗与阿联酋对三岛的归属有争议。
多年来,阿联酋要求通过国际仲裁解决这一争端,并要求阿拉伯国家和一些友好国家支持阿对这三个岛屿的主权。
但伊朗强调这三个岛屿是伊朗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2年4月22日,据外媒报道,伊朗一位资深国会议员发言,强烈谴责阿联酋宣称对阿布穆萨岛享有主权的行为,并指出阿联酋作出这样的声明,完全是英美两国在幕后指使。
该议员称,阿联酋之所以宣称阿布穆萨岛是其领土,是因为“有英美两国在幕后指使”。
他还警告说,如果西方国家继续干涉伊朗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话,伊朗将会坚定地予以回应。
他还重申,既然阿联酋官员因为“受到西方国家指使而机械地发表声明”,伊朗不会拿他们的声明当真。
伊朗外交部20日召见瑞士驻伊朗使节,强烈抗议美国官员就内贾德访问阿布穆萨岛一事发表干涉言论,强调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是伊朗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伊朗与美国并未正式建交,伊朗一般通过瑞士驻伊朗使馆处理与美国相关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