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____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____年的学习中,我参加了一门名为“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的总结。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抗震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产生和传递,以及建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

通过学习抗震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我对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国内外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了解了不同地区和建筑类型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方法。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抗震分析是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静力分析、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通过实例分析和软件模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软件进行抗震分析,包括SAP2000、ETABS等。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视化界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在课程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减震控制技术。

减震控制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我们学习了传统的减震控制方法,如加筋加固、剪力墙等,以及新兴的减震控制技术,如基础隔震、能量耗散器等。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演习,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运用和设计原则。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具有减震控制技术的实际工程,深入了解了减震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掌握了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对抗震设计的兴趣,并且为我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思考

关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思考

关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思考摘要:本文就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表现及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思考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业的热点话题之一,大家围绕各种抗震结构的分析阐述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观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平时,没有灾难时,看似无关紧要,但是一旦震灾来临,就面临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正视建筑物设计的抗震问题,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探索减震措施。

1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1.1 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作用和关系分析众所周知,建筑设计对于建筑抗震性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建筑结构设计相对于建筑设计而言不应有过大的变动,一次一旦建筑设计形成,建筑结构的设计就必须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要求来进行。

如果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抗震设计有了明确要求,那么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应该对建筑的各个构件加以合理布置,才能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协调建筑结构变形与受力状况,整体上提升建筑设计抗震性能。

但是如果建筑设计师没有详加考虑建筑设计的抗震性能,再次情况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尽量的科学布置构件,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增加建筑结构构件的截面积,导致浪费现象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建筑抗震设计中就必须要注重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科学合理的加以对待。

1.2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分析当前,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往往缺乏规范、科学的理论,加上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对地震的防治研究等工作不是很深入,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无法科学合理的开展工作。

即使依照了相关理论与依据,但是由于没有同实际情况紧密的联系起来,难免会出现纰漏。

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抗震设计一般是基于固定参数的,因此很多设计人员仅仅根据计算来完成工作,忽略了实际情况。

比如我国地震设计研究当中把2.81作为地震的降级系数,并赋予小震固定的统计意义。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能够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必须考虑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力的作用,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首先,抗震设计需要对地震力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分析。

地震力是地震波对建筑物产生的作用力,其大小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源距离和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介质的特性等。

通过对地震力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到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从而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抗震设计需要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而常见的抗震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抗震设计还需要进行结构的参数优化。

结构参数的优化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来说至关重要。

参数优化包括结构的几何参数、截面尺寸、材料性能等的选择和调整。

通过合理地优化这些参数,可以达到减小结构破坏的目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进行结构的抗震验算和抗震能力评估。

抗震验算是通过将设计的结构模型简化为简化模型,对结构进行受力计算和分析,以判断结构是否满足抗震设计要求的一种方法。

而抗震能力评估是对已有的建筑结构进行评估,判断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及时提出加固建议。

综上所述,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地震力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分析,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进行结构的参数优化,以及进行结构的抗震验算和抗震能力评估。

这样才能确保建筑构造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力的作用,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同时,随着地震科学的不断发展,抗震设计理论也不断完善,设计师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抗震设计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设计创意和结构抗震的思考

关于设计创意和结构抗震的思考

关于设计创意和结构抗震的思考说到设计创意和结构抗震,这话题可真是深不可测,像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每个建筑师心里都有一本“抗震宝典”。

咱们平时见到的那些高楼大厦啊,看上去稳如泰山,可要是你知道背后为了抗震所做的种种努力,估计得打个寒战。

你想啊,咱们这地方地震多,设计一栋楼时,最怕的就是遇到“天灾”这种东西,防不胜防,所以能不能抗震就成了建筑设计里最头疼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设计师们的脑袋就像是火山口,整天冒烟,脑袋里各种“地震波”飙过,想着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建筑既美观又稳固。

别看外面五光十色的外观,里面的结构可都“战战兢兢”,随时在为抵御地震在做准备。

说到抗震,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反应可能就是“厚重”和“坚固”。

对吧,大家都会想,震动来了就得要硬的东西去顶得住,越坚硬越好。

但你想错了,恰恰相反,最重要的就是“柔韧性”。

建筑设计就像是跳舞,跳得越柔软、越有韧性,越能应对地震的“折磨”。

你知道吧,很多时候,我们感叹一栋楼的外形独特,但实际上,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美学的思考,更是防震的智慧。

它的形状,线条,甚至是用的材质,都是经过了仔细推敲和试验的。

拿那些高楼大厦来说,它们的外形不光是为了看起来帅,里面的结构可得仔细计算,做到刚刚好,不会一动不动,也不能太软,必须得保持一种平衡。

要知道,地震来时,楼栋就像被推来推去的橡皮筋,你看它表面纹丝不动,但内里要承受住那股撼动的力量。

真要抗震,不光要看坚固,还要会“屈服”。

再说了,现在建筑材料真是日新月异。

你要是看着那一栋栋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的大楼,别以为它们只是好看。

玻璃外墙可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抗震测试和设计改进的。

听说现在的建筑设计,材料越轻,抗震效果反而越好,别小看这些现代化的“轻量化”建筑,虽然看起来“空心”,但它们可是强得很。

你看那钢材、铝材,虽然不厚重,但它们的强度超乎想象,像是藏在身上的“秘密武器”。

这种材料不仅减轻了楼体的负担,还能在震动时分散压力,减少建筑物的“摇晃”。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我接触建筑抗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不仅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也是建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抗震学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无情的和不可逆转的。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大小。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设计阶段考虑到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才能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其次,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是将地震作用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综合起来,通过对结构体系、材料、构造形式等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抗震设计的前提是合理组织力学性能和地震效应的相互作用,使结构在所规定的地震动作用下不发生破坏,并且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这一原则指导着建筑师在设计中要有整体的抗震设计思路,考虑结构的整体和全局性能。

在学习抗震设计的方法中,我了解到了常用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如等效静力法、能量法、模态组合法等。

每个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建筑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

同时,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抗侧倾、抗剪和抗扭等方面的设计,以使结构具备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韧性。

另外,我还了解到了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指标。

如设计加速度、位移角、周期等。

设计加速度是指建筑物能够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加速度,位移角是结构由于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角度,周期是结构的振动周期。

在设计中,建筑师需要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除了理论知识,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设计。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思考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思考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思考摘要:综合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的发生情况来看,我国属于地震较多的国家。

综合考量我国各类地震的发生,可以得出频率较高、强度较大、分布较广以及震源较浅是我国地震的根本特征。

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强,所以说建筑物的防震设计十分重要。

世界各国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在抗震设计思路提出伊始就致力于深入研究,至当前阶段已经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果,对基于力学的传统单一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改变。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探析一、分析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明确划分了建筑场地的等级,分别是不利地段、危险地段和有利地段,并要求在进行建筑场地选择时需要将工程的实际需要作为依据,全面掌握地震的活动状况、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的相关资料,进而对抗震设计的有利性、不利性甚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于不利地段而言需要提出相应的避开要求,如实在无法将其避开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如建筑建造在断裂范围内,其结构只能为1-2层的分散单体建筑,并尽量采用整体性基础的应用,对于独立柱基的建筑结构形式要最大限度避免,从而对上部结构的完整性进行增强,不能将甲、乙、丙类建筑建设在危险地段。

在地震时可能会有地陷、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等各类情况发生的地带,此类区域也就是所说的危险地段。

我国典型的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中各类建筑物如处于危险地段,地震对其的破坏都为毁灭性,无论该建筑采取的何种结构形式,震害强度也比其它地段上的建筑物更大。

一般情况下,可用正比例对地震于建筑结构自身重量和建筑结构作用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相同条件下建筑物质量越大其刚度越大,地震的作用也就越大,震害程度相应的越大;如建筑质量较小而正好相反,其刚度更小,地震作用也就更小,震害随之降低。

因此,在进行屋面结构、墙体、楼板、各段、框架以及围护墙建筑时,多对陶粒混凝土、多孔砖、空心塑料板材、瓦楞等相对较轻的材料进行应用,以此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提升。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心得体会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心得体会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心得体会建筑抗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尤其在地震频发的国家,如中国,更加需要注重抗震建筑的建造和设计。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我深知抗震规范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和研究,也渐渐领悟到一些抗震规范的心得体会。

一、抗震规范必须遵守建筑抗震规范是保障建筑物在震动时能够保持稳定的一套指导标准。

规范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试验和实践,同时也总结了历史上的惨痛教训。

因此,无论建筑规模大小,都必须坚持严格遵守抗震规范,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随意更改结构体系、采用不合理的构造,否则会导致结构的脆弱性增加,加剧抗震能力的不足。

尽管有时候,一些小改动看起来对结构的改进显得十分诱人,但一旦违反规范,就很可能造成结构的崩溃,引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细致透彻抗震设计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十分注意细节。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在结构稳定性、抗震性、变形性、破坏过程等多个方面都要进行考虑,尽可能地往安全、经济和美观的方向进行,尽可能使设计实现全面的抗震要求。

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必须细致地考虑各个方面的细节,比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采用适当的材料、考虑地震动力学和体系的层次性,等等。

在细节之间,我们需要做到整体把控,将各个部分加以组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整体。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和尺寸优势,在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都做出满意的考虑。

三、全过程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抗震规范的质量控制,不仅在建筑设计初期,还包括建造和验收。

建筑抗震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地震动和力学特性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对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将风险降至最低。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多次校验和模拟分析,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模拟,并对设计提出修改建议。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控,以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建筑验收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建筑的抗震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抗震设计的背景、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新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抗震设计的背景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具有破坏性的一种,导致大量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引入抗震设计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减小结构受力和破坏程度。

二、抗震设计的原则1. 强度与刚度的平衡原则: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而不发生损坏。

2. 延性与脆性的平衡原则: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延性,即能够在地震中发生一部分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反应。

3. 预防与抵御的平衡原则:结构应通过预防地震作用下的破坏,但同时也应具备抵御破坏的能力,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三、抗震设计的方法1. 基础设计:优化基础的设计,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采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合理的基础尺寸和足够的基础强度,使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作用并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上。

2. 结构设计: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合理的结构尺寸和跨度,以及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构造方式,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产生可控的变形和塑性变形,从而减小地震反应。

3. 抗震措施设计:在结构设计中采取一系列抗震措施,如设立抗震墙、剪力墙、抗震支撑等,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 抗震构件设计:对于结构的关键构件,采取特殊的设计措施来增强其抗震能力,如使用高强度钢材、增加构件截面尺寸等。

四、新技术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抗震设计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核心筒抗震设计和隔震设计。

1. 核心筒抗震设计: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核心筒,使其辅助承担地震力,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核心筒内部设置连续柱和剪力墙,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2. 隔震设计:利用隔震系统将建筑物与地面分离,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相对地面运动,从而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思考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思考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思考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带动了建筑工程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结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建筑结构设计质量也更加的关注。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是主要的设计内容,需要结合抗震设计规范实现良好的设计效果,使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更佳,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为人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安全;抗震前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并与国民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有着较为明显的社会应用价值。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决定该建筑物质量的关键。

所以,相关单位和建筑设计工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建筑结构设计对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各因素的实践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目的。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建筑结构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究出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使其处在稳定状态下,就必须要加大力度开展前期设计,这对于建筑结构设计有了更高要求,需要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为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工作人员在开展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依照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分析,加强对成本的管控力度,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济化控制工作。

同时,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要从房屋建筑的整体和局部入手,依次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对构成建筑中的每一个组成方面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从建筑的整体特点入手,选择合理的地基设计方案和建筑整体结构体系,设计出具有较高安全系数和美观外形的建筑,并通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以此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抗震结构设计也越发重要,不光是因为地震出现的频率渐渐上升,也要保障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从而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并且要确保施工过程中采取先进科学的防震结构设计手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思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思考

宽 比大 , 受剪承载力 的安全储备大 , 结构压弯承载力能决定结构安全性。 为预 防结 构 被 剪切 破 坏 ,有 必要 让 在 强烈 地 震影 响 作 用下 的核心 筒 承 担 1 0 0 %的 总剪力 。 巨型框架要承担的剪力相当于计算它自身承载力的3 倍。 采用弹塑性 分 析结 果 能够 对 巨型 框架 进行 校 对 。为 保证 结 构抗 震 安全 性 , 必须 对 核 心简 的 弹塑 性位 移 角 进行 有效 控制 。 对 一 般 框 架核 心 筒 来说 , 在 小 震 影 响作 用 下 , 框 架 承担 总剪 力 约 为 1 5 %
结构 安 全功 能 在结 构 全部 的 服务 功 能 中是最 重 要 的 。 抗 震 结构 的抗 震 可 靠度比规定的 目标可靠度高。目标可靠度又叫安全度水准。强烈地震会影响 到 结构 安 全 性 。结构 抗震 可靠度 能 反 映结 构 安全 性 的一 系列 变 化 。为 达到 多 级设防的目的, 必须根据_ I = 程结构的不同功能调节 目标可靠度的取值 。 “ 大震 不倒。 中震可修 , 小震不坏” 是三种不同的结构功能状态。处于弹性变形阶段
程结构复杂 。超高层及地 下工 程在过去是不 多见的 。城市大 型建 筑都是 投入 巨资建造 的 , 一旦遭 受地震 破坏 , 会给人 们带来 不可估 量 的经济损 失 。 南此 可 见 , 仅 凭 抗 震 设 防 理 念 很 难 在 地 震 中 有 效 保 护 财 产 人 员 不 受 巨大损失 。
2 、 没有 体 现地 区差 别
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经济落后和发达的沿海地 区还存在 巨大差距 。 地震 出现地不同, 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危害性、 损失程度也有很大差别。 仅通过 三水准抗震设防标准 , 很难达到明确地 区差异性的 目标。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认识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认识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认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合理的结构,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充分发挥抵抗震力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认识:第一,抗震设计应始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

所有的设计都应当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建筑物的其他要求都应当在此基础上得到满足。

第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地震是建筑物最严峻的考验之一,它会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振动、变形、应力和损坏。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的破坏机理和波动特性,根据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动力响应,为结构设计合理的抗震参数。

第三,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

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决定了它所面临的地震风险和要求的抗震能力。

例如,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和重点工程需要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完整,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抗震设计和技术。

第四,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形式在地震中承受的力和应力分布不同,不同的结构形式也存在不同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形式对于地震响应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为建筑结构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第五,抗震设计需要进行详尽的地震勘察和震害评估。

地震勘察和震害评估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只有知道建筑所处的地震地带、地震波的特性和历史震灾情况,才能确定建筑物需要承受的地震荷载,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震、建筑、结构、材料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思考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思考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思考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纵观城市建筑不管从设计理念方面还是结构体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发展的同时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思考一、影响建筑结构抗震的问题影响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大体来说主要有两大问题:建筑物内部问题和外部客观问题,其中建筑物内部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建筑物本身结构性能问题和建筑物原料施工技术问题,外部客观问题主要是指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因素。

下文进行具体阐述: 1.1建筑物内部问题(1)建筑物本身结构性能问题。

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性能是决定建筑物抗震效果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

无论何种建筑物,在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质心和刚心统一重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建筑设计中,为了减小地震的鞭梢作用形象,要将出屋面建筑部分设计的低一些;不规则房屋十分注意离刚心远端抗震墙的设计。

(2)建筑物原料施工技术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原料越好,施工技术越可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就越好。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建筑物原料施工技术和建筑物抗震能力是有一定的正比关心的嘲。

建筑物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原料质量,使用成熟的施工技术。

1.2外部客观问题外部客观问题主要指建筑物所处的地质环境,比如地质松软地方和地址坚硬地方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的防震设计等级是不同的。

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影响是很重要的,高原和平原是不同的,沿海和内陆是不同的,山区和沙漠也是不同的。

另外不同地域的地壳活动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地震高发区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就应该强一些。

有些地区岩石断层、泥石流、山体滑坡现象严重,对建筑物破坏严重。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与应对措施地震灾害会破坏房屋建筑,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房屋建筑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活动场所。

因此,加强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是减少地震损失的有效途径。

所以,需要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深入分析建筑结构特征,制定有效的地震预防措施,提高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

1 抗震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人们对建筑有着新的审美,对建筑的安全性、高度以及造型有着更高要求。

因此,需要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技术人员需要改进施工技术,优化建筑结构,保证施工材料质量。

地震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工程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在人类史上,每次大地震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比如,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有的国家城市数量逐年增加,城市成为人口迁移的集聚地,财富集中在某一地区。

一旦发生地震,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受到科技的限制,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也没有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地震。

因此,地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职能坚持“抗震的基本原则”,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所以加强抗震设计对提高建筑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2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2. 1 框架房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第一,在横向刚性的工程结构中,随着结构分布状态的改变,地震内力的分布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结构层出现较大变化,在结构的垂直方向容易出现薄弱层,对房屋结构造成不利影响;第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对主体地震进行准确的分析,有时容易选择不合理的地震分析模型,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危害,并做出应对措施。

根据我国建筑规范,通常认为处理填充墙对工程结构侧向刚度贡献是一种减少振动自然周期的行为。

因此,站在结构整体的角度上思考这一问题,忽视了在地震作用下,垂直填充墙的分布是否合理;第三,填充墙设计不合理。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

建筑结构抗震感想体会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建筑结构抗震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由于地处地震带,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建筑结构抗震的感想和体会。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重要的是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结构的抗震性能。

地震力是指地震引起的各种作用力,包括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上的惯性力、附加质量力和地震引起的其他作用力。

而结构的抗震性能则是指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抵抗能力,包括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使建筑结构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重多种抗震措施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刚度的方法,如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等,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隔震装置、减震装置等技术手段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还应考虑地震时建筑物的应急疏散和安全避险设施,以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安全地离开建筑物。

建筑结构抗震还需要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

只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才能使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结构的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不仅需要科学的设计和施工,还需要人们的重视和宣传。

地震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来减小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

因此,人们应该加强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抗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提升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的水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重地震力的作用和结构的抗震性能,综合运用多种抗震措施,控制施工质量,加强宣传和教育。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的标志和突出特征,其设计与建设不仅符合城市规划与发展需求,更要满足抗震安全的要求。

在抗震设计中,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种建筑在地震发生时所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成为当前工程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建议。

我们需要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地震作用下,通过合理地选择结构形式、材料和构造等,使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或者破坏,从而达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目的。

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地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建筑结构的特性和性能等。

为了达到抗震设计的要求,需要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设计方案,并采用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加固构件、设置减震装置等。

目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垂直和水平振动特性。

高层建筑由于自身的高度和结构的特点,其振动频率一般较低,容易与地震波频率相吻合,导致共振现象的发生,进而增大了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加大了结构破坏的危险。

高层建筑常常存在柔性结构和刚性结构的转换,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柔性区和刚性区的相互影响容易产生不利效应,加剧了结构的受力状态,增大了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由于高层建筑的群体效应,当多个高层建筑同时受到地震的作用时,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加大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这些问题都为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带来了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一些思路和建议。

可以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来减小共振现象的发生。

例如采用钢框架或混凝土框架结构,合理地设置剪力墙、钢筋混凝土核筒等刚性构件,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刚性和稳定性。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减震装置,如设置减震橡胶支座、减震墙等,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值。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思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思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思考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无疑给建筑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然而,近年来随着地震的多发,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探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震设防目标及抗震设计方法1.1抗震设防目标与风荷载相比,地震作用并不常发生,且持续的时间很短,但强烈的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却非常大,这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智利地震等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发生的大地震我们可以看出。

针对地震这一特点,从安全、合理、经济的角度出发,我国现行的抗震规范把抗震设防目标定为“三水准”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小震不坏,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此时建筑结构应保持弹性状态而不损坏;中震可修,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此时建筑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发生严重破坏,但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此阶段结构有较大的塑性变形。

1.2抗震设计方法对于如何实现“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我国规范则要求采用二阶段的设计方法来实现。

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和使用状态下的变形验算;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

对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对特殊要求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按大震作用时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为了使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讲求方法,并且遵循如下几项原则:2.1合理选择结构体系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对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综合的系统决策。

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思考与应用

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思考与应用

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思考与应用摘要:目前,所有建筑结构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并达到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

因此,为了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建筑业应重视对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的研究,以确保人民的生活质量。

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了现阶段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既有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要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严重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和人民的生活安全。

如果建成后抗震能力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受地震影响的建筑物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积极探索和发展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理念,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1、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建筑设计要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平面轮廓和整体体型决定了建筑的形状。

如果建筑物较宽,平面较大,即使高度降低,也属于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建筑物体型。

在唐山地震中,破坏的最终位置常出现在侧翼过多或平面过宽的位置。

如果在实际施工中修改平面形状使其更简单,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将减少。

总之,不要使空间形状过于复杂,这将尽可能减少地震中对建筑物的破坏。

方形、圆形、矩形和扇形都属于在地震中保持较好的形状,因此它们可以应用于建筑平面。

除了平面外,建筑三维空间的形状也决定了建筑的形状。

就三维空间的形状而言,应注意尽可能保持对称,以防止形状不对称,这意味着建筑物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并且容易发生扭转效应。

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抗震,需要注意对建筑造型的控制。

一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使用合适的形状,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确保对称性[1]。

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抗震概念的应用,还要注意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以提高整体效果。

合理、科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而且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应用过程主要包括:高度、承重、总体布局、功能设计等。

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避免在地质危险区域开展建设项目的施工,必须合理设计和选择施工地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方面思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方面思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方面思考引言地震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性,是一种地壳的随机振动,对于它的运动难以把握,因此也较难准确地计算出遭遇地震时建筑物处于何种特性和参数之中。

现如今我国的建筑抗震理论科学未能达到严密精确的程度,只靠计算的话并不能使建筑具备完全的抗震能力,而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板块交接地带,地震频发,一些重大地震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民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因此加强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地震学和建筑学专业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走向社会,我国建筑的抗震设计技术也越来越纯熟。

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例如设计人员计算方法、结构布置的差异等,使得我国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上出现许多争议。

另外由于新旧抗震设计规范给设计人员带来的对比冲击,设计人员对新的抗震设计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尺度不同,这些都促使我们对我国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一、抗震设计理念的解读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颁布,对我国建筑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水准和两个阶段。

1、三个水准。

第一个水准即地震强度低于建筑物抗震设计强度,这时候的建筑结构变形阶段处于弹性变形,建筑物一般不会受到损坏,仍可正常使用。

第二个水准也就是该地遭遇的地震与该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强度相当,建筑结构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但只要进行稍微的修复就能够正常使用,但也有可能并不需要修复。

第三个水准是该地遭遇的地震强度要高于该地建筑抗震设计强度,此时遇到的地震一般属于罕见的高强度地震,破坏力严重。

但大多数情况下建筑结构的非弹性变形还不至于发生崩塌等破坏,因此发生危机生命的重大破坏还是比较罕见的。

这三个水准也可以一句俗语来形容,也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要达到这三个水准,就必须要求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以抵抗各个级别的地震。

2、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实施是与三个水准的要求相辅相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18-12-15T12:20:50.1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作者:王胜荣
[导读]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明确划分了建筑场地的等级,分别是不利地段、危险地段和有利地段。

酒泉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综合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的发生情况来看,我国属于地震较多的国家。

综合考量我国各类地震的发生,可以得出频率较高、强度较大、分布较广以及震源较浅是我国地震的根本特征。

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强,所以说建筑物的防震设计十分重要。

世界各国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在抗震设计思路提出伊始就致力于深入研究,至当前阶段已经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果,对基于力学的传统单一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改变。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探析
一、分析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明确划分了建筑场地的等级,分别是不利地段、危险地段和有利地段,并要求在进行建筑场地选择时需要将工程的实际需要作为依据,全面掌握地震的活动状况、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的相关资料,进而对抗震设计的有利性、不利性甚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于不利地段而言需要提出相应的避开要求,如实在无法将其避开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如建筑建造在断裂范围内,其结构只能为1-2层的分散单体建筑,并尽量采用整体性基础的应用,对于独立柱基的建筑结构形式要最大限度避免,从而对上部结构的完整性进行增强,不能将甲、乙、丙类建筑建设在危险地段。

在地震时可能会有地陷、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等各类情况发生的地带,此类区域也就是所说的危险地段。

我国典型的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中各类建筑物如处于危险地段,地震对其的破坏都为毁灭性,无论该建筑采取的何种结构形式,震害强度也比其它地段上的建筑物更大。

一般情况下,可用正比例对地震于建筑结构自身重量和建筑结构作用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相同条件下建筑物质量越大其刚度越大,地震的作用也就越大,震害程度相应的越大;如建筑质量较小而正好相反,其刚度更小,地震作用也就更小,震害随之降低。

因此,在进行屋面结构、墙体、楼板、各段、框架以及围护墙建筑时,多对陶粒混凝土、多孔砖、空心塑料板材、瓦楞等相对较轻的材料进行应用,以此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提升。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思考
抗震、消防和人防当属建筑设计中三项灾害预防设计的主要内容。

综合考虑三种灾害造成的后果,其中当属地震灾害的强度最大,但是对于某些规范来说,抗震设计安全概率处于最低程度。

当前阶段我国所采用的抗震规范是对两阶段、三水准设计理论进行应用。

三水准应用的基础是该区域假设的地震强度和地震模型下概率,所以说通常情况下此种单纯性质的结构抗震设计和真实地震反应之间差距非常大,并不能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进行有效保证,充其量只能将损失一定程度降低,这是当前阶段我国现行结构抗震设计中一直无法克服的难题。

抗震规范明确规定了建筑场地危险地段、不利地段和有利地段的具体划分规则,因此结构工程师有必要将不同设计阶段作为依据,将不同的工程地质勘查要求进行提出,争取尽早发现建筑物拟建场地内存在的不利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等,进而可对有效预防措施进行应用。

第一,在进行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时,需要提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要求,需要对建筑物拟建场地的适宜性和稳定性进行侧重。

如存在一个以上的建筑物拟建场地,应要求勘查单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比对分析,并在其中将科学的选址意见或者建议进行提出。

建筑物拟建区域的地形、地貌、岩土工程、地质以及建筑经验等数据为重点内容,进而对该拟建场地的岩土性质、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等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此外,还需要查看不良地质作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

岩溶、泥石流、地面沉降、滑坡、采空区、崩塌、场地与地基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为不良地质作用的主要内容。

第二,应将初步勘察要求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直接提出,并将建筑物拟建场地的稳定性要求作为侧重点。

在查看项目初步勘察报告文件时,应当重点查看建筑物拟建场地的地层结构、地下水埋藏条件、地质构造以及岩土工程特性等内容,不良地质作用的原因、分布状况、作用附魔以及发展趋势等也属于查看内容,进而明确拟建场地稳定性评价结论的准确与否。

此外,还需对建筑物建构可能采用的地基基础类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等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第三,在施工图纸设计阶段提出工程项目的详细勘察需求,其中需要侧重建筑地区的地基岩土工程评价,此项工作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像岩土性质、岩土的基础形式、岩土均匀性、地基类型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都包含在内。

在查看工程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时需要重点查看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具体成因、分布状况、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等进行侧重,并探讨不良作用的整治方案。

如对于勘察报告内所提出的地基处理和基础方案建议存在疑问需要及时进行沟通。

第四,应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借助抗震构造措施来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提升,
对地震中塑性铰形成部位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的充足性进行保证,同时对结构的整体性进行保证。

为了避免抗震设计中发生延性破坏的状况,所以应用强剪弱弯的应对措施,旨在利用其对构件受弯能力和受剪能力的关系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将地震作用的剪破坏和非抗震剪破坏进行对比可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延性是抗震设计中的一个特殊性质,而且十分重要。

要想利用抗震措施实现结构延性保护的目的,必须对影响延性的各项因素进行明确。

影响梁柱等支撑结构延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种类,一个为混凝土上极限压的应变,另外一个则是地震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

这两方面的因素是其它对延性造成影响因素的延伸。

在抗震设计中为了对结构的延性进行保证,通常情况下会对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进行合理把控,保证受压钢筋的合理数量,并借助加固筋对纵筋局部压屈失稳的情况进行应对。

第五,多元化结构形式。

每个结构单元需要对同样的结构体系进行应用,注意需要对其刚度布置的均匀性进行保证。

为了将各构件的抗震能力和作用做大限度发挥并对结构的整体性进行保证,需要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具体原则,具体如下:首先,保证结构的连续性。

如想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还能够保证整体性,那结构连续性是最为直接且重要的防护措施;其次,建筑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性。

将建筑物抗震性能进行提升,进而确保建筑物各个构件之间的承载力可充分发挥,所以说需要增强各构件直接的可靠连接性,使得其可对地震强度的传递需求进行满足,进而对地震时建筑物变形的延性要求进行适应;最后,提升房屋竖向刚度。

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需要保证
其纵向和横向均具有充足的竖向刚度,并确保房屋基础的整体性,以抵抗地震发生时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危害。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抗震设计是评价和衡量建筑物结构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不仅需要对抗震设计提升重视,还需结合当前阶段建筑物的实际应用需求对其进行设计,将不同设计方法应用于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建筑物中,尽最大努力保证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建筑物整体的抗震性和稳定性,进而最大限度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最终对地震于我国社会各界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宇.建筑抗震结构实际有效方法论述[J].建材与装饰,2018(09):110.
[2]陈明.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52):102.
[3]黄山.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17(02):15-16.
[4]杜晓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优化策略[J].山西建筑,2017,43(16):59-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