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中的弊端

合集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与个性化对应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与个性化对应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与个性化对应策略2009-01-16 15:43 南方传媒研究■林海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推出了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掀起了中国电视界“民生新闻”的热潮。

一时间,民生新闻栏目风起云涌,被众多省市电视台当成了提高收视率的法宝,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这些民生新闻从栏目题材到播报形式都是相互雷同,但他们所取得的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成为地方省市电视媒体市场突围的有效途径。

当前民生新闻事业正处竞争白热化的阶段。

但众多栏目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的单一,造成了电视资源和观众时间的浪费。

由于题材定位具有“民生”价值的新闻栏目,有些现时部分新闻出现媚俗、猎奇、迎合低俗、浅薄、反讥、戏说、犯罪新闻,冷漠新闻等不良倾向,其结果就是使大量民生新闻信息化、简单化,淡化了有积极意义的严肃新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

从表面上看各地的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率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有些台的收视率甚至还超过了电视剧,但从各地的实践看,不难发现同一城市多个栏目争夺同一资源,这种内耗式的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不加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的全盘克隆与跟风,虽然带来了高收视率但并不一定会带来高效益。

当民生新闻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消失之后,一部分观众就会流失。

而面对出现的种种弊端,民生新闻如何应对呢?民生新闻惟有积极求新求变以凸显个性化的应对策略为原则,从多方面塑造自身的独特点,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样式,并为受众所接受,从而明确自我在竞争中的优势,才能使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民生新闻的弊端(一)报道止于平民琐事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其主要的报道内容并不是分布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各种新闻事件上,而只是集中于“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琐事上”。

大多数民生新闻栏目通篇充斥着天灾人祸、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内容。

虽然,这样的新闻有其可视性,但这些并不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如果众多栏目乐此不疲、连篇累牍地重复报道这些内容,最终将是麻痹民众的感观神经,造成观众流失的同时也失去新闻报道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功能。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体 地位 ,在 电视新 闻改 革 中具有 重要 的 意义 。 但 目前 电视 民生新 闻存在 的问 题 已经 相 当普
遍 。面对 如上 问题 ,建议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 一 )牢记传媒责任 ,始终把 社会 效益放在 第一 位。 ( 二 )表现方式上注重差异化的策略。 ( _ 一 )拓宽报道领域 。 (四 )从 审 美 角 度 挖 掘 电视 民生 新 闻 的
味 的迎合 受众 ,将名 人趣 事及 各种 有煽 情性 、 刺激性 的犯罪新 闻 、灾害事件 、花边新 闻等 内
容作 为新 闻的重点 。在新 闻表现技巧上 ,过分
地强 调故事性 、情 节性 、贴 近性 、趣味性 和吸
引力 ,刻意突 出新 闻事件 中的矛盾 冲突 、感 官 刺激 的因素 ,突出新 闻故事 化 、戏剧化 ,以此 来满足受众 的猎奇心理 。 ( 二 )片 面地追求收视 率
( 三 )报 道 题 材 缺 少深 度
身带来 了丰厚 的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 不可避免
的产生 了一些 问题 。目前我 国电视 民生新 闻主
目前我 国的 电视 民生 新 闻在报 道时多数 只 停 留在问题表 面的报道 ,即就 事论事 ,缺乏对 新 闻的背景深度 的描述和挖 掘。虽然 目前 的电
此以往 ,将会 离电视 民生新 闻的初衷越来越远 。 ( 四 )时政 类民生新 闻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 目前 多数 电视 民生新 闻栏 目,将 自身与时 政新 闻对立起来 ,将 时政新 闻定义为与 民生新 闻格格不入的 “ 硬新 闻” , 似乎 “ 民生新闻” 是“ 以 民为本” ,是 以与人 民密切相关 的事件为报道对 象 ,而时政新 闻则 是只有社会 精英 ,社 会高层 才会关 注的新 闻 ,这 种把 民生 新闻与 时政新 闻 简单 的对立起来是片面的 。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报纸上的民生新闻,一直以关注民生和服务百姓为宗旨,通过这样一个窗口,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民生问题受到关注,进而得到解决。

但是事物的发展肯定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报纸上的民生新闻也暂时性的在新闻内容的题材、价值观念的引导等方面存在不足,并有娱乐化等庸俗倾向,这些问题亟待认清并予以解决。

关键词:报纸;民生新闻;问题;策略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自身影响力,各地的市报都开始在民生新闻领域下大力气进行拓展。

除了有专版用来报道民生新闻外,很多报纸还设置了民生专栏,然而这样的重视并未带来民生新闻在报纸上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出现的一系列诸如娱乐化倾向、价值取向不积极等问题,使得我们必须正视,开拓思路并积极采取措施改正,促使报纸上的民生新闻得到高质量发展,实现其察民情、解民意、听民生的新闻价值。

一、报纸上的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新闻内容的题材选择不恰当,缺乏深度新闻内容在题材的选取上,不注重质量,使得一些新闻表现出了肤浅的一面,新闻中充斥着太多无聊而没有深度的内容,却浓墨重彩的加重商业部分。

例如:家庭纠纷和夫妻闹矛盾的家内事出现在新闻版面上,却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轻描淡写或是避而不谈,这从根本上就与新闻公正性背道而驰,缺乏应该有的职业良心。

2、对重大的民生新闻的忽视涉及相当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存发展的新闻,就可称之为重大的民生新闻。

但是当前报纸在这方面做得差强人意,很多内容漠视群众的疾苦,却避重就轻的报道一些浅显无意义的俗事、表面事。

同时,缺乏报人应有的人文关怀,一些看似还算很认真而颇有些情怀的新闻实质目的却是为了商业化宣传,这样令人汗颜的报道比比皆是。

3、误入民生新闻娱乐化的歧途报纸上的民生新闻逐渐走向娱乐化的歧途。

报纸开始报道民生新闻以来,密切的联系着群众的日常生活。

正因为民生新闻取材于群众中的小事,就使得一些民生新闻呈现出娱乐化的走向,这对新闻的权威感是一种削弱。

浅谈民生节目的优缺点

浅谈民生节目的优缺点

浅谈民生节目的优缺点——以《拉呱》为例《拉呱》节目是齐鲁电视台新闻节目,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语言,实现新闻、文艺一体化,由小么哥(张勇)主持,还有一个搭词儿(通过打断或插入一些话语,而将本个话题和下一话题连接起来)除了播报身边事,又新添了子栏目:和事佬(让百姓当一回调解员)么也懂(教大家小窍门)雷翻天(主持人鄢磊、张帆表演的小笑话)等。

一、《拉呱》节目的优点1、传播内容符合“使用—满足”理论,接地气作为山东台主打的民生新闻栏目,《拉呱》节目切实的以山东本地民生新闻为主体,报道山东人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家庭、教育、医疗、婚恋、食品等相关问题的新闻,与老百姓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吸引山东本地人的收视热点。

例如,27号新闻《汶上:好消息!暖气供上了“开口费也退了”》就是与山东汶上小区居民冬季采暖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吸引居民收看,另一方面通过记者的采访调查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为居民担忧。

另外像“么哥秀”这样的版块贴近群众的生活,向观众介绍一些生活中的传统和实用技巧以及热点分析,受到观众欢迎。

2、节目主持人采用山东方言,贴近群众作为一档山东特有的民生节目,《拉呱》注重贴近山东本地语言特色,主持人小么哥、鄢磊均采用济南话方言,在情感上更加贴合观众,让受众更有亲切感,也使节目更有特色和山东特有的幽默感。

加之两人长相普通具有喜感,更有观众缘。

3、新闻报道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吸引观众《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在播报每一条新闻时,基本采用通俗化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新闻,例如24号新闻《济南:平安夜圣诞老人来送礼》,小么哥首先提出平安夜、圣诞节的概念,然后引出圣诞老人送礼物的话题,相当于“赛前热身”的播报手法,整条新闻也是先提出疑问、引出人物、进行采访,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报道,一气呵成,更有可看性。

4、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强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拉呱》节目的直播过程当中,热心观众可以不断参与微信、短信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是与主持人“拉家常”,增强了民生节目的交流性,另一方面,在节目播报的新闻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观众的热心线索得来,例如25日的新闻《泰安:神秘电话连上村里俩女人》就是由热心观众提供线索最后采访得来,如果没有观众的参与互动,民生节目就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反映观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作为与社会直接相关的新闻,民生新闻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当前的报纸民生新闻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新闻质量和可信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1.重视度不够虽然民生新闻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一些报纸中,它们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

有些报纸更是将重要的民生新闻隐藏在版面较深处。

这导致了很多有效的民生新闻无法被大众及时了解到,影响了民众的知情权。

2.体裁的单一化在一些报纸中,民生新闻的体裁过于单一,在新闻报道形式上缺乏变化。

这使得民生新闻的报道缺少吸引力,读者难以被其打动,也难以引起读者的深刻反思,影响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

3.新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当前,一些报纸的新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内容浅显、平淡,甚至存在误导性;有的则过于简略,无法展现出事情的本质和复杂性。

这导致读者对新闻的信任度下降,也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4.采访和新闻完成时间不足在一些情况下,新闻的采访和完成时间非常短,导致一些民生新闻存在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

这使得读者难以真正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对新闻的态度和看法也会出现偏差。

1.加强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针对当前民生新闻存在的重视度不够问题,可以通过在新闻报道中强调民生新闻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提高民生新闻在报纸中的地位和版面位置,加深公众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和认识,提高新闻审美和感知能力,增强读者的专业知识和学养水平。

在报道形式上采用多样的体裁,如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外呈现形式,充分展现新闻实际情况,加深事件的真实感体验。

同时,可借鉴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巧,将理论课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报道。

3.提高新闻质量,增强可能性关注采访的时间和数据,做到全面地掌握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

在新闻语言和表现技巧上下功夫,采访和整理的同时,应该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前因后果,同时有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撑。

民生新闻节目是否已沦落为低端产品

民生新闻节目是否已沦落为低端产品

民生新闻节目是否已沦落为“低端产品”民生新闻因其贴近性、地域性的特点而被当地的受众所喜爱,很多城市台当地的民生新闻栏目甚至占据了当地收视的前几位.但是由于民生新闻节目发展太快,制作团队的培养跟不上,许多台民生新闻节目内容低俗,制作粗糙,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收缩.有些曾经在本地能够占据40%以上市场份额的民生新闻节目,今天可能已经滑落到不足过去的1/3.恶性竞争使不少城市的民生新闻走向低俗、媚俗的方向,更让这一创新的节目样态蒙上了毁誉参半的恶名.1.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在每天17:30-22:30这个时段,南京观众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共计20档的自制新闻栏目,累计时长超过16小时.这些自制新闻以民生新闻作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在受众定位、节目形态、内容,以及节目的编排上都非常的相似.当地受众每天可以选择的民生新闻栏目泛滥,造成了电视资源和制作成本的浪费,同时又因同质性栏目过多,致使收视人群严重分流.2.节目的质量不高、品位趋向低俗.为了创造较高的收视率,很多民生新闻记者在选择报道题材时,眼盯住那些鸡鸣狗盗、鸡飞狗跳,打架骂街等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井新闻上,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类节目新闻内容的庸俗化.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内容用“新、奇、特、腥、星、性”来形容,还有人干脆把民生新闻称为是“低端产品”. ali 3.报道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曾说过,在南京,一个老太太不小心摔倒,跌掉了一颗牙,等她抬起头来会发现有5台摄像机对着她.这话虽然夸张了一些,却深刻地揭示出现今我国民生新闻放大热闹的不良价值取向.“西祠胡同”上曾转发过一则帖子:某繁华地段,一只被主人牵着的小狗不慎从天桥上摔下.先期而至的甲电视台启用卫星直播车,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消息;乙电视台则请来小狗的主人和天桥管理部门领导,辩论谁是谁非;A报次日头版大字标题:小狗摔伤谁之过再次问责职能部门……这是当今我国民生新闻的一个缩影.甲乙电视台和A报,不去报道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反而抓住一只摔伤的小狗大做文章,这样的选题和编排能体现出什么民生意识、人文关怀4.受众群层次较低、影响力下降.有数据显示,南京零距离等节目的收视群体中,中老年观众和低收入人群占据了一半以上;温州市对方言播报新闻节目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对该类新闻节目最叫好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杭州对此类节目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对该类节目最亲睐的是对杭州有较深乡土情结的中老年人.而当地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电视观众,对方言播报新闻的形式并不赞同,也多不会关注此类节目.我们必须看到广告商的成熟.广告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就是从单纯的追求到达率发展到现在推崇的注目率和要求更高的精读率.也就是说,广告商更注重有效的潜在顾客.民生新闻的受众层次过低,必然对广告收入产生影响.5、舆论监督过程中产生角色越位,侵入百姓隐私.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将表现民众日常生活的民生新闻变成窥伺他人隐私的节目,将电视媒体变成都市逸闻趣事集散地,不顾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守则.这种强行侵入百姓隐私,把隐私公布给天下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阿里巧巧随着民生新闻低俗化问题日趋严重,各级宣传主管部门也开始对民生新闻中的负面报道采取了较有力度的限制.无庸置疑,中国民生新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差,但是民生新闻节目毕竟代表了一种趋势,在中国的传媒市场还是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当前,民生新闻节目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自我,不断改进报道内容和形式,着力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权威性和公信力,才能使这股电视“民生潮”更长久.。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包括新闻内容过于负面,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内容也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改变新闻取向,增加正面和温暖的内容,加强深度挖掘和全方位报道,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增加读者参与性和互动性,改善新闻编辑和撰写水平,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质量。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吸引力,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报纸, 民生新闻, 问题, 策略, 负面, 缺乏深度, 缺乏广度, 解决方案, 参与性, 互动性, 可读性, 吸引力, 改变新闻取向, 正面内容, 深度报道, 政策建议, 公众参与, 社会影响力, 编辑水平, 新闻质量.1. 引言1.1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闻内容过于负面、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以及内容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改善。

针对新闻内容过于负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改变新闻取向,增加正面、温暖的内容,引导公众关注积极向上的事物。

针对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情况,需要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全方位报道,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针对新闻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应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引导公众参与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针对新闻报道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现状,我们需要增加读者参与性和互动性,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让新闻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可以与读者形成互动与交流。

为了改善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我们需要提高新闻编辑和撰写水平,增加新闻内容的质量和可读性,让读者更愿意去阅读新闻、了解社会动态。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提升报纸民生新闻的质量和影响力。

2. 正文2.1 新闻内容过于负面新闻内容过于负面是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新闻遭遇的瓶颈及对策

当前我国民生新闻遭遇的瓶颈及对策

当前我国民生新闻遭遇的瓶颈及对策目前,各家电视台都把打造民生新闻栏目看成提高新闻报道影响力和收视份额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随之而来的是观众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质疑及批评也越来越强烈。

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转型与提升,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我国民生新闻遇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从各大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来看,当前民生新闻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创造力目前,我国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着跟风和模仿的现象,节目雷同。

这样没有创造力与创新性的民生新闻就不存在地域和文化的独特性,使得民生新闻没有在“实际”地谈论新闻。

举例来说,湖南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就是一档很成功的民生新闻栏目,各地媒体看到了其收视效果不错,便纷纷效仿,使得在短时间内出现很多类似节目,致使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出现贫乏的现象。

另外,栏目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重复啰嗦,将注意力过多放在了一些鸡毛蒜皮、街谈巷议的普通琐事、小事上,满足于对各类原生素材的堆积,打开电视,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新闻仅限于邻里间的纠纷、车祸现场的营救、水管漏水污水横流、下水道堵塞居民抱怨不断等琐事,每天几十分钟的节目里这些内容反复出现,观众对这种堆砌琐事、单调重复的报道已经感到了视觉疲劳,并开始从内心抵制这种低质量的新闻栏目。

二、民生新闻存在娱乐化、媚俗化一些民生栏目为满足受众的猎奇和窥探心理,以“娱乐化和媚俗化”的形式来吸引受众,将暴力和血腥的内容充斥在民生新闻中,甚至有意妖魔化、神秘化,内容低俗,猎奇。

民生新闻节目已经出现了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

在传播内容方面,以揭人家事、隐私等方式满足受众,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呈现娱乐化倾向。

另外,过度煽情,偏离了新闻本位。

新闻追求客观性,但在民生新闻中,很多地方电视台都似乎已经把民生新闻追求客观性本位的要求给破了例了。

在新闻向观众的传播过程中,带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和煽情主义,造成受众“刻板印象”,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媒介审判”现象严重涉及法制报道时,造成“媒介审判”。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一、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1、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传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

大量媒体拥挤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段和区域内争相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必然会使竞争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

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一方面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同一时段内争夺受众、分摊广告);二是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

但目前,这些栏目间的竞争已经从质量竞争沦落到为了金钱的竞争,大量的抽奖环节占据了原本应该给观众传播信息的时段,这种新闻抽奖已经成了一种潮流,正在被其他地方的新闻节目效仿。

这份声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全国省会城市各档民生新闻节目问的激烈竞争。

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

”“零距离”的成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创办民生新闻栏目的浪潮,但地方台的盲目克隆,使栏目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

虽然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如果同质化竞争得不到根本改观的话,节目运行成本的上升和经营利润的下降将是必然结果。

脱胎于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民生新闻迅速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但民生新闻的诞生并不是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终结,相反,同质化竞争在民生新闻领域更为激烈。

民生新闻如何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健康发展,获得新的生机,是学术界应该深入探讨的命题,也是“零距离”们要不断实践、创新的课题。

2、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

电视民生新闻聚焦百姓身边事,白描市井百态,反映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媒介非批评即表扬的困境中找到了一个出口,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受到了政府的认可,也获得了百姓的普遍赞誉和喜爱。

民生新闻在接近性方面做足了文章,但在报道现象之后如何帮助观众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受众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方面显得不足,在有意识培养、提高公众应对个人和社会危机的能力方面更显不够。

民生新闻的三种错误倾向

民生新闻的三种错误倾向

中华新闻报/2005年/10月/26日/第F01版观点・话题民生新闻的三种错误倾向邹华新姜炼熔“民生新闻”是最近两三年非常走红的一种电视新闻。

它的主要代表有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北京台《第七日》、湖南台《晚间新闻》、浙江台《1818黄金眼》等。

近来,各市县级电视台也纷纷仿效。

陆续开始创办以“民生新闻”为口号的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的兴起,博得了一片欢呼。

有的学者甚至称赞其是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有的认为是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

但是,在目前各地方台开办的“民生新闻”节目中,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有的还出现了不少错误的倾向。

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防止民生新闻误入歧途。

初步归纳,当前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有3种错误倾向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民生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民生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将新闻节目当成娱乐节目,戏说成风,随意点评,主持人表演过度等等。

现在我们所说的民生新闻,大多数人以为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是先锋。

其实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栏目早在1999年就开始改版,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报道百姓的奇闻趣事。

该栏目的两个主持人李锐和张丹丹继承了湖南卫视的娱乐风格,恢谐幽默,挥洒自如,一改新闻播音员端庄严肃的形象,让观众备感亲切。

该栏目的表现手段灵活多样,导语幽默、正文通俗、标题风趣、表述简洁,一切新闻的清规戒律通通打破,一时让人耳目一新!据说《晚间新闻》改版当年,其栏目广告创收就从原来的300多万元飙升到数千万元!但是,湖南卫视的娱乐风格既成就了《晚间新闻》,也制约了《晚间新闻》的更大发展。

该栏目报道内容的煽情化与表现方式的娱乐化,久而久之,让观众感到轻松之余少了一些人文关怀,而仅仅是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有意无意地作为一种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的工具。

由此,该栏目的收视率正在逐年下滑。

更有少数地方台,看到《南京零距离》的主播孟非是光头,也邯郸学步弄个光头主持人;看到《晚问新闻》以恢谐幽默取胜,就让主持人插科打诨,将市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作为戏说的笑料,把新闻节目当成了综艺节目。

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隐忧

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隐忧

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隐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媒介,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传递信息和构建社会舆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存在着一些隐忧,这些问题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首先,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普遍存在着时效性不足、重复性强、主题单一等问题。

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多以灾害、事故等事件性新闻为主,很少涉及社会热点、民生热点等领域,报道的内容自然也缺少思想深度和引领性。

此外,由于在报道中出现频率太高,甚至成为广告插入的新闻同质化现象也很普遍。

这些问题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引起公众廣泛关注,也容易导致观众对于新闻的理解和认知误区。

其次,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方式简单、粗糙,不够深入细致。

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大多4平切换、主播采访和现场直播的形式。

这种形式虽然可以让观众看到真实的画面和情况,但同时也会导致节目的统一性和单调性。

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这种简单的报导方式难以全面而深入地展现问题和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不能使观众对该问题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更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当前的电视新闻在报道某些事件时,往往存在夸大其词、不够客观等问题。

这不仅使得新闻成为了娱乐和猎奇的对象,同时也让观众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一些电视新闻也存在选题不当、视角无新等问题,使得个别电视台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导致了新闻的客观中立性被严重削弱。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和声誉,更严重的是,它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性加剧。

最后,当前的电视新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往往追求热点、眼球。

这导致有时候重要的民生消息被忽略或减少报道,背景复杂的事件人们要了解到全貌非常困难。

民生新闻的困境及对策

民生新闻的困境及对策

民生新闻的困境及对策民生新闻的困境及对策民生新闻的兴趣,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

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性地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

如公鸡上树这条新闻,时下很多地方民生新闻节目都在自己的省份内播报过,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然而这种没有更多让人思考的空间的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多而生厌,陷入了模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套路。

甚至为了追求娱乐性、趣味性,一些民生新闻节目置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陷入了搜奇搜特的怪圈,猎奇和趣味性成为民生播报的主题,题材趋于“市井化”、庸俗化,只图新鲜热闹,没有深度和启示意义。

其实这些都不能真正体现“关注民生”的本意。

民生新闻这一困境,迫使我们正视民生新闻的理论定位,分析其背后形成原因,从而找到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使电视民生新闻走得更远更久。

1.横向丰富节目内容:扩大新闻题材的来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手段和渠道的多样化、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的扩大,人们关注的视野和范围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例如,农民群体成为地方电视台以及卫视逐年重视的新群体,因此,吸引他们目光的民生新闻必然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种新闻的来源地和人群的文化层次,显然要求我们要调整不同内容的比例。

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当以地方性为特色,例如广州电视台的《01出动》通过具有特色的采访和拍摄手法,重点关注广州市民生活趣事趣闻和生活传统,做出具有浓郁“广州风味”的民生新闻节目,深受广州市民和其他向往广州生活的群众的喜爱。

相反追求“大而全”的民生新闻让人味同嚼蜡,有千人一面的感觉。

所以,只有扩充内容使之不断丰富,才能让人不断有新鲜感,过目难忘! 2.增加节目纵向深度:对特定事件进行更加深入地报道和分析,对类似相关事件展开联系流于表面现象的报道是民生新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初觉新鲜,然印象不深、转瞬即逝。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民生新闻是指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新闻,如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报道。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较为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

虽然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民生新闻,但大多数都是一些表面报道,缺少对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和分析。

比如说,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大部分只是简单地报道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却没有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这种单一的报道形式无法真正满足读者对于民生新闻的需求,也无法引起读者的持续关注。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角度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

许多报纸都习惯于从政府角度进行报道,对一些问题进行宣传和解释,而忽略了从民众的角度进行报道。

比如说,对于医疗卫生问题的报道,大部分都是医院新设备的介绍和政府医疗政策的宣传,并缺乏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关注。

这种单一的角度使得民生新闻的报道缺乏多元化,使得读者对于民生新闻的关注度降低。

当前报纸对于民生新闻的深度挖掘不足,缺乏对于细节的关注。

由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紧迫性,许多报纸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往往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很少有对事件背后的细节和内在逻辑进行真正的挖掘。

比如说,对于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往往只是报道事件的发生和影响,却很少能从产业链的角度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这种深度不足的报道形式难以真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针对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

报纸可以加大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在新闻编辑和报导过程中,更加注重民生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的报道,更要做到件件有独家,处处有所发现,突出新闻的独特性和专业性,从而真正做到民生新闻的主流化和深度化。

也要提高新闻编辑和记者的专业水平,提高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应以公共利益为重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应以公共利益为重

开 播 以来 ,市 场 占有 率持 续走 高 ,建 立 了稳 定 的观 众 群 ,
成 为 昆明 本 土 民生 新 闻 栏 目 中的 收 视 冠 军 。 《 市 条 形 都 码 》贴 近 百姓 、贴 近 生活 ,但 价 值取 向有时 会 出现 偏 差 ,
来满 足部 分 受众 对 简易 、轻 松 信 息的 需求 。
政 策性 新 闻的 报道 总 是 以严 肃的 语调 、格式 化 的文 法
以及 不 易懂 的专 有 名词 组 成 。受 众在 接收 、理解 这 类信 息
如为争取受众 ,以各种形式满足一些受众低层次的精神需
求 ,或 自恃为 公 众 “ 仗义 执言 ” ,过 多报 道 社会 阴 暗面 。

时 ,思 维需 要高 度 集 中 ,以准 确 了解 其 中的 涵 义 。而 娱 乐
5 重视 反馈 信 息 ,及 时跟 进报 道 .
权 的 幌子 ,而 行披 露 他人 隐 私 以博取 市 场 利益之 实 。这样

在 重大 突 发事 件报 道 中 ,为 了及 时 发布 信 息 ,媒体 会 将 “ 间 战 ” 放 在 最 重 要 的 位 置 。但 由于 事 件 本 身 的 发 时
牵 涉 到的 各利 益群 体 ,也包 括受 众 以及 新 闻从 业 人员 。而
负面 报 道往 往 涉及 当事 人 和其 他 群体 的切 身 利益 ,如
保 证各 方 利益 最 基本 的 办法 就是 尽 可 能地做 到客 观全 面 。 既 要控 制 负面 报 道的 度 ,又 要控 制 负面 报 道 的量 。如 果一
味 地把 负 面报 道 放在 报 道的 重心 ,就会 把 运动 会 变成 “ 揭
丑 大 会” ,对运 动会 的 整体 形象 造 成打 击 。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台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节目,它关注社会民生,报道时事新闻,倡导社会正能量,旨在为观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指导观众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电视媒体的衰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节目内容、收视率、竞争对手等方面分析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上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众对于广告内容的快速审美疲劳,这导致了民生新闻节目往往要在新闻之间插播大量的广告,让观众疲于应对。

二是由于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较弱,许多新闻事件在网络媒体上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所以电视新闻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三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很高,在面对5G、VR等技术更新时,则需要更多的投入。

四是新媒体的兴起导致观众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多样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获取新闻信息,而非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上的困境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随着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电视的收视率逐渐下降。

电视台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了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观众选择的余地增多。

收视率不断下滑会使得广告商对于广告的投入减少,同时对于电视台的影响也会更大。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来自互联网和新媒体。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轻松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电视台要想吸引更多观众,就需要改进自己的节目内容和传播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取最新的动态消息,这也让电视新闻的地位更加脆弱。

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考虑提升自身的内容质量,提高感染力。

比如增加一些深度调查的报道,增加一些专题性的节目,让观众在观看时得到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满足。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加强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比如通过5G技术实现更快速的传输,通过VR技术创造更加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

浅析民生新闻存在的误区

浅析民生新闻存在的误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提要:民生新闻放弃了传统说教新闻的生硬、呆板,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吸引着当今受众的眼球。

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的交给平民百姓,符合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

但是,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一些琐事,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到此类新闻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民生新闻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却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感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民生大参考》到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民生类新闻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学者称为“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何谓“民生新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业界和学界对民生新闻的几种观点,可以将“民生新闻”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成背景:民生新闻的形成绝非偶然,是有深刻的背景的。

1、“人本思想”推动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于“话语权”和“喉舌”作用的片面理解,往往以“领导者”的姿态向受众灌输严肃的新闻信息,这种“媒体本位”的思想往往关注了“国计”而忽略了“民生”,因此忽略了寻常百姓2、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中国正用超快的步伐追赶着西方近300年的现代化进程。

在社会超速运转的大环境之下,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浮现出来,而市井议题便作为缓解传统社会转型之痛的良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民生新闻与日常生活价值角度浅析民生新闻未来发展与现存问题

从民生新闻与日常生活价值角度浅析民生新闻未来发展与现存问题

从民生新闻与日常生活价值角度浅析民生新闻未来发展与现存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了中国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新闻是指关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安全和法律权益等领域的新闻报道。

它包括了对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安全、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关注报道。

因此,民生新闻在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民生新闻价值角度,浅析民生新闻未来发展与现存问题。

一、民生新闻的价值民生新闻是新闻媒体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它是对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实际问题的反映。

具有以下价值:1.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民生新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报道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2.宣传国家民生新闻能够宣传和引导人们了解国家,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意识,促进国家稳定发展。

3.服务人民群众民生新闻能够直接服务人民,使人民群众了解相关领域的信息,有利于人们自我调整,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不断优化和改进它的形式与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引入新技术手段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入新手段,如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及时反应社会变化和民生焦点。

2.拓展报道面民生新闻需要拓展报道面,关注更多领域的民生问题,包括医疗、教育、民生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涵盖广大群众的多样需求,扩大它的公共性和普及性。

3.推进多媒体报道随着网络的发展,民生新闻应该推进多媒体报道,将新闻的形式充分利用,如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来进行报道,提高报道的质量和可视性。

三、民生新闻现存问题虽然民生新闻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报道不足现在的民生新闻内容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有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的深入报道。

2.报道质量不高由于快速的新闻报道要求,民生新闻存在一定的报道质量不高的情况。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报纸已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但民生新闻作为报纸的重要内容之一,仍然备受关注。

然而,目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从新闻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需求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新闻内容不够贴近民生实际当前报纸民生新闻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内容不够贴近民生实际。

尽管民生新闻报道数量很多,但有很多报道是虚假或无关紧要的。

许多时候,一些娱乐,体育和财经新闻占据了大量的版面和关注。

这些内容虽然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但是并不能满足读者对于真实的民生问题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报纸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大对真实的民生事件的关注力度。

将更多的版面和精力投入到报道解决居民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健康、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

2. 推动社会责任感。

报纸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把握主流价值观,坚持真实性、公正性和可信性。

3. 汲取网络媒体经验。

增强互联网思维,及时获取民生热点,灵活的应对和报道。

二、传播渠道不够多元化当前报纸民生新闻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传播渠道不够多元化。

尽管报纸一直是重要的新闻传媒平台,但随着各种新型媒体的兴起,报纸的传播范围有限,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

很多读者会选择使用互联网等其他媒体获取新闻,导致部分民生新闻无法得到有效地传播。

1. 多种传播方式并存。

报纸应该积极寻求各种新闻传播方式,如微信、微博、APP等,甚至可以考虑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增加影响力和传播渠道。

2. 整合各种媒体资源。

报纸可以整合现有媒体的资源,并培育自身的新媒体团队,增加新媒体的影响力与用户粘性等。

3. 优化传播内容。

除了报纸内容应适应新闻传播的多元化,也要注意内容的多样性,新颖性和互动性,引导读者参与其中,提升读者粘性。

三、受众需求不够针对性当前报纸民生新闻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受众需求不够针对性。

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他们对民生新闻的需求量和需求种类都不尽相同。

当前都市报民生新闻利弊解析

当前都市报民生新闻利弊解析

审读阅评报告自2002年起,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近年来少有的热闹景象。

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是继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之后“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其实,最早的民生新闻却是诞生于以社会新闻为主导的都市报和晚报中。

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像电视民生新闻那样的重视,相比较之下尚欠火候和成熟。

但都市报作为报纸大家庭的一员,贴近大众、贴近都市脉搏等先天优势使得都市报的民生新闻也足应得到人们的重视。

都市报民生新闻呈现出的优势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面向都市,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主要包括原有的社会新闻中关系到市民衣食住行、水电煤气、交通天气等各种与城市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

它强调的是以平民视角反映百姓生活,传统的经济、时政、科教等各类新闻只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百姓关注角度入手,都应该隶属民生新闻的范畴。

民生新闻可以看做以“民本”为主线,对新闻资源进行的重新挖掘和整合。

相对时政、经济等种类的新闻而言,都市报民生新闻呈现出以下优势:贴近性:关注生活,贴近生活。

都市报由于是面向广大都市中下等文化程度的市民,因此都市报的民生新闻在贴近性方面更具有先天的优势。

如《武汉晚报》的社区新闻《乘客“捡”了万元镜头想走,司机要送还失主》《“心血”与结果成反比》《花打指责人》等,《楚天都市报》“热线新闻”中的《连伤三人,轿车撞损詹天佑故居》《爷爷啊,怎么舍得您远去》等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接近,读者从阅读新闻中能依稀看见自己的身影。

通俗性: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由于都市报的读者群大都是都市中的普通市民,民生新闻大都写得很通俗,语言简明易懂,小学文化程度的市民大都能看懂都市报所刊登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由于关注的大都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市井杂事,因此没有阳春白雪的高雅和文言文的晦涩难懂,简单易懂是其最大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中的弊端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中的弊端
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中的弊端
民生新闻是以一种新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反映民声、民意、民情,真正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

同时,它也契合了市场化条件下媒体对受众“眼球经济”的消费定位。

但是,由于一些媒体过于热衷于打民生牌,致使其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许多弊端。

例如“唯民众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庸俗化、市井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中的“唯民众化”
对民众生活内容过于敏感。

“唯民众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民众生活内容过于敏感,只要是关乎民众的事情,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家长里短,都详加报道,结果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

这样的新闻对于观众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是满足了观众爱凑热闹的心理,看的就是打架,看的就是骂街,而主持人仿佛也成了一个带领着观众去看热闹的围观群众,时不时还来两句讥讽的点评。

而民生新闻本应关注老百姓的生活,为老百姓提供有意义的资讯,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报道的重复性。

有闻必录的简单传播还会误导百姓,让他们以为只要是自己身边的事都理所应当地得到报道,于是张三的儿子上学难报道后,李四的女儿上学难也要见报,媒体对同类事件的重复报道层出不穷。

报道的重复性还表现在同源新闻的处理雷同上,比方说这条新闻今天我在甲报看了,很有可能明天就在乙报或丙电视节目上看到相同内容的报道,造成这种报道重复性的主要原因是媒体之间定位的相似。

媒体之间的恶意竞争加剧了报道的重复性,许多媒体对于新闻素材的饥渴,
导致了通讯员把相同的素材送往不同的媒体,面对相同的素材,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就只能靠谁发的快了。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对市井趣味的迎合。

“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可取之处。

但媒体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价值取向含义的话,就会把这种放低姿态的方式当成是对市井趣味的迎合,甚至会导致对某些不和谐现象的放任。

尤其是在高收视率和发行量的吸引下,一些媒体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花边新闻、隐私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以“软些、软些、再软些”来告诫编辑和记者,一有机会就大打色情擦边球,使原本严肃认真的新闻报道变得低俗化。

民生新闻重视新闻的趣味性,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但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一味地强调娱乐而忽视新闻的其他功能,把新闻的娱乐化当成卖点,视新闻如游戏,则会使新闻完全沦为受众娱乐的工具,从而丧失公信力和权威性。

内容只停留在表象,不追究深层次原因。

民生新闻应该对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报道,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的报道,一个停留在事件表象,一个却进行深入追查,观众最终选择谁呢,答案显而易见。

民生新闻中的“市井化”、“庸俗化”
对弱势群体、边缘人物的报道缺乏同情。

一个在校大学生,捡垃圾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消息一出,当天电视媒体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便蜂拥而至,以至于该学生不得不停课半天接待记者来访,这样的民生新闻缺乏对新闻当事人的最起码的关怀与尊重,只能算是迷失了应有的“人文关怀”本性的民生新闻。

难怪有人要站出来呼吁“民生新闻不应该总是拿弱势群体开涮”。

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市井化”现象。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也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坚守的职业原则,但是在这一问题上,一些民生新闻却没有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亦幻亦真的假新闻不断涌现。

新闻媒体出于猎奇、不加思考地报道这类事情,只能是被坏人利用。

这样的所谓民生新闻只会流于世俗、庸俗和媚俗,走上了和“民生”的精神品质相悖的道路。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对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建议
民生新闻”应该不断强化报道题材的选择要突出公共服务性。


的是“公共服务性”,报道“民生”要放在“计”的高度,努力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

要尊重百姓的真正需要,突出节目的亲民性、为民性,通过培养公众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协调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民主化进程。

民生新闻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在题材选择和节目定位上下工夫。

不管是简短的生活资讯、奇闻轶事,还是国家政策、地方方略的报道,都应该突出反映民众心声、维护社会安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

无论报道何种题材,都要公正、公平、公益,在沟通信息、化解矛盾、反映市民心态、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有了这样的题材和栏目定位的“民生新闻”,自然不会抓着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大做文章。

民生新闻要真正领会“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方针,在反映民意的同时,更要注意舆论导向,那么民生新闻的发展必然会有广阔的空间。

在强化平民意识的同时,突出舆论导向和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平民化视角,作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针的具体化,民生新闻使新闻突破宣传的窠臼,使“民情、民生、民意”渐次上升为新闻报道的主角。

民生新闻栏目最大的优势在于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情怀和命运,聚焦舆论热点、难点,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事件和
现象。

但是在采集市民生活故事时,新闻绝不是一个有闻必录的复制器,作为民众参政、议政重要渠道的民生新闻,更要注意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既要善于沟通社会信息、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学会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为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积极、稳定的舆论环境。

此外,民生新闻还要坚决抵制片面强调“收视率”的重商主义,反对新闻的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

民生新闻要完成对自身社会功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能的再发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以人为本”理念。

(作者为东方今报副总编辑)
编校:郑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