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堡尔效应
穆斯堡尔效应
主要内容:
1
2
穆斯堡尔效应 穆斯堡尔谱学 穆斯堡尔实验技术
3
4 5
穆斯堡尔谱学的应用
穆斯堡尔谱学的发展
1.穆斯堡尔效应
have discovered an unexpected effect which now bears your name. You have explained this effect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and thereby created a device which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numerous realms of physics, and which is nowadays being investigated and put to use in a large number of physical laboratories. By your discovery it has become possible to examine precisely, numerous important phenomena formerly beyond or at the limit of attainable accuracy of measurement.
引力红移是三个验证爱因斯坦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效应之一(光 线在太阳附近的偏折、行星近日 点的进动)。
穆斯堡尔学与核物理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利用超精细相互作用测量相关系数
超 精 细 相 互 作 用
Ⅰ.电单极相互作用
同质异能移
Ⅱ.电四极相互作用
四极分裂
Ⅲ.磁偶极相互作用
磁超精细分裂
穆斯堡尔
穆斯堡尔当一种原子核发射的电磁辐射(g辐射)作用于同一种原子核上时,一般不会发生共振吸收,这是因为原子核要受到反冲,g辐射的能量和频率将会减少在穆思堡尔效应被发现以前,一般采用补偿反冲能量损失的办法来研究g辐射的共振吸收,但是,这样观察到的共振谱线的宽度远大于核谱线的自然宽度,共振吸收的信号太弱,本底太强,使得核谱线共振吸收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1958年,穆思堡尔在研究铱低温g辐射共振吸收实验时发现:如果发射或吸收g辐射的原子核束缚在晶体的晶格中,便可以消除原子核反冲及其对波长的影响。
这种无反冲的g辐射共振吸收效应就被称为穆思堡尔效应。
1960年,人们利用穆思堡尔效应成功地验证了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红移。
现在,穆思堡尔效应应用十分广泛,除了是研究固态物理微观结构的一种有力工具外,它的应用几乎遍及物理学的各个部门,甚至在化学、分子生物学、地质学和医学等方面也都起着广泛和重要的作用。
穆斯堡尔谱学给出的信息:穆斯堡尔谱学主要论述的是具有一定体积的原子核与其周围环境电或磁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一方是原子核,它具有电荷、电四极距和磁偶极距,相互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环境在核处形成的电荷分布、电场梯度和磁场。
所谓环境通常是指原子核的核外电子、近邻原子的电荷和磁距。
穆斯堡尔仪器的基本构成和原理。
穆斯堡尔效应是一种无反冲的γ射线的共振吸收或共振散射效应。
当穆斯堡尔放射源在振子中获得多普勒速度补偿时,它就有可能和吸收体(样品)产生共振吸收。
在共振吸收时,探测器探测到的γ射线强度明显下降,从而可得到样品的共振吸收谱线。
如典型的α-Fe样品谱线共有六个峰,对应于不同的速度值,即不同的补偿能量值。
通用接口送出步进信号给函数产生器。
函数产生器将此序列脉冲分频,获得对称的方波信号,经积分后得到三角波信号,并作为基准信号被送入功率放大器。
同时,对应于三角波的谷点输出正同步信号给通用接口。
振动子处拾波线圈感应的信号也加入到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基准信号和感应信号的差值,将其送入到振动子的驱动线圈上。
第7章穆斯堡尔效应剖析
E E0 ER
E0为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差。
6
核分析基础及应用
第一节 穆斯堡尔效应及穆斯堡尔谱
一、穆斯堡尔效应
同理,自由的、静止的原子核在吸收γ射线时,原子核也受 到反冲,因此光子的能量不是全部被用来激发原子核,有 一部分提供为核的反冲能ER,即要将吸收和从基态激发到 激发态所需的γ射线能量为:
14
核分析基础及应用
第一节 穆斯堡尔效应及穆斯堡尔谱
二、基本原理
➢穆斯堡尔谱学的特点: ①穆斯堡尔谱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本领,很容易探测出原子 核能级的变化。 ②利用穆斯堡尔谱可以方便地研究原子核与其周围环境间的 超精细相互作用,可以灵敏地获得原子核周围的物理和化学 环境的信息。
15
核分析基础及应用
34
核分析基础及应用
第三节 穆斯堡尔实验装置
5.其它附属设备 ➢为使共振吸收效应显著,有时需在低温条件下实验,因此 要有附属的低温装置来冷却源和吸收体(或只冷却其中之一)。 ➢为研究穆斯堡尔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又常需要附属的 加温设备。
35
核分析基础及应用
第三节 穆斯堡尔实验装置
6.样品(吸收体)的制备 ➢对金属和合金材料,先要经锻造或轧制后制成较小的棒状、
20
核分析基础及应用
第二节 穆斯堡尔参数
2.四极矩分裂 ②四极矩分裂是穆斯堡尔谱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分裂谱 可以了解原子核的对称性,即电子云分布情况和电子云的 分布梯度。如表面原子相对本体原子有较低的对称性,根 据这个差别可以区分这两种不同原子。 表面化学吸附物质的存在可以改变电场 梯度,而这又与化学吸附键的强度以及 化学吸附物质相对于表面原子的位置有 关。因此,测量四极矩分裂的大小变化, 可以提供表面状况的信息。
第七篇 穆斯堡尔效应及应用
( 14.413 × 10 MeV ) ≈ 1.96 × 10 -9 MeV E ER = = ≈ 2 2M R 2M RC 2 ( 57 × 938.8MeV )
p
2 γ 2 0 -3 2
Eγ = E0 - ER ≈ 14.4 KeV - 1.96 × 10 -6 KeV Eγ ≈ 14.4 KeV
E * = Eγ
Δx
探测器 移动辐射源
' Eγ = Eγ + E D
吸收体
E*
0.0
E*
0.0
Eγ = E *
v E D ≈ Eγ c
19
发射体对吸收体作相离运动, 发射光子能量小于吸收体跃迁能量,无共振吸收
20
发射体对吸收体相离速度变小, 发射光谱向吸收光谱靠拢,无重叠,无共振吸收
21
发射体对吸收体相离速度继续变小, 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出现部分重叠,有共振吸收
四级分裂
1
ΔEQ
−ν
0
核能级和四级分裂
δ
相 对 透 射 率
2
+ν
速度(mm/s)
42
H ≠ 0 , V zz
0
6 5 4
3
3/2
1
2
1/2
同质异能位移 率 相 对 透 射 磁偶极分裂 1 2 3 4 5 6
速度(mm/s)
57Fe能级的磁分裂及相应的穆斯堡尔谱
43
红移效应 • 假设有个光源每隔时间T发出一个波列,即光源的 周期为T。当它静止时相邻两个波列时间间隔为 T, 距离间隔为 λ=cT • 当光源以速度V离开观察者时,在每两个相邻的波 列之间的时间里光源移动的距离为VT,于是下一个 波峰到达观察者所需的时间便增加了VT/c,所以, 相邻的两个波峰到达观察者那里所需的时间就为: T’=T+VT/c>T 相对于观察者而言,光波的周期变长了,频率变 低了;
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
指一种原子核无反冲的γ射线共振散射或吸收的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R.L.穆斯堡尔于 1957年~1958年间在观察19 1Ir(129keV)的γ射线共振本底时首先发现这种现象,并在理论上作了解释。
一个自由原子核发射或吸收γ光子时,原子核要受到反冲,反冲能量损失,发射谱或吸收谱便产生偏差,对大部分核辐射,难以实现共振吸收。
若原子核被束缚在晶体点阵上,晶体质量远大于一个原子核的质量,发射或吸收γ光子时,整个晶体反冲,反冲能量将显著减小,容易观察到共振吸收现象。
这就是所谓无反冲γ共振吸收。
但实际上点阵振动状态是量子化的,在反冲能量小于点阵振动的能级间隔时,它将被整个晶体吸收。
所以穆斯堡尔效应又称零声子发射和吸收。
迄今为止,已经观察到的穆斯堡尔效应有40多种元素,80多种核素,100多条穆斯堡尔跃迁线。
这些核素称为穆斯堡尔核。
其中最常用的是57Fe(14.4keV)和119Sn(23.8keV),括号内为γ光子的能量。
无反冲γ射线最主要特点是谱线的宽度接近于核能级宽度,这表明它具有极高的γ射线能量分辨率,因此能观察到原子核能级的超精细结构。
在共振实验中,由于源同吸收体的化学环境的差异,原子核外s电子电荷密度发生变化,它与原子核电荷的相互作用使跃迁能量相应变化,其差值表现为能量位移。
称为同质异能位移或化学位移。
自旋大于 1/2的核,电荷分布非球形对称,核具有电四极矩,它与核所处的电场梯度发生相互作用,核能级便产生四级分裂。
自旋大于零的核,具有核磁矩,它与核所处的内磁场相互作用,核能级就产生分裂。
在穆斯堡尔谱中可以清楚地分辨这些超精细相互作用引起的位移和分裂。
若已知核周围环境的电磁结构,则可以研究核的特性;反之,若核的性质已知,由测量结果可以推得核周围环境的电磁结构,即利用穆斯堡尔核,能探测物质的微观结构。
利用多普勒速度扫描可以实现共振吸收测量,这种装置称为穆斯堡尔谱仪。
由该仪器能获得穆斯堡尔谱——透过吸收体的γ射线光子数对多普勒速度的函数。
穆斯堡尔效应
2 2021/5/9
概述
1958年德国人R.L.Mössbauer首先在 实验中发现了Mössbauer效应——原 子核对射线的无反冲发射和共振吸 收,获1961年Nobel物理奖。
3 2021/5/9
概述
Mössbauer谱学: 研究具有一定体积的原子核与周围环
境电或磁的相互作用。
原子核:具有电荷、电四极矩和磁偶极矩; 环 境:在核处形成的电荷分布、电场梯度
2.1、获得Mö ssbauer核的方式
EC 、衰变 同质异能跃迁 库仑激发(带电粒子加速器)
38
2021/5/9
2.2、对放射源的要求
应有较窄的洛伦兹谱线 t120.1 1s
源中的Mössbauer核应有较大的无反冲因 子,这要求 E 5 160keV;
对基底材料要求化学性能稳定;
cs soddy
谱 同二
动
线 质次
态
的 异多
同
中 能普
质
心 移勒
异
移 位移
能
位
位
移
位
18
2021/5/9
对半径为R的原子核:
Ze
V
r
r Ze R
3 2
r2 2R2
rR rR
E Ze
R
R
0
3 2
r2 2R2
R r
4r2dr
2 Ze2R2 0 2
5
19
2021/5/9
E E eE g 2 5Z e 2 02R e 2 R g 2
42
2021/5/9
1.1、标准样品-Fe (bcc)
43
2021/5/9
1.2、Fe2O3
穆斯堡尔谱原理
穆斯堡尔谱原理
穆斯堡尔谱是利用穆斯堡尔效应进行的,穆斯堡尔效应是指当束缚在
晶体中的原子或离子受到高频谱线激发时,发出的谱线具有特殊的性质。
材料中的杂质在晶格内的运动会导致探测到的谱线发生频移,从而可以研
究杂质的振动、扩散、晶格位移等现象。
1.穆斯堡尔效应:当束缚在晶体中的原子或离子受到高频谱线激发时,其发出的谱线具有特殊的性质,包括能量、强度和频率等方面。
2.相对运动效应:杂质在晶体内的运动会导致探测到的谱线发生频移。
例如,晶体中的杂质原子因热运动而发生振动或扩散,导致谱线的频率发
生变化。
3.多晶样品效应:多晶样品中的不同晶粒方向相对于探测器的效应不同,可以通过分析谱线的形状和位置来研究晶格的位向。
穆斯堡尔谱原理的应用范围广泛。
在材料科学中,它可以用来研究晶
格缺陷、杂质扩散、相变、晶格位移等现象。
在物理化学中,穆斯堡尔谱
可以用来研究化学反应、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等。
在固态物理学中,它可以
用来研究磁性体的磁性行为、超导现象等。
总结起来,穆斯堡尔谱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研究杂质在
晶体中的运动特性,可以深入了解晶格的结构和性质,为材料科学、物理
化学和固态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穆斯堡尔效应
穆斯堡尔效应
穆斯堡尔效应(Moussoural Effect)是一种心理投射的观点,它是以俄国心理学家雅克·梅斯堡(JacovMossel)为代表的俄国末代心理学家们所提出的。
根据梅斯堡在19世纪30年代所研究的结果,他提出人们会借助字面意义上的蜂窝来映射自身的情绪反应到其它事物上,然后再进行咨询活动,有助于推断问题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穆斯堡尔效应是一种可靠的机制,它可以有效的理解其它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并进行行动。
通过此种机制,人可以把每一种情绪反映到自身之上,以便更加理解和深入了解其它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根据穆斯堡尔的研究以及其他有关研究,有一些心理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推断其他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从而有助于更加有效的沟通。
比如,通过反思,一个人可以更加清楚和有效的认识某人的情绪反应,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机理。
2005年,穆斯堡效应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到学术论文中,表明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其它人的情绪反应,并且有助于有效的沟通和决策。
此外,穆斯堡尔效应可以应用于娱乐、消费产品设计等极具挑战性的方面,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绪与行为。
此外,还可以应用于销售行业,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其能够有效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穆斯堡尔效应
5 当穆斯堡尔谱原子处于不同价态和不同自旋状态时,原则上有不同的化学位移。 2利用穆斯堡尔谱可以方便地研究原子核与其周围环境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可以灵敏地获得原子核周围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的信息。
• 虽然原子核的形状接近球形,但多数核是 因此用电四极矩Q来表征核电荷分布偏离球对称的程度。
第二节 穆斯堡尔谱参数
轴对称的椭球形。因此用电四极矩Q来表征 4当速度达到某值, 使:
因此用电四极矩Q来表征核电荷分布偏离球对称的程度。 1穆斯堡尔谱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本领,很容易探测出原子核能级的变化。
核电荷分布偏离球对称的程度。 δ为负,说明从放射源到吸收体在核处的电子电荷密度是减小的,原子核体积增加。
四、磁超精细分裂 4 以不同基态的穆斯堡尔谱源去测量同一吸收体的穆斯堡尔谱时,所得化学位移不同。
2利用穆斯堡尔谱可以方便地研究原子核与其周围环境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可以灵敏地获得原子核周围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的信息。
穆B=斯hv堡+在尔/-Δ谱E=学原A的+/特-V子点E/C:;核处常常存在有核外电子形成的磁场H,可使核 能级进一步分裂,又叫核塞曼效应。 B= hv+/-ΔE=A+/-VE/C;
• B= hv+/-ΔE=A+/-VE/C;则形成共振吸
收, 就得到Mossbauer谱。
穆斯堡尔谱学的特点:
1穆斯堡尔谱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本领,很容易 探测出原子核能级的变化。
2利用穆斯堡尔谱可以方便地研究原子核与其周 围环境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可以灵敏地获 得原子核周围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的信息。
第二节 穆斯堡尔谱参数
一、 超精细相互作用
穆斯堡尔效应 薛定谔
穆斯堡尔效应薛定谔穆斯堡尔效应(Mössbauer effect)1. 引言穆斯堡尔效应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穆斯堡尔于1957年首次观察到的一种特殊的原子核辐射现象。
这一效应的发现对于研究固体材料的原子核物理性质以及应用于其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穆斯堡尔效应原理穆斯堡尔效应是基于薛定谔方程的量子机械原理的一种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某种能级时,它可以通过发射或吸收一个能量为∆E的光子而跃迁至另一个能级。
根据薛定谔方程,这一能级差必须等于光子的能量,即∆E = hν,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ν为光子的频率。
然而,如果固定了带电粒子的位置,其速度和动能将模糊不清,因此无法确定光子的精确能量。
薛定谔方程给出了光子能量的概率分布,从而允许我们计算这种不确定性,即能级差的模糊度。
3. 穆斯堡尔效应的观察穆斯堡尔利用铁-57同位素进行了实验观察穆斯堡尔效应。
他将这种同位素封装在一个晶体中,并通过其他能量较高的射线使之跃迁至较高的能级。
然后,他用一个探测器收集通过样品的γ射线,并测量其能量分布。
穆斯堡尔发现,不同晶体的能谱分布存在微小的偏移,这一现象即为穆斯堡尔效应。
4. 理论解释穆斯堡尔效应的理论解释由薛定谔提出。
薛定谔认为,穆斯堡尔效应是由于原子核在固体晶格中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
当核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它们会受到不同的相对动能的影响,从而导致能级差的变化。
这种位置效应使得不同位置的核会发出略微不同能量的γ射线,从而观察到能谱的偏移。
5. 应用领域穆斯堡尔效应在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利用穆斯堡尔效应可以对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核性质进行精确的测量。
例如,通过测量铁原子的穆斯堡尔效应可以研究铁磁材料的性质。
此外,穆斯堡尔谱还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材料表面的吸附过程以及催化剂的性质。
结论穆斯堡尔效应是量子物理的重要现象之一,它通过观察原子核能谱的变化揭示出原子核在晶体中的位置效应。
穆斯堡尔效应在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对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穆斯堡尔效应用于测量同位素移动和化学反应中核反应的方法
穆斯堡尔效应用于测量同位素移动和化学反应中核反应的方法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通过测量同位素移动和化学反应来研究。
穆斯堡尔效应是一种利用核反应特性来测量同位素移动和核反应速率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穆斯堡尔效应的基本原理穆斯堡尔效应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罗伯特·J·穆斯堡尔于1957年首次发现的,他因此获得了196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穆斯堡尔效应利用同位素的特性,通过测量核反应特征来研究同位素移动和核反应速率。
穆斯堡尔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核在核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光子时所产生的相对位移,通过测量光子的能谱来推测核反应的发生和核反应速率。
具体而言,当同位素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核反应发生的速率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导致光子能谱的变化,通过分析这种变化可以推断出同位素移动和核反应速率的情况。
二、测量同位素移动的方法1. 源移动法源移动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同位素移动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探测器固定在一个位置,利用原子核反应时所产生的峰值能量来推断同位素在环境中的移动情况。
源移动法需要通过对比同位素在不同环境下的能谱峰值的位置和强度来分辨同位素的移动情况。
2. 时间差法时间差法是另一种测量同位素移动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利用同位素移动时所产生的能谱的时间差来推断同位素的移动速率。
时间差法需要测量两个能谱之间的时间差,并将其与同位素的移动速率进行对比,以确定同位素的移动情况。
三、测量化学反应中核反应速率的方法1. 自吸收法自吸收法是一种常用于测量化学反应中核反应速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核反应产生的光子在样品中的吸收比例来推断核反应的速率。
自吸收法需要测量样品中核反应所产生的光子的能量,并通过其吸收比例来推算核反应的发生情况。
2. 形变法形变法是另一种测量化学反应中核反应速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核反应产生的光子在样品中所产生的形变来推测核反应的速率。
形变法需要测量光子在样品中的形变情况,并通过对比样品前后的形变程度来确定核反应的发生情况。
穆斯堡尔效应的发现
穆斯堡尔(科学2001,3.46~49)研究背景γ射线无反冲核共振吸收(常简称M效应),是共振荧光的一种。
事实上,我的故事开始于本世纪初.那时英国物理学家伍德(R.Wood)通过观察钠蒸气黄线的共振散射,成功地发现了共振荧光的存在.光共振现象可以用原子能级来解释,但对γ辐射的核共振现象来说,即把原子能级代之以核能级,情况并不明显相当.早在1929年,库恩(W.Kuhn)就指出了光现象与核现象的差别。
他指出,即使在气体中,光学跃迁时的反冲作用仍小于多普勒宽度.而对于γ跃迁,反冲起主要作用.但库恩文章发表以后的ZO年中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直到1951年,伯明翰的穆恩(P.B.Moon)通过198Hg衰变为198An时产生的4.11×105电子伏的γ辐射,在一台超速离心机的末端第一次观察到了核共振荧光.他把,射线辐射源加速到670米/秒的高速,使线性多普勒效应补偿了源和吸收体之间的能量亏损.在他的实验中,散射截面增加了104倍,用这种方法观察到了核共振现象.另一个方法是由挪威物理学家马尔姆福斯(K.G.Malmfors)提出的.他利用加热过程增加了发射线和吸收线之间的重叠部分,从而观察到了核共振荧光.之后几年里,穆恩和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 of Philadelphia)的梅茨格(F.Metzger)做了不少包括核共振荧光在内的实验,他们主要应用了超速离心机,也利用了上述的跃迁和核反应时的反冲.这些实验还测出了约50种核激发态的寿命.后来马尔姆福斯对这些实验作了综述.前期工作我自己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53年.论文指导教师是迈尔一莱布尼兹(Maier-Leib士ti)教授。
他让我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做同一个题目,建议我把马尔姆福斯的加热方法用于另一种同位素.从1953年夏到1955年3月期间,我在慕尼黑完成了硕士论文.根据导师的建议,我完成了两项工作:(l)制作12个正比计数管.这组计数管对被测同位素有约5%的总效率。
穆斯堡尔效应
穆斯堡尔效应穆斯堡尔效应,也称为穆斯堡尔预言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一个预言会对动摇相信这个预言的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它是命名以犹太神经病学家阿道夫穆斯布尔(Adolf Mueller)的名字而命名,他提出了这一概念,尽管它在普通心理学实验中已经受到证实。
穆斯堡尔效应受到众多研究和研究的关注,并在神经心理学有重要的观点,其研究表明,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本文将介绍穆斯堡尔效应如何联系神经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以及穆斯堡尔效应如何影响行为。
穆斯堡尔效应是一个与神经心理学有关的重要现象,表现为一个预言对信仰这个预言的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它的研究表明,预言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观念和对环境的解释,从而改变行为。
穆斯堡尔效应是一种思维模式,即认知结构的改变,这一点也得到了神经心理学的认可。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一个预言改变了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和行为期望时,这个预言就会对这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某人对一个预言有兴趣,那么他会受到这个预言的影响,这就是穆斯堡尔效应。
穆斯堡尔效应不仅仅是一个在神经心理学中有重要意义的现象,也是一个在普通心理学中有重要意义的现象。
在普通心理学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说服某人去信仰一个预言,这个人就会改变他的行为。
这里的信仰就是穆斯堡尔效应的关键,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说服并相信一个预言时,他的行为就会改变。
这种影响力也可以在普通心理学中找到,比如自我满足假设,它指出,一个人会根据他的行为期望或偏好来做出选择或付出极大的努力,以符合这些活动期望。
因此,穆斯堡尔效应可以被视为一个结合了神经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穆斯堡尔效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点也得到了神经心理学家和普通心理学家的认可。
通过认知结构的改变,某个预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影响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取决于这个人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如果一个人相信一个预言,这个预言就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但他也可能仍然相信这个预言,即使他的行为没有改变。
1.4 穆斯堡尔效应
实验1.4 穆斯堡尔谱一、引言1957年,德国的穆斯堡尔(R. L. Mössbauer)意外发现(论文在1958年发表),嵌入固体晶格中的放射性原子核在发射γ射线时有一定的几率是无反冲的;发射的γ光子具有全部核跃迁能量。
同样,嵌入固体晶格中处于基态的核在吸收γ射线时也有一定的几率是无反冲的。
原子核无反冲发射γ射线和无反冲共振吸收γ射线的现象被命名为Mössbauer效应。
无反冲的几率常被称为无反冲分数f。
Mössbauer效应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得到很窄的共振吸收(或发射)谱线。
如对于常用的Fe的14.4keV的γ射线,其自然宽度Γn为4.7×10-9eV,理想的Mössbauer共振线宽Γ略大于2Γn,约10-8eV量级,其相对的能量分辨率Γ/Eγ~6×10-13。
而对于67Zn的93keV的γ射线,其Γ/Eγ~1×10-15,有很高的能量分辨率。
用67 Zn的Mössbauer效应可以在实验桌上做广义相对论引力红移实验。
还有人发现,对109Ag的88 keV的γ射线,其相对的能量分辨率可达10-22数量级。
由于Mössbauer效应有极高的能量分辨率,以及γ射线可以方便地将物质内部信息携带出来等优点,Mössbauer效应一经发现,很快就在物理学、化学、磁学、地质学、生物医学、物理冶金学、材料科学、表面科学、考古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R. L. Mössbauer于196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穆斯堡尔效应、穆斯堡尔谱学和穆斯堡尔谱仪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穆斯堡尔谱和穆斯堡尔谱基本参数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原理1. 穆斯堡尔效应设原子核A衰变到原子核B的激发态B* ,然后从激发态B*退激到基态B,发射出γ光子(图1),当这个光子遇到一个图1 γ光子的发射和吸收同样的原子核B 时,就应被共振吸收。
实验四穆斯堡尔效应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核分析基础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名称核工程与核技术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马英杰实验地点6C802实验成绩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穆斯堡尔效应【实验目的】1、了解穆斯堡尔效应的基本原理2、了解穆斯堡尔谱仪的结构和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穆斯堡尔谱仪 通用示波器57Co 放射源α-Fe 薄膜样品【实验原理】穆斯堡尔效应是一种原子核无反冲的γ射线共振吸收或共振散射现象。
由于核激发态有一定寿命,相应的跃迁谱线宽度很窄,而核发射的γ射线能量较大,造成核的反冲,所以即使考虑到热运动的多普勒展宽造成的发射谱线与吸收谱线的重叠,一般也无法观察到核共振吸收现象。
穆斯堡尔考虑把靶原子核镶嵌在晶格中,发射γ射线时带着整个晶体一起反冲,这样的反冲很小,有很大的概率观察到核共振吸收现象,这就是穆斯堡尔效应.一、γ射线共振吸收 1、谱线的自然线宽核的激发态存在有限长的寿命τ,回到基态时发出的γ射线存在一定的线宽,谱线强度与光子频率ω之间有关,为:2021()1()4I ωωωτ∝-+即洛仑兹线性。
将E=hω/2π代入,22021()()4I E E E τ∝-+则当0/2E E τ-=±时I (E)强度下降为最大值的一半,这时曲线宽度为/τ,称为谱线的自然线宽Γ。
2、自由原子核的反冲由能量、动量守恒定律可知核反冲能量E R 为:222202212222R R p E E E Mu M Mc Mcγγ===≈ 即M 越大,反冲能量E R 越小。
如以57Fe 为例,E 0=14.4keV ,则有E R ≈2×10-3eV 比自然线宽大得多。
故对57Fe ,当谱线不存在其他展宽,发射与吸收谱线之间不存在任何重叠,所以不可能观察到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
3、多普勒展宽由相对论性的多普勒效应2210T D eV -==⨯室温下的多普勒效应不是观察到的57Fe 发射γ射线的共振吸收.二、穆斯堡尔谱线的强度和宽度原子发射γ射线时,反冲能量一般不足以激发声子,则发射前后晶格处于相同的状态,这种无声子跃迁过程的概率称为无反冲分数f 。
穆斯鲍尔效应
由此可见状态的寿命越长,能级宽度就越窄。所以,只有稳定核的基态才有 完全确定的能量。
跃迁几率为: 1
由于激发能级有一定宽度,所以γ跃迁时放出的γ射线的能量有一定的 展宽,这种展宽称为谱的自然宽度。
Ere
E0
ER
E0
E02 2mc 2
这里: Ere ——射线的能量 m —— 原子核的质量
gh c2
1.11016 h
其中:h单位为m 则当h=20m时,
2.21015
1960年,R.V.Pound,G.A.Rebka利用Mossbauer效应在实验室内测量了光 子在重力场中的频率变化。
exp 1.05 0.10 th
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期结果很好的符合。 这是Mossbauer效应在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研究方面最为突出的成就。 2)、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原子核电荷分布与核外电子电荷分布之间的库仑作用,会引起核能级 的微小移动。 由于基态和激发态原子核的电荷分布不同,这种能级移动也不同。 由基态和激发态的库仑作用引起的能级移动之差称为同质异能移动。 由于同质异能移动的大小与核外电子的分布有关,所以利用Mossbauer 效应可测出同质异能移动的大小,从而可以研究核外电子分布情况。 3)、测量由于电磁场的存在使核能级的分裂 在原子核所处位置上存在电场梯度或磁场,则它们与原子核的电四极 矩或磁矩相互作用将引起核能级的分裂。这种能级分裂可以利用Mossbauer 效应灵敏地测出。 4)、Mossbauer效应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冶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由公式可见,为了得到足够大的无反冲发散分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穆斯堡尔谱测试
穆斯堡尔谱测试一、原理介绍:穆斯堡尔效应:即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这个效应首先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穆斯堡尔于1958年首次在实验中实现的,因此被命名为穆斯堡尔效应。
理论上,当一个原子核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出一个γ射线光子。
当这个光子遇到另一个同样的原子核时,就能够被共振吸收。
但是实际情况中,处于自由状态的原子核要实现上述过程是困难的。
因为原子核在放出一个光子的时候,自身也具有了一个反冲动量,这个反冲动量会使光子的能量减少。
同样原理,吸收光子的原子核光子由于反冲效应,吸收的光子能量会有所增大。
这样造成相同原子核的发射谱和吸收谱有一定差异,所以自由的原子核很难实现共振吸收。
1957年底,穆斯堡尔提出实现γ射线共振吸收的关键在于消除反冲效应。
如果在实验中把发射和吸收光子的原子核置于固体晶格中,那么出现反冲效应的就不再是单一的原子核,而是整个晶体。
由于晶体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的原子核的质量,反冲能量就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实现穆斯堡尔效应。
实验中原子核在发射或吸收光子时无反冲的概率叫做无反冲分数f,无反冲分数与光子能量、晶格的性质以及环境的温度有关。
二、穆斯堡尔光谱仪的应用:穆斯堡尔谱仪利用原子核的无反冲共振吸收效应(穆斯堡尔效应)测量穆斯堡尔核与超精细场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其价态、自旋态、配位环境及物相等信息。
穆斯堡尔谱具有分离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冶金学、生物学和医学、地质学、矿物学和考古学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利用穆尔斯堡效应制造的穆尔斯堡谱仪在材料研究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磁性材料的微观研究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穆斯堡尔光谱仪的主要优点(1) 设备和测量简单;(2) 可同时提供多种物理和化学信息;(3) 分辨率高,灵敏度高;(4) 对试样无破坏;(5) 由于只有特定的核存在共振吸收,穆斯堡尔效应不受其他元素的干扰;(6) 穆斯堡尔效应受核外环境影响的范围一般在2纳米之内,因此非常适宜于检测细晶和非晶物质;(7) 所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导体、半导体或绝缘体,试样可以是晶态或非晶态的材料,薄膜或固体的表层,也可以是粉末、超细小颗粒,甚至是冷冻的溶液。
什么是穆斯堡尔效应
什么是穆斯堡尔效应鲁道夫·穆斯堡尔(Rudolf Mössbauer,1929年1月31日-2011年9月14日),德国物理学家,穆斯堡尔效应(伽马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现象)的发现者,196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平鲁道夫·穆斯堡尔1929年1月31日出生在德国慕尼黑。
1948年中学毕业,在工作一年后,开始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物理学,在应用物理学实验室完成论文并于1955年获得硕士学位。
1955年至1957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在海德堡的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医学研究所作出了一系列的发明,并于1957年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伽马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现象,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穆斯堡尔效应”。
由于这项工作,穆斯堡尔同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霍夫施塔特一起获得196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他从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Heinz Maier-Leibnitz),同年,仍旧是在海德堡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他用实验直接证明了“穆斯堡尔效应”的存在。
1959年穆斯堡尔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工作,后来接受理查德·费曼的邀请于1960年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他对伽马射线吸收的研究,并在1962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
1953年起,穆斯堡尔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伽马射线的吸收,尤其是原子核的共振吸收,并由此发现了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现象及其理论解释。
此后他又用先前建立的方法,研究过原子核物理学和固体物理学问题。
穆斯堡尔在原子核的无反冲共振吸收领域的研究成功,为他赢得了纽约研究机构奖(1960年)、吉森大学的“伦琴奖”以及富兰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的Elliot Cresson奖章。
1961年因“对伽马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与罗伯特·霍夫施塔特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穆斯堡尔效应
穆斯堡尔效应1958年,德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穆斯堡尔(R. L. Mössbauer )首先在实验上实现了原子核辐射无反冲共振吸收,这一现象后来被命名为穆斯堡尔效应。
该效应一经发现就迅速地在物理学、化学、冶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新兴科学如材料科学、表面科学等领域中也开始了应用的前景。
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应用,是由于穆斯堡尔效应具有高达10-13的能量分辨率,同时可以探查原子核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信息,构成了极灵敏的微观探针,它是研究物质结构的有力工具。
由于这一发现,穆斯堡尔荣获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家。
一 实验目的1. 了解穆斯堡尔效应的基本原理、穆斯堡尔谱仪的结构及实验方法。
2. 通过一些典型的吸收体的穆斯堡尔谱的测量和半定量分析,达到对穆斯堡尔参数有初步了解。
二 实验原理1.穆斯堡尔效应穆斯堡尔效应是一种原子核无反冲的γ射线共振吸收或共振散射现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本领(对57Fe 为10-12,对67Zn 为10-15),已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矿物学、考古学等领域,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穆斯堡尔谱学。
最常用的穆斯堡尔核素是57Fe 和119Sn 。
共振吸收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例如钠灯中一束黄光(即Na-D 线)通过充满钠蒸汽的透明玻璃容器时,由于共振而产生强烈吸收,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原子共振吸收现象。
原子核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伴随发出γ射线。
这一γ射线可能在相反的过程中被另一同类的核所吸收,使后者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这个被激发的原子核随后还会发射γ射线,或者是以发射内转换电子和X 射线的方式消激(图1)。
图1 γ 射线共振吸收示意图但是,对于自由原子核(例如处于气体状态的γ放射源)就得不到这样的共振吸收现象。
因为自由原子核发射或吸收λ光子时,它受到反冲。
根据能量守恒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反冲能量R E 为222Mc E E R = (1)式中,g e E E E −=,即是核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能量差,M 是原子核质量,c 是光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斯堡尔效应(Mössbauer effect),即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这个效应首先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穆斯堡尔(Rudolf Ludwig Mößbauer, 1929-)于1 958年首次在实验中实现的,因此被命名为穆斯堡尔效应。
应用穆斯堡尔效应可以研究原子核与周围环境的超精细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精确的测量手段,其能量分辨率可高达10-13,并且抗干扰能力强、实验设备和技术相对简单、对样品无破坏。
由于这些特点,穆斯堡尔效应一经发现,就迅速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冶金学、矿物学、地质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穆斯堡尔效应也在一些新兴学科,如材料科学和表面科学开拓了应用前景。
理论上,当一个原子核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出一个γ射线光子。
当这个光子遇到另一个同样的原子核时,就能够被共振吸收。
但是实际情况中,处于自由状态的原子核要实现上述过程是困难的。
因为原子核在放出一个光子的时候,自身也具有了一个反冲动量,这个反冲动量会使光子的能量减少。
同样原理,吸收光子的原子核光子由于反冲效应,吸收的光子能量会有所增大。
这样造成相同原子核的发射谱和吸收谱有一定差异,所以自由的原子核很难实现共振吸收。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在气体和不太粘稠的液体中观察到穆斯堡尔效应。
1957年底,穆斯堡尔提出实现γ射线共振吸收的关键在于消除反冲效应。
如果在实验中把发射和吸收光子的原子核置于固体晶格中,那么出现反冲效应的就不再是单一的原子核,而是整个晶体。
由于晶体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的原子核的质量,反冲能量就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实现穆斯堡尔效应。
实验中原子核在发射或吸收光子时无反冲的概率叫做无反冲分数f,无反冲分数与光子能量、晶格的性质以及环境的温度有关。
穆斯堡尔使用191Os(锇)晶体作γ射线放射源,用191Ir(铱)晶体作吸收体,于1958年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原子核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为减少热运动对结果的影响,放射源和吸收源都冷却到88K。
放射源安装在一个转盘上,可以相对吸收体作前后运动,用多普勒效应调节γ射线的能量。
191Os经过β-衰变成为191Ir的激发态,191Ir的激发态可以发出能量为129 keV的γ射线,被吸收体吸收。
实验发现,当转盘不动,即相对速度为0时共振吸收最强,并且吸收谱线的宽度很窄,每秒几厘米的速度就足以破坏共振。
除了191Ir外,穆斯堡尔还观察到了187Re、177Hf、166Er 等原子核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由于这些工作,穆斯堡尔被授予196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截至2005年上半年,人们已经在固体和粘稠液体中实现了穆斯堡尔效应,样品的形态可以是晶体、非晶体、薄膜、固体表层、粉末、颗粒、冷冻溶液等等,涉及4 0余种元素90余种同位素的110余个跃迁。
然而大部分同位素只能在低温下才能实现穆斯堡尔效应,有的需要使用液氮甚至液氦对样品进行冷却。
在室温下只有57Fe、119Sn、151Eu三种同位素能够实现穆斯堡尔效应。
其中57Fe的14.4 keV 跃迁是人们最常用的、也是研究最多的谱线。
穆斯堡尔效应对环境的依赖性很高。
细微的环境条件差异会对穆斯堡尔效应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实验中,为减少环境带来的影响,需要利用多普勒效应对γ射线光子
的能量进行细微的调制。
具体做法是令γ射线辐射源和吸收体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对速度,通过调整v的大小来略微调整γ射线的能量,使其达到共振吸收,即吸收率达到最大,透射率达到最小。
透射率与相对速度之间的变化曲线叫做穆斯堡尔谱。
应用穆斯堡尔谱可以清楚地检查到原子核能级的移动和分裂,进而得到原子核的超精细场、原子的价态和对称性等方面的信息。
应用穆斯堡尔谱研究原子核与核外环境的超精细相互作用的学科叫做穆斯堡尔谱学。
请参考条目穆斯堡尔谱学。
穆斯堡尔谱的宽度非常窄,因此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本领。
例如57Fe的14.4 keV 跃迁,穆斯堡尔谱宽度与γ射线的能量之比ΔE/E~10-13,67Zn的93.3 keV 跃迁ΔE/E~10-15,107Ag的93 keV 跃迁ΔE/E~10-22。
因此穆斯堡尔效应一经发现就在各种精密频差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
测量引力红移——引力引起的红移量一般小于10-10数量级,历史上应用穆斯堡尔效应首先对其进行了精密测量[1]。
相对论预言,由于地球上不同高度引力势能不同,会引起光子离开地球时在不同高度的频率不同,相差20米带来的频率测量变化为2×10-15。
1960年,庞德和里布卡利用穆斯堡尔效应测量到了这个微小的变化[2] 。
验证迈克尔逊-莫雷实验——1970年,伊萨克(G.R.Isaak)利用穆斯堡尔效应测量了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3]。
实验测得此速度的上限为5×10-5km/s,基本证实了不存在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
在中国,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被誉为“核子物理女皇”和中国的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在1959年穆斯堡尔效应发现之后,吴健雄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穆斯堡尔光谱法用于生物学中大分子的结构研究。
为了证实轻子数在弱作用中守恒律的有效性,吴健雄等在深达2000余英尺的纯盐矿中安置了测量双β衰变仪器,证明了轻子数守恒到10-3以上。
在类似问题上,也得到了解决和证明或一定程度上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