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摘要:本文梳理了城市更新概念的起源、内涵与历程。

基于此开展对西安历史城区空间更新历程的梳理研究,发掘其共态拼贴的城市“容器”本质。

关键字:历史城区;城市更新;西安市1历史城区更新内涵梳理1.1城市更新概念的演变历程1.1.1城市更新的起源从城市出现开始,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就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贯穿于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

城市并非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生命特征的复杂系统。

在漫长且持续的更新中,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格局等不断发生变化。

关于现代城市更新的研究,则开始于16世纪工业革命,工业化对传统城市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各种城市问题集中出现,学界对城市更新的一系列探索。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针对被毁城市战后如何重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引发了城市更新运动。

1.1.2动态变化的城市更新内涵国内学者对于城市更新的内涵概念尚无统一的见解和定义。

1980年陈占祥首次提出“城市更新”的概念,强调城市的“新陈代谢”过程。

随后,吴良镛(1994)、张平宇(2004)、吴晨(2005)、于今(2007)分别提出了“有机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城市更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城市更新是采用综合手段来解决多种城市问题的途径。

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面临的问题社会背景有所差异,因此针对某一城市的更新实践也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但无论何时,城市更新都应致力于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物质空间等方面做出长远可持续的改善,更新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措施促使城市恢复活力,推动社会进步[1]。

1.1.3渐重保护的城市更新历程回顾我国建国后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结合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可以将城市更新的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2]。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65年),工业生产主导城市建设,城市更新重点是“充分利用,逐步改造,加强维修”;政治特殊时期(1966-1976年),政治斗争背景下城市更新走向错误的路线,“更新”实际上是对城市历史遗产的严重破坏;体制改革时期(1978-1989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的管控手段,进行城市更新与重建工作;经济转型时期(1990-2000年),市场经济主导城市改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城市更新过程简单粗糙;综合建设时期(2000年至今),城市更新仍然以城市物质环境改造为重点,逐步开始关注城市的文化内涵,“自下而上”的更新诉求开始显现。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城市规划

1996年9月10日至12日,第五届世界历史都市会议在西安召开,这是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有关历史名城的国际会议。来自五大洲39个国家51个城市52个代表团的167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安宣言》。这标志着西安古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积累了有益的经验。2002年2月6日,《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经市十二届人大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这标志着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进入全面保护新的阶段。
四、西安正确处理古城风貌保护和现代化城市建设辩证关系的思想与实践
早在《西安市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市委、市政府已经提出了西安保护古都风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任务。此后,在《西安市控制市区建筑高度的规定》(1986年10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西安城市规划管理办法》(1987年3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1987年5月16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等有关规定中,提出了保护历史名城的有关条款,并在城市建设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保护。
“经营城市就是创造城市的新价值……管理经营好城市,一是要科学规划,强化管理。二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合理划分事权。三是要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市各类资产。四是要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经营城市,也包括经营城市概念。一个有价值的城市概念,既是形象,也是无形资产。在经营城市中,我们始终喊响这样一个口号,就是‘中国西安,西部最佳。’”
八、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西安作为世界著名的古都,要统筹协调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老城区与新城区、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城市格局和各个时期的都城遗址、帝王陵墓、宫殿园林、古镇古街等典型历史文化遗存。重点保护好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等历史文化街区,周丰镐、汉长安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唐大明宫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加强对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要保护好西安事变旧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和文物,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关于西安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

关于西安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

一、概述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研究,探讨其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从而对西安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二、古代西安城市发展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筑造了西安古城的第一块城墙,奠定了西安作为古都的基础。

2. 汉代的长安城,因统一帝国而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扩大,建筑风格变化。

3. 隋唐时期,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大唐盛世时期的长安城建设和文化繁荣成为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巅峰。

三、中世纪至现代西安城市发展1. 西安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变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沉寂。

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弱。

2.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安经历了政治社会变革和城市建设的新起点。

城市规划逐渐进行,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3. 20世纪末以来,西安城市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断提升。

四、西安城市发展的特点与问题1. 历史文化传承:西安城市发展史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使用混乱问题,影响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3. 环境治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善。

五、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1.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发展中,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2. 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 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和环保的城市环境。

六、结论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但在城市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完整版)西安由来和形成

(完整版)西安由来和形成

西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西安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

现属副省级城市,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九区及蓝田、周至、户县、高陵四县。

55个街道办事处,120个乡,56个镇,3154个行政村,人口837万。

一、西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城西南沣河流域。

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其子武王后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统一华夏,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

丰镐两京隔河相望,镐京为西周王朝政治中心,丰京是祭祀宗庙场所,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前,这座京城一直被全国各地诸侯奉为"宗周"。

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陇南(今甘肃天水一带)的秦人崛起于关中盆地。

秦武公和秦穆公时,设立了西安附近最早的县--杜县(前687)。

这是西安地区行政区划的开始。

战国时代秦国先后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一带)和咸阳,今西安城区附近成为咸阳的郊区。

秦统一全国后,在今西安北郊建了许多著名的宫殿,如阿房宫、章台宫、兴乐宫、信宫等。

地方上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建制,设内史辖京畿各县(内史政区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

秦末楚汉相争,咸阳宫室被毁。

汉高帝七年(前200)建都长安(秦咸阳郊区一个乡聚的名称,在今西安西北郊渭河南岸)。

惠帝时构筑长安城墙,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城垣周长25.7公里。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Thank you!
总结四次规划
从西安第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城市总体规 划确定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发展 路线为“单中心一双中心一一体化”。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由单核演化向多核演化发展;外部空间演化 由星状化结构、点式演化,沿着“点一轴”发展模 式向串珠放射状、网络化结构均匀伸展,逐步趋向 区域一体化。
规模及基本布局
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
建成面向国际的中国西部航空枢纽,国内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 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确立辐射全国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枢纽地纽的需要,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战略, 加快公共交通的建设,构筑一个高效、快捷、一体化、人性化和可持 续发展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分工明 确、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建立以地铁和普通公交为主、快速公交 为辅助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公共交通体系。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红牛组
城市演变图
西安市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其城市的规划格局也遵循着古都的原貌而建设 围绕着古城而建,呈南北纵横状。
西安历次总体规划 1953--1972西安市总体规划
西安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沿袭古城轴线对称的 空间布局模式。1952开始的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 (1953--1972年)中,确立了城市中心区为商贸居住区, 东郊纺织城、西郊电子城、南郊文教区、北郊仓储区 的城市格局。确定了“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 主的工业城市”性质,为以后西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城市建设避开了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区,沿袭 了唐长安城棋盘路网和轴线对称的整体格局,在明城 范围内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布局的艺术特色。
主城区城市规模

“长安”“常安”!它是世界古都,也是历史建朝最多的城市!

“长安”“常安”!它是世界古都,也是历史建朝最多的城市!

“长安”“常安”!它是世界古都,也是历史建朝最多的城市!本文导读:西安,古称长安、京兆。

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一大城市,同时更是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重要的制造基地。

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更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环绕(渭、泾、沣、涝、潏(jué)、滈(hào)、浐(chǎn)、灞(bà)、自然景观优美。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明成,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城垣西安城墙】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也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

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而成。

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

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

其次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

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左右,农业人口37.3万左右),暂住人口105万左右。

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31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73.6万左右,农业人口36.4万左右),暂住人口为120万左右。

新生1949年到1966年的西安城市建设

新生1949年到1966年的西安城市建设

EXPERIENCE区域治理新生:1949年到1966年的西安城市建设西北民族大学 林逸杰摘要:1949年5月20日,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从1949年到1966年是西安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期,通过这17年的建设,西安实现了由一个单纯的消费城市向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转变。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西安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试图通过发掘史料,选取这一时期西安城市建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居民住宅、城市绿化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对其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进行梳理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十七年时期;西安;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3-0017-0002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的历史阶段,在国史研究中被称作“十七年时期”。

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研究相比于其他阶段,具有时间距离短、史料保存相对完整、来源渠道较多的优势,故研究领域也可以适当拓宽。

今天我们对西安此阶段的部分城建史料进行整理,一方面可以从中发掘一些长期以来未被重点关注的史料,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上有价值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从而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十七年时期西安城市定位1949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和西北军区于同年夏季陆续迁入西安。

1950年1月统一领导西北五省一市地方工作的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成立,同时将西安作为大区直辖市。

此后,除西北军区与第一野战军合并迁往兰州外,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留驻西安。

1954年按照中央关于调整大区行政区划的决定,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改名为西北行政委员会)撤销。

四年以后即1958年,又重新在西安设立了西北经济协作区,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任主任,196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再次在西安设立。

此后,这一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在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7项选址西安进行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榜首。

西安的历史兴衰

西安的历史兴衰

西安的历史兴衰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献帝6年)、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八区及长安、蓝田、周至、户县、高陵五县。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早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半坡原始居民就曾在此安家乐业。

公元前约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并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2024年度西安这座城优秀ppt课件

2024年度西安这座城优秀ppt课件
布局特点
以古城墙为核心,形成“一城、 两轴、多片区”的空间布局,注 重功能分区与交通疏导,彰显古 都风貌与现代气息的融合。
9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交通设施
完善城市道路网,建设地 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提 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缓 解交通拥堵。
2024/2/3
市政设施
加强供水、供电、供气、 供热等市政设施建设,保 障城市正常运转和居民生 活需求。
32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2024/2/3
33
2024/2/3
03
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
展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成果,包括技术转
让、产学研合作、孵化器等,以及这些成果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
贡献。
24
航空航天领域突破和贡献
2024/2/3
航空航天产业概述
介绍西安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产业基础、发展历程和现状。
重点企业及项目
列举西安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包括飞机制 造、发动机研发、航空电子等,突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 场地位。
2024/2/3
西安鼓乐
流传于西安地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 “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展现了 古代音乐的魅力。
民间手工艺
剪纸、泥塑、陶哨等民间手工艺,传 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
7
02
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
2024/2/3
8
城市规划理念及布局特点
2024/2/3
理念
以人为本,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 生态保护,打造宜居、宜业、宜 游的现代化城市。
物资料。
2024/2/3
14
大雁塔、小雁塔等著名佛教建筑
2024/2/3

西安都市圈演变历程分析

西安都市圈演变历程分析

西安都市圈演变历程分析摘要:西部大开发十年间,关中地区城市迅速发展,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种异质空间在相邻条件下相互作用,即以“流”的形式表现为各种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促进了西安都市圈的形成。

鉴于目前文献中关于西安都市圈经济空间演变历程阶段性划分尚不明晰,本文运用熵测度指数和Esteban-Ray指数定量分析西安都市圈经济空间集聚、扩散和极化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西安都市圈;熵测度指数;Esteban-Ray指数都市圈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它是一个经济圈,根据核心—边缘理论,都市圈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包括离散阶段→极化(集聚)阶段→扩散阶段→成熟(均衡)阶段。

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功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关中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动力,当前西安都市圈处于加速极化过程,主要表现为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西安都市圈核心和边缘的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伴随着空间扩散和集聚,区域内以各地级市为核心呈现出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趋势,次级核心区域正逐步形成。

一、都市圈形成的现实条件1.从经济发展指标来看,西安已经具备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实力。

2011年,西安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64.21亿元,与5个重要城市(铜川、咸阳、宝鸡、渭南、杨凌示范区)持平,总人口达到791.83万人,占4个重要城市总人口之和的1/2以上,非农业人口占到67.12%,具备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实力。

2.从产业发展格局来看,当前西安都市圈正处于工业转移的活跃期,西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为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准,西安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必须加快重组与转型,而最为有效的就是产业空间的合理再分布,目前,西安和咸阳周边的郊县成为现阶段西安和咸阳工业转移的集中承接地。

西安与周边市县正逐步形成各有分工、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格局。

3.从人文地缘渊源来看,关中五城市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从古到今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西安建设发言稿

西安建设发言稿

西安建设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站在这里,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激动,因为今天我有幸为大家介绍西安市的建设情况。

首先,我想简单回顾一下西安的历史。

作为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

同时,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也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交通中心。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

在党中央、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建设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安市委、市政府立足于长远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近年来,西安市实施了多项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是交通建设。

西安市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城市内部打通了一批交通控制节点,改善了交通拥堵状况,提高了交通效率。

同时,西安也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快了轨道交通建设,提升西安的综合交通能力。

其次是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

西安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市政府还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再次是城市建筑和文化保护。

西安作为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市政府注重保护和利用这些遗产,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

同时,西安市还加强了对现代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标性的建筑,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风貌。

二、经济建设与发展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在经济建设方面,西安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是产业发展。

西安市坚决贯彻党的科技创新思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
地理位置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位于关中平原 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
03
经济发展
近年来,西安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新
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城市空间
结构的演进提供了强劲动力。
城市空间结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关系,包括 居住、商业、工业、交通、绿地等各个要素。
地域文化塑造
关中平原的地域文化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传 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的都市文化相互交融。
城市化驱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传统 的中心辐射型向多中心、网络化方向演进。
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加强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 过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促进多中心发展
推动城市多中心发展,降低 中心城区的压力,实现城市 功能的均衡布局。
提升交通网络效率
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 通运营效率,促进城市空间 的高效利用。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
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城市规 划,加强对绿地、水体等自 然资源的保护,营造宜居的 城市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化历史文化影响研究
量化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 进
探索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 略
开展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 发展关系…
进一步挖掘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其对 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深层影响。
运用大数据、GIS等先进技术,量化分析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规律与趋势。
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经验,探索适用 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西安城市建设史ppt

西安城市建设史ppt

明晰。
基础设施
汉朝时期,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得 到大规模建设和完善,包括排水 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等, 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
量。唐朝Βιβλιοθήκη 期总结词鼎盛期,唐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繁华的城市之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布局
唐朝时期,唐长安城成为国际大都市 ,城市规模空前,城市布局以皇宫、 官署、商业区和居民区为主,功能齐 全。
西安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 化,使得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安的城市布局以钟楼为中心,呈棋盘状 分布,街道横平竖直,空间结构清晰,有 利于城市规划和交通组织。
生态环境优美
传统与现代融合
西安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绿化和环境保护, 拥有大雁塔、兴庆宫等大型公园和绿地, 城市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西安城市建设史
• 引言 • 西安古代城市建设史 • 西安近代城市建设史 • 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史 • 西安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其城市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 展历程。本主题将探讨西安城市建设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对西安城市建设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古都 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西安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等,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发展
文化古迹保护与旅游发展
近年来,西安注重文化古迹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开发,通过 修缮和改造历史建筑、建设博物馆和旅游设施等措施,提 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逐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00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34.15亿元,是1978年的20.5倍,年均递增5.3%。

粮食总产量189.1万吨,年均增长1.7%;蔬菜总产量204.3万吨,年均增长5.7%;水果总产量60.51万吨,年均增长10.5%;猪肉、奶类、蛋类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6.4%、12.7%、12.4%和12.9%(见图2)。

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所取代。

2007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74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252个,带动农户40多万户。

以“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68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1.8%。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达8.55亿元,是2003年的3.6倍,是1978年的78.6倍。

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重化工业特征明显。

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3.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6.60亿元,年均增速12.8%,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见图3)。

特别是1996年以来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位数。

轻重工业产值比由45.6∶54.4调整为37.0∶63.0。

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80.12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6%。

大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

1978年底,全市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家。

到2007年,大中型企业达165家,30年净增85家。

2007年,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3%、80.1%和85.0%;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6家。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西安城墙-历史背景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

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

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

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

”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

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

改筑时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

元代时西安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

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西安城墙-城墙修建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

西安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961年西安城墙被列入国家重建文物保护单位后,迎来了重整旗鼓的东风。

1983年,市政府结合市政建设整体规划,投资1000万元,开始营建环城公园。

如今,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得以完善,敌台和垛口逐步恢复。

黑河水经曲江池和兴东湖,引入护城河,像一条银链围绕着城墙。

护城河两岸植树后形成环城林带。

花坛、草坪遍布城墙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城市街道和里坊设计上也体现了天人 合一的建设思想。长安有南北大街11条、
隋唐长安城的破坏
唐末长安城彻底毁废是各种因素作用的 结果。就毁城的群体而言,黄巢起义军是 导火线,藩镇兵是彻底毁掉长安城的元凶, 城市居民自毁家园也在起作用。按长安城 建筑毁废主次考察,各路势力以毁坏大明 宫为主,兼及太极宫、官署、民舍、市店 等,对长安城实施了全方位的破坏,最终 摧毁了李唐王朝施政之根基。长安城地处 关中平原,历经千年沧桑,土地载负过重,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失调。
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
• 1、旧城和新城脱开类型(新旧分制类型) • 2、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类型 • 3、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类型 • 4、缩小旧城类型 • 5、拓展旧城类型 • 6、因袭旧城改造更新类型
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
个人感想
纵观西安市几千年来城市建设历程,我 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西安市在各个时期 的繁荣程度都不相同。在汉唐时期,西安 作为这两大强盛王朝的国都而成为享誉中 外的国际大都市,其鼎盛时期人口数达百 万。然而,当这两个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甚 至毁灭之时,身为国都的西安也将难逃厄 运,也将会随着王朝的覆灭而遭到灭顶之 灾,人口流失,城市建筑毁于战火。而且。 在中国几千年来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中国 的起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次起 义,当起义者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进入旧
大明宫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
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 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 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 积约3.2平方公里。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 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
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
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 “北衙”。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 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
• 西安的城建史发端于西周之丰京。据《史 记·周本纪》记载, 周之先人弃(即后稷) 始封 于邰, 而后公刘徙豳, 古公 父再徙于岐下, 文王(西伯)“伐崇侯虎。而作丰邑, 自岐下
秦汉长安
咸阳邻近西安, 两市仅隔一渭水, 经济文 化自古联系紧密, 故今人习惯上也将其视为 西安建都史的一个部分。 秦咸阳城是战国 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 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 咸阳,商鞅首先在城内营筑冀阙,以后历代 秦王又增建了许多宫殿。秦始皇统一全国的 过程中,吸收了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模式, 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了皇宫。 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宫殿群之间,就象是银河 亘空,十分壮观。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
感谢您的聆 听
共同学习相互提高

西安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
西安市的建设历程解析
姓名:谢孔场 学号:1110210140 班级专业:城市规划1101 讲诉线索:以中国的历史朝代更迭为线索 讲诉中国古都西安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建设 特点与各个时期西安市的 城市更新模式, 重点介绍隋唐时的西安城市建设及建筑
• 后秦被灭,西汉建立。
• 汉长安城,处在秦都咸阳渭河南岸的长安、 阴乡和建章乡的地方。这里本属秦咸阳的 一部分,是“诸庙、章台及上林”的所在 地。汉初,除过利用秦的宫殿,或稍加修 缮改造,或重新改建,但一律都更换了名 称。而在随后的时间里,不断的扩大、添 建,并且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着大汉的风貌, 使之成为同罗马齐名的国际性大都会。
宋元时期长安
西北重镇的长安, 仍一直为赵宋君臣所 重视。所以在北宋经济继续发展过程中, 长 安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也在唐末五代残 破凋敝的废墟上有所恢复。 在城垣规模上, 唐长安城包括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 分, 而宋城只利用了唐代的皇城加以改建。 据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勘查实测, 唐长安全城 的总面积为84 平方公里, 而皇城的面积只有 约5 . 2平方公里, 说明改建后的宋长安城, 还 不及唐城的16 分之1。北宋以后, 关中为金
明清时期长安
明清时期的西安系以唐长安城之皇城 为基础改造而成的。明太祖洪武二年,进 军奉元路,即改安西为西安府。从此,出 现了西安这个地名。洪武七年开始修建西 安城桓,将唐时“新城”向东、向北加以扩展。 扩建后西安城周长达11.9公里,辟有四座城 门,城门均建有城楼。清代在城东北隅加 建满城,置八旗驻军营房,以为军事指挥 中心。清时甘陕总督,陕西巡抚均治西安。 因此西安不仅是陕西省的省会,而且又是
目录
• 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 西安的建城史 • 秦汉三国时期长安 • 隋唐时期长安 • 宋元时期的长安 • 明清时期的长安 • 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
城市更新战略 • 个人感想
西安的建城史
• 西安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也是世界四大古 都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 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 立部落。
带回的佛像,舍利和
梵文经典,在慈恩寺
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 180尺的五层砖塔,后 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 建为七层。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 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 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的荐
福寺内,是一座典型的密檐 式佛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 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 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 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 “雁塔晨钟”也是清代关中 八景之一。小雁塔虽不及大 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 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 别有一番韵味。
隋唐长安
隋朝 • 都城——大兴城
唐朝 • 建筑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都城—— 长安、宫殿——大明宫
五代十国 • 继承唐朝传统,很少有建筑创新。
• 隋大兴城
•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 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 另建一座新城。
• 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隋代建筑家)的主持下, 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 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 隋炀帝继位后,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水路连接大兴城和中原东 部。 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 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隋朝灭亡后,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
隋大兴城总 体上是中轴对称 的格局,设计时 参考了邺城和汉 魏洛阳城的布局。 根据所在地分为 六条岗地的特点, 安排了功能不同 的建筑。此外, 在城市的边缘规 划了园林区,既 可美化环境,又 可成为民众的游 览场所,是中国 古代城市史上的 一大创举。
• 唐长安城
• 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
汉长安
汉长安城镇空间结构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以权
力中心结构为主导的格局,并具有伴随城镇建设 的动态发展的布局特色。在城镇空间形态上打破 了井田制观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非 “择中立宫”“左祖右社”格局。与传统格局有 所不同,反映了城镇建设强烈的自然观及不拘传 统的革新观念。
• 三国至魏晋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民族 的迁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为在北方 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 城市的崛起。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一线, 曾是全国城市体系的轴心地带,在三国至 南北朝时期,成为军事争夺的主要战场, 受创最重,大量人口逃离,昔日都市繁华 的景象变成一座座城市的废墟。长安城里 最荒凉的时候甚至“户不盈百”,只相当 于西汉时期正常情况下一个里的人口数目。
唐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宫城所组成。城垣规
模宏大,建筑雄伟。根据考古发掘,外郭城为长方形, 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 (遗址位于西安市城区,比现存明代西安城大7倍多)。 唐时长安城人口10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 多的城市。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其规模对临近国家 的都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长安城三大太极宫、 大明宫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内北部正中、城东北和东 部。皇城、太极宫的左右和南面,分布着以纵横25条 街道划分的里坊区和东、西两市。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 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等组成的南北 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 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 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
恩寺塔,唐高宗永徽 三年(公元652年)玄 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大明宫
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 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乾宁三年(公元 896年)此宫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 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宫城共11个城门, 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 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 殿建筑群之一。
唐长安“天人合一”的城市建设主导思想
唐代国都长安城的建设充满了天人合 一的文化精髓。唐长安城位于龙首川一带, 这里三面临水,南浸终南子午谷,北踞渭 水,东临灞水,西面是隆起的龙首塬,其 间六条高岗此起彼伏,自东南向西北延伸; “八水”环绕城外,“五渠”流经城内,构成了 唐代长安城市的基本地貌和附着其间的浓 郁王朝地理思想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