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量管理
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示范
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示范摘要:一、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的概念与意义1.出入量记录内容2.临床意义二、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的填写方法1.摄入量记录2.排出量记录3.特殊情况处理三、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的应用1.重症患者管理2.液体补充与纠正正文:一、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的概念与意义1.出入量记录内容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主要包括两部分:摄入量和排出量。
摄入量包括每日的饮水量、食物含水量、输入的液体量等。
排出量主要为尿量,其次包括大便量、呕吐量、咯血量、痰量、胃肠减压量、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液量、伤口渗出量等。
2.临床意义准确地记录24小时出入量是反映机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能直接反应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了解病情、协助医师进行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二、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的填写方法1.摄入量记录摄入量记录时,需注意记录每种液体的溶质名称。
如静脉注射泵生理盐水30ml多巴胺200mg,只需记录为多巴胺组,其他液体依此类推。
若溶剂里加入多种药物,统一记录医嘱中第一种溶质名称。
2.排出量记录排出量记录时,以毫升为单位,包括尿量、大便量、呕吐量、咯血量、痰量、胃肠减压量、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液量、伤口渗出量等。
3.特殊情况处理夜班12点以后来的病人可以不反馈到体温单,总结要写。
灌肠液、膀胱冲洗液不算出入量。
三、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的应用1.重症患者管理对于不能进食需要通过补液维持生命的重症患者,以及有过多体液丧失需要及时补充和纠正的患者,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起到关键作用。
2.液体补充与纠正通过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医护人员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出入量情况,根据需要调整补液方案,避免水中毒或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24小时出入量记录守则
24小时出入量记录守则24小时出入量记录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每日排泄和液体摄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的指导原则。
这些记录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处理液体平衡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出入量记录时,医护人员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守则,以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准备工作:在记录出入量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收集必要的工具和资料,包括清洁的尿杯、称量器、随身携带的记录表格和计算器等,以便随时记录和计算。
2.严谨记录: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包括尿液、呕吐物、排泄物、饮食和输液等。
每次记录应包括时间、量数、警报信号、性状、颜色和气味等信息,以获取全面的患者信息。
3.准确测量:在进行出入量测量时,医护人员必须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液体摄入时应使用准确的量杯或秤重器称重,出入量应以升或毫升为单位记录,避免使用“足够”,“适量”等模糊的描述。
4.规范记录:医护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记录表格记录出入量信息,以方便其他医护人员的查阅和分析。
记录表格应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日期和时间等基本信息。
5.及时记录: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记录每次出入量,并在操作结束后立即记录,否则会因为遗忘或混淆而导致信息的丢失和错误。
应争取每小时至少测量一次尿液和呕吐物,并在每次排泄和饮食后尽快记录。
6.定期计算:医护人员应使用计算器计算患者的出入液量总和,并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计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准确性,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或两位。
7.异常情况记录:对于患者出入量异常的情况,如排尿量明显减少、排便异常或呕吐等,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并向上级报告。
同时,记录异常情况的详细情况,如颜色、量数等,以备后续的评估和处理。
8.协同合作:出入量记录不是一项单独的工作,医护人员需要互相协作,共同完成。
记录不完整或错误的情况需互相核对和纠正,以保证整个团队对患者的出入量了解准确。
9.保密性:出入量记录属于患者的隐私信息,医护人员必须妥善保管患者的个人信息,遵守医疗机构的保密政策,不得外泄或滥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液体出入量智能化管理实践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液体出入量智能化管理实践1. 慢性心力衰竭概述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长期受到损害或过度负荷后,心肌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心脏无法充分泵血以满足身体需求的一种病理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和管理,以确保病情稳定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液体管理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出入量进行智能化管理实践至关重要。
该管理实践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精确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与排出量,从而有效减轻心脏负担,防止病情恶化。
2. 液体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日常治疗中,液体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当前液体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往往难以准确掌握患者的液体摄入量。
这不仅可能导致患者摄入过多液体,增加心脏负担,还可能因液体摄入不足而影响治疗效果。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也常常因为缺乏实时监控和调整能力,导致液体摄入量不达标或过量。
患者自身对液体管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是影响液体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缺乏足够的液体管理知识,无法自觉控制液体摄入量;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在病情好转后放松警惕,导致液体摄入量波动过大。
现有的液体管理制度和流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出院后的患者,缺乏有效的跟踪和随访机制,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的液体摄入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也需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液体管理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通过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我们可以实现对患者液体摄入量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整,从而提高液体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2.1 液体管理的挑战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液体管理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患者液体需求的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确的液体计算和调整。
临床操作指导:ICU护士出入量的管理
对于ICU病人,护士应做好出入量的管理:
1、每班护士针对病情不同,保证本班出入量平衡或入量大于出量或出量大于入量。
2、输液要根据病情控制好速度,特殊用药写明滴速,微量泵每班认真记录速度,泵速改变或停微量泵及时记录,停用微泵后及时停微机费用。
3、鼻饲要根据病情不需要严格控制速度的,要保证每班鼻饲量为总量的三分之一,需要匀速滴入的必须用输液泵控制速度,并且每班保证入量为总量的三分之一。
4、有特殊原因未能保证入量的必须询问医生如何处理,并向下班交班,观察血糖变化。
5、每班在护理记录单上汇总当班的出入量。
《人体出入量管理》课件
意义: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纠正液体失 衡,提高治疗效果
应用范围:适用 于各种疾病和治 疗情况
重要性:是临床 护理和治疗的重 要组成部分
人体出入量管理概述
定义与概念
人体出入量管理:指对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等的管理 目的: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 主要内容:包括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的摄入和排出的管理 重要性: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记录时间:记录每次饮水的时 间
饮水量:记录每次饮水的量
饮水方式:记录每次饮水的方 式,如直接饮水、饮水机、水 杯等
饮水环境:记录每次饮水的环 境,如室内、室外、办公室等
饮水感受:记录每次饮水后的 感受,如口渴、解渴、舒适等
饮水建议:根据饮水记录,给 出饮水建议,如增加饮水量、 减少饮水量、更换饮水方式等
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出入 量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等
调整用药剂量: 根据患者的出入 量情况,调整药 物的剂量,确保 药物治疗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
监测治疗效果: 定期监测患者的 出入量情况,评 估治疗效果,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营养状况及预后判断
营养状况评估:通过观察、询问、检查等方式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 预后判断: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病情、治疗效果等因素进行预后判断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判断,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其他相关应用价值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精确管理出入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通过精确管理出入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成本
心衰患者出入量管理研究进展
心衰患者出入量管理研究进展摘要: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等。
本文介绍出入量管理方法在心衰患者治疗,护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对饮食管理,体重管理,利尿剂使用,血液超滤4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出入量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旨在为医护人员对心衰患者的评估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力衰竭出入量管理进展综述对于慢性或是急性心力衰竭病情而言,容量超负荷是其主要的病理发展过程。
心衰时会降低其心输出量,减少其循环血容量的有效性,同时对其肾脏和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激活作用,继而导致液体潴留以及再分布现象的产生,提升其心室充盈压、中心静脉压,组织间隙存在液体潴现象,出如呼吸困难、外周水肿等一系列淤血症状及体征,也是导致心衰患者入院治疗的主要原因。
本文就出入量管理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制定个体化的出入量管理方案来帮助临床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症状,减少患者的再住院率。
1 心力衰竭概述。
心力衰竭是患者受到功能性病变、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得其射血功能、心室充盈受到损伤,导致机体组织代谢所需要的心排量不足的综合病征。
临床表现主要以肺循环、体循环存在淤血状况,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为主,多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液体潴留。
2 容量评估。
容量状态评估是容量管理的基础。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指出对于心衰患者首先评估容量状态,可以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各项辅助检查将容量状态分为容量正常、容量超负荷、容量不足,应多维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3 容量超负荷。
容量超负荷以及淤血状况可使得多器官出现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肺部继发性感染、肺淤血会造成气体交换功能发生障碍,而心肌淤血则可造成心肌收缩力下降以及缺血状况的发生,若是肾脏存在淤血则可能导致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出现不全现象。
此外,若是存在肝淤血状况则会导致肝功能发生异常状况,而肠道淤血则会造成消化功能的障碍、使得肠道菌群出现易位等。
临床护理准确记录24h出入量管理要点
临床护理准确记录24h出入量管理要点出入量是指患者24h内的摄入量与排出量,护理人员有必要掌握正确地测量和记录患者每日液体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以作为了解病情、做出诊断、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入量:进入体内的所有液体,包括: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和输血量等。
出量: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包括:包括大小便、出血、呕吐物、痰液、引流液等。
记录患者出入量是基础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多种原因导致护士记录患者出入量有误差,影响患者的治疗,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对了解患者病情、协助诊治至关重要。
进行出入量管理第一、评估与监测液体潴留情况(1)了解患者病史,密切监测临床症状,包括既往史、服药情况、出汗、呼吸情况、发热、纳差、突发液体丢失情况(如腹泻,呕吐)等。
(2)完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患者的意识,皮色、皮温、皮肤弹性、颈静脉充盈度,评估外周水肿情况,是否存在端坐呼吸,目前液体摄入量,患者的尿量、体重、腹围等。
通常患者发生血管舒张表现为血容量降低,但事实为水肿、液体较多。
患者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充盈差。
反之,患者出现血压增高、肺部湿啰音、呼吸困难、氧饱和降低。
(3)关注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素、肌酎、尿比重。
第二、液体出入量平衡管理首先我们了解一个公式:出入量平衡=24小时入量-24小时出量(若为正值则为正平衡,负值则为负平衡)出量大于入量:常见于尿崩症,休克,过度使用利尿剂,大量呕吐腹泻,过度通气。
注意观察有无低血容量休克表现,意识瞳孔变化,生命体征,末梢循环情况等,及时通知医生。
出量小于入量: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肾衰竭。
注意观察有无心衰,水肿发生,有无呼吸困难,水肿,颈静脉怒张,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等,及时通知医生。
第三、利尿剂治疗动态调整利尿剂使用时需要持续密切监测患者本身的服药依从性、对利尿剂的反应、电解质、肾功能、血尿酸等指标。
量化管理在心内科专科出入量记录中的应用
专业实践拓展量化管理在心内科专科出入量记录中的应用一、背景液体出入量是指24h内摄入量与排出量。
入量是进入体内的量,包括液体、饮食、水等;出量是从人体排出的所有液体分为显性失水和非显性失水,显性失水包括患者的大小便、汗液、引流液、穿刺液、呕吐物、出血量等。
非显性失水是指皮肤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
出入量的记录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基础护理工作之一⑴护理人员有必要掌握正确地测量和记录患者每日液体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以作为了解病情,作出诊断、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⑵。
心内科记录出入量的患者多,例如心衰心梗、病危患者均需记录出入量。
出入量的平衡对心血管患者尤为重要,因此准确记录并统计24h出入液量是护士的必备技能之一。
但我科目前记录出入量并不规范,而出入量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以便观察机体需要和消耗是平衡及治疗效果;可以调整治疗措施,对液体出入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营养供给等,随时进行调整,保证疗效。
准确的记录出入量能有效控制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果不能准确的记录出入量,将给病情发展造成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错误判断,给治疗措施带来不利,因此准确记录出入量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状调查针对心内科2016年4月11日至4月17日记录出入量399次,进行了调查,测量及记录不规范306人次,规范率仅有23. 4%,所以流程的制定刻不容缓。
主要存在问题:1、不能准确记录固态食物含水量,而且护士重视度不够;2、科室没有电子秤和食物含水换算量表;3、患者家属依从性较差,未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原因分析1、人员认知:护士对记录出入量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护士大多依靠家属和陪护人员提供资料,单凭经验估计出入量。
护士不能一直在患者身边,需要家属提供资料记录,家属由于缺乏知识或疏忽而造成漏记或少记。
部分患者家属不配合或不愿意买尿壶或量杯。
护理人员对出入量记录内容把握不一。
产程中的出入量管理
产程中的出入量管理摘要】孕妇阴道分娩时,会经历比较长的时间,此过程中,孕妇会大量的出汗,且消耗大量的体力,需及时的进行液体与能量补充,但关于液体与能量的补充标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本研究中综述了关于产程中出入量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产程;出入量;管理【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079-02临床中一直提倡孕妇自然分娩,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剖宫产率逐渐升高,并增加了无指征剖宫产率,为使无指征剖宫产率降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促进自然分娩专业委员会研究并推广了助产适宜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降低剖宫产率的一个有效手段为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及时、科学的开展能量与液体补充工作,但常规静脉补液建议不实施。
关于产程中能量及液体的补充标准,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本文对诸多学者的观点做出综述,旨在为临床制定产程出入量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1.出入量管理概述人体物质的体液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液体,液体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正常状况下,液体处于恒定的动态平衡中,保证各项生活活动良好的开展。
出入量的概念包含出量和入量两个方面,出量是指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如大小便、出血、痰液等显性失水,皮肤出汗、呼吸道呼出水分等非显性失水,当温度升高、体温升高等异常情况出现时,会增加失水量,也就是出量;入量是指进入体内的所有液体,包含饮水、输液、输血及食物中含水量。
出入量管理是指保持机体的出量与入量相对平衡。
在医学领域,出入量管理工作对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常肾脏疾病、大手术、心脏病等患者需密切的监测出入量,以能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2.产程中的出入量管理孕妇从规律宫缩出现开始,进入产程,至娩出胎儿及胎盘后,产程结束。
产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过程中,孕妇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加之需配合医护人员用力,导致能量的过多的消耗,要及时的进行补充,保证分娩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要在产程中开展出入量监测工作,以科学合理的补充。
出入量平衡及液体管理
术后第一天,按照2:1:0.5
即每小时液体补入量=第一个10kg*2+第二个10kg*1+(M-20kg)*0.5
术后第二天及以后,按照4:2:1
即每小时液体补入量=第一个10kg*4+第二个10kg*2+(M-20kg)*1
出入量统计及液体平衡计算
入量类别
备注
内生水
约300ml
进入体内的量
呼吸机湿化量
鼻饲或口服
药物
食物
饮水
液体输入量
晶体液胶体液血制品肌注皮下特殊治疗
灌肠液
血液回收
其他
出量类别
备注
隐性失水
呼吸道流失
呼吸失水约500ml每日,气管切开后,呼吸道蒸发量约为正常的2-3倍
皮肤蒸发
每天约350ml,体温每增高1摄氏度,皮肤蒸发增加3-5ml/kg
显性失水
排泄物及分泌物
尿量
大便
呕吐物
胃肠减压及回抽胃管量
痰液
失血量
伤口引流量
伤口渗出液
采血丢失量
消化道出血
其他出血(外伤、穿刺等原因)
特殊治疗
CRRT脱水
因特殊治疗残留在管道内而不能回输给病人所丢失的液体成分
其他
出入量平衡=24小时的入量-24小时的出量
若为负值则为负平衡,正值则为正平衡。
心脏术后液体管理
24h出入量管理ppt课件
• 记录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因为不准确的记录可能导 致医生的误判和治疗方案的错误制定。因此,应尽量确 保记录的准确性,必要时可采用仪器监测辅助记录。
03
正常出入量
正常入量
正常入量
• 包括固体食物、液体食物、饮用水等,每天的摄入量因人而异,取决于个 体的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状况等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入量
人工记录
记录形式
• 以表格形式,将出入量按时间顺序 逐项记录。
适用范围
• 适用于病情较轻、意识清楚的病人 ,但需注意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优点
• 简单易行,可随时记录,方便观察 病情变化。
缺点
• 易出现误差和遗漏,且不能保证24 小时内的完整记录。
仪器记录
仪进行自 动监测和记录。
• 便秘、腹泻等,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皮肤蒸发异常
03
• 皮肤干燥、水肿等,影响机体水分的正常蒸发与分布。
出入量不平衡
机体水分失衡
• 机体摄入的水分与排出的水分不相等,导致机体水分失衡,影响正常代谢和生理功 能。
机体电解质失衡
• 机体摄入的电解质与排出的电解质不相等,导致机体电解质失衡,引发电解质代谢 紊乱。
• 新生儿每天约需100~150ml/kg体重的液体,儿童每天约需1~2ml/kg体 重的液体,成人每天约需2~3ml/kg体重的液体。
正常出量
正常出量
• 包括尿、粪、汗液等,每天的排出量也因人而异,取决 于个体的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状况等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出量
• 新生儿每天约需10~40ml/kg体重的液体,儿童每天约 需5~10ml/kg体重的液体,成人每天约需1~2ml/kg体重 的液体。
如何准确记录出入量
如何准确记录出入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对于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液体失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和步骤,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记录出入量。
1.确定记录时间:出入量记录应该是连续的,每个24小时内都应包括全部的出入量。
建议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开始和结束记录,例如固定在早上8点或晚上8点。
2.准备工具:为了准确记录,需要一个专门用于记录出入量的表格或记录本。
这些表格应包括日期、时间、类型(出量或入量)、数量、单位和备注等列项。
3.分类记录:将出量和入量细分为不同类别,以便更好地区分和分析。
常见的出量包括尿液、呕吐物、排泄物(包括粪便和胃管引流)、伤口引流、引流管(如胸腔引流管、胃肠引流管)等。
入量包括口服液体、输液、输血、用于冲洗胃肠道的液体、静脉肠道营养等。
4.准确衡量数量:根据不同的出入液体类型,量化记录其数量。
对于尿液,可以使用尿尿量尺或者尿袋秤来测量;对于其他排泄物,可以使用量杯或计算引流管的容量来衡量。
对于口服液体和输液,可以使用滴定器、药品步进器或算量杯等工具来衡量液体的准确数量。
5. 注意单位转换:在记录过程中,需要注意将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转换,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例如,尿液通常以毫升(ml)为单位,而输液通常以滴数或毫升为单位。
6.记录及时性:记录的及时性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涉及急性状况的患者。
尽量在发生出入量变化的同时进行记录,以准确反映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
7.记录备注:在出入量记录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况并为医生提供参考,应在备注栏中记录其他相关细节。
例如,如果尿液含有血液或异味,或者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都应在备注中注明。
8.监测和评估液体平衡:除了准确记录出入量之外,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来评估液体平衡。
这些包括体重变化、皮肤弹性、尿液颜色和频率、心率和血压等。
9.交流和沟通:出入量记录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出入量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记录相关的信息。
出入量管理方法
出入量管理方法在医疗领域中,出入量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有助于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泄情况,以确保体液平衡和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出入量管理方法,包括口服液体计量、尿液量化、衡量排泄物和蒸发损失等方面。
1. 口服液体计量:口服液体计量是指记录患者口服摄入的液体量。
在这种方法中,医护人员需要准确记录每次患者饮水或口服的药物液体量,并计算总摄入量。
为了确保准确性,可以使用量杯或注射器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尿液量化:尿液量化是指记录患者每次排尿的容量。
通过监测尿液量化,医务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液体排泄情况以及体液平衡状态。
在进行尿液量化时,应使用尿杯或尿量计等工具进行准确测量,并及时记录患者的每次尿液排泄情况。
3. 衡量排泄物:衡量排泄物是指记录患者其他排泄物的情况,主要包括大便和呕吐物。
通过测量排泄物的重量或容量,可以评估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和体液丢失情况。
在记录排泄物时,应使用盆或大便收集器等容器进行准确衡量,并注意保持卫生。
4. 蒸发损失:蒸发损失是指从呼吸、皮肤和伤口等导致的水分蒸发。
尽管蒸发损失难以准确测量,但在特定情况下,如烧伤患者或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中,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医疗人员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呼吸通气情况、皮肤湿度和伤口渗出量来粗略估计蒸发损失。
综上所述,出入量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医疗任务,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至关重要。
通过口服液体计量、尿液量化、衡量排泄物和蒸发损失等方法,医务人员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施出入量管理时,医务人员需要遵循相关操作规范,并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出入量管理方法的应用,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体液平衡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预防并纠正液体不平衡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此外,出入量管理还能为医疗团队提供参考依据,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人体出入量管理
出 量: 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
显性失水:大小便、出血、呕吐物、痰液、穿刺液、引 流液、伤口渗出液等。
非显性失水:指皮肤不显汗或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
入量:进入体内的所有液体。 包括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和输血量。
每日摄入量的记录
• 饮水量 • 食物中的含水量 • 输液量 • 输血量
入量的控制
成人 : 手术当天:以稳定血流动力为主! 适当出大于入!多少能稳定? 以胶代晶:比例?? 术后第一天:负平衡 负多少? 术后第二天到转出ICU:??????
入量的控制
小儿:
每小时入量 第一个10KG 第二个10KG 第三个10KG
术后当天
2
术后第一天
4
术后第二天
4
1
0.5
2
1
2
1
如何分配:
胶体+晶体+饮食
出量的控制
稳定血流动力学,提早干预!
多少为宜? KG??
出入量的有效管理
1. 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2.量出为入 3.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 4.出入交替 5.负平衡 6.防止肝肾功能损害,保护重要器官 (?????)
谢谢!
96
100
97
100
90
100
50
常见食物的含水量
含水100%:鲜奶、饮料、茶水、水 含水>90%:粥、汤、豆腐、新鲜蔬菜和水果 80%±: 酸奶、冰激凌、稠粥 70%±: 米饭、薯类、新鲜鱼虾、肉、蛋、豆腐干、摊饼 30%±: 馒头、饼、面包、火烧、面条、各种肉类熟食、
粉丝、腐竹、点心、干货(做熟)
在异常情况下,失水量可能更多: 体温增高可增加水分蒸发,体温每增高1℃,每日每 公斤体重将增加失水3~5ml; 明显出汗,失水更多,汗液湿透一身衬衣裤 约失水 1000ml; 气管切开病人呼吸失水量是正常时的2~3倍; 大面积烧伤和肉芽创面的病人水分丢 失更为惊人。
出入量的管理制度
出入量的管理制度一、出入量的定义和重要性出入量管理是指记录和监测患者的每日液体入口和出口量,主要包括水分、饮食、腹泻、呕吐、尿量和体重等各项指标。
出入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记录,及时了解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为医护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出入量的管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重症患者和患有心脏疾病、肾脏疾病等患者来说更为重要。
合理管理出入量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患者的液体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效果。
二、出入量的监测方法和要求1. 出入量的监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和水分摄入量:记录患者每餐的食物种类和摄入量,及时调整饮食方案;记录患者的水分摄入量,包括口服液体和静脉输入的液体。
(2)呕吐和腹泻量:记录患者的呕吐和腹泻量,及时调整液体的输入量。
(3)尿量:记录患者的尿量,包括每次尿量和每日总尿量,及时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
(4)其他液体出口量:记录患者其他液体出口量,包括呼吸道分泌物、伤口渗液和胃管引流液等。
2. 出入量的监测要求:(1)准确性:出入量的记录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每次出入量的具体数值和时间点。
(2)时效性:出入量的记录要及时更新,每天至少记录三次,并在交接班时向后续医护人员进行交接。
(3)连续性:出入量的记录要连续不间断,不能漏报、漏记录或者恶意篡改。
(4)规范性:出入量的记录要按照规范的格式和流程进行,避免记录混乱或者遗漏。
三、出入量的管理流程和责任1. 出入量的管理流程:(1)每位医护人员都要进行出入量的记录,包括护士、医生、实习生等,保证每日记录的准确性。
(2)每日出入量的记录要在病历上进行标注,并在患者的病房内摆放专门的出入量记录表,方便医护人员进行监测。
(3)每天至少三次测量患者的尿量、体重和其他液体出口量,并做好记录。
(4)每天定时更新患者的液体平衡表,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2. 出入量管理的责任:(1)每位医护人员都要对患者的出入量进行监测和记录,杜绝漏报漏记录的情况。
出入量记录方法
出入量记录方法出入量记录是指记录患者每日的饮食摄入量和排泄量,是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和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依据。
正确的出入量记录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出入量记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准备工作。
在记录出入量之前,护士需要准备好相关的工具和记录表格。
包括量杯、尿杯、尿壶、出入量记录表等。
确保记录表格的格式清晰明了,便于记录和查阅。
2. 准确记录。
在记录患者的饮食摄入量时,需要准确记录每种食物的名称和摄入量。
可以使用标准的量杯或者称重的方式进行记录。
同时,需要注意特殊饮食,如流质饮食、软食或者禁食等情况。
在记录排泄量时,需要记录每次排尿的量和次数,以及大便的性状和次数。
对于呕吐、引流液等排泄物也需要进行记录。
3. 注意事项。
在记录出入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仔细观察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尤其是流质饮食或者禁食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摄入量,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护士需要协助喂食,并记录喂食的量和方式。
在记录排泄量时,需要注意尿液的颜色和透明度,以及大便的性状和气味,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
对于留置导尿管或者引流管的患者,需要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以及引流管的通畅情况。
4. 交接班和沟通。
在交接班时,护士需要将患者的出入量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接,包括当班的出入量情况、特殊情况的处理和医嘱执行情况。
同时,需要与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传达患者的出入量情况和发现的异常情况。
5. 管理与评估。
出入量记录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护士需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出入量情况,并根据记录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处理。
对于出现异常的出入量情况,护士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进行处理。
总结。
正确的出入量记录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护士需要准备好相关工具,准确记录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和排泄量,注意特殊饮食和排泄物的记录,及时交接班和沟通,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估。
只有做好出入量记录工作,才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水电解质平衡,为患者的康复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出入量平衡的监测与管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出入量平衡的监测与管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引言出入量平衡是指通过监测和合理管理患者的进食和排泄情况,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在医疗护理中,出入量的平衡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出入量平衡的监测与管理操作流程,并给出相关的评分标准。
二、监测出入量的操作流程出入量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在监测出入量前,首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护士需要核实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病情、医嘱等,并准备好监测出入量所需的工具,如尿量杯、尿袋、秤等。
2. 出量的监测:出量的监测主要包括尿量、呕吐量、引流量等。
护士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尿量,并记录在病历表中。
对于无法自主排尿的患者,可以通过导尿进行尿液的收集和测量。
此外,还需要监测呕吐量和引流量,并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3. 入量的监测:入量的监测主要包括口服液体、输液和饮食等。
护士需要记录患者口服液体和输液的量,并及时更新在病历表中。
对于接受饮食的患者,需要记录其饮食种类和摄入量,并计算总体入量。
4. 出入量的计算与比较:护士需要将监测到的出量和入量进行计算,并比较二者的差异。
如果出入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调整。
5. 病情评估与报告:在监测出入量的过程中,护士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
如果发现出入量的偏差或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三、评分标准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出入量的监测与管理质量,可以采用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1. 准备工作:评分标准包括核实患者信息的准确性、监测工具的准备是否齐全等。
合格标准为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并准备就绪,不合格标准为信息有误或监测工具不完整。
2. 出量的监测:评分标准包括尿量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对其他出量的监测情况。
合格标准为准确记录尿量、呕吐量和引流量,并能及时发现和记录异常情况,不合格标准为未能及时或准确记录出量。
3. 入量的监测:评分标准包括口服液体和输液的监测情况,以及饮食监测的准确性。
24h出入量护理记录单
24h出入量护理记录单1.引言1.1 概述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是医疗护理中常用的一种管理工具,用于记录患者24小时内的出入量情况。
出入量是指患者所摄取的液体和排出的尿液、呕吐物、大便、引流液等生理液体的总和。
通过记录患者的出入量情况,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把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摄入量、排出量和液体平衡。
摄入量包括口服液体、静脉输液、血制品输注、营养液等患者所摄取的各种液体,排出量则包括尿液、呕吐物、大便、引流液等患者排除的各种液体。
通过计算患者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医护人员可以得出液体平衡情况,进而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使用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时,护士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出入量情况。
摄入量需要准确记录患者所摄取的各种液体的种类、用量和时间,排出量则需要详细记录患者排出液体的种类、量和时间。
在记录出入量时,护士需要保持准确性和规范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记录,避免遗漏或错误。
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单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患者出入量情况的监测和记录,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的液体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液体平衡失调的情况,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出入量记录也是医护人员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的重要依据,能够向他们直观地展示患者的液体管理情况。
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化的24小时出入量护理记录系统将逐渐被引入临床护理中。
这将进一步提高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和护理指导。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挖掘出入量与患者病情发展、治疗效果等之间的关联,为临床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第一部分为引言。
在引言中,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部分为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 大手术 腹水
肾病
休克
大面积 心脏病 烧伤
意义:
正常人每天的液体摄入量与排出 量需保持动态平衡。
当患左述疾病或重症病人,常需 记录24小时摄入和排出液量。作 为了解病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助诊断、决定治 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出入量量测方法
称重法
1、固体食物含水量:用标准称取的食物重量(食物含水量表) 2、尿量:使用尿垫的病人,称湿尿布的重量减去尿布的重量。 3、伤口渗液或汗液。 4、粪便量,呕吐物,咯血,痰液。(粪便含水量表)
发高烧等; 低渗性脱水(缺盐性脱水 ):严重呕吐、腹泻、
大出血或大面积烧伤等。
水过多及中毒: 机体摄入或输入水过多,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
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又称“水中毒”或稀 释性低钠血症。
在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 机体摄入水分过多或接受过多的静脉输液,才造成水在体 内蓄积,导致水中毒。
失更为惊人。
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
摄入量
饮水:1000~1500 mL 固体食物水:700 mL 代谢氧化内生水:300 mL 共计:2000~2500mL
排出量
肾排出:1000~1500 mL 大肠排出:150 mL 呼吸蒸发:350 mL 皮肤蒸发:500 mL 共计:2000~2500mL
24小时出入量监测人群
胸心大血管外科 周俊
出入量的概念
出 量: 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
显性失水:大小便、出血、呕吐物、痰液、穿刺液、引 流液、伤口渗出液等。
非显性失水:指皮肤不显汗或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
入量:进入体内的所有液体。 包括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和输血量。
每日摄入量的记录
• 饮水量 • 食物中的含水量 • 输液量 • 输血量
2 12 30
松花蛋 藕粉 鸭蛋 馄饨 牛奶 豆浆
蒸鸡蛋 牛肉 猪肉 羊肉 青菜
大白菜 冬瓜 豆腐 带鱼
单位
含水量 原料重量(g)
(g)
1个
60
34
1 大碗
50
210
100
72
1 大碗
100
350
1 大杯
250
217
1 大杯
250
230
1 大碗
60
260
100
69
100
29
100
59
100
92
100
1 中碗 1 大碗 1 小碗 1 大碗
1个 1个 1个 1个 1个 1个 1个 1块 1块
1个
原料重量(g) 含水量(g) 食物
100 50 25 100 50 50 50 100 50 150 10 50 7 50 40
240 400 200 250 25 25 20 25 34 80 20 25
非显性失水
人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 皮肤和呼吸蒸发的水分,每 日约850ml,因为是不显的,又称为非显性失水。
在异常情况下,失水量可能更多: ① 体温增高可增加水分蒸发,体温每增高1℃,每日每
公斤体重将增加失水3~5ml; ② 明显出汗,失水更多,汗液湿透一身衬衣裤 约失水
1000ml; ③ 气管切开病人呼吸失水量是正常时的2~3倍; ④ 大面积烧伤和肉芽创面的病人水分丢
常见水果含水量
名称 重量(g) 含水量(g) 名称 重量(g)含水量(g)
西瓜
100
79
葡萄 100
65
甜瓜
100
66
桃子 100
82
西红柿 100
90
杏子 100
80
萝卜
100
73
柿子 100
58
李子
100
68
香蕉 100
60
樱桃
100
67
橘子 100
54
黄瓜
100
83
菠萝 100
86
苹果
100
1 护士要以严谨 的态度和高度的 责任感来完成工 作。要依据真实 数据来记录。
3 使用标准的量 具
5 记录时每次写 上时间,对已记 录的做标记,避
免重复记录
2 做好家属及陪 护人员的健康教 育,多次宣教,
取得配合。
4 鼓励病人使用 固定的水杯、餐
盒,便器。
6 加强制度管理, 并加以指导和督
促。
我们带着问题继续
量杯法
1、饮水量记录,口服水剂药物:用有容量刻度标记的专用器皿记录患者饮水量,若 为糊状食物或牛奶应量好水量再加溶质仅记含水量。 2、固体药片需水送服时饮水量及粉针剂需溶媒稀释的溶媒体含量等。 3、留置导尿和使用尿袋的病人,需用量杯记量。 4、胃肠减压抽出液量。 5、胸腹腔抽出液量及各种引流管。
监测问题与对策
输液过多过快?
液体正平衡
产生机制:
机体在大手术、重症外伤、烧伤、大出血、重症感染及中毒等强烈有害刺激 下,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可使局部病变或损伤发展成全身性炎症反 应综合征(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SIRS),其实质是 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的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加,即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the 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CLS时血 浆渗漏的通路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其根本原因是全身炎症反应产生的炎 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 大、通透性增加.此时,除了局部的水肿和渗出以外,血管内液体和血浆蛋白 渗漏至组织间隙,表现为低血容量、低白蛋白血症、全身水肿及体重增加。 Shires等提出手术时细胞外液量减少是体内液体重新分布所致,并称之为“第 三间隙效应”(the third space effect)或“细胞外液扣 押”(sequestration),随后Carrico等发现手术、创伤等所致细胞外液丢失远 远超过失血量,“失多少输多少”并不能纠正。此时,由于SIRS及CLS,输人的 液体部分隔离在血管外,成为“无功能的细胞外液”,表现为入量大于各种途 径排出液体量(包括非显性失水、各种引流及尿量)的总和,即液体正平衡 (Jpositive fluid balance)。因此,“第三间隙效应”是导致液体正平衡的 主要原因。
正常成人每日水的出入量平衡量
来源量(ml) 摄入量(ml)
饮水或饮料
1200
食物
1000
内生水
300
合计
2500
排除器官 排出量(ml)
肾脏(尿)
1500
皮肤(蒸发) 500
肺(呼吸)
350
大肠(粪便) 150
合计
2500
医院常用食物含水量
食物
单位
米饭 大米粥 大米粥
面条 馒头 花卷 烧饼 油饼 豆沙包 菜包 水饺 蛋糕 饼干 油条 煮鸡蛋
68
柚子 100
85
梨子
100
71
广柑 100
88
每日排出量
① 尿量 ② 大便量 ③ 咳出物量(咯血、咳痰) ④ 呕吐物量 ⑤ 出血量 ⑥ 引流量 ⑦ 创面渗液量
水平衡
正常成人 24h出入水量 约2000~2500ml
水失衡
水摄入不足,水丢失过多: 高渗性脱水(缺水性脱水 ):高温、大量出汗、
96
100
97
100
90
100
50
常见食物的含水量
含水100%:鲜奶、饮料、茶水、水 含水>90%:粥、汤、豆腐、新鲜蔬菜和水果 80%±: 酸奶、冰激凌、稠粥 70%±: 米饭、薯类、新鲜鱼虾、肉、蛋、豆腐干、摊
饼 30%±: 馒头、饼、面包、火烧、面条、各种肉类熟食、
粉丝、腐竹、点心、干货(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