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经济思想中阅读答案
河南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笞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辽宁阜新沙拉乡查海村的氏族遗址中心有一条龙,它是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摆塑而成的;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西北部有用不同色彩的河卵石摆塑的巨龙形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出土了陶盘彩绘龙。
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各氏族都出现龙图腾B.龙的形象源于神话传说C.已经产生龙崇拜观念D.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频繁2.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涕(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娣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
这反映出当时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C.齐国称霸以经济手段为主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3.录囚制度肇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
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考辞状,实其情伪,有侵冤者,即时评理”。
东汉光武帝也曾亲录囚徒。
录囚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B.强化地方监察C.保障平民权益D.维护社会安定4.唐朝后期,逐步形成朝廷和地方分割赋税的制度,国家税收的一部分上交中央政府,一部分输送给节度使,一部分留作本州用度。
两税钱物有2/3-4/5归地方支配,留使钱物先以辖区的赋税充,剩余的皆输于度支。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考察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看法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剖析文章构造,掌握文章思路;4•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心思想;5•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
二、设误手段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有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误解。
2•添:增添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误解。
3•调:调动。
调动词语或句子次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其余的词语取代,造成貌同实异。
比方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现实取代猜想……5•漏:遗漏。
看似是保存原文词句,但联合题干来看不过重申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存心遗漏了另一方面。
这类选项有很大诱惑性,须多加留神。
6•凑:拼集。
将意义有关或没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将就而造成错误,或许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扰乱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纳句式交换、同义词代替的方式。
三、选择题设错圈套的规律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成心增删、变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扰舌唐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别代广泛。
从而使考生作犯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目多少的词语(少量,部分,几个,大多半);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全部;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略微等);表频次高低的词语(往常,老是;有时,有时等)2•混杂时态:(未然与未然)就是指成心把原文中还没有确定或还未实现的假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以前;过去,此刻,当前;将要,还没有;以前,以后等3•因果杂乱:因果杂乱一般有两种状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
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1·合肥模拟)古代在高山黄土兴修水利工程时,采用井渠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这种施工方法主要在兴修哪个水利工程中运用( )A.郑国渠B.漕渠C.白渠D.龙首渠【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主要在兴修龙首渠时采用这种方法。
2.据南阳网报道:2010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河南省南阳武侯祠隆重举行“诸葛亮鞭打春牛”大型民俗表演……“诸葛亮”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地开耕。
在“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中牛肚内五谷杂粮散落一地,象征今年五谷丰登。
根据所学知识,该民俗应该起源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选B。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地,为了惊醒沉睡一冬的牛下田犁地而形成“鞭打春牛”的民俗活动。
3.(2011·潍坊模拟)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B.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D.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不固定【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千年田换八百主”说明土地买卖频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C。
4.范成大的诗句“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该诗句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经济生产方式是( )A.手工作坊B.小农经济C.官营手工业D.商品经济【解析】选B。
依据“男解牵牛女能织”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耕作方式,即小农经济。
5.(2011·汕头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解题关键】理解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特点。
管子中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探讨
管子中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探讨管子,即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的治国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管子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文明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只有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发展,如文化、艺术、道德修养等。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经济落后,民众生活贫困,那么教育、文化、社会秩序等方面往往也会面临诸多问题。
相反,当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通常也会相应提升。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
管子主张“取于民有度”,这意味着国家在向民众征税时要适度,不能过度剥削。
在当代,税收政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不加重企业和民众的负担,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过高的税收可能会抑制企业的投资和创新,影响经济的增长;而过低的税收则可能导致国家财政困难,无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管子的这一思想,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实现国家与民众的利益平衡。
管子还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强调了让民众富裕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这与当代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谋而合。
在现代社会,富民不仅仅是让人民的收入增加,还包括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富民也能够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管子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当代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经济思想史1-10章课后答案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第一章1、它们分别是传统惯例、权威、强制方式、市场。
它们不都存在经济学范围类,也有跨学科的。
2、是一种正常的划分,因为它们符合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的要求。
两者之间没有研究先后之分,因为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微观经济理论始于对个体的分析,并且扩大到对社会的分析。
宏观经济学始于对社会的总体分析,并向下发展到对个体的分析。
3.两种主张都正确,他们并不矛盾,无论什么历史总是有趣的,它是一面镜子,通过前人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新发现,使问题更明晰,况且关于如何解决稀缺性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4、相对论者在处理某项经济理论时,会注意构建那个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就是说研究方法是概念和历史的结合,不注重谁对谁错注重概念从错误到正确(逐步趋向真理)的过程,而绝对论者注重由错误到正确(逐步趋于真理)的过程。
5、通过指出不足和矛盾,它们给主流观点传授花粉,使其保持正直和诚实。
例如马歇尔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见主流发展和非主流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糅合历史导向的经济学家和抽象的理论家之间的竞争主张,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6.他认为私人财产在社会中发挥着有益作用,不应当制定规则来限制私人手中的财产数量,他一方面谴责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同时又认可私人财产的权利,亚里士多德赞同在更宽泛的背景下看待经济活动,通过减少消费改变人们的态度,来对待稀缺性的问题7、戈森关于边际效用的著作虽然先于杰文斯、门格尔与瓦尔拉斯的著作,但是没有后者影响的巨大,作者就没有将他的包含进来。
9、实证经济学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是经济学的哲学分支,经济学艺术关注政策问题,它将经济学的科学性和规范经济学联系起来。
10、减少无知;在经济思想史中其实研究的是货币、物价、供给、需求这些永恒的主题,但我们先人在不同时代提供的新经验、新概念、新推理。
这会启发我们,并提高和改变我们的认知。
第二章1、管仲的思想表明经济观点没有独立于制度结构的直接政策含义。
第二单元: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请阅读以下几组材料:
材料1:“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材料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 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 多怨望。” 材料4: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激进到什么程度 呢?在他那里,“从容易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丝毫 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 力”。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 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方面,把秦国全 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
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与旧贵族的论战
商 治世不一道, 鞅 便国不法古。
PK
旧 圣人不易民而教, 贵 知者不变法而治。 族
商鞅立木为信(想象画)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 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 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 居一室,强制分家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 庭政策
发展小农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措施
为田开阡陌封疆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 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韩国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作业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
其主要原因在于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2.下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西票号整理的全国各地主要用银单位地区天津广州上海西安云南长沙金陵武汉单位化宝纹(番)银豆规公估纹银票锭项银项化估宝这反映出当时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严重B.发达省市率先脱离清廷C.实业救国思潮影响金融D.战争导致金融市场紊乱3.“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
”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A.戊戌政变B.义和团运动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4.戊戌变法前后,因日源词“领土”的输入,国人开始零星地运用这一新概念;自1905年起,该词不仅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所运用,而且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为核心的疆土概念。
这反映了A.国人对主权的强烈诉求B.西学东渐影响语言结构C.民众深受日本文化影响D.辛亥革命提升民族意识5.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空前兴盛,下表反映了其部分研究成果作者成果魏源《西北边域考》沈垚《新疆私议》据此推断,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A.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B.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盛行C.总结了历朝的治国理政经验D.推动了近代史学逐渐走向繁荣6.光绪末年,地方督抚愈来愈频繁地与各国接触,并且自借外债,用这些钱来办新政、建军队、弥补地方财政的亏空。
论《管子·轻重篇》的经济管理思想
内容摘要:《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
《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
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可资借鉴。
《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
《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
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可资借鉴。
一、《管子·轻重篇》的轻重理论.在中国历史上“轻重”概念常常是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既任政齐相……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平准书》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管子……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这些记载都是把“轻重”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管仲通轻重之变,使齐国富强,所以齐国人缅怀其遗教,不断地根据管仲的言行和有关档案及现实的需要探讨轻重理论,至战国时形成了《管子·轻重》各篇。
《管子.轻重》诸篇虽非管仲所作,但它从轻重理论出发提出国家从宏观上管理和调节经济的主张却值得注意和重视。
那么《管子·轻重》诸篇阐发的轻重理论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轻重”是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作为一种治国之术,主要用于经济方面’犹如孙子兵法中“正奇”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一样。
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采取措施使国家富强,并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
在对外方面,就是要权衡轻重,在经济上通过对外贸易和商战制服、搞垮别国。
论《管子轻重篇》的经济管理思想
管子·轻重篇《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
《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
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可资借鉴。
一、《管子·轻重篇》的轻重理论.在中国历史上“轻重”概念常常是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既任政齐相……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平准书》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管子……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这些记载都是把“轻重”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管仲通轻重之变,使齐国富强,所以齐国人缅怀其遗教,不断地根据管仲的言行和有关档案及现实的需要探讨轻重理论,至战国时形成了《管子·轻重》各篇。
《管子.轻重》诸篇虽非管仲所作,但它从轻重理论出发提出国家从宏观上管理和调节经济的主张却值得注意和重视。
那么《管子·轻重》诸篇阐发的轻重理论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轻重”是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作为一种治国之术,主要用于经济方面’犹如孙子兵法中“正奇”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一样。
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采取措施使国家富强,并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
在对外方面,就是要权衡轻重,在经济上通过对外贸易和商战制服、搞垮别国。
从以下方面可看出轻重的运用:其一,轻重理论用之于万物方面,则任何商品都如《管子.揆度篇》所说是“重则至,轻则去……物臧则重,发则轻”。
《管子·轻重甲篇》则说:“章(障)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守之以物则物重,不守以物则物轻。
浅论管仲的经济思想
浅论管仲的经济思想
管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改革家,他被尊称为“夏
禹之后第一人”。
管仲的经济思想,对当时统治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仲认为,家庭和社会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家庭经济的活力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将促进家庭的发展。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家庭经济就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而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则是一个富裕而和谐的家庭经济。
管仲强调家庭合理分配资源,因为他认为家庭能解决许多经济问题。
他提出要鼓励家庭分
配资源更加合理,以更好地满足家庭需求,改善家庭生活标准。
管仲还认为,财政税收应有利于农民、小商人等贫困的群体,他提出税收应该共同分担,
而不是高富帅致富。
他反对官僚腐败,认为官僚的财富应该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是用
来满足他们个人的贪婪和暴利行为。
总之,管仲的经济思想在古代是非常先进的,可以帮助统治者积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倡议。
管子经济思想
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1,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大农业同时,积极发展工商业。
管仲学派“以农为本”,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五辅》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
”这里的“本事”,即指农业。
为了加强农业生产,管仲还推行了一系列富农政策。
如四民分业,定农之居;改革农业生产关系:相地衰征、均地分力、与之分货;禁末:禁止奢侈品或奢侈品生产,稳定农民的心理;减轻徭役,不误农时;以农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土地管理和森林保护;奖励致富能手,重视农业科技等。
管仲学派不但重视农业,还结合齐国实际,高度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农工商协调发展,这使得齐国的经济在列国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工商型经济的鲜明特色。
管仲学派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尊重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地位。
为了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管仲重视市场的设置建设,设置了工商管理机构,加强质量管理和商业道德建设,实行官山海即国家盐铁专卖制度,采取轻税措施,奖励商人,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流通领域,加强对外贸易,从而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成为先秦时期最富庶的国家。
2,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注意“寓税于价”、“与之为取”。
管仲相齐时,大力推行的税赋改革是在“均田分力”基础上的“相地而衰征”。
“均田分力”就是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相地而衰征”就是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
另外还规定了视年成丰歉而“衰征”的政策,《大匡》规定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饥荒缓解后再收。
因为这次税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不仅使齐国收到了“粟如丘山”之效,也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瓦解,导致了上层建筑向封建制度转化。
文言文中的古代经济思想
文言文中的古代经济思想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在文言文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阐述。
这些文言文经典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经济制度和商业实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经济智慧和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本文将以《管子》、《孟子》、《史记》三部经典文言文作品为例,分析古代经济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所著的一部重要政治经济学著作。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例如,《管子·权修》一篇中提到:“君欲国强,非财无之,主民由乎以财。
”这句话表达了经济发展与国家实力息息相关的观点,强调了财富积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管子》还对商业活动、市场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探讨了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孟子的名著,也展示了丰富的经济思想。
《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无贫富,士无贵贱。
”这句话表明孟子主张平等分配财富,反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对经济发展具有警示和倡导的作用。
同时,《孟子》中还有许多关于经商、劳动和奢侈等方面的论述,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评价。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有大量关于古代经济思想的记载。
其中描写了商鞅变法时期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对当时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评述。
《史记》中还记载了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商业状况、货币制度、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古代经济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史记》的文言文记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活动。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古代经济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无论是《管子》中对财富积累和市场竞争的论述,还是《孟子》中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倡导,亦或是《史记》中对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记录,都对我们深入理解古代经济思想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保定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井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
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管晏列传》反映管仲的经济思想
商业史料《管晏列传》反映管仲的经济思想 任玉梅 在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不朽巨著《史记》中,有一篇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两个名相管仲和晏婴事迹的合传——《管晏列传》。
其中,在记述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的一段文字中,司马迁涉及了管仲的经济主张和经济政策。
在这里,仅就《管晏列传》中所记,管仲相齐在内政方面施行的经济政策,来谈谈管仲的经济思想。
引文如下:“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欲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分析阐释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管仲的经济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官山海,通诸候春秋时期的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具有渔盐之利,又有海路经商之便。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根据齐国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作经济文章。
其一是提出了“官山海”的经济政策。
在《管子海王》篇中,有一段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
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山海为可耳。
”桓公曰:“何谓`官山海’”?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策。
”在这里,管子提出了“官山海”的理论,指出,濒临海滨的国家,可以依靠大海资源作为国家财政的来源,而且是由国家直接经营盐(还有铁)等山海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制订严格的渔盐政策,寓税于价,使国家从中得利。
管仲认为:这些海洋资源(主要指盐),是重要商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应该实行官营,并由国家对此征税。
“今夫给之盐策,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
”(《海王》)这一官山海政策,对封建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其二,管仲还利用“海王之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据《史记》记载,齐桓公接纳了管仲的建议——鼓励外商把齐国的水产(鱼)、盐和手工业品输往各国,“通齐国之渔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缠而不税”(《小匡》)。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课后练习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共23 题1、()最早将中国社会的庶民阶层划分为四个职业等级,即士农工商。
A . 鲍叔牙B . 管仲C . 屈原D . 姜子牙参考答案:B2、()是春秋战国后期逐渐形成的一大学派。
A . 儒家学派B . 道家学派C . 法家学派D . 墨家学派参考答案:C3、()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倡导农商并重A . 儒家B . 道家C . 法家D . 墨家参考答案:A4、孔子认为()是引起社会动乱的根源。
A . 不遵循礼法B . 无限度地追求财富C . 社会分工的错乱D . 统治者的暴政参考答案:B5、()在回答齐桓公关于治国的问题时,响亮地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论。
A . 商鞅B . 管仲C . 晏婴D . 李悝参考答案:B6、“正德福利”的思想是()提出的。
A . 管仲B . 单旗C . 晏婴D . 孙书敖参考答案:C7、春秋时期士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管仲所谓的“士”主要指()。
A . 武士B . 说客C . 士大夫D . 手工业者参考答案:A8、()的思想体系中出现了“放任主义”和“干涉主义”的某种融合。
A . 《老子》B . 《管子》C . 《庄子》D . 《孟子》参考答案:B9、富民思想最先为哪一学派正式倡导()A . 法家B . 道家C . 儒家D . 墨家参考答案:C1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
A . 商业B . 手工业C . 农业D . 官营企业参考答案:C11、下列哪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家商业经营思想()。
A . 注重预测市场行情B . 待乏原则C . 注重商业经营者的素质。
2021年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22题。
雪——《野草》之八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它单调,它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它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里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它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它;对了它拍手,点头,嬉笑。
但它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它的皮肤,寒夜又使它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它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绝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19.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说:“记得不真切了”,又说“仿佛看见”,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阅读答案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阅读答案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
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
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了自己的享乐。
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阅读答案
:经济经济学管仲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
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
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了自己的享乐。
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
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
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
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了享乐,而是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
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
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A. 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天大带动了
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
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皿版跑
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 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其
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皿仍供不应求。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
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一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
据孔子及
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
他以大
量消费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
他认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
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了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
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正途,而管仲所认的”俭则伤事”也有
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
这
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
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1、C。
(A.可以在最后一段找到依据;B.符合鼓励消费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C.炫富、拼富属于道德讨论的范畴,没有提及消费与生产就业的关系,本文没有与之相关的管仲的经济观点;D.符合第三段郭沫若分析管仲的观点:iphone的大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
)
2、D。
(A. 原文只是说管仲的论述客观上令后人迷惑,并非主观上”故意迷惑”;B.曲解原意,”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原文没有,原文中”其侈逼上”的”逼”是接近而不是”逼迫君主”的意思,”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无被逼之意;C.并非”忽视”改进技术,只是”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D.符合第六段论述。
)
3、B。
(A项,”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提倡
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没有涉及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C 项,”值得后人广泛推广”的做法言过其实,从”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的表述来看,作者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谈不但”广泛推广”;D项,”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曲解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