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英译本对比
《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这次期末论文我选择了简·奥斯汀的著名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翻译译文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是作者简·奥斯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声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
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与偏见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纠葛为红线,主要描绘了一副绝妙的世俗画。
夏洛特和柯林斯讲究实惠、急于寻找归宿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不存在真正的幸福。
家境并不富裕的夏洛特之所以选择虚伪、愚蠢的柯林斯完全是出于经济和面子的考虑,代表了当代主流的婚姻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妇女的可悲命运。
轻狂无知的莉迪亚和表里不一的威科姆私奔是受美貌和情欲的驱使,丝毫不顾及家人和社会道德准则,二者的结合也是达西为保全体面出钱促成的婚后不久就情淡爱驰了,生活上还要靠亲戚的接济度日。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通 过 比 较 发 现 雷立 美 作为 女 性译 者 对 翻 译产 生 了 巨大 的影响 能更准 确 地 表 达 作 者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思 而 孙 致 礼
,
t D 二h o y n w … … 雷立 美 版翻译 他 打开这卷 k 了一 书 时 莉迪 亚打 个 呵 欠 待他 非 常 音 调 乏 味 一 本书 正 : 经地 读 了还 不 到三 页 莉迪 亚便打 断他 说 妈妈 你 知 道
i m h
u
, ,
、
“
。
,
“
,
尽 管女 性 与 翻译 的融 合 是 一 种 偶
, , , 。
意 识 不 受重 视 的 情 况 下 不 贴切
,
,
译文 中对 女 性 的形容 非 常 的主 观
,
。
、
有 时甚 至 出现错译 原 文 的想 象
。
而 且 对女 性 的形容
,
词 常 常带 有 贬低 的意 思
关 键词
:
译文 比 较
: :
;
女性 主 义
.
[ 中图 分 类 号 ] [ 文章 编 号 ]
,
。
他一 本正 经
单 调 乏 味地还 没 念 完 三 页
”
妈 你知 不 知 道 … …
而 孙致 礼 则译 为
3
.
P 雷立 美将 a
g
e
她便打断 了他 妈 译 为 打 了一 个 哈欠 气
“
: “
:
“
目 瞪 口 呆地 盯 着
”
。
很 显 然后 者 不 如 前 者
。
更 能体现 莉迪 亚 对 权 势 的不 屑 的态 度 结语
更能体现 女 性 主 义 意 识 而 孙 礼 致 版 的译文 中语 气更加铿 锵有力 这 与 女 性 的 自身 气 质 不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从选词、篇章连贯性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阐述两个译本各自的特点,比较其中的得失。
标签:选词篇章连贯语言风格差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所创作的六部完整小说里最优秀的一部。
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傲慢与偏见》,译林出版社,2007)。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
作者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这些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韦克汉姆、柯林斯这类遭到挖苦讽刺的人物,作者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凝练的语言和幽默讽刺的对话艺术,烘托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市面上见到的有王科一、孙致礼、王晋华、罗良功、谢红等人的译本。
其中相对较早并有较大影响力的是王科一(以下简称王)和孙致礼(以下简称孙)的中译本。
笔者在研读这两个译本时,发现它们在选词、篇章连贯性、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选词方面译者在翻译时,词汇的选择非常重要。
选词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应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王: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孙致礼: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此句为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里最为经典的一句话,作者运用反讽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婚姻观,同时也为文章的喜剧性埋下伏笔。
《傲慢与偏见》三种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三种译本对比赏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撰写的叙事小说,作品以极强的观察力表现了十八世纪英国上层社会流行的各种社会习俗和思潮。
简奥斯汀在她的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热情、关怀和友谊的家庭,然而她又注意到人们在思想的观念上的分歧,以及性别的偏见甚至导致的痛苦和悲剧。
《傲慢与偏见》小说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受到推崇,不少知名作家都将其视为参考作品,而译本也成了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
那么,我们来看看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三个译本,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首先,我们来看看《傲慢与偏见》比较有名的译本迟子乔先生翻译的译本。
该译本精确把握了原著的精髓,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句法、语意和情感的平衡。
他的译本翻译精确而准确,虽然没有添加什么有创意的词汇,但有利于保持原著的简洁性,而且表达更加流畅,更容易理解。
随后,我们再来看看另一本译本崔新元先生翻译的译本。
虽然崔先生的翻译技巧没有很多创新,但他给文字赋予了几分深情,使文字看起来更可读,而且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他的译本不仅仅能够精准地表达出原著的意思,还能够体现出文字中的情感和表达能力,使得文字看起来更加生动,更能深入人心。
最后,我们来看看最新出版的译本张舒植先生翻译的译本。
这本译本不仅翻译准确,语汇也提升到新的高度,比原著更加生动精彩,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特别是他在翻译中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把文字中的情绪和压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文字更加抒情而富有深度。
不同的译本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译本,都可以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简奥斯汀笔下真实存在的社会礼教、倾斜、稳定和物化思维等元素,进而探究不同文化中不同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总之,不管是迟子乔、崔新元还是张舒植先生翻译的译本,都完美地把握了《傲慢与偏见》小说中流露出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元素,为我们欣赏简奥斯汀作品提供了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读书体验。
期待有更多的译者能够把简奥斯汀的作品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可以欣赏到她的作品中深刻的意境。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在中国的著名译者中,王科一和孙致礼是我们最熟悉的。
作为20世纪英译中文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两位译者都曾将英国浪漫主义大文豪达芬奇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译成中文。
在这两种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深刻而微妙的反讽。
首先,从王科一的译本来看,他对通俗语的处理非常出色。
这种精准的选择带给读者细腻的情感和表情,而且他的译文具有极强的韻律感。
例如,当本特鲁克抱怨把傲慢视为最坏的罪行的那句英文:”Vanity and pride are different things, though thewords are often used synonymously”,王科一将其译为“高傲与骄傲,虽同称还不异类”。
这段话中完美地反映出人类对傲慢的坚持和偏见,同时也影射出当时人们对傲慢的错误看法,这正是王科一提出的反讽。
另一方面,孙致礼在译稿中也展示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和技巧。
他处理古典文献时运用了精巧的句式,处理通俗文献时涉及细腻的生活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当伯特莱克说到“傲慢是一种悬殊不容的罪孽”,孙致礼翻译成“傲慢罪孽极大,怨之至深”,而不是简单直接的译出对抗的感情,而是把傲慢的分量更加凸显出来,让读者觉得有种震撼与愠怒的情绪。
从这一点来看,孙致礼也是在施加鲜明的反讽。
从以上对比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译中文的王科一和孙致礼都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十分重视手法上的反讽,尤其是孙致礼,译作中对古典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发挥格外出色。
他们的译稿把文本中的反讽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张力,而且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达芬奇的文学手法。
如此,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中的反讽,令人敬佩,值得细细推敲。
它们也是西方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西方文学翻译起到重要作用。
《傲慢与偏见》英译本对比
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的中文翻译版本阅读笔记0948407 檀芬《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代表作,该小说写于18世纪90年代,虽然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阅读与批评,但社会阅读兴趣却始终长盛不衰,其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影响着一代代作家。
小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这四桩婚姻,深刻揭露了物质因素在婚姻关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小说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成为小说的灵魂。
目前至少已有12个译本出版,其中流传最广的译本有两种,一种是50年代王科一的译本,另一种是80年代末孙致礼的译本。
王科一(1925--1968),文学翻译家。
安徽太平(今黄山)人。
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
先后任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翻译作品主要有:《伊斯兰的起义》、《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海华沙之歌》、《十日谈》等。
孙致礼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
孙教授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
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两个译本流传至今,各有其独到、吸引人之处。
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翻译、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若我们细看,可以看到一些译者翻译的不同之处。
两个译本在篇章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
原著中共61章(chapter 1--chapter 61),孙译本:第一卷(第一章至第二十三章),第二卷(第二十四章至第四十二章),第三卷(第四十三章至第六十一章);王译本则是与原著相一致从第一章至第六十一章。
傲慢与偏见中英文对照
1 The Bennets'new neighbour1 班纳特家的新邻居It is a truth well known to all the world that an unmarried 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must be in need of a wife.And when such a man moves into a neighbourhood,even if nothing is known about his feelings or opinions,this truth is so clear to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they think of him immediately as the future husband of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家产万贯而又尚未婚配的男人一定需要一个贤内助,这是一条世界上尽人皆知的真理。
当这样一位男人搬到了附近时,这条真理在邻居们心中就显得更加清楚,他们哪怕对他的感情或意见一无所知,也会马上把他当作他们哪个女儿未来的丈夫。
‘My dear Mr Bennet,’said Mrs Bennet to her husband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 someone is going to rent Netherfield Park at last?’“亲爱的班纳特先生,”一天,班纳特夫人对她丈夫说,“你听说了吗?尼日斐庄园到底还是租出去了。
”‘No,Mrs Bennet,I haven't,’said her husband.“我还没听说,班纳特太太,”她丈夫说。
‘Don't you want to know who is renting it?’cried Mrs Bennet impatiently.“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要租吗?”班纳特太太不耐烦地嚷了起来。
《傲慢与偏见》的双译本赏析
- 239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傲慢与偏见》的双译本赏析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颖【摘要】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傲慢与偏见》的第一章进行分析和鉴赏。
通过双译本的平行对比分析,阐述两种译文在用词、句子选择和语篇构建等方面再现原文语言之美的优缺点。
【关键词】译文赏析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之美1.语言之美。
(1)意境美。
本文开篇并没有对历史背景或是乡村景象的描写和渲染,但是从贝内特夫妇的对话中不难发现当时英国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
女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婚姻是关键。
家长们为帮女儿找到有钱的女婿到处打探消息。
(2)节奏美。
贝内特夫妇对话对比强烈,情绪反差很大。
话语的长短对比和大量运用语气词,使原文节奏快慢交错。
(3)语义美。
每次提到丈夫时均为“Mr. Bennet ”,提到太太时则不是“Mrs. Bennet ”,要么以“his lady ”或“his wife ”或“she ”来指代,要么根本就不提,进一步突出了男女地位有别的社会语境。
(4)修辞美。
本章在贝内特先生言语中还始终贯穿一大讽刺。
表面上看贝内特先生对于妻子的话题并不感兴趣,其实则不然,他一步步诱导着妻子将这个消息从头到尾的倒出。
(5)错综美。
开头一个荒谬无稽的真理,似乎严肃而庄重,而下面却是夫妻间急迫攀亲嫁女极具讽刺的对话,可笑而滑稽。
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是体现了一种错综之美。
2.形象之美。
(1)绘画美。
文章虽然没有关于当时乡村生活的描写和社会背景的介绍,但是从两夫妻的对话中却能窥见18世纪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一生追求的焦点。
(2)形象美。
从第一章贝内特夫妇的对话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贝内特夫妇形象饱满,个性鲜明。
贝先生不苟言笑,好冷嘲热讽;贝太太性子急,好打听,见识浅薄又咋咋呼呼。
3.感情之美。
本文选取原著的第一章,就孙致礼和王科一的译文进行平行文本的分析与赏析。
对比两人译文在忠实原文内容基础上再现文本美学价值上的优缺点。
(1)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王: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译本对比10页word
《傲慢与偏见》译本对比故事主要围绕着班纳特太太如何把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其中又以二女儿的婚事为主线。
男主人公达西富有、高贵却十分高傲;二女儿伊丽莎白年轻、任性且聪明活泼,却对达西心存偏见。
爱情在两人之间忽隐忽现、步履维艰,但终于两人打破了这种傲慢与偏见。
小说最终在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落下帷幕。
小说不仅在文字和语言风格上令读者沉迷与陶醉,更以严谨的结构、饱满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吸引读者步步深入,逐渐进入小说的美妙世界。
文中描述的文本为简?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英文版本中的一个,用以校验,以下简称原版;两个中文版本分别为孙致礼和辛慧的版本,以下分别简称译一和译二。
在拜读了两位老师的中文译本后,笔者觉得两译本各具特色,试摘录其中一些句子,稍作对比欣赏:原版:An invitation to dinner was soon afterwards dispatched;and already had Mrs.Bennet planned the course that were to do credit to her housekeeping,when an answer arrived which deferred it all.Mr.Bingley was obliged to be in town the following day,and,consequently,unable to accept the honor of their invitation,etc.Mrs.Bennet was quite disconcerted.She could not imagine what business he could have in town so soon after his arrival in Hertfordshire;and she began to fear that he might be always flying about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and never settled at Netherfieldas he ought to dy Lucas quieted her fears a little by starting the idea of his being gone to London only to get a large party for the ball;and a report soon followed,that Mr.Bingley was to bring twelve ladies and seven gentlemen with him to the assembly.The girls grieved over such a number of ladies,but were comforted the day before the ball by hearing,that instead of twelve he had brought only six with him from London,his five sisters and a cousin.And when the party entered the assembly room it consisted only of five all together,Mr.Bingley,his two sisters,the husband of the eldest,and another young man.(Chapter 3)译一:过了不久,贝内特先生便发出请帖,请宾利先生来家里吃饭。
_傲慢与偏见_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2008年第5期(总第111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 inorities(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5Oct.2008《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何 静(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本文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了对比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的质量与译者对英汉差异的掌握情况休戚相关,有力论证了用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去指导翻译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也深切感受到英汉对比研究对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英汉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和输出的干扰,从而促进目标语的学习、提高目标语输出的质量。
关键词:对比研究;英汉差异;翻译实践;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8)05-0138-04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
小说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为主线,描述了四桩婚姻,揭露了金钱在婚姻以及人际关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目前该经典名作已有十多个中文译本,笔者就其中两个从英汉差异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张玲和张扬的译本(以下简称张译),另一个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的雷立美的译本(以下简称雷译)。
本研究所依据的原著是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
笔者以英汉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将两个译本作了深入的比较,发现一些迥然不同之处,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讨论这些差异:静态与动态,物称与人称,替代、省略与重复,长句与短句。
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对英汉差异的了解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有力论证了用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去完善英汉互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提高译文质量的价值和意义。
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语句分析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1>译文一(王科一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理。
1这一译文把“that”之后的从句作为译文的主语,利用两种语言的各自习惯相互转化,并且使用单身汉这一俗语,使译文通俗易懂。
2这一译法运用了切分移位,把整句话切分翻译成短句,并把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提前,把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后置。
<2>译文二(义海译):举世公认,一个拥有一大笔财产的单身男人,必定想娶一个女人做太太。
这已成为一条真理。
1运用了切分断句译法,把原文中的长句断成各个短句,符合中文习惯。
2但这一译法以一本正经的姿态来叙述,缺少了原文的幽默感。
3量词的翻译严格地遵照了原文,a truth一条真理,a single man一个单身男人, a good fortune一大笔财产, a wife一位太太.<3>译文三(张经号译):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条真理无人不晓。
1利用了意译法,把“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译成了“这条真理无人不晓”,是译文口语化,通俗化。
2但“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一句译文,语言过于直白,缺少原文的幽默韵味和婉转。
3这里运用到减词的手法,省略了量词a 的表述。
<4>译文四(雷立美译):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1这一译法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使用了中华成语,使得语言更具中国味.2量词的翻译遵照了原文,a 都翻译了出来。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中翻译用词的变化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中翻译用词的变化摘要:译者作为中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不仅要如实地传达出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还要能使读者能清楚明白地读懂其含义。
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的选词格外重要,能表达同一种含义的词语有很多,但是要选出能够精确的表述原文含义的词却不简单。
因此我从从英汉翻译选词的角度,根据《傲慢与偏见》孙致礼先生与李继宏的两种中译本,通过不同时代的翻译风格和原文内容的传达来比较其选词的变化。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翻译;选词变化一、选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家Eugene·Nida(1914-2011)“动态对等”的理论中,他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所以要选择表达原文含义的词语是译者在翻译时的重点与难点。
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部著作时,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会因其个人翻译风格的不同而在选词上千差万别,而不同时期的译本中,也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在词语上有很大的变化。
林语堂曾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因此在翻译时不仅仅是把原文的字面意思用汉语表述出来,而是应该通过准确的词语讲原作者的思想呈现给读者。
他还从另外的角度把他提出的三条翻译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即“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
所以译者不仅是把另一种语言转换成汉语,而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传播文化艺术的责任。
二、《傲慢与偏见》两汉译本中的选词比较《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著名代表作,以乡绅女儿伊丽莎白的视角讲述了具有阶级差距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保守的社会风情及乡镇生活。
该书写于十八世纪,与现在时间间隔较远,所以书中所描述的的英国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在有所差异。
在此我选择孙致礼先生和李继宏的译本来进行對比,因这两种译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且两位译者的的风格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选这两种译本来比对选词上的不同。
孙致礼先生的翻译在用词上谨慎、考究。
_傲慢与偏见_两个译本比较
WATCH YOUR STEP ( 上/下楼梯要小心) WATCH YOUR HEAD( 小心碰头)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 汉语标示语的英译就是跨文化 交际, 而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就是一种文化 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与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的 转换, 在这过程中, 有一些词语的歧义本来并不是歧 义, 但因受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差异或不同的 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了歧义。因此, 汉语标语文本的 英译时, 需要注意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中语言形式和语 用功能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差 异, 恰当地套用英语标示语的常用词语和句式, 对于涉 及文化背景的标示语作适当的补充说明, 使其尽可能 地符合译入语的语用习惯, 让外国朋友读懂并乐于接 受, 这样才能使对外宣传工作取得成功。
关键词: 忠实 通顺 风格再现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8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女 作 家简·奥斯汀( 1775—1817) 的代表作。它是一部雅俗共 赏, 脍炙人口, 百代不衰的长篇佳作。小说成于1796年, 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 讲述了伊丽莎白与 达 西 、简 与 宾 利 、莉 迪 亚 与 威 克 姆 、夏 洛 蒂 与 柯 林 斯 这 四桩婚姻, 深刻揭露了物质 因素在婚姻关系、人际关系 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小说情节错综复杂, 引人入胜; 人物刻画惟妙惟肖, 形象逼真。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 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 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 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成为通篇的灵魂。
王 译 : 他 才 收 回 自 己 的 目 光 , 冷 冷 的 说 : ”她 还 可 以, 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 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 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
孙译: ……冷落…… slight 本 意 为 to treat as of small importance; make light of; to treat with discourteous reserve or inattention. 伊 丽莎白小姐虽然不及大小姐漂亮, 但是她聪明机灵, 活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种中译本对比研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种中译本对比研究陈飞飞 长春理工大学摘 要:继“文化转向”之后,在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的结合下,诞生了一项突破性的翻译理论成果—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本文选取《傲慢与偏见》第十九章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两个中译本,在植入性别因素的翻译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最后提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若能以女性翻译理论为指导,再加上女性主义意识,就能更好地把握原文所表达的女性主义元素。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译文比较;女性主义意识作者简介:陈飞飞(1991-),女,汉族,河南省汝州市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14-01一、引言在西方文学史上,《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的以展现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它是由英国著名女性文学作家简•奥斯汀创作,表达女性独立思想的经典之作。
本文以女性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两位性别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遣词造句的不同,从而总结出女性主义意识在翻译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中以“忠实”为翻译的最高标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的首要原则,要做到信。
但是女性译者却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她们反对绝对忠实的原则,认为应该为原文的翻译注入新的、能够体现原文的元素,而不仅仅是对原文的忠实。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希望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女性的角度、把握女性意识,对原文进行创造和再创造,也即是从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新的翻译实践。
三、文本分析“Upon my word, Sir,”Elizabeth said, “your hope is rather an impossible one after my declaration… I am absolutely serious in my refusal一You could not make me happy, and I am convinced that I am the last woman in the world who would make you so, Nay, were your friend Lady Catherine to acknowledge me, I am persuaded she would find me in every respect ill qualified for your wife.”(雷):“讲实话,先生,”伊丽莎白说道“你还抱什么期待,我已经明确拒绝你了。
《傲慢与偏见》对比分析
《傲慢与偏见》(节选一)翻译对比分析1.It is a truth univers ally acknowl edgedthat a singleman in possess 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1>译文一(王科一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理。
<2>译文二(义海译):举世公认,一个拥有一大笔财产的单身男人,必定想娶一个女人做太太。
这已成为一条真理。
<3>译文三(张经号译):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条真理无人不晓。
译文一把“that”之后的从句作为译文的主语,利用两种语言的各自习惯相互转化,使译文通俗易懂。
译文二运用了断句译法,把原文中的长句断成各个短句,符合中文习惯。
译文三利用了意译法,把“Itisatruthunivers ally acknowl edged”译成了“这条真理无人不晓”,是译文口语化,通俗化。
1.However littleknown the feeling 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 g a neighbo 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 ding familie s, that he is conside red as the rightfu l propert 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 rs.<1>译文一(王科一译):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做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评《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
评《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摘要:反讽是《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精髓所在。
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
王(V1)、孙(V2)、张(V3)三个译本各尽所能、各有千秋,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①① 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Z].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1以下各处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原文均引自该书其三个译本分别为王科一. 傲慢与偏见[Z].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孙致礼. 傲慢与偏见[Z].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1; 张玲张扬. 傲慢与偏见[Z].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文内依次以V1 V2 V3表示)关键词:反讽;翻译;赏析Irony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指故意用与原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以达到谐谑、嘲弄、讽刺、喜爱和亲昵的目的。
英语里irony的含义远比汉语里的广泛,它不仅指作为修辞格的verbal irony(反语),也指一种文学技巧(a literary device),主要包括:verbal ironydramatic irony(戏剧性反语)和situation irony(情况反常)即literary irony(嘲弄[1])(p306)。
此外,irony还被人们用来表示一种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心态:对世界加以描述、分析与推断,或对世界的矛盾和对抗表现出的一种冷静的、超然物外的态度等等[2](p64)。
Irony作为英语辞格(verbal irony)和汉语的反语基本相同。
Irony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作者或言者的真实思想往往取决于个别词语的微妙差异,说出的话语是一回事,而其所指却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在翻译中直接表达出来便会显得生硬、不宜[3](p218)。
某些副语言特征(如拼写、语调)是构成某段话语特征的基本要素,在实际翻译中要重现这些特征绝非易事。
傲慢与偏见译本对比
傲慢与偏见译本对比《傲慢与偏见》原著由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于1813年出版,书中描述了英国上流社会当时主流的原教旨主义思潮。
该作品先后被译成了三种不同版本,即中文版、俄文版与英文版,其中,中文版以张友梅的译文为主。
Ⅰ、主要内容:1.中文版:张友梅翻译的中文版以讽刺浓厚的语气和对比鲜明的叙写,再现了《傲慢与偏见》丰富的情节,给读者以凝重的思想及活力四射的文字形象,深受读者的欢迎。
2.俄文版:俄文版由俄国著名译者马尔科夫理解并翻译而成,该版本表现出浓郁的豪放气息,偏向原始浓烈的文学格调,其中潜藏着丰富的赞美之意。
3.英文版:英文原版则更贴近简·奥斯汀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细腻优美的语言在简约而不乏深情及哲思上完美展现。
Ⅱ、文字风格:1.中文版:张友梅翻译的中文版将英文原版特有的哲理性与倒钩表达得当地涵盖其中,在简练的中文文字中流淌着哲思,把英文原版的内涵写得恰到好处。
2.俄文版:马尔科夫翻译的俄文版则更偏重于感性,犹如比喻、排比及押韵,将深情挂于语言之上,古典感十足,非常耐读。
3.英文版:英文版的简·奥斯汀的文字,更加清新、细腻、甚至可爱,把读者带入一个自由文学的花园中,使读者受益良多。
Ⅲ、思想体悟:1.中文版:中文版的思想体悟比较脚踏实地,通过场景的实际描述,反映出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原教旨主义思潮。
2.俄文版:俄文版更是带着浓浓的豪放气息,将情节片段中暗藏着的阳刚、英勇和追求美好的精神流露无疑,令人神往不已。
3.英文版:英文版则更加直接,像是冰凉清澈的泉水,恰恰说明人性本质中内在的美好,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文学真谛的认知。
Ⅳ、读者反响:1.中文版:张友梅的中文译文深受读者的喜爱,不同的体悟能够搅动读者的情绪,令人津津乐道不已。
2.俄文版:俄文版也受到众多读者的推崇,在翻译后,书中激情澎湃的抒写更能够触及人心,令人潸然泪下。
3.英文版:最后,简·奥斯汀原著不乏细腻优美与深刻哲理的语句,书中的文字更像是清澈的晨曦一样,将故事中的热情挂于语言之上,为读者带来欢乐思想。
傲慢与偏见原文对照
傲慢与偏见原文对照《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原文和对照的翻译:原文:"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翻译:"众所周知,一个财富富裕的单身男人必然需要找个妻子。
"原文:"To be fond of dancing was a certain step towards falling in love."翻译:"热爱跳舞是坠入爱河的必经之路。
"原文:"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romantic novel that revolves around the lives of the Bennet sisters and their pursuit of love and marriage.翻译:《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围绕班纳特家姐妹及其追求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浪漫小说。
原文:Elizabeth Bennet, the protagonist of the story, is an intelligent and independent young woman who challenges societal norms and expectations.翻译:伊丽莎白·班纳特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她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年轻女性,挑战社会规范和期望。
原文:Mr. Darcy, the wealthy and proud aristocrat, initially appears arrogant and disdainful, but later reveals his true character and falls in love with Elizabeth.翻译:达西先生,这位富有而傲慢的贵族,一开始显得傲慢和轻蔑,但后来展现出他真正的性格,并爱上了伊丽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的中文翻译版本阅读笔记0948407 檀芬《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代表作,该小说写于18世纪90年代,虽然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阅读与批评,但社会阅读兴趣却始终长盛不衰,其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影响着一代代作家。
小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这四桩婚姻,深刻揭露了物质因素在婚姻关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小说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成为小说的灵魂。
目前至少已有12个译本出版,其中流传最广的译本有两种,一种是50年代王科一的译本,另一种是80年代末孙致礼的译本。
王科一(1925--1968),文学翻译家。
安徽太平(今黄山)人。
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
先后任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翻译作品主要有:《伊斯兰的起义》、《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海华沙之歌》、《十日谈》等。
孙致礼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
孙教授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
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两个译本流传至今,各有其独到、吸引人之处。
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翻译、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若我们细看,可以看到一些译者翻译的不同之处。
两个译本在篇章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
原著中共61章(chapter 1--chapter 61),孙译本:第一卷(第一章至第二十三章),第二卷(第二十四章至第四十二章),第三卷(第四十三章至第六十一章);王译本则是与原著相一致从第一章至第六十一章。
两位译者对篇幅的不同处理,笔者认为孙致礼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对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处理后,对整部小说结构上的分解,便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情节的把握。
而王译本则是一气呵成,真实再现原作的风貌,这是出于对原作的忠实的考虑。
下面笔者将就两个译本其他方面的不同进行粗略比较。
一、名称翻译翻看两本译作,很容易发现两位译者对书中人名、地名翻译的出入:1.人名。
The Bennets一家,班纳特(王译),贝内特(孙译)。
家中的五位女儿们的名字翻译也不尽相同。
对Elizabeth ,两位译者均译为伊丽莎白,而对伊丽莎白的昵称Lizzy、Eliza两个版本则不同,丽萃、伊丽莎白(王译),莉齐、伊莱扎(孙译);而像Jane、Catherine 、Mary两个版本则有较大的不同,王译分别为:吉英、咖苔琳、曼丽。
孙译分别为:简、凯瑟琳、玛丽。
再如Mr. Bingley 的翻译,王译为彬格莱,孙译为宾利。
2.地名。
如Netherfield Park,王译为尼日斐花园,而孙译为内瑟菲尔德庄园;王将Hertfordshire译为哈福德郡,孙则将其译为赫特福德郡。
这些翻译差异,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译者所处年代的不同所造成的。
王科一生活在50年代,我国尚未对外开放,文化交流还不多,外国文学在国内没有广泛流传。
孙致礼则是在80年代后进行翻译,参考了前人译作并赋予更洋化的内容。
读者们更倾向于孙译版本。
王译本的人名、地名并不是那么常见,一些甚至会让人觉得别扭。
二.忠实原文翻译的生命在于内容要忠实于原文,否则就不是翻译了。
而译文忠实与否,首先取决于理解是否准确。
所以翻译之前首先要吃透原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用地道的母语表达出来。
例如:1."When to these recollections was added 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 it may be easily believed that the happy spirits which had seldom been depressed before, were now so much affected as to make it almost impossible for her to appear tolerably cheerful."(chapter 37)王科一的翻译是:“每逢回想起这些事情,难免不连带想到韦翰品格的变质,于是,以她这样一个心情愉快而难得消沉沮丧的人,心里也受到莫大的刺激,连强颜欢笑也几乎办不到了,这是可想而知的。
”王将“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译成“韦翰品格的变质”,而从小说中我们了解到韦翰从小就是一个品质恶劣的人,而不是突然变坏的,这样翻译违背了原作者的本意。
"development"在这里不是说此人品格有什么发展变化,而是说女主角对他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被他蒙骗,到后来认清他的真面目。
因而"development"在这里应该是"revelation"(揭示、展示)的意思。
而孙将"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译为“渐渐认清了威克姆的真面目”而不是“韦翰品格的变质”,更好的反映了原作的本意。
2."......he withdrew his own and coldly said, “She is tolerable; 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 me; and I am in no humour at present to give consequence to young ladies 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en."(chapter 3)王译:他才收回自己的目光,冷冷的说:“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
”孙译:他才收回自己的目光,冷冷地说道,“她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
眼下,我可没有兴致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落的小姐。
”"slight" 本意为"to treat as of small importance; make light of; to treat with discourteous reserve or inattention",伊丽莎白虽然不及简漂亮, 但聪明机灵, 活泼可爱, 即使在舞会上缺少男士邀请, 但是也不至于受人冷眼看待, 显然应取第一释义,。
故而孙译为“冷落”之意更贴近原文。
3.Mr Bingley intended it likewise, and sometimes made choice of his county; but as he was now provided with a good house and the liberty of a manor, it was doubtful to many of those who best knew the easiness of his temper, whether he might not spend the remainder of his days at Netherfield, and leave the next generation to pur chase1 ( chapter 4) 王译: 彬格莱先生同样有这个打算, 并且一度打算就在自己的故乡购置, 不过目前他既然有了一幢很好的房子, 而且有庄园听他任意使用, 于是那些了解他性格的人都说, 像他这样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下半辈子恐怕就在尼日斐花园度过, 购置田产的事又要留给下一代去做了。
孙译:宾利先生也有这个打算……还有一座庄园供他打猎……这段是讲彬格莱打算购置田产的事,现租住在尼日斐花园,又有"the liberty of a manor", 购置田产的事又要留给下一代去做了。
从原著第五十三章" When you have killed all your own birds, Mr Bingley,"said her mother,"I beg you will come here, and shoot as many as you please on Mr Bennet's manor"了解到,"liberty"是指"shooting rights(狩猎权)" 。
故 "the liberty of a manor"应译为“可供打猎的庄园”。
王译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 使译文与原文出现偏差。
而孙译则是参照了上下文并且将语句放置于实际的语境当中,与原作更加接近。
4.To be sure, it would have been more for the advantage of conversation, had Miss Lydia Bennet come upon the town; or , as the happiest alternative, been secluded from the world in some distant farm house1 ( chapter 50) 王译: 当然, 如果丽迪雅·班纳特小姐亲自上这儿来了, 或者说, 如果她恰恰相反, 远离尘嚣, 住到一个偏僻的农村里去, 那就可以给人家增加许多谈话的资料。
孙译:......踏进那烟花世界......丽迪雅与韦翰私奔, 方圆邻近, 人们议论纷纷,班纳特一家颜面丢尽。
如果"Miss Lydia Bennet come upon the town", 则更会让人说三道四。
那一定是比“私奔”更严重的丑事。
根据Donald J. Gray'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of P&P 的解释,"come upon the town"是" become a prostitute"即“成为妓女”的意思, 笔者试译作“沦落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