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20211110041807)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20211110041807)](https://img.taocdn.com/s3/m/a85b7ae4a76e58fafbb00398.png)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下边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量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成效。
(2)请联合整首诗剖析诗人形象。
【答案】(1 )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尔后又到远;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表现出初春独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川的欢乐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分析】【剖析】( 1)本题诗的颔联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
从视觉角度描绘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
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绘了作者在湖畔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才奏起的笛声。
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
这两联主要采纳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为生动形象,自然开朗,富裕情味。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漂亮的春季风景,“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与自由。
“风景无量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面对无量的美景,诗人尽兴放歌,尽兴饮酒,享受余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尔后又到远;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表现出初春独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川的欢乐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a29f82aef8941ea66e051a.png)
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
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 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 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 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1)B(2)①读书给人种亲切感。
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
②读书可以荡涤心胸。
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
③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
书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④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
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美。
【解析】【分析】(1)B项,“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句意为: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错误,此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
故选B。
(2)本诗首联通过“似敌人”和“每相亲”写出了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拥有它的陪伴,亲切而温暖;颔联通过“直下三千字”和“全无一点尘”写出了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表达了因读书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舒畅;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读书可以增长新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尾联通过“寻芳客”和“别有春”,写出了读书带来的快乐,就如同欣赏美景一样让自己放松、轻快。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有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4d1e8e910ef12d2bf9e745.png)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
时几复由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
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
②作个:这个。
1.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分)2.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6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11分)洗竹简诸公同赋敖陶孙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3.“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5分)4.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6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
(11分)夜过鉴湖戴昺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苏轼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5.《夜过鉴湖》中“推篷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5分)6.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11分)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7.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8.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10033737)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10033737)](https://img.taocdn.com/s3/m/0d3c41bfb307e87100f6961d.png)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古诗,达成以下小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说明】① 亭皋:水边的平川,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境界。
③ 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感情。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想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形交融。
斜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喊声衬托思妇的难过。
D.尾联照顾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叹息来年春季,游子应穿上轻浮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望关切想念之情。
(2)《梁书》中记录,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 D( 2)①想象(或虚实联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暮秋情形,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节气,表达了对游子的想念之情。
② 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忠诚地期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委宛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期望游子回来的情形。
③ 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想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址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季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拥有动向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 寓情于景,情形交融。
采用“木叶下”“秋云飞”等拥有悲秋景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后附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后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7be22779563c1ec5da71e8.png)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后附答案)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
时几复由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
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
②作个:这个。
1.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分)2.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6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11分)洗竹简诸公同赋敖陶孙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3.“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5分)4.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6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
(11分)夜过鉴湖戴昺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苏轼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5.《夜过鉴湖》中“推篷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5分)6.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11分)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7.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8.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
苏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苏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dbe5cacf84b9d529ea7a41.png)
苏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测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ce17835f705cc17552709ff.png)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陆畅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注释】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 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道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分析】(1)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
故选B。
(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 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
由“识”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月”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故答案为:⑴B;⑵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c2b62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6.png)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https://img.taocdn.com/s3/m/08072513011ca300a6c390b5.png)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
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 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 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 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1)B(2)①读书给人种亲切感。
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
②读书可以荡涤心胸。
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
③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
书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④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
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美。
【解析】【分析】(1)B项,“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句意为: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错误,此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
故选B。
(2)本诗首联通过“似敌人”和“每相亲”写出了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拥有它的陪伴,亲切而温暖;颔联通过“直下三千字”和“全无一点尘”写出了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表达了因读书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舒畅;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读书可以增长新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尾联通过“寻芳客”和“别有春”,写出了读书带来的快乐,就如同欣赏美景一样让自己放松、轻快。
苏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苏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746e534b73f242336c5f81.png)
苏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专项300练】苏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专项300练】苏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5a2b03d4d8d15abe234ed9.png)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案】(1)B(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分析】(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faf293dcd1f34693daef3e97.png)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专项300练】苏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1)
![【专项300练】苏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0044ecff7ec4afe05a1df41.png)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29a7d5781c758f5f71f6709.png)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 1) 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 1) C 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故选C。
(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aa6c35852458fb770b56ff.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诗句作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融为一体。
B.诗歌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凄凉和感伤充分表现了出来。
C.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E.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E(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少选不给分)详细解析:B项中,满怀冰雪,指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
E项中,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更多资料请关注创意语文工作坊。
微信 CL88283222.①这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详细解析:6分,每点2分。
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
②北阙:指帝宫。
③青阳:指春天。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匙(5分)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16)(2021年整理)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16)(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09d22589eb172dec63b700.png)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6)1.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答:(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答:(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2.古代诗歌阅读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
2.下阙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2。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①作者被贬黔中所作。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③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f5f78f4e53a580216fcfebd.png)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 “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 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2)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
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
【解析】【分析】(1)D项,“邀请京城的朋友”错误,“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后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老朋友,而前一句中的“约定”的不是京城老朋友,结合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可知,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故选D。
(2)“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测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209eef2aaea998fcd220ea0.png)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姜夔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
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
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
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悠然之情。
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
②思归之情。
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
③凄凉无奈之感。
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解析】【分析】(1)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
选项曲解“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
故选C。
(2)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歌,其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中“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以至无法入眠,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助陆龟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只”“作客归”又流露出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然闲适之情,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尘”,画面生动有趣,流露出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诗人不但此次是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其五中“已拚新年舟上过”意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
苏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苏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85575779e314332396893a3.png)
苏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曾丰注初叹来游未必重,等闲十载又相逢。
壁间故迹尘轻涴,物外初心病暗攻。
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
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注释】曾丰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
生性耿直,不畏权贵,嘉泰四年(1204 年),被罢职回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和友人上次同游留下的题字已经被灰尘弄脏,侧面点明了两人离别之久。
B. 和友人长久离别,身体多病,仕途坎坷,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
C. 诗人和友人重逢一起饮酒观景,借梅花和山云表现出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
D. “山云可荡胸”借用杜甫典故,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
(2)诗的前两句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
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
②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
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解析】【分析】(1)B项,“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错误,诗歌表现的是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和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
故选B。
(2)此题要求分析前两句的情感,首先翻译句子,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第一句“叹息”“来游未必重”,表达作者故地重游的伤感;“等闲十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又相逢”表达老友重逢的喜悦。
故答案为:⑴B;⑵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
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
②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
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中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中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76087a06137ee06eff918d3.png)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答案】(1)借景抒情;拟人手法(2)①都表达对孙权的赞美;②都有借英雄人物,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并有暗讽时世,没有孙权这样的人物。
即使生子如孙权,仍无用武之地。
但辛弃疾的词直接称他为“英雄”,直抒胸臆;陆游在诗中采用化用手法,正话反说,情感激愤不平。
【解析】【分析】(1)本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写江涛吼鸣,似前朝英雄的怨恨之声;草木临秋,荣枯皆有天意。
这里自有当年曹操不获吞吴、周郎未擒老贼之恨,更有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恨;而眼前草木入秋,纷纷凋零,犹如千古英雄相继消陨,自己也终不免与草木同腐,于是不能不感叹天意无私、不遂人愿了。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由借景鸣心中的不平,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当年望见吴军阵营整肃时的一句叹语,现在诗人面对赤壁陈迹,自然感慨万千。
他把曹操的赞语改作“生子何须似仲谋”,正语反说,集中表现出对抗战前途的深深失望和悲伤,同时也包含了对主和派执政的激愤之情。
而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盛赞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
二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共同点是对孙权的赞美。
不同点:陆诗强调即使生子如孙权,仍无用武之地。
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词直接称他为“英雄”,直抒胸臆。
故答案为:⑴借景抒情;拟人手法⑵①都表达对孙权的赞美;②都有借英雄人物,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并有暗讽时世,没有孙权这样的人物。
即使生子如孙权,仍无用武之地。
但辛弃疾的词直接称他为“英雄”,直抒胸臆;陆游在诗中采用化用手法,正话反说,情感激愤不平。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附诗歌赏析】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时放翁西行入蜀,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事艰危,叹英雄已矣,顾自身飘零,无限伤感,油然而起,遂形诸诗篇。
故题为《黄州》,诗却非常专咏黄州;看似咏古之诗,实是伤感之作。
读此诗,决不可拘泥于题目,泥于文字,当于词意凄怆之处,识其激愤之情;于笔力横绝之处,求其不平之气;于音节顿挫之处,听其深沉之慨。
放翁越人,万里赴蜀,苦为微官所缚,局促如辕下驹。
故首句即标其情,自卑如楚囚之难堪。
《史记·乐书》:“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
”司马贞《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
”此所谓“齐优”,与放翁行迹,殊不相类。
故此句“齐优”二字,实放翁信手拈来,率尔成对,未必真用以自喻。
首联所写,全在“局促”、“迁流”四字,若泥于“楚囚”、“齐优”,以为放翁必有所指,反失诗意。
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争雄之地。
杜甫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颔联出句,即借用杜诗。
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
但放翁之意,本不在怀古,故此“英雄”实是自道。
其恨,正是上联所言“局促”、“迁流”之恨,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之恨。
颔联对句从李贺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化出。
人虽多情,天意无私。
衰兰送客,秋草迎人,于人倍增伤感,于天却是时之当然。
而天之无情,又正衬托出人心之不平。
此联文约意深,笔力绝高。
颈联紧接上联。
万里羁愁,正是英雄之恨;频添白发,又与草木摇落相映;一帆寒日,对照两岸秋声;黄州城下,点出兴感之地。
放翁于此时、此地、此景,总是无限感慨,不能不吐,但又不欲畅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复致意。
中间两联,虽所写情景相似,但笔法错综,变化无端。
长江、汉水流域,有赤壁多处。
苏轼谪官黄州,误信其地传说,言“簧周西山簏,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数游其地,作赋填词,语意高妙,堪称古今绝唱。
其实苏轼所游之处,乃黄冈城外赤鼻矶,三国“赤壁之战”旧址,在今湖北蒲圻县东北,两者并非一地。
但黄州赤壁,却因苏轼之故,声名大振。
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
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
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
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
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
”(《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因为当时小朝廷不思振作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陆游抒写爱国热情的诗篇,有的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有的则悲痛低沉,哀惋悱恻。
这首七律基调低沉,是后一类型的代表。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2)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解析】【分析】(1)做此题要熟知各种技巧术语,仔细品味语言,得出答案。
“明月如霜为比喻”,“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动景衬托了月夜的寂静。
(2)由“天涯倦客”、“故园心眼”读出漂泊思乡之情;后两句楼空人去,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知是梦而梦未觉,极尽无奈感伤;尾句虚写,想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从而解脱。
眼前景,古今情,时空跳跃,宇宙人生。
由此梳理出复杂情感。
故答案为:⑴比喻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⑵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B. 小令C. 古体诗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