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

合集下载

“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理论与实践

“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理论与实践

石 油 成 因问题 的争论 由来 已久 . 目前 , 石油 有机 成 因论 在 油气地 质 学 占主 导 地 位 , 但 是对 石 油无 机
成 因的研究也似乎一直在进行着.
石 油成 因问题 的论 在 石油科 学 研究 中是 一个 重 要论 题 … , 对 资源评价 、 勘 探 靶 区 的 选 择 等 更 有
重 要 的实践 意 义 .
大气 中的甲烷等气体作为“ 化石” 保 留在上地 幔和
地壳 深部 .
本 文概 要论 述 目前 国 内外影 响较 大 的石油 无机 成 因学 说 的一些 学 派 , 石 油 无 机 成 因的地 球 化 学 论
据 及其 在 石油勘 探 中的意义 .
中国天体化 学 家 、 “ 嫦娥工程” 首 席科 学 家 欧 阳 自远 院士认 为地 球 历 史 上是 存 在 无 机 烃 的. 应 中 国
摘要 : 对石油的无机成 因理论进行 了评述 , 其 中包括地幔脱气论、 中地 壳与费 一 托合成说、 板块构造 与费 一 托合成说. 沥青、 原油、 干酪根的 P b— s r — N d同位素 , 原 油及 沥青 中高含量的微量元素以及 原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均揭示了原油无机生成的科 学依据 , 这是 中国科 学家对石 油地质学的重大贡
大 型含油气 盆地 的沉 积层 均直 接与 蛇纹石 化超 基性 岩或 玄武 岩接触 而 缺 失 花 岗岩 , 他 把 这 种 盆地 称 为
“ 缺 花 岗岩 型盆 地 ” , 并 认 为凡 底 部 缺失 花 岗岩 的盆
为硫族. 后又概括称为烃碱流体 , 油气也是热液作用 的产 物 , 石 油 中也 有 大量 的 亲地 幔 的 元 素 , 如: c r 、
源, 这 些 甲烷在 地球 形成 时就 已存 在 , 大量 还原 状态

石油地质学-2

石油地质学-2

• 碳循环
–烃类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碳在自然 界是不稳定的,除非是石墨或无机的碳酸盐岩。 –地壳中总含碳量:91019kg 火成岩中:1.3 1019kg –水圈、生物圈:5 1019kg –沉积物、沉积岩中: 2.7 1019kg,其中80%是碳酸 盐岩中的C –总的有机C:1.2 1019kg,其中 –沉积岩中: 1.1 1019kg –煤+泥岩:15 1015kg –储集层中的石油:1 1015kg
气体水合物的结构
水-水:氢键 (hydrogen bond) 水分子“笼子 (cavity)”
外观为类冰晶体 非化学计量的 包合物 (clathrate)
气体分子:CH4, C2H4, C2H6, C3H8, Ne, Ar, Kr, Xe, N2, H2S, CO2,
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赋存状态
干酪根的类型
• 有机质的分类: 腐泥质:脂肪族有机质在乏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作 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 类生物,可以形成石油、油页岩、藻煤和烛煤。腐泥质干 酪根是生油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
腐殖质: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 下的陆生植物,可以形成天然气和腐质煤。腐殖质干酪根 是生气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I型。如:煤成气
二、生物化学气
生物化学气大量形成的条件可归纳如下: 1.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这是产生大量甲烷的物质基础。 2.严格的缺游离氧、缺硫酸盐环境,这是厌氧的甲烷菌群繁 殖的必要条件。 3.地温低于75℃,甲烷菌才能大量繁殖,且随温度升高甲烷 产率增多;但当温度超过75℃时,甲烷菌大量死亡,不利 于甲烷气的生成。 4. 最适合甲烷菌繁殖的PH值为6.5-7.5,中性为宜;否则甲烷 菌难以繁殖乃至中毒,停止发酵。 生物化学气的化学成分是以甲烷为主,如:沼气。

是无机成油还是有机生成—关于石油成因的争论

是无机成油还是有机生成—关于石油成因的争论

是无机成油还是有机生成—关于石油成因的争论近日,记者怀着好奇的心情采访了这位只读过初中的农民。

采访中得知,他从小爱看科普书籍,喜欢听收音机上的科普讲座,尤其好动脑子。

1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年前被熬坏的一块胶,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煤粉。

于是,他利用农闲时间开始琢磨起来。

在探索中,石军柱发现,煤可能不单是由古生物尸体形成,还可能由无机物形成。

于是他又开始研究石油的生成过程。

他用简陋的设备模仿地球刚形成时的条件,发现地球在由热变冷的过程中,通过“地热合作用”,在古元古代约七亿年中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有机酸盐、有机物。

地球演变到中元古代后,在封闭半封闭环境中,在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了蒸发、沉积有机酸盐盆地。

蒸发、沉积有机酸盐盆地在地质作用下,一旦受到高温,有机酸盐受热分解,在高温、压力、催化剂等的作用下,有机酸根生成“油气”、二氧化碳。

早期蒸发、沉积有机酸盐盆地“地热分解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如果能在盆地保存至今,就成为早期的油气藏。

他将这称为“蒸发、沉积有机酸盐”生油气机理。

石军柱说:“从这个过程来看,早期形成的油气藏是无机成因。

‘蒸发、沉积有机酸盐’机理能说明无机成因的油气是生在沉积盆地中,能说明世界油田分布的高度集中现象,能说明为什么全世界50%以上的石油产自碳酸盐岩。

”其实,国际上有关石油成因的争论由来已久,总的可分为无机起源说和有机起源说两大派。

石油无机成因说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地深成因说,认为烃类起源于地球深处;二是宇宙成因说,认为烃类在宇宙形成阶段即已生成。

基于上述说法,一些学者提出了石油无机成因的各种成油模式。

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石油无机成因的“碳化物说”。

他认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碳和铁在地球形成时有可能形成金属碳化物————碳化铁。

当它与沿着裂缝渗入到地壳深处的炽热的水相遇时,就可以生成碳氢化合物。

因此,“碳化物说”认为生成石油的主要原始物质是金属碳化物。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库德里扬采夫倡导石油无机成因,提出“岩浆起源说”。

第9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第9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2,岩相古地理条件 无论是海相或陆相,都可能具备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是否有利于生物繁殖,有机质保存,埋藏,转化 是否有利于生物繁殖,有机质保存,埋藏,转化. ★ 海相环境中 海相环境中:一般认为浅海区 浅海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而滨海区和 浅海区 深海区,不利于有机保存和油气的生成. ★ 陆相环境 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陆相生油岩发育的区域. 陆相环境:深水-半深水湖泊 深水 ★ 海陆过渡相区 :三角洲 三角洲发育部位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域;海湾及 三角洲 海湾及 泻湖,因有半岛,群岛,沙堤或生物礁带与大海相隔,在这种半闭塞 泻湖 无底流的环境中,也对保存有机质有利.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一,沉积有机质 二,干酪根
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元素% 元素 类脂 化合物 蛋白质 碳水 化合物 木质素 石油 C 76 H 12 O 2 S / N / 主要特征 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蜡,色素等. 色素等. 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 ),动物中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 ——主生油母质. 主生油母质. 主生油母质
二,有机成因说
主要依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 (3)石油灰分与岩石圈相比,大大富集了钒,镍,铜等.煤与石油 的灰分在微量元素的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4)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都证明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5)除卟啉外,在石油中还发现了许多生物标志化合物. (6)从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检测出了石油中所含的所有烃类 .研究表明,在近代沉积物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过程,至今还在进 行着,而且生成的油气数量也很可观.
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地质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形成的;在油气 有机成因说认为 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着早期生油说与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早期成 : 油说,晚期成油说 晚期成油说. 油说 晚期成油说 早期成油说:认为石油烃类是地壳浅处,沉积物成岩作用早期,由沉 早期成油说 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的. 晚期成油说:认为石油是有机物质被埋藏后,达到一定深度,一定温 晚期成油说 度,在热力作用和催化剂作用下,由有机物质转化而来的.

石油的无机起源假说

石油的无机起源假说

石油的无机起源假说及其研究方向1 石油有机起源假说的主要缺陷1、生油岩和工业性油气藏的聚集没有联系,如我国酒泉盆地的东部、民乐盆地、苏联的拉脱维亚志留系以上地层等等,那里存在着公认的生油层,但是却没有石油;相反在没有或缺乏生油岩的地方,常常聚集有大量的石油,如拉脱维亚志留系以下地层、加拿大阿尔伯特地区的马克—马里地沥青矿、我国的克拉玛依油田等等。

2、有机假说对石油的局部聚集现象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正确解释,如土尔克明尼亚、酒泉、准噶尔等地都有这样的实例。

3、在古老的侵蚀不整合面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石油的次生产物,这一点有机假说同样也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正确解释,如美国大陆中部、我国的酒泉等地都有这样的实例。

有机起源假说所以与客观事实有这些矛盾,主要原因是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设想的,只是根据沉积物中碳氢化合物与石油碳氢化合物某些粗略的相似性,而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建立在客观事实证据之上,其实质是否认了客观事物的多样性。

2 油气分布的规律性1、石油与基底断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

许多大地构造研究者们证实:含油构造是基底断裂的反映。

根据石油分布的特征有理由认为:含油气构造是和四级深大断裂(块断间断裂)有关(按切割巨大单元的能力划分——哈因)。

同时 A.B.裴伟也指出:地壳的开正断裂带是含油气最有利的地带。

2、石油的纵向分布,在每一个局部含油的地带石油常常贯穿了大部层位,一直到基底,例如高加索、第二巴库、委内瑞拉及四川等地均符合这种规律。

此外在局部含油地带已经有资料证明:石油存在着由下向上运移的现象。

其主要证据是:(1)上下各油藏的重氢(D)含量一致。

(2)上部油藏含有下部地层的孢子花粉。

由此可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世界上的石油都是沿着断裂自基底上升到储油层中去的。

波尔菲利也夫并根据地层不整面上缺乏石油的次生产物,并研究了世界上石油的埋藏条件,而得出:有世界上所有的油气藏都是在白垩纪末到第四纪初这个阶段中形成的结论。

无机成因

无机成因
那么,到底哪种理论是正确的?这是不是某些国家制造的阴谋呢?我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长期的研究而逐步明了,或许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成因是最好的解释。恩道尔认为英美石油利益集团编编织了石油枯竭谎言,其目的是控制石油,以便于利用手中的石油行使世界霸权。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在还没有明确证实石油无机成因前,还谈不上编造“石油枯竭谎言”,但美国欲行使霸权的野心却从一系列世界事件上显露无疑,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事件无不与石油相关。如果确能证实石油无机成因,可以再生,这将对中国大大有利。中国2011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6.5%,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2030年石油对外依存将达80%,这对我国能源安全极为不利,加上最近国际形势紧张,从伊朗进口的部分石油或将不能保障,因此必须一方面寻求更多的进口源,一方面加大国内的石油勘探开发力度。而最终还是要立足于本国,实现一种平时从国外进口,形势紧张时也能完全自给的能源独立。假若石油无机成因论成立,那么通过新的理论或许能在国内发现更多的油田,改变缺乏石油资源的国情也未必不可能。
近年来遇到了一些问题,难以用传统的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圆满地解释,如一些地区为什么找到了大约15亿年前形成的石油?按照传统的石油地质与生物学理论,当时的生物量似乎并不足以形成石油。又如为什么在不含生物的地层中也能找到石油?像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阿塔巴斯河区和美国堪萨斯的克拉富特——普鲁斯油田,都是在没有富含生物的沉积岩层。种种疑问有时候也让人相信石油无机成因说有些道理。而恩道尔书中还有一个为石油无机成因观点提供有力佐证的,就是前苏联科学家花费40年时间,在传统理论上不可能找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在其2011年的《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中指出石油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石油枯竭论”不过是石油帝国编造出来的巨大阴谋。他在书中驳斥了石油帝国所持的“石油枯竭论”的理论基础——石油生成有机论,同时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石油生成无机论,指出石油和天然气自发生成于距地表约200公里的地幔上层,然后油气被挤压到地球表面,储藏在沉积岩中。书中还以丰富的实例指出世界上有大量被开发和未开发的石油储藏,石油资源并不像人们印象中那样行将枯竭,这一理论无异于成原因是20世纪地质科学中争论得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问题,从俄罗斯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算起,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提出已有100多年了。从20世纪初开始,一批又一批的俄罗斯科学家不断地提出“石油无机生成”的理论和生成机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库德良采夫、克鲁泡特金、萨尔基索夫、波尔菲里也夫和波实卡雷夫等;西方则有罗宾逊、古德、阿布拉加诺、萨特马里等。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成因理论一、油气无机成因说(一)泛宇宙说认为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

1.宇宙说:认为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气圈中,随着地球的冷却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形成石油。

2.地幔脱气说:认为地球深部存在大量的甲烷和其他非烃资源,在地球分异演化的早期从地球深部被加热而释放出来,有的被释放到大气圈,一小部分形成天然气藏。

(二)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1.门捷列夫的碳化合物说:认为地球内部的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形成碳氢化合物。

2.高温生成说:认为深度在150km,温度超过1500k、压力达5000Mpa,由于FeO及Fe3O4的参与,水与二氧化碳被还原形成烃类。

3.蛇纹石化生油说:提出橄榄石的蛇纹石化可以产生烃类。

4.费—托地质合成说:认为地球上原始石油是在20×108 年前通过费—托反应生成。

二、有机成因说基本观点: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有机质形成的。

分为:早期生油理论和晚期生油理论。

目前晚期生油理论占主导,晚期生油理论是指石油是在有机物质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温度条件,在热力作用和催化作用由有机物转化而来。

(一)生油的原始物质生物有机质:包括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二)生油环境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发育,总而具备了丰富的生油原始物质。

海洋、湖泊、三角洲等古地理区域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还因水体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阻止了有机质的腐烂分解,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三)油气生成的一般模式: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石油无机成因说

石油无机成因说

⽯油⽆机成因说1.⽯油⽆机成因的两种假说⽯油⽆机成因说认为⽯油是由⾃然界的⽆机碳和氢经过化学作⽤⽽形成的。

这⼀观点⼜⼤致分为两个学派:①.地深成因说,认为烃类起源于地球深处。

其依据是:在⽕⼭喷出的⽓体及熔岩流中含烃,来⾃地下深处的岩浆岩中发现有 C1~C2的烷烃及可供⽣成烃类的化学元素;变质岩、岩浆岩及穿⼊前寒武系结晶岩的伟晶岩中也见到含油显⽰,甚⾄在结晶基岩中发现可供开采的⼯业油⽓流。

②.宇宙成因说,认为烃类在宇宙形成阶段即已⽣成。

其依据是:在天体中常有碳、氢、氧诸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

例如,彗星头部的⽓圈中含有⼀氧化碳、⼆氧化碳和甲烷等;在太阳系⾏星的⼤⽓圈中也存在⼀定浓度的甲烷;在陨⽯中也已鉴定出烃类化合物。

此外,经实验室试验证明下列化学反应成⽴,它⽀持了⽯油⽆机成因说。

基于上述假说,⼀些学者提出了⽯油⽆机成因的各种成油模式。

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碳化物说”,认为地球上分布最⼴的碳和铁在地球形成时有可能形成⾦属碳化物──碳化铁。

当它与沿着裂缝渗⼊到地壳深处的炽热的⽔相遇时,就可以⽣成碳氢化合物。

因此,“碳化物说”认为⽣成⽯油的主要原始物质是⾦属碳化物。

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Н.А.库德⾥扬采夫提出“岩浆起源说”,他认为岩浆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随地球深度不同的⾼温变化,碳元素和氢元素可形成甲基、甲烷及其它烃类化合物。

2.⽯油⽆机成因说的主要缺陷⽯油⽆机成因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单纯从化学反应出发来考虑⽯油的⽣成,脱离了⽯油⽣成的地质条件。

多数⽯油地质学家并不排除在⾃然界也有⾮⽣物起源的烃类,特别是⽓态烃。

但是,具有⼯业价值的⽯油应当是有机成因的。

⽯油勘探的⼤量实践表明,世界上99%以上的油⽓⽥分布在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区,⽽含有⼯业油流的⽕成岩、变质岩⼀般都与沉积岩毗邻。

油源对⽐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成岩或变质岩中储存的⽯油,都是由附近沉积岩中⽣成的⽯油运移⽽来。

因此,⽯油⽆机成因说未能得到⽯油地质学界的普遍赞同和⽀持。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主要有两种理论:
1. 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古代海洋中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遗体经过埋藏和压力作用,与地下水和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最终转化为油和气的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石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包括充足的有机质来源、适宜的沉积环境、适度的地层压力和温度等。

2. 外生石油理论:石油是地球深部岩石物质的热解产物。

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深部岩石中含有的无机物质,如煤、沥青岩和石墨等,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发生热解反应而形成的。

这个过程称为岩石裂解作用。

此理论认为,无机石油的形成与地球的热力活动和岩石的成分有关。

以上两种理论中,石油的形成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和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机质的存在和热解是两个关键因素。

无论是有机质还是热解作用,都涉及到地球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过程。

石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适宜的地质条件和时间尺度。

无机成因油气论和无机成因的气田_藏_概略

无机成因油气论和无机成因的气田_藏_概略

文章编号: 025322697 (2001) 0620005206无机成因油气论和无机成因的气田(藏) 概略戴金星石昕卫延召(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 我国无机成因油气理论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沿。

科学实践证明, 在油气中很大部分, 特别是石油是有机成因的, 然而并不排除在油气中相当多的部分, 特别是天然气是无机成因的。

无机成因的烷烃气的甲烷一般∆13C 1> -30‰, 具负碳同位素系列, 甲烷的CH 4 ƒ3H e 值为n ×105~7。

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的∆13C CO > - 8‰。

我国的昌德气2田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以烷烃气为主的无机成因气藏。

无机成因二氧化碳和烷烃气有利发育带主要分布在: 莫霍面隆起或地幔柱上隆地区; 热流值大于113H FU , 地温梯度大于315℃ƒ100m 的高热- 热构造区带; R ƒ R a > 1 正异常带, 特别在R ƒR a > 2 的地带往往发现气藏; 近期或较新时代玄武岩或岩浆活动带, 以及沿气源断裂区等。

关键词: 无机成因油气; 昌德气藏; 无机成因气鉴别中图分类号: T E 11211 文献标识码: A无机成因油气论系指油气的组成元素是非生物源的, 其形成与生物作用无关而是无机化学作用的结果。

无机成因油气田是指其中占绝对优势的组分或各组分均是无机成因的。

1 无机成因油气论概略111 无机成因油气论的提出从18 世纪中叶无机成因油气论产生至20 世纪70 年代, 是以地质为主, 特别是以大地构造臆测为基础的古典无机成因油气论阶段, 其特征是从油气本身地球化学角度来定量研究油气无机成因不够, 而多靠旁推侧击的地质推论来阐明油气无机成因, 从而导致无机成因油气论处于兴短衰长的被动局面。

112 无机成因油气论从臆测到科学确定从1763 年至今, 大量无机成因油气论者提出了大胆的推论, 可惜他们对油气本身地球化学缺乏深入研究或没有研究油气主体的地球化学, 只去探索油气的从属的地球化学, 使其立论难以获得支持。

石油生成无机学说

石油生成无机学说

石油生成无机学说与有机学派类似,无机学派内部也有不同主张。

有人认为烃类早在地球尚处于宇宙星云物质阶段即已存在了。

也有人主张烃类形成于地球深部。

共同的特点是,都认为沉积岩中的油气来源于地下深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克罗波特金(П.Н.Кропоткин)按天体物理学家施米特(Ο.Ю.Шмидт)的理论,地球是由冷的宇宙尘埃和气体所组成。

这种原始气体中包含有He、H2,也包含有烃。

因此认为烃类早在地球发育早期就已存在了。

波尔菲里耶夫(В.Б.Порфирьеа)在六十年代根据赫埃里的宇宙起源说,也认为烃象铁、硅酸盐、水、二氧化碳、氢等一样,都是元古宇宙中的实体。

这些原始星云物质在凝聚过程中烃好象胶似地起粘结作用;后来在重力影响下轻的烃和水被挤向地表,只是命运不同;烃由于氧化及紫外线照射而散失,只有其残余保留在储集岩中。

到了七十年代有了人造卫星探测的新资料,波尔菲里耶夫改变了宇宙成因的主张,转而倾向于地球深部成因。

克罗波特金也修正了自己的看法,明确宣称地球深部是最大的烃源。

认为在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存在着自由氢与主呈固相的碳,同时还有一氧化碳和水等,在温度压力适合的深度上就可以有烃的形成和保存。

地下深处形成的原始天然气混合物(其中包含有烃、CO、CO2、NH3、H2S等),在以脉冲式向地表喷射过程中可能发生重烃的凝聚,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流体混合物分离成各自独立的相,从而形成带有大气顶的油藏。

后来在长期的保存中气体缓慢逸散,而剩下的油藏氧化变质,吸收了N、S、O成分。

只有凝析气藏最接近于深部原始天然气混合物的成分。

库德里亚夫采夫认为,烃是由碳和氢构成的,氢不仅存在于太阳和星球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地球的岩浆之中。

在高温下碳和氢有可能形成CH、CH2、CH3等,尔后温度降低,这些化合物又在高压下发生聚合作用和加氢作用,从而形成各种烃类。

由于各种烃的数量比例不同,以及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于是造成不同性质的石油。

他并不否认沉积岩中的油藏比结晶岩中要多,原因是沉积岩的渗透条件较好,有利于深处石油在其中运移和聚集。

石油地质学第5章油气的生成解析

石油地质学第5章油气的生成解析

2.温度和时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场。地温梯度(℃/100m)
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并非对一般有机质,而是对由沉积有机质演 化成的干酪根加热以后,才能生成石油烃类; (2)温度较低时,加热干酪根生成的液态烃和挥 发组分产率较低,只有到达一定温度,才会大量生 成液态烃,而温度继续上升到一定程度,液态产物 (烃)又会减少,而气态烃生成量继续增加;
中等
济阳 Es3 中东 K
陆地高等植物
小,但可生气 鄂尔多斯 C-P
莺-琼 E2
(反
均映
处三
于 未 成 熟 阶
种 类 型 干
段酪
)根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干酪根”:O/C原子比特高(>0.25), H/C原子比很低(0.5~0.6),不具备生油能力。
(2)光学分类
用 HCl 和 HF 除 去 无 机 矿 物 质 后 , 将 有 机 残 渣 (干酪根)放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测,可划分出藻 质、无定形絮质、草质、木质和煤质五种组分。
则可算出TTI,但E、A往往不易得到,因此就有了各种近
似方法(实习中使用Waples模型)。
3. 催化剂的参与可以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加
快成烃反应速度,并改造烃的性质。自然界中这 种催化剂主要有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素两类。
催化实验发现,250℃时,粘土/油酸由2∶1 增加到3∶1时,烃产率由20%升至36%。而从粘土 种类看,蒙脱石催化能力最强,高岭石最弱。 4.地层压力
二是有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外部保障)。
1.岩相古地理环境 海洋中以浅海为最有利的生油环境; 陆地上的深水一半深水湖泊最有利; 温暖、湿润的气候。

石油起源及分布

石油起源及分布
原称: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从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业 务和石油化工业务;境外油气资 源勘探开发;勘探设计、工程建 设及其它各种经营与服务业务等。
中国海油(CNOO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982年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 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 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 油及天然气资源。中国海油注册 资本500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 京。
胜利油田
地处 山东北部 渤海 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 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 德洲、济南、潍坊、淄 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 市的28个县(区)境内, 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 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油 田。
• 辽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 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 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 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 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China petroleum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12 10
Consumption
Million b/d
8 6 4 2 0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Production
Year
PetroChina

Sinopec
1998 年 石 油 产 量 1.6 亿 吨 , 其 中 中 石 油 10738万吨,中石化3532万吨,中海洋1632万 吨,新星及其它116万吨.
按产量:大庆 胜利 海洋 辽河 新 疆 华北 大港 长庆 中原 吉林 塔里木 吐哈 河南 青海 延长 江苏 江汉 冀东 玉门 四川

离经叛道_亦有情--评《论石油的无机成因》

离经叛道_亦有情--评《论石油的无机成因》

万方数据克拉2气田和中亚卡拉库姆盆地的天然气有某些相似之处,并且是无机成因十分典型的实例(P164,这与当前流行的一般认识大相径庭)。

作者研究了辽河油田和塔里木盆地原油中的微量元素资料,还研究了胜利油区原油中金含量的数据,认为原油中异常高的微量元素(以金属元素为主)源于地幔流体,而不是来自沉积岩(P173);而胜利油区草桥油田稠油中的高含金量,也绝不是来自第三系的沉积岩。

对干酪根、固体沥青以及原油中铅、锶、钕同位素体系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作者和他的合作者首开先河,走在了世界前面。

这种研究,在探讨石油成因方面的思路是新颖的,在对干酪根、沥青和原油的分析鉴定与检测方面是先进的,在方法上是科学的。

研究工作从1992年始,持续进行了十年,研究涉及到的地区包括辽河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无论是从同位素的模式年龄,还是从同位素的环境示踪方面,经研究,作者指出,上述盆地中的沥青和原油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或是壳幔(下地壳和上地幔)混源特征(P175~198)。

这部分内容虽然仅占一章,却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书眼”,因为这一章用实验数据肯定了干酪根与原油不同源,否定了原油是由有机质演化而来,对原油的来源他直指上地幔。

作者还研究了原油中的有机硅化合物,指出“从原油内分离鉴定出的甲基硅氧烷类有机化合物,强有力地支持和证明了天然气和石油的无机成因假说。

”(P210)本书的第四篇讨论了油气无机成因论在油气勘探战略战术方面的应用。

这部分除了在战术上强调深部油气藏(基岩油气藏)、膏盐下油气藏的勘探外,还特别强调了深大断裂对油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

在涉及勘探战略的论述中,作者提出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尤其是铅同位素急变带,是别有特色的。

不过我们对这种急变带的分布、形成机制以及特征,知之甚少,或者基本上是无知的,因此对这个概念还很陌生,觉得作者在阐述中,尚未充分展开。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在关注的人很多,几乎快成了热门话题,作者并没有漏过这一点。

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

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

关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作者:————————————————————————————————日期:关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文/李寻据我们的观察,可以对百年以来的石油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做个结论了,简单地说:石油有机成因说基本上已被证伪,而无机成因说已获得基本的证实;一切基于有机成因学的石油地质科学知识需要重写;未来的勘探开发实践应该以石油无机成因理论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当然,有机成因论所积累下的合理的成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而无机成因说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下面对上述结论进行详细的解释。

1石油有机成因说基本上已被证伪总结起来,石油有机成因说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证据作为支柱:1、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

2、石油中发现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卟啉、姥鲛烷、植烷和甾烷等。

3、世界上99%已发现的油气田都分布在富含生物有机质的沉积坳陷地区,如盆地等。

4、干酪根热降解模型的实验室证明,地下的干酪根可以生成油气。

5、油气有机成因说成功地指导了油气勘探开发实践,没有有机论的指导,怎么能找出这么多的油气田呢?上述这五条证据均不能成立。

1、关于石油馏分的旋光性。

曾几何时,人们把旋光性当作生物有机物质的特有属性,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证明,人工合成的很多物质也有这种特性,故旋光性不能作为石油由生物降解演化而来的证据。

2、关于卟啉、姥鲛烷、植烷及甾烷等生物成因标志物。

这也是过去认识水平上的陈旧结论。

卟啉曾一度被视为只有动植物才有的东西,近十几年来,在陨石中和地幔捕虏体中也发现了卟啉等,说明无机物中一样也可以带有卟啉。

(关于上述两条,崔永强博士的采访记录中有更专业、更准确的描述。

)3、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田都分布在富含生物化石和有机物的沉积坳陷环境中。

不错,这是一个事实,但是,这种分布并不一定能推导出石油来自于生物化石的沉积与演变的结论。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对油气形成原因,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油气无机成因说、油气有机成因说和油气成因多元论。

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时期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了不同的作用。

一、油气是由无机物变来的--油气无机成因说无机物就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东西。

无机成因说出现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这一类假说认为石油的生成是由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岩浆中所含的碳和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

地球形成初期,这些简单的碳氢化合物被岩浆或岩石吸收,然后转入地壳深处,经高温高压和复杂的化学作用,逐渐使分散的、少量的碳氢化合物集合起来,当岩浆上升冷凝时,分离出石油,这些石油沿裂缝、断裂运移到地下各处形成油藏。

油气无机成因说可以大致被归纳为两类:一是地球深处无机合成说。

这类成因说认为油气是在地球深处,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由水、二氧化碳、氢等简单无机物反应形成的。

该学说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

他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由于无法证实地球的深部存在金属碳化物,所以,这种学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但这是最早提出的有关油气形成的无机假说。

二是泛宇宙说。

该派学说认为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在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也不例外,在其形成时就包含有有机物。

陨石和行星中普遍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地球火山喷发和幔源岩浆岩中存在有机包裹体等,是这一类成因说的主要证据。

该学说由俄国化学家索可洛夫于1889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已形成了,后来被岩浆所吸收,当岩浆进一步冷却和体积收缩时,包含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就沿裂缝分离出来,即人们见到的石油、天然气。

地球深处合成说和泛宇宙说的共同点是:石油、天然气都是由无机物形成的,从地球深处而来的。

所不同的在于,地球深处合成说认为,地幔深处并没有现成的有机烃,而是由无机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烃的。

而泛宇宙论认为早在地球形成的宇宙年代中,有机烃已经形成,缩入在地幔深处。

门捷列夫的石油无机成因学说及其现代影响

门捷列夫的石油无机成因学说及其现代影响

门捷列夫的石油无机成因学说及其现代影响邵丽英【摘要】门捷列夫是石油无机成因学说的首创者,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学说内容了解甚少。

系统地介绍了其学说的内容和发展过程以及现代俄罗斯石油地质学界对其学说的看法,指出其学说将在未来的石油勘探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Medeleev was the initiator who first put forward inorganic cause theory of petroleum,but for a long time,people seldom understood his theo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content,developing process of his inorganic cause theory about petroleum,as well as the comments on his theory in Russian petro-leum and geology world. It wa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is theorywould take the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u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门捷列夫;石油无机成因学说;现代影响【作者】邵丽英【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I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以创建化学元素周期表而广为人知。

在石油科技史上,他是第一个提出石油无机成因假说(也叫矿物成因假说,与生物成因即有机成因假说对应)的学者。

石油非生物成因恐不仅仅是传说

石油非生物成因恐不仅仅是传说

石油非生物成因恐不仅仅是传说“美国的精英心灵并不美丽,石油稀缺甚至会枯竭的理论,是他们制造出来以控制全球石油市场的大棋局。

”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他的新作《石油大棋局》中语出惊人。

他说,石油并非源自恐龙遗骸,而是地球深处的无机物资,并且远未到达峰值。

如果石油有机成因说是个天大的谎言,那么地球上石油资源很可能取之不尽,这对笼罩在能源危机阴影下的世界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传统石油理论认为,石油是由生物体残留、恐龙遗骸或海藻化石经沉积与高压形成的。

然而100多年来,对石油有机成因理论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

法国化学家伯塞洛特、俄国地球物理学家索柯洛夫以及元素周期律发现者门捷列夫等,都是石油有机成因理论的批判者。

在诸多质疑声中,一个通俗易懂的观点来自地壳变动方面:目前地球上探明的2000多亿吨石油储量,其能量相当于7000亿头恐龙转化为石油,且需要一次性集中灭绝和深度掩埋。

因为动物在地表灭绝只会腐烂,不能生成石油;如此集中灭绝和深度掩埋,需要板块突发性运动,像“揉面”一样地突然将生物全部掩埋掉。

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天方夜谭。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石油地质学家,也加入了这场“世纪悬案”的争论中。

我国石油地质学家张景廉教授从地球化学角度,提出油气深部起源说。

他认为:“在传统干酪根晚期降解生烃学说划定的油气‘经济死亡线’以下(地球深部),油气仍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

”针对天然气成因这一国际重大前沿理论问题,2011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戴金星院士率领科研团队,通过对火山期后温泉、泥火山和大量油气井的天然气调查、研究,论证了松辽盆地昌德气田含量达90%的烷烃气是无机成因的。

这一成果证实了世界首例无机成因烷烃气工业气藏,推动了天然气理论由二元论走向多元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表示,我国古生代海相沉积分布十分广泛,以华北、华南、塔里木、准噶尔等地块发育最佳。

近几年我国深部油气勘探接连获重大突破的实践表明,蕴藏于地球深部的非有机幔源油气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关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文/李寻据我们的观察,可以对百年以来的石油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做个结论了,简单地说:石油有机成因说基本上已被证伪,而无机成因说已获得基本的证实;一切基于有机成因学的石油地质科学知识需要重写;未来的勘探开发实践应该以石油无机成因理论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当然,有机成因论所积累下的合理的成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而无机成因说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下面对上述结论进行详细的解释。

1 石油有机成因说基本上已被证伪总结起来,石油有机成因说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证据作为支柱:1、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

2、石油中发现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卟啉、姥鲛烷、植烷和甾烷等。

含生物有机质的沉积坳陷地区,如盆地等。

4、干酪根热降解模型的实验室证明,地下的干酪根可以生成油气。

5、油气有机成因说成功地指导了油气勘探开发实践,没有有机论的指导,怎么能找出这么多的油气田呢?上述这五条证据均不能成立。

1、关于石油馏分的旋光性。

曾几何时,人们把旋光性当作生物有机物质的特有属性,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证明,人工合成的很多物质也有这种特性,故旋光性不能作为石油由生物降解演化而来的证据。

2、关于卟啉、姥鲛烷、植烷及甾烷等生物成因标志物。

这也是过去认识水平上的陈旧结论。

卟啉曾一度被视为只有动植物才有的东西,近十几年来,在陨石中和地幔捕虏体中也发现了卟啉等,说明无机物中一样也可以带有卟啉。

(关于上述两条,崔永强博士的采访记录中有更专业、更准确的描述。

)物化石和有机物的沉积坳陷环境中。

不错,这是一个事实,但是,这种分布并不一定能推导出石油来自于生物化石的沉积与演变的结论。

李扬鉴先生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证明,沉积坳陷的原因是上地幔的隆起,杜乐天先生的研究指出随着地幔隆起和“幔汁”的喷射,来自地幔的无机物可以进入盆地等坳陷中,形成油气藏。

(关于这方面详细、准确的解释可参照李扬鉴、杜乐天等人的学术专著,本人在这里的表达只求简明、通俗,可能失之准确。

)4、关于干酪根热降解生烃模式。

没错,在实验室理想的条件下,干酪根可以热降解生烃,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所发现的所有被视为是生油区的“烃源岩”中,固然有足够丰富的干酪根,但缺乏发生热降解反应的温度条件,缺乏生烃的氢元素,缺乏发生反应的金属催化剂。

而要具备这些条件,必须依赖于幔源的无机物的进入。

简言之,有机物生油的条件也是依赖幔源无机物供给才能出现的。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见张景廉先生、李庆忠院士、杜乐天先生的文章和访谈录。

)5、关于有机成油论曾经正确地指导过油气勘探开发实践。

根据笔者个人对石油科学知识沉积过程和石油勘探开发实际过程的历史研究,发现事实上,有机成油理论对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从来就没有发挥过指导作用,无论这个作用是对还是错(详情参见本刊《油气成因理论与勘探开发实践》一文)。

世界上所有发现的油田不是按照有机成因论的理论提示找到的,而是顺着油气露头(油苗、气苗)找具体的圈闭构造找到的。

这是笔者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专家学者进行批评指示。

当支撑油气有机成因论的这五大证据支柱均被推翻之后,这一理论已经无法成立了。

2 石油无机成因说可以成立的证据石油无机成因说可以成立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条:1、地球化学证据。

张景廉先生等发现的铅,锶,钕同位素可作为在沉积岩层发现的石油是来自于幔源无机物的证据,而来自太空的陨石中的烃类混合物也证明石油可无机生成。

2、石油天然气勘探方面的证据。

截止目前,国内外多地的勘探中,都在地下深处的基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中发现了油气存在,这些基岩位于沉积岩下部,沉积岩中形成的油气,在水浮力的作用下,只能向上运移,不会向下渗透入基岩的。

因此,基岩中发现的油气资源应是来自于地幔的。

这一点,还得到了对天然气组分进行测定的地球化学研究的认可。

3、无机成油论具有比有机成油论更完整的、更强大的逻辑解释力。

有机成油论其实起源于对地球表层、最多是上地壳的浅表观察,是从动植物可以提炼油脂这样一种直观经验出发,对上地壳沉积岩层中有机物的演化做出的主观推测。

这种推测与大地构造的形成过程建立不起来联系,与地球本身的天体物理形成过程也建立不起来联系。

就是说,有机物成油理论只能在一个极小的理论设定范围内,获得逻辑上的自洽性,一旦越出这个范围,在整个基础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统一知识框架内,有机成油论不仅无法获得支持,反而会因自相矛盾、漏洞而出,而陷于逻辑上不能成立的境地。

而无机成油论的基础理论(如杜乐天先生的地球排气理论、幔汁理论、地幔软流体理论、热液成矿理论;李扬鉴先生的大陆层控构造理论等),其初始动因不是来自浅表的经验观察,而是根据地球科学已经取得的丰富而深入的实验证据,解释地球内动因及整个地壳变化(包括大陆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原因的整体性学说。

这一学说解释了地幔流体变动带来的地壳岩石圈的变动过程(即解释了大陆上各层次构造形成的原因),从原子水平上解释了地表物质水、空气(大气层)、基本生物的来源,解释了地壳中的物质岩石、矿物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等等。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只是这套整体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而已,在这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内部,每个分支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至少油气的无机成因论不仅回答了有机成油论无法解释的问题,而且不存在任何内在性的逻辑矛盾。

4、国外已经成功地用无机成油理论指导勘探开发实践了。

目前据俄罗斯方面的报导,世界上已经有261个油田是在无机成油论指导下发现的。

据崔永强博士团队介绍,以前国外用有机成油论指导找油,成功率只有19%,而在无机成油论指导下的成功率则高达93%。

肖序常院士也敏锐地指出,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大油气田中,实际上有三分之二也是无机成因的。

如果说上述报道和说法可能因为过于宏观,而让人觉得证据不足的话,那么乌兰克顿涅茨油田、越南白虎油田、中国大庆徐家围子气田等,都有确凿的具体材料表明,在基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中发现了足够商业产量的油气藏,这些油气只能是来自幔源的。

5、实验室化学方面的证据。

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实验室内就证明了无机物可以生成石油之类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别尔特罗1866年完成了这方面的试验。

现在被无机成油论者广泛引用的费—托反应,其原理是由费舍尔于1921年提出的,后来与托布罗什在实验室中完成。

按这一原理,1935年在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石油”工厂,年产量2.5万吨(详情参见本期张之一先生的文章《关于石油深部起源的若干问题》)。

张景廉先生等不过是表明,在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内也可以发生类似费—托反应的无机成油过程而已。

以上五方面的证据,已明显地表明,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是可以成立的(天然气的无机成因已获得普遍承认,自不待言)。

3 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主流学界没有接受无机成因学说关于这个问题,本来有洋洋数万言的话要说,但思量再三,又都一一吞回肚里去了。

因为说出来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中国尚未从根本上接受石油无机成因说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体制上的,还有具体个人因素的,不一而论。

总之,没接受,就一定有没接受的原因。

我们现在想表明的立场是,不管过去、现在有何种原因不接受这一学说,但在未来,都只能接受这一学说,因为不如此,便不能突破我们面临的石油困局。

4 为什么说中国必须接受石油无机成因说第一、严峻的石油、天然气局势逼着国家必须从根本上想办法。

目前,像大庆油田这样国内主力油田的油井含水率高达95%,要注入地下20吨水才能采出一吨油来,不仅成本高,而且后继产量堪忧。

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已近60%,国家经济安全上存在巨大的隐患。

为应对如此严峻的能源形势,国家最高决策层迟早会投入精力细致寻找解决办法的。

到那时,各种能尝试的办法都会尝试(其实建国初期的石油工业也是在这种广泛尝试的办法下发展起来的),而国内科学家在无机成油论方面积累起的科学理论一旦有了在勘探开发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就会迸发出巨大的价值,自然会获得证明。

在这里,我想引用铁人王进喜的两句名言:第一句:“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油而我们国家油不够,是最大的困难。

”第二句:“有了困难怎么办?这像打仗一样,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这两句话是大实话,也是大真话,是真理!真理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的真理是一定能够胜利的!第二、世界油气勘探实践推动人们走向地壳深处。

现代石油工业已经出现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来,能按着地面油气露头寻找石油的区域几乎都被扫荡过了,最早的油井只有几十米、几百米深,现在的油井越来越深,3000米以下的采油井已司空见惯。

浅层油气资源的浮财已经被捞得差不多了,全世界的石油公司都在地壳更深处找油,随着找油的区域穿过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进入基底的火山岩和变质岩,找出的石油一定是幔源无机成因的。

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对无机成油论的证明,因为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住找油的钻机向更深处的地层钻井。

第三、石油无机成因论的内在逻辑必然将使其成为未来石油勘探的指导原则。

我们前面说过,在有机成因论占主流的时代,没有油气成因理论的指导也能找到石油,因为实际上是按着地面露出的油苗从上往下找。

但进入更深的地层后,这种办法就不行了,地面没有那么多的露头指示,只能从地壳深层“从下往上找”。

那就必须有理论指导,必须对看不见的上地幔、中下地壳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必须找到油气的真正来源区,找到幔源油气的集输运移管道,找到在这种力学体系中新的成藏机制,如此,才能找到有工业开发价值的油气藏。

没有有机成油论的指导固然可能找到沉积岩层的石油,而如果没有无机成油论的指导,想在深层的基岩上找到大油田是万万不可能的。

5 基于有机成因说的一些合理成份需要继承尽管在学理上已经从根本否定了石油的有机成因说,但这一学说在历史上所起过的积极作用还是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诚如我们在前文说过的,“有机成因说”至少对人们寻找石油起了壮胆打气的作用。

对于基于有机成因说而形成的石油科学体系中一些合理的成份一定要继承下来,如对储油区岩石岩性的分析,对盖层的分析,对圈闭的分析,等等。

未来按无机成因说去找油,也得去寻找圈闭,也得分析储油岩层的岩性结构啊!现在,人们对沉积岩的储油储气结构研究较多,发展出了系统的实验探测办法,这些办法一样可以应用到对火山岩的研究中去的。

事实上,当前的所谓“多元说”,也是对“有机说”的某种合理性的继承,只要二者之间不是排斥性的关系的话,下面的结果就是看谁的贡献大,而“有机形成”的油气一定是越来越少的,这是他们自己也承认的。

当“无机成因”的油气贡献比例越来越大,成为绝对主力时,“无机成因说”自然就是主流学说了。

6 石油无机成因说还将做哪些工作我们觉得,石油无机成因说已经越过了证明自身可以成立的阶段,开始向应用领域渗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