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_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合集下载

“先锋文学”的先锋性解析

“先锋文学”的先锋性解析
一 、 先锋 文学 的 “先锋 性”表现 “先锋派”以创作个性鲜明 ,以及 对形式探索的 独 到 ,历 来 被 人 们 所 称 赞 ,这 一方 面 说 明 了创 作 者 的创 新 意识 与个 性 ,同时 又在 反 面 印 证 了对 他 们 评 价 的不足。由于其对形式探索的功勋卓越 ,所 以人 们评价其贡献 时,就给其创作盖 以“叙事策略”以及
1984年 ,马原 的故事 中首次以“那个 叫马原 的 人 ”来进行叙述 ,开始对我们 的文学 常规有 了一 些 颠 覆 ,之 后 的“先 锋 派 ”之 势 在 接 踵 而来 的残 雪 、扎 西 达娃 、苏童 、余 华 、格非 、叶兆言 、孙甘露 、北村 等 人 的创作 中逐渐渭为大观。这种从 内容到形式 的逐 渐转型 ,是思潮从 内部迷顿转 向外部 主动诉求的一 种 必 然趋 势 。当然它 们 的创作 也 不无 偏颇 与 不成 熟 之处 ,但是其后兴起的许 多文学创作却是在这种先 锋 实 验 中吸取 养 料 ,逐 步 完善 和 发展 的 。从 这 点 来 看他们还是起到 了一些“先锋 ”导航作用的 ,而这时 的“先锋性 ”即在于 以一种 近乎顽 固的态度对故有 文学创作范式进行 冲击。从现象上来看他们是 以外 来 的“技术利器”攻 占了本土市场 ,。但 实际效果却是 以迅雷之势使原本就虚弱 的故有写作规范及 崇高 意识形态幻象瓦解 ,并将 人们带进了审视世界的另 一 种层面。他们 的行为看似“实验”,但绝不是空穴 来 风 ,他们 以科班的正规训练来应对解释世界的茫 然 ,他们 以巨大 的勇气直 面近乎 “荒谬 ”的世界 ,他 们 以努力的心态对世界进行 自已的审定 ,他们开始 自己 的叙 事攻 势 ,只为 在 中 国 的领 域 中开 创 一 种 新 的话 语 方 式 ,他 们 因此 为 集体 赢 来 了 一个 光 辉 的 名 号 一 一 “先 锋 派 ”。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_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_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文 艺 理 论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卢秀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摘 要 在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历程中, 先锋小说人以特征鲜明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 在形式追求与探索的路上, 比其它 思潮与流派都走得更远。它在小说观念的拓展、 小说叙事方式的更新、 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显示了 其先锋的姿态与创作的实绩。然而,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 一股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 又如 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向, 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与读者的脱节、 作者创作的枯竭、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先锋文学 衰落 枯竭 原因
在新时期文学中, 先锋派文学是最自觉地追求文学自主 性、 有着最鲜明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学流派。先锋文学通常是 指在中国文坛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 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 主要 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也被称为 “新潮小说” “试验小说” 或 。先 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 思想主题、 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 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 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 残雪、 苏 童、 余华、 叶兆言等人。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文革 地下诗歌及小说领域的探索。 它表现出来的文化批判意识可 以归结为对疯狂的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在文革后有朦胧诗、 王蒙意识流小说、 高行健的戏剧等实验性文本。1986 年, 先 锋小说叙事方式的错综变化、 叙事角度的变幻不一引起文坛 和评论界的全面关注, “先锋” 才成为声势更加浩大 1987 年, 的一股潮流。 代表作家有洪峰、 余华、 苏童、 格非等, 他们的形 式写作的风气很快袭卷整个文坛, 引起一阵纷起效尤的跟风。 然而, 除 1989 年之后的先锋派内部开始显示出衰变的痕迹, 了北村此时还执著于语言迷津的创作外, 写作者们已开始隐 约地向外游移。 张扬一时的先锋文学在两三年的短暂繁荣之 后渐渐隐落, 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 大部分先锋作家已另寻 出路, 或陷入新写实的潮流, 或迷恋于对古旧或不太古旧的家 族演变的叙述。 在当今文学相互影响与交流世界语境中, 后现代主义作 为一种文化形态与艺术准则, 并不一定与经济基础直接挂钩 或完全同步, 后现代技巧” “ 更不是西方的专利。先锋小说家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 使他们的作品或多 或少地具有现代主义印记。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倚重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从倚重故事内容到倚重 讲述故事的方法, 将叙事重心从 “讲什么” 转移到 “怎么讲” 视 , 叙事方式为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形式因素, 是先锋小说 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其形式主义倾向的第一表征。在这种小 说观的支配下, 叙事方式获取了独行其事的操作自由和舒展 想象力的创造身份。它不再是主题的听话的仆从, 也不必顾 忌或迎合读者被传统叙事方式所训练出来的阅读习惯例; 相

浅析先锋文学思潮

浅析先锋文学思潮

“ 文学 思 潮 ” 明显 是一 个 比喻 性 概念 , 它 以可 见 的生 筒 。8 O年 代 “ 伤痕 文 学 ”开 始对 文 化 大 革命 和 极 左 政 治 动的 “ 潮 ” 的称谓 来 类 比一种 文 学 现象 。“ 思 潮 ”是 一 个 进 行 否定 ,使人 道主 义开始 复 归 。由于主体 性 话语 的过度 源 自日语 的外来 词 。而 日语 的 “ 思潮 ”则是英 语 “ t h e t r e n d 膨 胀 ,把人 的实 践主 体置 于人 的精神 主体 之 下,追 求一种


( 一) 外 国文学思潮 的影响 1 9 世纪 2 O 世纪初 ,现代工业革 命和科技进 步使西 方社
会 率 先踏 上 了现 代化 进程 ,开 始 了新 的文化 转型 。两 次世 界 大战 以后, 以理性主 义为核 心的西方 近代文 化思想 体系 , 已难 以满 足时代 的 需要及 对现 实 的意义 化 、秩 序 化 的全面 建 构职 能,非理 性主义 思潮 以鲜 明 的反 传统姿 态勃然 崛起 。 近代 文化 的主体 观念沦丧 ,西 方文化进入 “ 后 现代 ” 。 在上世纪 7 O 年 代 末 ,随 着 “ 文革 “ 的结 束 ,西 方 现 代 主 义思潮 又 开始在 中国渗透 ,但 由于 当时 文化 体制 与意 识形态的权力化控制 ,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并没有产生有 力 的影 响 。新 时期 ,随着 改革 开放和 全球 化趋 势 的逐渐 加 快 ,在 文 学 领域 ,人 们 也 急切 将 眼光 投 向西 方 现代 文 学 , 尤 其 是西 方现代 派文 学 。许多 作家 开始 关心 、讨 论、 实践 这 些 文学 思潮 。徐迟 、谢 冕 、冯骥才 、刘 心 武等 人分 别发 表 了关于 西方 现代 主义 思潮 的论 文 。随着 ”朦胧 诗 “ 大潮 以及 茹志 娟 、高行健 等现 代派 作 品的成 功实 践 ,现代主 义 渗 透 到 了中国 当代作 家 的创作 实践 当 中。但 现代 主义还 没 在 中国合 法化 和本 土化 。直到 刘 索拉 的现代 派小 说 《 你别 无 选 择》 的发表 ,残 雪将 非理 性 与超现 实推 到极 致才 得 以 实现 。8 O年代 中 期 ,大量 西方 后现 代 作 品也 译介 到 中 国, 如 罗 伯一 格里 耶 、博尔赫 斯等 西方 后现 代主 义作 家 的作 品 相 继 有 了完整 的 中译 本 。这给 对于 后现代 还 很 陌生 的中 国 学者 ,树立 了一 个认 知西方 现代文 学 的指航标 。

浅析先锋文学

浅析先锋文学

浅析先锋文学中国当代先锋文学通常指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的一批青年小说家的创作。

之所以被称之为先锋小说家,是因为他们在小说文体方面有一些有别于当时官方主流文学的叙事成规。

可是,倘若要细加考察就会发现,先锋小说实际下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先锋,与同时期出现的先锋诗歌相比,它还显得有些保守。

它与其说是先锋,不如说是中卫,是先锋主义所结下的硕果。

如果说文学下的先锋主义指的是文学写作在生存经验、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开创了新局面的话,那么,诗歌才是中锋,是文化突进的真正主力。

至于其他文艺门类,美术和音乐可以说是边锋,戏剧和电影是后卫,理论评论则是门将。

尽管如此,却正是因为那么一批小说,才使得先锋主义文学广为人知,赢得了公众的关注。

当今日的人们回头再看当初那些引起震惊和骚动的作品时,多少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它们竟是那般的幼稚!有一些甚至可以称作浅薄和拙劣。

竟是这么一批作品,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新时代!以致让人不得不怀疑:辉煌一时的先锋主义,会不会是一种误判?这一给人带来不快的问题,只有放到历史语境中去加以考察,将可能的误会归咎于历史之局限性,惟其如此,方可得出皆大欢喜的结论。

阿多诺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这一说法把诗的政治性推向了极端,成为日后中国文学面对严酷政治环境的内在焦虑。

诗与现实之间存在一种隔膜,当现实变得残酷时,诗意的美妙和言辞的优雅非但不能对抗现实,反而因成为残酷现实的粉饰,而被阿多诺视作野蛮的同谋。

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这个问题却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革后期,不但有诗歌,而且,写诗的人还越来越多。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诗歌显示出强大的政治批判性和道德勇气,而且在很大程度下成为终结文革的激越前奏。

阿多诺诗学以其片面的深刻,揭示了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

的确,诗在与暴虐现实对抗过程中,习得了某种程度下的野蛮特质。

即便是舒婷式的甜腻和轻柔,也或多或少可以反衬出一个时代的冷漠和残酷。

这种野蛮性却是必要的。

先锋文学的实践报告(2篇)

先锋文学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文学界,随后传入我国,对我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锋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当代文学领域的一股强劲力量。

本文旨在通过对先锋文学的实践报告,探讨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影响。

二、先锋文学的发展现状1. 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引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朦胧诗》为代表,先锋文学开始在我国文学界崭露头角。

(2)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北岛》、《王小波》等作家为代表,先锋文学在我国文学界逐渐形成气候。

(3)繁荣阶段(21世纪):以《张悦然》、《郭敬明》等作家为代表,先锋文学在我国文学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

2. 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目前,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作家群体壮大:越来越多的作家投身于先锋文学创作,形成了庞大的作家群体。

(2)题材丰富:先锋文学的题材涵盖了现实、历史、科幻、魔幻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3)作品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作家对先锋文学的理解和掌握,作品质量逐渐提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先锋文学的特点1. 审美观念的创新先锋文学在审美观念上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传统:先锋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标准,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

(2)多元化:先锋文学在审美观念上倡导多元化,尊重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3)个性化:先锋文学强调作家的个性表达,使作品更具独特性和感染力。

2. 表现手法的创新先锋文学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以下特点:(1)象征、隐喻:先锋文学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2)非线性叙事:先锋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具张力。

(3)荒诞、黑色幽默:先锋文学在表现手法上融入荒诞、黑色幽默等元素,使作品更具讽刺意味。

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

• 马原:“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是新时期 文学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句叙述语 式成了当代文学最为影响深远的一个经典 句式。
• 马原小说的特征 • 第一,元叙事手法的运用是马原小说不同 于传统小说写法的一个突出特征。
• 残雪的小说世界堆积着恶与丑的意象。
• 她不是以再现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是以扭曲、变形和幻觉的方式来映现出世 界的荒谬与疯狂,这些荒诞不经的表象后面 是残雪对生活的感受和直觉判断。
• 残雪的小说是非写实的,因而很难用 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把握她小说的
人物、情节和意象。
• (二)追求文学的自主性、强调文本与语言的独 立自足 • 不追求文学的现实来源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是 个人心灵的产物,而不是生活的附庸。 • 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坚持视文学为独立 自足的世界,视文本和语言为文学的生命。 • 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么”,不是内容, 而是“怎么写”,是形式。
• 所谓元叙事是指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 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 “马原的叙事圈套”:采用元叙事手法, 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 不仅瓦解了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 也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 以及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创造了一种 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 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 我写了七遍稿,连自己也不满意,也许还 要写七遍。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部作品了。 • 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 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 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 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 西藏工作啊。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


山岗这时的神色令人愉快,他对山峰说: ‘你可真高兴呵。’随后他回头对妻子说: ‘高兴得都有点让我妒嫉了。’妻子没有望 着他,她的眼睛正望着那条狗,小狗贪婪地 用舌头舔着山峰赤裸的脚底。他发现妻子的 神色和狗一样贪婪。接着他又去看看弟媳, 弟媳还坐在地上,她已经被山峰古怪的笑声 弄糊涂了。她呆呆地望着山峰,她因为莫名 其妙都有点神志不清了。

《现实一种》:对人性的发掘

然而这时一股奇异的感觉从脚底慢慢升 起,又往上面爬了过来,越爬越快,不一会 就爬到胸口了。他第三次喊叫还没出来,就 不由得自己脑袋一缩,然后拼命地笑了起来。 他要缩回腿,可腿没法弯曲,于是他只得将 腿上下摆动,身体尽管乱扭起来,可一点也 没有动。他的脑袋此刻摇得令人眼花缭乱。 山峰的笑声像是两张铝片刮出来一样。

(一)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

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
元小说叙事
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也被称为超小说。一是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 虚构性——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 实生活反映的观点。二是在小说中说明自己 的构思过程——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 对象。 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讲述 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


(4)悲剧性 悲剧性也在此。表现为一种牺牲精神。 作为先锋,必须保持与社会和大众的距离, 甚至始终站在社会和大众的对立面,与传统 和世俗为敌。因此他们必须忍受人们的误解、 寂寞,而最终目的却难逃成为文学发展的牺 牲品的命运。

(二)衰落

1、矫枉过正
2、疏离读者


二、马原、苏童、余华等人的创作与文本分 析
先锋小说的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 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 试验。 (3)形态的多样性,即现代派小说(余华、 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 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 等。

论先锋文学的衰落-2019年精选文档

论先锋文学的衰落-2019年精选文档

论先锋文学的衰落在20世纪80年代,在文坛兴起了一股创作先锋小说的浪潮。

马原、格非、孙甘露、残雪、余华、苏童等作家纷纷投入先锋小说的创作中,创作出大量的能够表现先锋小说实验性特征的文学作品,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的《迷舟》,孙甘露的《信使之函》等,先锋小说由此风靡中国文坛,但随着时间的推演,先锋小说到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出现分歧与衰落,先锋小说的作家们纷纷转向,尝试着不同的写作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先锋探索的力度(所谓的“先锋性”),先锋小说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历程。

中国的先锋小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异化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来传达写作者的心声。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先锋小说流派,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又如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向,本文试图从先锋文学的困境、泛先锋派来分析先锋文学衰落的原因。

一、先锋文学的困境先锋这一概念明显的军事内涵恰好指明了先锋派得自于较广义现代性意识的某些角度与倾向――强烈的战斗意识,对不遵从主义的颂扬,勇往直前的探索,以及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对于时间与内在性必然战胜传统的确信不疑,(这些传统试图成为永恒、不可更改和先验地确定了的东西)。

[1]鉴于先锋文学的这些特征,从审美角度、主流文学和边缘文学的关系、主流文学对自身的克服三方面来分析先锋文学处于困境乃至衰落的原因。

(一)审美角度:先锋文学以其语言的实验、形式的新颖出现在文坛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先锋文学被主流文学视为异端,与此时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有关,以及读者的阅读接受有关。

中国的先锋文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时的文坛是一个继五四之后相对活跃的新时期,西方的文艺思想理论,现代主义的作品大量流入。

马原、格非、孙甘露、残雪、余华、苏童等作家引领时代潮流,以语言的实验、形式的新颖创造了大量的实验性质的小说。

由于读者对惯常的文学形态司空见惯,产生了审美惯性,将先锋文学视为新的阅读体验,试图打破审美平衡,追求全新的审美形式。

先锋小说的辉煌与衰落

先锋小说的辉煌与衰落
中图分类 号 : 0 . 1 67 2 文献标 志码 : A
站在 2 世 纪 回顾 和反思 先锋小说 也许 有些孤 1
联 系 , 作 层 的 主流 意识 形 态 中 心 是 以 “ 在 读 创 潜
独 与冷漠 。有影 响 的先 锋小 说 作 家 在 2 0世 纪 9 0
年代纷 纷转 型。这 与社会 背景有 着紧密 的联 系。
6 ・ 4
兰 州 工 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第l 8卷
界, 强调 向人 的 内 宇宙 延 伸 。“ 学 是人 学 ” 一 文 这
观点在理 论 上试 图拉 大 文 学 与 意 识 形 态 的距 离 , 从 而使文 学从 反 映现 实 的意 识 形 态 中独 立 出来 。
残 忍的快意 驱谴词 语 , 之就 范 ; 童 的句 子灵 活 使 苏 飘逸, 才气 十足 ; 马原 的叙 事话 语 弥 漫着 轻 松 与随 心所 欲 。文 学 在 一 片 语 言 的瓦 砾 中 构 建 新 的 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纲领 , 只是多 了一点 启 蒙 精神 和 反 思 的力度 , 是
建 国后 文学 模 式 的 一 种 现代 性 转 换 , 伤痕 文 学 在
就 是形式 , 式就 是 形 式 。 这 一结 论 对 于 意 识形 形
态 占主流 的 中 国文 人 来说 , 疑 是一 次 观 念 上 的 无
中表现 最 突 出 的是 善 恶 对 立 的 较量 , 者 的 叙 述 作 是面对读 者 的叙 述 , 者 与 读 者 之 间有 着 直 接 的 作
就像 皮下 注 射 器 一样 轻 松 地 刺 入 人 们 的肌 肤 , 个
人无 法抵抗 J 。个人 相 对 于强 大 的 电子 媒 介 系统

论先锋文学的“先锋性”

论先锋文学的“先锋性”

论先锋文学的“先锋”味摘要:先锋文学思潮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1989),在文学创作领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之后出现的又一大文学创作(主要指小说创作)浪潮。

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孙甘露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瀚海》也是先锋小说中的佳作。

在当时的先锋文学中,其中的“先锋”味很重。

关键词:先锋小说起点不“安分守己”浓重色彩思辨色彩先锋小说以其更具小说本体意义的先锋性受人瞩目,把小说的文本审美和形式创新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它既是新时期文学前十年小说创作在观念变革和技法发展上对传统现实主义范式的一次彻底决裂,也是随后而至的以“多元化”、“个人化”、“商业化”、“边缘化”为特征的小说创作局面的一个有效过渡。

“先锋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先锋小说”更注重“形式”的探索,更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受到先锋作家的普遍认同。

“先锋小说”的起点自马原开始。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的重要冲击力是:他大胆地拒绝小说,第一次把故事摈弃而醉心于叙事,而更大胆的艺术探索是,他就连叙述事情时也不“安分守己”,不按“小说作法”之类强调叙述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或过渡;也不按叙事要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当然,他压根儿就鄙视“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艺术”的古训,坚决地拒绝人物形象进入叙事圈。

同时在小说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作品有几个方面引人注目。

首先,作者对西藏生活的表现,不注重外部世界影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其次,为了与这个神秘的世界相契合,作者则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

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连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省略。

这样,他的作品的艺术品格就直接影响对前期先锋作家作品的评判和肯定。

这和这个时代的“先锋”味紧密相关。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引言: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潮,即先锋派文学思潮。

这一思潮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介绍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以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缘起:1.1 艺术与现代性的融合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出现与现代性的崛起密不可分。

在20世纪初,工业化、都市化和科技进步等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

艺术家们开始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感到束缚,追求一种更为自由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现代性的渴望促使了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

1.2 文学观念的颠覆先锋派文学思潮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传统文学以情节为主导,注重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

而先锋派文学则更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打破了故事的连贯性,追求以语言和形式本身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先锋派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从传统的叙事形式中解放出来,从而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创作天地。

二、背景:2.1 欧洲战争与文化危机20世纪初,欧洲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大陆带来了沉重的痛苦和创伤。

战争的阴影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文化危机也随之而来。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叛和抗争。

2.2 艺术家的集体行动先锋派文学思潮的背后,是一群艺术家的集体行动。

他们组织了各种文学派别和艺术团体,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

这种集体行动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共同质疑和对现代性的共同追求。

这种集体行动的力量使得先锋派文学思潮得以在文学界迅速传播和发展。

三、影响:3.1 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先锋派文学思潮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和规范,突破了故事的叙述方式,使得文学的表达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先锋派文学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2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先锋派文学思潮注重艺术形式和结构的创新,但它并不脱离现实。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1. 引言先锋派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潮流,承载了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思潮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先锋派思潮的定义先锋派文学思潮(Avant-garde literary movement)指的是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和形式决裂的思潮。

它以创新、激进和突破传统为特点,试图颠覆传统文学的规范和约束,追求个体和自由的表达。

3.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3.1 社会变革的背景20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被工业化的城市社会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这种社会变革为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3.2 文化冲击的刺激同时,20世纪初的欧洲受到了来自其他文化的深刻冲击。

在殖民时代的席卷下,欧洲开始接触到各种非西方文化,这使得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开始受到质疑。

这种文化冲击的刺激对于先锋派思潮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1 艺术观念的变革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观念的大力推动。

现代派艺术家的崛起,如毕加索、康定斯基等,引领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现代艺术观念的改变也深刻影响了文学领域。

4.2 技术进步的影响20世纪初的技术进步,尤其是摄影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影的出现,对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写实主义文学受到了挑战,而电影则为先锋派文学提供了新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5.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特点和风格5.1 批判传统和现实先锋派文学思潮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对旧秩序进行彻底的批判。

它挑战了现实的局限性,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法进行自由的创作。

5.2 语言和形式的创新先锋派文学思潮强调独特和原创的语言表达,以及形式上的创新。

它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的规范和约束,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

试论先锋文学局限性及其发生原因

试论先锋文学局限性及其发生原因

中国的先锋派模仿西方的叙事结构, 叙事话语, 有评论者 曾经尖锐地指出, 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是看到什么马上就写
什么, 从马尔克斯到博而赫斯。然而先锋不仅包括形式 , 还有 精神。 那些西方小说带有强烈的西方存在的色彩, 照搬过来难 以体现中国情趣。中国先锋派的作品之所以缺乏广泛的影响 和公认的经典作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特 有的民族精神, 人格精神, 从而形成 自己的民族风格。 首先是没有尊重和发扬 良好的文学传统 、 审美情趣。自
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西方资本主义在取得现代化经济
与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造成原来的社会异化 日 趋严重, 人 的尊严 、 价值、 个性丧失殆尽, 陷人深深的忧郁 、 孤独的精神危 机之中。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面对荒谬丑恶的异化世界, 苦 于无法为精神危机寻找到一条摆脱的途径 , 便躲进“ 自我” 的 内心世界, 用割断哲学、 文艺与外在世界联系的方式, 求得个 人心灵的慰藉。 于是现代哲学、 文学诸流派一开始就具有反叛 近代理性传统和认识本体论的鲜明特征,主张用非理性的直 觉、 体验来取代正常的感性 、 、 知性 理性认识。 中国的先锋派一 方面是受了西方这种文艺思想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 十年 动乱” 结束后, 各种价值观念分崩离析, 人们的思想充满了困 惑、 不安和焦虑, 人们除了返归一己的内心世界, 除了在非理 性的感性沉醉中领受一切, 便无选择了。所以先锋小说中, 作 为我们生存过的世界的历史和人生的价值受到偏激的怀疑 、 调侃 、 嘲讽和否定。
同点, 就是他们笔下的历史事件内容, 只是退后为人物活动的
背景。因为他们的重点所要表达的不是正史所强调的政治话 语, 而是人物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欲望和情绪的表演。 他们 通过否认传统观念中的历史面貌来质疑和颠覆权威 ,但同时 他们陷人历史的迷宫, 也失去了导航的坐标, 或许这正是他们 所不屑追求中的追求。 格非的《 大年》 作品结尾处的新四军 中, 庄严的告示与主人公与四姨太的私奔形成着完全的反讽。正 史中的道貌岸然的历史解说 , 在作品的解构下 , 只成了个人利 益的一块遮羞布。 这显然也是受了米兰 昆德拉的影响, 他曾经概括 自己对 待历史的原则 :一 、 对于所有的历史背景, 在处理上都尽可能 简练。二、 在历史背景中, 只抓住那些能给我的人物创造一个 有揭示意义的存在境况的历史背景。 历史的编撰只写社会 三、 的历史, 而不写人的历史。 但我的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常 常被历史学家遗忘。 历史背景不仅应当为小说的人物创造 四、 一种新的存在境况,而且历史本身应当作为存在境况而被理 解和分析。 这不禁让人想到余华在《 许三观卖血记》 读者读 中, 到58年大跃进 、 自 三年 然灾害、 文化大革命等当代中国一系列 重大事件,在作品中就如同看到从许家门缝射进来的几道光 束改变着屋内的景致 ,至于屋外的太阳和阳光究竟怎样就要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新时期的“先锋小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派别。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这一文学流派在中国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思潮的多样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在对“先锋小说”的得与失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先锋小说”在风格上追求独创性和个性化,此时代的作家试图突破传统文学的种种限制,追求超越,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新的文学思潮。

这种追求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努力带来了鲜明的作家个体和立意性,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许多“先锋小说”大胆创新,发现了一些传统小说形式和技巧的缺陷,试图以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使文学呈现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样的面貌。

其次,从文化思潮的角度来看,“先锋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变革中的一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种有力的批判和表达。

在“先锋小说”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社会问题、人类处境以及人的内心矛盾和困惑的描绘,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使得读者对于人性和现实有了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文化思潮的变革为中国文学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首先,由于“先锋小说”的艺术创新和追求独立性,其作品往往很难被大众接受。

这导致了“先锋小说”在当时的推广和传播方面遇到了挑战。

其次,“先锋小说”的艺术表达往往过于个人化和抽象化,缺乏普遍性和可读性。

尽管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由于缺乏普通读者的参与和理解,使得“先锋小说”难以在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后,一些“先锋小说”作家由于追求创新和挑战,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以至于其作品过于抽象和超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读者的共鸣和对话。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1)“先锋小说”之得①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十年动乱”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②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

而真正从根本上探索小说的先锋性,是要去谎言的,这点似乎还没人能够达到,也是先锋探索的任重道远之处。

③现代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生活,摹仿生活,而是自我表现,用艺术想象创造客观,再现客观从而表现主体,即作者不再通过在文本中注入自己的价值评判与精神情感来建立其它体性。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怎样都行”的信条,带着不确定性构方式,加之怀疑与否定的内在性的流动,由此颠覆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原则,先锋小说形成了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文学思潮。

(2)“先锋小说”之失①“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②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③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④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暧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在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

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现。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先锋文学的辉煌与没落

先锋文学的辉煌与没落

先锋文学的辉煌与没落作者:张闳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3年第12期先锋文学勃兴于1980年代中期,绝非偶然。

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的所谓“新时期文学”,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在政治立场、社会功能、价值论诸方面,与文革的“样板文艺”分道扬镳,但在话语方式上,二者相去不远。

旧的意识形态所沾染的话语方式,依然牢固地支配着主流作家的头脑。

至1980年代中期,年轻一代人开始试图创造属于他们自己时代的文化,从“样板文艺”的僵硬模式的牢笼中逃脱出来,其“反叛”姿态是显而易见的。

在现代汉语的文学表达陷于日趋僵死的处境中,年轻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们艰难地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

先锋文学不得不在旧文学的废墟之上,建立起自己的圣殿。

其他各种艺术门类(美术、摄影、舞蹈、电影、音乐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这样一个艰难的任务,也都打上了鲜明的“先锋主义”印记。

它们共同形成了一场全新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

新一代人身处一个巨大的文化断裂带上,他们的文化身份被历史地判定为“断裂的一代”。

这一“断裂”的征候,首先在“今天派”诗人表达出来。

接下来在1980年代中期的所谓“寻根文学”、“85新潮美术”、“第五代电影”、“现代派音乐”、摇滚乐以及“新建筑”等文化潮流中得到进一步的呼应。

“先锋文学”则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最恰当的精神代言者。

公开的主流文学与半公开和秘密的民间写作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

当主流文学还在为文学究竟要不要表现人性而颇费唇舌的时候,在民间,文学写作却早已是另一番面貌。

在那些躲在宿舍、教室、图书馆里偷偷书写的文学练习生那里,文学意味着他们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部。

蠢蠢欲动的先锋主义写手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亚文化”群落。

在他们的枕头底下和案头,摆放的是弗兰茨·卡夫卡、托马斯·艾略特、莱纳·里尔克、豪尔赫·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罗布·格里耶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例谈当代先锋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例谈当代先锋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例谈当代先锋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作者:唐玥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期唐玥内容摘要:在当代文学发展40年的风雨历程中,出现了丰富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当代先锋文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拨,虽然其兴盛的时间不长,仍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本文旨在以莫言的《透明的红罗卜》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来展开对当代先锋文学特征的探讨及其发展、衰落的原因的研究。

关键词:先锋文学困境转向文学思潮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中有较大影响的并形成群体性倾向的思想观念形态及其发展趋势。

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潮通常受创作倾向、理论态势、接受思潮的影响和制约。

“先锋”这个词源于法国大革命,然后被用于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

无论是军事先锋、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

”即先锋文学具有现代性的特点。

20世纪中国文学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传统创作方法,“黄翔写于1962年的一首《独唱》,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当代最早的以个人化的方式反抗社会的作品,”1可见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和小说领域就酝酿着先锋文学的产生。

先锋文学正式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它反映人类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自我与本我间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是在寻根文学由高潮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莫言、马原、余华、残雪等人。

一.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特点《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也可称为是余华的代表作,通过这两部作品可以总结出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先锋文学思潮有以下特点:1.叙事侧重点转移。

先锋文学尤其是先锋小说将以往传统的注重叙事内容变为注重叙事方法和叙事技巧的运用,即实现了由“说什么”到“怎么说”的转变。

先锋小说写作的奥秘与局限

先锋小说写作的奥秘与局限

先锋小说写作的奥秘与局限——从格非的《褐色鸟群》谈起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先锋写作的奥秘及其局限——从格非的谈起》。

先锋小说现象是我国新时期30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

一提先锋,人们不免心存敬畏,先锋仿佛已成为文学的某种高端的标准。

这是一种趣味:先锋趣味(程光炜语)。

平心而论,先锋小说以他们极端化的文学实验为当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在向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文学诸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罗伯-格里叶、卡尔维诺等文学大家的学习中,也糅进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从而推进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革新甚至于革命。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先锋小说是新文学史上继五四以来的又一次文体革命。

无视先锋小说提供的文学资源是不公平的,但盲目崇拜也是没有必要的。

今天我不准备对先锋小说做全面的评析,全面评析的文章我也写过,已收入我去年出版的《文化诗学视野中的新时期小说》一书中了,我今天想就格非的小说《褐色鸟群》的分析入手,由此来窥见先锋写作的奥秘及其某种局限,由此引出我的一些困惑和思考,以求与诸位作家朋友交流。

评论界普遍认为,格非的《褐色鸟群》是先锋小说中最难解读,最扑朔迷离的一篇小说,也是先锋小说标志性的作品。

作品写于1987年发表于1988年第2期的《钟山》杂志。

时年格非24岁。

1987-1988年是先锋小说的发展的高潮之年,这两年先锋小说作家风华正茂,雄心勃勃,他们要以自己的创作改写中国文学的历史。

《褐色鸟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

因此,通过对《褐色鸟群》的解读,庶几可以窥见整个先锋小说创作的秘密还有其局限。

关于《褐色鸟群》评论界有许多论述,陈晓明认为:“无疑是当代小说中最玄奥的作品,格非把关于形而上的时间、实在、幻想、现实、永恒、重现等的哲学本体论的思考,与重复性的叙述结构结合在一起。

‘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本源性的问题随着叙事的进展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所有的存在都立即为另一种存在所代替,在回忆与历史之间,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存在仅仅意味着不存在。

先锋小说的辉煌与衰落

先锋小说的辉煌与衰落

先锋小说的辉煌与衰落
卜繁燕
【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8)003
【摘要】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并占据当时文学主流地位的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潮流中滑向边缘,成为某种被压抑的边缘文化.80年代的辉煌是由于当时形式主义、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的涌入,"文学主体性"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与市场的疏远迫使作家迁就市场的运作法则、审美规范和寻求刺激的阅读趣味,维护"文本纯洁性"的先锋作家不得不转型.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卜繁燕
【作者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山东烟台264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晋商·温商河东河西的感慨——明清晋商:耀眼的辉煌和悲壮的衰落 [J], 封越健
2.接受与拒绝——从读者接受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衰落 [J], 秦敏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辉煌还是走向衰落? [J], 高勤
4.从衰落走向辉煌——会展型酒店经营管理的实践探索 [J], 张指明
5.股票期权的辉煌、衰落与再生 [J], 李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 它是决定价值高下和制造不同接受效果的小说的 “灵魂” , 是可以经心设计也可以随意玩弄的叙事 “策略” 在马原的小 。 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马原与叙述者 “马原” 之间相似相悖 的 “共名魔术” 以及通常被人们称为 , “叙事圈套” 的将几个互 不相干的故事片断暴力性的拼接组装的叙事方式。 对叙事方 式的强调与讲究, 使先锋小说既区别于现实主义的 “意识流” , 而成为赋予叙事主体极大自由度的是有后现代零散化特征的 “主体叙述流” 。 (2) 执着于主体意识。 “ 《冈底斯的诱惑》 这样的小说是前 卫意识形态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后的一种表征, 它预示了一个 不再有明晰清楚条理一贯的整体叙事赋予个人经验以现实性 与意义, 只剩下暧昧不明的似真似幻的个体经验与个人叙述 时代的到来” 对他们来说, 创作纯粹是个性化的体验及其表 达, 而不必负载沉重的信仰与使命, 最为私人性的空间则是个 人想象的领域, 在这里作家完全可以合法地具有如同上帝创 世般的虚构的自由。于是, 幻觉与梦境成为先锋小说家最热 衷于耕耘的私人领地, 现实的隐退使绝对的尺度几乎不可能 成立, 而梦幻同时代表着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充分个性化的感 知方式。孙甘露的 《访问梦境》 叙述者象幽灵一样自由地 里, 穿梭于自己的梦境, 小说中的意象如丰收神、 闪闪人、 剪纸院 落、 反陈述节、 失散者协会、 睡意广场等完全是不可重复的私 人化象征, 其含义的不可索解性与任意解释权无论对读者还 是作者本人来讲都是一样的。 “在向传统小说文体规范挑战 的诸多探索中, 孙甘露无疑是最极端的挑战者。他的每一次 写作都是一次'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戏, 在把小说的叙事功能 转变为修辞风格的同时, 孙甘露最大可能威胁到小说的原命 题。 ”此番评论用于先锋文学身上也毫不为过。 (3) 反体裁与反小说。先锋小说家立志走一条文学形式 的彻底创新之路, 其动力与焦虑之一, 便是如何摆脱前辈作家 的影响, 如何切断与传统文学可以辨识的联系。文学传统最 为稳固的因素是体裁的划分及各自规定的性质与范围, 于是 颠覆体裁、 取消体裁、 模糊不同体裁之间的边界成了克服影响 焦虑的捷径。同时, 后现代主义提倡 “无体裁的写作” 也给了 先锋小说家实验方向的启迪和理论上的支援。 王岳川在评述 后现代写作模式时指出:当小说什么都想说却什么也不想说 “
文 艺 理 论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卢秀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 先锋小说人以特征鲜明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 在形式追求与探索的路上, 比其它 思潮与流派都走得更远。它在小说观念的拓展、 小说叙事方式的更新、 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显示了 其先锋的姿态与创作的实绩。然而,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 一股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 又如 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向, 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与读者的脱节、 作者创作的枯竭、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先锋文学 衰落 枯竭 原因
注释: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版, 297 第 页.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怯魅与当代文学变革.第 111 页.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版. 王蒙.先锋文学失败了吗.今日先锋.三联书店,1994 版, 4 页. 第 参考文献: [1]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2]洪自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0
2008 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文 艺 理 论
清, 当小说不再讲述一个故事则想表达一种意图, 却又一再使 其含混而导致一种 ‘非自愿的意义过剩’ 小说就变成了关 时, 注读者冷漠和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客体的关系中发现小说新层 面的样式。 小说写作成为一次大胆的冒险, 边界不复存在, 只 要写作即可命名为 ‘小说’” 。 (4) 纲领性与弥散性的反讽。 反讽即语言与语言、 语言与 意义与本意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脱节与矛盾现象, 依靠言外 之意和旁敲侧击, 造成讽刺谐谑的意味。 在先锋小说中, 反讽 性描写与反讽手法随处可见, 常常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 扩大化、 弥漫性的反讽, 不单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且是塑造人 物、 呈示主题的艺术方法; 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同时 也提升为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反讽作为审美 的生活态度, 是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场密切相关的。反权 威反传统反超越性使一切事物变为无重量的不可承受之轻, 使心灵躲避真理而展现其卑微性与琐碎性。 于是反讽在先锋 小说中成为纲领性的艺术原则与特征。 与传统意义上和以往 作品中的反讽相比较, 先锋小说中的反讽不再是怨天忧人的, 而是自嘲自卑的; 不再是激烈激情的, 而是冷淡冷漠的; 不再 是保持距离的, 而根本上是置身局外的; 不再是选择性特指 的, 而几乎是泛指一切的。 在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历程中, 先锋小说人以特征鲜明的 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 在形式追求与探索的路上, 比其它思潮 与流派都走得更远。它在小说观念的拓展、 小说叙事方式的 更新、 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显示了其先 锋的姿态与创作的实绩。 然而,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 先锋文学 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 又如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 向, 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与读者的脱节。 从先锋文学的内容来看, 先锋文学是游戏, 行为艺术和抽 象的结合, 它最突出的是突破传统, 突破旧形式, 它的本质是 反理性, 反社会世俗的眼光。它表现为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极 度绝望, 有精神分裂, 妄想狂, 白日梦等的心理现象。它的艺 术性是内向的, 向着人的灵魂的深处的。 先锋作家以死亡, 暴 力, 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 采用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 法来组织文章, 是对文字混乱的改造。比如说孙甘露的 〈呼 〈 吸〉 中, 〉 自我与人性得到相当的关注。孙不断地对自我存在 的价值, 对自我反思和逼问, 集中反映了人性的绝望和痛苦的 一面。先锋派作家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让读者走进他们的圈 子, 他们在自己编造的圈套中游戏, 公然地在故事之间穿插了 对故事编造手段的炫耀, 他们得意于展示故事衔接处的螺丝 钉和链条, 摧毁读者刚刚建立的连贯思维。 但是小说毕竟不是心理记录, 不是只有绝望与痛苦。一 部好的小说首先要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人们的心灵之镜不 能只折射个人最细微的感觉, 它应该是面对社会上的人, 历 史, 文化。在这种情况下, 先锋文学脱离现实了, 成为语言的 艺术和想象的艺术。 它凭空虚构和零度情感的冷漠使小说内 在的情感力量消失殆尽, 作家关闭了与读者建立交流的路径, 读者的每一次阅读如同面对一堵无声的墙, 妄自猜测着背后 的心跳。由于这些人的拒绝, 超前的叙事无法广泛传播。这 种向读者挑战的文学自身也就隐含了衰落的危机--疏离读者, 终将为读者所疏离。 先锋作家们过度地沉溺于自我和文章的 智力游戏, 也更加使他们的文学远离读者, 他们的作品也成为 了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 二、 作者创作的枯竭 首先那些充当艺术先锋的人们的身份是不明确的。 这些 先锋作家不是标准式的 “知识分子” 但是他们又有些知识分 , 子的特征, 他们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使他们在外在环境和内 在的文化素养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 “先天不足” 这使他们对 。 自身和人性的探索不能继续下去, 不能提高到文化哲学的高 度。 他们的兴起在于援引了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结构形 式, 我觉得先锋作家在创作中, 是先有形式, 然后用形式写成 一个个灰暗的画面, 然后再套入情节内容, 他们只要稍稍运用 技巧融会贯通便能写出浑然天成的作品。 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的传入中国就给中国当代文学带 来强大冲击力。在 1986 年以后, 马原、 扎西达娃的作品中首 先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之后苏童的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格非 、 的 《迷舟》 等作品多少也沾上了 《百年孤独》 的影子。 作者用一 个简单的短语让文本的叙述产生极大的空间转换, 原本隐藏 在故事之后的叙述者一下跳入情节, 将所有的思维牵扯到了 “许多年后” 然后又飞快的将思维重新送进当时的时态, , 如同 一次迅速超重又失重的上升与下降。包括话语形式、 叙事策 略、 语言结构等方面, 先锋作家也争相向西方作家模仿。 由形 式决定创作内容, 这导致了作者创作源泉的枯竭。 三、 社会的负面影响 不能否认, 先锋文学对当代中国小说艺术水平的提高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先锋小说过度的形式 化和虚无主义给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先锋小说将人变 成了一个个符号, 而体现出来的是消极的人的欲望。先锋小 说多是悲剧, 而这些悲剧人物不是呈现出英雄, 而是无辜的小 人物, 它用细腻的语感描述偶然而神秘的死亡事件。这些导 致了人性和理想精神被消解,导致了 90 年代的人文精神危 机。 这个负面影响事实上对正处在构建人文精神和转型期间 的中国文化不利。在九十年代开始的物质至上主义, 经济改 革造成的文学商品化, 大众传媒、 通俗小说、 新闻纪实的盛行 中, 先锋作家重新找到了生存之道。 终于, 在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 它走向衰亡。 王蒙曾说: “没有先锋没有怪胎没有探索和试验就没有 艺术空间从而也是心灵空间的扩大, 空间的扩大正是先锋艺 术大获全胜的标志---正是先锋的胜利使先锋不再成其为先锋 了。 ”的确, 先锋小说告一段落, 它显示了片面中的深刻, 激进 中的失误。但它的影响将会是久远的。
在新时期文学中, 先锋派文学是最自觉地追求文学自主 性、 有着最鲜明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学流派。先锋文学通常是 指在中国文坛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 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 主要 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也被称为 “新潮小说” “试验小说” 或 。先 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 思想主题、 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 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 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 残雪、 苏 童、 余华、 叶兆言等人。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文革 地下诗歌及小说领域的探索。 它表现出来的文化批判意识可 以归结为对疯狂的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在文革后有朦胧诗、 王蒙意识流小说、 高行健的戏剧等实验性文本。1986 年, 先 锋小说叙事方式的错综变化、 叙事角度的变幻不一引起文坛 和评论界的全面关注, “先锋” 才成为声势更加浩大 1987 年, 的一股潮流。 代表作家有洪峰、 余华、 苏童、 格非等, 他们的形 式写作的风气很快袭卷整个文坛, 引起一阵纷起效尤的跟风。 然而, 除 1989 年之后的先锋派内部开始显示出衰变的痕迹, 了北村此时还执著于语言迷津的创作外, 写作者们已开始隐 约地向外游移。 张扬一时的先锋文学在两三年的短暂繁荣之 后渐渐隐落, 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 大部分先锋作家已另寻 出路, 或陷入新写实的潮流, 或迷恋于对古旧或不太古旧的家 族演变的叙述。 在当今文学相互影响与交流世界语境中, 后现代主义作 为一种文化形态与艺术准则, 并不一定与经济基础直接挂钩 或完全同步, 后现代技巧” “ 更不是西方的专利。先锋小说家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 使他们的作品或多 或少地具有现代主义印记。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倚重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从倚重故事内容到倚重 讲述故事的方法, 将叙事重心从 “讲什么” 转移到 “怎么讲” 视 , 叙事方式为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形式因素, 是先锋小说 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其形式主义倾向的第一表征。在这种小 说观的支配下, 叙事方式获取了独行其事的操作自由和舒展 想象力的创造身份。它不再是主题的听话的仆从, 也不必顾 忌或迎合读者被传统叙事方式所训练出来的阅读习惯例;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