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

【第一章】绪论1、【名】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a)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c)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6、遥感发展简史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J N Niepce (1826, France)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Intrepidballoon, 18621906, KitesPigeons, 1903.(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狭义的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3.辐照度:即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4.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面积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亮度。

5.朗伯源:辐射亮度与观测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

6.反照率:是把太阳光作为入射光时的反射率。

7.地物反射波谱:地物的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8.反差:指胶片的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密度差。

9.反差系数:是指拍摄后负片影像与景物亮度差之比,即特征曲线上的斜率。

10.扫描成像:扫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11.标准假彩色合成:绿波段赋蓝,红波段赋绿,红外波段赋红时,这一合成方案被称为标准假彩色合成。

12.植被指数:比值运算常用于突出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植被生物量。

这样算法的结果称为植被指数。

13.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或目视判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4、光谱模式识别:是指根据这种像元到像元的光谱信息来自自动划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过程的总称。

二.知识要点1.遥感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优缺点⑴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⑵时效性⑶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⑷经济性⑸局限性3.大气窗口的组成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0.3~1.3u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梅安新版遥感导论笔记

梅安新版遥感导论笔记

遥感第一章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即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特性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遥控: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传感器(遥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①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②信息的获取遥感系统包括(P1):③信息的接收④信息的处理⑤信息的应用①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1)按遥感平台分②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③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④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遥感类型(P3)①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之间的遥感②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之(2)按传感器探间的遥感测波段分③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之间的遥感④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的遥感⑤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在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①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3)按工作方式分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②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①外层空间遥感(4)按应用领域分②大气层遥感③陆地遥感④海洋遥感…….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②时效性遥感特点(P5)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①遥感平台方面航天时期遥感发展的主要表现(P8)②传感器方面③遥感信息处理方面④遥感应用方面第二章波动:各质点在平衡位置振动而能量向前传播的现象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线偏振的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电磁波(电磁辐射):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的排列辐射能量:电磁辐射的能量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朗伯源:辐射亮度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普朗克公式:普通适用于绝对黑体辐射的公式维思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位移: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基尔霍夫定律:单位面积多个物体的辐照度仅与波长和温度有关,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若物体为绝对黑体,则其吸收率为1,且物体辐射出射度与辐照度相等比辐射率(发射率):实际物体辐射与黑体辐射之比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光谱:指光球产生的光谱夫琅和费吸收线:用高分辨率光谱仪观察太阳光谱时,发现的连续光谱明亮背景上许多离散的暗谱线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很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方向散开称为散射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其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无选择性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

遥感导论重点知识梳理【7月7日3:00PM考前必背】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v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v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也是一门科学。

2、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目标物电磁波特性,既是遥感的信息源,也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平台、遥感器等协同完成。

3)信息的传输与接收空间数据传输与接收是空间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4)信息的处理首先地面站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如信息的恢复、辐射校正、几何纠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地面站和用户再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的处理和分类。

5)遥感信息的应用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就是应用。

3、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的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2)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1)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和海洋遥感等。

(2)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遥感导论 梅安新 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 梅安新 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一章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 μm可见光遥感:~ μm红外遥感:~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若干个窄波段组成☆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应用: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 第二章? 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 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 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 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N2O、CH4、O3等*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 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 1)对流层: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RS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空气作垂直运动而形成对流的一层,在离地面7-19KM之间变化,厚度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2)平流层:没有明显对流,几乎没天气变化。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遥感概述一、遥感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2、特点①感测范围大②信息量大③获取信息快④其他特点:用途广、效益高、全天候、全方位、资料性二、遥感的分类1、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类①地面遥感:1.5~300m,车、船、塔,主要用于究地物光谱特征②航空遥感:9~50km,飞机、气球,较微观地面资源调查③航天遥感:100~36000km,卫星、飞船、火箭、天飞机、空间站2、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遥感:雷达②被动遥感:被动接受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摄影机、扫描仪3、根据遥感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①成像遥感:以图象方式记录:航空性片、卫星图象②非成像遥感:图形、电子数据:数字磁带、光盘4、根据遥感使用的探测波段分类①紫外遥遥:0.3~0.4μm②可见光遥感:0.4~0.76μm③红外遥感:0.76~14μm④微波遥感:1000μm ~30cm⑤多波段遥感:0.5-0.6,0.6-0.7,0.7-0.8,0.8-0.95、根据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类:气象、海洋、地质、军事三、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1、遥感实验:前期工作,主要获得地物的光谱特性。

2、遥感信息的获取:中心工作。

传感器3、遥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4、遥感信息的应用:最终目的。

遥感信息的认识(判读、解译)第二节遥感的发展与应用一、遥感的发展1、国外遥感的发展概况“遥感”:①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望远镜的产生:②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摄影技术的发明:③空中摄影的遥感阶段(1858-1956)系留气球、飞机、彩色摄影技术产生④航天遥感阶段(1957-)人造地球卫星产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GIS⑤遥感的发展趋势:platform:气球-飞机-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传感器:分辨率变高、稳定性变好、手段变多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自动解译、自动分类遥感的应用:广、深入2、我国遥感的发展概况起步晚、发展快①20世纪60年代末设立遥感学科②20世纪70年代,航空测量应用③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美国卫星技术和卫星资料、设备仪器,促进我国遥感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近。

(完整版)遥感导论重点

(完整版)遥感导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三、遥感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a、主动遥感:不依靠太阳,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b、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4、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四、遥感的特点(简答)1、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观测为地面探测提供了最佳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遥感平台的范围越大,视角越大,可以同步观测的地面信息就越多。

2、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对于天气预报、火灾和水灾等灾情检测,以及军事行动等具有重要作用。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能够反映许多自然人文信息,能较大程度排除人为干扰。

4、经济性:经济效益高、用途十分广泛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已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

(完整版)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完整版)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定量遥感: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先验条件和计算机的支持下,定量获取目标物参量或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遥感建模:从传感器上获得的遥感数据叫可测参数,建立可测参数与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之间数关系叫建模。

影像空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遥感影像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称为影像空间。

遥感影像的综合与分解遥感影像的综合:①由高空间分辨率向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②由高光谱分辨率数据向低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③由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经融合;④由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分解:①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像元分解);②经过运算的高光谱向多光谱数据转换成新的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应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是影像空间所包含的地学信息。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对光谱细节的分辨能力的表达。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地面分辨率:衡量遥感图像能有差别地区分两个相邻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

是空间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像元大小和背景信息。

遥感信息独立的地学变量:由于地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反射和辐射量,这些反射和辐射量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有不同的灰度值,经过不同波段遥感数据的特殊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特殊的灰度值的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灰度值,这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具有独立的地学变量。

同质阈值:对于一定大小和基本要素空间的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分辨的标准,而如果目标超出标准,其要素就散焦和无法分辨,这就是该目标的同质阈值。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第⼀章1、遥感的概念: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标地物的属性的综合性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3、遥感的分类⽅法(1)按遥感平台分:地⾯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空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近红外&远红外)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分成若⼲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主动遥感:不依靠太阳,由探测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4)按遥感应⽤的⽬的分: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4、遥感的特点(若为简答)(1)遥感范围⼤,可实施⼤⾯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观测为地⾯探测提供了最佳获取信息的⽅式,并且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遥感平台的范围越⼤,视⾓越⼤,可以同步观测的地⾯信息就越多。

(2)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对于天⽓预报、⽕灾和⽔灾等灾情监测,以及军事⾏动等具有重要作⽤。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具有⼿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能够反映许多⾃然⼈⽂信息,能较⼤程度排除⼈为⼲扰。

(4)经济性。

经济效益⾼,⽤途⼗分⼴泛(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个波段范围,已被利⽤的遥感波谱段,对许多地物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广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狭义)◇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和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该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以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绝对黑体:对于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

◇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瑞粒散射:大气中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米氏散射:大气中粒子直径相当于波长时无选择性散射:大气中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此波段为遥感成像波段。

◇空间滤波: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的,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

◇空间频率:遥感图像上像元值的空间变化趋势信息,反映像元的亮度在一定距离上的变化速率。

一般来说,光谱复杂的区域具有高的空间频率,如城市区域;而光谱相对均匀的区域则具有低的空间频率,如湖泊。

空间频率具有方向性。

◇遥感图像解译: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计算机自动解译:是通过模式识别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遥感图像上的地物进行自动分类、分割、专题信息提取等操作,以获取类似于目视解译的结果。

◇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非监督分类: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聚类是把一组像素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即“物以类聚”。

梅安新《遥感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章节题库 模拟试题】

梅安新《遥感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章节题库 模拟试题】
梅安新《遥感导论》配套题库【课 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梅安
特征
章节
部分Hale Waihona Puke 光谱主编地物
习题
遥感
导论 遥感
电磁辐射
题库
综合
解译
定位系统
全球
模拟
题库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梅安新《遥感导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 梅安新《遥感导论》的师生参考。本书是梅安新主编的额《遥感导论》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 为课后习题及详解。本部分对梅安新主编的《遥感导论》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 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第 二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本部分严格按照梅安新主编的《遥感导论》教材内容进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 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 能力。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参照梅安新主编的《遥感导论》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 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2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解答。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 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梅安新《遥感导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梅安新《遥感导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读书笔记
这是《梅安新《遥感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 己的心得。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题少精炼 命中率高)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题少精炼 命中率高)

一.名词解释:★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3.绝对黑体: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性吸收。

★4.大气窗口:电磁波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5.反射率(ρ):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 P 0)×100%。

6.反射波谱: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7.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8.相关掩膜处理方法:指对于几何位置完全配准的原片,利用感光条件和摄影处理的差别,制成不同密度,不同反差的正片或负片,通过它们的各种不同叠加方案改变原有影像的显示效果,达到信息增强目的的方法。

9.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10.数字图象增强: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增加颜色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利于做进一步的分析或判读。

11.多种信息源的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12.目视解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3.遥感影像地图: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

★14. 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根据制图原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地图编辑加工技术,实现遥感影像制图和成果表现的技术方法。

★15.正像素和混合像素:一个像素内只包含一种地物;像素内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物。

★16.监督分类:是根据已知试验样本提出的特征参数建立判读函数,对各待分类点进行分类的方法。

★17. 非监督分类:是事先并不知道待分类点的特征,而是仅根据各待分点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并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遥感概论》梅安新版考试资料_5383

《遥感概论》梅安新版考试资料_5383

1《遥感概论》复习资料2014.01.08 上午考一:名词解释1.遥感的概念 : 广义:遥远的感知。

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2.动遥感与被动遥感:前者是探测器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受信息。

后者是被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3.平台:用来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4.电磁波:电磁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5.电磁辐射:物体向外发射电磁波的过程。

6.感光度:感光材料感光快慢程度。

7.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8.地物的亮度温度:与地物有着相同辐射量的相应黑体的绝对温度9.分辨率:在图像上显示出有差别并能加以区分的两物体间的最小间距。

10、黑体:能完全吸收入射辐射能量并具有最大发射率的地物。

11.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

12.明度、色度及饱和度:(1)明度: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2)色度: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3)饱和度:是色彩纯洁的程度。

13.三原色与互补色:(1)三原色:三基色:三基色中的任何一基色都不能由其他二基色混合而(2)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

14.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15.亮度系数:在相同的照度条件下,物体表面的亮度与绝对白体理想表面的亮度之比。

16.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17.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地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8.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19.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遥感是一门研究利用航空器、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中,我们将深入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感知和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获取地物信息的科学方法。

遥感技术利用电磁波在地球与航空器、卫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等信息,来推断地球表面的地物类型、分布和变化。

遥感技术具有非接触、全球性、实时性等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地球。

二、遥感的原理遥感技术基于光、热、微波等电磁辐射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

不同地物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推断地物的类型和性质。

遥感技术主要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种。

被动遥感是利用自然光源(如太阳)的辐射,通过接收地球表面的反射光来获取信息。

主动遥感则是通过向地球表面发射电磁波,测量其回波来获取信息。

不同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信息,从而提供多种角度的地球观测。

三、遥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理学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制作地图、研究地貌和地形,监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

在农业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城市扩张、交通状况,优化城市布局等。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资源勘探、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首先,遥感技术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可以获取更精细的地物信息。

其次,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多尺度的遥感观测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地球观测。

第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自动化和精确化。

(新)遥感导论重点知识点梳理详解(附答案)

(新)遥感导论重点知识点梳理详解(附答案)

遥感导论重点汇总第一章绪论 (3)一、遥感的概念 (3)二、遥感系统包括: (3)三、遥感分类 (3)四、遥感的特点(简答) (3)五、遥感的特性 (3)第二章电磁辐射和地物光谱特性 (4)一、黑体概念 (4)二、黑体辐射定律 (4)三、太阳辐射 (4)四、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 (4)五、大气散射(类型、影响、结果、实质、分类) (4)六、大气窗口 (5)七、太阳辐射与地表的相互作用 (5)八、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6)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9)一、气象卫星特点 (9)二、陆地卫星轨道 (9)三、传统摄影成像与扫描图像的比较 (9)四、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10)五、像点位移 (10)六、光/机扫描成像与固体自扫描成像的区别 (10)七、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11)八、微波遥感的特点 (11)九、侧视雷达的分辨力及影响因素 (11)十、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AR) (11)十一、遥感图像特征: (11)十二、遥感影像按色彩的分类 (12)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13)一、数字图象(了解) (13)二、辐射校正的原因(看补充) (13)三、辐射畸变 (13)四、几何校正(重要) (13)五、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14)六、回归分析法 (14)七、空间滤波(目的) (14)八、多波段色彩变换 (14)九、图像运算及应用 (14)十、多光谱变换的优点 (15)十一、多种信息源复合 (15)十二、遥感信息的复合 (15)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6)一、遥感相片分类 (16)二、摄影像片的解译 (16)三、彩色像片与彩红外像片解译 (16)四、热红外像片的解译(直接解译) (16)五、TM影像的主要应用范围 (17)六、遥感扫描影像特征与解译方法 (17)七、影像解译标志及地物影响特征 (17)八、极化方式 (17)九、微波影像的特点 (18)十、微波影像的判读 (18)十一、目视解译方法 (18)十二、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18)十三、遥感影像地图的概念及特征 (19)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20)一、监督分类法 (20)二、非监督分类法 (20)三、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区别 (20)第七章遥感应用 (21)一、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 (21)二、断层的判读标志 (21)三、水体遥感 (21)四、水温的探测 (21)五、植物的光谱特征 (22)六、不同植物类型的区别 (22)七、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22)八、高光谱遥感 (22)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导论考试复习提纲

遥感导论考试复习提纲

遥感导论考试复习提纲遥感导论复习提纲绪论1. 遥感的定义,广义遥感、狭义遥感。

遥感: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狭义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目标物相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目标物本身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技术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地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2. 遥感的分类。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d.按应用领域:环境、大气、资源、海洋、地质、农业、林业遥感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3. 论述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一、电磁基础1. 大气散射的几种形式:选择性散射(瑞利散射、米氏散射)、非选择性散射2. 大气窗口答: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吸收或散射,从而衰减了辐射强度。

我们把较少受到大气衰减作用影响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作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3. 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下图为雪、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4. 画出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及其曲线形态的影像因素所有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光谱特征)规律明显,主要可分三段:(1)第一段:在0.55μm 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

在0.45μm 和0.65μm 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

它是受叶绿素的影响,因为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反射作用强。

(2)第二段:在近红外波段(0.7-0.8μm )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

0.8-1.3μm 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或更大的反射率。

这是由于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而形成的高反射率。

(3)第三段:在中红外波段(1.3-2.5μm )由于受到绿色植物中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遥感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与狭义)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

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部分。

4.遥感类型的划分(1)按遥感平台分,包括:A、地面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平台、船载平台、手提平台等。

B、航空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一般高度小于80千米。

C、航天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一般高度大于80千米。

D、航宇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星际飞船上,主要用于对地月系统以外目标进行探测。

(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包括:A、紫外遥感→指利用0.05-0.38微米间紫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B、可见光遥感→指利用0.38-0.76微米间可见光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C、红外遥感→指利用0.76-1000微米间红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D、微波遥感→指利用1毫米-10米间微波辐射进行探测。

E、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被分成若干狭窄波段进行遥感探测。

(3)按工作方式分,包括: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
考试重点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一、名词解释
定量遥感: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先验条件和计算机的支持下,定量获取目标物参量或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遥感建模:从传感器上获得的遥感数据叫可测参数,建立可测参数与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之间数关系叫建模。

影像空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遥感影像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称为影像空间。

遥感影像的综合与分解
遥感影像的综合:①由高空间分辨率向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②由高光谱分辨率数据向低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③由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经融合;④由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分解:①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像元分解);②经过运算的高光谱向多光谱数据转换成新的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应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是影像空间所包含的地学信息。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对光谱细节的分辨能力的表达。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地面分辨率:衡量遥感图像能有差别地区分两个相邻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

是空间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像元大小和背景信息。

遥感信息独立的地学变量:由于地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反射和辐射量,这些反射和辐射量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有不同的灰度值,经过不同波段遥感数据的特殊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特殊的灰度值的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灰度值,这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具有独立的地学变量。

同质阈值:对于一定大小和基本要素空间的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分辨的标准,而如果目标超出标准,其要素就散焦和无法分辨,这就是该目标的同质阈值。

空间增强:针对像元极其周围像元运算,单波段。

光谱增强:对多图像,多波段。

高通滤波:高频过去,低频滤掉,用于边缘增强;低通滤波:低频过去,高频滤掉,用于内部特征增强。

(滤波是把某种信号处理成为另一种信号的过程。

)光谱模式识别:根据像元到像元之间的光谱信息自动划分土地类型的分类过程,监督、非监督分类都属于光谱识别模式。

空间模式识别:根据像元与周围像元的空间关系进行图像分类。

非监督分类:是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

对于待研究对象和区域,没有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做标准,而是利用图像数据本身能在特征测量空间中聚集成群的特点,先形成各个数据集,然后再核对这些数据集所代表的地物类别。

混合像元:指像元内包含的覆被类型,不是一种而是多种。

它的确定取决于地面目标,当地面目标无限小,都是混合像元。

(混合像元指在一个像元内存在不同的地物,主要出现在地类的边界处。


最临近像元重采样:直接将与某像元位置最临近的像元值作为该像元的新值。

优点:算法简单,计算速度快,当图像变形不大时,辐射保真度较好。

缺点:几何精度较差,没有考虑周围其他临近元素的影响,采样后精度有明显的不续性,图像质量会受影响,产生马赛克,边缘性产生锯齿状。

线性拉伸及其特点:把输入的图像亮度范围均匀扩大为与显示器亮度范围一致的区间。

特点:①明亮的部分更加明亮,暗的部分更暗;②次要地物增强明显,主要地物增强不明显,甚至被压缩,可用于变化监测。

直方图拉伸及其特点:根据图像像元的频率拉伸到与显示器亮度一致的区间。

特点:①主要地物特征明显增强,次要地物没被明显增强;②不适合变化监测,及研究次要地物时。

高光谱遥感的特点
高光谱遥感是指在电磁波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特点:①波段数量多;②光谱范围窄,小于10nm,影像范围广,分辨率高;③波段连续;④数据量大,信息冗余度高;⑤光谱信息与图像信息有机结合;⑥数据模型描述多,分析更加灵活。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发展的特点
1.光学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达到1米内;
2.传感器已成熟稳定,具有快速指向功能;
3.立体成像能力显著增强,可利用单一传感器获取同轨数据;
4.高精度卫星星历和姿态测量技术显著增强;
5.合成孔径雷达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空间分辨率可达米级;
6.中继卫星(辅助卫星,传输数据)的出现极大提高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的能力;
7.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遥感反演的条件
遥感反演是指在基于模型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可测参数值去反推目标的状态参数(或者说,根据观测信息和前向物理模型,求解或推算描述地面实况的目标参数),遥感反演是建模的逆过程。

①需要足够的数据量,例如: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可测参数;
②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独立方程的数量必须大于等于未知参数的数目;
③要求稳定性强。

傅立叶光谱的特点:
①傅立叶光谱是散点图;
②中心部位表现为原图像的低频率成分(大块面状地物),有利于内部特征增强;
③散点图的外围是原图像的高频率成分(线状地物),有利于边缘增强;
④原影像空间中的水平方向特征在傅立叶光谱中表现为垂直要素;
⑤原影像空间中的垂直方向特征在傅立叶光谱中表现为水平要素。

(sar)合成孔径雷达就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也称综合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是分辨率高,能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

所得到的高方位分辨力相当于一个大孔径天线所能提供的方位分辨力。

当前常用的传感器有哪些
当前常用的传感器有:资源卫星的专题制图仪TM、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高分辨率几何成像仪HGR、高分辨率立体成像系统HRS、植被传感器VEGETATION、高级空间热辐射热反射探测器、中等高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仪MODIS、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艾克诺斯IKONOS2、快鸟QuickBird、海岸带影色扫描仪CZCS、海洋宽视场观测传感器SeaWIF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