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优化校准(Picture Control)设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康优化校准(Picture Control)设置讨论专贴[07-21更新:Lightroom还是CaptureNX] [2011-07-21更新] lightroom还是CaptureNX2?
很久没有更新,因为似乎和优化校准有关的想法都已经写出来了,而且我也不再经常使用CaptureNX2,所以这些优化校准的细节也就不再象以前那么关心。

感谢还有人在下面回复,在论坛里能够在帖子发布那么久以后还被人关注至少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毕竟写这些内容我还是花了一番心血的。

看到论坛里有一个帖子在调查大家究竟使用lightroom还是captureNX2,我又有了些冲动——尽管我曾经下决心再也不愿意写和技术有关的文字——说两句自己的感受。

之所以在这里讨论lightroom和captureNX2,是因为优化校准曾经成为我坚守captureNX2的理由。

实在是非常无知的理由。

再往前推,优化校准也曾经是我使用JPEG而不是RAW的理由。

简单来说,我几乎没有理由去使用CaptureNX2而不是Lightroom3。

当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每个人有自己的行事风格也有自己的喜好。

一定有人喜欢CaptureNX2,不然这个软件还生产出来干嘛呢?我只是希望你在确实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后再来评价,这很重要。

不妨来看一看大家使用CaptureNX2的理由:
1、原厂软件。

有人有原厂情节,这一点我没有意见。

2、转换的RAW照片更有尼康味。

对不起,我看不出。

3、转换的RAW照片色彩更好,质量更高。

只有两种可能:你有主观倾向,或者你不会设置lightroom。

4、能够使用picture control等尼康的原厂设置。

这曾经是我喜欢captureNX2的理由,但是如果你使用lightroom3,你就会发现在lightroom中你可以获得的调整程度远远大于picture control所能带来的效果。

而且,在lightroom中一样可以实现优化校准,这我在之前已经详细说过了。

也许有一种人会喜欢viewNX2或者captureNX2:在相机内设置picture control,拍摄RAW,不想做更多的后期调整,只是在尼康的软件中改变一下picture control的设置。

如果这是你的习惯,那么确实lightroom不能满足你。

5、批量处理很方便,速度很快。

很难理解有人会说captureNX2快。

选择500张照片,设置一下白平衡,同步所有照片,看看你需要等多久;在lightroom中同样做一下,看看你需要等多久。

今天我对captureNX2的畏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速度。

如果你觉得captureNX2快,那我无法置评。

再来看一看大家不喜欢lighrtoom的理由:
1、所有照片都需要导入,太麻烦。

对,lightroom的“软肋”!这也是我曾经尝试几次lightroom最后都放弃的原因。

但是!我必须告诉你,这说明你不会使用lightroom。

Lightroom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并不算太复杂,如果你可以花上几个星期的时间好好学习一下lightroom的使用——像我一样——我不说你会爱上它,可是多半你会有不同的看法。

Lightroom的catalog 对于不明白的人是一个十足的鸡肋,对于会用的人简直太方便了。

我现在对自己的照片在文件夹层面上和lightroom的收藏夹层面上做两个层次的整理,大多数时候我只用收藏夹和智能收藏夹。

如果有些照片你不想导入lightroom怎么办?别忘了ACR。

Lightroom本质上不就是多了数据库功能的ACR吗?
2、数据库太麻烦,文件移动怎么办?重装系统怎么办?怎么备份?其实和上面是同一个答案:你不会使用lightroom。

怎样设置自己的硬盘?怎样布局自己的照片文件夹?怎样将catalog和自己的照片一起备份?如何备份大量的照片文件?我可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否习惯itunes?itunes也需要导入,不妨碍那么多人用ipod。

我曾经非常反感itunes,因为它需要“导入”,因为数据库让我不能自由移动文件的物理位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lightroom上面。

最终的解决方法是:调整硬盘的布局,养成良好的文件命名和整理习惯。

为什么?因为我最终发现这些麻烦所换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如果你喜欢itunes,那就不要轻易因为数据库而否定lightroom。

我不想多说lightroom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我没有能力,这里也不适合。

对于想学习的人(最好懂英文),你自然可以在网上找到出色的教程,而且不需要金钱的付出,这是你在中国的好处。

我只是想说,优化校准等“原厂设置”绝不应该成为你拒绝lightroom的理由。

为什么那些博客被无数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阅读的摄影师那么喜欢lightroom(对于mac还有aperture,当然我是pc用户,无法体验),个中总有自己的理由。

学习一下,尝试一下,思考一下,如果愿意改变,就改
还有一点,我知道对于大家都不是问题,可是你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用同样的价格你到底是愿意买capturenNX2呢还是lightroom3?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既会使用captureNX2又会使用lightroom3。

[2010-12-03 更新] 在Lightroom3中应用优化校准
我觉得CaptureNX2是一个挺不错的软件,尤其是U点技术,使得局部调整方便了很多。

可是,NX2也有很多问题。

例如,运行很慢,例如,组织管理功能很欠缺。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对文件夹进行系统整理的人,而且能够接受NX2的速度,并且没有较大量的批处理要求,那NX2还是挺好的。

反之,你可能会寻求第三方的软件。

Lightroom3肯定是很常用的一款第三方软件。

照相机里的一些数据是只有原厂的软件才能够读出的,比如尼康的优化校准。

用NX2打开NEF文件和用LR打开NEF文件会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主要来源就是优化校准。

有没有可能在LR里实现优化校准,获得和NX2里近似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

当然,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LR里实现优化校准?对于我个人来说,原因有两个:1、偷懒的做法。

因为我只拍摄NEF,但是我不可能对所有照片都一一调整,所以我需要一个快速的批处理方法,类似于机内直出JPEG。

这个需求无论用NX2还是用LR,都是一样的。

2、寻找一个处理的起点。

我相信,厂家对于自己产品是最了解的,而且我也习惯了优化校准,所以我愿意将优化校准作为后期处理的起点。

其次,要分析一下,优化校准里面究竟包含哪些信息?在优化校准中,可以调节的参数有饱和度、锐度、明亮度和对比度。

你比较不同的优化校准,还会发现,除了全局的调整以外,优化校准还包括了一些对于色彩的微调。

例如,LS模式的绿色饱和度相对较高,类似于你在NX2中,用LCH推高绿色的饱和度。

因此,优化校准里面所包含的主要是曲线、饱和对、对比度等相关的色彩和明暗还原的参数。

此外,优化校准中还包括了锐化。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在LR中实现优化校准。

打开LR,转到修改照片模式(D),在右侧面板中就会看到“相机校准”下拉菜单。

打开该菜单(ctrl+8),有一个“配置文件”选项,点击右侧展开配置文件。

如果你是用尼康相机拍摄的,就能看到你所熟悉的相机配置文件了(如果你用其他相机拍摄,则会显示相应的配置文件)。

选择一种模式,就很轻松地实现了NX2中的优化校准。

但是,这个配置文件里面不包含锐化的信息。

LR默认的锐化是很弱的,如果想偷懒直接导出,还需要进行一步锐化。

锐化以后,基本就完全实现了优化校准。

然后,你可以建立一个预设。

打开“修改照片”下拉菜单,点击“新建预设文件夹”,新建一个pictrue control预设文件夹。

在左侧面板的“预设”中就可以看到新建的文件夹。

点击该新建的文件夹,ctrl+shift+N,打开“新建预设”对话框。

填写预设名称,然后点击“全部不选”,去除所有的勾选项目;勾选“锐化”和“校准”,点击“创建”,就完成了一个优化校准预设的建立。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建立各种相应的优化校准预设。

如何应用建立的优化校准预设?选中照片,点击相应的预设即可应用。

对于大批量的照片,一同选中那些你需要处理的照片,在右侧面板的下方将“同步”前的滑块按钮滑向上方,即成为“自动同步”。

然后在左侧面板点击你需要的预设,所有照片均应用了你所点击的预设,处理通常在数秒钟内完成。

上述是
在LR中实现优化校准的基本步骤。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边缘色散(LCA)的校正。

无论JPEG直出,还是NX2转NEF,都能够自动校正相机的LCA,但是LR3不能。

我推荐一个选项。

打开右侧面板的“镜头校准”选项(ctrl+6),勾选“启用配置文件校正”,利用ADOBE提供的配置文件,自动进行色散、畸变和暗角的校正。

这是标准的懒人做法,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

你愿意,你也可以将这个选项一同加入你的预设中去。

选择你目前的预设,右键点击“使用当前设置更新”,勾选相应的选项即可。

如果畸变校准反而让你感到不舒服怎么办?很简单,在相应照片中将该选项复位即可。

其实,我所说的内容基本是针对简单批处理NEF文件而言的,对于每一张照片的单独处理,情况自然会有所不同。

更进一步,在NX2中,或者在相机中,我们可以对优化校准进行各种不同的调整,例如调高饱和度,对比度,等等。

那么在LR中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优化校准设置呢?
这就更简单了,而且在LR中实现个性化设置的手段要丰富得多。

例如,你需要建立一个饱和度更高一些的vivid校准模式。

选择一张照片,应用你的vivid预设,打开“基本”面板(ctrl+1),在最下方拖动“鲜艳度”和“饱和度”滑块来进行调整。

LR有“鲜艳度”这一非线性的饱和度调整参数,对于调整图片饱和度有更大的灵活性,也不容易导致色彩溢出。

调整到自己满意的地方,更新当前预设即可。

或者你可以新建一个预设,命名为vivid-high satuation。

类似的,你可以建立各种不同的预设模式,实现比NX2中更丰富的“优化校准”。

例如,你可以通过HSL,调整相应色彩通道的饱和度,建立一个更突出表现绿色的vivid优化校准,用于表现树林或者草地等等。

[2010-08-05 更新]
偶尔打开帖子,很意外发现获得了主题管理。

我对主贴进行了一些编辑。

把最初发的内容删除了,因为现在发现当时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实践也不够充分,可能造成误导(这些内容已经被不少网站转载,其中多有机械、错讹之处,请大家以此贴内容为准)。

然后我把标题中的“机内”删除了,也是考虑到较多地谈到了后期软件,单纯说“机内”可能不是很合适。

这个帖子我会持续更新,进一步我可能整理一下在后期应用优化校准的流程。

然后,我有空的话也会在这里整理一下使用ViewNX和CaptureNX2的工作流程(尽管目前我在考虑是不是也要统一到PS的工作流程,因为N的软件无法支持其他相机)。

写作目的
Nikon的Picture Control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设置参数,无论是机内使用,还是结合软件使用,都可以比较简单地获得良好的色彩和对比度效果,方便快捷地处理普通的日常照片。

网络上并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我通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学习和实践,对此有了一点个人的认识。

因此我决定写一些关于PictureControl个人认识和使用的杂谈,这些东西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想找却没有现成材料的,写出来希望能给像我一样有需要的影友提供实用的信息,少走弯路。

由于对照片质量的判断属于智者见智,因此有些方面只是我个人的喜好,没有绝对,欢迎大家讨论。

为了方便浏览,我已经对图文进行了简单排版,制成了一个PDF文件,需要的朋友可以到我的旅行摄影空间去下载。

目录
1、现实世界的JPEGVSRAW
2、令人惊讶的Neutral
3、优化校准模式
4、锐度
5、饱和度、对比度、亮度
6、动态D-Lighting
7、并非万能的曲线
8、风景与优化校准
9、人像与优化校准
10、优化校准的哲学
1、现实世界的JPEG VS RAW
由于我主要是说Pictrol Control的机内设置,这主要是对于JPEG而言,所以还是有必要先来谈一下关于RAW和JPEG的问题。

技术上,RAW和JPEG有多少差别,谈得已经够多了,我不想多说。

随便在网络上搜一下,就会有很多相关的文字,尽管有不少错讹之处,多数也是八九不离十。

然而,在现实的拍摄方面,这两者究竟能够体现出多少差别呢?讲到机内直出,一般在目前就是指直出JPEG,因此这个问题应该首先获得澄清,即直出JPEG和拍摄RAW在多少方面存在差别。

我以为,RAW相对JPE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后期制作的宽容度上。

一张RAW图像,后期调整的余地要比JPEG大很多。

我们都知道,RAW图像类似底片,无论如何调整都可以复原到最初的形式,即后期调整一般是无损的,这一点JPEG做不到。

而且由于RAW图像其颜色位数要比JPEG宽,目前通常是12位或14位,在调整过程中色彩的丰富性更好,只要不对极度溢出的高光操作,一般不会发生色阶断裂这类JPEG中常见的情况。

而RAW与JPEG相比并非全部是优势,也存在不足。

一方面,RAW图像占据空间大,需要更大容量的存储卡;另一方面,非常重要,如果出RAW的话,很多机内软件的优化将无法应用到图像中。

尽管有人觉得机内软件做的优化是“初级”或者“愚蠢”的,可是对于相机、软件的了解谁都不会比制造商更清楚,机内软件的默认优化在很多时候其实还是很有用的,包括暗角修正、畸变校正、紫边修正、降噪等等,常常是制造商认为的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因此,事实上RAW和JPEG的差别主要在于图像优化方法的不同。

RAW图像是在拍摄以后应用专门的软件由拍摄者个人进行优化,而JPEG图像是在几乎记录影像的同时由相机根据拍摄者在相机内的设置进行自动优化。

于是,拍摄RAW和JPEG 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别:在时间、空间、构图等基本形式以外,对于RAW拍摄者,保证曝光准确性是差不多唯一关注的东西;而对于JPEG拍摄者,对于各方面的设置都必须极度小心。

因为JPEG照片通常在后制过程中会有质量损失,出JPEG意味着不想后期制作,而相机呈现的JPEG照片是和你的各种机内设置密切相关的。

换句话说,对于RAW图像,后期有足够的时间来修正和修饰,而JPEG图像是在“决定性的一刻”完成的。

那么,在JPEG中,究竟哪些方面值得注意呢?反过来说,RAW中我通常觉得那些方面需要修饰呢?一是照片的总体明暗和对比,在RAW图像调整中一般总是会用到曝光补偿和暗部修正,尤其是暗部修正非常实用;当然还有曲线和色阶;其次是色彩,整个画面的饱和度以及颜色通道的饱和度调整。

正是源于以上两个方面,我觉得Picture Control的机内设置对直出JPEG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Picture Control中包括了曲线和色彩,事实上可以当做CaptureNX2□□□□能强大的LCH来使用,设置得当,将会使得JPEG照片的直出效果大幅度提升。

如果想要JPEG直出,掌握和个性化Pictrure Control的机内设置将是必须的
当然,对于直出JPEG而言,除了Picture Control更重要的一点是对曝光的把握。

JPEG图片应该使得整个RGB和Luminence 柱状图的分布尽可能合理,而且需要注意,对于RAW图像而言的“向右曝光”理论个人以为对JPEG是不适用的,因为JPEG 不涉及到后期修正。

因此,在曝光上应原则上尽可能是柱状图向中间分布,高光和暗部不要溢出。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理论,根据照片的需要进行高调和暗调的处理自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参数是在出片后不能修改的,即在拍摄时必须认真设置:ISO、光圈、快门、高感光度降噪、长时间曝光降噪(以上几项RAW也同样不能后期调整)、白平衡、色彩空间、动态Dlighting、图像大小和压缩方式等。

反正一句话,直出JPEG,暗示的是在拍摄和设置时认真细致的态度。

由此,我觉得RAW才是标准的懒人方法,也是我喜欢拍RAW的原因。

事实上,正是平时拍摄中的懒散,才使得RAW显得如此重要。

我承认,在广色域的显示器上或者在喷墨打印机上,AdobeRGB会和sRGB有那么一些差别,USM的锐化控制以及后期的降噪当然也比机内的要更灵活。

但是,当你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来到一个适当的场合,用正确的设置拍下一张照片的时候,RAW和JPEG的差别可能仅仅存在于理论上。

推荐看看Bob Krist对JPEG的描述,当然,你还可以看看KenRockwell一贯的疯言疯语。

最后把我认为的JPEG一般参数设置罗列于下
白平衡:Auto A2
色彩空间:sRGB
动态D-Lighting:关闭
高感光度降噪:柔和
长时间曝光降噪:关闭
2、令人惊讶的Neutral
Nikon内设的彩色优化校准有三种:Standard(SD)、Neutral(NL)、Vivid(VI),通过官网可以下载到Portrait(PT)和Landscape(LS)。

另外,早先使用的D2XMODE1(M1)、D2XMODEII(MII)和D2XMODEIII(MIII)在部分机型或者通过CaptureNX2也可以加载使用。

优化校准提供的是Nikon设定的标准色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不能被一些第三方的RAW转换软件打开,因此在ACR里打开的NEF文件和CaptureNX2里打开的NEF文件会有明显的不同。

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最初会被LS和VI的色彩优化校准所吸引,因为通过合适的对比度和饱和度设置,能够得到色彩鲜艳和充满对比度的照片,这会使得拍出的照片和以往的DC呈现显著的不同。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将我的默认设定放在LS,饱和度+2,对比度+1的设置里。

然而,很早我就发现,在一些摄影论著里,往往比较推崇NL和早先的MII模式。

比如Thom Hogan 的D300 guide里推荐用NL,据他说即使SD都有点过饱和;而Jason Odell在CaptureNX2的guide里则推荐MII。

对此我过去一直不理解,因为NL所出的照片对比度太低,饱和度也很低,更何况Nikon默认的锐化同样很低,使得照片显得相当的“肉”。

由于MII的对比度要比NL高不少,画面相对比较明快,所以在需要颜色还原真实,尤其是在主题大红大绿的情景下,我会选择用MII,这时候我能发现MII的色彩还原确实更好,不容易造成色彩溢出。

直到有一天,我在下图所示的高反差场景里,我使用了NL,对比度-1,我才真正认识到为什么Thom Hogan要说NL好。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张在逆光下的“桂花厅”匾额在NL模式下和LS模式下呈现的巨大差别。

NL能够更准确地还原色彩,并且表现更多的细节在这里可谓是一览无余。

从这以后,我开始认真地重新审视原来被我打入冷宫的NL模式,发现在不少情境下即使直出JPEG这都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同时,我对画面的欣赏,终于从开始接触DSLR的一味追求全画面的高反差向对不同场景和不同表现方法的综合分析迈进了一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由于有了以PS为代表的后制手段,给画面做效果、加颜色,造成浓墨重彩和高反差成了简单的是事情,这些艳丽的色彩和高反差画面常常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觉得照片很美。

但是,这些美在很多时候都是过度的和不耐看的。

当我重新审视以前做的一些后制的时候,发现很多照片强烈的对比度和浓烈的色彩都显得虚假和艳俗,而下面的色彩通道里也显示了严重的溢出。

能够正确认识低反差和低饱和度的NL模式,其实是掌握Picture Control 的一个重要过程,因为VI和LS这些模式容易让人认同,而能够认同NL模式,意味着真的开始了解对于不同的场景如何尽可能合理地应用合适的优化校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强调和夸张。

我觉得,对于认真的后期,NL模式或许真的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对于机内直出,与Thom Hogan所说的不同,很多时候NL模式未必是合适的。

我现在将SD模式作为了自己的常规设置,并根据情况在NL、LS、MI等模式中做选择,这样获得的结果要比以前一味地专注于LS好很多。

我曾经对于Nikon宣传册中所说的SD模式是“最好的平衡,在大多数时候能够获得色彩明快艳丽的照片”不屑一顾,在认识了NL以后才发现此言非虚。

事实上,在机内直出的时候,应用LS和VI拍摄的人像照片色彩经常是可怕的,而用NL拍摄的风景照片多数可能也无法让人满意。

反过来,倒确实是SD模式拍的照片至少不会太离谱。

因此,我这里想说的是,全面认识每一种优化校准的特点和找出自己的使用习惯,才是通过机内设置获得良好直出效果的关键。

尽管LS和VI这些模式常以艳丽色彩和高反差夺人眼球,但是在正确的场合应用NL有时候却能出人意表。

LS Sartuation+2
NL Contrast-1 请注意屋檐下方的匾额
3、优化校准模式
打开默认的优化校准设置参数,你会发现除了锐度(Sharpening)以外,其他参数都是相同的。

而其实,这些不同的模式之间造成的差异绝不只是锐度那么简单。

对于每一个校准模式,Nikon都赋予了不同的曲线,使得每一种优化校准主要在饱和度、色彩偏移和对比度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不同。

通过DPReview的截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默认设置下,SD、NL 和VI三种模式的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请注意,尽管看似曲线的差别不大,其实这点曲线的差异反映在图像上相当可观)。

从图上可以看出,VI曲线较陡,无论在高光和暗部都有一定的压缩,暗部更明显;而NL曲线明显有更大的宽容度(Dynamic Range, DR),与SD相比,NL获得的主要细节在暗部,高光部分基本重合。

因此,很清楚的一点,整体画面的高对比度一定是以暗部色阶或者高光色阶的细节损失为代价的。

对于拍摄RAW的摄影者而言,NL和MII可能确实是最便捷的选择,但是这是建立在后期制作的基础上的。

从机内设置的角度,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能形成自己设定优化校准的风格和定式,掌握每一种优化校准的特点是第一步的。

SD SD模式作为制造商设定的“标准”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适用的。

无论饱和度还是对比度都控制在比较平衡的范围里,拍摄人像不容易感到过饱和和对比度过高,拍摄风景也不会显得非常“肉”。

总体而言,SD模式的饱和度还是略高的,使得确实如Nikon宣称的那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鲜艳的照片。

按照Thom Hogan的描述,SD模式下的红色略微偏橙,绿色略微偏黄,一些色彩容易溢出,即饱和度过高。

NL NL是“中性”的色彩,除了色彩饱和度比SD低很多外,更大的变化是对比度低,能够保留最多的暗部细节,最大限度发挥相机的DR能力。

在普通的风景场合,用NL拍摄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画面像蒙了一层灰。

VI VI所能获得的是鲜艳的色彩,其曲线陡直,对比度高,容易损失暗部细节和高光溢出。

同时,VI的色彩饱和度高,同时很多色彩存在偏色。

尽管很多人喜欢鲜艳的色彩,尤其是鲜艳的照片常常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可是在应用VI时必须注意到它所经常导致的细节丧失、偏色和色彩溢出。

如果你可能还需要后制的话,就更需要留心,因为这些过饱和的色彩是很难在后期中校正的。

可以从Nikon网站上下载到两种额外的优化校准模式。

LS LS的总体特点与VI相似,与VI的不同之处在于LS的曲线对比度更高,但是色彩饱和度比VI相对较低。

同时,LS对每种色彩的强调性不一样,我感觉LS对于红色、黄色等色彩的强调明显没有VI强,只是对绿色的强调较突出。

此外,在绿色的表现上,LS略微偏黄,而VI略微偏蓝。

由于LS的对比度高,因此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常常能够获得乍一看来不错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