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论文)模板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作者: ————————————————————————————————日期:ﻩ附件1:封面格式武夷学院电子工程系课程设计(论文)报告课 程 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题目:专 业(班级):姓名:提示:以下各类电子文档格式模板中的说明(用蓝色或红色字体表示),在参阅后请自行删除(包括本框及提示),黑色字体的内容全部保留!!封面不设置页码,摘要页码从II 开始,正文页码从1开始。

年级: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ﻬ附件2 :中文摘要格式摘要(居中,小二号黑体)×××××(一般在100到200字,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首行缩进,行距为固定值22磅)×××××(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关键词:×××××(一般为3-5个左右,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注:中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要求独占一页;摘要两字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书写,上空1.5行,下空1行;关键词三字用四号黑体字顶格书写,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附件3:目录格式目录(小三号黑体字,居中)(目录与目录内容之间空一行)1 引言(或任务要求)(作为正文第一章,一级标题小四号加粗宋体字)………………P2×××(方案论证与框图)(正文第二章标题,一级标题小四号加粗宋体字)……P2.1××××××(正文第二章第一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1.1××××××(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2××××××(正文第二章第二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 2.2.1××××××(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2.2××××××(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3 ×××(电路设计与调试)(选用芯片介绍,正文第三章)………………………P 3.1(正文第三章第一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3.2(正文第三章第一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4 结论………………………………………………………………………………………………P5 心得体会…………………………………………………………………………………P 参考文献……………………………………………………………………………………P 附录A ××××(必要时)…………………………………………………………………附录B××××(必要时)…………………………………………………………………注:①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必须与正文标题一致),要求层次清晰。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格式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格式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作业院系:物理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1学号:20092250103姓名:冯军美实验一:音乐信号音谱和频谱的观察1.实验方案读取音乐信号并将信号装换为单声道的,并输出信号的波形图和频谱图%2.源程序clear all; close all;clc[x,fs,bit]=wavread('F:\费玉清-一剪梅00_01_23-00_01_28.wav');%读取音乐信号,其中x为截取的音乐信号size(x) %看音乐信号是单声道还是双声道sound(x,fs); %听原始音乐信号x=x(:,1); %获取单声道音乐信号N=length(x); %N为音乐信号的长度figureplot(x) %画音乐信号的连续波形grid on %产生虚线格title('音乐信号时域波型') %标注图注xlabel('Time') %x坐标ylabel('Magnitude') %y坐标F1=fft(x,N); %做音乐信号的N点快速傅里叶变换w=2/N*[0:N-1]; %w为连续频谱的数字角频率横坐标figureplot(w,abs(F1)) %连续频谱图grid ontitle('音乐信号频域波型')xlabel('Frequency/Hz')ylabel('Magnitude')%不同抽样频率下听取的音乐信号% sound(x,2*fs);sound(x,fs/2);3.输出波形0.511.522.5x 105-1-0.8-0.6-0.4-0.200.20.40.60.81音乐信号时域波型TimeM a g n i t u d e00.20.40.60.81 1.2 1.4 1.6 1.8250010001500200025003000音乐信号频域波型Frequency/HzM a g n i t u d e4.输出结果分析从音谱可看到音乐信号分布在整个时间轴上,幅值分布有规律;从频谱可看到音乐信号主要分布在低频段,高频成分较少,在0.4pi 以后几乎无音乐信号的频谱成分了5.回放声音信号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当抽样率变为原来的2后,可听出音乐信号,但音乐明显比原来速度播放的快了,播放时间也比原来缩短了,而且音乐中听到的更多的是高频成分。

课程设计模板

课程设计模板

课程设计模板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某一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原则。

1. 学生为主体。

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知识与能力并重。

课程设计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要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灵活性与科学性。

课程设计要注重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调整,同时要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 教学手段多样化。

课程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课程名称,XXX课程。

2. 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

3. 课程学时,XX学时。

4.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

5. 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安排,包括各个章节或单元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6.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

7.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8. 教学评价,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四、课程设计流程。

1. 课程需求分析,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

2.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3.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5. 教学实施,按照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进行教学实施。

6.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课程设计效果评价。

课程设计论文结语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结语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结语模板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熟悉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

2.能够运用XX学科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独立完成XX学科相关的实验和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

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第二课时:讲解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第三课时:分析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4.第四课时:进行XX学科相关的实验和研究报告。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讨论法:用于分析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3.案例分析法:用于讲解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实验法:用于进行XX学科相关的实验和研究报告。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分的实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实验课程设计论文(5篇)

实验课程设计论文(5篇)

实验课程设计论文(5篇)试验课程设计论文(5篇)试验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1.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讨论的基石,基础医学讨论生课程教育教学是国家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途径。

讨论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性人才培育的目标是:培育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自主进行医学科学讨论和技术创新的力量、具备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探究的力量的讨论生[3]。

然而与创新性人才培育的要求相比,基础医学讨论生培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1.1试验创新力量基础薄弱讨论生生源状况堪忧,试验创新力量基础薄弱,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完善科学讨论试验方案的力量欠缺。

随着当前讨论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4],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特殊是许多讨论生试验力量欠缺,综合利用多学科学问的意识和力量不足,在较短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很多讨论生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本完善科学讨论试验方案的水平不强,难以独立完成课题论文设计或设计水平不高。

另外,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和收入差距,很多优秀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了临床学科,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讨论生数量不断下降,同时其它医学专业讨论生在基础阶段课程学习中也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现床”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极大地减弱了医学基础学科讨论生的生源质量,也显著地影响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合理(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

讨论生阶段的课程与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类同,内容重复,各课程之间的交叉互通不足。

例如:为讨论生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叙述的内容很多都与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相像。

基础理论课教学占据的时间较多,讨论生培育需要的实践教学训练时间很少,且课程各自独立,不能融汇成试验体系,不利于同学综合运用各学科学问和方法进行讨论。

另外,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较慢,汲取学科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不够。

这些课程对同学缺乏新奇感,不能吸引同学产生学习爱好,这实际上造成了极其严峻的时间和精力铺张。

课程设计(论文)-基于ADC0809温度测量单片机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论文)-基于ADC0809温度测量单片机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论文)-基于ADC0809温度测量单片机系统设计武汉纺织大学课程设计目录设计任一.务 (3)二.功能与框图 (4)三.A/D转换电路的制作 (4)四.单片机部分 (11)五.基本人机接口设计 (15)六.附基于ADC0809温度测量单片机系统设计刘建雄录 (15)总程七. 序 (16)八.参考文献 (19)一.设计任务1.设计题目:基于ADC0809温度测量单片机系统设计1.2目的意义:(1)综合运用并巩固所学单片机设计知识;(2)采用编程的方法实现基于ADC0809温度测量单片机系统设计。

1.3设计内容:?A/D转换电路的制作。

? 掌握A/D转换电路的制作。

- 2 -基于ADC0809温度测量单片机系统设计刘建雄? 掌握温度采样电路的原理和制作。

? 掌握将转换的数字信号换算成实际温度值的方法。

? 掌握相应电路的程序编写(2)基本人机接口设计? 完成显示接口设计。

? 完成键盘接口设计。

设计要求:?按题意要求,画出原理图;?单片机接线图;?按照题目要求设计采集电路;?完成单片机控制程序;?完成设计说明书(15页);?设计上交内容:设计说明书(包括1、2、3、4、5项) 1.4设计步骤?理解并确定设计要求?确定整体控制方案?编写程序说明书附录附上电路图一张及汇编控制程序一份,说明书分三章描述,即设计内容的前三点。

二.功能与框图- 3 -基于ADC0809温度测量单片机系统设计刘建雄温度传感器?A/D转换?CPU控制?显示端口如上图,模拟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后,经过AD转换,将数据送至8051。

此后8051换算整理数据,将所算得的温度送至显示电路三. A/D转换电路的制作1、A/D转换器?选用芯片目前8路8位逐次逼近型A/D转换CMOS芯片ADC0809无论在工程设计还是教学过程中都是作为首选。

如图,ADC0809由1个8路模拟开关、一个地址锁存及译码器、一个A/D转换器和一个三态输出锁存器组成。

课程设计论文封面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封面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封面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核心概念,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器的功能、以及细胞代谢的基本过程。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细胞结构的图像和模型,理解细胞各部分的作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升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据教材《生物》第三章进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运输、细胞信号传递等。

3.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4.细胞代谢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细胞生物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进行细胞结构的观察和代谢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第三章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生物学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细胞结构的三维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细胞结构。

4.实验设备:准备显微镜、实验仪器等,进行细胞结构的观察和代谢实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作业:布置相关的细胞生物学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20%。

3.考试:进行细胞生物学知识的小测验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生物》第三章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覆盖所有核心概念。

课程设计论文综述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综述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综述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具备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学科的基本定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学科背景。

2.第二章:XX学科的方法论,讲解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3.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案例,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展示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探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准确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论文)-模糊控制器设计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模糊控制器设计模板

模糊控制器设计模糊控制是以模糊集合论、模糊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机数字控制。

从线性控制与非线性控制的角度分类,模糊控制是一种非线性控制。

从控制器的智能性看,模糊控制属于智能控制的范畴,而且它已成为目前实现智能控制的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形式。

1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在自动控制技术产生之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采用手动控制方式。

手动控制过程首先是通过观测被控对象的输出,其次是根据观测结果做出决策,然后手动调整输入量,操作工人就是这样不断地完成从观测、决策到调整,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手动调整输入量,操作工人就是这样不断地完成从观测、决策到调整,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手动控制。

这三个步骤分别是由人的眼-脑-手来完成的。

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采用各种测量装置(如传感器)代替人眼,完成对被控制量的观测任务;利用各种控制器(如PID调节器)取代人脑的作用,实现比较、综合被控制量与给定量之间的偏差,控制器所给出的输出信号相当于手动控制过程中人脑的决策;使用各种执行机构(如电动机)对被控对象施加某种控制作用,这就起到了手动控制中手的调整作用。

上述由测量装置、控制器、被控对象及执行机构组成的自动测控系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规负反馈控制系统。

常规控制首先要建立精确数学模型,但是对一些复杂的工业过程,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是根本不可能的。

于是常规控制技术在这里就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但是,熟练的技术操作人员,通过感官系统进行现场观察,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实现这类控制过程,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能否把人的操作经验总结为若干条控制规则,并设计一个装置去执行这些规则,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装置就是模糊控制器。

与传统的PID控制相比,模糊控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由于模糊控制实质上是用计算机去执行操作人员的控制策略,因而可以避开复杂的数学模型。

对于非线性,大滞后及带有随机干扰的复杂工业对象,由于数学模型难以建立,因而传统的PID控制也就失效,而对这样的系统,设计一个模糊控制器,却没有多大困难。

课程设计模板 学校课程设计方案优秀5篇

课程设计模板 学校课程设计方案优秀5篇

课程设计模板学校课程设计方案优秀5篇课程设计篇一1 网络课程特点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网络课程主要有如下特点:1.1 明确的教学目标: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除了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1.2 丰富而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网络课程的内容一定要丰富而具体,应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选取和组织学习内容,不应该是简单的照搬课本。

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式应充分将学科内容特点与网络的共享性好、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1.3 体现使用者特征:网络课程是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开发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网络课程的设计在表现形式、内容选取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1.4 良好的交互功能和教学环境: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教学反馈提供有效的渠道。

1.5 友好的操作界面:网络课程良好的操作界面和导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2.1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网络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

网络课程设计要以学生自主学2.2 协作学习的设计原则。

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

协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基于资源学习的设计原则。

网络教育具有利用学习资源的有利条件,网络课程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采用引进、合作开发与自建的办法。

电子课程设计论文 (自动加湿器)

电子课程设计论文  (自动加湿器)

电子课程设计(论文)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0903设计题目:自动加湿器的设计学生姓名:黄耿学号:*********** 起止日期:11月26——12月29日(共4周)设计地点:科技楼408指导教师:***2011年12月29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动加湿器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工厂、车间、仓库、病房和卧室,随处可见加湿器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常规加湿器只是简单地持续加湿,并不能根据我们身处的环境需要自动的改变室内的湿度,而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及科学实验中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湿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湿度不能满足要求,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

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而在居家生活中,空气太干太湿也都不适宜。

由于我国的城市分布在不同的地势上,各地的温湿度大有差别,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

北方太干,细菌病毒容易滋生传播;南方太湿,容易滋生霉菌。

太干太湿的空气质量都对我们的健康不利。

因此,我们选择了自动加湿器的设计来有效地控制湿度,当环境湿度偏低则加湿,达到设定湿度时就停止加湿,总会把环境湿度控制在适宜的状态下,做到智能、有效和健康地加湿。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适宜的湿度环境。

为健康带来保障。

我还访问考察了目前市面上的加湿器销售种类与人们反馈的意见。

发现,人们反映现在市面上的加湿器,很死板,不能自动的调控湿度。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具有此类可以自动的调控湿度功能的自动加湿器,因此必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大的开发价值。

相信这一设计可行性高的话,必将引来各大厂商的青睐。

关键词:单片机、智能、加湿器、相对湿度、传感器目录1 任务来源意义及目的 (4)2 设计方案 (4)2.1 总体设计 (4)2.2 实现方式 (6)2.3 理论基础 (7)2.3.1 单片机 (7)2.3.2 DS18B20传感器 (8)2.3.3 1602LCD液晶显示屏 (10)3 硬件设计 (12)3.1 设计方案 (12)3.2 电路图 (13)3.3 信号分析 (14)3.4 功能描述 (15)3.5 复位电路 (16)3.6液位定位及光电开关 (16)3.7 1602显示屏 (17)4 软件设计 (18)4.1整体设计及说明 (18)4.2 DS18B20流程设计 (20)4.3 1602字符型LCD流程设计 (26)5 系统调试 (26)6 总结 (26)致谢 (27)附录一:1602LCD简介 (28)附录二 LCD控制及显示子程序 (28)1 任务来源意义及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加湿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的加湿器都需要手工控制开启和关闭并且不具备对室内空气温湿度的监测,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过度加湿和干烧的问题,不仅给室内空气舒适度造成负面影响并且还存在安全隐患。

课程设计(论文)-带gain-boosting电路的单级高增益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设计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带gain-boosting电路的单级高增益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设计模板

华中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带gain-boosting电路的单级高增益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设计院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班级:200804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时间:2011年12月21日摘要运算放大器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运放的高增益、高带宽、宽摆幅、低功耗等高性能的实现上。

实现差分电路直流增益大于100dB,GBW = 900MHZ,相位裕度为70°的运算放大器,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通过两级运算放大器设计实现,通过三层cascode结构实现和带gain—booosting单级运算放大器设计。

本文主要探究gain—booosting单级电路设计。

电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电路,偏置电路和gain—boosting电路。

关键词:gain-boosting 共模反馈偏置电路高增益相位裕度ABSTRACTDomestic 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op amps has never stopped, mostly focusing on high performances such as high gain, high bandwidth, wide swing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implementations.A quick back-of-the-envelope set of calculations tell us that our OTA needs a very high dc gain on the order of 3and unity-gain bandwidth on the order of 900MHz. In addition, meeting the specified dynamic range of 70dB using minimum power calls for a combination of high output swing and small noise factor. A dc requirements narrow down our possible choices to either 2-stage designs, or single-stage gain-boosted or triple-cascode designs. And in the paper,we discussed gain-boosted topology.Key Words: gain-boosting common mode feedback biasing circuit high gain phase margin目录摘要 ------------------------------------------------------------------------------------------------------------------ 2 ABSTRACT ------------------------------------------------------------------------------------------------------------ 2 1 选题背景-------------------------------------------------------------------------------------------------------- 41.1 本课题的意义----------------------------------------------------------------------------------------- 41.2 设计要求 ----------------------------------------------------------------------------------------------- 42 方案论证-------------------------------------------------------------------------------------------------------- 52.1 电路实现方式的选择 ------------------------------------------------------------------------------- 52.2 偏置电路的设计 --------------------------------------------------------------------------------------- 53 电路设计-------------------------------------------------------------------------------------------------------- 63.1 主电路设计-------------------------------------------------------------------------------------------- 63.2 N-Booster 电路设计 ------------------------------------------------------------------------------ 63.3 P-Booster 电路设计------------------------------------------------------------------------------- 73.4 偏置网络设计----------------------------------------------------------------------------------------- 94 仿真与结果分析 --------------------------------------------------------------------------------------------- 104.1 差分电路增益和相位裕度 ------------------------------------------------------------------------ 104.2 共模电路增益和相位裕度 ------------------------------------------------------------------------ 115 结论或总结 --------------------------------------------------------------------------------------------------- 12 参考文献 ----------------------------------------------------------------------------------------------------------- 12 致谢 ----------------------------------------------------------------------------------------------------------------- 13 附录 ----------------------------------------------------------------------------------------------------------------- 13 附录一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 13 附录二网表文件 ---------------------------------------------------------------------------------------- 141 选题背景1.1 本课题的意义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信号处理系统对模数转换器(ADC)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够处理更高频率、达到更高精度的ADC。

标准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实例

标准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实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会计1102 学生姓名:陈西禹指导教师(签名):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
书店图书管理系统
二、本次课程设计(论文)应达到的目的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后,按照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开发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设计与实现,将原理与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如何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

最后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三、本次课程设计(论文)任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设计要求等)
报告除了在封面(封面格式有统一规定)中应有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和课程设计日期以外,其正文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需求分析:以无歧义的陈述说明设计的任务。

可以画出功能模块图、数据流图等。

2)概念结构设计:画出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说明本系统中所用到表结构,注明主码,外码等。

4)物理设计:索引等
5)功能设计:查询、窗体等的设计
6)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包括:用户手册,说明如何使用你的系统,详细列出每一步的操作步骤;输出结果,查询结果、报表等。

7)根据《数据库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收集资料:
数据库设计方法实践、设计院工资管理系统设计流程、编程实践(Access、C)等。

参考文献:
[1] 姚普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五、审核批准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课程设计论文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报告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能力。

具体分为三个层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XX相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XX学科的本质。

3.XX学科的方法论:介绍XX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XX学科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XX学科的发展趋势:介绍XX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参考模板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参考模板

目录摘要(中文) (Ⅰ)摘要(外文) (Ⅱ)1绪论 (1)1.1引言 (2)1.2“纯水”的定义及分类 (3)1.3 纯水液压传动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对策 (4)1.3.1 密封与润滑问题 (6)1.3.2 耐磨损问题 (7)1.3.3 耐腐蚀问题 (9)1.3.4 抗气蚀问题 (9)1.4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9)1.4.1 研究应用现状分析 (9)1.4.2 将来的发展趋势 (10)1.5 三用阀的防腐性能 (11)1.5.1 三用阀的工作液采用纯水 (11)1.5.2 材料全部采用不锈钢 (12)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12)2设计纯水液压阀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3)2.1 纯水液压阀的研究现状 (13)2.2 纯水液压阀面临的关键问题 (14)2.2.1 气蚀与气蚀磨损 (14)2.2.2 拉丝侵蚀和冲蚀 (15)2.2.3 泄露与效率 (16)2.2.4 压力冲击,震动与噪音 (16)2.2.5 纯水液压元件气穴及其噪音问题 (17)2.2.5 解决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从几个方面考虑 (18)2.2.6 纯水液压元件减小气蚀破坏的方法 (19)3单体液压支柱结构分析 (21)3.1 概述 (21)3.2 液压支柱的适用范围及种类 (21)3.3 单体液压支柱的规格 (21)3.3.1 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21)3.3.2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22)3.4 单体液压支柱的结构及技术参数 (22)3.4.1 DW06-22-300/100,DW25-250/10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22)3.4.2 DW28-250/10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22)3.4.3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23)4纯水单体液压支柱三用阀的整体设计 (24)4.1 工作原理 (24)4.2 具体的一些结构的设计比较 (25)4.2.1 三用阀密封装置的分析及其设计方案 (25)4.2.2 单体支柱工作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设计方案 (28)4.2.3 三用阀左右阀筒材料的选择 (30)4.3 三用阀材料的选择 (30)4.3.1 左右阀筒及一些关键零件的材料 (30)4.3.2 弹簧的材料 (31)4.3.3 密封件的材料 (32)4.4 三用阀尺寸设计 (33)4.4.1 三用阀的一般设计要求 (33)4.4.2 结构尺寸的设计 (33)4.5 三用阀的静态特性分析 (34)4.5.1 力平衡方程 (34)4.5.2 流量连续性方程 (35)4.5.3 静态特性分析 (36)4.6 三用阀的动态特性分析 (36)4.6.1数学模型 (36)4.6.2 仿真模型 (37)5零件设计 (40)5.1 左右阀筒(DZF-01 DZF-18) (40)5.2 注油阀体(DZF—02) (41)5.3 压紧阀套(DZF—05) (42)5.4 卸载阀垫(DZF—07) (43)5.5 连接螺杆(DZF-09) (44)5.6 阀套(DZF-10) (45)5.7 阀座(DZF-11) (46)5.8弹簧的设计 (47)5.8.1 弹簧的设计要求 (47)5.8.2 弹簧的设计与计算 (47)5.9 安全阀垫(DZF-13) (52)5.10 单向阀座(DZF-04) (53)5.11 阀中使用的钢球 (53)总结 (54)参考文献 (56)致谢 (57)1绪论1.1 引言液压传动是一项新兴技术,它被引用到工业领域只有很短的时间,单体液压支柱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煤矿井下支护,它具有初撑力大、恒阻、安全和高效等特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有效的工作面支护设备。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及要求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及要求

附件一课程设计(论文)格式及要求课程设计(论文)格式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封面;第二部分为课程设计(论文)正文;第三部分为课程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单独装订,作为教学档案保存。

课程设计(论文)统一使用A4纸进行双面文字打印与装订。

装订顺序为:封面、正文(包括论文报告、设计说明书、图纸等)、成绩评定表。

一篇完整的课程设计(论文)通常由标题、摘要、引言(前言)、正文、结论、结束语(谢辞)、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一、标题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

读者通过标题,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但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

作者署名在题目之下,居中,单名则应在姓与名之间空一格(一个中文字符或两个英文字符)。

宋体四号加粗。

二、摘要摘要也称为内容提要,应扼要叙述本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炼,字数约200字,字体为宋体五号。

摘要前应用“摘要:”或“[摘要]”作为标识;字体为黑体五号。

三、前言前言,或取名为引言。

“前言”两字字体为黑体四号,居中。

对设计说明书而言,应说明本设计的来源、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设计在国内(外)发展概况;本设计的指导思想;本设计欲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此设计所需要的条件;介绍预备知识。

字体为宋体五号。

对论文而言,前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

应阐述选题的缘由;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手段、方法,所需要的条件、成果及意义等。

四、正文正文具体内容是设计(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

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正文结构层次序数的要求如下:第一层结构层次序数为一级标题:为中文数字:一、二、三、……;宋体小四号加粗。

第二层结构层次序数为二级标题:为(一)(二)(三)……;宋体小四号、加粗。

第三层结构层次序数为三级标题:为阿拉伯数字:l.2.3.……;宋体小四号。

第四层结构层次序数为四级标题:为⑴⑵⑶……宋体小四号。

课程设计小论文封面模板

课程设计小论文封面模板

课程设计小论文封面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XXX(具体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引导学生了解本章节的知识体系,如XXX(具体知识点),并能够准确描述其内在联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XXX技能(如分析、计算、实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和挑战。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XXX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针对本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资源,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3. 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 XXX概念及其应用- XXX理论的基本原理- XXX知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析2. 技能训练与实践操作:- XXX技能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结合实际情境进行XXX技能的练习- 小组合作完成XXX项目的实践操作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科发展历程的了解与感悟- 探究活动中勇于提问、质疑的培养- 讨论学科知识对社会、国家发展的意义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与知识点讲解- 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XXX概念及其应用第二课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 讲解XXX理论的基本原理- 演示XXX技能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第三课时:小组合作与项目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XXX技能的实践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第四课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讨论学科发展历程,感悟学科价值- 分析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说明: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本XXX章节,涵盖了课本中的核心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其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论文)题目φ边缘传动球磨机的安装9m3⨯φ中心传动球磨机的安装8.3⨯m13φ边缘传动球磨机的安装m2.4⨯13φ中心传动球磨机的安装m5.2.4⨯14摘要扼要概括课程设计(论文)主要设计了什么内容,如何设计的,设计效果如何。

语言精练、明确,语句流畅。

中文摘要约300个汉字,关键词要反映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的主要内容,数量一般为3-5个。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关键词5页码设置:前言之前部分用I,Ⅱ,Ⅲ…编号从前言开始用阿拉伯数字1,2,3…编号,前言为第1页英文题目ABSTRACT英文摘要须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关键词要反映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主要内容,数量一般为3-5个。

KEY WORDS: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关键词5目录前言 (1)第1章×××××× (2)1.1 ×××××× (2)1.1.1 ×××××× (2)1.1.2 ×××××× (2)1.1.3 ×××××× (2)第2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论 (4)谢辞 (5)参考文献 (6)前言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要求自然、概括、简洁、确切。

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

第1章××××××1.1 ××××××1.1.1 ××××××每章标题下空两行写内容,每章另起一页。

正文各章、节、小节标题与前面的标号之间均空一格,每节、小节均与前面内容之间空一行。

标题不要多于三级(1.1.1),若需要有四级标题,则用1、2、3…来表示。

如:1. ××××××2. ××××××如果是陈述问题的几个项目,直接使用带括号的项目符号,比如:××××××的基本方法和原则:(1) ××××××。

(2) ××××××。

(3) ××××××。

(4) ××××××。

(5) ××××××。

(6) ××××××。

(空一行)1.1.2 ××××××××××××××××××××××××××××××××××××××××××××××××××××××××××××××××××××××××××××××××××××××××××××××××××××××××××××××××××××××××××××××××××××××××××××××××××××××××××××××。

(空一行)1.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