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版本

合集下载

古希腊戏剧选--莎士比亚

古希腊戏剧选--莎士比亚

古希腊戏剧选内容提要古希腊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戏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希腊戏剧是世界古代文化的瑰宝,虽已历时数千载,但其动人的情节、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技巧,至今仍然能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令人赞叹不已。

古希腊戏剧直接影响了古罗马戏剧的发展,并进而影响了后代欧洲戏剧的发展,成为古典范本。

古希腊戏剧的许多剧目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继续给人以艺术享受。

本集选编时对有关译名作了一些统一,对原译本注释作了一些简化,剧本前的剧情梗概为胡其鼎撰写。

书中附入了一些插图,主要选自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塑作品和陶器画,也包括一些后代作品,以求从另一侧面反映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发展的面貌,同时帮助对剧本的理解。

古希腊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戏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希腊戏剧直接影响了古罗马戏剧的发展,并进而影响了后代欧洲戏剧的发展,成为古典范本。

古希腊戏剧的许多剧目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继续给人以艺术享受。

古希腊戏剧是世界古代文化的瑰宝,虽已历时数千载,但其动人的情节、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技巧,至今仍然能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令人赞叹不已。

本集选编时对有关译名作了一些统一,对原译本注释作了一些简化,剧本前的剧情梗概为胡其鼎撰写。

书中附入了一些插图,主要选自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塑作品和陶器画,也包括一些后代作品,以求从另一侧面反映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发展的面貌,同时帮助对剧本的理解。

莎士比亚全集威廉·莎士比亚(英文: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或公历1616年5月3日,华人社会亦常尊称为莎翁),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卓越的剧作家之一。

他被誉为英国的民族诗人和“艾芬河的吟游诗人”(或直接称为“吟游诗人”)。

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

sonnet 18 莎士比亚的作品《第十八行诗》赏析 英文版

sonnet 18 莎士比亚的作品《第十八行诗》赏析 英文版

The speaker of the poem opens with a question that is addressed to the beloved,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is question is comparing her to the summer time of the year. It is during this time when the flowers are blooming, trees are full of leaves, the weather is warm, and it is generally thought of as an enjoyable time during the year. The following eleven lines in the poem are also dedicated to similar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beloved and summer days. In lines 2 and 3, the speaker explains what mainly separates the young woman from the summer's day: she is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Line 2) Summer's days tend toward extremes: they are sometimes shaken by "rough winds" (line3) which happens and is not always as welcoming as the woman. However in line 4, the speaker gives the feeling again that the summer months are often to short by saying, "And summer抯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 In the summer days, the sun, "the eye of heaven" (line 5), often shines "too hot," or too dim,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line 6), that is there are many hot days during the summer but soon the sun begins to set earlier at night because autumn is approaching. Summer is moving along too quickly for the speaker, its time here needs to be longer, and it also means that the chilling of autumn is coming upon us because the flowers will soon be withering, as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Line 7) The final portion of the sonnet tells how the beloved differs from the summer in various respects. Her beauty will be one that lasts forever,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Line 9), and never end or die. In the couplet at the bottom, the speaker explains how that the beloved's beauty will accomplish this everlasting life unlike a summer. And it is because her beauty is kept alive in this poem, which will last forever. It will live "as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Line 13)On the surface, the poem is on the surface simply a statement of praise about the beauty of the beloved woman and perhaps summer to the speaker is sometimes too unpleasant with the extremes of windiness and heat that go along with it. However, the beloved in the poem is always mild and temperate by her nature and nothing at all like the summer. It is incidentally brought to life as being described as the "eye of heaven" with its "gold complexion". The imagery throughout the sonnet is simple and attainable to the reader, which is a key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the poem. Then the speaker begins to describe the summer again with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giving way to the " summer’s lease", springtime moving into the warmth of the summer. The speaker then starts to promise to talk about this beloved, that is so great and awing that she is to live forever in this sonnet. The beloved is so great that the speaker will even go as far as to say that, "So long as me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the woman will live. The language is almost too simple when comparing it to the rest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it is not heavy with alliteration or verse, and nearly every line is its own self-contained clause, almost every line ends with some punctuation that effects a pause. But it is this that makes Sonnet18 stand out for the rest in the book. It is much more attainable to understand and it allows for the reader to fully understand how great this beloved truly is because she may live forever in it. An important theme of the sonnet, as it is an important theme throughout much of the poetry in general, is the power of the speaker's poem to defy time and last forever. And so by doing this it is then carrying the beauty of the beloved down to future generations and eventuallyfor al of eternity. The beloved's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precisely because it is embodied in the sonne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line 13) the speaker writes in the couplet,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Line 14) With this the speaker is able to accomplish what many have done in poetry and that is to give the gift of an eternal life to someone that they believe is special and outshines everyone else around them. Perhaps it is because of a physical beauty that the speaker see, but I believe that it is more because of the internal beauty as seen in line 2,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hat the beloved is deserving to live on forever.。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哪些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哪些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哪些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成为了全球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一些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首先,我们来谈谈莎士比亚最知名的作品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悲剧,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堕入家族敌对的陷阱中,最终导致双双牺牲的故事。

这部戏剧中充满了充满激情和悲痛的对白,以及一系列精彩的戏剧性事件。

其中,“玛家检场”是著名的场景之一,是一座叫做“祝福之墙”的修道院,为剧中人物提供了难以忘怀的场景。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的另一部杰作,《哈姆雷特》。

这是一部探讨权力、背叛和疯狂的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了复仇,苦苦思索、陷入疯狂,并最终在血腥的结局中取得胜利的故事。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对话和丰富的角色塑造成为了莎士比亚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一些著名的场景如“墓地场景”和“玛伊伦寡妇之场”也加强了剧中的紧张氛围。

除了这两部经典之外,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也备受赞誉。

例如,《驯悍记》被认为是一部喜剧,讲述了一个叫做康'改的贵族背着他的妻子亲吻一位年轻女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幽默和混乱,并最终以婚姻的和谐结束。

另外,《麦克白》也是一部备受赞誉的悲剧作品。

它以苏格兰国王马克白谋取权力和背叛之间的纷争为主题。

戏剧中的一些著名台词如“你这个无名之辈”和“血迹斑斑的手”,成为了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此外,《奥赛罗》、《威尼斯商人》、《暴风雨》等也是莎士比亚的重要作品。

这些戏剧充满了深度的角色关系、惊人的台词和戏剧性的情节,展现了莎士比亚无与伦比的才华和创作力。

总结起来,莎士比亚的作品丰富多样,涉及了爱情、权力、背叛、疯狂等人类的基本情感和情节。

他的戏剧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如今仍然被广大读者和观众所喜爱和欣赏。

无论是他的悲剧、喜剧还是历史作品,都展示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准确把握。

莎士比亚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上演,对于了解英国文化和全球戏剧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创作的分期

莎士比亚创作的分期

莎士比亚创作的分期1莎士比亚创作的分期,按其思想与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1590—1600)的创作主要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乐观主义情绪占主导地位。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写爱神对阿都尼的热恋。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写罗马暴君塔昆因其子奸污了鲁克丽丝而受到惩罚的故事。

154首《十四行诗》(1592—1598)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表达友谊、爱情和美的主题。

莎士比亚历史剧探索了英国三百年的历史进程,再现了英国封建史上富有喜剧性的场面,反对封建暴君、封建集团的血腥战争,拥护“开明君主”和国家统一。

《理查三世》(1592—1593)、《亨利四世》(上、下)(1596—1597)、《亨利五世》(1598—1599)是历史剧的佼佼之作。

恩格斯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莎士比亚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

喜剧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气氛。

喜剧中的正面人物问题。

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威尼斯商人》(1597)写友谊、爱情、仁慈和贪婪、嫉妒、仇恨之间的冲突,反映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矛盾。

夏洛克的形象。

鲍西娅的形象。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69)反映了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剧性与抒情性。

第二时期(1601—1608)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悲剧。

悲剧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描写人文主义者的斗争生活及其失败的悲惨结局。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奥瑟罗》(1604)是一出由“家庭悲剧”改造为富有社会意义的悲剧,写人与人“真诚相待”的关系在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遭到毁灭。

《李尔王》(1605)描写李尔王把国土分给女儿们后,受到女儿、女婿虐待的悲惨故事,揭示了权威与爱、真诚的爱与虚假的爱之间的矛盾。

《麦克白》(1606)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权欲的野心家,“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别林斯基语)。

莎士比亚及作品

莎士比亚及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年
(一)情节:两个仇家,一对情人。
舞台上一见钟情,花园中私定终身,寺院中偷行婚礼,争斗中 失误杀人,新婚夜生死离别,抗父命服药装死,现真情自杀身亡, 墓穴中双双殉情,尸骨上双方和解,铸金像永世长存。 (二)主题思想:说法不一
1、偶然性和必然性
2、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
3、新风尚与旧恶习的斗争
剧本表现的是爱情至上、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
同封建礼教的冲突,歌颂了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批判了封建传统势力。源自(三)艺术风格————诗情画意
1、抒情曲——一见钟情时
2、十四行诗——握手接吻时
3、对谈诗——月光窗下私定终身时
4、新婚曲——偷行婚礼时
5、黎明曲——新婚之夜黎明生死离别时
6、哀歌——双双殉情之际
《李尔王》:揭露极端利己主义者。
情节: 李尔王 高纳里尔 里根
考狄利亚
主题:人文主义者同情人民群众的苦难,但又寄希望与上层阶级的 仁慈和道德改善。李尔本人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道德改善
的过程。
论据: 1、李尔从女儿的忘恩负义和宫廷的内讧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 “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褴褛的衣衫遮 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锦袍裘服,便可以隐匿一切。最恶镀了金, 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他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 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2、历史剧:(10部) 3、喜剧:(17部,含3部传奇剧)
4、悲剧:(10部)
三、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一) 历史剧 :主要有《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
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
(上、中、下)《理查三世》等10部。
主题: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10部最经典的莎士比亚电影

10部最经典的莎士比亚电影

10部最经典的莎士比亚电影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 / 1953)在莎翁的剧作中,剧本想当然的应该是全剧的灵魂人物。

但是在这部出自导演约瑟夫·孟基维兹之手,描写古罗马帝国的黑白电影《凯撒大帝》中,演员才是它的灵魂所在。

此片是一个布局安排精巧,野心、诡计与政治阴谋交织的古罗马故事,由马龙·白兰度、詹姆斯·梅森与约翰·吉古德领衔主演。

约翰·吉古德饰演权力欲望薰心的元老院议员凯西斯,嫉妒凯撒大帝的名望与权力,因此策动他人刺杀皇帝,他为这个角色赋予了精彩的声音表情;马龙·白兰度诠释的马克·安东尼,则和凯西斯的角色形成对比与平衡,他忠贞而忧郁,是凯撒大帝的好朋友(令人惊讶的是,马龙·白兰度在此片中,摆脱了一向含糊不清的咬字,口齿相当清晰响亮)。

导演约瑟夫·孟基维兹以高雅隽永手法,诠释《凯撒大帝》剧本中的沉重台词,考究精细、充满鲜明对比的历史性场景,上演着一幕幕情感互动的好戏。

当曲终人散之际,我们从这出剧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吗?千万不要相信身穿长袍的男人!都是男人惹的祸都是男人惹的祸 (Much Ado About Nothing / 1993)肯尼斯·布拉纳是当今影坛上诠释莎士比亚剧作的佼佼者,无人能出其右,他努力将莎士比亚美丽却艰涩的文句,化身为蝴蝶蜜蜂般轻盈易懂的台词。

不知道为什么,莎翁生动的喜剧一旦搬上大银幕,通常都有过于平庸的倾向,但是肯尼斯·布拉纳巧妙的将此剧结构重组,为它注入了栩栩的生命力。

这一出发生在田野乡间的浪漫喜剧,场景壮观而华丽,片中充满了精巧的骗局与美丽的爱情故事,描写希萝(凯特·贝金塞尔饰)与克劳迪奥(罗伯特·西恩·莱昂纳多饰)是一对即将步入礼堂的恋人,在准备婚礼期间,两人闲来无事,便计划撮合双方好友班尼迪克与碧翠丝的婚事(由当时为夫妇的肯尼斯·布拉纳与艾玛·汤普森饰演)。

文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

文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

文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戏剧舞台,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题材和风格,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变。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的主要戏剧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中的主要主题和艺术手法。

1.《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禁忌之爱。

这部戏剧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描绘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悲剧性和社会制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莎士比亚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诗意语言展示了年轻情侣的纯真和痛苦,使得这个普遍而又永恒的主题深入人心。

2.《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之一,也是他最复杂且最深思熟虑的作品之一。

通过王子哈姆雷特的心理独白和对世俗道德的反思,莎士比亚将“存在与虚无”、“命运与自由意志”的问题提出到故事的前沿。

这部戏剧中的主要主题包括对权力的质疑、道德与良知的斗争以及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痛苦。

莎士比亚以独特的戏剧手法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赋予了《哈姆雷特》更多的思考价值。

3.《麦克白》《麦克白》是一部描述野心和权力腐败的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对苏格兰王位争夺和权力堕落的描写,探索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人类对权力的渴望。

这部戏剧以其深邃的个人心理描写和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展开,展示了主人公麦克白逐渐墮落的过程以及他与妻子的关系对他的影响。

《麦克白》通过揭示权力与堕落的关系,对社会的警示作用令人深思。

4.《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探讨种族歧视和仇恨的戏剧作品。

故事通过描写商人安东尼奥对自己的朋友巴萨尼奥的借贷和犹太人夏洛克的报复,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种族偏见和对异己的排斥。

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巴萨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冲突揭示了种族歧视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以其深邃的主题和独特的戏剧手法对人性、社会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莎士比亚作品列表

莎士比亚作品列表

早 1595

喜剧4大
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男青年拉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同时爱上了女青年赫米娅(Hermia),而赫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伦娜(Helena) 又恋着狄米特律斯。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 来的海伦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伦娜大献殷勤,这让可怜的赫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 伦娜,因而"旧情复燃",这让可怜的赫米娅苦恼万分。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 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伦娜而决斗。后来也正是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
裘力斯·凯 撒(朱利叶 斯-凯撒)
the life and death of Julius Caesar
剧情是围绕古罗马的两个政治党派之间的斗争展开。在剧中,凯撒是独裁派的代表,他功高位尊,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皇袍加身势在 必行;而以凯歇斯等人为首的共和派则反对个人专权,企图铲除凯撒势力,但势单力薄,于是蹿掇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参与他们的行动。 在勃鲁托斯的带领下,共和派刺杀了凯撒。之后,凯撒的心腹安东尼以热情的演说煽动罗马民众,使他们改变初衷,转而反对勃鲁托 斯,并将勃鲁托斯等人逐出罗马城。最后,在安东尼等人的大兵围困下,勃鲁托斯自杀,共和派覆灭。
悲剧
《无事生非》围绕求婚主题并行两条线索。其中的一对情侣是克劳狄奥和希罗。克劳狄奥向希罗求婚,得到希罗父亲的许可。但在婚礼
无事生非
Much ado about nothing

莎士比亚作品版本

莎士比亚作品版本

据我所知,400多年以来,莎士比亚各种英文版本林林总总,已经达到1300余种!1592-1622年间英国即有若干4开本莎士比亚作品出版,后被陆续甄别为善本和劣本。

不过早期的规模较大且有相当权威的版本是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The First Folio)。

这个版本产生在莎士比亚逝世后7年,是由莎士比亚的同团演员赫明吉和康得尔收集成书的。

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本•琼森曾为之题诗,诗中谓莎士比亚“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永恒”。

这行诗频频为后世学者征引。

但是第1对开本只收了莎士比亚的35个剧本,没有收入莎士比亚的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及其他的四首短诗。

同时全书所收的相关背景资料较少,没有注释,没有文本校勘,这给后世读者全面理解莎士比亚造成障碍。

随着莎学日益发达,学者云集,注家蜂起, 莎士比亚版本学渐渐成为一门显学。

其中值得一提的版本有一大串。

这里只就影响较大者略提数家。

托马斯•汉默(Sir. Thomas Hanmer)的6卷本《莎士比亚作品集》(牛津,1743-1744,1770-1771)是早期版本中校勘比较精审者。

威廉•沃伯顿(William Warburton)的8卷本《莎士比亚作品集》(伦敦,1747)在甄别善本、真本,勘定异文方面,又更进了一步。

撒缪尔•约翰逊是早期最负盛名的《英语辞典》编撰者,他编辑了8卷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伦敦,1765,1768),集中收入许多莎学名家的相关评论,异文正误,并有他自己的翔实的注释。

乔治斯蒂文斯和撒缪尔•约翰逊合编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发扬光大了约翰逊版本的若干优点,并加入了斯蒂文斯的注释。

初版10卷(伦敦,1773)。

再版亦10卷(伦敦,17778),但经里德(Isaac Reed)修订,并进一步扩充,附莎学学者马隆(Edmund Malone)辑注的2卷本莎士比亚。

第3版14卷(伦敦,1785)。

第4版15卷(伦敦,1795)。

斯蒂文斯的15卷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伦敦,1773)虽然也颇有价值,但是他拒绝将莎士比亚诗歌收入莎士比亚作品集中的做法亦颇受后代莎学家非议。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奥赛罗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 正、诚信,但性格中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他轻信 虚假的表面现象,让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 丝狄蒙娜的爱情虽战胜了种族的偏见,却未能躲 过极端主义者的暗箭,酿成悲剧结局。剧中的伊 阿古是一个极端生活利已主义者的形象,为了个 人私欲,使尽了卑鄙毒辣的手段。他的生活信条 是“既不是为了感情,也不是为了义务,只是为 了自己的利益”。他设尽圈套去暗害别人,最后 受到了正义的惩罚。
威尼斯商人插图
返回
话剧剧照
返回
夏洛克
返回
夏洛克和女儿
返回
罗密欧与朱丽叶
创作分期
第二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悲剧

思想
詹姆斯一世1603年继位, 奢侈贪污成风。莎士比亚看到 人文主义理想于英国现实之间 难以克服的矛盾,批判揭露的 力量加强,视野更开阔,风格 情调悲愤沉郁,即使是喜剧也 具有悲喜剧的特点。
中年的莎士比亚悲剧感增强
创作分期
第二时期:悲剧
代表作: 悲剧共7部,其中包括 著名的四大悲剧:《哈 姆莱特》(Hamlet)《奥赛 罗》(Othello)《李尔王》 (King Lear) 《麦克白》 (Macbeth )。

喜剧《一报还一报》 (Measure for Measure)。
2004年4月莎士比亚诞辰 440周年,他家乡天鹅剧院 门前的戏剧广告
《仲夏夜之梦》(1595-1596)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1601)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1599-1600)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简介完整版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简介完整版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简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四大悲剧表现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及理想的破灭。

《哈姆雷特》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

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经典台词: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凡是需多听但少言。

3、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4、不要因一次挫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奥赛罗》剧情简介:黑脸的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城邦雇佣的一个将军,受种族限制而显得地位卑微的他爱上了贵族元老院元老勃罗班修聪明、美丽、大方的女儿苔丝狄蒙娜,明知婚事将不被允许,他们瞒着父母秘密结婚。

作为统帅的奥赛罗有一个看起来很忠勇的旗官伊阿古,他嫉妒奥赛罗提拔了卡西奥任副将而未关注自己,同时他也觊觎苔丝狄蒙娜的美貌,从而嫉妒奥赛罗娶妻成功。

这个外表忠厚、内心奸猾的小人伊阿古,想方设法制造令奥赛罗误以为卡西奥与其妻子苔丝狄蒙娜私通的假象和证据,让已经被伊阿古谗陷之言所引起的妒恨迷惑了心智的奥赛罗看到。

莎士比亚历史剧代表作

莎士比亚历史剧代表作

莎士比亚历史剧代表作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作品按其内容可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而这些作品又代表了他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

他早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历史剧和喜剧,中期主要是悲剧,晚期主要是传奇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阅。

他的历史剧主要分为两个四部曲。

《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和《理查三世》组成前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组成后四部曲。

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历史。

在这些作品里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

他反对内战,主张建立统一而又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些思想符合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高峰,也是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

它不仅有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有轻松的生活场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历史剧和喜剧的融合。

它描写了亨利四世在位时期,青年王子亨利(即后来的亨利五世)的活动,写出了一个理想君主的基本品质和成长过程。

剧中常与亨利王子鬼混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有名的喜剧人物之一,他好酒贪杯,纵情声色,善于利用拍马、吹牛、逗笑来谋取生活,是一个封建制度解体时没落的骑士阶层的典型形象。

当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时期。

英国王室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得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大力支持。

英国王室又推行了对外侵略扩展的政策。

当时的英国在军事上非常有实力,这也为它打败西班牙奠定了基础。

后来英国成了世界上的“日不落帝国”。

它通过侵略扩张建立起了强大的殖民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其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作者从本国现实的安定和富强想到了英国百年来的动荡历史得出国家的统一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从而创作了这些历史剧。

他的喜剧主要有《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另外还有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等作品。

前四部是他喜剧创作的高峰期其中以《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为标志。

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的各个时期与主要作品

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的各个时期与主要作品

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的各个时期与主要作品一、生平(1564—1616)“英国戏剧之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了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

马克思赞誉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歌德评价他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本•琼生称之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墓志铭:好朋友,看在耶稣的份上,切莫挖掘墓中的遗骸。

爱护我墓室的人上天保佑他;动我尸骸者将受亡灵诅咒。

(GOODFRENDFORJESVSSAKEFORBEARETODIGGTHEDVST ENCLOASED HARE BLESE BE FY MAN TY SPARES THES STONES AND CVRSTBE HE TY MOVES MY BONES)二、戏剧创作莎士比亚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

1850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经过多年对莎剧诗行的研究,把莎剧分为三个时期。

他的这一划分法被后人相沿成习,至今依然被认为是权威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阶段的划分。

(一)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590——1600)1、主要作品:(1)历史剧9部由独立的“序曲”和两个“四部曲”组成,描写英国从十三世纪末到十五世纪末近三百年的历史。

序曲是《约翰王》,第一个四部曲是《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

第二个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

其中《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

序曲《约翰王》写12、13世纪之交约翰王一生主要经历,如他和法国王室为争夺英国王位而进行的两次战争,他对王位合法继承人的迫害,他对教会的掠夺和他与罗马教廷的冲突,贵族们对他的叛离和归顺以及他被僧侣毒害致死等情节。

约翰王虽然有反对天主教的一面,但他谋害了合法继承人,篡夺了王位,引起外患。

第一个四部曲的《亨利六世》上篇写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贵族不和而失利;中篇写国内贵族的纷争和平民起义,导致内战;下篇写红白玫瑰战争的封建内战,属于红玫瑰贵族集团的国王在内战中被杀。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一、莎士比亚问题及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

他的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四百年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整理、翻译、上演、评论、改编,据统计,它们所涉及的语种仅次于《圣经》。

后世许多作家都对莎士比亚怀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叹。

歌德曾告诫爱克曼,“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话都是不够充分的,对于他的伟大心灵来说,舞台是太狭隘了。

”T·S·艾略特说,“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正确。

”莎士比亚已深深融入了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表达方式和阅读习惯,“重新阅读莎士比亚的最大困难就是我们不会感到任何困难”,因为没有莎士比亚根本无法理解现代文学,“在上帝之后,莎士比亚决定了一切。

”朱维之编《外国文学简编》介绍莎士比亚问题较详细)1、生平: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有许多说法,此即莎士比亚问题。

有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现存莎士比亚剧作是若干人如培根、马洛等人在某种特定场合分头或集体编写出来的,它们是多人创作的成果。

但大多数莎评家不同意此说。

一般认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爱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

家有兄妹八人,本人行三。

父亲是镇上的富商,他早年受过较好的教育,但后来由于家道中落,14岁即辍学。

18岁时他在家乡小镇与一大他八岁的女子结婚,生有二子一女。

大约1585年之后,他只身前赴伦敦谋生。

初到伦敦,他曾做过戏院的看马人,剧场里的清洁夫,舞台后的提词人和舞台上的临时演员等等。

不过后来不久他就成为主要演员、编剧和剧团股东。

1590年,莎士比亚开始戏剧创作,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非凡才华,很快成名。

1592年,28岁的他已经誉满伦敦,他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过从甚密,他所属的国王剧团受到大臣的庇护,多次入宫献演。

英国文学莎士比亚简介及作品

英国文学莎士比亚简介及作品

12. Shakespeare was a _________________ for playmaster-hand (能手) writing. 13. Shakespeare’s one play contains one theme. F (…contains more than one theme)
That is a question whether to live on in this world or to die, that is, to take action or to do nothing.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5. Shakespeare’s sonnet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umbers 1—17, Numbers 18—126, and Numbers 127—154. T 6. Shakespeare’s sonnets are written for variety of virtues. T

莎士比亚的十大经典戏剧

莎士比亚的十大经典戏剧

莎士比亚的十大经典戏剧2015年4月23日,今天是莎士比亚诞辰451周年。

毋庸置疑,莎士比亚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现代英语作家——他的戏剧被多次搬上荧幕,他的十四行诗是书籍和乐曲的常客,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他对英语这一语言有着最卓越的贡献。

倘若未曾读过下面的这些戏剧,你一定要读读看——而我会与你相伴。

1.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创作于1599年和1601年之间,以丹麦为背景,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如何向叔叔复仇的故事。

该剧生动地刻画了哈姆雷特的真疯与假疯——从悲痛欲绝到满腔怒火——并深刻揭示了背叛、复仇、乱伦和道德败坏这些主题。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英语语言中最富深远影响的悲剧。

该剧还是莎士比亚生前演出频度最高的戏剧,自1879年以来一直高居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演出单的榜首。

该剧极大地启发了包括歌德、狄更斯、乔伊斯和默多克在内的许多作家,并被誉为“继‘灰姑娘’之后翻拍最多的电影故事”。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剧名角色是为莎士比亚时期一位主要的悲剧作家理查德伯比奇而创作的。

《哈姆雷特》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四百年来,每个年代最著名的男女演员都出演过该剧。

2.《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和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所著的悲剧(也可能是他写的第一部悲剧),剧中一对命运悲惨的年轻情侣用他们的“英年早逝”换来了两大封建家族的冰释前嫌。

该剧的语言与戏剧效果赢得了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扬。

它是莎士比亚在世期间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并和《哈姆雷特》一道成为演出频度最高的戏剧之一。

该剧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把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当成年轻情侣的典型。

它是有史以来所作的最伟大的爱情故事,并且在每一个时代都被改编成音乐剧、电影和戏剧等。

3.《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创作于1599年,取材于英格兰王亨利五世的生平,以百年战争期间发生在阿金库尔战役前后的事件为中心。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两个汉译本的比较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两个汉译本的比较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两个汉译本的比较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是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随着这部作品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汉译本出现在市场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比较两个汉译本的优缺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

第一步:翻译准确性的比较
首先,我们比较两个汉译本的翻译准确性。

其中,第一个汉译本中的翻译准确度颇高,并且文笔流畅,易于阅读。

而第二个汉译本的翻译准确性较低,有时候甚至会影响读者的理解。

第二步:风格的比较
然后,我们比较两个汉译本的风格。

第一个汉译本采用了传统的文言文风格,富有诗意,而第二个汉译本却采用了现代化的语言,更符合当代读者的口味。

第三步:排版的比较
最后,我们比较两个汉译本的排版。

在这方面,第一个汉译本的排版比较繁琐,间距过宽,让读者的视觉感受略有不适。

而第二个汉译本的排版则比较简洁,只适当的增加了文字之间的空隙,更符合当下的美学趋势。

综合总结:
我们比较了两个汉译本的翻译准确性、风格和排版等多个方面,并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

总体而言,第一个汉译本重视传统文化,使用了诗意盎然的文言文,对于对古典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选。

而第二个汉译本在语言上更加平易近人,适合现代化的读者,也更利于阅读。

因此,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女性人物性格异同

三位悲剧女主人公: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朱 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苔丝德蒙娜(《奥赛 罗》)
相同点:都处在家族与爱情的矛盾之中 朱丽叶爱上了仇家的独子罗密欧。 苔丝德蒙娜爱上了一个奥赛罗,一个在当时社会地位 较低的黑人,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 奥菲利亚被哈姆雷特追求,用他的父亲的话说:哈姆 雷特的热情“是光大于热,刚刚说出口就会光消焰 灭”,并命令她与哈姆雷特停止交往。
莎士比亚 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文艺复兴 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 大成者。
主要作品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 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 《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其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无事生非》(又名《捕风 捉影》)、传奇剧《暴风雨》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 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第一幕第四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 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 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第二幕第二场
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

哈姆莱特对复仇的一再犹豫,在于他性格中的 矛盾。 例如: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 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 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 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 简直是以恩抱怨了。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三场




我的老年譬如是个生机勃勃的冬天,虽然结着 严霜,却并不惨淡。 ——《皆大欢喜》第二幕第三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我所知,400多年以来,莎士比亚各种英文版本林林总总,已经达到1300余种!1592-1622年间英国即有若干4开本莎士比亚作品出版,后被陆续甄别为善本和劣本。

不过早期的规模较大且有相当权威的版本是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The First Folio)。

这个版本产生在莎士比亚逝世后7年,是由莎士比亚的同团演员赫明吉和康得尔收集成书的。

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本•琼森曾为之题诗,诗中谓莎士比亚“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永恒”。

这行诗频频为后世学者征引。

但是第1对开本只收了莎士比亚的35个剧本,没有收入莎士比亚的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及其他的四首短诗。

同时全书所收的相关背景资料较少,没有注释,没有文本校勘,这给后世读者全面理解莎士比亚造成障碍。

随着莎学日益发达,学者云集,注家蜂起, 莎士比亚版本学渐渐成为一门显学。

其中值得一提的版本有一大串。

这里只就影响较大者略提数家。

托马斯•汉默(Sir. Thomas Hanmer)的6卷本《莎士比亚作品集》(牛津,1743-1744,1770-1771)是早期版本中校勘比较精审者。

威廉•沃伯顿(William Warburton)的8卷本《莎士比亚作品集》(伦敦,1747)在甄别善本、真本,勘定异文方面,又更进了一步。

撒缪尔•约翰逊是早期最负盛名的《英语辞典》编撰者,他编辑了8卷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伦敦,1765,1768),集中收入许多莎学名家的相关评论,异文正误,并有他自己的翔实的注释。

乔治斯蒂文斯和撒缪尔•约翰逊合编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发扬光大了约翰逊版本的若干优点,并加入了斯蒂文斯的注释。

初版10卷(伦敦,1773)。

再版亦10卷(伦敦,17778),但经里德(Isaac Reed)修订,并进一步扩充,附莎学学者马隆(Edmund Malone)辑注的2卷本莎士比亚。

第3版14卷(伦敦,1785)。

第4版15卷(伦敦,1795)。

斯蒂文斯的15卷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伦敦,1773)虽然也颇有价值,但是他拒绝将莎士比亚诗歌收入莎士比亚作品集中的做法亦颇受后代莎学家非议。

这些版本若从1765年的约翰逊版开始算起,前后历经30年。

融入了早期莎学家们的大量心血。

马隆辑注的10卷本《莎士比亚戏剧与诗歌集》(伦敦,1790),所据真本最多,字斟句酌,在校勘的精湛方面可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马隆的另一大功是首次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作了批注。

他也是第一个写出英语舞台戏剧史的学者。

至此,更大规模的集注本的产生已经是势所必然。

于是,1803年,由里德主编的莎学史上规模最大的21卷本《第一集注本》(The First Variorum)(伦敦,1803)产生。

这个版本将以前若干版本的优点兼收并蓄,除大量收入相关的莎学评论外,还将约翰逊、斯蒂文斯和里德3家的注释都收入,并附有词汇索引,这种索引无疑开了了后来硕大无朋的莎士比亚用语索引大辞典的先河。

《第一集注本》还有一个特点是将所有的文本异文列表于后,为莎学学者提供了研究之便。

10年后,《第一集注本》重版,成为《第二集注本》(The Second Variorum,1813)。

《第三集注本》(The Third Variorum,1821)又称为《鲍斯威尔—马隆集注本》(The Boswell-Malone Variorum,)。

其所收文本以马隆勘定的为主。

这个版本规模又有扩大,单是所收17、18世纪莎士比亚各类版本的序言类资料就达3卷。

所收相关资料包括法梅尔(Richard Farmer)的《论莎士比亚的学识》(Essay on the Learning of Shakespeare),罗威(Rowe)的《莎士比亚的生平》(Life of Shakespeare),马隆的《莎士比亚的生平》及《舞台戏剧史》(History of the Stage),甚至有《亨斯洛日记》(Henslowe’s Diary)这样一些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的史料。

《第四集注本》,现在通称《新集注本》(The New Variorum)规模更大,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即长期难以完成。

虽然这件工程启动于1871年,历时100多年,一直到现在都还远远没有完工。

《新集注本》最初由H. 阜纳斯(Furness)父子主编,曾于1871-1912年间共出版21卷。

1936年以后,这个版本的编辑工作转由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来监控。

第1任主编是亚当斯(Joseph Quincy Adams,1936),第2任主编是罗林斯(Hyder Rollins,1947),第3任主编是(James G. McManaway, 1966)。

实在说来,《新集注本》是一个主要面对学者的版本,所收的文本,在拼法上保留古典方式,评论方面尤其系统,例如以编年方式收录了历代莎评名家的言论,此外索引也较完备。

此外,由W•G•克拉克、J•格洛弗、W•H•赖特3人共同编辑完成的9卷本《剑桥版莎士比亚》(剑桥,1866)颇值得一提。

在20世纪,巴内特(Sylvan Barnet) 主编的一卷本《王玺式经典莎士比亚全集》(Complete Signet Classic Shakespeare,1972)和伊文斯(G. Blakemore Evans)主编的一卷本《河畔本莎士比亚》(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波斯顿,1974)都是目前在莎士比亚课堂教学中受到师生欢迎的版本。

These pages are a work in progress. I hope they will be useful, and in fact have some limited use in providing links to researches even now, but they are far from finished. Those that are linked from this page have sections that are incomplete. Please bear with me. I will flesh out these pages as time permits.•The Story of Shakespeare's Text, A Narrative Introduction•The Quartos (1594 - 1684)•Heminge & Condell and the folios (1623 - 1685)•Seventeenth Century Adaptations•Nicholas Rowe (1709, 1714)•Alexander Pope (1723-25)•Lewis Theobald (1733, 1740, ...)•Sir Thomas Hanmer (1743 - 1744)•William Warburton (1747)•Dr. Samuel Johnson (1765)•Edward Capell (1767 - 1768)•George Steevens (1766, 1773, 1778, 1785, 1793, 1803, 1813)•The Boydell Shakespeare and the Boydell Shakespeare Gallery (Steevens, 1791-1802)•Isaac Reed (1785, 1803 - "the first variorum", 1813 - "the second variorum")•Edmond Malone (1778, 1790, 1821)•Ambrose Eccles (1793, 1805)•Early American Editions(Hopkinson, 1795; The Boston Editions, 1802-04,1807,1810-12; The "Dennie" Edition,1805-09; The "Buckingham" Shakespeare, 1813; The DurellPlates, 1817; The Peabody Shakespeare, 1836)•Alexander Chalmers (1805, 1811, 1838)•Thomas and Henrietta Maria Bowdler: the Family Shakespeare (1807, 1818...)•James Boswell the younger(The Third Variorum Edition - 1821)•Samuel Weller Singer (1826)•A. J. Valpy (1832-34...)•Charles Knight and the Pictorial Editions (1838...)•John Payne Collier and the Collier Forgeries (1842-1844,...)•Barry Cornwall (Bryan Waller Procter) (1843)•Gulian Crommelin Verplanck "The Illustrated Shakespeare"(1847)•Nikolaus Delius (1854)•Alexander Dyce (1857)•Howard Staunton (1858-1860)•Richard Grant White (1861)•The Cambridge Shakespeare (Clark & Wright - 1863-1866)•The Globe Edition (1864)•J. O. Halliwell-Phillipps (1865)•The New Variorum Editions - H. Howard Furness (1871 - )•The Leopold Shakespeare of F. J. Furnivall (1877)•The Harvard Shakespeare of Henry Norman Hudson(1881)•The Temple Shakespeare of Israel Gollancz (1894)•The "Henry Irving" Shakespeare of F. A. Marshall (1895)•The Stratford Town Shakespeare of A. H. Bullen (1904-1907) •The Friendly Shakespeare of William J. Rolfe (1870-1883;1903-1907)•The Arden First Series (1899 - )•Sir Sidney Lee (1910)•E. K. Chambers•John Dover Wilson•The Arden Second Series•The Arden Third Series•Modern Collected Editions(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