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低收入农户走访情况汇报

低收入农户走访情况汇报

低收入农户走访情况汇报近期,我们对低收入农户进行了走访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参考。

走访中,我们深入农村,实地了解了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以下是我们的情况汇报:一、生产状况。

我们发现,低收入农户的生产条件普遍较为艰苦。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土地贫瘠,加之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收入较低。

部分农户甚至面临着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收成损失,生活陷入困境。

因此,他们急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来源。

二、生活状况。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低收入农户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

他们的住房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饮水、通风、采光等问题仍然存在。

同时,由于收入有限,孩子的教育和医疗支出也成为了他们的负担。

因此,他们急需政府的帮助,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政策建议。

针对低收入农户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产业扶持力度,引导他们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来源。

2.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生活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保障孩子的教育和医疗需求。

4.建立健全的帮扶机制,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日常关爱,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结语。

通过此次走访调查,我们深刻了解了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认识到了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将把走访调查的结果及时上报,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参考,助力低收入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低收入农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村情民情现状调研报告3篇_调研报告

村情民情现状调研报告3篇_调研报告

村情民情现状调研报告3篇_调研报告第一篇一、村现状村总人口1470人,320户,村内总面积1317亩,其中耕地面积994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74亩,人均耕地0.55亩,村内有5个村民小组,党员41名,低保户38户51人,重残5人,五保户2户,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二、产业结构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杂粮,小麦、玉米种植是全村的主要品种,占总面积的90%,目前村已流转土地50亩,主要种植花卉苗木,现在已种植10亩;村还有一个农场(缘广农场),总占地面积18亩,其中果树种植占15亩,农场内还设有休闲娱乐场所。

三、组织建设村两委人员共有6人,支部3人,村委3人,党员41人,群众代表15人,村民小组长5人。

四、民生问题1、充分体现群众温暖,保障弱势群体,全村五保、低保对象,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基本生活保障金,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如今养老保险政策已落实,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2、由于村内经济收入较低,资金短缺,致使目前农田水利设施不到位,出现农民浇地难的问题,现需要解决机井22眼,地埋线500米,变压器2台,还有修路问题,村内道路已硬化,主要是村南头至后五福路口生产路需要硬化,长1500米,电力设施,夏季用电量大,变压器少,致使村内经常停电。

五、存在的问题1、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

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没有走上产业化道路。

劳务经济没有特色,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还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村低收入户情况汇报

村低收入户情况汇报

村低收入户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低收入户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下面我将对我村低收入户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村低收入户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

由于年龄大、身体状况差,他们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生活来源有限,收入较低。

同时,由于缺乏劳动力,他们的生产能力也较低,导致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其次,由于我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波动大,给低收入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产量不稳定,收入难以提高。

再次,我村低收入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由于资金有限,他们的住房、饮水、道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活环境不够舒适,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动力。

最后,我村低收入户在思想观念和技能培训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长期贫困,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发展动力。

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培训,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脱贫致富。

针对以上问题,我村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持力度,通过发放生活补助、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其次,加强对农产品销售的指导和支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再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低收入户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对低收入户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相信我村的低收入户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他们的生活质量将会得到明显改善,脱贫致富的步伐也将会加快。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低收入户都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

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一、某某县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及范围某某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与四川交界处,地处东经103°59′18″-104°27′50″,北纬27°49′11″-28°24′38″之间,东与四川某某、高县接壤,南靠彝良,西与大关、永善县毗邻,北与某某、水富县相连。

东西最宽46公里,南北最长62.5公里,总面积2092平方公里,是云南入川的北大门之一,素有“滇川门户”之称。

(二)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某某地理气候条件特殊。

某某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

由于受关河、白水江深切,将全县分为三大块,东北片区、南部片区和西北片区,并形成了关河东岸和西岸两大山脉,造就出重峦叠嶂、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征。

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29米。

县境南北狭长,东西略窄,最大纵距62.5公里,最大横距46公里。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偏暖,四季较为分明。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日照较短,有多雾多湿多雨的特点,据气象部门统计,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温41.8℃,极端最低温-2.5℃,大于10℃的年积温5370℃,多年平均日照为965.7小时(841-1170小时之间),日照率22%,相对湿度81%,无霜期为328天。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226.2毫米,最高值1800毫米,最低值1000毫米。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83亿立方米,折合多年平均径流量884毫米,径流系数0.72,径流的地理分布与降水分布相同,高值达1200毫米,低值为700毫米。

最适宜发展林业。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某某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10个乡镇,78个村委会,16个社区,2624个村民小组。

某某年末有农业人口92528户355361人,劳动力177817人。

贫困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篇)

贫困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篇)

贫困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篇)贫困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3篇)贫困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篇1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__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因此,关注农村贫困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摸清农民贫困产生的原因,我们对__镇辖区20户贫困农户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一、贫困原因分析10%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贫困户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根据整体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1、缺文化致贫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20户贫困户中有5户是因缺文化致贫。

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

小部分农民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打工谋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劳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不愿接受新的技术,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甘愿受穷。

2、病、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有4户。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

虽然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发展不断健全,但仍然有部分地方没有覆盖到,而且由农民自身承担的部分,对贫困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

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3、自然灾害致贫。

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有2户。

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

贫困农民收入来源基本来自农业种植,碰上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影响到整年的农业收成,导致整年来的心血白费。

山区贫困户情况汇报

山区贫困户情况汇报

山区贫困户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但仍有一部分山区贫困户生活困难。

以下是对他们的情况的汇报:一、收入来源。

山区贫困户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限制,他们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且收入水平较低。

一些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导致收入无法持续增长。

二、生活条件。

山区贫困户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住房条件差,部分贫困户仍然居住在简陋的土坯房中。

饮水、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水平较低。

一些贫困户由于经济困难,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帮扶政策。

为了改善山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

例如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山区贫困户的生活水平。

四、存在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扶贫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贫困户由于文化水平低,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限,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

同时,一些地方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存在工作不到位、不负责任的情况,导致扶贫政策的落实效果不佳。

五、下一步工作。

为了进一步改善山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山区贫困户的帮扶力度。

加强对贫困户的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扶贫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对扶贫政策的监督和督促,确保政策的落实效果。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为山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山区贫困户的情况依然严峻,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通过不懈努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共同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让山区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贫困村调研报告(通用7篇)

贫困村调研报告(通用7篇)

贫困村调研报告(通用7篇)贫困村篇1一、基本情况xx村位于xx镇西南部,属xx区,总面积5.0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725户2765人,总劳力20xx人,耕地面积4290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全村2/3耕地流转给大户种植经营。

现有7名村“两委”干部,含下派第一书记1名、大学生村官1名。

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215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5户78人,低保贫困户48户89人,低保户23户31人,五保贫困户17户17人。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作为全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以“户脱贫、村出列”为工作目标,举全村之力而为之,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如下:1.精准识别把准关。

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对贫困人口进行重新识别,村“两委”干部每月到户宣传扶贫政策,了解贫困户情况,听取发展意愿,谋划增收措施,跟踪帮扶项目。

2.精准帮扶结对子。

充分发挥市药监局结对帮扶和驻村工作队的优势,构建市、区、镇、村四级联动与贫困户结对子,全村123户贫困户做到户户有人帮、有人管。

3.精准施策发准力。

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和需求,按户制定谋划帮扶措施,全村申报发展产业38户、光伏发电30户、危房改造30户、帮扶就业12户、社会兜底及其他40户。

目前,全村已通过产业验收29户,第一批产业资金按照奖补额度的40%已打卡发放到户,剩余9户正在积极组织第二批次验收、登记打卡造册。

针对部分贫困户无力发展的局面,村“两委”积极联系大户,以村作为担保,由大户先提供种苗的形式,免费提供给缺少资金和技术的贫困户先行发展,并签订扶贫养殖合同,确保贫困户敢于养、愿意养、养得好,获得受惠群众一致好评。

同时作为全区居家养老示范点,通过政府花钱购买社会服务的新模式,为全村32位分散五保、贫困低保老人解决生活后顾之忧,帮助贫困老人解决无人照料、生活起居困难、看病难等问题,每月分4次为他们提供送餐、助洁、助医、起居照顾、精神慰藉等服务,切实做到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村级贫困情况汇报

村级贫困情况汇报

村级贫困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作为基层扶贫工作的一部分,村级贫困情况的汇报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我所在村级贫困情况进行汇报,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首先,就我所在村的贫困情况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来源单一。

大部分村民依靠种植业为生,但由于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农作物产量不稳定,致使收入难以持续增长。

二、基础设施薄弱。

村内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教育医疗资源匮乏。

村内教育资源有限,学校条件较差,医疗条件也不够完善,导致了教育和医疗水平的不断下降。

以上是我所在村级贫困情况的主要表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拓宽收入渠道。

除了种植业外,可以积极发展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提高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政府支持,修建更加宽敞、便捷的道路,改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三、加大教育医疗投入。

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加强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提高医疗水平,保障村民的健康。

综上所述,我所在村级贫困情况虽然严峻,但我们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合作,推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为脱贫攻坚
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助力我们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农民的生活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农民的生活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农民的生活状况社会调查报告农民的生活状况社会调查报告1一,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

这个群体的情况关系到全国的情况。

如果纵向比较,真的感觉农村的变化是可喜的。

以前农民完全依附于土地,面朝黄土,面朝天空,终日劳作,却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现在在农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很多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小康生活。

但大多数农民还是只解决了温饱问题,生存保障很脆弱,发展希望很渺茫。

大多数农民在社会活动中没有优势。

1.大多数农民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

中国的农村改革是成功的。

在过去的里,农民已经能够吃饭和穿暖和的衣服,这是党在农村政策的成功。

然而,我们应该去拜访农民。

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后,农民一直难以向前迈出一步。

土地利用已经到了极限。

再怎么努力,有限的土地也不能产生什么更高的效益。

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在天气好的情况下,解决温饱问题略有节余。

在灾害年,基本的生存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面对有限的土地,农民除了精耕细作,科学种田,想不出别的出路。

农忙季节它们会忙碌一会儿,农闲季节坐在南墙上晒太阳取暖。

他们晚上想到几千个方案,白天还是眼巴巴的看着两亩地,想不出什么独特的招数。

面对看似无风险的农活,农民看不到发展的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顺其自然,游走在温饱线上。

2.天灾人祸威胁着一些农民的生存。

温饱问题刚刚解决后,农民应对其他风险的能力还是很低的,尤其是面对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时候。

山东省济南市山区的一个村庄,一户人家因白血病花光了自己4万元的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2万多元。

这种疾病还没有治愈。

在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下,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把孩子从大医院拉回家等待奇迹。

这个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却因为生病突然又回到了贫困线。

如果真的靠自己再有钱,恐怕十年之内都不可能了。

其他农民因残疾、受伤或水产养殖管理不善而贫困。

面对这些天灾人祸,部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往往不知所措,给农村稳定带来潜在隐患。

县特殊困难群体调查报告

县特殊困难群体调查报告

县特殊困难群体调查报告宁蒗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的川滇交界处,俗称“小凉山”,东北与四川省盐边、盐源、木里三县毗连,西与玉龙县隔江相望,南与永胜、华坪两县为邻,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

属典型山原地貌,最高点白岩子海拔4510米,最低海拔金沙江畔子布河口海拔1350米。

现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社区)、11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865户、259865人,耕地面积388598亩,聚居彝、汉、摩梭人、普米、傈僳、纳西、壮、白、藏、苗、傣、回等12种民族。

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特困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一、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情况我县属边疆民族地区,居住着彝、汉、摩梭人、普米、傈僳、纳西、壮、白、藏、苗、傣、回等12种民族,全县人口以彝族为主,其他民族聚居,各民族交差居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

彝族:人口41329户、151677人,占全县人口的%,其主要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

贫困人口123208人,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特困人口86246人,特困人口分散居住在891个村民小组。

耕地面积270616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270600亩。

农民人均有粮28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86元。

尚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丧失生存条件,需要搬迁的人口28046人;特困农户住房困难户35222户,其中住房未达到抗震要求需加固改造的19968户,未达到抗震要求需拆除重建的15254户。

该民族分散居住地区有21个村委会、271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有24个村委会、394个村民小组未通电,有16个村委会无文化活动场所,有210个村民小组未通广播电视,有367个村民小组未能饮上安全饮用自来水。

汉族:人口11666户、42813人,占全县人口的%,其主要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贫困人口34778人,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特困人口24344人,特困人口分散居住在231个村民小组。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现状分析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现状分析

1.连片特困区农村贫困人口据2017年农村贫困检测报告可知,2016年贫困人口最多的片区是滇桂黔石漠化区有312万人,贫困人口最少的片区是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有46万人;与2012年相比,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片区是秦巴山区,减少428万人,减幅62.6%,贫困人口减少最少的片区是吕梁山区,减少40万人,减幅46%,从整个片区来讲,11个片区减少2885万人,减幅为57%,总的来讲,我国连片特困区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

2.连片特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据2017年农村贫困检测报告可知,在2016年农村贫困发生率较高排前三的片区,分别是乌蒙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分别是13.5%、13.4%、12.4%,农村贫困发生率较低的片区是罗霄山区,是7.5%。

从2012年到2016年可以看出,农村贫困发生率上升幅度较大的片区是乌蒙山区、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这三个片区,分别是19.5%、16.5%、14.4%,农村贫困发生率上升幅度较小的是大别山区10.6%。

由此可知乌蒙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的贫困状况较严重,需加大减贫措施,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3.基本设施情况据2017年农村贫困检测报告可知,从住房、家庭设施及教育方面,2016年居住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大别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和罗霄山区农户比重都低于2%完成较好,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情况最差,比重为13.9%;使用照明电的农户基本实现全覆盖;饮水无困难的农户比重,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和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农户比重均达到90%以上,滇西边境情况最差比重为79.1%;使用柴草的农户比重,大兴安岭南麓山区表现情况最差,农户比重高达93.4%。

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的农户比重,大别山区做的很好,比重达92.0%,吕梁山区做的较差,比重占60.3%,其它片区表现情况各不同。

4.各个连片特困区的优劣势分析吕梁山区(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化进程滞后,以城带乡能力弱;区域相对闭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发生率高)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农田水利等设施薄弱,农业支撑体系乏力;土地退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农户收入来源单一,增收困难;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活力不足)燕山-太行山区(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重,但生态与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六盘山区(干旱缺水严重,贫困面广程度深;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支撑不足;产业发展乏力,县域经济薄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秦巴山区(农户生计脆弱,致贫原因复杂;区域发展差异大,产业支撑能力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制约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生态建设任务重,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大别山区(扶贫对象规模大,农户增收渠道单一,人地矛盾突出,矿产资源匮乏;洪涝干旱危害大,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区位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区域经济蓄势待发)武陵山区(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生态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现状分析陈振峰(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摘 要:现阶段,消除贫困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特殊贫困群体调查报告

特殊贫困群体调查报告

特殊贫困群体调查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

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进一步瞄准全县的贫困对象,消除贫困死角,切实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同时也为了积极配合省州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暨新十年纲要的研究,按照国务院和省州扶贫办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县扶贫办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全县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协调相关部门,于2016年6月2日至6月5日深入特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特殊贫困群体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基本情况(一)全县基本情况**县辖三乡六镇112个村委会,两个社区。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3925米,最低海拔1162米,高差达2763米,气候带处于南亚热带与寒温带之间,属高原季风气候,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雹灾较多的地区之一。

县城驻地海拔2197米,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毫米,年日照时数2429小时,无霜期210天。

全县共有25个民族,2016年末总人口272650人,其中农业人口249425人,非农业人口23225人,在总人口中,汉族人口9064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182016人,占%。

其中,彝族14342人,占总人口的 %,白族159017人,占%。

壮族880人,占%。

傣族221人,占%,苗族1419人,占%,傈僳族4807人,占%,纳西族642人,占%,藏族214人,占%,其他少数民族461人,占%。

**县属全国592个、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2016年绝对贫困人口27703人,相对贫困人口34325人。

(二)特殊贫困群体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工作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使绝大多数贫困民族村、特殊贫困群体由贫困走向温饱。

特困人员供养评估报告

特困人员供养评估报告

特困人员供养评估报告一、引言特困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生活、健康、精神等多方面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保障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供养服务质量,我们对具体地区的特困人员供养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二、评估目的本次评估旨在了解特困人员的生活现状、供养服务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和提高供养服务水平提供依据。

三、评估对象本次评估的对象为具体地区登记在册的特困人员,共计X人。

四、评估内容与方法(一)评估内容1、生活状况:包括饮食、居住、衣着等方面的情况。

2、健康状况: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医疗保障情况。

3、供养服务情况:供养标准的落实、照料护理服务的提供等。

4、资金使用情况:特困人员供养资金的发放、使用和管理情况。

(二)评估方法1、资料查阅:查阅相关政策文件、特困人员档案资料、资金发放记录等。

2、实地走访:深入特困人员家庭,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和观察。

3、问卷调查:设计问卷,了解特困人员的需求和满意度。

五、评估结果(一)生活状况1、饮食方面,大部分特困人员能够保证基本的温饱,但饮食质量和营养均衡有待提高。

部分特困人员由于身体原因,存在饮食不便的情况。

2、居住条件总体有所改善,但仍有少数特困人员居住环境简陋,房屋存在安全隐患。

3、衣着方面,基本能够满足保暖需求,但换季衣物的更新不够及时。

(二)健康状况1、身体健康方面,多数特困人员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和经济困难,部分人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部分特困人员因孤独、无助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

(三)供养服务情况1、供养标准基本能够落实,但存在个别地区发放不及时的现象。

2、照料护理服务方面,部分地区服务人员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特困人员的个性化需求。

(四)资金使用情况1、特困人员供养资金能够专款专用,但在资金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如账目记录不规范等。

2023年县上半年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总结

2023年县上半年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总结

2023年县上半年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根据2023年县上半年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工作的有关要求和任务安排,本文对我们县上半年的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工作进行总结。

本次调查工作是对我县农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和分析,为制定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工作总体情况本次调查工作于2023年1月开始,持续到6月底。

总共调查了我县所有农村住户家庭,共计xxx户xxx人。

调查工作主要由县政府扶贫办牵头,各乡镇(街道)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落实。

二、组织协调本次调查工作取得了顺利完成的成绩,主要得益于统一的组织和协调。

县政府扶贫办成立了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调查方案、安排调查任务、协调各乡镇(街道)工作进度等。

各乡镇(街道)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积极组织人员、购买调查用品、安排工作人员培训等工作。

三、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本次调查工作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来源、生产经营情况、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内容,实地走访则进一步核实和完善了问卷调查中的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县农村住户的贫困状况和主要致贫原因。

其中,收入不稳定、缺乏技能、教育水平低等问题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脱贫成功的案例,主要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依托乡村旅游等途径,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收入水平。

四、问题与不足尽管本次调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首先,一些乡镇(街道)在调查过程中存在数据不准确、填报不规范等情况,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次,调查工作的人员培训和指导工作还不够到位,导致有些调查人员对调查内容理解不清楚,填写问卷时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此外,调查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对数据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

五、改进措施为了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调查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1.加强调查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农村特困供养情况汇报

农村特困供养情况汇报

农村特困供养情况汇报在农村地区,特困供养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特困供养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和汇报,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对农村特困供养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农村特困供养主要包括农村贫困人口、残疾人、孤寡老人、失独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

他们生活困难,生活来源不稳定,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我们对农村特困供养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农村特困供养的人群数量庞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其中,贫困人口占比较高,生活水平低下,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失独家庭也面临着生活困难和社会孤立的问题。

针对农村特困供养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首先,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特困供养的资金投入,提高对特困群体的供养标准,确保他们基本生活的保障。

其次,我们建议建立健全的特困供养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特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我们还建议加强对特困供养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社会对特困群体的关爱和支持,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

最后,我们对农村特困供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我们认为,农村特困供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汇报,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农村特困供养工作的持续改善和发展。

总之,农村特困供养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

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为农村特困供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农村特困供养工作的改善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贫困村庄观测报告范文

贫困村庄观测报告范文

贫困村庄观测报告范文贫困村庄观测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观察和研究,我对贫困村庄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撰写了观测报告,以供参考。

一、贫困村庄的基本情况该贫困村庄位于山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土地资源稀缺,交通不便。

全村共有153户家庭,人数约700人,其中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0%。

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但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产量低,收入微薄,难以摆脱贫困。

二、贫困村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教育状况较差。

由于村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孩子上学困难。

此外,家庭贫困,缺乏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影响教育状况的原因之一。

2.医疗条件落后。

村庄没有医疗机构,居民看病只能前往邻近城镇,费用高昂,因此很多居民经济负担重,无法及时就医。

3.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村庄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农民种植方式落后,农产品质量低下,销售渠道不畅,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4.基础设施薄弱。

村庄交通不便,道路狭窄,且旱季时易发生泥石流,给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带来不便,也制约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5.缺乏产业扶贫项目。

村庄缺乏规模化的产业扶贫项目,无法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使贫困人口难以脱贫。

三、解决贫困村庄问题的建议1.加强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修建学校,提供交通补贴,鼓励孩子上学。

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

2.改善卫生条件。

政府应建设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设备和药品,同时加大对贫困居民的医疗救助力度,确保居民能够及时就医。

3.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修建宽敞的道路,加强泥石流治理工作,改善村庄的交通条件,提高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潜力。

5.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应引进有前景的产业扶贫项目,提供技能培训,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加其收入来源,提高脱贫的能力。

以上仅是对贫困村庄情况的初步观察和建议,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改善贫困村庄的发展状况,实现村民的全面脱贫。

经济薄弱村情况汇报

经济薄弱村情况汇报

经济薄弱村情况汇报近期,我们对我县经济薄弱村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汇总,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经济薄弱村位于我县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人口较少。

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和果树为生,生产条件艰苦,收入较低。

由于交通闭塞,信息闭塞,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二、产业发展。

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和果树为主要农作物,但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产量不高,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弱。

部分村民还从事养殖业,但规模小,效益低。

村内缺乏产业扶持政策,缺乏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导致产业发展困难。

三、基础设施建设。

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破损,交通不便,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简陋,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条件差,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四、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村内部分贫困户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但由于信息不畅,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贫困户仍未得到有效帮扶。

扶贫工作中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帮扶措施不精准等问题。

五、存在问题。

经济薄弱村存在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村民生活困难,脱贫致富任务艰巨。

六、下一步工作。

为了改善经济薄弱村的情况,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产业扶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3. 加强对村民的政策宣传和帮扶措施落实,确保每一位贫困户都能得到有效帮扶。

七、结语。

经济薄弱村的情况虽然不容乐观,但我们有信心通过扶持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落实扶贫政策等措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

希望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让经济薄弱村焕发新的生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为准确掌握全县农村贫困现状,积极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效途径,根据省委张春贤书记指示和湘贫办字〔2010〕14号文件《关于开展特困村调查的通知》精神要求,近日,我县认真开展了对潮底村、高大坪村、楠木冲村、溪头村、白泥塘村、黑竹坳村、横坡村等30个特困村的贫困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特困村贫困现状
1、人口及经济状况。

30个被调查村共有村民小组149个,农户9767户,总人口47884人(其中:劳动力25938人,占总人口的54%;常年外出打工人数14125人,占总人口29%人),现有贫困人口12149人,占全县农村总贫困人口的34.5%。

到2009年底,30个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8元,人均产粮达262公斤。

2、自然资源状况。

30个被调查村共有总面积291513亩,其中耕地面积54904亩(水田面积28995亩,占耕地面积的53%;旱地面积25909亩,占耕地面积的47%),占总面积的18.9%;山林面积231196亩,占总面积的79.3%;水田面积5413亩,占总面积的1.8%。

被调查村有16个以椪柑、烟叶、油茶、辣椒、水稻为主导产业,有6个以养猪、劳务为主导产业,有8个属产业空白村。

3、社会基础状况。

30个特困村,目前存在饮水困难的人数达29684人,占总人口的62%;1973户还处于无房或危房状态;只有9%的农户拥有沼气池;有43个组还未通公路,只有11个组的道路实施了硬化建设;27个村有小学,适龄儿童达5726人,其中在校学生5418人;有6个村没有卫生室,近7000多群众看病非常困难。

二、特困村致贫原因
1、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泸溪县因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带,贫困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加上基础设施老化、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贫困村农民一遇自然灾害就容易出现返贫。

如:2008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造成全县大面积椪柑及桔园基础配套设施受损,贫困村的有线电视、电信网络、通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及时恢复,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大部分贫困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那里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落后,有的村虽然通了路但由于路况较差、资金短缺、无力养护,导致与外界物质交流和商品交换十分困难,很多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民始终在贫困中挣扎。

目前,30个被调研村还有43个组没有通公路,有6个村没有医疗卫生室,有91%的农户还没有用上沼气,只有38%的人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无房和危房户还占20%以上。

3、农民收入结构单一。

从调查结果显示:30个特困村大部分农户靠椪柑、烟叶、养殖、水稻及外出打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他们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非常弱,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收入增加缓慢。

据统计,53%的农户家庭收入靠种植业,20%的农户家庭收入靠养殖业,10%的农户家庭收入靠外出务工,17%的农户家庭收入靠其他取得。

4、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贫困人口中,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思想严重,对怎样脱贫致富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有些农民想致富,但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又难以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农民素质偏低,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跟不上。

特别是受贫困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面不广,贫困农民脱贫的难度加大。

据调查:30个特困村初中文化以上的劳动力只占52%,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仅占了48%,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而且还影响了他们外出务工竞争收入较高的非农岗位就业机会。

5、宏观经济影响严重。

近两年来,由于受冰雪灾害、全球金融危机、四川广元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村农产品价格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农民靠农产品价格因素增收和外出打工增收的难度加大,贫困村农民以椪柑、烟叶、养殖、劳务等为主的支柱产业难以发挥效益,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造成部分贫困户因之而返贫。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贫困村农民生产投入普遍缺乏,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都无钱购买,最基本的耕作器械,如耕牛也买不起,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

尽管近几年,国家对这些贫困地区给予了极大扶持,但因受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还是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

当前,金融部门的条块管理,导致政府部门与之协调的能力不断在减弱,加之,扶贫资金投入较少、到位迟缓,严重影响了贫困村支柱产业的发展。

三、消除贫困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能源不足仍是制约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下一轮扶贫工作一定要加大力度,尽快结束贫困乡村基础环境较差的状况。

目前,就我县贫困村而言,重点应抓好椪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无房和危房改造等,争取把它们作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硬性任务来安排,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它们。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

贫困村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核心,重点发展以椪柑为主的水果产业,继续把椪柑产业作为农民脱贫的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抓好椪柑培管、椪柑营销、椪柑品改,增强果品效益;要抓好以山羊、种猪品改为主的畜牧业,以辣椒、烟叶、花生为主的特色经作业。

同时,贫困村要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各贫困村要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3、加大劳务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

扶贫开发参与的主体是农民,帮扶的主体也是农民,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和扶贫开发的兴衰成败。

因此,在扶贫开发中,要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一是要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要搞好示范带动,使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要加大对外输出务工农民的培训力度,重点开展转岗就业培训、回乡创业培训、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扩大就业渠道,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

4、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民抵抗风险能力。

贫困村群众因病、因残及其收入不稳定性等原因,造成返贫的人口较多,而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进一步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结合管理体系建设,将农村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及时纳入扶贫范围,提高他们的生产发展能力;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发生;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农民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