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古诗词中的清明节踏青风俗
清明的民间谚语及经典古诗词
清明的民间谚语及经典古诗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那清明节有什么谚语呢?今天店铺分享的是清明的谚语及古诗词,希望你会喜欢。
有关清明的谚语1.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2.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3.清明刮坟土,庄稼汉真受苦。
4.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5.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6.清明暖,寒露寒。
7.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8.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9.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10.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11.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12.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13.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
14.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
15.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
16.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17.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18.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19.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20.清明下雨雨绵绵。
与清明有关的谚语◇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有关清明节的古诗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清明是自古有之的一个节气,这时候的天气通常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十分适合野外踏青和扫墓,杜牧也借此机会出行在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这首诗的内容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汉魏以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一般在现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
此时天气温暖清爽,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清明”节令由此得名。
唐宋之后,它将原来在其前一、二日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尤其是其中的祭祀活动,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而且节俗意义日渐增强,成为民俗中的大节。
古时重要的寒食节日渐势微,逐步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中国境内民族大多将清明作为祭祖日,每年清明时节,不仅长居祖籍的亲人要上坟祭扫,远离家乡的人们回到故里祭拜,而且时至今日,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及港、澳、台胞也纷纷赶回祖籍,认祖归宗,虔诚拜叩,祭奠祖灵。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节俗。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芳草萋萋,百花吐艳,生机一片,人们趁祭奠而踏青郊游,嬉娱欢乐。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程颢《郊行即事》)。
杜牧的这首清丽可人的《清明》,描写的就是江南清明的景象,别具新意,情景交融,是至今盛传天下的七绝名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一开端就点明“清明时节”。
清明,时至仲春,一般都是气清日朗,风和景明。
此时的江南莺歌燕舞,万物萌生,桃红柳绿,春色满园,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诗“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
不仅是春耕春种的农事大好时光,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忙里偷闲、回归故里,亲朋团聚、祭祖扫墓,并踏青游春、观花饮酒的重要佳节。
“雨纷纷”,也是这个时节江南天气的显著特征,春雨绵绵,蒙蒙密密。
踏青是什么节日的风俗
踏青是什么节日的风俗
踏青是清明节的节日风俗。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踏青的起源,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
上巳节,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
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即夏代之前的仍处于母系氏族的男女择偶制度,当时未有婚娶,实行的是一个氏族和另一个氏族的季节性的群婚制度。
后来发展到对偶婚,进入父系社会又有了婚娶之礼,出现了父系家庭。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被寒风禁锢在屋内的青年男女们迎来春天,迎来繁忙的耕种、生产生恬,同时也有了择偶相配、生育的需求。
这样人们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农业丰收之后,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时男女互相择偶,歌舞欢会,然后相配。
当时,踏青的古俗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迎来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则求偶,要春嬉、欢会、歌舞、放纵。
另外还有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活。
[清明唐杜牧古诗翻译]有关清明的古诗翻译
[清明唐杜牧古诗翻译]有关清明的古诗翻译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下面是有关清明的古诗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
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
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是不可乐而忘返。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是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清明节古诗词(精选20篇)
清明节古诗词(精选20篇)清明节古篇1一、《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二、《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三、《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四、《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唐)来鹄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五、《洛阳清明日雨霁》(唐)李正封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六、《清明》(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七、《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八、《江南清明》(唐)郑准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九、《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十、《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唐)张籍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十一、《清明日》(唐)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十二、《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清明节的踏青介绍
清明节的踏青介绍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节是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
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不过,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而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所谓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时风俗因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
另据《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可知,曹魏以后,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
这天,已经憋闷了整整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集体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
所以,这个时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会求偶的“春宵一刻”。
此外,两个氏族之间也往往借上巳节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对歌、跳舞的活动,沟通彼此的感情。
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赏春的节日。
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
你想,谁不喜欢醉身于自然去漫赏无边的春色呢?所以,清明踏青寻春便成为历代文人下笔的题材。
实际上,清明踏青的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介子推诗《清明》及清明节来历
介子推诗《清明》及清明节来历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而古代著名文学家介子推的诗篇《清明》更是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清明》一诗中,介子推以清明节期间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节日和生命的思考与感慨。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传统的祭祖和悼念祖先的节日。
起源于古代时期,据《逸周书·春官考》记载,清明节最早的源流可以追溯至周代虞舜的纪念活动,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祭祀祖先的重要传统风俗。
清明节还有一个寓意深远的屠苏酒的习俗,用以驱逐瘟疫,祈福平安。
介子推《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表现了岁月更迭,人生无常的哲理。
在节俗活动和自然景象中,介子推感慨万千,呈现出一种对生命脆弱与珍贵的感慨。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敬先父、守纪念的重视。
祭祀祖先、扫墓踏青,让人们记忆过往,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清明节的举办也反映了民众对自然的敬畏与依恋,希望自身和家人能一年四季安康平安。
介子推诗句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表达了对生活中羁绊与不安的追问,而“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揭示了要获得安定与安宁,需要回归朴实和自然。
诗歌虽然简短,但寄托了诗人对清明节、人生和自然的深沉思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自然、节日等诸多方面的关怀和感悟。
在当代社会,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仍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人们在这一节日里,不仅缅怀祖先、感悟生命,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介子推的《清明》一诗,作为古代的文学珍品,也引领人们在细心品味古典诗文之美的同时,思考现代社会中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理解与关注。
总的来说,介子推诗《清明》和清明节的来历,既承载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韵,又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清明节让人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停下脚步,倾听内心,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清明节踏青古诗词
清明节踏青古诗词1. 嘿,你知道吗?清明节可是踏青的好时节呢!就像古人说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你看啊,这就像走进了一个花的迷宫,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朵,浅草也刚刚没过马蹄子,那画面得多美啊。
我就想象着自己骑着马,在那花丛和浅草间穿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2. 清明节踏青的时候啊,总会想起那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杏花雨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轻轻沾湿你的衣服,那杨柳风呢,吹在脸上,一点也不冷,就像妈妈温柔的手抚摸着你。
我和小伙伴们出去踏青的时候,真的就有这种感觉,那风啊,那雨啊,都像是在欢迎我们呢。
3. 要说清明节踏青的古诗词,“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这句可太有感觉了。
就好比你在郊外,有人劝你喝酒,你还犹豫啥呢?要是不喝啊,就好像那些美丽的风花都会飞走了一样。
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朋友带了酒,我一开始不想喝,他就念起这句诗,我一下子就被说服了,哈哈。
4. 我特别喜欢“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句诗。
你想啊,在踏青的时候看到一树桃花,有的红得深,有的红得浅,就像一群可爱的小姑娘在争奇斗艳呢。
你是更喜欢深红的呢,还是浅红的呢?我和妹妹看到桃花的时候,就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感觉特别有趣。
5. 清明节去踏青,“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那真是再合适不过的写照了。
花草树木都知道春天没多久就要走了,所以都拼了命地展现自己的美丽。
就像一场选美比赛,红的、紫的都在争着比谁更漂亮。
我看到那些盛开的花朵,就觉得它们好有活力,我也被感染得充满活力了呢。
6. 你有没有读过“东风收积雨,旭日丽江城。
”啊?在清明节踏青的时候,有时候雨刚停,东风就把积雨都吹走了,太阳出来照着丽江城,那景色简直绝了。
我曾经去一个古城踏青,就赶上这样的好天气,那阳光洒在古老的建筑上,真的就像诗里描写的一样,我当时就感叹古人可真会描写啊。
7.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清明节这个时候,要是傍晚出去踏青,看到春潮带着雨水涨起来,那野外的渡口没有人,小船就自己横在那里,多有诗意啊。
踏青是什么意思-踏青的习俗
踏青是什么意思-踏青的习俗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下面是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信息简介踏青,又叫探春、踏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
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北京民俗历来有踏青的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踏青在济南也是历史悠久,老济南人都能说出踏青的来历。
明朝王象春在《齐音》中就有《踏青》诗:“三月踏青下院来,春衫阔袖应时载。
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
“诗中有按语说:“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开最胜,犹是太平光景。
”文化习俗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
在这个时节里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
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
扫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
扫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
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扬柳属流莺。
”对当时春游自昼及暮,笙歌如痴的盛况可谓描摹得淋漓尽致。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
最早称之为“千秋”。
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
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
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
有关清明的诗句古诗词
有关清明的诗句古诗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那么,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你会背多少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大全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1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二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诗词与节气:古人关于清明的诗句20、残杏枝头花几许。
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意及赏析
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意及赏析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意及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古诗】清明(1)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2),路上行人欲断魂(3)。
借问酒家何处有(4),牧童遥指杏花村(5)。
【解词】(1)清明。
节气名,一般在阳历每年四月五日左右。
此时,春回大地,天气清和明朗,所以称清明。
清明节是人们郊游和扫墓的传统日子。
(2)雨纷纷。
细雨蒙蒙。
(3)欲:要。
断魂:指心情愁苦,不愉快和不知所措的样子。
魂,指人的心情,精神。
(4)借问。
请问,打听。
(5)牧童;放牛的孩子。
杏花村:种满杏花的村庄,后来泛指产美酒的地方。
【释意】清明时节,细雨蒙蒙,郊外路上,踏青扫墓,游人如云。
独自旅行在外的诗人见景生情,一缕愁苦孤单之感油然而生,清明季节乍暖还寒的气候使诗人更增添了一丝凄凉。
想找个避雨、暖暖身子的地方就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店,顺着牧童的手势,远远望去,杏花深处,酒帘在望,诗人兴冲冲地走去。
这首诗写得清新明快,通俗易懂。
细细体味,这是一幅美丽的杏花春雨画图。
【讲故事】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每到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同学们就打着红旗,抬着花圈,排着整齐的队伍到烈士陵园去扫墓。
那么,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呢?这扫墓的习俗又是从哪朝哪代传下来的呢?且听下面的故事便知。
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古人扫墓归来的景象。
您看,在城关大道上,新柳成行,杏花怒放。
柳林中尘土飞扬,有一队人马在飞奔,当中还抬着一乘扫墓归来的轿子,轿顶上插满了杨柳枝条和杂色野花。
那时,盛行着一种拾翠的风俗,年轻的姑娘们每逢清明节都要到郊外采集野花和新柳,有的戴在头上,佩在胸前,装饰在轿顶上,有手巧的便编成各种各样的花环花篮,带回家送人。
还有那些做小买卖的,挑着满担的花柳叫卖在大街深巷中。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枝,这跟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据说,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他跟随晋国王子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历尽艰辛,尝遍饥饿之苦。
清明节的由来及诗句
清明节的由来及诗句清明节的由来及诗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由来及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起源源流清明节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风俗。
介之推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清明节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记载。
清明农事的诗句
关于清明农事的诗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清明农事的诗句,这些诗句反映了清明时节农业生产活动的繁忙景象,以及气候特点对农事的影响:一、农事谚语1、“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2、“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3、“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4、“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5、“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二、古诗中的农事描写1、“清明时节,麦苗返青,农夫犁田,田野生机勃勃。
”(未知名出处)2、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虽然这首诗主要不是描述农事,但“清明雨纷纷”也间接体现了这个时节适宜春耕的气候条件。
3、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田庄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其中也提到了清明时节的农事活动。
4、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非专写清明农事,但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符合清明时节的习俗。
5、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描绘了瓜洲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提到了清明时节的农事活动。
6、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清明时节,春冷似秋,这种孤寂的感觉更加强烈,词人通过这些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虽非专写清明农事,但描绘了气候时节,符合耕种节气。
7、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以清明时节西湖游春为背景,通过描绘游人们争相观赏西湖美景、野餐、喝酒、唱歌、嬉笑等各种欢乐的活动,展现了清明时节人们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虽非农耕,但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有关清明诗词《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一个难字没有,一个典故不用,通俗易懂,挥洒自如,毫无经营造作之痕,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广为传诵。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
本诗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扫墓、缅怀亲人的凄凉场景。
面对生离死别,天人永隔,怎不让人伤心肠断?《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诗文用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对于独在异乡的游子,清明节更添孤寂、愁思,与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寒食城东即事》唐·王维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在本诗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清明二首》唐·杜甫(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二)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
第一首,作者由清明景事兴感,叙写悲惨遭遇,最后以高洁自守的志向收束;第二首,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感挚切深痛而饱满。
清明节的有关诗文
清明节的有关诗文篇一1《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到清明节我们都会想到这首诗,或者说这首诗就代表了清明节,清明追思,本身就心情低落,更何况又遇到细雨纷纷,更加愁肠百结,也唯有借酒消愁了。
这首诗短小精焊,选用了雨纷纷、欲断魂、酒家、牧童、杏花村,几个非常典型的清明意象,描绘出一幅清明节最鲜明的画面。
2《清明日对酒》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这一天,山头到处都是祭祖的人们,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人们哭声哀凄不绝,如同杜鹃啼血一般。
黄昏时分,寂寂的坟场一片荒凉,只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而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却在灯前欢声笑语。
所以,人活着时候就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能流到九泉之下呢?“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句诗感慨人生的无常,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要活在当下,认真的生活,也要认真地享受生活。
3《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的夜晚,清风徐徐,月色明朗,我身在有着碧色石头砌的台阶,红色砖墙的长廊刺史府邸中,在走廊间徘徊,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管弦乐声,又停下来静静把花儿欣赏。
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没有写清明的哀伤与清冷,从一“碧”一“红”两个色彩鲜明的颜色就能看出,诗人心情很愉悦,清风明月下,悠闲自在的听曲赏花,静享美好的春夜时光。
4《清明日》唐.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色彩斑斓的清蛾飞舞,如同画扇里一般;满园春意盎然,郁金香红遍庭院。
一早外出踏青,看到各色花瓣上的露水晶莹剔透;归来时,清风拂过那袅娜多姿的柔弱柳枝。
骄傲的马匹在偏僻的帐帏旁昂首嘶鸣,受惊的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窜出。
【清明唐杜牧古诗翻译】清明唐杜牧古诗
【清明唐杜牧古诗翻译】清明唐杜牧古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下面我们来看看清明唐杜牧古诗,欢迎阅读。
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描写清明节的四字诗词
描写清明节的四字诗词清明节的来历与意义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正值春季,天气晴朗,百花盛开,正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时光。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包括清明祭扫、踏青游玩等,体现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春天的热爱。
描绘清明节的四字古诗清明节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古人用四字句式的古诗来描绘这一节日的魅力。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描绘清明节的四字古诗: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2.清明时节人倍忙,行舟踏青傍晚康。
——[ 杜牧《清明日之忆李君》](3.一年一度清明时,祭扫坟墓情无边。
——[ 佚名《清明》](4.清明时节抚慰心,忆往事思人恻隐。
——[ 佚名《清明之忆父》](通过这些古文诗句,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清明节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
清明节的习俗与活动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追思祖先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家族的祖坟,祭拜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祭扫过程中,人们会烧香、烧纸钱,还会整理坟墓,修缮墓碑,以示对祖先的尊重。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天,天气宜人,人们纷纷外出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大家不仅欣赏到春日的花开花落,还可以尽情欢乐地玩耍、放风筝、荡秋千等,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3. 玩耍传统游戏在清明节,人们还可以参与各种传统游戏,如踢毽子、踩高跷、扭秧歌等。
这些游戏可以增强身体的锻炼,同时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让整个节日更加有趣。
4. 品尝清明食品清明节有一些独特的美食,如清明粥、青团等。
清明粥是一种糯米加各种豆子和蔬菜熬煮而成的浓稠粥,有助于身体排毒和清热消暑。
青团则是一种用糯米和青草榨汁制作的糕点,形状鲜美、口感醇香。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 传承尊重祖先的情感清明节是人们祭拜祖先、扫墓祭奠的日子,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和血脉传承的重视。
通过瞻仰祖先的坟墓,人们把此时此刻的思绪和祝福传递给已故的亲人,感受到来自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描写清明踏青的古诗
描写清明踏青的古诗一、清明——杜牧1. 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 出处这首诗出自杜牧之手,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风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3.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遥指:远远地指着。
4.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5. 赏析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望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问路于牧童,牧童便指点给他那远处的杏花村。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显得更加活泼而饶有兴味。
二、大林寺桃花——白居易1. 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 出处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3.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4. 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踏青祭祖的诗句
踏青祭祖的诗句《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在这个时节人们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习俗。
“雨纷纷”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连绵不断的景象。
“欲断魂”形容行人在这种氛围下失魂落魄、愁苦郁闷的状态。
“借问”是打听、询问的意思。
“酒家”即酒馆。
“杏花村”在这里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村庄名,也可能是泛指杏花盛开的地方有酒馆。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点明了时间是清明时节,天气是细雨纷纷。
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氛围。
路上的行人个个看起来失魂落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祭祖的日子里,人们怀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后两句通过行人与牧童的对话,巧妙地将画面从哀伤中带出一丝生机。
行人想找个酒馆借酒消愁,牧童指向杏花盛开的村庄,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生活气息的感觉。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将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和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出生于官宦世家,他一生仕途不顺,历经坎坷,但这也促使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在清明节去郊外踏青,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像杜牧诗里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周围的人都行色匆匆,感觉都很压抑,我就对朋友说:“你看,现在大家的状态真有点像‘路上行人欲断魂’呢。
”朋友说:“是呀,这清明节的氛围就是这么沉重。
不过要是能找到个地方喝杯酒就好了。
”我笑着说:“哈哈,这时候就想问‘借问酒家何处有’啦。
”朋友说:“说不定也能碰到个牧童给咱们指个杏花村呢。
”这时候我才深刻体会到杜牧这首诗描写得是多么的生动和贴切啊。
《寒食》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衍生注释:“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清明节踏青风俗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
杜甫的“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
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这话说的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
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读诗的人仿佛要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
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
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
”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
莲步袅。
腰支佩兰轻妙。
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自唐后,宋代的踏青春游愈加盛行。
诗人王令就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
愁。
”通篇诗文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
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
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
”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
春天苍苍,春水漾漾。
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
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全文46句,内却嵌入了54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
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就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