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
地域文化视野下南京民国时期Art

1、多元性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在中国画坛上,著名画家吕凤子、傅抱石等 人创立了“金陵画派”,其作品融汇了南北画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 南京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雕塑家和建筑师,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 历史意义。
2、历史性
2、历史性
南京民国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性。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巨 变之中,艺术家们通过创作表达了对时代变革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例如,著 名画家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等作品,表现了民族英雄田横的故事,弘扬了民 族精神和气节;
六、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是一种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经济制度的 方法。通过研究制度的演化与变迁、比较制度分析、重视制度的整体性、强调制 度的微观基础、强调制度的创新与扩散以及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新制度经济学 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谢谢观看
一、南京民国时期的地域文化背 景
一、南京民国时期的地域文化背景
南京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至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建都的时期。这一 时期,南京成为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南京民国时期都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
1、南北文化交融
六、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
六、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在研究经济制度中的重要性。历史 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比较分析则有助于我们理 解不同经济制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通过历史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经济制度的本质
六、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
和发展规律,从而为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二、南京民国时期艺术的特点
民国时期的音乐舞蹈与文艺创作

民国时期的音乐舞蹈与文艺创作民国时期是中国文艺创作的黄金时期之一,其历时三十七年,被称为“摇曳之年代”。
在这一时期,音乐和舞蹈的创作和表现技巧达到新的高度。
音乐与舞蹈作为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传承功能,为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精神的激荡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音乐的特点和文艺创作在民国时期,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方面,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音乐创作开始出现现代主义的特征。
创作者们开始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绘声绘色的音乐风格。
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音乐创作也表现出浓郁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强调以音乐的形式传达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
在音乐创作方面,民国时期的音乐家们不仅表现出高超的音乐技巧,更是通过音乐穿透人心的魅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热爱。
著名的音乐家胡适曾表示,“音乐是国民精神文化的合法继承者,是我们国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少数的能解放民族灵魂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舞蹈的发展与表现在民国时期,舞蹈的创作和表现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
一方面,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舞蹈创作开始出现现代主义的元素。
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借鉴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元素和艺术风格。
在舞蹈创作方面,民国时期的舞蹈家们不仅肯定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价值,也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著名的舞蹈家孙菁曾表示,“现代舞蹈诞生之后,中国舞蹈艺术也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始终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要崇尚传统文化,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舞台剧和歌剧的兴起在民国时期,音乐和舞蹈的创作形式也开始向宏大的舞台剧和歌剧发展。
舞台剧和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其艺术效果深远,并对中国现代音乐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舞台剧和歌剧的创作过程中,吸取了国内外的经验和技术,创作者们创造性地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并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手法精湛地表达了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
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探究

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探究摘要:在民国时期,舞蹈艺术开启了追求现代性的新征程。
它秉持平民立场,以服务现实为核心,将思想启蒙与革命精神紧密结合。
在这一时期,舞蹈吸收了丰富多样的元素,包括传统、现代和国外的技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这种具有启蒙性、现代性、革命性和教育性的风格为中国舞蹈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关键词:民国;舞蹈;启蒙;革命;融合一、民国时期我国舞蹈近现代转型的路径分析在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中,戏曲舞蹈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既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构成了中国舞蹈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局限。
然而,进入民国时期,中国舞蹈的形式逐渐变得多元化,开始与世界舞蹈文化接轨,实现了舞蹈形式的多元化和中国舞蹈文化交流的常态化。
这一转变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舞蹈形式的多元化,二是中国舞蹈文化交流的常态化。
首先,舞蹈形式的多元化得到了实现。
民国时期的舞蹈形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形式多元。
在这一时期,除了戏曲舞蹈这一传统形式外,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新的舞蹈形式,如学堂美育舞蹈和交际舞等。
这些新的舞蹈形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也推动了中国舞蹈的现代化转型。
其次,中国舞蹈文化交流的常态化也得到了实现。
在这一时期,中国舞蹈开始与世界舞蹈文化进行交流,引进和吸收了诸多国外先进的舞蹈理念和表现形式,如达尔克罗兹的韵律体操、邓肯的自由舞蹈以及拉班的现代与动作教育舞蹈等。
这些国外舞蹈理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我国学校舞蹈教育的内容,促使中国舞蹈教育的方法与世界接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在民国时期,交际舞也得到了较快的传播和发展。
交际舞作为一种社会娱乐舞蹈,其在民国时期的盛行程度可以从当时“凡是年轻的男子和女子,非学会跳舞才算出风头”的说法中看出。
交际舞的广泛推广成为了都市人社会娱乐和交际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热衷于学习交际舞。
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综述

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综述摘要: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跳舞问题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
本文从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民国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这三方面将社会文化史范围内有关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民国;跳舞;研究跳舞,中国社会古已有之,但中国的传统舞蹈终未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
鸦片战争后,随西风东渐而来的西式跳舞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社会渐掀波澜。
西式跳舞进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二者间的冲突和融合折射出中国近代都市社会演变的曲折过程。
同时,东来的西舞还催生了社交公开、男女平等、个人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想和观念,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
笔者认为,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西舞虽东渐于晚清,但勃兴于民国。
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现虽已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的跳舞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跳舞问题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
因此,笔者拟将社会文化史范同内关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做一铺垫。
一、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娱乐生活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跳舞又是娱乐生活的一种。
民国时期,西舞在上海、天津、北京这样的都会城市中日益盛行,并渐成风气。
故而,在研究民国时期京津沪娱乐生活的论着中,几乎皆有对当时舞现象的论述。
笔者现将这类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论着作一综述略陈如下。
将整个上海娱乐业纳入视野并将舞厅业包含其中的两部典型着作,一是高福进的《“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产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二是楼嘉军的《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文汇出版社20XX年版)。
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

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作者:朱敏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1期朱敏为何要谈“现代性”?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一切社会实践都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在都市化、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化蓝图的背后,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以“现代”和“现代性”为标识、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理念——悄然兴起。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新的社会氛围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另一方面,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迫使现代美学不得不做出理论上的回应。
“现代性”理论由于其边界开放和自我扩张等特点,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学科领域,并在彼此之间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人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在当代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直接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时代性的内在演变。
只要略微回顾一下新时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舞台上所呈现的舞蹈形态以及舞蹈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倾向。
古典式的英雄人物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更多的是只属于个人的内心独白。
以往我们熟悉的动作套路,为了满足人们当下的新奇,正在被不断地分解与重构。
但是,舞蹈创作绝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它与舞蹈发展的生态环境、当下的美学形态以及受众的审美取向都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以“现代性”的思考为主题,以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状为切入点(尤其针对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尝试梳理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特征,进而探寻隐藏在作品表层之下,直接影响舞蹈创作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希望能在“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和舞蹈研究的新方法。
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一词的词根源于拉丁文(modo),原意是指当前的、最近的,与之相对的是古代或传统。
从西方历史上来说,“它通常指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尤其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上海文化的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时尚和时装的中心,许多时尚和时装活动都在这座城市举行。
上海时装表演成为了时尚界的焦点,吸引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展示了当时的时尚风尚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
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主要包括场地选择、服装设计、音乐舞蹈和舞台表现等方面。
首先是场地选择,上海时装表演通常会在精致豪华的大型酒店或者剧院举行,这些场地能够为时装表演营造出更加优雅奢华的氛围,也更容易吸引高端顾客和投资者的关注。
其次是服装设计,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服装设计多样丰富,兼具中西合璧的特点,设计师们常常从中国传统服饰中汲取灵感,加上西方时尚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时装作品。
音乐舞蹈也是时装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为时装展示提供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增加观众的观赏乐趣。
最后是舞台表现,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注重舞台表现的效果,除了服装设计,还会通过造型设计、灯光效果等手段来提升整体的视觉冲击力。
在服装设计方面,民国时期上海的时装表演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融合中西元素。
当时的设计师们将中国传统服饰与西方时尚元素相融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时装作品。
比如在服装剪裁和面料选择上,中式立领、盘扣等元素与西式修身款式、丝绸面料相结合,展现了中西合璧的时尚风格。
其次是注重细节设计。
民国时期的时装设计非常讲究细节,服饰上常常绣有精美的花纹,镶嵌着珠宝或珠饰,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服装更加精致华丽,增添了服饰的贵族气质。
民国时期的时装设计还受到了民族风情的影响,设计师们常常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汲取灵感,将汉服、唐装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融入到时装设计中,注重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音乐舞蹈方面,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音乐方面,时装表演常常会配以古典音乐和民族乐曲,这些音乐悠扬动听,能够为时装展示提供更加恰到好处的氛围。
民国时期新疆戏曲舞蹈与汉民间舞蹈探析

新 疆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XI NJ l ANG ARTS l NSTI TUTE
民 国时期 新疆戏 曲舞 蹈 与汉 民 间舞蹈探 析
王泳 舸
( 新 疆 艺 术 学 院舞 蹈 系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8 3 0 0 4 9 )
.
5
陈迹 , 在 乌鲁木齐地区依然可寻 , 如市 区的 “ 宁
来 一 套 大行 头 的秦 腔剧 服 , 在 迪 化 和北 疆 各县 演
夏湾 ” “ 山西 巷 ” 、 郊 区农 村 的 “ 河南庄子” “ 河 州 工 ”等 ,中原 地 区的戏 曲也 就 随之 传来 。 1 7 6 9 ~
1 7 7 2 年, 纪 昀 在迪 化 期 间 , 就有“ 酒楼数处 , 日日 演剧 , 数 钱 买票 , 略似 京 师 ” 。他 还 对 当 时有 名 的 生角 、 旦角, 在《 乌鲁 木 齐 杂 记 》 一 文 中记述 得 很 详 细 。1 8 7 6 年( 光绪 二年) , 刘锦 棠 所率领 的湘军 驱
戏 曲艺 术逐 步 发展 起来 , 舞 蹈 是 戏 曲 中的重 要组
除 汉 民 间舞 蹈 外 还有 一些 地 方 戏 也 在 此 生 根 开
花。
一
成部分 , 在 戏 曲 的做 、 打 中都 有 一 些 舞 蹈 性很 强 的动作 和技 巧 , 同 时在 戏 曲 中还广 泛 吸 收 了大量 化
关键 词 : 民 国时 期 新疆 汉 民 间舞 蹈
中图分 类号 : J 7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4 5 7 7 ( 2 0 1 4 ) 0 1 — 0 0 4 4 — 0 5
中国近现代舞蹈

1949年以后,舞蹈艺术一方面从中国几千年舞蹈文化中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发扬“五四”以 来的革命舞蹈传统,同时汲取和借鉴世界各国舞蹈中有益的经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形式、多种风格 的社会主义时期的舞蹈。
谢谢观看
革命根据地
在中国领导下,1927年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根据地人民在政治、经济上得到解放,迫切要 求文化生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艺的作用,注意领导和发展革命的文艺。在严酷的战争年代,革命文艺虽然还 处于萌芽状态,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它已从少数人欣赏的圈子里跳了出来,成为千百万人民的文艺了。它配合 革命斗争,起到了宣传群众、鼓动群众的作用。在当时的红军中,先后成立战斗剧社(1928)、战士剧社(1930) 等文艺团体;地方上,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1932)、高尔基戏剧学校(1938)并附设蓝衫剧团。在这些综合性 文艺团体中,舞蹈、歌舞、活报剧等占有重要地位。20年代中期一批中国革命家赴苏学习,回国后把苏联十月革 命后的舞蹈带回根据地,30年代初在根据地传播苏联舞蹈的代表人物是李伯钊。在她和石联星等人的倡导和传习 下,不仅苏联舞蹈 《乌克兰舞》、《高加索舞》、《水兵舞》、《国际歌舞》等广泛流传,而且借鉴苏联的经验, 创造了一批表现中国工农兵生活的新舞蹈,如《工人舞》、《农民舞》、《青年舞》、《陆海空军舞》等。这些 舞蹈在根据地和红军中相当流行,以后在部队中创作的“战士舞蹈”,是这种形式的发展。
最新-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综述 精品

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综述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综述陈娜娜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跳舞问题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
本文从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民国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这三方面将社会文化史范围内有关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民国;跳舞;研究跳舞,中国社会古已有之,但中国的传统舞蹈终未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
鸦片战争后,随西风东渐而来的西式跳舞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社会渐掀波澜。
西式跳舞进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二者间的冲突和融合折射出中国近代都市社会演变的曲折过程。
同时,东来的西舞还催生了社交公开、男女平等、个人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想和观念,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
笔者认为,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西舞虽东渐于晚清,但勃兴于民国。
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现虽已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的跳舞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跳舞问题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
因此,笔者拟将社会文化史范同内关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做一铺垫。
一、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娱乐生活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跳舞又是娱乐生活的一种。
民国时期,西舞在上海、天津、北京这样的都会城市中日益盛行,并渐成风气。
论文范文故而,在研究民国时期京津沪娱乐生活的论著中,几乎皆有对当时舞现象的论述。
笔者现将这类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论著作一综述略陈如下。
将整个上海娱乐业纳入视野并将舞厅业包含其中的两部典型著作,一是高福进的《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产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二是楼嘉军的《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19年版。
民国初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

民国初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作者:罗霄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摘要:民国初期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和思想观念大变更的时代,衔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出现了大量复杂而又纯粹的文化变革,也形成了众多全新的文化观念,表现在现代艺术方面更是如此。
本文作者和众多历史艺术爱好者一样被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深深吸引,通过对一些当时的艺术状态和代表人物的描绘来展现那一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并给出作者对这一时期现代艺术的观点。
关键词:民国初期;现代艺术;变革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动荡和变革仍然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人民不断地开展着救亡图强运动,主要表现在引进西学和革命斗争两个方面,因而民国初期的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背景也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学习西方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艺术,两者在混沌之中彼此对抗而又相互融合。
二是此时的现代艺术带有鲜明的社会化和政治化倾向。
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民国初期的中国,这样一个混乱时代不断展现着它的时代性特征。
除了艺术思想和观念的变革,本文将主要通过建筑、美术、手工艺等方面来表现一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
在建筑方面,早在清末开始,西方入侵我国,在势力范围所到之处,渐渐出现了一些洋式建筑。
民国初期的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尽管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各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又各不相同;一般都为砖混结构,这是一种混合结构,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机构体系。
就建筑风格而言主要分为西方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民族主义三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为模板建造的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的具有鲜明现实主义倾向的建筑风格,这正好符合当时的资产阶级民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新民族主义建筑是在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下,众多建筑艺术家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思想而发展出的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
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

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都市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际舞风行于工商业发达的大都会。
以《北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媒体,积极推介、宣传交际舞,引导社会价值观念。
《北洋画报》对于舞女群体有着颇多呈现,其以舞女群体为对象,向社会大众呈现出都市消费与两性关系的异化,进而实现了画报媒体与社会的互动。
关键词:《北洋画报》;交际舞;舞女《北洋画报》是民国时期堪与《良友》画报齐名的北方大型画报,它坚持“传播时事、灌输常识、提倡艺术、陶冶性灵”的宗旨,以传播与提倡高雅文化艺术为己任,发挥刊登摄影照片的独特优势,十余年间将民国时期风行于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的交际舞业直观而形象地展现在都市民众面前。
一、《北洋画报》对交际舞业的呈现与参与第一,借助介绍西洋跳舞团和著名舞蹈家宣传交际舞信息。
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洋舞蹈团和著名舞蹈家纷纷来华献技,《北洋画报》以提倡艺术为旨趣,刊载其在华演出的情形。
西洋舞界的佼佼者——著名跳舞家梵天阁女士、丝丽娜女士等相继率团舞于天津的大华饭店等公共娱乐场所,舞蹈种类繁多,就《北洋画报》的观后感所记,其节目为云裳舞、玉骨冰肌舞、埃及舞、莎林舞、蚨蝶舞、壁采舞、西班牙舞。
①曼妙的舞姿带给置身现场的观众以视觉上的绝佳享受,如“梵天阁率领起舞,色彩缤纷,姿态婀娜”②,丝丽娜“花容雪貌,玉骨冰肌……腰脚熟练,身手灵活”③。
在《北洋画报》不厌其烦地介绍、评判中,我们发现,这些西洋的舞蹈吸引了众多民众的眼球,以致“座客云集,后至者均不得前席”④。
《北洋画报》不仅烘托出对于都市民众对于跳舞的热衷,也使更多还没有观舞、跳舞体验的民众借助画报媒体得以间接地了解和享受,潜移默化影响到跳舞的心理——除了观看之外,更有蠢蠢欲动之势。
第二,推介交际舞舞法和跳舞学校及教师。
交际舞风行之际,《北洋画报》简要地介绍了各种流行的交际舞舞法,如交际舞中“两步舞之狐步舞(Fox-Trot)”、“三步之华思尔舞(Valse)”、“四步之登高舞(Tango)”等,并对其舞是否美观、是否易学、是否容易疲劳等捉笔评论。
从《申报》的舞艺特辑看民国时期舞蹈的社会价值

从《申报》的舞艺特辑看民国时期舞蹈的社会价值袁霄【摘要】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旧文化碰撞中迸发出火花的特殊时期,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西方舞蹈文化相互交织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产生了社会娱乐舞蹈——都市歌舞,其中主要的是舞厅舞(即交谊舞).《申报》开设的舞艺特辑直观地记载了当时舞蹈的发展,以及舞蹈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1)004【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申报》;民国时期;舞蹈;社会价值【作者】袁霄【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705《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
其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不受官方的影响,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公平公正地用文字记录下了丰富的史料素材。
《申报》的舞艺特辑是一个专门为当时舞蹈开设的自由评论平台,它非常直观地记载了当时舞蹈的发展,以及舞蹈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民国历史尽管短暂,但却是中国舞蹈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
民国时期的舞蹈见证了新旧文化交替,并在碰撞和交融中发展。
这个时期是西方舞蹈文化、进步舞蹈文化、传统舞蹈文化共存的时期,是中国近代舞蹈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民国时期的舞蹈文化一直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申报》入手,对它进行初步探究。
一、民国时期社会娱乐舞蹈的出现在我国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而是试图追求精神娱乐生活。
随即,赛马、划船、戏剧演出等各种新型娱乐方式纷纷出现。
而近代社会娱乐场所的发展,为社会娱乐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这里的社会娱乐舞蹈主要是指都市歌舞,近代平民化、大众化的流行歌舞形式。
从近代中国舞蹈史感悟舞蹈的发展

从近代中国舞蹈史感悟舞蹈的发展舞蹈是人类艺术之母。
舞蹈艺术形神兼备,融会了音乐的动感、诗歌的韵味、哲学的思辨、戏剧的激情、雕塑的质感、绘画的灵性、宗教的神秘。
在舞蹈世界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真诚、自然、朴实无华的对真善美的体验和情感洒向人间。
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以它那浓缩的情节变化与细致的心理描写,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舞蹈的世界里,感受心灵的碰撞,体会百味人生。
一、艺术舞蹈与生活舞蹈在舞台上面我们看到的那个“舞蹈”我们统称为“艺术舞蹈”,它就是我们人类艺术皇冠上的钻石,是普通人不可触及、只能欣赏的“视觉艺术”。
而我们身边的那个“舞蹈”,则是属于每一个人,是随时可为的“生活文化”,也可以称为“生活舞蹈”。
“艺术”和“文化”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不同的价值,谁也替代不了谁。
我们既然从事舞蹈工作,就应该对舞蹈(特别是中国舞)有更多了解。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舞,当今的这个“中国舞”又是怎么来的呢?别说普通中国人不明白,很多基层舞蹈工作者都稀里糊涂,包括我们的专业院团演员,心里清楚的也不多。
二、简述中国舞“种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在创造语言和文字文明之前就有了肢体语言,也就是“舞蹈”的雏形。
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几乎都记载着本民族的舞蹈历史,因为它和民族的发展史紧密相关无法分割。
但是中华民族的舞蹈史却很特别,中国舞蹈的史书从远古开始就有记载,但到了近代,也就是隋唐五代之后,从宋代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出现了空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断层期。
这个时期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十年八年,而是好几百年,是好几个朝代,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性悲哀。
到公元907年唐代灭亡的动荡历史时期,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格局,大约有50多年。
在那个时候,五代十国还延续着宫廷乐舞的制度和机构(也就是国家歌舞团制度和机构),但虽然承袭唐制,却又远不如唐代兴盛。
逐步逐步,随着宋代的建立,宋家皇帝宋徽宗酷爱书画,加上那时经济状况远不如发达的唐代,那么随着皇帝的喜好,先后解散了宫廷乐舞机构(即解散国家歌舞团),将歌舞艺人们发放生活费遣散到民间去了。
浅析民国时期的舞蹈发展历程

程2023-11-09•民国时期舞蹈发展背景•民国时期舞蹈类型与特点•民国时期舞蹈代表人物及作品•民国时期舞蹈的影响与意义•结论与展望目录01民国时期舞蹈发展背景政治环境稳定01民国时期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对舞蹈艺术持有一定的重视和支持,为舞蹈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传统舞蹈传承02民国时期,传统舞蹈艺术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推动传统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舞蹈遗产。
外来舞蹈影响03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舞蹈也开始传入中国。
这些外来舞蹈为民国时期的舞蹈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和灵感,促进了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经济发展繁荣民国时期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进程,舞蹈艺术逐渐融入了商业元素,为舞蹈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舞厅文化盛行民国时期,舞厅文化盛行,成为当时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厅文化的兴起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推动了舞蹈的发展与传播。
民间舞蹈的商业化随着商业化的进程,一些民间舞蹈逐渐走向商业化,通过演出和旅游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也带动了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
文化多元性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具有多元性,各种文化思潮交融碰撞。
这种多元性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教育普及民国时期的教育普及程度逐渐提高,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一些学校和社团开始开设舞蹈课程和舞蹈团体,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人才,推动了舞蹈的发展与传播。
文化氛围对舞蹈发展的影响02民国时期舞蹈类型与特点民间舞蹈丰富多彩民国时期的民间舞蹈非常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这些舞蹈包括各种龙舞、狮舞、灯笼舞等,以及各种地方性的民间舞蹈,如扇子舞、手绢舞等。
表现力强民间舞蹈的动作表现力强,富有情感和故事性。
这些舞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民国时期的艺术创作与文艺复兴

民国时期的艺术创作与文艺复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艺术创作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的艺术创作与文艺复兴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一、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这个时期,中国刚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
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活力,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与此同时,国外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对中国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思想,推崇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条主义和追随传统。
这种思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激发了他们对自由、平等和创新的追求。
二、绘画与艺术创作的变革民国时期中国画坛出现了一批有着强烈个性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摒弃了传统的绘画方式,开始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他们在国外艺术的启发下,尝试吸收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等技法,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著名画家虞松亭就是其中一位代表性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秋江烟雨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饱满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虞松亭的作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但无疑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除了传统的绘画形式,民国时期还涌现出新的艺术形式,如版画和水彩画等。
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使得艺术家拥有更加自由和多样的表现手段,也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三、戏剧与影视艺术的崛起民国时期是中国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时期。
许多重要的艺术团体和剧院在这个时期成立,并且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上海话剧团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话剧团体之一。
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戏剧,将其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话剧作品。
这些话剧作品促使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

浅谈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摘要:民国时期的舞蹈开启了中国传统舞蹈追求现代性的新征程,它坚持平民化立场。
以服务现实为圭臬,将思想启蒙与革命取向有机结合,多元吸纳、融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舞蹈技艺,呈现出与中国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其启蒙性、现代性、革命性、教育性开创了中国舞蹈文化的新风尚,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关键词:民国;舞蹈;启蒙;革命;融合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史上,处于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这一特殊阶段的民国时期的舞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既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也有文化、经济、政治的綜合影响.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西方舞蹈文化在这一时期相互交织,推陈出新。
民国时期的舞蹈积极吸纳外国先进舞蹈文化,改良传统舞蹈,挖掘现实题材,以朴实的笔调反映社会现象并融人革命性的精神。
民国时期的舞蹈批判性地改造了传统舞蹈。
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舞蹈的个性自由和社会价值。
呈现出与中国历史任一时期舞蹈风格迥异的现代性特质,对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格局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它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一、启蒙是民国时期舞蹈现代性的动力启蒙一词,原指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人门知识。
在18世纪的西方,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用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使民众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的束缚。
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思想进步的启蒙主义者坚持理性立场,以西方的现代意识强调人权天赋,呼唤人格平等,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性观,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张,涉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教育改良、文字改革等方面,其愿望是想通过启蒙来驱除旧中国民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无知和蒙昧,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生存价值。
二、革命性是民国时期舞蹈现代性的内核进入20世纪的中国。
一开始张扬出的旗帜就是“革命”。
民国时代的艳舞表演,原来那个年代就这么奔放了!

民国时代的艳舞表演,原来那个年代就这么奔放了!
这一组民国时期的艳舞表演老照片。
交谊舞在那个时代多少有些性色的成份。
虽然有“露肉”的表演,但与古老戏服的对比已经产生了艺术性的视觉冲击。
从舞台布景与演员的装束上看,演员们所表演的一是场那个时代的“现实剧”。
三俗的大腿舞是“草台班子”的招牌节目
交谊舞在那个时代多少有些性色的成份
虽然有“露肉”的表演,但与古老戏服的对比已经产生了艺术性的视觉冲击
从舞台布景与演员的装束上看,演员们所表演的一是场那个时代的“现实剧”
看起来演员在表演某个富贵之家,主人妻妾成群,子孙昌盛的场景
那个时代的人们并不缺乏奇思妙想
如此豪华的布景,在那个时代已经属难得
这个舞台照显然是在表演革命者惩治土豪劣绅的“进步剧”。
民国时期的学校舞蹈教育

Dance Education on Campu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 刘青弋
作者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化艺术研究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民国时期 学校美育 舞蹈教材
摘要:近代中国,在饱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掠夺、奴役、宰割之后,中国人开始觉醒并奋起反抗。
为了寻求救世良方,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出国门,接受科学、民主思想,从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政治、文化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
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及其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及其美育的思想基石,亦引领了中国现代舞蹈教育的方向。
民国时期的前二十年,是中外舞蹈文化交流频繁的年代。
学校舞蹈的教育理念与内容亦主要来自外国的影响,甚至所用教材,大多为编译作品。
但是,它们的教育主旨都和"救国强国"紧密联系。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舞蹈教育开始纳入学校体育课的内容之中。
外国土风舞、儿童游戏舞、欧美交谊舞、新编儿童歌舞、体操训练、健身舞、模仿动物舞以及各种舞蹈步伐都被纳入教学内容,并且有一些为儿童与学堂编撰的舞蹈教材出台。
在这一普及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运动中,最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是黎锦晖,他的校园歌舞教育理论与实践,创造了新型的校园美育的示范,亦建设了具有民族特色与儿童特点的校园教育艺术。
民国时期的学校舞蹈教育——虽是一段被封存的历史,却奠定了中国现代舞蹈美育的基础。
民国时期舞蹈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探析

民国时期舞蹈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探析
汪洋;王友亮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1
【摘要】民国时期,舞蹈艺术经历了承前启后与革旧立新的巨大变化发展过程,呈现出碰撞中交织融合和传承中创新发展的总体态势。
民国时期的舞蹈艺术以观念意识之“新”、内容形式之“新”以及功能价值之“新”的全新姿态,引领了新中国舞蹈事业民族化、本土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汪洋;王友亮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09.2
【相关文献】
1.市场经济背景下舞蹈艺术的特色传承及创新探析
2.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与艺术创作研究——评《民族舞蹈学研究》
3.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
4.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路径探析
5.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创新——评《艺术类高校舞蹈艺术发展趋势与舞蹈鉴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国时期舞蹈的现代性
作者:孙有康莉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
摘要:民国时期的舞蹈开启了中国传统舞蹈追求现代性的新征程,它坚持平民化立场。
以服务现实为圭臬,将思想启蒙与革命取向有机结合,多元吸纳、融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舞蹈技艺,呈现出与中国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其启蒙性、现代性、革命性、教育性开创了中国舞蹈文化的新风尚,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关键词:民国;舞蹈;启蒙;革命;融合
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史上,处于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这一特殊阶段的民国时期的舞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既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也有文化、经济、政治的综合影响.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西方舞蹈文化在这一时期相互交织,推陈出新。
民国时期的舞蹈积极吸纳外国先进舞蹈文化,改良传统舞蹈,挖掘现实题材,以朴实的笔调反映社会现象并融人革命性的精神。
民国时期的舞蹈批判性地改造了传统舞蹈。
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舞蹈的个性自由和社会价值。
呈现出与中国历史任一时期舞蹈风格迥异的现代性特质,对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格局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它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一、启蒙是民国时期舞蹈现代性的动力
启蒙一词,原指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人门知识。
在18世纪的西方,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用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使民众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的束缚。
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思想进步的启蒙主义者坚持理性立场,以西方的现代意识强调人权天赋,呼唤人格平等,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性观,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张,涉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教育改良、文字改革等方面,其愿望是想通过启蒙来驱除旧中国民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无知和蒙昧,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生存价值。
二、革命性是民国时期舞蹈现代性的内核
进入20世纪的中国。
一开始张扬出的旗帜就是“革命”。
在20世纪的第一年,即1901年,《国民报》第一期发表的《二十世纪之中国》就倡导了革命言说。
号召“种吾民革命之种子。
养吾民独立之精神”,预言20世纪乃革命之世纪。
“1923--1926年间,《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
这无疑是20年代革命在中国再起的一个重要表征。
”[7]‘‘革命”一词成为当时最为
流行的话语。
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同样,革命一词也不可避免地融人到舞蹈这一艺术领域之中。
亦如罗曼·罗兰对音乐的看法是音乐能适应一切社会条件一样,“在法兰西斯一世和查理九世统治时期,它是一种典雅而充满诗意的艺术:在宗教改革时代是一种为了信仰而战斗的艺术:在路易十四统治下是一种矫揉造作的、高贵而傲岸的艺术;到了18世纪则成为沙龙艺术。
接着音乐又成为革命者的抒情表现:以后它还要成为未来的民主社会的呼声.犹如它曾经是过去贵族社会的声音一样,没有任何公式可以概括它。
它是世纪之歌、历史之花;它从人类的悲怆中成长,也从人类的欢乐中滋生。
”[8]著名社会学家阿诺德·豪译尔在《艺术社会学》中同样指出,艺术实现自己目的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为明白地表现自己的倾向性宣传,一为隐含着某种思想的感染。
若是宣传,那么艺术家总是知道自己的目的的,作品的接受者的态度也非乎赞成或反对。
若是用感染的方法.那么艺术家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接受者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
正是在革命母题的大纛之下,舞蹈为现实服务,为某种政治或者政策所用,是当时历史语境下一种必然的抉择。
社会革命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改造、传播舞蹈,将其与政治斗争、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革命与社会解放等方面联系起来,力图通过舞蹈艺术唤起人们对革命、国家、阶级、民族、集体等方面的认知、认同,有效地动员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革命斗争。
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两次东征。
周恩来组建了武装宣传队.载歌载舞地宣传东征目的,宣讲军队纪律,既提高了士气,又赢得了民心,为东征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保证。
特别是面对着关乎中国生死存亡的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的各阶层、各社会团体包括歌舞团体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抗战洪流之中。
现代舞蹈家欧阳予倩说,抗日战争使现代戏剧“从锦绣丛中到十字街头,从沿海深入到了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
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里层。
”[9]1937年8月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组成了救亡移动演剧队到外地宣传,“他们的足迹走遍了每一个都市、乡镇、农村、兵营、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工厂、学校,以至于香港、澳门和海外的南洋群岛;他们应用了舞台剧、街头剧、播音剧、新内容的旧剧独脚戏、化装演讲、双簧、卖梨膏糖、歌咏、文字壁报、演讲等多样的方法,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有力地自动起来参加兵役……”D0]抗13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各种艺术团体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战士剧社、战斗剧社、火星剧社、人民抗日剧社、抗敌剧社、冲锋剧社、国防剧团、“新旅”、东北联军的专业舞蹈队等,这些艺术团体紧密配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作了大量的富有革命斗争气息的歌舞。
…]
民国时期舞蹈的革命性,最为突出地表现为担负起反殖民主义文化、反封建主义文化、建构现代性文化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现代性的自觉。
共产党人领导、编排的革命舞蹈与革命的发展形势保持一致。
通过将革命、国家、阶级、人民等现代意识凝练入舞蹈之中,创造出一大批体现现代政治的革命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02.
[2]体育丛刊[J].体育研究社,1924:16-26.
[3]陳文波.中国古代跳舞史[J].清华学报,1925,2(or):447.
作者简介
孙有(1994-),汉族,江西赣州人,邵阳学院本科在读,专业:舞蹈学;指导老师:康莉,当前任职邵阳学院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