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

作者:孙有康莉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

摘要:民国时期的舞蹈开启了中国传统舞蹈追求现代性的新征程,它坚持平民化立场。以服务现实为圭臬,将思想启蒙与革命取向有机结合,多元吸纳、融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舞蹈技艺,呈现出与中国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其启蒙性、现代性、革命性、教育性开创了中国舞蹈文化的新风尚,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关键词:民国;舞蹈;启蒙;革命;融合

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史上,处于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这一特殊阶段的民国时期的舞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既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也有文化、经济、政治的综合影响.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西方舞蹈文化在这一时期相互交织,推陈出新。民国时期的舞蹈积极吸纳外国先进舞蹈文化,改良传统舞蹈,挖掘现实题材,以朴实的笔调反映社会现象并融人革命性的精神。民国时期的舞蹈批判性地改造了传统舞蹈。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舞蹈的个性自由和社会价值。呈现出与中国历史任一时期舞蹈风格迥异的现代性特质,对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格局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它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一、启蒙是民国时期舞蹈现代性的动力

启蒙一词,原指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人门知识。在18世纪的西方,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启蒙主义用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使民众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的束缚。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思想进步的启蒙主义者坚持理性立场,以西方的现代意识强调人权天赋,呼唤人格平等,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性观,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张,涉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教育改良、文字改革等方面,其愿望是想通过启蒙来驱除旧中国民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无知和蒙昧,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生存价值。

二、革命性是民国时期舞蹈现代性的内核

进入20世纪的中国。一开始张扬出的旗帜就是“革命”。在20世纪的第一年,即1901年,《国民报》第一期发表的《二十世纪之中国》就倡导了革命言说。号召“种吾民革命之种子。养吾民独立之精神”,预言20世纪乃革命之世纪。

“1923--1926年间,《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这无疑是20年代革命在中国再起的一个重要表征。”[7]‘‘革命”一词成为当时最为

流行的话语。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样,革命一词也不可避免地融人到舞蹈这一艺术领域之中。亦如罗曼·罗兰对音乐的看法是音乐能适应一切社会条件一样,“在法兰西斯一世和查理九世统治时期,它是一种典雅而充满诗意的艺术:在宗教改革时代是一种为了信仰而战斗的艺术:在路易十四统治下是一种矫揉造作的、高贵而傲岸的艺术;到了18世纪则成为沙龙艺术。接着音乐又成为革命者的抒情表现:以后它还要成为未来的民主社会的呼声.犹如它曾经是过去贵族社会的声音一样,没有任何公式可以概括它。它是世纪之歌、历史之花;它从人类的悲怆中成长,也从人类的欢乐中滋生。”[8]著名社会学家阿诺德·豪译尔在《艺术社会学》中同样指出,艺术实现自己目的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为明白地表现自己的倾向性宣传,一为隐含着某种思想的感染。若是宣传,那么艺术家总是知道自己的目的的,作品的接受者的态度也非乎赞成或反对。若是用感染的方法.那么艺术家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接受者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

正是在革命母题的大纛之下,舞蹈为现实服务,为某种政治或者政策所用,是当时历史语境下一种必然的抉择。社会革命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改造、传播舞蹈,将其与政治斗争、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革命与社会解放等方面联系起来,力图通过舞蹈艺术唤起人们对革命、国家、阶级、民族、集体等方面的认知、认同,有效地动员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革命斗争。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两次东征。周恩来组建了武装宣传队.载歌载舞地宣传东征目的,宣讲军队纪律,既提高了士气,又赢得了民心,为东征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保证。特别是面对着关乎中国生死存亡的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的各阶层、各社会团体包括歌舞团体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抗战洪流之中。现代舞蹈家欧阳予倩说,抗日战争使现代戏剧“从锦绣丛中到十字街头,从沿海深入到了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里层。”[9]1937年8月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组成了救亡移动演剧队到外地宣传,“他们的足迹走遍了每一个都市、乡镇、农村、兵营、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工厂、学校,以至于香港、澳门和海外的南洋群岛;他们应用了舞台剧、街头剧、播音剧、新内容的旧剧独脚戏、化装演讲、双簧、卖梨膏糖、歌咏、文字壁报、演讲等多样的方法,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有力地自动起来参加兵役……”D0]抗13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各种艺术团体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战士剧社、战斗剧社、火星剧社、人民抗日剧社、抗敌剧社、冲锋剧社、国防剧团、“新旅”、东北联军的专业舞蹈队等,这些艺术团体紧密配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作了大量的富有革命斗争气息的歌舞。…]

民国时期舞蹈的革命性,最为突出地表现为担负起反殖民主义文化、反封建主义文化、建构现代性文化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现代性的自觉。共产党人领导、编排的革命舞蹈与革命的发展形势保持一致。通过将革命、国家、阶级、人民等现代意识凝练入舞蹈之中,创造出一大批体现现代政治的革命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02.

[2]体育丛刊[J].体育研究社,1924:16-26.

[3]陳文波.中国古代跳舞史[J].清华学报,1925,2(or):447.

作者简介

孙有(1994-),汉族,江西赣州人,邵阳学院本科在读,专业:舞蹈学;指导老师:康莉,当前任职邵阳学院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