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

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

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

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

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来的。

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

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

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

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老师不相信。

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

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

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

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

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

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

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鄞州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信息标签贴在答题卡上,并同时手动填写班级等信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

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

”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

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传道之师。

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面,“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陆敏珍),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

显然,“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

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要自觉地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

魏晋时期儒学衰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因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

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

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

沈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沈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沈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质量监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五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特殊的人一定会写出特殊的诗。

这些诗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们称作“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

前者的意思是说它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新形态,后者是说它是现代学人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部分。

先说“诗之新声”。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新形态,它的审美气质是明显不同于唐诗的,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甚至是特别反对才学与议论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盛唐诸公,他批评宋初的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诗中“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与唐代诗学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不同,对诗歌形式的刻意构造,对主体审美情感的理性推敲是宋诗的一个基本技术手段。

正如前人所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主理”就是有思想、有学术,这也是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

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有一句话,“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其实不光是近世学术,现代学人的旧体诗词也是这样。

如果说宋诗是现代学人的“远源”,那么它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近源”,那就是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的同光体诗。

晚清民初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国史上又一个“易代”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不仅最容易产生新思想,也容易产生新情感,前者往往构成新学术的对象,而后者则多半可以更新文学作品的内容。

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

但大体说来,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人们对晚清民初的文学艺术活动,关注是相当不够的。

这很可能是一说到同光体诗,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原因吧。

同光体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喜用冷僻故实”,二是“寄托遥深”。

读同光体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深厚甚至博杂的文史功底,二是要有一种很刚强的审美心态才能硬着头皮解读下去。

山东省青岛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含答案

青岛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

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

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

夏收、秋收季节一般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

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材料二:(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

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

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

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

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

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试题卷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型社会工程。

乡村振兴背景下参与制造亮点的主体及其行动逻辑显然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涵盖多元行动主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

换言之,如果仅仅关注单一治理层级在制造亮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对于制造亮点这一重大实践问题也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也不能深挖这一病态现象背后的根源所在。

多层级理论是研究在多行为体、多中心、多部门条件下如何开展治理行动的重要理论框架。

从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制造亮点的过程是嵌入在一个多层级的行动网络之中的。

多层级治理理论最初是用以解释欧洲一体化现象的。

一直以来,关于欧洲一体化现象的解释路径主要有两种: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

在新功能主义看来,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超国家行为体主导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国家这类行为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政府间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国家这类行为体的积极行动。

与上述两种传统解释路径不同,马科斯认为,欧洲一体化是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以及次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此外,他提出了“多层级治理”这一概念来说明多个维度上的政治或行政行为体的持续互动的现象。

根据马科斯的观点,多层级治理是一种在超国家、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几个疆域层级上的既定政府之间进行持续协商的制度。

2022年北京市北师大附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2年北京市北师大附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2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不齿齿:谈及 B.郯子之徒徒:徒弟C.假舆马者假:借助 D.金就砺则利就:完成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蚓无爪牙之利B.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C.其皆出于此乎其曲中规D.吾尝终日而思矣蟹六跪而二螯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C.荀子,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下列选项中,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让民众先行动起来,进行劳作。

B.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对于君子,要和他共事很容易,而要劝说他很困难。

C.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君子用礼乐文章来会合朋友,用与朋友交往来相互辅助,进于仁道。

D.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天性质朴直率,心好道义,能够体会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考虑到下人的艰难处境。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学常识题(共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窸窸窣窣..(cù)隐遁.(dùn)椋.鸟(liàng )囷囷.(qūn)B.隽.永(juàn)嫔.妃(pín)彳亍.(chù)窈.窕(yǎo)C.熨.帖(yùn)坍圮.(pǐ)冥.迷(míng)慰藉.(jiè)D.创.伤(chuāng)埋.怨(mái)狙.击(zǔ)饕餮(tiè)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书画家大多标榜清高,耻于言钱,而齐白石卖画卖印,则是详尽标价,锱珠必较。

B.没有噱头遍地的打斗和情感戏、没有明星“大腕”加盟,《恰同学少年》这部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亮点”的革命历史体材电视剧,恰恰点亮了近期的萤屏。

C.城市中,高昂的房价让房子变得遥不可及,然而,在世界各地一些角落,仍矗立着一些与世隔绝的房屋,宛若一方净土,遗世而独立。

D.上一交易日美元指数可谓"迭宕起伏",亚太时段先冲高触及89.04高位,之后自该水位附近大幅回撤,之后自低位再度有所反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历经训练的血雨腥风,变身强悍理智的翠丝,再一次跟着走上解密分歧者之路,完成向死而生....的蜕变。

B.赫鲁晓夫已经意识到,核武器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会导致得失..,而且有可能毁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俱亡C.此举势将进一步收窄奥巴马的国内执政环境,在其首任就已闹得沸反盈天....的财政预算危机、政府关门危机、债务到期危机还将继续轮番上演。

D.改编自郭敬明小说并由他亲自执导的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近日已杀青..,影片汇集了杨幂、柯震东等群星加盟演出,引起了多方关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秘书已经成为一些领导的标配,无论官位大小,无论需不需要,都得配一个,它已经成了官威、官架子、官范儿的象征符号之一。

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高一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格,需要代代相传和世代遵循的价值准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

《易》曰:“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指出了父母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着深远影响。

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涵养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言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内齐其家外治其业,才能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

《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认为治国和营家要遵循勤俭的原则。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在全社会大兴勤俭之风,要从培育勤俭家风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蕴含着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己及人的生存智慧,描绘了传统社会的大同愿景。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密切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且具有丰富文化意涵。

古今中外不乏植物散文佳作,唐代白居易的《养竹记》,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皆为可观;外国屠格涅夫的《玫瑰》纪伯伦的《石榴》等颇有韵致;中国现当代植物散文创作蔚为大观,郭沫若、冰心、叶圣陶等作家都写有不少植物散文。

相比以“人”为中心的“人的文学”传统,以“物”为中心的植物散文自古以来将植物作为起兴的方式,托物言志的手段,植物的工具性、背景性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

植物种类繁多,但散文多写常见的树木、花草,较为冷僻的植物极少获得表现。

选材时,作家多选择具有“尖端状态”的植物予以艺术化处理,使植物特性与文章情感、思想高度统一。

古人言:“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植物散文多对植物外形特征、生长规律予以表现,通过类比、象征等方式关联人类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

秦牧认为“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

植物散文佳作多追求思想感情与植物形象的深度融合。

如果随意选材,抒发狭小的感触,格调注定不高。

古人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外物能够引发作家的个人感情,感情融入实物,付诸笔墨,即成文章。

文学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植物散文除了描摹植物特征美、属性美,另一鲜明特点便是作家感情与植物的深度融合。

散文中的植物通常被意象化,作家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守护,对故乡、童年的思念,对国家、民族、时代之情的表达,都借助植物意象得以呈现。

故乡的代表性植物,可以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如孙犁的《菜花》和张洁的《挖荠菜》等;与时代政治高度契合的植物,可以表达个体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热情,如郭沫若的《银杏》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等。

当植物与作家情感建立密切的指涉关系,自然属性的植物就拥有了本体之外的文化意涵。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只有深入了解事物内在的基本原理、法则,认真总结,才能得到知识,获得智慧。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秋高一年第一学期语文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

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江苏省清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清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清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进行呼唤。

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

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

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

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

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

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3月)材料二:(摘编来白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民生周刊》2016年2月)材料三: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热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

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条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

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者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浙江省金华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金华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学年第一学期金华卓越联盟12月阶段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

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

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

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

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四十多个。

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

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着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

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由于上述这种特点,民间文化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煞它。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河北省唐山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精校版)

河北省唐山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精校版)

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Ⅱ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3.Ⅱ卷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一、基础题(共12题,每题2分,计2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哺.育(pǔ)驰骋.(chéng)溘.然长逝(kè)B.蕈.菌(xūn)拾掇.(duó) 熏陶渐.染(jiān)C.房檩.(lín) 龟.裂(jūn) 蓊.蓊郁郁(wěn)D.愧疚.(jiù) 袅娜.(nuó) 管窥蠡.测(lí)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暧昧樊笼遑恐不安放荡不羁B.阡陌踯躅妖童媛女奄奄一息C.婀娜猗郁夙兴夜寐一夜知秋D.玳瑁脉脉平平仄仄唯唯诺诺3.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B.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C.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D.青衿:是商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4. 对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比喻)B.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夸张)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对偶)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拟人)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夙兴夜寐B.雨雪霏霏C.卿当日胜贵D.乌鹊南飞6.下列各句中不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昼夜勤作息B.便可白公姥C.我有亲父母D.否泰如天地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朱自清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上期高一年级月考2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

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

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

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兰州一中2020-1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试题语文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Ι卷阅读题(71分)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石河子秋色梁衡①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

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

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

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

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

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

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绕着楼,沿着路,静静地闪耀着她们的光彩。

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

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

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②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

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

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

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

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

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

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

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

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

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这正是她们的意境。

③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

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

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

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

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

红楼幢幢,青枝摇曳;明窗闪闪,绿叶婆娑。

人们已分不清,这城到底是在树林中辟地盖的房,修的路,还是在房与路间又见缝插针栽的树。

全城从市心推开去,东西南北各纵横着十多条大路,路旁全有白杨与白蜡树遮护,杨树都是新疆毛白杨,树干粗而壮,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枝向上,叶黑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2015高二上·南开期中)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轻飚yáng央浼miǎn 市脍张冠李戴B . 赍发jī塑造sù通霄别出新裁C . 黑黝黝yǒuyǒu东隅yú悲悯百折不饶D . 坳堂ào夙愿sù尺牍厉行节约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臭迹无嗅无味倾斜歪门邪道B . 强健体制建全涌入一拥而上C . 波涛白浪滔天肢解支离破碎D . 麻烦要言不繁凑合和家欢乐3. (2分) (2017高一上·河北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 .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对两兄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二人在母亲的引导下相拥在一起,冰释前嫌,破镜重圆。

C . 73岁的经金山边看女排比赛,边捧出自己制作的竹编“女排争冠”,它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女排夺冠的姿态,展现了女排精神。

D . 时间真如行云流水,里约奥运圣火点燃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里约残奥会的圣火也开始传递啦!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会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 . 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 . 长沙市扶贫办的同志说,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D . 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5. (2分) (2017高二下·福建月考) 下列划线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A .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始:当初,原来故病且怠病:穷困B .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离:背离,远去舍瑟而作舍:舍弃C . 古人秉烛夜游秉:持,拿着吾与点也与:和,同D . 比去,以手阖门比:并,一起吾妻来归归:回家6.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A . 哀(哀伤)民生之多艰既替(代替)余以蕙襄兮B . 謇朝谇(谏争)而夕替又申之以(因为)揽茝C . 鸷鸟之不群(合群)兮忍尤(罪过)而攘诟D . 自(以)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压抑)志兮7. (2分) (2017高一下·静海月考) 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危呼高哉!正襟危坐B . 以手抚膺坐长叹义愤填膺C . 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去紫台连朔漠D . 尔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8. (2分) (2018高一下·乐清月考)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 . 《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 .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 .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9. (2分)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B .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C .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羽之死》)D .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宫赋》)10. (2分) (2020高一上·大庆期末) 下列各句按照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固一世之雄也③而又何羡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⑤何为其然也⑥而今安在哉⑦客有吹洞箫者A . ①④/②/③⑥/⑤/⑦B . ①/②⑦/③⑤⑥/④C . ①/②/③⑤⑥/④/⑦D . ①④/②⑦/③⑤/⑥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2分)11. (6分) (2019高二上·鹤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

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

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

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

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地位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药。

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

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

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它其实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

”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 . 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 . 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

D . 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B . 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智慧”的现实意义。

C . 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再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中国及世界的作用。

D . 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B . “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C .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D . 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加欢乐、祥和。

12. (6分) (2015高二上·菏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

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

先以印度文明为例。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

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

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

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

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

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

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

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