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西欧宗教改革考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西欧宗教改革考点归纳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宗教改革
复习建议
要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的思想主张,知道亨利八世改革的主要措施,同时要知道宗教改革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高考一般从这些角度出题。
知识清单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图示
考点聚焦
考点一、中世纪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统治
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称教皇。
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的最高权力机构——教廷,并实行严格的教阶制度。
由于中世纪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这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是最大的封建主,又以征收“赎罪券”等方式聚敛财富。
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还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称臣纳贡。
意识形态领域,教会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方面,从国王到臣民,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以上内容表明进行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典型例题】
1、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中世纪的欧洲相关知识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C两项不符合“经济”的限制条件。
D项“重商主义”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很明显,这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2、下面对中世纪德意志诺林根城市平面图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人非工具”的哲学观
B.反映了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
C.体现了皇权专制和等级的森严
D.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异常突出
解析:题干提到“中世纪”,而“人非工具”是启蒙运动时期的观点,故A项错误;因为教会教堂位于市中心,这体现出了但是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故B项正确;因为题干凸显的神学世界观是中心,而没有凸显皇权,故C项错误;经济部门都在边缘地带,不足以反映城市经济功能异常突出,故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二、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①背景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16世纪,德意志仍然四分五裂,教会在当地有强大的力量,不仅建立精神统治,而且掠取大量财富,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②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为反对教皇和教会的倒行逆施,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他认为:Ⅰ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必须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
Ⅱ“因信称义”,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获得上帝的拯救;
Ⅲ《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
他将《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推动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背景
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因主张宗教改革遭迫害而流亡瑞士。
1541年,在日内瓦主持宗教改革。
②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措施:
Ⅰ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盲从天主教会,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信仰得救。
Ⅱ其思想核心为“先定论”,即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
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必定贫穷苦难。
Ⅲ建立新的教会组织,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过勤奋、节俭的生活。
(三)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①背景
16世纪初,英国王权加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教会的情绪不断高涨,英王亨利八世以婚姻问题为导火线,进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②措施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后来,亨利八世又下令封闭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贵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进一步打击教会势力。
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是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典型例题】
1、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却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的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1)据材料一、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主张的不同之处。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主张,材料一中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材料二中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所以共同的是都主张信仰得救。
他们提出不同的宗教思想,主要原因是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主教会。
第(2)问回答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主张的不同之处,可根据所学来回答,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答案:
(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主教会。
(2)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考点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一)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明确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特权。
2.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信仰自由。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1.打击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3.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出现了新的宗教分布格局,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典型例题】
1、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
“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力高于教权。
所以选D。
答案:D
2、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
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解析:
(1)本问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回忆所学知识即可,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为: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
(2)可从对欧洲天主教势力的打击、对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确立的影响、对民族意识的增强、对人民思想解放的影响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答案:
(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
“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
”上述观点()
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解析:材料“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材料“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并没有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注意,宗教改革并不否定上帝的存在,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没有涉及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