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

合集下载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1.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

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4.1 52.5Contestant 47.0 50.3Experiment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3.5 50.6Contestant 41.3 66.8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doc

《社会心理学》讲义教案-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doc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ri)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稈。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木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煤响,是通过务种育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白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白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Z,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Z 屮。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川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憐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侣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H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稈,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徳规范的过稈。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大学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概论

大学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概论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在社 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行为表现及其 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社会心理学思想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散见于古 代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如 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 性善论”等。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学 的兴起和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心 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
人际关系的定义
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 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类型
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缘关系、业缘关 系、地缘关系等。
人际关系的特点
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等特点。
人际吸引与人际互动
人际吸引的概念
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的原则
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应用
02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可以为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理论支持,
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团体治疗中的应用
03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学原理在团体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 而社会心理学则更关注同一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在社会 互动中的心理现象。
2023
PART 02
社会认知
REPORTING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过程
社会认知的定义
指个体对他人、群体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包括感知、判断、评价和归因等心理活动 。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最新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最新PPT课件
? 改善人际关系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善缘好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我们庸俗而深情地活着。
人有三重生命
? 自然生命 ? 心理生命 ? 社会生命
四项任务 /四大使命
1
描述
2
解释
3
预测
4
控制
Hale Waihona Puke 心理学的最终使命: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灵和谐 外化内不化
2.主要学习内容
一、概述 二、社会化与自我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五、态度 六、沟通与人际关系 七、社会影响 八、爱情、婚姻与家庭背景
社会心理学
到21世纪中叶,人类没有任何一 种痛苦比心理危机所带来的苦难 更加深刻和持久。
——WHO(世界卫生组织)上世纪80年代预言
前言
? 1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 2 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 3 希望达到教学目标
1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 一门学科 ? 两大收获 ? 三重生命 ? 四项任务
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 社会心理学概念
? 侧重心理学 ? 侧重社会学 ? 介于之间
(一)侧重于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是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 --弗劳德?奥尔波特
? 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和社会情景的影响。为学界认 可.----高尔顿?奥尔波特:
(二)侧重于社会学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 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 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等等。
(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 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行为含义
? B=f(P·E) ?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关系

社会心理学讲义5--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心理学讲义5--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一是智力的发展的最高峰年龄一般约在 30岁,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接近老年 时下降得最快;另一是不论男女,延长正规 的教育都可使个体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商 有所增加。
第5章
男女两性在智能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 在知觉速度方面,女性占优势; ◇ 在语言方面,女子的口才普遍比男子好; ◇ 在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视觉和对空间物 体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方面,男子都比女子更强; ◇ 数学能力,男子比女子增长得快; ◇ 在记忆方面,女性的机械记忆能力明显优 于男性;
第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 角色价值观的形成,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 产生。
第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 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第5章
性别认同及其发展
柯尔伯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 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 性别认同。 ◇ 性别分化。 ◇ 亲长认同。
第5章
四、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第5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女性加入 了职业大军的行列,与男性一道参加各种各 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活动。“时代不 同了,男女都一样!”
不同的国家与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男孩女孩的教养 态度也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规范 还是有较大差异。
第5章
二、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5章
3. 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是如何知觉其周围 的事物,并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的。
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柯尔伯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
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
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身体和社会
现实情况有选择地接受性别角色,自我意识得到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第一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3.自我监控即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二、乔哈里视窗美国心理学家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公开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1.公开区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

公开区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公开区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

2.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有道德的人等等,社会化是多面的,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基础心理学讲义

基础心理学讲义

社会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概述1、现代心理学基础性分支学科2、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有密切关系3、《社会心理学》(1908)与《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诞生的标志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在《社会心理学》(1924),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1936):B = f (P .E)•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1.社会心理学的本质:社会心理学是什么﹖2.社会认知:我们如何知觉并解释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信息﹖个体以既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解释他所观察到的人(包括自己与他人)的社会行为。

3.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是什么﹖它又如何改变﹖4.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喜欢和爱;什么使得我们喜欢并爱上他人﹖5、人际关系沟通: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是什么﹖如何使这些方式更有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者的主要任务在探讨与解释为什么个体的思考、感受和行为会受他人,不论是实在的、虚构的、隐藏的他人的影响。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考点串讲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勒温:B=f (P, E),B:行为;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 /亚里士多德-恶经验描述 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麦独孤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 20世纪初至今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反社会价值观-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鸽子-和平)强化:操作条件反射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合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1、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基本条件:(题干: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

心理学基础课件:社会心理

心理学基础课件:社会心理
• 自利归因
− 将成功归功于己(通过内部归因),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情境(通过 外部归因)的倾向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 公正世界信念
− 人们相信正义必胜,好人会得到上天的馈赠,坏人终究会受到应有惩罚 − 修复公正世界信念的一种常见方法是被称为“谴责受害者”的个人特质归因
一、归因
◇ (二)归因偏差
政府和文化制度必须为双方提供道义、 法律和经济上的支持
1999年2月4日清晨,纽约布鲁克斯街区一条街道上,4名白人警察正慢慢接近阿默多·迪阿 诺,他们认为这名来自西非的黑人移民很像一名罪犯。而迪阿诺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 是一个小贩,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业余还刻苦学习,已经达到上大学的标准。当迪阿诺 进入公寓走廊时,警察命令他不许动。他伸手去拿钱包,可能是想出示证件。4名警察对 黑人伸手进口袋的动作非常警觉,毫不犹豫地开枪,迪阿诺当场身亡,中弹41枪。
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
化背景中,美貌都是一种财富,
都令人向往。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相似性吸引 − 类似性 − 被具有类似态度的人吸引
• 性别差异:女性更看重态度相似性,男性更看重外表魅力 • 我们倾向于假定哪些我们发现有魅力的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态度 • 包容性似乎是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更有利预测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三)相似与互补
• 互补性吸引 − 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喜爱程度 会增加 − 补偿作用
• 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
二、爱情
◇ (一)什么是爱情
爱情的内涵
• 人爱际情吸(引 lov(ei)nt是er一pe种rs强on烈a的l a积ttr极ac的tio情n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

社会心理学讲义10从众及顺从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讲义10从众及顺从心理分析
第10章
个体顺从群体的研究
张昌荣等研究了个体顺从群体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阶段,顺从的高峰期出现在三四 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 儿童的影响逐渐减弱,群体对儿童的影响逐渐 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一般广泛地对多 数同学的意见表示顺从。
第10章
顺从行为表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男 生要比女生更顺从于群体评价,但进入五六 年级以后,小学中女生的顺从性较男生更为 显著。
第10章
实验结束后,实验者个别访问被试,询问其 发生错误选择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种原因:
被试确定观察发生了错误,把他人(假被试) 的反应作为自己的参考点。这是一种知觉的歪曲。
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 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是比自己正确些。这是一种判 断的歪曲。
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但自 己却跟着也作错误的反应。这是一种行为的歪曲。 第三种情况是顺从行为。
发生众从行为的必要条件:
一致性 独立性 权威性
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
多数派成员内部意见分歧
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
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 第10章
3. 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
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 多数派内部的齐心协力
4. 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正确对待社会变革中的改革者(少数派) 对众从行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利于社会的
第10章
阿 希 在 1951年开始做这 个实验 , 1956年、 1958年又重复做此实验,结果颇为一致。实验结 果发现:
大约有1/4—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 次的选择反应无一次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从众反应为75%,即 从众行为平均12次中有9次。
所有被试平均有总数的1/3次作了从众反 应,即12次中有4次从众。

偏见

偏见

三、偏见得分类 1、常轨偏见与科学偏见 (1)、 常轨偏见是人类的一些感觉经验被特定背景下的材料 甚至只是狭隘的条件和环境所印证,于是开始横向传播和纵向延 续,进而凝固化。太阳总是早晨东升,傍晚西下,许多人就曾得 出一个流行很久很久的结论— 出一个流行很久很久的结论—太阳围绕地球转。 (2)、科学偏见有两种,其一是科学研究者方法错误,先人为主 的立一观念,然后,戴着有色眼镜寻找材料支持,甚至剪裁事实、 断章取义。另一种情况是,过去确实为正确的东西已不适应新形 势,但偏见者出于特定的需要和利益仍极力支撑。 2、原生偏见和次生偏见 (1)、原生偏见是指在没有被继承的先在偏见的情况下所形成的 原始偏见。它本身没有历史根基,所以稳固性较低,如果加以及 时、有理而有力的引导,在产生之初可能比较易于消除,这就要 求思想工作者必须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免得积重难返。
4、个体的人格和心理问题(p164)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问题(p164) (1)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一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信念通常构成一种广 泛而又一致的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他的人格中 根深蒂固的倾向。也就是说,存在一种一般性的 人格力量,它是深层次的、非理性的、被压抑的 人格力量。正是由于它的影响,才使得权威主义 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特定的思想倾向,并 进而产生歧视或保守的行为。 (2)偏见还和某些独特的心理有关 心理有过创伤的人易对别人产生偏见,如遇到挫 折的人
四、偏见产生的影响(p164) 四、偏见产生的影响(p164) 1、自我实现预言 就是说如果某人或群体产生了偏见现象,那么他会不自觉的向着偏见的 方向发生结果。如,一个学生认为老师对他有偏见,那么他会认为他的成绩 不好,不会产生老师的关注,这样的结果就是他的成绩会越来越差。 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特指性别偏见引起的结果,一般大多人都对女性有偏见,其 结果就是女性认为自己应该依赖,在男性面前产生自卑感,或者是男性在外, 女性内为主的观念等。 3、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亲情的淡漠 社会的分工产生了内群体与外群体,强化了偏见,而这又恰好反过来使 内群体和外群体得疏离更加可怕、遥远。如,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偏见,那么 他会与老师保持越来越远的距离。严父慈母现象。 4、对逻辑思维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1)用旧的模式去套处于发展 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1 中的新概念,甚至用旧的文化去验证伴随新文化出现的结果, 中的新概念,甚至用旧的文化去验证伴随新文化出现的结果,就难免出现对新文 化、新概念的不适应和不习惯,于是,人们蜷缩在旧文化的苑囿里, 化、新概念的不适应和不习惯,于是,人们蜷缩在旧文化的苑囿里,用旧的眼光来 审视新的理论,用原有概念的相对稳定和完善来要求新概念,用原有概念之“ 审视新的理论,用原有概念的相对稳定和完善来要求新概念,用原有概念之“长” 来衡量新概念之“ 来衡量新概念之“短”,这样,就形成了对新概念的偏见。(2)偏见使判断发生 这样,就形成了对新概念的偏见。(2 偏差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们对知识的确定性和明晰性的片面追求。 此外还对人格、工作等的影响。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模板教案、讲义、大纲、教学日历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模板教案、讲义、大纲、教学日历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刘兆军2016 年8 月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2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30分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了解社会心理学学习意义及学科基本定义。

教学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义。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宏观意义: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微观意义:考研、就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涵义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沈德灿)3研究领域:个体:3 、4 、5章人际:6 、7章团体:8 、9 、10章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1。

酝酿2。

起步(40年代)3。

发展4.反思(70年代)5.大发展(80年代以后)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4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6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78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910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112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3141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617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819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223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42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627则不利健康.▲罗伦茨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

发展冒险性体育运动,以耗散侵犯本能挫折-侵犯学说【直接侵犯【外向侵犯【侵犯的激发【替代侵犯(受挫反应个体归因挫折【内向侵犯(自杀、自残)有很大关系)(目标受阻)【其他反应(退缩、冷漠、无能)*体罚教育创造暴力社会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会或消除)。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视频讲解]1.1本章要点●社会心理学大体经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与实验期而逐渐成熟与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始终存在着争论,现在较普遍的看法是“人(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及其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实验法(现场试验)与非实验法(相关法及其他),它应当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来龙去脉、研究的对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也评介了几种已在进行的主要的研究方法。

1.2重难点导学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只有短暂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思辨期——即在哲学怀抱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阶段;经验描绘期——即在母体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中孕育并脱胎而成为具有最初学科形式的成型阶段;实验期——以实验、实证为主要方法开展大量研究、不断充实内容和形成多种理论而渐趋成熟的独立发展阶段。

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有社会心理现象就会有社会心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社会心理思想。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孕育时期·原始社会·人性之争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斯金纳西方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弗洛伊德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国荀子:“人生性恶,其善者伪也。

”·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

【启蒙期】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心理咨询师讲义

心理咨询师讲义
1.满足个体一些社会性需要 2.取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防止窘境
➢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次序有主要影响 ➢ 首因效应—最初取得信息影响比以后取得信息
影响更大现象
➢ 近因效应—最新取得信息影响比原来取得信息 影响更大现象
➢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机制 ➢ 熟人间尤其是亲密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30
第30页
㈡光环效应
➢ 也叫晕轮效应
心理咨询师讲义
22
第22页
二、身份 ㈠定义
➢ 身份是由个体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自我认 同
➢ 社会地位所决定身份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 身份主体
➢ 处境地位所决定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
▪ 身份是由角色组成 ㈡特点
➢ 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23
第23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㈠侧重于心理学定义
➢ F.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 究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学科”
➢ G.W.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了试 图解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 现实、想象和隐含存在所影响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4
第4页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定义 ▪ 印象
➢ 是个体头脑中相关认知客体形象
▪ 印象形成
➢ 个体在接触新社会情境时,普通会按照以往经 验,将情境中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 意义,使自己行为取得明确定向过程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29
第29页

社会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

社会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
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逐渐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创期、确立期、发展 期和深化期。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 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以及群体 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等。
情感智商
描述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 人情感的能力。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的概念
指个体对某一社会对象(如人、 事、物、观念等)所持有的相对
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探讨了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以 及态度改变的策略和方法。
偏见与歧视
分析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可能产生 的偏见和歧视现象,以及消除这些 现象的途径。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咨 询技术和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分析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 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动机,为制定 有效的犯罪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 依据。
犯罪预防宣传与教
04
CATALOGUE
人际交往与沟通
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的定义
指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 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交往的类型
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 系等。
人际沟通的技巧与艺术

通过开展犯罪预防宣传和教育活 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 水平,减少犯罪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