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量词与名词搭配浅析

合集下载

汉语名词、量词匹配问题分析研究

汉语名词、量词匹配问题分析研究

汉语名词、量词匹配问题研究摘要本文是有关名词与量词匹配问题的论文,笔者在部分汉语名词和量词进行搭配建立起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探讨了汉语名词与量词匹配的规律。

通常人们对于名词与量词的搭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希望能为揭示其中隐藏的匹配规律提供一些线索和依据。

本文共分五章,先总结了前人对于汉语量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量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笔者结合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给量词进行了再分类,又以划分出的量词小类为标准研究名词的次范畴,分析量词和名词的各个小类对于要与其搭配的名词或量词都有些什么样的要求,从中总结这些具体的要求是受哪些方面的影响,得出其匹配的规律。

文中指出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只是相对稳定,有时出于修辞或语用方面的考虑,也会临时超常活用一下量词,造成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与搭配的不规范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因此就随心所欲地选择量词。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搭配形式的问题,本文最后,便辅以例句列举说明了汉语名词与量词搭配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搭配形式。

另外,在正文的后面,笔者列了一个附录,它就是以名词和量词的搭配为材料建立起的一个数据库,目的是便于配合正文的论述。

关键词:名词量词匹配规律超常搭配搭配形式STUDY0NTHEMATCHINGREWlONSHlPBETWEENNOUNSANDCLASSIFlERSINCHlNESEABSTRACTThepaper,basedonthedatabankofthecollocationbetweensomeNounsandclassifiers,hasdiscussedthematchingrules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Usuallythereasonsofthe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arenotknown;therefore,thepaperiStooffersomecluesandbasestothediscoveringofthematchingrulesbetweenthem.Thepaperhasfivechapters.First,theresearchfruitsthepioneershavemadeonChineseclassifiersaresummarized.Second,theauthor,combiningtheperspectivesofgrammar,semanticsandpragmatics,furtherdividestheclassifiers.Withthecriteriaofthesub.1evelsofclassifiers,thenounsthenhavebeenaccordinglyfurtherstudied.Thispartistoanalyzetherequirementsthateachsub.classifierandeachsub—nounasksfortOitscollocationobject,tosumuptheinfluencefactorsdecidingontheserequirementsandtoobtainitsmatchingrules.Thepaperalsopointsoutthefactthatthecollocationrelationship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iSrelativelystable.Anunusual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mayemerge,fromtheconsideringofeitherrhetoricorpragmatics,bytheflexibleunusualuseofaclassifier.WhatshouldbementionediSthatthisunusual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doesnotmeanthecollocationiSnotstandardanddoesnotmeanafreechoiceofaclassifier.Sincethe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inevitablymentionsthecollocationform,thepaperlasthaslisted,withthehelpoftheexamples,thepossiblecollocationformsofthe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Inaddition,anappendixofthedatabankofthecollocationbetweensomenounsandclassifiers.iSaddedtothepaperforabetterpresentationofthepaper.【KeyWords]noun;classifier:matchingrules;unusualcollocationcollocationfclFrn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名词、量词匹配问题研究前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汉语正在走向全世界,这无疑给从事语言研究的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艰巨的任务。

浅析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策略

浅析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策略

浅析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策略概述教授中文名词量词是对外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学习环节之一。

对外汉语学习者通常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名量词,比如:个、只、条、张、口等等。

然而,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名量词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分辨某些量词的使用场景以及给名词搭配合适的量词等等问题。

在这里,我们将浅析一些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的策略。

名量词教学的重要性名量词的学习是广东快乐十分最基本的汉语语境知识之一,也是对外汉语入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量词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传承。

学习名量词可以帮助对外汉语学习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并融入到中国社会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汉语交流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汉语。

名量词教学的挑战尽管名量词的学习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克服的挑战。

以下是针对名量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1.区分名量词的使用场景2.称谓的相关问题3.正确搭配名词和量词名量词教学策略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的一些策略:1. 示范重要性教授名量词时需要给学习者进行示范。

展示名量词的使用场景、正确的数量搭配及相应的汉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记忆名量词的使用方式。

2. 合理抽象概念通过自然的语言演示和合理的场景设置,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示范概念,让学习者能够感触到名量词的实际运用。

例如,可以通过运用食品、购物、交通等场景,按照自然的篇章组织结构,进行名量词教学。

3. 高频举例在这里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使用高频的量词作为例子,让学生遵照这些例子进行数量的搭配,避免与中国汉语的地域差别产生的互相误解。

4. 通过游戏增强学生记忆通过一些互动游戏的形式加强学生名量词的记忆。

游戏可以分为个人游戏、团队游戏,如“垒积木”,“猜数字”等。

总结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名量词教育中,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语言示范、场景设置和游戏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帮助他们掌握名量词的使用规则。

汉语文学作品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探析

汉语文学作品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探析

“ 圆古月” 三板 轻船 ” 那 和“ 等。依据 量词 的词性不 同 , 语 汉
量词名词超常搭 配可以被分为以下两类 : ( ) 一 常规量词的反常规使用产生的超常搭 配 金达菜一大 片一大 片的 , 鲜红娇 艳 , 一朵花 , 一朵 青春 , 每朵花都展 开 眉 眼 , 笑 脸 迎 着 春 天。 ( 朔 《 千 里 江 用 杨 三 山》 )
[ 文章编号 ] 17 0 5 (0 0 0 0 8 0 6 3— 75 2 1 )3— 0 0— 4 或语用方面的需要 , 在汉语 文学作 品 中, 人们 故意 违反常规 将量词和名词搭 配在一起 , 成为量词名词的超常搭配 。这种
搭 配符 合语法要求 , 但有意 违反语义选 择规律 , 量词 与名词 的字面意义属 于不 同的语 义域 , 产生一 种怪异感 , 经过读 但
地分析 了量词 自身的修辞作用 , 没有分析搭配产 生的认知机
制和修辞功能产 生的 内在 动因。本文拟用 认知 隐喻理论 对 汉语量词名词超 常搭配 的认知机制进行解构 , 探讨这 一语 言 现象中量词与名词间 的语义投射过程 , 分析该语 言现象 的认
车” “ , 一座 山” “ , 一本书 ” , 等 但有时人们会故意违反常规 的
第 3期
武仲 波 : 汉语 文 学作 品 中量词 名词 超 常搭 配的认 知 隐喻探 析
1名 词 性 量 词 、

语义选择规律 的限制 , 约定俗成 的。但有时处 于艺术表达 是
弓新月升起来了 , 们借助 淡淡 的月光 , 我 在忽 明忽暗
[ 收稿 日期] 2 1 0 — 0 00— 4 2 [ 作者简介] 武 仲波 (9 3一 ) 男 , 18 , 山东枣庄人 , 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

现代汉语 数量词和名词的先后顺序

现代汉语 数量词和名词的先后顺序

《现代汉语:数量词和名词的先后顺序》1.引言现代汉语中,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顺序是一项常见、但也容易混淆的语法问题。

对于学习者来说,正确掌握数量词和名词的先后顺序不仅是基本语法要求,更是对汉语深入理解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简单到深入地探讨现代汉语中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规则,并共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2. 浅谈数量词和名词的基本概念在汉语中,数量词用于表示数量或多少,而名词则用于指代实物或抽象概念。

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顺序通常是先数量词后名词,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3. 数量词和名词的基本搭配规则3.1 单个数量词+单个名词最基本的数量词和名词搭配就是单个数量词加单个名词,例如:“三本书”、“五个苹果”。

3.2 复合数量词+单个名词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一些复合数量词,如“一百”,“三千”,这些复合数量词和单个名词的搭配顺序依然是先数量词后名词,例如:“一百元”、“三千米”。

3.3 数量词+量词+名词在汉语中,还存在数量词和量词并用的情况,例如:“三本书”,“五只小狗”,这时的搭配顺序为先数量词后量词再名词。

4. 深入探讨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规则4.1 名词搭配规则的灵活性尽管汉语中存在一定的数量词和名词搭配规则,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比如在口语中,常常可以听到“我买了三头牛”、“送了五台电脑”的说法,这种表达方式虽然违背了一般的数量词名词搭配规则,却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2 影响因素和特殊情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对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影响。

比如“两杯热茶”中,“两”是数量词,“杯”是量词,但与“个”“件”等量词不同,它们都是用在液体容器上的。

对此,学习者需要在实际运用时不断积累、总结,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5. 结语通过本文的探讨,相信读者对现代汉语中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规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实际运用中,要灵活运用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规则,还要结合语境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是特有的一种类型,也是汉语词汇体系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词类。

汉语不依赖严格的形态变化,因此在表示数量关系时,量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量词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也逐渐受到重视。

名词可以和哪些量词搭配,名词与量词间的搭配制约关系如何,是量词研究中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

除名词与量词的常规搭配以外,使语言艺术化的名词与量词超常搭配也值得探究。

本文在研究名词与量词常规搭配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从两大方面力图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进而丰富名词与量词的搭配研究。

标签:常规搭配超常搭配制约类型价值一、引言虽然名词与量词搭配关系是现代汉语语法中最常见的现象,但也较容易让人忽略。

名词有许多特点,在它和量词的搭配组合中更能体现出名词的特点,这也是区别名词与其他词类的重要标志。

量词数量多,用法较为灵活,是区别汉语与印欧语的重要标志。

它和名词搭配使得语言更有条理和形象性,所以名词与量词的搭配组合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早期研究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制约关系时,有三种说法:一是陆志伟的“名词限制说”。

陆志伟《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北京方言的名词是材料性的,数量上没有限制。

那限制必得另用一种类乎名词的词来表达它。

”①二是高名凯的“辅名词说”。

他在《汉语语法论》中写道:“辅名词作用在于辅助说明事物的单位或单位的特点。

数位词也是给具有名词功能的词一个范围,表明其特性之所属——表示每一个事物的具体的形状而加以范围。

”②三是廖庶谦认为的名词决定量词的选择学说。

他的研究使量词更有逻辑性和形象性。

在前人研究的常规搭配基础上,本文将从名词与量词的相互制约关系上进行探究。

在探究名词与量词的常规搭配时,我们不难发现,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使得语言更加富有色彩。

前人从认知与语义方面进行了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研究,因此本文增加了对其在语法和语用层面的探究。

在超常搭配中,我们可以根据语境变换量词,语言表达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汉语名词和量词组合的认知研究

汉语名词和量词组合的认知研究

( “+ ” , “- ” 表示可以组合 表示不可以组合) 从上面描述的事物名词和量词的选择关系中 , 可以看出, 个体名词的选择面最宽, 物质名词次之, 群 量名词又次之, 抽象名词的选择面最窄。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描述的这种选择关系只是句法平面的, 或 者说只是一种句法组合的可能性 。一个名词和一个量词能否组合不仅要看句法上有没有组合的可能 性, 还要看语义和语用上是否有组合的可能性 , 一般来讲, 当句法、 语义、 语用三个平面的条件都能满足 这种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性。 时, 四、 名词和量词选择的认知理据 4. 1 事件名词跟动量词选择的认知理据 事件名词是指表示的事物具有随时间而展开的内部过程的名词 , 其内部过程一般包含起点、 续段、 终点三个要素, 它们表示的都是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 , 具有离散性, 如果将事件名词的时间性跟动词 的时间性相比, 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 事件名词的时间性是封闭的, 动词的时间性是开放的。 以事件名 “球赛” “打” 和动作动词 为例来说明二者不同的时间结构 。看下面的图示: 词 事件名词的时间性:
182
“唯一” , “大海” 、 “个人 ” 在汉民族的认知世界里, 专有名词的所指固然是 的 等名词的所指也是“唯 , 一的” 它们无需计量。 一种是所表示的事物没有离散性或离散性极弱 , 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不能或难以计量 , 体现在语法 形式上, 它们一般不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 。可分为以下两类: ( 一) 表示的事物近于某种性质、 类别的。例如: 边防、 常规、 当代、 党籍、 风力、 高压、 个位、 风水、 高价、 皇室、 户口、 劣势、 毛重、 逆境、 民意、 女权、 内 政、 平价、 贞洁、 贞操、 阴性、 阳性、 文科、 理科、 蜜月、 青春、 私人、 男方、 女方、 肉眼、 人品……。 ( 二) 人体中某些不可分离的部分。例如: 腹部、 肚皮、 嘴唇、 面部、 腰、 身板 …… , “腹部” 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 等名词所指事物具有不可让渡性 , 因此没有离散性或离散性极弱, 很难像 个体事物那样进行计量。 2. 2 名词所指可以计量的事物 名词所指可以计量的事物也因其所指事物的不同特点具有不同的计量方式 。首先根据名词所指事 前者如“战争、 事故、 车祸、 事件、 宴会 ” 等所指事物, 物是否具有内部时间性分为动态事物和静态事物 ,

汉语中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研究

汉语中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研究

汉语中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研究汉语中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研究名词和量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法成分之一,它们通常在语言中的使用中都是相互独立的。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名词和量词却会发生重叠现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语言现象。

一、现象概述名词和量词的重叠指的是在表达某一事物的数量时,一个名词和一个量词被合并成为一个词,成为一个新的名词。

例如,“头发”“备用衣服”“片儿星”等,都是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现象。

二、形式特点重叠现象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名词与数量词可以通过音变缩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词汇。

另外,在部分语言中,重叠现象还表现为通假字和异体字的运用。

三、语言现象1.历史、地域差异古代汉语中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现象比现代汉语要多,而这种现象在各方言中的分布也互不相同。

例如“八月十五日”在南京就可以说成“八月十五”,而在北京不能这样说。

2.时态、形态差异另外,名词和量词的重叠还可以变形成不同的词常,常常用于表示时态、形态的变化。

例如,“红花儿”可以变形为“红花儿开”“红花儿谢”。

3.情感意义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现象在一些情感类词语中也很常见,例如对爱慕的表达中,把“鱼儿”与“水草”合为“鱼水之欢”等。

四、影响及研究1.语言教学名词和量词的重叠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构成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

在进行外语教学时,需要适当地介绍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和运用。

2.文学语言名词和量词的重叠在文学语言中也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技巧,可以丰富作品的语境,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

3.涉猎范畴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学、音韵学等多个涉猎范畴。

未来,我们可以对这种现象进一步探讨,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综上所述,名词和量词的重叠现象是汉语中一个特有的语法现象。

它不仅给语言学习和交流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人文内涵。

我们应该不断地关注、研究这种现象,不断丰富和完善汉语语言文化。

现代汉语抽象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研究

现代汉语抽象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研究

现代汉语抽象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抽象概念在汉语中的应用不断增加,量词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起来,将抽象名词变得更加具体。

在当代汉语语境中,抽象名词的伴随量词搭配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复杂丰富。

本文以“现代汉语抽象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研究”为研究主题,探讨抽象名词和量词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提高我们把握抽象名词的准确性。

一、量词与抽象名词的联系量词作为汉语句子结构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客观存在的抽象概念的数量。

在语言结构中,量词与抽象名词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反映客观存在的多余的东西或者抽象概念的数量。

比如,副词“非常”与量词“很”结合,说出“非常很”,这句话实际上表达的就是“很多”,而常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面的“很”,就是强调客观存在该抽象概念的多少。

二、量词在抽象名词的使用上的特点当抽象名词与量词搭配的时候,有一些特殊的使用,本文将以抽象名词“失败”和“错误”为例来展开讨论。

(1)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当“失败”和“错误”被用作句子主语时,常常使用“有”,来表示存在一定数量的失败和错误,比如:“有很多失败和错误”,这里有一定数量的失败和错误,而“失败”和“错误”被认为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这里使用量词“很多”来表示失败和错误的数量。

(2)其次,当“失败”和“错误”用作句子宾语时,也常常使用量词,这样可以表示接受者接受的失败和错误的数量,比如:“遭受许多失败和错误”,这里用“许多”来表示接受者遭受的失败和错误的数量。

三、量词在抽象名词的准确性上的重要性量词在抽象名词的准确性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首先,使用量词时,要保证抽象名词准确表达出抽象概念的数量。

比如:“有很多失败和错误”,“很多”就是一个量词,它表达出存在多少个失败和错误,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抽象概念的数量。

(2)其次,由于量词的使用会使抽象名词变得具体、明确,所以表达出的内容也比较准确。

比如:“遭受许多失败和错误”,“许多”这个量词可以更准确地表示出接受者所遭受的失败和错误的数量。

从语义的看名词和量词的超常搭配修辞

从语义的看名词和量词的超常搭配修辞
关键词:量词; 超常搭配; 语义; 不匹配
量词是汉语 11 大词类中最后划类 、 定名的词类 。 西方语法词类中没有量词,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点。 汉 语量词的历史悠久,但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才 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对量词问题探讨的深入,量词的 来源、分类、特点和作用等都得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量 词作为汉语中特殊的一个现象, 它在修辞中的应用也 逐渐为大家所肯定和认识。 在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 歌中,量词修辞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修辞现象。 现在, 研究量词修辞的成果有很多, 主要体现在通过量词构 成多种修辞格上,例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等 等。 量词构成修辞格有很多具体方式,不过比较常见的 是通过超常搭配形成的 (尤其是够成比喻和比拟等 时 ),也 有 人 称 之 为 “量 词 迁 嫁 ”【1】或 者 “变 异 ”【2】。
(17)只因这附近来了三位妖怪 ,甚是凶恶 ,每天要
吃三千人的脑髓和心血。 (张恨水《八是一梦》)
(19)他 钻 到 第 三 — ——也 许 是 第 四 — ——层 , 竟 遇 到
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
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脊背, 脊背上还有汗在流下
来。 (鲁迅《阿 Q 正传》)
一、量词与名词部分语义细节的不匹配 在做“不匹配”的语义分析前,我们还是先说说“匹 配”对名量词搭配形成的重要作用。 大部分量词与名词 构成“数词+量词+名词”的形式。 根据名词的不同,能使 用的量词也是不一样的。 除了与“约定俗成”的传统量 词搭配, 一些名词本身就具有能够与其他量词搭配的 条件, 这是由名词自身所代表的事物决定的。 也就是 说,和名词自身的语义有很大关系。 例如非常经典的文 学形象“月”。 由于天体运动等客观因素,我们人类在地 球上所看到的月亮却不是总是一个模样的。 月亮看起 来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弯的,有时候是个半圆。 月 亮本身这种具有变异性的特征 (虽然是看起来的),月 的语义就具有不确定性,它包括了不同形态的“月”的 含义, 就决定了在选择月亮的量词时具有一定的变异 空间,尤其是临时量词的借用,更能生动表现出作者情 感。 于是文章中的月亮才得以有着种种的计量方式,而 且可以说不仅是计量作用,还有鲜明的修辞作用,能够 生动形象地展现月的外貌: (1)不 到 一 刻 钟 ,便 见 沧 波 万 里 ,银 光 如 泄 ,一 丸 冷 月,傲视天空。 (陈衡哲《在游北戴河》) (2) 一钩 残 月 向 西 流 ,对 此 不 抛 眼 泪 也 无 由 。 (毛 泽 东 《虞 美 人·枕 上 》) (3) 黎 明 这 扇 半 贪 半 开 的 木 窗 望 去 ,天 上 还 有 一 梳 月牙。 (戴领《无尽的草章》) (4) 想你,想成了瘦月一弯。 (赵敏《想你》) (5) 那 些 古 老 的 往 事 毕 竟 很 遥 远 ,只 有 凝 固 的 历 史 遗迹被这一轮月亮唤醒,挺立着巨大的影子,缓缓地向 我们走来。 以上例子中的量词都和月的不同形态能够形成 “匹 配 ”,但 是 ,我 们 也 可 以 看 出 , 关 键 是 其 中 “ 不 匹 配 ” 的 语 义 部 分 才 起 到 了 修 辞 作 用 。 例 子 (1) 中 的 量 词 “丸”, 一般是用来形容药丸这样的小件的圆形或者类 圆形物体的,它本身也是从名词“丸”发展而来。 它和 “月”语义在“圆形或者类圆形”上有共同点,也就是“匹 配”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匹配”的地方,就是“丸”一般 形容小的东西,月亮绝不是小的东西,但这里的“不匹 配”反而正好突出了那个场景中的月是非常高远的,就 是看起来药丸那么大,却“银光如泄”,场面既清冷又壮 观,修辞的效果也突显出来。 这就是细节语义的“不匹 配”。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作者:韩亚桐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1期摘要: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是特有的一种类型,也是汉语词汇体系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词类。

汉语不依赖严格的形态变化,因此在表示数量关系时,量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量词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也逐渐受到重视。

名词可以和哪些量词搭配,名词与量词间的搭配制约关系如何,是量词研究中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

除名词与量词的常规搭配以外,使语言艺术化的名词与量词超常搭配也值得探究。

本文在研究名词与量词常规搭配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从两大方面力图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进而丰富名词与量词的搭配研究。

关键词:常规搭配超常搭配制约类型价值一、引言虽然名词与量词搭配关系是现代汉语语法中最常见的现象,但也较容易让人忽略。

名词有许多特点,在它和量词的搭配组合中更能体现出名词的特点,这也是区别名词与其他词类的重要标志。

量词数量多,用法较为灵活,是区别汉语与印欧语的重要标志。

它和名词搭配使得语言更有条理和形象性,所以名词与量词的搭配组合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早期研究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制约关系时,有三种说法:一是陆志伟的“名词限制说”。

陆志伟《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北京方言的名词是材料性的,数量上没有限制。

那限制必得另用一种类乎名词的词来表达它。

”①二是高名凯的“辅名词说”。

他在《汉语语法论》中写道:“辅名词作用在于辅助说明事物的单位或单位的特点。

数位词也是给具有名词功能的词一个范围,表明其特性之所属——表示每一个事物的具体的形状而加以范围。

”②三是廖庶谦认为的名词决定量词的选择学说。

他的研究使量词更有逻辑性和形象性。

在前人研究的常规搭配基础上,本文将从名词与量词的相互制约关系上进行探究。

在探究名词与量词的常规搭配时,我们不难发现,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使得语言更加富有色彩。

前人从认知与语义方面进行了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研究,因此本文增加了对其在语法和语用层面的探究。

量词变化规则(名词修改):名词与量词的搭配规则

量词变化规则(名词修改):名词与量词的搭配规则

量词变化规则(名词修改):名词与量词的搭配规则引言在中文中,名词需要搭配适当的量词才能表达数量。

不同的名词搭配不同的量词,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名词的数量也会对量词产生影响。

本文将介绍名词与量词的搭配规则,帮助读者正确使用量词并避免常见错误。

量词的基本用法量词是表示数量的词语,通常放在名词的前面。

在使用量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搭配规则:不同名词需要搭配适当的量词,例如:“一本书”、“三杯水”、“五只鸟”。

2. 量词的位置:量词通常放在名词的前面,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量词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

例如:“一个人”、“四天时间”。

3. 量词的变化:部分量词在表示不同数量时会发生变化。

例如,“本”在表示一个时用“一本”,表示两个以上时用“几本”。

名词与数量的关系在使用量词时,名词的数量也会对量词产生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情况:1. 复数名词:当名词为复数形式时,通常使用量词“些”。

例如:“几本书”、“一些苹果”。

2. 带有数量单位的名词:当名词带有数量单位时,一般不使用量词。

例如:“十米长”、“五分钟”。

3. 数量描述词作为量词:一些数量描述词也可以直接作为量词使用,而不需要搭配其他量词。

例如:“不少人”、“很多事情”。

常见错误在使用量词时,常见的错误包括以下几种:1. 错误的量词搭配:使用错误的量词,例如:“一支书”、“三杯书”。

2. 错误的量词变化:在不同数量下使用错误的量词变化形式,例如:“一本书”、“两本s书”。

3. 多余的量词:使用多余的量词,例如:“一个人人”、“两个个苹果”。

结论正确使用量词是中文写作的重要一环,掌握名词与量词的搭配规则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表达数量,并避免常见错误。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读者在使用量词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张宇.(2010).《新东方名词完全归纳200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汉语名量词与名词搭配浅析[技巧]

汉语名量词与名词搭配浅析[技巧]

汉语名量词与名词搭配浅析现代汉语中量词十分丰富,这是它与印欧语系诸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

从非量词性语言来看,汉语的量词似乎没有什么存在必要,“一枪”、“两鱼”表达得不是很清楚了吗?然而汉语却必须说成“一杆枪”“两条鱼”,这是为什么?另外,“杆”还可以换成“把”、“条”,“两条鱼”中“条”也可以与“尾”、“盘”替换,但它们又并不是能随意替换的,其中又蕴涵着怎样的规律?这些都是汉语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本文试图找到量词与名词搭配间存在的规律。

一、研究历史的回顾量词从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开始,便成为语法学家们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先后出现了大量研究量词的论文,有关量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前人对量词的研究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到四个方面:①量词小类的划分;②量词的修辞作用;③方言量词、少数民族量词、外语量词的研究及其与汉语量词的比较研究;④量词与相关成分的关系。

关于名词和量词的组合,20世纪9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约定俗成”,即什么量词与什么名词搭配相对比较固定,尤其是某些个体量词与名词的搭配选择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人们通常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量词本身,其中最突出的是研究量词的修饰作用和列举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把量词与名词的搭配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背下来。

如:“一条狗、一匹马、一张桌子、一块板子”,并且把“一轮圆月、一弯新月”等量词搭配作为很好的修辞效果的典型来讲解。

但是这些都远远不能解释量词的某些搭配现象,以“张”为例:为什么“一张纸”、“一张桌子”都可以说,可是纸那么薄,是平面之物,可桌子很明显是立体之物? 二、汉语量词存在的必要性数量是人类认识并把握客观事物的最基本手段和方式之一。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自然把数量范畴纳入其中。

数量范畴是语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重要语法特征之一。

屈折语缺乏汉藏语这样丰富的量词,而汉藏语则缺乏屈折语数量范畴那么严格的形态对立。

试析《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选择匹配关系

试析《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选择匹配关系

试析《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选择匹配关系《歧路灯》中的量词数量众多、千姿百态,是汉语量词发展到18世纪的一个断代专书模型。

本文分析了《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选择匹配关系,指出名量词与名词的语义组合关系有专用型、合用型、通用型三种,其中一个名量词可以选择不同的名词,一个名词也能选择不同的名量词,从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实现了量词和名词之间的双向选择和制约。

标签:《歧路灯》量词语义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歧路灯》是清代文人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写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8回,近60万字。

在语言学语料价值方面,《歧路灯》记录的日常对话繁多,较忠实地反映了两百多年前清代口语的真实面貌,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

《歧路灯》中的量词十分丰富,共有名量词298个,动量词135个,可以说为汉语量词发展史提供了一个断代的个体模型。

对《歧路灯》的量词系统进行分析和描写,不仅有助于认识《歧路灯》语言的时代特色,也能为汉语语法史及现代汉语词类体系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本文仅就《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语义组合关系和双向匹配关系做一粗浅分析。

一、名量词与名词的组合关系(一)专用型:即一个量词只适用于某一类特定对象。

这类量词语义单一,而且比较具体。

《歧路灯》中量词专用于建筑物。

如:(1)一日火箭势到草房上,烧坏了两间草房。

(13)①(2)叫泥水匠在账房后边盖上两间马棚 (64)(3)东边一座花园,一座五间三梁起架的大厅 (90)“出”在《歧路灯》中专用于戏。

如:(4)这是我敬三位爷台三出戏。

(18)(5)戏主又点了几出酸耍戏儿,奉承谭绍闻。

(21)(6)进的庙院,戏台上正演《张珙游寺》一出。

(48)此外,《歧路灯》中的“篇”专用于文章,“尾”专用于鱼,“棵”专用于树,“辆”专用于车,“本”专用于书等。

(二)合用型:一个量词可以计量几种对象。

“盏”在《歧路灯》中可计量灯和液体茶、酒等。

如:(7)桌子上一盏灯儿儿,半灭半明,好不凄枪。

普通话考试常用量词及对应名词搭配

普通话考试常用量词及对应名词搭配

普通话考试常用量词及对应名词搭配普通话考试常用量词及对应名词搭配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普通话考试常用量词及对应名词搭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道dào河(条)、瀑布(条)、山(座)、山脉(条)、闪电、伤痕(条)、门(扇)、墙(面)、命令(项、条)、试题(份、套)、菜(份)2、滴dī水、血、油、汗水、眼泪3、对duì夫妻、舞伴、耳朵(双、只)、眼睛(双、只)、翅膀(双、只)、球拍(副、只)、沙发(套)、枕头、电池(节)4、朵duǒ花、云(片)、蘑菇5、份fèn菜(道)、午餐、报纸(张)、杂志(本)、文件、礼物(件)、工作(项)、事、(件)、试题(道、套)6、幅fú布(块、匹)、被面、彩旗(面)、图画(张)、相片(张)7、门mén课(节)、课程、技术(项)、亲戚(家)、婚姻、大炮8、名mínɡ教师(位)、医生(位)、犯人9、面miàn墙(道)、镜子、彩旗(幅)、鼓(架)、锣10、盘pán磨(扇)、香(根、支)、磁带、录像带11、匹pǐ马、布(块、幅)、绸缎(块)12、片piàn树叶、药片、肉(块)、阴凉、阳光、云(朵)、地(块)13、扇shàn门(道)、窗户、屏风、磨(盘)14、双shuānɡ手(只)、脚(只)、耳朵(对、只)、眼睛(对、只)、翅膀(对、只)、鞋(只)、袜子(只)、手套(副、只)、筷子(根、支)15、所suǒ学校、医院(家)、银行(家)、房子(间、套、座)16、间jiān房子(所、套、座)、屋子、卧室、仓库17、件jiàn礼物(份)、行李、家具(套)、大衣、衬衣、毛衣、衣服(套)、西装(套)、工作(项)、公文、事(份)18、节jié甘蔗(根)、藕(根)、电池(对)、车厢、课(门)、比赛(场、项)19、顶dǐnɡ伞(把)、轿子、帽子、蚊帐、帐篷20、副fù对联、手套(双、只)、眼镜、球拍(对、只)、脸(张)、扑克牌(张)、围棋、担架21、个ɡè人、孩子、盘子、瓶子、梨、桃儿、橘子、苹果、西瓜、土豆、西红柿、鸡蛋、饺子、馒头、玩具、皮球、太阳、月亮、白天、上午、国家、社会、故事22、根ɡēn草(棵)、葱(棵)、藕(节)、甘蔗(节)、胡须、头发、羽毛、冰棍儿、黄瓜(条)、香蕉、油条、竹竿、针、火柴、蜡烛(支)、香(支、盘)、筷子(双、支)、电线、绳子(条)、项链(条)、辫子(条)23、家jiā人家、亲戚(门)、工厂(座)、公司、饭店、商店、医院(所)、银行(所)24、架jià飞机、钢琴(台)、摄像机(部、台)、鼓(面)。

现代汉语“临时量词+名词”组配格式初探

现代汉语“临时量词+名词”组配格式初探

片 光 明等 。其 中 的 “ 屈 ” “ 忱 ” “ 望 ”“ 明 ” 典 型 的名 词 存 在 着 很 大 的不 同 , 且 “ 子 ” “ ” “ ” 委 、热 、希 、光 与 并 肚 、腔 、线 、
“ ” 量 词 也 与 一般 意 义 上 的量 词 有 区别 。 它们 之 间 的搭 配 关 系是 怎 样 的 , 是 一个 特 殊 且 值 得 探 究 的 问 题 。 片 等 这
讨论 了 。 ( ) 三 量词 的分 类
却不够深入 , 临时量词与非典型名词的组合关系更是少有人涉
及 。本文 就 从非 典 型名 词 与量 词 的搭 配关 系入 手 , 揭示 其 存 在 的带 有某 种 倾 向性 的关 系 , 以便 以后在 现代 汉 语 研 究 和对 外汉 语 教 学方 面提供 有 意义 的借 鉴 。
通 过 不 同方 面 的研 究 , 出其 与 一 般 名 词 和 量 词 搭 配 的共 同 点 和 特 殊 性 。 得
【 键 词 】非典 型 名 词 ; 时量 词 ; 配 关 系 关 临 搭
现代 汉语 中名词 与 量词 的 组合 关 系虽 然 已有 前 人 研究 , 但
的“ 无辜” “ 、 留恋” “ 、繁荣” 等非典型名词不同 , 所以就不在这里
腔 热 忱
2 绘性 作 用 的量 词 : . 描

中描绘 出了委屈很大 , 一腔热血” 在“ 中描绘 出了热血的一种激 情 ,脸 ” “ “ 、 肚子” “ 等除 了充 当I 时量词外 , 、腔” } 岛 更多 了一层形 容词的色彩。 () 2 组和( ) 3 组中的量词 在朱德熙和 吕叔湘先生的分类 中
( ) 四 临时 量词 的特殊 性 质
明显不同予典型名词的特点 ,它们都是可以受副词修饰的 , 我

现代汉语物量词和名词搭配的认知解释_宋建勇

现代汉语物量词和名词搭配的认知解释_宋建勇

的焦点。因此这里就有一个突显和提取的过程。在“一尾
物量词和名词的搭配背后还具有深层的认知机制。我们 鱼”这个名词和量词搭配的结构当中,鱼的尾部被突显而提
认为,名、量词搭配的认知机制有两种:一种是隐喻机制; 取了出来,用尾这个部分形象来代替鱼的整体。这里体现出
另一种是转喻机制。
来的是“部分——整体”这个转喻。饭可以用不同的容器来
我们认为物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主要受制于主观意象, 这属于“变异”现象。如“一滴太阳”,“一角天空”,
而不是客观场景。所谓的主观意象是指包括着说话人的认知 “一筐废话”等,不过,如果认真研究,透过不相一致的表
因素的场景,是说话人在客观场景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表 面你会发现这种 “变异”的搭配背后实际上还是有深刻的认
搭配,其中的中心词“绿意”根本没有形状和体积,完全是 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具有完形特征的基本层次范畴词语“肚
一种凭主观体验出来的内在的感觉和感受。通过临时量词 子”来理解抽象的、无界的、不可以直接感知的“学问”。
“瓣”的使用, “无界”的事物通过人的认知加工被识解成 通过结构隐喻,我们把一个结构强加于抽象名词之上,这样
虔诚。这些巧妙独到的量词选用,体现了作者的认知加工, 化”和“含义视角化”。例如:一尾鱼、一碗饭、一粒球
体现了作者在词语表达和事物之间的认知构建,赋予了作品 等。“鱼”有不同的身体部位,每个部位都具有不同的特
以新意,使其更加生动感人。
征,在具体的语用环境当中,不是所有的特征都能成为意义
四、名、量词搭配的认知机制
“花”在语义上就完全不同了,前者指开花的植物,后者才 指植物开出的花。再比如“鱼”,我们可以选择它最富有代 表性的部分“尾”作为计量单位,也可以选择体现其个体外 形的“条”作为计量单位。因此,同一个事物可以有多种计 量方式,反映在语言系统当中,有些名词可以选择多个量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量词十分丰富,这是它与印欧语系诸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从非量词性语言来看,汉语的量词似乎没有什么存在必要,“一枪”、“两鱼”表达得不是很清楚了吗?然而汉语却必须说成“一杆枪”“两条鱼”,这是为什么?另外,“杆”还可以换成“把”、“条”,“两条鱼”中“条”也可以与“尾”、“盘”替换,但它们又并不是能随意替换的,其中又蕴涵着怎样的规律?这些都是汉语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试图找到量词与名词搭配间存在的规律。 一、研究历史的回顾 量词从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开始,便成为语法学家们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先后出现了大量研究量词的论文,有关量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前人对量词的研究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到四个方面:①量词小类的划分;②量词的修辞作用;③方言量词、少数民族量词、外语量词的研究及其与汉语量词的比较研究;④量词与相关成分的关系。关于名词和量词的组合,20世纪9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约定俗成”,即什么量词与什么名词搭配相对比较固定,尤其是某些个体量词与名词的搭配选择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人们通常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量词本身,其中最突出的是研究量词的修饰作用和列举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把量词与名词的搭配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背下来。如:“一条狗、一匹马、一张桌子、一块板子”,并且把“一轮圆月、一弯新月”等量词搭配作为很好的修辞效果的典型来讲解。但是这些都远远不能解释量词的某些搭配现象,以“张”为例:为什么“一张纸”、“一张桌子”都可以说,可是纸那么薄,是平面之物,可桌子很明显是立体之物? 二、汉语量词存在的必要性 数量是人类认识并把握客观事物的最基本手段和方式之一。语言作为符号系统,自然把数量范畴纳入其中。数量范畴是语法的基本范畴之一。量词是汉藏语系的重要语法特征之一。屈折语缺乏汉藏语这样丰富的量词,而汉藏语则缺乏屈折语数量范畴那么严格的形态对立。这两种语言一个是量词特别丰富,一个是数量范畴形态发达。这体现了语法系统的互补功能。也就是说,屈折语名词数量范畴形态发达,名词的数量形态承担了表达数量语法信息的功能。现代汉语量词特别丰富,量词承担了表达数量语法信息的功能,补偿了名词的数量范畴形态上的不足。汉语量词的大量出现并作为一个显性的词类而存在,反映出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对量的认识越来越精细,而不再像古人那样对数量的认识隔阂而导致语言的表达模糊。 三、名量词与名词、动词等的关系 量词作为一个词类,属语法范畴,但汉语量词主要来自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作为一个语法单位,汉语大部分量词还负载着一定的语义信息。这种语义信息影响到它和名词的选择搭配,即具有一定语义特征的名词选择与之在语义上相适应的量词来搭配。这样的选择搭配结果,就形成了量词的语义类别。比如称量片状物体的量词就构成一个片状义类量词的集合,如片、幅、面、层等;称量点状物体的量词就构成点状义类量词的集合:如滴、粒、颗、丸等。人们根据不同量词表现出来的语义特点进行分类,就可得出量词的语义类别。个体量词的默认数量都是“一”,它们不起区别数量的作用,但是一般有区别种类、性质、等级等作用。虽然量词和名词在语法上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但两者在语义上却存在直接的选择和制约关系。人们对名量词的研究,特别是名量词的语义分析中,经常通过分析量词的语义特征来看什么样的名词和什么样的量词组合。 汉语中量词是个相对封闭的词类,经常使用的不过一百多个,而名词却几乎是开放的,数量难以统计且还在不断扩大。这样一来,名词与量词之间的的搭配显然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必然担当起修饰众多名词的任务。必然导致同一个量词可能会修饰众多名词的任务。且事实上从量词的角度来看,它们的搭配确实有一对多的关系。可也不排除多对一和一对一的搭配。同一个名词可以受不同量词修饰,这是因为人们对同一个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着眼角度。同一个量词也可以搭配不同的名词,是因为名词一般都会具有类似的特征,才聚集在同一量词门下。 当然,对名词与量词的组合问题,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以量词为主选个体,名词集合为被选群体,看某个(些)量词所能搭配的名词范域,这样形成的是一量多名现象研究。如“条”能搭配的名词是“鱼、板凳、毛巾、线”等等。二是以名词为主选个体,量词集合为被选群体,看某个(些)名词所搭配的量词范域,这样形成的是一名多量研究。 量词大多数来源于名词,少数来源于动词(如张、堵等)或形容词(如方)。量词具有的表形义是由与其来源相关的词赋予的。如“条”原是指“枝条”,枝条是长条状的,因此,量词“条”就具有长条形义。“头、口、把”等原义是指事物的某个部分,由于这些部分的形状的稳定性,因而也逐渐将它们的形态固化在“头、口、把”等上面,使“头、口、把”等也有表形意象,我们认为它们也具有表形功能。“张、堵、方”等虽然来源于表动作义的动词或表性质状态义的形容词,但由于它们长期用于称量某事物,因而己形成了表事物形状的意象。量词在表现名词的形态特征时,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体形态,后者表局部形态。这种现象在一名多量中是可以确定的。这样,在一名多量现象中,配同量词在表达名词的形态时,有三种类型,一是各量词都是表示事物的局部形态,如称量猪的量词“头”和“口”,我们记之为Ⅰ类;二是各量词之间,有些是表事物局部的,有些是表事物整体的,如称量鱼的“条”和“尾”,我们一记之为Ⅱ类;三是各量词都是表示事物的整体形态,如称量扁担的“根”与“条”,我们记之为Ⅲ类。 四、结论 量词是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它的作用不单单只可以表示数量,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量词可以反映事物的形象特点、某种思想感情、体现某种场合的气氛、反映时代的差异等等。因此具体来说量词与名词搭配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量词自身的语义特征的限制。量词是汉语中后起的一个词类,它大多是由名词、动词或其他词类转化而来,因此量词本身就带有一些语义特征。如:个体量词中外形特征累量词,它们本身就暗含了事物外形特点的语义,如“颗”暗含“如头一般,圆形或近似原形”的颗粒状特征,它必然要求所搭配的量词代表的事物要具有这一外形特点。量词的语义特征对与名词的选择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受人们惯常习惯的制约。如外形特征类量词“条”和“根”,都表示外形是细长条状的特征。他们与名词“线”搭配时,可以说“一根线”、也可以说“一条线”。但当名词“针”或“毛巾”遇到他们就只能说“一根针”、“一条毛巾”。 (三)量词所带有的感情色彩对与名词的选择。量词的附加色彩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名词的选择。汉语中的有些量词是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使用时要注意所选量词是否与要表达的感情色彩一致。如“个、位、名、员”都可以作为计量人的量词。“一员大将”、“一位母亲”、“一名学者”都表达了某种敬重的感情色彩。 (四)语体色彩。不同的量词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往往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根据语体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量词。比如,“一起事故”和“一个事故”,单纯在称量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他们的使用的场合确有不同。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及比较庄重的场合,而后者则多用于口语,较随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