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的传统婚礼
土家族的传统婚礼在中国的众多民族中,土家族是其中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婚礼习俗。
土家族的传统婚礼历史悠久,仪式繁复,注重礼仪和家族传承。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土家族传统婚礼的全过程。
一、婚姻准备土家族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和长辈们安排。
通常,女方的父亲会向男方提亲,这一过程被称为“拜堂”。
男方需要回赠一些礼物,如戒指、锦囊等,以表示对女方父母的尊敬和诚意。
婚姻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摆宴”。
在摆宴的前一天,男方需要准备一些食物和饮品,以招待女方父母和亲戚朋友。
这个过程也是男方向女方家庭献上诚意和礼物的机会。
二、婚礼仪式1. 闹喜土家族的婚礼通常开始于闹喜。
闹喜是一种狂欢喜庆的方式,以增添婚礼的气氛。
通常由一群朋友和亲戚组成的队伍,到新郎家闹腾一番。
他们会敲锣打鼓,吹嘘和唱歌,以示庆祝。
2. 迎亲随后,是迎亲环节。
新娘会穿着土家传统的婚纱,由嫁妆姑娘和伴娘陪同,从自己的家里出发,到新郎家。
一路上,新娘要穿越一系列的考验,如踏彩、穿过冰水等。
这些考验旨在展示新娘的贤淑和坚韧。
3. 安床在新娘到达新郎家后,会进行“安床”仪式。
这是夫妻相守共度一生的象征。
床前通常会摆放一些象征幸福美满的物品,如双喜字、红帐等。
然后,新婚夫妻会一同跳上新床,寓意幸福美满和忠诚相伴。
4. 敬茶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敬茶。
在敬茶仪式中,新娘和新郎分别向父母和长辈们敬茶,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长辈们则会赠送一些礼物,以祝福新婚夫妻。
5. 晚宴在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会与亲朋好友一起举办晚宴。
这个场合不仅是庆祝新婚夫妻的喜事,也是亲朋好友们相聚的机会。
晚宴过程中,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如舞蹈、唱歌、乐器演奏等。
三、新婚生活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妻就会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要共同照顾家庭、孝敬父母,并为未来的后代承担责任。
同时,他们也会参与到土家族其他传统节日和庆典中,继承和传承家族文化。
总结: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仪式独具魅力,凝聚着这个民族的深厚文化传统。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那么,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一、定婚前的礼仪官府文告规定“百姓男女年纪相当,又无亲属制服,而男女父母情愿结姻者,必先央媒约,通知明白,……一有不愿,即止。
”民间也演渐成俗。
男方托媒人,提亲讨口气;女方放话看人家。
这个过程完全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在双方父母主持下进行。
二、行聘订婚。
女方“看人家”允许之后,男方择期备台盒,即备绢帛,簪环,果酒等物,书写有第几男、姓名、某年、月、日出生的男家庚书生,礼物男用红全开具,后写姻眷弟某率男某顿首拜。
请媒人随同到女家。
女家收聘,用相同格式写好女子庚书,中帖红签上写“领谢”二字,交付媒人回复男家。
举行定婚仪式之后,男方所送聘礼称之为打发。
此后,男女双方即可走动,但主要是逢年过节时男方到女家拜年。
三、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奁。
择期的讲究是按照男女双方“八字”找推定吉日,如女家许约,即行定期,定期之后,由男家用名帖开具婚礼单,另以红全开明迎亲日期,先告祖先,由媒人送往女家之后,男家开始制备衣饰,布帛,果饼等物,果饼称“茶食”,严格按照女家亲族辈分准备,不得差错。
早期,男家置办的礼物和女家置办的嫁奁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对方,以后演变为迎亲出嫁的当天随带,这就增添了婚期的喜庆色彩,而且双方都可以在亲朋族友面前显示体面。
四、喜期。
有的地方称“过期”。
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其间有:1、上头:女了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
2、陪十姊妹:女儿出嫁前一日晚上,设素宴,请未婚女子九人和新娘围席而坐,称为“陪十姊妹”,又谓之“带花酒”。
由两个陪姑娘先围席作四十八个揖之后,请新娘坐席中间,牵亲者挨其左右而坐,其余按长幼而坐,由歌师傅或新娘自已开台“陪十姊妹歌”。
张家界森林公园民俗风情有哪些
张家界森林公园民俗风情有哪些
张家界森林公园民俗风情有哪些?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哭嫁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花为媒
俗话说:一家养女百家求。
请媒求婚在旧社会几乎为民约乡规。
可是,今永定区沅古坪镇一带深山土寨时,却流传着以花为媒的习俗。
如果某家后生看中某家姑娘,后生不必花钱主媒说合,而是从高山采一朵艳丽山花,悄悄放在姑娘闺房窗台上。
第二天,后生便一打探消息。
一般说来,姑娘决不会马上答复。
后生知道这是考验自己,于是又去放花。
规矩是第二天要放三朵,第三天放五朵,依次递增,保持单数,如七、九、十一……连放几次姑娘会有所表示。
如果后生发现花朵少了,变成递减单数,如十一朵变成九朵,或九朵变成七朵,这是姑娘拒绝的讯号。
如果配成双数,九朵变成十朵,十一朵变成十二朵,说明姑娘答应了。
姑娘接受求爱后,便向父母吐露真言,征得父母同意,亲事才有希望。
覃垕晒皮
张家界土家节日特别多,几乎月月有节,有时一月几节,但最有影响的民族节日是六月六“覃垕晒皮”。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家族结婚风俗:
提亲:男女双方的家长在媒人的介绍下商定婚事,男方家长要带上礼品到女方家中提亲。
定亲:男女双方在确定婚事后,要进行定亲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一些礼品,表示诚意和尊重。
订婚:男女双方在定亲之后,要进行订婚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贵重的礼品,如金银首饰等,表示对女方的爱和承诺。
婚礼:土家族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正月、五月或九月举行。
婚礼上,男方要请来乐师,演奏土家族传统的乐曲,女方要穿上传统的土家族婚纱,进行拜堂、敬茶、行酒等仪式。
抬新娘:婚礼当天,女方的亲友要抬着新娘到男方家中,表示送嫁的意思。
迎新娘:男方要在家门口张灯结彩,迎接新娘的到来,还要准备好丰盛的宴席,招待新娘的亲友。
点蜡烛:新娘到了男方家后,要进行点蜡烛仪式,表示新娘已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敬茶:婚礼当天,男女双方要互相敬茶,表示尊重和祝福。
张家界的风俗作文
张家界的风俗作文在我走过的众多地方中,张家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里不仅有奇峰异石、飞泉流瀑的绝美自然风光,更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风俗,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世界。
张家界的婚俗那可真是别具一格。
记得有一次,我偶然参加了一场当地的婚礼,那场面,至今想起来都觉得热闹非凡。
迎亲的队伍一大早就出发了,吹吹打打的乐手们走在最前面,欢快的旋律在山间回荡。
新郎穿着崭新的传统礼服,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那迎亲的花轿,更是精心装饰,红红火火,透着喜庆。
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可没那么容易就能把新娘接走。
女方的亲友们会设置各种有趣的关卡,比如猜谜语、对情歌。
新郎这边的人就得绞尽脑汁地应对,稍有差错,就得接受小小的“惩罚”,比如喝下一大碗辣味十足的酒。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都跟着紧张,又觉得特别好玩。
好不容易过了关,新娘终于上了花轿。
但这还没完,在回程的路上,轿夫们会故意摇晃花轿,据说这是为了让新娘感受到未来生活的“颠簸”,要夫妻携手共同面对。
周围的人们则是一路欢声笑语,跟着花轿前行,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
到了新郎家,婚礼的仪式更是庄重而又充满温馨。
新人们要在长辈的见证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然后,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为新人送上祝福,话语虽然朴实,却饱含着对新人美好生活的期许。
而在饮食方面,张家界也有着独特的风俗。
走进当地的农家,你会发现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道土家腊肉。
那腊肉切得薄薄的,肥瘦相间,在锅里一炒,滋滋作响,香气扑鼻。
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带着一股独特的烟熏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那糯米糍粑,也是当地人的最爱。
制作糯米糍粑可是个技术活,先把糯米蒸熟,然后放在石臼里,几个壮汉轮流用木槌捶打。
这过程中,大家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力,充满了力量与节奏的美感。
打好的糍粑软糯香甜,蘸上白糖或者黄豆粉,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张家界的节日风俗也是精彩纷呈。
张家界风俗作文500字
张家界风俗作文500字
标题:张家界民俗风情的生动画卷
在中国湖南西北部,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张家界。
这里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更蕴藏着深厚丰富的民俗文化。
张家界风俗,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探寻。
张家界土家族和白族等少数民族居多,他们的生活习俗犹如一首首未经雕琢的田园诗。
每逢新春佳节,土家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赶年”活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制作五彩斑斓的糍粑,热闹非凡。
他们还会举办“摆手舞”活动,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舞蹈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与对生活的热爱。
而张家界地区的婚俗也极具特色,如土家族的哭嫁、背新娘等,既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也是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
此外,还有那富有神秘色彩的梯玛祭祀,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敬畏和祈福丰收的独特信仰。
张家界人热衷于编织花带、绣花鞋垫等手工艺品,这些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承载着祖辈们的智慧与匠心,是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张家界风俗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风貌。
无论是热闹的节日庆典,还是细腻的生活习俗,都让人深深感受到张家界这片土地的热情与淳朴,以及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创新的精神风貌。
张家界新娘怎么回事
张家界新娘怎么回事张家界新娘,嗯,这个名字一听就有点神秘的感觉对吧?要是你到过张家界,或者听说过它的名字,应该能想象到那种梦幻般的景象。
天高云淡,山峰如刀削般挺拔。
可是,今天我们聊的“张家界新娘”可不完全是讲景点。
这个词啊,得从当地的一种独特习俗说起。
说到这,肯定有人要问了:“新娘?这不就是结婚的事儿吗?和张家界有什么关系?”嘿你先别急,慢慢听我给你说。
张家界新娘,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背后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故事。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张家界的土家族有一段爱情传说,讲的是一个姑娘为了爱走遍千山万水,最后成为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的“新娘”。
这个姑娘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女子,她的坚韧与勇敢,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
你知道吗?当地的土家族习惯上是这么看待婚姻的:新娘不仅是家中的宝贝,她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所以,张家界的新娘,背后可是有一大堆的故事与象征呢。
我们说到的“张家界新娘”,有时候指的就是那些在婚礼当天穿上传统服饰、披上红色婚纱的姑娘们。
她们的装扮可是很特别的!大红的衣服,头上扎着五颜六色的绸带,整个人看起来既古老又时尚,简直是一种文化的碰撞。
这种造型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穿上的,它代表着土家族对婚姻、对生活的尊重和传承。
你看,张家界的婚礼可不是走形式的那种,所有的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
新娘从进入婚礼现场的那一刻起,就像是一位女神,光彩照人,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而你一定会想,为什么要叫“张家界新娘”呢?这其中可有不少讲究。
张家界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环山,景色美得像画一样。
新娘站在那里,仿佛就是这片山水的化身。
更有意思的是,张家界的“新娘”不仅仅是人,很多时候这个词也用来形容那些山中的“天女散花”——也就是一些悬崖峭壁上奇特的景观,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新娘。
看到这些自然奇景,不禁让人心生敬畏,觉得这片土地像是有生命一样,孕育了无数的故事和传奇。
张家界的新娘,不仅是土家族的象征,还成了很多旅游项目的标志。
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张家界旅游,恰好碰上当地的一场婚礼,可能会看到新娘穿着民族服饰,站在那如画的山景前,风吹起她的裙摆,宛如仙女下凡。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新郎要在婚礼前三天到新娘家中,完成“抓阄”和“拜门”等礼仪。
在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装,并进行“迎亲”和“入门”等环节。
这些仪式中,新娘的家人会准备许多食品和饮料,以示热情款待。
在结婚仪式中,还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例如,新娘要在“迎亲”仪式中踩过“门槛”,象征着她要离开自己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在“入门”仪式中,新娘要撒下米粒,象征着她要为新家带来好运。
此外,在土家族传统婚礼中还有“过大门”、“拜堂”、“发彩礼”等环节。
总的来说,湖南土家族的结婚风俗非常热闹、隆重和具有特色。
通过这些仪式和习俗,新人和两家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同时也展现了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 1 -。
湖南张家界土家族婚俗变迁研究
湖南张家界土家族婚俗变迁研究婚俗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研究婚俗文化,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历史发展,因而,婚俗文化的研究也就成为民族学研究重要领域。
土家族居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婚俗文化礼仪,成为土家族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民族学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丰富土家族传统婚俗特色的张家界土家族聚居地王家坪镇石堰坪村为调查区域,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并结合文献,对土家族婚姻形式、婚礼仪式及婚俗变迁表现及原因进行探究,同时,针对当代土家族婚俗文化面临的问题,对如何保护和传承土家族婚俗文化提出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够对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为此本文分为如下六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绪论。
首先对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进行介绍,然后从婚俗形态表现、婚俗文化变迁原因、婚俗变迁影响等方面进行学术梳理,并对本文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第二部分田野点概况。
主要对本文的田野点张家界王家坪镇石堰坪村,从历史概况、自然环境、民族构成与人口分布及经济生活等方面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对张家界土家族的传统婚俗进行研究。
张家界传统婚俗在土家族的道德观、婚姻观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男女自由婚配、同姓婚、姑舅表婚及入赘婚等婚姻形式,而且,在婚姻仪式上表现为婚姻凭媒、取八字、哭嫁、告祖、上花、回门等繁缛过程。
在婚姻观念上也形成了从一不二、尊重双方意愿、开亲是一家以及讲究仁义道德等独特的婚姻观念。
第四部分对张家界土家族的现代婚俗进行研究。
本章从婚姻仪式和婚姻观念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以石堰坪村一对新人嫁娶全过程为资料基础,结合访谈,对婚前仪式和完婚仪式进行描述分析。
其次,从结婚年龄、恋爱观和择偶标准等方面对婚姻观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对张家界土家族婚俗变迁及原因进行研究。
文章将传统婚俗与现代婚俗进行比对,发现张家界土家族婚俗无论是婚姻形态、婚姻仪式还是婚姻观念方面均发生了变化,譬如一夫一妻制成为主导婚制,原来的姑舅表婚、同姓婚等婚姻形式越来越少,婚姻仪式也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
土家婚俗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详细介绍[导读]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下面就请跟着小久久一起详细的了解下吧。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就是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的相关一些内容,想知道吗?那就跟着久久一起来看看吧。
土家族结婚习俗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
张家界风土人情
张家界风土人情哭嫁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
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今天,婚姻自由了。
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哭嫁歌《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
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到姑娘的声音哭嘶哑为止。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还骨种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
姑舅表婚,又称“还骨种”,在土家族中比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说。
填房婚填房婚,是指兄亡收嫂、弟亡圆房之俗,这是一种强迫婚姻,建国后被强令禁止。
同姓婚规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一些重要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寓意和意义。
1. 迎亲仪式土家族婚礼的第一步是迎亲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郎一般会在亲友陪同下到新娘家中迎接新娘。
这一环节注重礼节,通常由新郎和新娘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主持。
迎亲仪式开始之前,会有专门的人员主持燃放鞭炮,表示喜庆。
随后,新郎会敲击门扉,并由新娘的父亲或哥哥等家族长辈开门。
这象征着新郎进入新娘家庭,表示两个家庭的和谐团聚。
2. 纳彩仪式接下来是纳彩仪式,也是土家族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
纳彩是新郎家人送给新娘的彩礼,体现了新郎家对新娘的尊重与关爱。
在仪式上,新郎的家人会将彩礼摆放在婚床上,主持人会逐一讲解每种物品的意义。
常见的彩礼包括饼干、糖果、糕点、金饰、红包等。
纳彩仪式过后,新郎和新娘互相敬茶,向彼此的父母行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恩。
3. 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土家族婚礼的重点,通常在新郎和新娘双方家族的共同祖庙或教堂举行。
仪式开始前,由主持人宣读双方家庭的族谱,以示家族的延续。
随后,由家族的长辈代表对新人的婚姻进行祝福和教诲。
在土家族传统婚礼仪式中,还常常会举行蒙面舞蹈、唢呐表演等传统文艺活动,以增加仪式的庄重和热闹气氛。
4. 宴请宾客结婚仪式结束后,土家族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宴请宾客。
以“闹头”为代表的新人闹洞房,是传统土家族婚礼中的一大亮点。
在闹洞房的过程中,新郎新娘会接受来自亲友的戏谑和考验,展示他们的智慧和机智。
整个过程既欢乐又紧张,寓意着新郎新娘在家庭中的团结与包容。
5. 送亲仪式土家族传统婚礼的最后一步是送亲仪式。
这一环节是新娘离开娘家,随新郎返回新家的过程。
在送亲仪式中,新娘的父母会派出亲友陪同新娘,这些人被称为“藕竿”。
藕竿的人数通常是奇数,代表吉利和团圆。
整个送亲的过程中,亲友们会高歌助兴,为新人送上祝福。
张家界土家族哭嫁歌
张家界⼟家族哭嫁歌 婚礼是⼈⽣的⼤礼仪,所以各个地⽅各个⺠族的婚俗礼仪还是多少有所区别,但其寓意都蕴含了⼈们对美好⽣活的期盼和祝福。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张家界⼟家族哭嫁歌,欢迎参阅,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店铺 《哭嫁歌》,是张家界⼟家族的习俗⺠歌。
姑娘在出嫁前⼀个⽉⾥,要唱《哭嫁歌》,⽤歌声来诉说⼟家族妇⼥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亲⼈的眷恋不舍之情。
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最多的要哭唱⼀个⽉,直到姑娘的声⾳哭嘶哑为⽌。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哭唱”和“两⼈哭唱”两种如“哭⽗”: 天上星多⽉不明,爹爹为我苦费⼼,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难尽。
⼀怕我们受饥饿,⼆怕我们⽣疾病;三怕穿戴⽐⼈丑,披星戴⽉费苦⼼。
四怕我们⽆⽂化,送进学堂把书念,把你⼥⼉养成⼈,花钱费⽶恩情深。
⼀尺五⼨把⼥盘,只差拿来⼝中衔;艰苦岁⽉费时⽇,挨冻受饿费⼼肠!⼥⼉错为菜⼦命,枉⾃⽗⺟费苦⼼;我今离别⽗⺟去,内⼼难过泪淋淋!为⼥不得孝双亲,难把⽗⺟到终⾝;⽔⾥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 如姐妹对哭唱: 姐:“梭罗树上⼗⼆丫,我们同根⼜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丫,我们同⽗⼜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怀!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
是汉、⼟家、藏、彝、壮、撒拉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的哭唱仪式活动。
⼟家族的哭嫁⼀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个⽉甚⾄三个⽉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的。
可以⾃由地哭。
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喜期的前⼀天晚上到第⼆天上轿时,哭嫁达到⾼潮。
张家界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特征
张家界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特征张家界是中国湖南省的一个文化旅游胜地,同时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
这里的山水美景、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度了解张家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特征。
地方文化张家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张家界最早是武陵州,这里的人们历来有勤劳、勇敢、坦诚、热情的特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家界历史上曾有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
其中,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是张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家界地处山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族祭祀文化、布依族民间艺术文化、苗族舞蹈和音乐文化等。
张家界的地方文化还体现在建筑、音乐、美食等方面。
传统的土家族建筑是张家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土家族的歌舞、戏曲、乐器等也是重要的表演形式。
此外,张家界特色美食则以地方特产山泉鱼、风干腊肉、毛笋等为主要原料,口味独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民俗特征张家界的民俗特征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当地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土家族的“三月三”敬祖节。
这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其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土家族和苗族的婚丧嫁娶活动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俗中有许多有趣的仪式,如饯行礼、关门礼、安席礼、喜酒等环节。
而苗族的“龙船节”、布依族的“糯米节”等也是令人难忘的重要民俗节日。
另外,张家界的民间传说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反映。
如关于张家界武陵源的“魔女嫁亲”传说、与大氧园冷水江的“山泉十二坊”传说等,都是许多游客想要了解的传统故事。
结语正是这些地方文化与民俗特征,让张家界成为了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
不仅如此,张家界还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踏青和体验当地民俗文化。
张家界的独特之处,使之呈现出全新的魅力,让每一个游客从中受益良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土家族的特色婚俗文化
土家族的特色民俗风情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在湖南省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张家界市、常德市以及怀化市。
土家族基本特点为:“有独立的语言,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工艺、奇特的乐奏、哭唱的婚丧、特殊的信仰、自尊的禁忌、顽强的民族意识和悠久的历史遗迹”等,1957年1月3日被中央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成就了土家人特殊的婚俗文化——即相传的土家族婚俗八大怪:摸把锅灰表示爱、许亲反把媒婆怪、过礼“背山”花袱盖、临嫁不哭闲话来、发髻不可随意改、新娘出门把筷甩、上轿须得哥背来、步入洞房看谁快。
我主要介绍一下第四怪“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的特有习俗。
如果姑娘出嫁时不哭,别人就会认为对父母不孝顺,或者是哥嫂、姑子之间不和睦。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别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
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除了欣赏那奇峰竞秀、气势壮观的自然景观外, 当地少数民族的奇特婚俗,也别有一番情趣。
未婚男女通过赶“边边场”、山间对歌、木叶传情等方式,男子会向相识或陌生姑娘传送爱的信息,主动展喉歌唱:阿妹家园有棵梅,你家爹妈砍刺围,干围万围围不住,哥变蜜蜂花上飞。
如果姑娘有好感,也会和唱:满山木叶堆打堆,阿哥是否吹得来,有朝一日学会吹,只用木页不用媒。
姑娘以大胆的方式表达给对方.这就初功告成.姑娘得到父母同意后,男方就请媒人穿针引线,并选在一个重大节日里备一块丰厚的带尾巴的腚肉送到准岳母家。
女方会热情款待,但对婚事只字不提.男孩回家,如果那块屁股肉只切了一小块,其它连尾巴一同返回,那准没戏了。
女方如果全部收下,那意味着好事成全。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恋人之间的感情升温。
男女双方会商量结婚事宜.从这以后,土家姑娘就会偷偷练唱哭嫁歌。
当男方把结婚喜日送给女家,姑娘本应兴高采烈,全家也应笑语欢欣,但出现的却是哭声满堂.这就是哭嫁的开始。
从即日起,嫁女在闺房摆桌,邀女性亲朋好友九人围坐四方,自己居中,并领哭唱,同伴接唱.哭嫁主要内容是:追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拜托兄嫂事.哭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的.节奏自由,曲调朴素,语气词特定。
一般情况嫁女事前都偷偷学会了哭嫁词曲。
母女对哭的歌词有:女:娘呀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呀梳把头,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摇白了头。
娘: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女儿去哎娘难留,往后日子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度春秋。
哭嫁也有骂人的,不过不会是真意的,主要是哭骂媒人。
哭词大意是:你那背时(不走好运的意思)媒人想挂面(礼品:面条),那背时媒人想猪头,那背时媒人烂嘴巴,那背时媒人烂舌根.媒人呢,听了不但不恼.反而不时插嘴笑唱:燕子大了出花楼,狗崽大了往外走,女儿大了出嫁了.我不烂觜你会磕响头求.一哀一喜,一恼一笑,风趣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
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一、迎亲仪式在土家族的婚礼习俗中,迎亲仪式是婚礼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这一天,新娘的家人会派出一群人去迎接新郎的洞房。
迎亲队伍会穿过村庄的大街小巷,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吸引了许多人的围观。
这时,新郎的家人会为迎亲队伍准备一些牺牲品,如糯米酒、鸽子等,用来招待迎亲队伍。
二、过大门仪式过大门仪式是土家族婚礼习俗中的一大传统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为热闹喜庆的环节之一。
新娘会在一片喜庆的锣鼓声中,穿过装饰着五彩缤纷花朵的大门。
新郎则会带着鲜红的马鞭站在门口,用鞭子挥动,象征要“赶走”霉气。
这个仪式象征着新娘离开家庭、开始新的生活,而新郎也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三、喝交杯酒仪式在土家族的婚礼习俗中,新人喝交杯酒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新郎新娘分别举起装满糯米酒的碗,互相喝三次,并在每次喝酒前说上一句美好祝福的话语。
这个仪式寓意着新郎新娘在今后共同生活中互相扶持、百年好合。
四、拜堂仪式拜堂仪式是土家族婚礼习俗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这个环节中,新郎新娘会向祖宗祈福,祈求新婚生活幸福美满。
同时,新郎新娘手持红线,围绕神案拜四次,象征着他们的结合是由上天注定的,并会为新娘戴上一块红布,象征着永远的关注关爱之情。
五、丰盛的婚宴土家族的婚宴以丰盛的菜肴和热闹的气氛而著称。
在婚宴上,主办方会准备各种土家族特色菜肴,如酸汤鱼、酸白肉等。
这些菜肴口味独特,充满土家族的风情。
同时,在婚宴上还会有各种表演,如歌舞表演、杂耍等,给婚礼增添了一份喜庆的氛围。
土家族的婚礼习俗丰富多彩,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
这些传统婚礼习俗代代相传,凝聚着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通过这样的婚礼习俗,土家族人民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山歌定情花为媒爱唱山歌是张家界土家族和白族的天性,同时也是土家青年男女恋爱定情的一种方式。
比如一位后生喜欢上一位姑娘,他便会想方设法地在白天或黑夜到姑娘的房前屋后去长山歌试探.那歌词千变万化,有的歌这样起头:"天上乌云遮乌云,地下风的绕竹林.强风绕断竹林笋,唱个山歌试姐心,就把山歌做媒人."姑娘听了歌后如若无心,就不理睬;如若有心,就会从吊脚楼上露出头来唱道:“见你唱歌我就来,脚踏园里花就开。
好花壶香香千里,好歌歌声逗风来。
”后生受到鼓舞,又唱道:好歌唱来好歌还,还个绿叶配牡丹。
穷哥单把穷姐恋,穷姐人好水也甜。
”姑娘接着唱道:“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脚下菊花开。
风不吹来花不香,郎不招手姐不来。
”后生这时又唱:“马桑树儿叶叶肥,口喊姐儿保个媒,有朝一日成双对,砍个肘子来谢媒。
”姑娘接着又唱:“高山木叶细微微,问郎会吹不会吹,你若会吹木叶哨,只动木叶不动媒。
”两人这样唱下去,唱得彼此都动了心,就算基本定情了。
接下去,后生就会请人做媒,到女方家里去说亲。
也有的的不请媒人,而是用鲜花做媒再做试探。
其放大是,第一天在山中采来鲜花一朵,置于姑娘窗前,第二天放三朵花,第三天放五朵花,依此递增,保持单数,连放几次,姑娘就会有所表示,若花朵减少,说明被拒绝了;若花由单数变成双数,表明姑娘接受了爱。
这时再由男方带礼物到女方家正式求亲,若女方父母同意,两人的亲事就算正式决定了。
颁恩报日男女双方觉得儿女到了结婚的年龄,可以成家立业,男方则备俱相应的礼物,由媒人率同儿郎到女方父母足前,提出办“喜事”要求。
若岳父母暂不同意,儿郎就跪在岳父母跟前不起,要求颁恩,直至岳父母同意后,儿郎即以三叩首致谢,就算获得“颁恩”。
不久将和拟定的完娶日期用红纸写上禀告岳父母,俗称“报日”。
从此,男女双方各忙其事,女家赶紧操办嫁妆,男家张罗圆礼治酌一应事务,以待婚日来临。
猪尾巴信猪尾巴信是张家界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婚姻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
恋爱:通常到了适婚或适合谈恋爱的年龄的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而相识,所谓“媒人”,应该是熟悉男女方家庭的中间人,他/她对男女方都有一定了解,觉得他们两人门户相当、外貌相配、性格相宜,便会在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下介绍男女认识,二人如果也觉得对方蛮不错的话,便确定恋爱关系,但不能同居,相处一段时间,通常为一年左右的时间。
提亲: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双方父母都很满意,在男女双方彼此愿意的情况下,“媒人”将和男方父亲或母亲拜访女方父母,并带上彩礼,然后双方商讨婚礼的各种事宜,结婚日期是通过计算男女的生辰八字得出的吉时。
婚礼:相信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结婚典礼的习俗都一定是要盛大和喜庆的,张家界土家族也不例外。
迎亲:婚礼当天一大早,新郎就带着礼金、领着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礼金包括一担酒、一担谷和一担土家腊肉,还有各式家具和喜庆的褥子,迎亲的队伍一般是20-50人,有新郎方的司仪,乐队,还有挑着礼金的人,这些人大多是新郎家的亲戚,乐队通常也是本村或附近村子里的人。
拦门礼:当女方家看到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的时候,以会放鞭炮形式回应,表示欢迎。
当队伍接近女方家门口时,会看到一把横放在地上的椅子,这时,女方家的司仪便会站出来向男方家的司仪提问,只有回答上了问题,女方家的司仪才会把椅子拿开,新郎才能进入新娘家,这就是土家族特有的“拦门礼”,如果男方家的司仪答不上,只要迎亲队伍中任何一人答出来都行,如果答不出来,新郎就要给现场女方家的人红包,然后才被允许通过。
哭嫁:土家族独特的婚嫁习俗之一。
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
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
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
(来自百度百科)
旧时,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湘西地区还存在着抢亲的习俗,所以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
现在,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和社会的开明进步,哭嫁的习俗已逐渐弱化,一般是在婚礼当天早上进行带有表演性质的哭嫁。
拜堂:打扮好的新娘是不得脚沾地的,须由自己的兄长或父亲背着送进男方迎亲的婚车中。
然后一路到达新郎家。
拜堂仪式在堂屋(土家族民居中最重要的房间)举行,先由司仪念唱一段辞令,即祝福语,然后即为古装电视剧经常出现的镜头“一叩首,拜天地”“二叩首,拜高堂”“三叩首,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喜宴:流水席的形式,通常也是需要村里人一起“gotong-royong”与马来族传统婚礼中赠送客人鸡蛋花的礼节相似的是新郎新娘要给客人“敬喜茶”,但此茶通常没有茶叶,而是红糖水加上事先煮好并去壳的鸡蛋二颗或四颗。
闹洞房:大家调戏新郎的时候到了。
闹新房在新郎带着新娘回家的路途中和拜完堂之后的送入洞房中都会有,形式各种各种,多为嬉笑打闹。
(PS:大部分内容为我爸口述,故该婚俗约为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张家界土家族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