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城市化的看法
摘要:进入2l世纪后,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化率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和关注。特别是20世纪末第一个100%城市化率的城市——深圳的出现。揭开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序幕。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时空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滞后已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收入、可持续发展、城市化
1 我国城市化的问题
1.1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1.2 城市化发展不够重视发展质量质量和农民的权益
社会学的基础理论认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如果社会的某一个部分高速发展而其他部分不能够与之配合,就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那么在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中国是否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城市化的发展单纯强调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和农民的权益呢?
城市化的目标是什么?绝不是片面追求城市化率这个指标的增加,其根本目的在于人口城市化,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到中国来说,我们城市化的目标就是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转型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合理调配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劳动力比例,这样的城市化就是高质量并且合理的。反之,如果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只是通过
行政手段增加了,农民依然没有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单纯增加城市化率而城市化质量没有改变的第三种情况了。1.3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近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曰益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其负面影响体现在大城市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土地资源过度消费.水资源供应短缺等诸多问题(金经元,2006;周一星,2006)归‘⋯。当然.也有很多反对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与大城市地区增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具有资源高效使用的内在优势.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丁成日,2005:陈钊,陆铭.2009)[7.8J。总之,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可持续性的现实影响如何——究竟是。负担”抑或是。福音“,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我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是否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可持续性危机7今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否必然会伴随着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加剧7未来能否实现城市化和可持续性的共赢7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城市化与可持续性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假说.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二者从挑战迈向共赢的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定量分析所涉及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01-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本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是,尽管近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的现实进程伴随着日益严峻的可持续性挑战,但是基于城市化与可持续性之间复杂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在应对国家层面非均衡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加强公共制度建设,实施差异性的区域城市化政策,能够逐步推动城市化与可持续性从挑战迈向共赢。
1.4 表象的城市化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在学术界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概念,即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化实质上是一种内在变化导致下的外显变化的综合。而这种内在的标准是从人们生活水平、人的综合素质、
城市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程度等软性指标出发。这种内在衡量标准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居民自我实现城市化的过程,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过程。
1.41 被动的统计
相对于内在城市化过程,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更多是一种表象的城市化,即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
质量的考量。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
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引。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1,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
1.42 空间的驱赶
空间驱赶的方式主要受到城市空间扩张,或者大型工业、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影响,其中城市空间扩张是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中国经历了三次城市大扩张的波动,在1980年代,1992年左右以及在2003年,这被称为三次中国“圈地”运动。这几次大规模城市扩张,伴随的是大规模的失地农民¨副群体的出现。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城市蔓延导致了大约4千万农民丧失了土地,并且还在以每年2百万的比例不断增加¨“。而被圈的土地,动辄几十、几百平方公里,有的竟达上千平方公里。21世纪以来的“新区热”,加速了城市扩张。据不完全统计,27省市区目前规划建设新区748个,规划总面积2701km2(而2008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才36295.3km2)¨⋯。由于不能主动做出选择和决策,农民只好被动地进行生产、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空间实体从乡村到城市、社会身份从农民到市民)等
方面的巨大转变和艰难适应。
2 对我国城市化的建议
我国工业化初期,政府通过户籍制度人为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限制城市化发展,还通过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二元化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从广大农民手中获取农产品的剩余价值,牺牲农业经济来补给城市建设,完成原始积累。而目前所处阶段则通过农村移民、以及农村土地来加速城市化的程。可以说,当前我国城市化的腾飞伴随着城市对农村的又一次压榨。因此笔者试图在此背景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