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PPT课件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 PPT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 PPT](https://img.taocdn.com/s3/m/cca00fdde53a580217fcfe1f.png)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
改变了语言的形式:听觉符号转变成视觉符号,使语
言有形,得以保存
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认真、严肃 减少语言尤其是方言沟通的障碍
最早的文字:腓尼基文字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第三次信息革命:印刷术
古登堡与印刷术的改良推广 印刷术为什么得到了推广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对信息的需求上升;文艺复兴时期自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
课程要求
西方传播 产业史
制度史
传播发展:24小时的缩略
18点之前:人类只留下了稀少的历史纪录 21:33 语言出现 23:55 文字出现 23:57 印刷术出现 23:59:14 古登堡对印刷术的改良 23:59:47 视听媒介出现 23:59:57 电脑出现
一、四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
“在自然状态中,没有一种动物感觉不到不能或者
听不懂人话是一种缺陷。如果它们经过人的驯养, 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狗和马在和人接触中所养成的 对于分音节的语言的听觉是这样的敏锐,以致它们 在自己想象所及的范围内,能够容易地学会懂得任 何一种语言。此外,它们还获得了如对人的依恋、 感谢等等表现感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它们以前 所没有的。和这些动物常接触的人不能不相信:这 些动物现在常常感觉到不能说话是一种缺陷。” (恩格斯)
(一)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条 件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
术条件。
文艺复兴后,文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
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 读者群。
(二)现代报刊遍布全球的三个环节
(三)西方报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https://img.taocdn.com/s3/m/1d8c743d4afe04a1b171de97.png)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讲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第一讲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8ce51f4f61fb7360b4c650f.png)
2、网络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网络新闻传播 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传播新闻的活动。 网络新闻的英文Internet-news或者Online-news,网 网络新闻的英文Internet-news或者Online-news,网 络新闻传播的英文Internet-journalism,或者Online络新闻传播的英文Internet-journalism,或者Onlinejournalism
5、网上媒体
网上媒体指的是以比特为原生态形式出现的网站, 这些数字化的报纸、广播电视节目只存在于互联 网中而无现实媒体的对应物。
从中文网络传播的情况看,网上媒体的诞 生通常是以1998年新浪和搜狐开始登载新闻 生通常是以1998年新浪和搜狐开始登载新闻 作为起点。
具体形态上,网上媒体包括商业网站、个人网站 和个人主页。 在我国,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中心或 新闻频道,构成了当前的网络新闻事业的主体。
2、邮件群目录
一个邮件群目录是一组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 这组拥护为了讨论某一个问题而结成一个目录, 如果组内某一用户在这个地址上发送一条信息, 则组内所有人都可以接受。互联网上的邮件群 目录涵盖数千个主题。
案例: 案例:
创办于1997年的《隧道》,自称是“ 创办于1997年的《隧道》,自称是“中国大陆第 一份以电子邮件连续传递的自由杂志。” 一份以电子邮件连续传递的自由杂志。”只要用 户愿意接受并把自己的邮件地址给对方,就能收 到它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新闻。
事后,有人这样评论:汪兆骞是“ 事后,有人这样评论:汪兆骞是“公公背儿媳, 费力不讨好”,杨沫是“ 费力不讨好”,杨沫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 心。” 心。” 汪兆骞后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 汪兆骞后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写的《梅开二度访杨沫》 他写的《梅开二度访杨沫》采用的是新新闻主义 写作手法,“所谓新新闻主义是近年国际比较流 写作手法,“所谓新新闻主义是近年国际比较流 行的一种创作方法,特别是在材料真实的基础上, 加以虚构、补充,这样可以使枯燥的资料活脱起 来,将人物的音容笑貌逼真地再现出来,使文章 更具可读性。” 更具可读性。”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PPT 171页)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PPT 171页)](https://img.taocdn.com/s3/m/b416bbc2fab069dc502201b5.png)
网络传播的技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 1987年,北京大学的钱天白教授向德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 • 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
2019/12/5
5
人类传播的五种方式
自我(人内)传播主要指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 通,如独立思考、内心冲突、自我发泄等
人际传播 即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这里 包括面对面进行的亲身传播。
群体传播 这是指在社会某一群体范围内 组织传播有组织地进行的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 这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着极其广
认同度级别:高认同度;中认同度; 低认同度;无认同度。
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一)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网名相对固定;传播的活跃;恶意利用 (二)重新赋权 信息的交流量;文字表现力;技术能力
研究网络群体传播的意义 (一)可以了解网络群体规范的形成;
(二)有助于理解群体文化的形成与 发展;
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
(二)多媒体交流
弊端
(一)传播质量
(二)功利性
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
网上聊天 (一)多人在线实时交谈(IRC) (二)即时通讯(IM) 优点 交流的深度;敞开心扉 弊端 传播效果;时间性;掩盖隐藏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负面影响;积极影响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双向沟通;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 深度
网络新闻学课件
![网络新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9ae15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1.png)
网络新闻学课件第一章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一、网络媒介与网络媒体传播媒介:即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获取信息的物理形式或物理工具。
网络媒介:是指互联网络这一承载、传递、获取信息的信息系统。
网络媒体:以网站形式出现的有一定专业性质的信息传播机构。
二、网络新闻、网络新闻传播与网络新闻事业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近变动和正在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和评论。
广义的网络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切新闻性信息及其评说,狭义的网络新闻则是指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网络新闻事业: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专门化、职业化形态。
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1960年,利克莱德《人机共生》;90年代,万维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接成为计算机系统。
这些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通信,可以交流信息。
经由网络的连接,分散在各地的信息系统可以交换信息,做到跨越时空的资源共享。
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ARPANET阶段,略具雏形。
(1969-1986)第二阶段:NSFNET阶段,在科研教育中发展。
(1986-1992)第三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
(1992至今)万维网:又称WWW,是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其力量的网络技术,能够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因特网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三、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1、技术特征: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换性。
2、功能:多媒体、信息检索、超链接、媒介数据库等。
3、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博客、维基等。
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四、网络新闻传播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全球第一家拥有报纸网络版;1993年《杭州日报》,我国新闻机构的最早网上传输;1995年《神州学人》,我国第一份电子期刊;1995年《中国贸易报》,我国第一家传统媒体电子版日报。
第二章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e716ae3d3968011ca3009132.png)
多种力量加入:商业网站、网上媒体、个人站点、政府网站和专业网站
(二)中国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的发展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进行传输,拉开了中国报纸
电子化的序幕。(但是并未接入互联网) 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物上网之先河 ,第一家上网期刊 1995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第一家上网日报。 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自己的网站 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自己的网站 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创刊,揭开了国内媒体大批上网的序幕。 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正式开通自己的网站 1998年,商业门户网站“网易”与“搜狐”开通了新闻频道 1999年,新浪在中国大陆最先发布北约飞机轰炸中国大使馆的消息,一举成名,奠定 “看新闻上新浪”的基础。 2000年,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先后成立,新闻媒体和商业公司联合,中国大陆出现真 正的网络新闻媒体。4月,中国新闻社走上国际互联网
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Gutenberg) 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印刷使公共教育成为可能。
宋代毕昇发明 活字印刷
1405德国人谷登堡 发明现代印刷术
19世纪上半叶,以《太阳报》为首的大众化 报纸崛起。
电子传播时代
◆拓展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 跨地域的即时传播成为现实
◆特点:即时性,传播空间无限扩大,模拟 信号,数字信号,多形式,数字化革命
口语传播阶段(自然记忆阶段)/言传身教
◆语言是传播的基本媒介,集体记忆是信息的惟一存 储方式,信息传播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完 成。谚语和俗语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特点:主观的,群体记忆少,直接交流,信息流失 及推移错漏,亲闻亲知,无文字传递 局限性: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全社会共享,而依赖于 信息持有者的个体记忆和控制。限制了传播范围; 记录性差
网络传播概论(1、2).ppt
![网络传播概论(1、2).ppt](https://img.taocdn.com/s3/m/05db72d104a1b0717fd5dd62.png)
9、什么是IP Address(IP地址) IP Address (IP 地址)是Internet上主 机地址的数字性型式,与主机的域名 地址一一对应。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 二进制数,通常写成被句点分开的四 个十进制数的形式,例如128.9. 28.5和192.23.4.101等。
10. 统一资源定位器 统一资源定位器,是专为标 识Internet网上资源位置而设的 一种编址方式,我们平时所说 的网页地址指的即是URL,它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传输协议: //主机IP地址或域名地址/资源 所在路径和文件名。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5、什么是DNS(域名系统)
DNS (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 统)是指在 Internet上查询域名或IP地 址的目录服务系统。在接收到请求时 ,它可将另一台主机的域名翻译为IP 地址,或反之。
• 域名由两种基本类型组成:以 机构性质命名的域和以国家地 区代码命名的域。常见的以机 构性质命名的域,一般由三个 字符组成,如表示商业机构的 “com”,表示教育机构的“edu” 等。以机构性质或类别命名的 域如下表:
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 络。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2、什么是Intranet(内部网) Intranet(内部网)指采用 Internet技术建立的企业内部专用 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 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 利的信息交换平台。
第一章 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授课教师 王海明
绪论
第一节 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1.口头传播阶段 老人是个宝 狼桃 口头传播的信息走样 2.文字传播阶段 (1)个体书写 (2)印刷品生产 3.电子传播阶段
新闻传播过程ppt课件
![新闻传播过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0b1dec48d7c1c708a145fc.png)
微博的划时代意义——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 微博的出现为每一个公民提供了一个现场直播的麦克风。 ● 字数的恰当限制让作家、评论家和普通百姓有了同等的发言权和
表达空间,互联网草根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公众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
传媒事件评述 传播现象分析 你最喜爱的某一个媒体 你最喜欢的某个媒体人 看过某则新闻之后你的所思所想 新媒体给你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返回
返回
有效反馈:受传者发出并为传播者感知,从而产生相 应反应的反馈。
无效反馈:不为传播者接收从而也无助于改变传播行 为(内容与方式)的反馈。
正反馈:使传播者发出的给定信息偏离目标值的反馈。 负反馈:使传播者发出的给定信息接近目标值的反馈。
真性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给定信息的真实反应。 假性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给定信息的虚假反应。
返回
1、大众传播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反馈存在“先天不足”。
⑴点对面的传播使传者无法获得系统全面的受众反馈;
⑵时空距离使受众没有机会直接向传者当面表达反馈 意见。
2、从受众方面来看
⑴受众参与传播的第一需要是接收信息,而不是反馈信
息。能否积极反馈受制于受众的活跃程度、理解能力、 表达能力等因素。
⑵感性大于理性的个体受众反馈不能有效代表公众的普 遍意见。
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缘于对某 些事件寻求真相无能为力、而又无法熟视无睹的无奈, 因此通过流行语进行“恶搞”或“起哄”,质疑某些不 良现象,实现对公众事务的参与。网络流行语在某种程 度上拓宽了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同时还充当了 “社会情绪泄压阀”,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而网 络流行语的产生,又反过来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对 社会现象的探讨。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2b6a00bf0b4c2e3f572763fa.png)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a20b3a5acfa1c7ab00cc37.png)
新媒体:并不严谨的概念
• 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成员。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 的确切定义,业界和学界目前尚 未达成共识。
• 目前绝对多数对新媒体的定义都 是列举式的,不严谨不准确的。
“新媒体”从3个角度去理解: • ①“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 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 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 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 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 特征。
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网络媒体的不仅指互 联网,还包括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多种 形态。
四、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严谨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
新媒体”,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楼宇电视,数字电视等
媒体形态不算做新媒体。 新媒体外延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 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 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四、传播效果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五、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中的界限变得模糊 1.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 2.发布信息的时间界限 3.各类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界限 4.新闻工作技能与计算机网络技能的界限。
六、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及其击
一、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新的传播格局体现在:
• 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但不等同于 在时间上新出现的媒体;其内涵会随着传 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但从人类传播 史的角度而言应是一个时代范畴,特指 “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 之新”。
③新媒体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新媒体: 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
新媒体的使用终端必须是电脑
• 电脑的形态 • PC • 手机 • Apple TV • ……
五、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课件-1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网络传播概论课件-1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7f8e188763231126edb11b3.png)
三、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
4 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一、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大众传播
从“广播”到LBS: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间观 信息消费空间:从“大空间”向“微空间”的演变 新闻生产空间:从“媒体空间”向“现场空间”的迁移
一、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大众传播
场景:移动时空描述的新维度 在移动时代,虽然空间概念变得很重要,但单纯的空间概念仍有一定的局 限性。对于移动传播的时空的描述来说,另一个概念更为重要,那就是场 景。 具体而言,场景可以分为共性化场景与个性化场景两个方向。 共性化场景是在一般人群中具有需求共性与行为共性的场景。构成共性化 场景的基本要素包括空间与环境、时间、行为共性等。 个性化场景是与个人特征和特定情境相关的场景,它的构成要素包括空间 情境、用户实时状态与需求、用户生活惯性、社交氛围等。
四、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手机通信网络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二者汇流形成了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包括终端的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 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其中,移动 终端及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技术)的不断升级,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至 关重要。
电子纸:
可穿戴设备:
五、物物、物人的连接: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
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终端,只是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它们仍是 传统互联网思想的延续,这些终端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与传递者,它们离 不开人的控制。也就是说,目前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主要是以人为中介的。 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影响了信息的采集与利用的水平。物联网等 技术将改变这一状况,它可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信息传播的模 式将在某些方面发生深层改变。
网络发展历史.ppt课件
![网络发展历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252f5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1.png)
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方法的研究 提出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网络结构概念 研究并实现了分组交换方法 完善了层次型网络体系结构的模型与协议研究 开始了TCP/IP模型、协议与网络互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因此1969年被称为Internet元年
1970年美Hawaii大学发明了无线通信网ALOHAnet,提出了共享传输介质的思想,是以太网的理论基础 Harvard大学的Bob Metcalf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Ethernet的基本原理,并在1973年5月实现了第一个以太网
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 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重量:30吨(=1500台P4计算机或 15000台笔记本电脑) 占地面积:1800 ft2 (=10间普通房间的大小) 使用的元件:17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10000个电容 功耗:200KW(=1000台普通计算机或4000台笔记本电脑的功耗)
1994年出现的第一个搜索引擎 Lycos
1994年4月,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博士生David Filo和杨致远共同创办了Yahoo网站,提供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服务 1998年Google成立,是目前最好的搜索引擎
Google创始人 Page和Brin
Page进入斯坦福大学后,师从Terry Winograd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3月Page建立了一个实验用的搜索引擎BackRub。 在建立之初,BackRub只是对1000万份网页进行分析,然而这1000万份网页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就超出了一般博士课题的范围 后来由于实验异常复杂,Page亟需他人的帮助,这时Brin加入了他的团队 Google=1后面100个0
网络新闻学PPT课件
![网络新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afb02127284b73f24250e6.png)
(1) (2) (3) (4)
2 . 3网络新闻的后续强势
独家的原创文字报道与新闻策划 音频视频直播对电视媒体构成的强劲威胁 商业网站与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动 网络的强势魅力源于宽带互联网与新兴技术
16
2.4网络新闻的本位优劣
(1) 民间商业网站新闻发布遭到边缘化 (2) 媒体网站市场改制与权力话语的制肘 (3) 产业基础的薄弱与赢利模式的虚幻 (4) 网络新闻的客观限制与其市场的渗透
17
第三章 网络新闻的现状及其前瞻
3.1民间商业网站的新闻
(1)1998年前后商业网站自行采集刊播 的新闻
(2) 传统媒体缔结盟约与国家法规出台前后 的新闻
(3)商业网站彰显新闻价值的手法对新闻网站 的影响
18
3.2传统媒体网站的新闻
(1) 媒体网站在资本势力驱动下的变化与转向 (2)媒体网站的新闻整合功能名不副实形同虚设
3.3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
(1) 网络媒体的本质特征——专业的新闻采访 队伍
(2) 网络媒体与商业网站的整合功能比较 (3) 关于网络媒体新闻原创性指向的争论
19
3.4商业化潮流的强劲冲击与影响
(1)商业网站的服务理念及其收费与否 项基本原则 的疑虑
(2)新闻信息收费面临的诸种现实困惑 (3)息收费必须全面深入地满足网民的
E网上调查
29
5.3 网络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
(1)网络媒体的新闻采访权问题 (2)过分依赖计算机辅助采访,新闻真 实 性原则受到挑战 (3)网络新闻呼唤高素质的网络新闻人 才
30
【思考与练习】
1.通过网络采访新闻与网络新闻的 采访 有何联系与区别? 2.网络新闻的采访包括哪些形式? 每一 种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计算机辅助新闻学的内涵是什么? 4.从新闻采访的角度看,网络媒体 存在 的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
![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13354b2e3f5727a5e96229.png)
2、中国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的发展 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 出版物上网之先河 4月,中国新闻社走上国际互联网 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 络版
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自己 的网站 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自己的网站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开通 了在互联网上的网站,新华社于1997年 11月7日正式开通自己的网站
第二节 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体形态
一、上网媒体 1、两种形态:单一媒体举办的新闻网站; 多家媒体联办的新闻网站 2、产生背景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大众化应用 对互联网的媒介功能的认识 国际传媒 导入期:移植“母体” 发展期:更新内容;创新形式 成熟期:融入网络多种服务功能;管理 和运营模式上的探索
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信息内容:信息容量大/信息过量 传递时间:更新快/信息精深度不及传统媒体 传递空间:范围广泛/社会控制:开放程度高/规范管理难度大 传递方式:推、拉/使用时间成本高 媒体使用:-/技术依赖性高;使用方便性差 社会效果:渗透能力强/大众化程度低;公信 力不高
二、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网络新闻事业 竞合关系: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网站与 商业网站 1、在合作中求发展 一体化合作:媒体网站+传统媒体 人民网 利益型合作:商业网站+传统媒体 新浪与东 方卫视;搜狐与安徽卫视 整合型合作:新闻资源的整合、新闻资源与业 外资本的整合 千龙网 业务性合作:奥运报道
商业门户网站“网易”与“搜狐”在 1998年开通了新闻频道 新浪网于1998年12月成立后,在1999年 4月改版成功,推出了大型的新闻中心 2000年,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 2000年,千龙新闻网、东方网、中青在 线先后开通,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传 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中国新闻 奖、长江韬奋奖评委。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大学、暨南大学任教。2008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 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 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 才”。1989年以来一直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研 究,涉及新闻传播理论、传媒经营管理、网络传播、 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等领域。
与网络等同起来,通 常也可以接受。
• ——彭兰《网络传播 概论》
• 1974年瑟夫和鲍勃·坎提出了TCP协议和IP协议,10年之后的 1983年,TCP/IP协议被指定为话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网络 所采用,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
• 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 飞跃——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
• 第五次革命 • 作为传播媒介的互联网,是从计算机(电脑)技术发展而来的。
电脑诞生之初是为了克服人脑在存储和处理信息方面能力的局限, 还不是传播媒介,只是人脑思维功能的延伸,安分守己的处理 “信息”而不是发送信息。
• ENIAC,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宣告诞生,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 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 总工程师埃克特时年仅25岁。
网络新闻传播学
一、研究对象
• 对象即网络新闻传播,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 活动。
• 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形态,网络新闻传 播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展,生机勃勃,而且极大地改变 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使得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进入了网 络新闻传播的崭新时代。
二、课程内容
• 当人们每天打开电脑,感叹着互联网强大的同 时,很少有人想到这一切竟是由一人之力创造 的。因为在互联网技术上的杰出贡献,伯纳 斯·李被业界公认为“互联网之父”。他的发 明改变了全球信息化的传统模式,带来了一个 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然而比他的发明更伟大 的是,伯纳斯·李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为“WWW” 申请专利或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的向全世 界开放。伯纳斯·李本来可以在金钱上与盖茨 一比高低,但他的这一举措却为互联网的全球 化普及翻开了里程碑式的篇章,让所有人都有 机会接触到互联网,也圆了那些.com公司创建 者们的富翁梦。即便如此,伯纳斯·李仍然十 分谦虚,总是以一种平静的口气回应:“我想, 我没有发明互联网,我只是找到了一种更好的 方法。”即使在今天,伯纳斯·李的名字对于 大众来说多少还有些陌生甚至从未听说过,但 对于那些互联网公司的CEO们,他永远是他们心 中的偶像。
• 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想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期间。当 时激战正酣,各国的武器装备还很差,占主要地位的战略武 器就是飞机和大炮,因此研制和开发新型大炮和导弹就显得 十分必要和迫切。为此美国陆军军械部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 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美国军方要求该实验室每天为 陆军炮弹部队提供6张射表以便对导弹的研制进行技术鉴定。 事实上每张射表都要计算几百条弹道,而每条弹道的数学模 型是一组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这些方程组是没有办法 求出准确解的,因此只能用数值方法近似地进行计算。
第一讲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 •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体形态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 网络新闻传播基于计算机网络这样一种基本的技术平台,了解这 一平台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应的技术应用,是我们理解网络新闻传 播的出发点。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涉及众多专业知识的非常复 杂的科学,虽然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我们不需要了解所有的技 术细节,但掌握网络的基本应用技术、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以及 他们对于传播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十分必要的。
越来越活泼,到了90年初万维网的发明给Internet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作 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的电脑由此忠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
(二)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
• (1)互联网的诞生
• 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
•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
络,虽然从技术的角 度看,互联网和网络
• 从起源上看,互联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早期的应 用主要在国防、教育、科研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潜力被 不断挖掘出来,其应用也逐渐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化。
(2)互联网的大众媒介化
•1983年,阿帕网被分成两个网——ARPAnet(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MILnet(用于 军事通信),它们之间仍保持着互联状况,能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这种网际互联 的网最初被称为RPAInternet,但不久就改称Internet(互联网)。 •互联网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一批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应运而生。美 国,CompuServe、AmericanOnline等是早期联机服务的代表。中国瀛海威 •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的 ,万维网)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互联 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 在电脑诞生的同时(1945年),科学家布什就提出帮助人们进行信息操作 的机器的设想。
• 1960年,利克莱德提出信息传播的思路,并讨论电脑在人类交流中的作用。 • 1963年,恩格尔巴特提出计算机是具有某种“表情”的机器,计算机将是
一种媒体。 • …… • 在科学家将电脑设想为传播媒介的岁月中,电脑慢慢的越来越和蔼可亲、
是两个概念,但在非
国,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
计算机领域,一般情 况下,人们所指的网
网络。应付可能的战争,即使受到外来袭击,依然
络都是互联网。因为, 互联网是人们接触最
多的网络,与此同时,
能正常工作。
互联网又包含了各种 各样的网络。在新闻
传播领域,将互联网
•后来,许多研究机构和大学也相继加入到阿帕网中。
• 贯通不同媒介领域的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活动(既充分认识不同媒介领域 的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又充分把握社会活动对不同媒介 领域的额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性、制约性)
• 贯通部门新闻传播活动的理性认知与实践经验(既要把部门新闻传播活动 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又要运用这种理论知识更好总结部门新闻传 播活动的实践经验)
• 全面系统论述网络新闻传播的起源、发展与应用‘汇集网络新闻传 播最前新动态
• 融合讲述新闻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 知识
• 引入“社会化媒体”的认知视角,全面剖析网络时代不同架构下的 传,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内 在规律
三、课程目标:三大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