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1天气与气候一、教学目标:1.认识气温计,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能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大致规律。
3.对气温变化的研究有兴趣,初步认识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4.在描述气温变化规律的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重点:识气温计,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大致规律。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各种类型的气温计、简易气温计(每组一个)、当地近期一天中分段测量的气温数据。
2.最好选择晴天时上本课。
(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五、安全留意事项:1.在组织学生到室外测量气温的举动中,要提前分好小组,引导小组成员明确承担的测量或记录任务,强调室外举动的规律要求,防止学生脱离小组自在动作。
2.提示学生保护好测量所用的器具,避免发生不测。
六、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围绕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展开谈话。
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可能会谈到许多内容,如冷或热、温度、刮风、下雨等。
2.提出以下问题,并聚焦到“气温”上:·人们在描述天气时,经常会提到气温,气温是甚么?·人们是怎样知道每天的气温的?·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二)科学实践活动:测量气温1.认识气温计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窥察气温计,说一说气温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并知道温度的根本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2.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1)让学生自主使用气温计开展测量气温的活动。
(2)结合测量的结果,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气温的?·你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同学测量的一样吗?·为什么一些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呢?(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讨论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春天的秘密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探索春天里自然界的变化。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春天的特征2. 春天的植物生长变化3. 春天的季节性疾病预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天的特征,植物生长变化的原因。
- 难点:季节性疾病预防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
-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变化。
-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材料:植物、土壤、水等。
3. 观察工具:放大镜、望远镜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春天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变化。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
3. 实验: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4. 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春天的秘密。
5. 总结:讲解季节性疾病预防的方法,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认识地球上的不同地貌。
2.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地球上的地貌类型3. 地球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的基本特征,地貌类型的识别。
- 难点:地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地貌图片。
- 实验法: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地貌。
-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地球仪3. 地貌图片资料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貌。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地貌图片,认识不同的地貌类型。
3. 实验: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地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地貌。
4. 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地球地貌的特点。
5. 总结:讲解地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各个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太阳的作用2. 第二单元:南北方的变化3. 第三单元:春眠不觉晓4. 第四单元:一年四季在变化5. 第五单元:食物的来源6. 第六单元:食物的变化和利用教学方法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和趣味性,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际物体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游戏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记忆。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并能够解释南北方的变化。
2. 了解春季的特点,认识昆虫的生长变化。
3. 掌握四季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
4. 理解食物的来源和种类,培养对食物的正确选择和利用意识。
5. 掌握食物的变化过程,了解食物的存储和加工方法。
教学步骤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或游戏活动,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框架。
5. 练检测:布置相关题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总结反思:通过讨论或个人思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
资源准备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教案需要准备以下资源:1. 课本:《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2.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器材和材料。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教案
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学会测量水温,自己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
【教学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明确:春:暖夏:热秋:凉冬:寒2、你知道什么是温度吗?明确: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越冷,温度越低;越热,温度越高。
二、讲授新课一、观察水温1、你能判断出1号杯和3号杯,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吗?明确:我们可以运用感官观察法进行观察。
2、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1号杯热水和3号杯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放入2号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明确:放入热水中的手指感觉冷,放入冷水中的手指感觉热。
同一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并不一样。
仅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3、怎样可以准确地知道水的温度?明确: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
二、观察温度计1、曾经学过用来测量气温的寒暑表,它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包括液泡、液柱、刻度等。
2、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专门是用来测量液体温度的。
它的结构和寒暑表一样,包括三部分:液泡、刻度和液柱。
温度单位:摄氏度(℃)【资料】摄氏温度的由来摄氏温度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来的。
后人为了纪念摄尔修斯,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3、温度计的量程不同,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回答:①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是多少?②测量温度超过最大值或最小值会怎样?③温度计上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明确:4、温度计是易碎品,要轻拿轻放,注意使用方法。
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花生和豆芽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和原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2.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花生和豆芽植物,让学生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长过程等。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植物的生长变化。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花生和豆芽的生长过程,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花生和豆芽的生长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植物生长变化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和原因。
pep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pep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
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太阳出来了》的内容。
2.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及教具:PPT、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已经备好的教学材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太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
通过PPT展示太阳的形象,向学生介绍太阳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光和热的。
3. 研究活动
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探索太阳的光和热是如何产生的。
2.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加深对太阳产生光和热的理解。
4. 拓展活动
利用图片让学生观察太阳的不同形态,并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和实验等,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学生们积极参与,对太阳产生光和热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在实施实验时,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督。
下一节课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太阳的其他特点和作用。
外研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外研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教材说明《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春天里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使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认识春天的动植物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春天里的动物:了解春天的动物变化,如蝴蝶、小鸟等。
2. 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需要。
3. 天气的变化:学习天气的变化规律,了解春季天气的特点。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教材说明本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内容包括:地球和太阳、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等。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感受地球的运动,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使学生了解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认识地球的运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和太阳:了解地球与太阳的关系,知道地球绕太阳转。
2. 地球的运动:观察地球的运动,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3. 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教材说明本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内容包括:水的秘密、空气的秘密、物质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水的特点,感受空气的存在,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使学生了解水的特点,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物质的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秘密:了解水的特点,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2. 空气的秘密: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成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茎和叶》教案(2023新课标版)
4.茎和叶【教材简析】本课是《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第4课,本课主要介绍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重点认识茎和叶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的作用,了解不同环境中茎和叶的形态会有差异。
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种子在发芽之后,茎和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课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测植物的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并设计相应的实验验证——将植物的茎在有颜色的水中浸泡,观察其横切面和纵切面并进行对比,了解茎具有运输的作用;通过将部分叶用黑色纸遮光,一段时间后对比遮光的叶子和其他叶子,了解叶的光合作用;通过用干燥的塑料袋套在叶上,观察其变化,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探究茎和叶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指向了“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一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在经过一年级《植物》、《动物》,三年级《动物的一生》的学习后,学生对于观察记录的方法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经过前3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到植物在种子发芽后先生根再长茎和叶,但是对相应的功能还存在疑惑,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植物的不断变化中改进观察和记录的形式,并能在持续的观察中对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进行合理地猜测,设计具体的验证方法并付诸实践,在持续的探究活动中不断收获成果和乐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对比植物的茎和叶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知道茎有运输作用,叶有吸收阳光制造养分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思维]在绘制叶在茎上的分布的样子时,描述出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分析叶这样的生长方式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基于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提出对于茎与叶功能的合理推测。
[探究实践]利用收集的相关证据,探究茎和叶的作用,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并认识到茎和叶在维持植物自身生存中的作用。
[态度责任]在实践探究中,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的有趣变化》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的有趣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蜡的基本性质。
2.理解溶解的含义,了解常见的溶液。
3.把握观察实验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4.了解蜡的几种改性方法及其用途。
5.培养探究和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蜡的性质与应用。
2.溶解现象及常见的溶液类型。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蜡的性质和应用。
2.溶解的含义以及常见溶液类型。
3.蜡的几种改性方法及其用途。
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讲解。
2.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3.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制作溶液。
四、教学步骤及详情1. 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实验图片,带入学习气氛。
老师提问:你们看到图片中有什么?它们在做什么?2. 自由观察实验出示蜡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感受蜡的性质和应用。
3. 多媒体课件讲解介绍蜡的基本性质和应用,以及溶解的概念和常见的溶液类型。
4. 制作溶液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采用盐水、糖水、醋等物质,尝试制作溶液,观察现象,并做出描述。
5. 展示成果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向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溶液,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6. 拓展介绍蜡的几种改性方法及其用途。
五、课堂小结本课学习了蜡的性质、应用以及溶解现象的概念和常见溶液类型。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习了制作溶液的方法,并且对于蜡的改性达到了基本了解。
六、教学反思本课学生实践操作时间较短,下节课将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7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花草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种子、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植物,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究?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传播方式,并做好记录。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 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 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 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 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 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 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 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 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 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 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 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 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 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 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 得意外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教骨骼与肌肉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教骨骼与肌肉材分析元: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
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教学目标: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5、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措施:1、充分利用实物、教具、仪器,丰富学生的知识。
2、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加强预习指导,提高预习效果。
5、充分发挥限时作业的诊断作用,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
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等。
学生准备一些动物的骨头。
课时安排:第1课骨骼1课时第2课关节1课时第3课肌肉1课时第4课骨骼、肌肉的保健2课时】第1课骨骼。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科学知识: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学设计豆、银子、放大镜(2)实验过程A、观察浸泡过与没有浸泡过的种子有什么区别?明确:浸泡后:种子变大、变软,种皮颜色变浅……B、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①用银子小心地剥开种皮②再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摆放整齐③直接用眼睹或放大镜仔细观察,重点观察“豆瓣”连接处有什么④把看到的种子内部样子画在“实验记录单” 的空白处注意:使用银子时要小心!(3)我的观察蚕豆是由种皮和胚构成。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
种子萌发后,胚根形成植物的根,胚芽形成植物的茎和叶。
3、其他种子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展示黄豆、花生、白扁豆解剖图)明确:黄豆、花生、白扁豆等内部结构跟蚕豆相似,都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
三、研讨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明确:①形状不同②大小不同③颜色不同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相同之处是都有胚。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
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明确: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根发育成了根,胚芽发冇成解剖观察交流结果观察交流讨论、归纳知识小结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1. 2《种植凤仙花》教学设计&代第片间.牛冃一 牛A他拿忆层方* a 芳亿圧念.巧观駁E 亿.爭艮 乂刚剧倉乂・免弘乂妆卄$3抡的土艮化匕录艰掌握播种选种标准及其原因明确种子萌发条 件明确怎样才能更 好记录植物生长 变化过程完成达标测评3、 观察发现种子萌发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 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岀上而形成 茎和叶,逐步形成幼苗。
幼苗就是种子的胚生长成的具有根、茎、叶的 小植物。
4、 问题研讨1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 原因造成的呢? 明确:① 没有足够的水分 ② 种子已死了 ③ 温度太低 ④ 种子正在体眠 二、探索2:根的作用1、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长出的是什么?明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风仙花 种子,在水分充足、温度适宜、氧气足够的情况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问题,明确 探究任务讲授新课胚已经开始生长发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单元一: 春天的气息第一课: 春风的故事- 目标: 通过讲述春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春风的作用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 活动:- 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气象现象- 学生制作春风相关的手工作品- 学生讨论春风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第二课: 春雷的声音- 目标: 让学生了解春雷的原因和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雷电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模拟雷电的声音,通过音乐教学深化学生对雷电声音的理解- 学生分享自己在雷电天气下的经历单元二: 植物的奥秘第三课: 种子与植物- 目标: 了解种子的构造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种子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 活动:- 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 学生制作种子图集,记录不同种子的特点第四课: 植物的营养- 目标: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不同营养需求,培养学生对植物养分供应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养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制作植物养分补充的小册子,介绍如何合理为植物提供所需营养单元三: 动物的秘密第五课: 动物的生长- 目标: 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生长的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家禽和野生动物的成长过程- 学生制作动物生长影集,记录不同动物生长的变化- 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生长的观察和认识第六课: 动物的食物- 目标: 了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培养学生理解动物饮食惯和生态平衡的意识。
- 活动:- 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食物来源- 学生模拟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游戏加深对食物链的理解- 学生制作动物食谱,设计适合不同动物的饮食方案单元四: 太阳系的奥秘第七课: 太阳系的组成- 目标: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行星运行规律,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小学科学冀人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和水》教案(2023春)
第一单元土壤和水1.土壤的组成【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知道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以及腐殖质等主要成分组成,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腐殖质成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进行了课外土壤考察活动,采回了土壤的样品,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土壤?生:(略)师:请大家观察自己采集的土壤,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与土壤有关的哪些问题?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很好!大家提出了想知道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土壤里含有什么?为什么土壤里植物长得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先研究土壤里究竟有什么?也就是土壤的成分。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土壤中有什么比较同学们收集到的土壤有哪些不同同学们看到的土壤是什么颜色?(褐色、黄色......)土壤里有什么东西?(沙粒、小石子、小树枝、烂树叶等丰生物;还有小虫子、微生物等生物)土壤有什么味道?(腐臭、腥、清香...)2.寻找土壤里含有水、空气。
a师: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含有水吗?你怎样知道的?生:土壤里含有水,我从……(以下举实例)。
师:大家都从土壤里潮湿的这一现象(板书)推断出土壤里含有水(板书),很好,大家既注意现象,又从现象中思考出结论。
b师:刚才,我们知道土壤里含有水。
也就是说水是土壤的一种成分。
土壤的成分还有什么?生:空气可能也是土壤的成分。
师:好!这位同学能大胆推测。
你能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土壤里含有空气吗?其他同学也可以相互议论,打算怎么做?那样做会发生什么现象?怎么从现象说明空气是土壤的成分?生:(议论实验的设计)师:现在请同学们都说一说自己的设想。
生:(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师:(归纳学生的设计,同时清楚地讲述实验步骤和要求)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师:现在,请同学汇报一下你怎么做的实验,看到什么现象?你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我把土块放入盛着水的杯子中,看到有许多小气泡从土块中冒出来,慢慢升到水面,从冒气泡的现象能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课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本单元通过组织学生亲历栽培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认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器官,理解植物各器官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后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世界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搭建“脚手架”。
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
第1~2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和“种植凤仙花”,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在实际种植中体会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3~7课“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与“种子的传播”,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长出新器官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是对凤仙花一生生长变化的总结,也是对整个单元学生亲历的科学实践过程的总结。
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但还不曾去深入地探究。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
学生本身就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美丽的凤仙花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大多数学生的种植经验不足,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教师要给予关注和指导,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种植成就感,为接下来对植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1.根据教情,与其他单元的教学交叉进行。
凤仙花的生长受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进行“种植凤仙花”探究活动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教学进程;另外一方面,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教师可按具体生长情况做适当调整,如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穿插到第二、三单元中间,以保证合理、有序地完成本学期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根据学情,督促、帮辅、激励等适时跟进。
凤仙花生长周期约为150~240天,周期较长,学生在观察凤仙花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教学间隔过长,学生遗忘作业;意外状况频出,学生难以坚持;作业本身难度高,学生易受挫;评价、激励不当,学生无动力等。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学——动物的生活课时一:动物的栖息地(1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的栖息地和适应生活的方式- 掌握一些动物栖息地的特点和生活性教学内容1. 动物的栖息地- 森林:温暖潮湿,丰富的食物资源- 河流和湖泊:水域生物的栖息地- 草原:广阔的草地,适合奔跑和觅食- 沙漠:干燥,缺乏水源和食物2. 动物的生活性- 森林动物:爬树、跳跃、潜藏等- 水生动物:游泳、潜水、呼吸水中等- 草原动物:奔跑、觅食、迁徙等- 沙漠动物:耐旱、躲避高温、在地下生活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动物栖息地的兴趣。
2. 观察讨论:组织学生观察树林、河流、草原、沙漠等图片,询问学生这些地方是否适合动物生活。
3. 研究策略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四肢形态等特点,判断它们适应哪种栖息地。
4. 活动实践: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栖息地,设计一个适合该栖息地的动物形态和性,并进行介绍。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栖息地中动物的生活性和适应方式。
6. 小结:通过复要点,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题,加深对动物栖息地的理解。
课时二:动物的饮食和生长发育(2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的饮食性和生长发育特点- 掌握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饮食和生活性教学内容1. 动物的饮食性-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 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动物- 腐食动物:以腐烂的物质为食2. 动物的生长发育- 幼体阶段:生活方式与成体不同,需要依靠父母保护和照料- 成体阶段: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自主获取食物和生存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不同动物的饮食性,引起学生对动物饮食的关注。
2. 观察讨论: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牙齿形状、嘴形等特点,判断它们的饮食类型。
3. 研究策略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饮食和生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2.点亮小灯泡
教学内容:
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连接电路
2.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导线电池
3.简单电路
教学内容:
如何做一个简单的电路。
如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教生明白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教学重难点:
如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