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声音在音乐与文学中异同

合集下载

浅析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浅析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浅析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及影响张俊霞文学与音乐同属于文艺的大范畴,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文学与音乐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首先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音乐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而文学只能用具体的情节和形象描绘,间接地影响人的心情。

音乐的材料与感情形式相对应,文学的材料与感情内容相对应。

此外,在艺术材料的普遍性方面,由于语言可以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而音乐的音响与现实的音响完全不同,因此,文学的普遍性在社会生活方面要甚于音乐;但语言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含义上,而音乐的音响如音调的抑扬顿挫,建立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具有深刻的广泛性。

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普遍性上,音乐要远远甚于以语言作为材料的文学。

可以说,文学属于想象艺术,它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不直接形成形象,而靠词义的概括性去描摹形象,描摹的内容是确定的、具体的。

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塑造形象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声音是音乐家按一定的审美原则创造出的音乐,使听众产生一定的/形象0,愉悦听众。

相对于文学,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要依靠听众的听觉去感悟。

但从艺术形象存在和展示的方式来看,文学与音乐同属于时间艺术和动态艺术。

文学与音乐本是同根生成,它们发展成为两种各自独立的艺术以后,分别具有了自身的特点,产生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到了一定阶段,又开始互相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扩大了它们各自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它们的内涵,促进了各自的繁荣和发展。

一、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本是同根生成我们在谈及书法艺术和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的时候,常常说/书画同源0。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深入研究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样式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和音乐或说音乐与文学,其实也是同根生成,二者互相分离,就不会有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诞生。

事实上,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的那些艺术大师们,无一不是触类旁通的艺术全才。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与声音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与声音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与声音表达技巧音乐与声音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能够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音乐与声音的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如描写、对话、节奏等,它们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氛围和情感,使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的世界。

首先,音乐和声音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通过生动的描写,作家可以将音乐和声音的魅力传递给读者。

例如,当描写一场音乐会时,作家可以通过详细的描绘乐曲的旋律、乐器的声音、演奏者的表情等来让读者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这种描写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和比喻等手法来增强效果,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音乐的声音,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其次,对话也是音乐和声音表达技巧的重要部分。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作家可以通过语气、节奏和音调等来传达情感和信息。

例如,在一段激烈的争吵对话中,作家可以使用短句和断句来表现紧张的气氛,加快对话的节奏,使读者感受到冲突的激烈和紧张。

相反,当描写一段浪漫的对话时,作家可以运用柔和的语气、抒情的词汇和缓慢的节奏来传递爱情的甜蜜和温暖。

此外,节奏也是音乐和声音表达技巧中的重要要素。

通过改变句子的长度、使用重复和变奏等技巧,作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节奏感,使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音乐性。

例如,在描写一场战斗的过程时,作家可以使用短句和快速的节奏来表现战斗的紧张和激烈。

相反,当描写一段宁静的自然景色时,作家可以使用长句和缓慢的节奏来传达出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还有许多其他的音乐和声音表达技巧可以运用在文学作品中。

例如,通过使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通过音乐和声音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使用隐喻、比喻和符号等手法,作家可以将音乐和声音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联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音乐和声音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巧妙的表达技巧,作家可以将音乐和声音的魅力传递给读者。

通过描写、对话、节奏等手法,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和声音效果,使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的世界。

声音的分类

声音的分类

声音的分类
声音是一种沟通的媒介,它是由声学波或各种机械噪声及其它声音所构成。

声音在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可以用来表达想法、传达信息、提供社会服务、抚慰心灵等。

声音的分类可以根据其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来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文学声音:文学声音是指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声音。

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声音可以是故事叙述者的声音,也可以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或省略句中所给出的声调。

这种声音可以帮助作者表达抽象概念,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二、语音:语音是指母语、方言或其他语言中使用的口头表达。

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有效地交流,传达信息。

三、音乐声音:音乐声音是指音乐中使用的音响。

它可以提升情绪,改变状态,缓解压力,激发创造力,抚慰心灵等。

四、机械噪声:机械噪声是指机器或机械装置运行时产生的声音。

它可以作为警报和记号来提醒人们注意,从而保证人们的安全。

五、自然声音:自然声音是指来自自然环境的声音,例如海浪、风声等。

这些声音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放松情绪,从而提高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声音的分类依据不同的领域展现出来的功能可以分为文学声音、语音、音乐声音、机械噪声和自然声音。

它们在各自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表达想法、传达信息、提供社会服务和抚慰
心灵等。

声音不仅仅是单纯的噪音,它拥有很强的能量,它可以表达思想,传达信息,传达情感,缓解压力,改变状态,促进创新,监控安全等。

学习并认识不同类型的声音,加深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的。

音乐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与表现

音乐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与表现

音乐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与表现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它们都是人类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媒介传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和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引发共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音乐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音乐和文学都是一种语言形式,它们通过声音和文字来传达信息。

音乐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来表达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的组合和句法结构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虽然它们使用的媒介不同,但都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音乐和文学都能够打动人的情感,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其次,音乐和文学都能够创造独特的情景和氛围。

音乐通过声音的变化和组合来创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例如欢快的音乐会让人感到愉悦,悲伤的音乐会让人感到伤感。

同样,文学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叙事方式来创造出各种情景和氛围,例如细腻的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音乐和文学都能够传递深层次的意义和哲理。

音乐通过抽象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能够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动人的灵魂。

同样,文学通过文字的组合和叙事方式来传递思想和哲理,它能够通过故事和人物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的生活和价值观。

音乐和文学都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此外,音乐和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无论是音乐家还是作家,都需要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感受,从而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音乐和文学的创作过程都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情感的宣泄,它们都需要艺术家的用心和努力。

在中国文化中,音乐和文学一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不仅擅长文学,也会演奏乐器。

他们通过音乐和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古代的诗经就是一部集音乐和文学于一体的作品,它既有优美的诗歌,也有动人的音乐。

古代文人常常会在作品中引用音乐元素,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和文学——探索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和文学——探索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和文学——探索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音乐和文学,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在创作和表现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

音乐和文学之间虽然各自具有其独立性和独特之处,但其实它们之间还有着许多相互联系和互补之处,本文将探索这些联系和互补,并尝试分析其深层次的内在关系。

一、音乐和文学的共性1.传递情感音乐和文学都可以通过表现出人们的情感而感染人们的心灵,在传递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音乐可以透过旋律和和声来表达情感,而文学可以通过字句和情节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

两者虽然表现方法不同,但都能够深刻地打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从而给人们以启迪,带来力量。

2.表达主题音乐和文学都可以通过表达主题来体现其深刻的内涵。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来表达个人或群体的思想、信仰、情感和价值观,而文学则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形象等来表达更为复杂的主题。

这些主题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思考,从而对生命有所启迪和感悟。

3.艺术创作音乐和文学都是艺术创作的形式,都需要艺术家的天赋和经验才能够完成。

在创作过程中,音乐家和作家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感悟和创作理念,从而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

两者都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技巧基础。

二、音乐和文学的互补性1.音乐和文学的互补体现在:音乐可以通过音乐形式表达出文学作品中难以言语的深层情感和丰富色彩;而文学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出音乐中并不是很直接的音乐主题、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背景等。

2.例如:歌曲旋律和歌词内容的关系。

在流行音乐中,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往往是密切相关的,在旋律中反复出现的相同音乐主题很大程度上与歌词中表达的观点、情感和故事情节紧密相连。

比如王菲的《传奇》,旋律简洁而极为动听,歌词内容则表达了时间的推移、人生的变化和无法逆转的命运等主题,旋律和歌词的结合,使得歌曲既具有强大的音乐力量,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3.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音乐和文学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也有互补之处。

音乐与文字的声音与表达

音乐与文字的声音与表达

音乐与文字的声音与表达音乐是一种极具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与旋律传达情感和思想。

然而,音乐和文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音乐可以通过声音来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情感细腻和情感深度,而文字则可以为音乐提供更加准确和具体的表达。

音乐中的声音是通过乐器、歌唱和其他声音效果产生的。

它们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音调,能够触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悲伤的乐器声音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悲伤和痛苦,而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们感到愉悦和快乐。

音乐的声音能够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动人们的灵魂,让人们在听到音乐时产生强烈的共鸣。

然而,音乐的声音是无法准确地表达具体的观点和意义的。

音乐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形式,它依赖于听众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相比之下,文字则可以提供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表达。

文字可以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来描述和阐释音乐的情感和意义。

在音乐评论家的文章中,他们常常使用丰富而准确的词汇来描述音乐的特点和效果。

这些文字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此外,音乐和文字也可以相互借鉴和加强彼此的表达。

音乐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具体的信息和概念。

例如,在古典音乐中,作曲家经常使用标题来描述音乐的主题和情感。

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醒着听众关于命运的反思,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

这些标题为音乐赋予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含义,使得音乐的表达更加深刻和丰富。

相反地,文字也可以受到音乐的影响,使得文字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和富有节奏感。

许多作家在写作时会受到音乐的启发,通过使用诸如节奏、重复和变奏等技巧来营造文字的韵律和节奏感。

这种音乐般的写作风格能够使读者更加享受和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

综上所述,音乐和文字是两种不同但相互依存的艺术形式。

音乐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和思想,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文字则通过具体的描述和解释为音乐提供更准确和明确的表达。

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借鉴,丰富并加深了人们对音乐和文字的理解和欣赏。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音乐和文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创造出美妙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探讨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音乐与文学的共同点音乐和文学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它们都通过语言和符号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需要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音乐和文学都可以通过节奏、韵律、情感等元素来打动人心,引发观众或读者的共鸣。

二、音乐对文学的影响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音乐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灵感和背景音乐。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听音乐,以此来激发灵感和情感。

音乐可以帮助作家进入特定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音乐可以为文学作品增添情感和氛围。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会引用音乐的名字、歌词或旋律,以此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或描绘场景的氛围。

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与文字相辅相成,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三、文学对音乐的影响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同样也是双向的。

首先,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歌词和故事情节。

许多音乐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例如歌剧、音乐剧等。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为音乐作品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文学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来影响音乐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一些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音乐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和诠释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四、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案例分析1.《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原著。

音乐剧《悲惨世界》通过音乐和歌词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音乐剧中的歌曲旋律和歌词表达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雨果的作品。

2.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音乐作品。

音乐与文学的交织——以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为例

音乐与文学的交织——以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为例

音乐与文学的交织——以声乐作品《青玉案· 元夕》为例摘要:音乐与文学从起源到发展都是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无论是古诗词版的还是歌曲版的《青玉案元夕》,都用不同的形式将忧郁的心情表现的淋漓精致,音乐可以利用声音的表现力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准确、完整地展现给受众,文学能够为音乐提供一定的创作素材,。

文学与音乐各自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首先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而文学只能用具体的情节和形象描绘,间接地影响人的心情。

关键字:音乐与文学;青玉案元夕;古诗词歌曲一、文学与音乐的渊源音乐和文学同是两种文艺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他们表现着共同的主题、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与音乐各自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首先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而文学只能用具体的情节和形象描绘,间接地影响人的心情。

音乐的材料与感情形式相对应,文学的材料与感情内容相对应,美妙的旋律、丰富的情感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当音乐遇到文学,外在表现为歌词,内在表现为艺术风格,二者的在艺术表现上有着多样的联系和区别。

因此,文学的普遍性在社会生活方面要甚于音乐;但语言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涵义上,而音乐的音响如音调的抑扬顿挫,建立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具有深刻的广泛性,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普遍性上,音乐要远远甚于以语言作为材料的文学,虽说两种文艺表现形式都以独立的形式传承,但当音乐遇到文学,它们都不再孤单,成为人们内心共同的情感表达。

二、赏析古典文学《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由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作,辛弃疾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南宋的英雄词人, 能文能武, 是历史上少有的经世济国之才。

他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金报国的一生, 却也是忧愤不得志的一生。

南渡以来, 他处处受排挤, 不是被闲置, 就是走马观灯似的被调任, 空有一腔热血而不得重用, 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

音乐与文学的比较学习心得

音乐与文学的比较学习心得

音乐与文学的比较学习感悟音乐和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两大瑰宝,各自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音乐通过声音传达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塑造世界。

在学习和探究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

音乐与文学的联系表达情感的共性:音乐和文学都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形式。

音乐家通过乐曲和演奏传递心灵深处的情感,而文学家则通过文字塑造人物与事件,传达自己的思考和观察。

时空表达的共性:音乐和文学都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表达。

音乐通过曲式和节奏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流逝,而文学则通过叙事技巧和描写手法来表达时间的推移。

同时,两者都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来呈现空间感。

相互借鉴的现象:音乐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现象。

文学作品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而音乐作品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媒介。

这种相互借鉴使得两种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音乐与文学的差异表现形式:音乐通过声音传达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

音乐可以迅速打动人的情感,而文学则需要读者耐心品味和理解。

艺术语言:音乐领域的语言主要包括乐符、节奏、和弦等,而文学领域的语言则包括文字、词汇、句式等。

这些语言工具在各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也造就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表达方式:音乐通常是瞬间传达情感,通过动听的旋律和绚烂的音色感染人的情感;而文学则借助文字的描述与影像想象打造故事场景和情感交流。

艺术手段:音乐与文学在艺术手段上也有所不同。

音乐更加注重声音的和谐与旋律的流畅,而文学则更加注重文字的精准与描述的细腻。

学习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音乐和文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可以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为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这种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音乐和文学在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此外,我还意识到音乐和文学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学作品中的声音与情感表达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声音与情感表达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声音与情感表达研究声音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声音的运用和描写,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刻画情感的细腻变化。

本文将从声音的分类、声音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作用等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声音与情感表达的研究。

一、声音的分类声音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根据声音的来源和特点,可以将声音分为自然声、人声和音乐声等三类。

1. 自然声:自然声是指自然界中产生的声音,比如鸟鸣、风声、波涛声等。

自然声可以为文学作品营造出浓郁的环境氛围,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宏伟。

2. 人声:人声是指人类发出的声音。

人声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比如欢笑、叹息、呼喊等。

不同的人声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比如柔和的低语往往代表着温柔和安静的情感,而尖锐的尖叫则表现出极度恐惧或痛苦。

3. 音乐声:音乐声是指旋律优美、具有节奏感的声音。

音乐声可以直接打动人的心弦,唤起人的情感共鸣。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曲调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比如轻快的旋律能够传达出愉悦和欢乐,慢板的音乐则能够表达出忧郁和思考。

二、声音表达情感的方式声音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其中包括描写、对话、声音的象征和声音的音效等。

1. 描写:通过描写声音的细节,作家可以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场景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

比如“林间传来了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让他的心情不禁变得宁静而舒缓。

”2. 对话:对话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读者能够了解他们的想法、愿望和感受,进而推断他们的情感状态。

比如“他的声音随着愤怒的情绪变得尖锐而刺耳,仿佛要将心中的愤懑喷涌而出。

”3. 声音的象征:一些特殊的声音可以成为情感的象征。

比如钟声的悠扬可以象征着温和和宽容,雨声的沙沙在空中飘荡可以象征着孤独和寂寞等。

作家可以通过运用这些象征性的声音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4. 声音的音效:音效是通过特殊的声音处理手法创造出来的声音效果。

音乐和声音在文学中的作用

音乐和声音在文学中的作用

音乐和声音在文学中的作用引言文学是一种对语言的艺术性运用,而音乐和声音则是对声音的艺术性运用,两者虽然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却可以相互融合,产生出深刻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从语言、情感、气氛、角色等方面来探讨音乐和声音在文学中的作用。

一、语言中的音乐美语言在表达的同时还具备美学的性质,而我们可以从音乐美的角度去理解语言中的感性元素。

语音调节的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感觉体验,比如说抑扬顿挫、地址情感、节奏变化等。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转折,语音调节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好比是在听一首音乐般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

通过载体的变化,文学作品的音乐美不仅可以带给读者视觉感受,还能够带给读者独特的欣赏体验。

二、情感的情绪化表现音乐和声音可以用于表达情感,同样也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的语气、脉冲、音调、音量等元素可以启发读者对于情绪的体验。

比如,读者可以从对于一个角色的表述中感受到他的愤怒、甘愿、欢乐、悲伤等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声音能够清晰地表现出角色的心路历程,创造出在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情感属性。

三、气氛的烘托语言中的音乐和声音对于气氛的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音传达的气氛影响读者的心情体验,同时也会影响情节发展的走向。

比如,一个寓言故事中的配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快节奏的配乐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紧张和悬念,从而烘托故事中的气氛。

在文学中,声音可以作为烘托气氛的营养,让读者沉浸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

针对不同的语音变化,我们也可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身临其境的氛围。

四、角色形象的延伸在文学中,声音还可以作为一个角色形象的延伸,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征和人生轨迹。

比如,一个角色的声线粗糙可能就意味着他名字的“硬汉”气质,而一个柔和的男声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温柔与敏感。

无疑,语音工具的巧妙运用可以更好地传达角色的性格和情绪特征,而读者可能进一步感受到角色更为真实的形象,从而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学魅力。

文学与音乐的碰撞九年级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对比分析

文学与音乐的碰撞九年级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对比分析

文学与音乐的碰撞九年级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对比分析文学与音乐的碰撞九年级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对比分析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文学和音乐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各自都具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能力,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碰撞。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九年级文学作品和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影响。

一、情感表达的方式文学作品和音乐都是表达情感的工具,但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叙述和描写来传递情感,以文字的力量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而音乐则通过音符的组合、旋律的起伏以及演奏者的情感表达,直接触动听众的情感。

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它们都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与感受。

二、艺术形式的结构文学作品和音乐在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文学作品通常包括引子、承接、高潮和结尾等要素,通过构建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来展现故事的发展。

类似地,音乐作品也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演奏者的音乐技巧和表达方式来诠释作曲家的意图。

无论是文字的铺陈还是音符的编排,都需要经过精心的构思和组合,才能呈现出完整而有力的艺术形式。

三、主题与意境的共通九年级文学作品和音乐在主题和意境上也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展示社会现象或者探讨哲学问题来传递主题与意境。

类似地,音乐也可以通过旋律的变化、音色的转换来创造出不同的主题和意境。

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都能够用独特的方式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共鸣与思考。

四、相互的启发与创作文学作品与音乐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也为创作者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文学作品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素材,音乐也可以激发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

比如,一些文学作品通过描述音乐的声音、氛围和情感,使得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而一些音乐则通过歌词的叙述或者音乐的主题,引发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联想与思考。

这种相互启发与创作的过程,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也为文学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综上所述,九年级的文学作品与音乐在表达方式、艺术形式、主题意境和相互的启发创作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碰撞。

文学描写中的音乐与声音元素

文学描写中的音乐与声音元素

文学描写中的音乐与声音元素音乐与声音是文学中常用的元素,通过运用这些元素,作家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情绪和氛围。

在文学作品中,音乐与声音可以用来描写人物的情感、描述环境的氛围以及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

首先,音乐和声音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比如,当一个人处于极度的悲伤之中时,作家可以通过描述他听到的声音来传达他的心情。

比如,在一部小说中,主人公失去了他最爱的人,他整晚无法入睡,房间里只能听到滴答滴答的钟声,这种声音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此外,音乐和声音也可以被用来描述环境的氛围。

一个寂静的房间里传来的微弱的咳嗽声会给读者一种压抑的感觉,而火车经过的轰鸣声则会给人一种喧嚣和匆忙的感觉。

通过运用这些声音的描写,作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地的背景和气氛。

此外,音乐和声音也可以用来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

一个具有高度紧张氛围的故事中,一个角色的心跳声可能会与读者的情绪产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紧迫感。

同样,在一个浪漫的场景中,两个人物的窃窃私语和轻柔的音乐会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意和温暖。

然而,对于音乐和声音的运用,作家需要注意节奏和语气的平衡。

如果使用过多的音乐和声音描写,可能会导致作品过于冗长和枯燥,读者会失去兴趣。

相反,如果过度使用简洁的语句来描述声音,可能会导致读者感受不到情绪和氛围。

因此,作家需要巧妙地运用音乐和声音的描写,以便传达自己的意图。

此外,作家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和声音来增强读者的体验。

比如,在一部悬疑小说中,当主人公接近真相时,作家可以描写一阵阴森的音乐从角落传来,加深读者的紧张感。

在一部浪漫小说中,窗外的鸟鸣声和微风的声音可以给读者带来轻松和愉悦的感觉。

综上所述,音乐和声音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元素,可以用来描写人物的情感、描述环境的氛围以及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

作家需要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通过运用音乐和声音的描写,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并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音乐与文学之比较及基本关系定位

音乐与文学之比较及基本关系定位

的 理 解 . 乐 应 该 以 最 大 的 程 度 渲 染 音 文 学 而 文 学 要 最 好 的 解 释 音 乐 从 而 是 二者达 到 艺术 上 的统 一 , 中有 我 . 你 我
术 形 式 。 一 首 好 歌 曲 , 最 终 是 要 通 过
演 唱 者 的 声 音 表 现 .把 作 品 的 思 想 与
的 魅 力 .但 二 者 联 系 紧 密 。 文 学 是 语 言 的 艺 术 .读 者 通 过 形 象 思 维 和 逻 辑 思 维 进 行 审 美 ;而 音 乐 是 声 音 的 艺 术 .通
过 听 觉 来 完 成 审 美 的 过 程 。 文 学 与 音 乐 相 互 独 立 而 又 相 互
式 。 而 艺 术 内 涵 却 是 一 致 的 。 音 乐 和 文 学 便 是 如 此 . 者 二
词 .其 主 题 显 明 语 言 精 练 .具 有 现
代 诗 的 特 点 ;一 首 优 美 的 歌 曲 是 由 曲 作 者 在 歌 词 的 感 染 下 激 发 起 的 音 乐 灵 感 ,经 过 辛 勤 劳 动 创 作 而 成 。 往 往 历 经 反 复 琢 磨 修 改 . 才 产 生 出 声 情 并 茂 、久 唱 不 衰 、 久 听 不 厌 的 歌 。 对 于
音 乐 与 文 学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 它 们 都 表 现 了 人 类 最 真 挚 的 情
学 的 效 助 更 加 添 其 魅 力 。 我 个 人 认
为 .音 乐 是 最 具 艺 术 性 的 艺 术 . 由 于 音 乐 的 艺 术 特 性 的 缘 故 , 文 学 与 音 乐 结 合 的 创 作 ( 曲 . 歌 剧 ) 所 有 艺 术 歌 是 中难度 最 大 的创 作 。在 这 种创 作 中 , 文 学 应 该 处 于 从 属 的 地 位 ,道 理 十 分 简 单 .一 首 歌 曲 或 一 部 歌 剧 , 它 的 风 格 、情 绪 韵 味 、意 境 等 等 ,首 先 地 主 要 地 是 由 曲 调 决 定 的 [ 】 一 般 地 3。 说 . 一 首 歌 曲 ,理 应 先 有 曲调 然 后

试论声乐演唱与朗诵艺术在共鸣上的异同

试论声乐演唱与朗诵艺术在共鸣上的异同

试论声乐演唱与朗诵艺术在共鸣上的异同声乐演唱与朗诵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它们在共鸣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

本文将从声乐演唱与朗诵艺术的共鸣概念、共鸣的实现方式以及共鸣在表演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探讨声乐演唱与朗诵艺术在共鸣上的异同。

一、共鸣概念的差异声乐演唱是通过人体声音器官的发声功能,将声音发出并进行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

共鸣在声乐演唱中是指声音通过共鸣腔体的扩张和反射,使声音更加丰满、饱满,产生自然、共鸣的效果。

声乐演唱中的共鸣注重的是由呼吸、深度、共鸣腔体的合理运用所产生的空腔共振。

而朗诵艺术是指通过语言的朗读和表达技巧,将文字内容真实、生动地传达给观众的一种表演形式。

共鸣在朗诵中是指演员通过声音的共鸣传导,使文字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力度和色彩。

朗诵中的共鸣注重的是声音的共鸣传导和情感的融入。

二、共鸣的实现方式的异同在声乐演唱中,共鸣的实现主要依靠身体的共鸣腔体。

声乐演唱的共鸣主要有喉头共鸣、胸腔共鸣和颅腔共鸣三种方式。

喉头共鸣使发声更加清晰、准确,胸腔共鸣使声音更加饱满、厚实,颅腔共鸣则使声音更加明亮、富有穿透力。

声乐演唱中的共鸣需要艺术家在呼吸、声带振动、共鸣腔体扩张等方面进行合理控制和调节。

而在朗诵中,共鸣的实现主要依靠喉咙和胸腔的振动。

通过艺术家的发声技巧和调节,使声音得到合理的共鸣体现。

朗诵中的共鸣需要艺术家准确地把握声音的深度、节奏和力度,通过合理的呼吸和声腔的调节,使声音表达更加丰富、真实。

三、共鸣的作用的异同声乐演唱和朗诵艺术在共鸣的作用上也存在一些异同。

在声乐演唱中,共鸣的作用是丰富声音的音色和表现力,使声音更具共鸣效果。

共鸣对于声乐演唱的发声和演唱技巧至关重要,它能够使声音更加富有穿透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减轻声乐演唱者的声带负担,保护嗓子。

在朗诵艺术中,共鸣的作用是使语言更加动人、真实和感染力。

共鸣可以增加声音的音量和传导力,使朗诵更具震撼力和表现力。

艺术家通过正确的共鸣运用,可以在朗诵中表达出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内在感触,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

音乐和文学审美特征的比较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

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三、音乐长于抒情,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

文学的审美特征:1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

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

2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

3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3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10版2肖硕100300125。

写作中的文学风格与声音

写作中的文学风格与声音

写作中的文学风格与声音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

在写作中,文学风格和声音是两个重要的元素。

它们能够赋予作品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使读者陶醉于文字世界中。

本文将探讨文学风格和声音在写作中的作用和如何运用它们。

一、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采用的特定方式和技巧。

不同的文学风格能够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效果,比如庄严、幽默、激情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文学风格:1. 比喻与隐喻比喻和隐喻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类比和暗示来传达作者的感受和思想。

比如,用“月亮像一颗银色的明珠”来形容夜晚的美丽,用“心如荒漠,思绪如涓涓细流”来表达内心的孤寂和思考。

2. 描写与夸张描写是通过详细的叙述来使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

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和渲染,以达到强烈的表现效果。

例如,用“她是个花一般的女孩,美丽动人”来描绘一个女孩的美貌,或者用“我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向我倾斜”来夸张自己的困惑和压力。

3. 叙事与议论叙事是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议论则是通过对某一话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向读者传达作者的见解和态度。

通过合理运用叙事和议论,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深度。

二、声音声音是指作品中所展现的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通过声音,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个性和态度,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声音:1.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作者以自己的角度和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使用第一人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而第三人称则是指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通过客观的描写和观察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2. 语气和腔调语气和腔调是指作者在写作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情绪倾向。

它们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考方式。

比如,使用幽默的语气和轻松的腔调可以使作品更加有趣和活泼,而庄重的语气和严肃的腔调则可以使作品更加庄重和正经。

浅谈文学与音乐声乐的相互联系

浅谈文学与音乐声乐的相互联系

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

文学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表现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音乐时常能激发人们各种文学性的想象和灵感,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虽有局限,但还是常常用来作为音乐语言的解释与再创造,有时也会成为音乐形象表现的主题,如中国的《梁祝》故事被何战豪、陈钢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柴科夫斯基改写为同名的交响幻想曲。

两种艺术在创作手法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比如写意,白描手法等。

在二者的创作中都被广泛运用。

从而形成了同一艺术派系下的不同艺术形式。

究其原因,仍然是艺术的内涵,艺术的内涵决定了艺术的相通性也就是艺术的抽象性。

在抽象的艺术中,一切是一致的,这样就有了一致的创作手法。

而回到现实,艺术的创作手法就运用到艺术创作中,这样手法的外在形式随着不同的艺术而有了各自的外形,但本质上确是一致的。

音乐与文学的最完美的结合便是歌曲,歌曲吸纳了两种艺术的长处。

音乐本身表达情感和思想很抽象,但有很强的生动性。

文学表达情感和思想更清晰但生动性较差。

这样以音乐来渲染文学,以文学来解释音乐,就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而歌曲也就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

从我个人的理解,音乐应该以最大的程度渲染文学而文学要最好的解释音乐从而是二者达到艺术上的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只有这样才是优秀的歌曲,才是真正的艺术。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是一门综合艺术。

声乐与其他音乐艺术(钢琴、民乐、交响乐等)相比,在音乐艺术表现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应该从一个较高的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声音,以声音的变化为手段,传达美和情感,最终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声乐的真实意义所在。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元素于一体, 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最终反映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声音在音乐与文学中的异同摘要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对构成音乐和文学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种类的物质材料——声音进行了探讨,分析、比较了两者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的地位作用、属性归属、表现对象的确定程度、最终存在方式四方面的异同,进而达到对音乐与语言本体的片言理解。

关键词:音乐文学声音语言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切艺术都是有声音的。

声音作为艺术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艺术中都有表现,而且声音作为一种存在物,它承载着艺术更多的隐喻内涵。

作为理想的产物,艺术家在叙述或表现的时候,对象的理想性“只能在一种因素中被表述”,而“声音就是这种因素的名字”,于是“声音被听见”。

因此,就艺术而言,声音都是隐喻的。

不仅如此,除了这些由符号发出的声音以外,艺术家在创造作品的时候,为了增强其隐喻性,还会根据心灵需要,制造一些别有意义的声响,这些声响也都是某种隐喻的表现。

那么,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中有哪些异同呢?一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作用不同音乐、文学,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毫无瓜葛。

的确,它们是属于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各有各的形态、功能、规律价值等。

然而这些绝不是使两者永远平行发展而无交点的理由,科学与音乐尚且有不少共同之处,而同属艺术系统的文学则更有与音乐相比的资格。

其实,关于音乐与文学比较的论述,古今中外历史已久,人们早已习惯用文学的方式去解释和理解音乐,以致有些人甚至认为音乐是音响化的文学。

这种认识虽然有些偏激,但的确说明了音乐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血肉不分的联系,这一点无可厚非。

完全不必惊讶于这样的分析,由于共同的表达目的(情感),成就了他们并存的可能,更由于共同的表达媒介(声音),提供了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的依据。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人白居易以“嘈嘈”摹拟粗弦发声的厚重、喧响,以“切切”摹拟细弦的尖细、急促,以“嘈切”的交替来表现不同的音高、色彩的声音之对比变化。

这是以语言之声模仿乐器之声的名句。

在此声音成为两种艺术媒介的联结点。

音乐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声音作为物质的材料的,经过艺术创造的声音动态,使音乐产生无穷的魅力与独特的价值。

文学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形象化的语言作为客观媒介的,语言则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媒介都必须凭借声音,亦必须运用声音动态的表现力,没有声音,这两种艺术都将难以存在。

虽说声音是音乐和文学共同的媒介材料,但其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所占的分量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从它诞生之日直至今天,总是以音响标志着它的存在,无论原始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毫无例外。

如同绘画的色彩和线条、雕塑的造型与形状一般,音响是音乐唯一的物质表现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音响就代表了音乐本身,它就是“音乐的基本目的”。

削弱音响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决定性的作用,任意加入或夸大其它非决定因素,其结果只能导致这门艺术的毁灭。

纵然有人会以乐谱的可视性来作为反例,但毕竟读谱只能依靠内心听觉感受作品的美,这一感受过程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即使畅通无阻,却也早已失去了音乐原有的特质,并非音乐艺术的最终目的。

因此,音乐以音响作为感性材料是毫无疑问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声音自身之中。

而文学的语言从视觉上看表现为文字,此刻的文字是一种思维的代表符号,是作家内心的物化或外在形式,它不代表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含义和指向;而从听觉方面看,文学语言又具有可读性,其能发出声音的特性和音乐是相似的,但文学的声音绝对没有像声音在音乐艺术中那种独特的优越性。

诚如黑格尔所说,在诗里,声音被“降为心灵的一种单纯的标记”,“当作本身无价值无意义的符号来用”。

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或倾听朗读所获得的感性审美形象已远远超出了文字自身的符号性功能。

二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属性不同声音作为音乐和文学共同的媒介材料,不仅在各自艺术领域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其属性也是截然不同的。

声音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声音在音响角度呈现出的诸如高低、长短、强弱、明暗等物理属性。

人耳能听到的所有的声音,包括乐音、噪音、人声、物声都具备上述四种属性。

而社会属性则是指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使声音具有语义指向的、能在人类之间起到交流媒介作用的声音的属性。

而具有这种社会属性的声音只有、而且只能是人声。

音乐的声音从传统意义上理解似乎只包括或只表现乐音,而自然界中的各种噪音、动物鸣叫、物体所发出的声音、人声等,仿佛不在音乐范畴之列,然而放眼现代,这些声响早已被音乐家们运用到具体创作之中,并赋予其一定的含义使它变为音乐中的音响。

也就是说,音乐所用的声音涉及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而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具备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四种自然属性,因而声音的自然属性在音乐中成了发挥功能和构成音乐要素的主角。

比如,音高和音长的组合构成了在音乐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旋律;音长和音强的结合则构成了音乐赖以存在的节奏架构;而音色的变化再加之音程关系的不同则形成音乐艺术由此而丰富的和声。

其它的音乐表现要素诸如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的形成和变化均是由于声音物理的自然属性的变化。

由此看来,声音的自然属性在音乐中起主要或主导作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音乐自身最本质的属性,虽然由于人为的因素使音乐产生了诸如风格、地域等社会性因素,但毕竟这些社会性因素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而不像其自然属性一般是世界性的“绿色通行证”,即自然属性使音乐没有国界。

而在文学语言中起作用的不是声音的自然属性而是它的社会属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人们之所以能够互相明白和了解,是因为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因素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家”一词从其音响效果看可以有多种替代物,如英文的“home”、俄文的“goma”,法文的“maison”等等,但无论读音(属自然属性)如何变化,“家”所代表的“温馨的港湾”的含义却是没有区别的。

由此可见,声音的自然属性不是语言的决定性因素,温柔和善的低声细语和粗暴鲁莽的狂喊乱叫不会改变同一语言特指的含义,即使说话效果截然不同。

这一点更突出了语言中人为因素的重要性,这是声音的自然属性在语言领域无法改变和达到的。

三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表现对象的确定程度不同正是由于音乐中起决定作用的声音的自然属性才导致了音乐音响表现对象(主要是情感)的不确定性。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的“田园”与语言或现实中的田园是一回事吗?它就是指某某地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吗?那里有草地、花园、丛林、田舍、恋人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音乐音符是声音的载体,它自身并无意义,而音符组成的音乐作品之所以有意义、有指向性,不是因为声音的缘故,而是声音的媒介性质引发了受众的心理反映,所有的形象和意义,全然是联想、想象的结果,这种联想、想象因人、因地、因时而出现纷繁复杂的差异,这种差异便是音乐中声音表现对象的不确定性。

奥地利哲学家舒茨曾说过,“音乐中的意义无法证实或证伪”,“无论是一段音乐或一个音乐主题,都不具有语义的性质”。

而当人们非要用语言为音乐找到一定的“对应物”时,已经不是从音乐自身出发,而是赋予了音乐一定的人为功用性。

文学中的语言所表现的声音对象总能找到与之相称的“对应物”,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同一性或直接性。

如小说《祥林嫂》就是对“祥林嫂”这位女性形象命运的叙述,即使“祥林嫂”是位虚构的、在现实中可能身首异处的人,但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呈现在眼前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农家的劳作景象更是情趣万分,你会情不自禁地边欣赏边给身边的朋友描述,声音也会非常响亮、清爽。

其中的“无赖”一词所指虽然已经不是让人厌恶的泼皮,但他的特殊感情也已经淋漓尽致的表露无疑。

总之,文学语言所表现的对象是确定的、有指向性的,无论被谁感受或理解,总会与某种程度的对象相吻合,这一点是音乐艺术永远无法做到的。

四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方式不同声音和语言分别是音乐和文学的表达媒介,它们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中却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着,正是这种最终的存在方式,决定了音乐和文学各自的艺术本质。

音乐声音从其物理属性方面来说,其产生是外力作用于发音物体使其振动的结果,其传播则是依靠发音物体使周围空气产生振动的结果,它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象,它的存在没有积累,它的产生就意味着消亡,然而它却的的确确存在着,那么声音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在人的观念中!由于声音的展开方式体现了一种时间上的先后,而当人们在体验这种物理的时间过程时,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感受被激发,物理的声音随即变为观念的声音,这时的声音是在横向的时间推移中产生并延续的。

所谓声音的随生随灭是指物理性的消失,存在的却是音乐声音的本质。

我们知道无论多详尽的乐谱,也无法精确地记录事物运动的内在韵律,非常确切地记录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非常确切地体现人类感情性质与感情色彩的微妙差异。

要使乐谱潜藏的东西得到挖掘,使无法记录的东西得到弥补与丰富,全凭表演者的出色再创造。

可以说,经过表演家的成功再创造,音乐作品已经成为同时闪现着两者光芒的新客体。

这个客体既吸收了表演家主体的天才,主体亦在作品精神的诱发下,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于是主客体彼此的美互相交融,形成了一个具有新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与音乐相比,既然语言的可读性、文字的可视性并非文学真正的目的,那么作为文学媒介的语言到底以什么方式来体现和代表文学的本质呢?这得从语言的语义性、指向性说起。

正如前文所说,文学语言是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描述,它以文字的形式传达了许多显性、隐性的意义和内涵,这时文字担当了语义的载体,它自身虽然毫无意义,但由于语言内涵的对应性,便赋予了它体现文学本质的殊荣。

因此,从文字与语义的对应性上讲,文学语言是以一种纵向的空间存在方式来履行体现文学本质的重任的。

当然,这种存在更需要人的观念的参与,这一点与音乐没有区别。

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想象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心理活动,它逐步深入地贯穿于阅读的始终。

读者对艺术形象从“形”的感知,到“意”的把握,再到“神”的领悟都离不开想象的再创造。

由此可见,以语言建筑的文学形象只有通过读者的再创造想象活动,才能以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立体形象活在审美主体的心中,才能真正完成主客体共同塑造的过程,并为主体接受。

同时,欣赏主体在这种自由的再创造中,创造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在逐步深入欣赏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亦获得与作家共同创造的美感与愉悦。

通过对比发现,音乐与文学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区别。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差异,促成了两种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造就了诗乐合璧的多种形式,把百花争鸣的艺术园地装点得五彩缤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