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第9课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三、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2背景性资料。
苏轼被贬黄州。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事、复习巩固“赋”的文体知识。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成语,极富哲理的语言。
能力目标:1.体会文中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3.学习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习苏轼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2.苏轼的人生感悟和思想体系。
三、教学难点苏轼的思想体系。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咱们以前学习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学生齐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诗情、画意、理趣三者兼备。
头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写景,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景评论,末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抒发自己的哲学感悟。
谁能用八个字把这首诗反映的哲理给表达出来呢?(学生回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融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的精美散文,感受他豁达的情怀,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介绍(学生回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教师补充,激发学生兴趣)古时候车前的横木叫“轼”,登轼而望,可以高瞻远瞩,所以字子瞻。
但轼这东西又暴露于车前,是极易受到损伤的,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初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就有警示儿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之意,谁料东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屡屡遭嫉。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
各方面成就斐然。
三、文体介绍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即以铺张渲染为手法来写景叙事或抒情说理的一种文体。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学习目标①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②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③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3、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赋”与《赤壁赋》的知识赋,始于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指赋中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汉代有名的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瞻的,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饰,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声律的限制,挥洒自如,具有灵活性,叫做文赋。
苏轼的这篇《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一体,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
二、字词句梳理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三、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抽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本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通过研读来体悟作者儒释道的复杂思想。
3、学习苏轼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导入设计:大家都吃过一道很著名的菜“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时研制的,在被贬黄州期间他还写下了《猪肉颂》教大家怎么来制作“东坡肉”。
在惠州的时候他写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吃货东坡”;第三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豪放东坡”,东坡在你的眼里是个怎样的人呢?教学过程:一、苏东坡简介: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四大书法家”。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对苏东坡这样描述:“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为什么苏东坡会让人觉得“亲切而温暖”呢?什么人会让你感觉“亲切而温暖”?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才会让你觉得亲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东坡怎么在《赤壁赋》中体现的他的“温暖而亲切”的?二、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三、细读文本:(一)1、第一段“乐在何处”明确:良辰:七月既望美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概括: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赋”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
【教学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2、苏东坡赋的风格【教学难点】与《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品评阅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我们今天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苏轼在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对新法牢骚,表示过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被投入大狱。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
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3单元的第2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
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
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
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
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
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
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
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三、设计思想《赤壁赋》作为一经典美文不论在语言文字还是在思想文化上对后代散文都颇具影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赤壁赋》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散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作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 所以,学生对此的熟悉,也是学习本文的一种优势。
另外,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只要教师导之以法,他们就可能深入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探究苏轼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二、教学设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适当地利用投影等设备,增加课堂授课容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本学习具体可分三步:一是掌握《赤壁赋》的基础知识,背诵全文;二是探讨文本所体现的苏轼的思想;三是借助其他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发展轨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4.学习理解本文所体现的“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5.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比较分析,适当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其豁达乐观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2.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
五、教学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巧妙设计导语,引起学习兴趣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余秋雨先生为什么要这么说苏轼和黄州的关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苏轼,解读这段历史。
(二)进行阅读训练,引导文本探究1.学生朗读课文,辨读字音词语(1)补充注释未涉及的生字新词。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2.掌握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赤壁赋》中的运用;3.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语言,对《赤壁赋》进行分析和解读。
能力目标1.通过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阅读方法;3.提高分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和虚构情节;2.掌握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3.能够识别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赤壁赋》中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和时代特色;2.理解文言文中抽象理念的表达方式;3.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赤壁赋》的评析和赏析。
3. 教学过程预习(10分钟)先让学生阅读《赤壁赋》,了解故事背景。
导入(10分钟)1.用简短的语言引入《赤壁赋》;2.告诉学生《赤壁赋》写的是哪场战役;3.介绍写作背景,笔者的境遇和心情;4.引领学生感知《赤壁赋》的艺术审美和批评精神。
传授(20分钟)1.分析《赤壁赋》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解释笔者抒发的民族保卫情感;2.解读《赤壁赋》中诗意的构造与形象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学批评,培养学生在文学领域的综合素质。
练习(30分钟)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赤壁赋》的诗意、文学批评和学术价值方面进行深入探讨;2.挑选代表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分享;3.老师在旁引导,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评析,加深对《赤壁赋》的理解。
总结(10分钟)1.收集整理学生的讨论,梳理思路;2.对《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简短总结。
3.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启示,激发学习兴趣。
4. 总结与反思本课程着重对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赤壁赋》进行了详细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化、艺术背景,提升了学生在文学领域的批判性分析、综合性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一、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赋的风格。
2、掌握课文大意,把握主客间问答的内涵,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轼排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第二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水。
”自古文人墨客就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文人登山临水,寄情山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山水传递给我们,留下许多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何为赋?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苏轼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辞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景物描写景物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感情真挚朴实。
(三)作者简介: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
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
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
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
写作背景: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黄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黄州的赤壁并非周瑜破曹的湖北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天夜游赤壁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2)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1)体验作者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3)【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以学案导学模式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立新,创境导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同学们熟悉这句话吗?谁大醉了?“此篇”指什么作品?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你知道吗?齐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佳作《赤壁赋》,再次感悟这一伟人留给我们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同学们能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吗?(检查对资料的收集情况)(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某某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某某画派。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知识点概述
《赤壁赋》是我国唐朝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属于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此文主要通过对于赤壁之战的描述来阐发作者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悟和生命意蕴。
教学目标
1.了解《赤壁赋》的作者、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掌握《赤壁赋》文本的结构和主题;
3.学会分析《赤壁赋》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
4.提高学生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
教学内容
范围
2.3.7《赤壁赋》
时间分配
2个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讲解,介绍《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本主题,启发学生对于这篇古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体验阅读
请学生阅读《赤壁赋》,建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画出借古喻今,明确文中表达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语言技巧识别
请学生在学习完《赤壁赋》之后,再次阅读文本,找出句子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描写、比喻等,然后请学生分析这些语言技巧的作用。
第四步:语言运用
请学生通过仿写的方式,运用《赤壁赋》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文章,发挥对于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表达能力。
第五步:评价
对于学生的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于课程进行反思和调整。
总结
本次教学主要通过对于《赤壁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和素养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泉州第五中学【学习目标】1、从“月”这一主要意象入手,体悟主客问答中的情理内涵。
2、探究苏子“泛舟”这一事件,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培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情理内涵,体味苏子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学习课时】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学习导入,进入情境苏子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人生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屈原那样“投江自尽”,而是在困境中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旷达乐观战胜苦难,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赋》。
苏子曾说自己的文章犹如天上之云、地上之水,一日千里,滔滔不绝。
要准确把握苏文的文脉,确有难度。
(出示幻灯: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自评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现在,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走进苏子。
二、问题生成,了解学情提出学生预习时存在的疑难问题。
1.第一段为何花费较多笔墨写景?2.第二段具体写出歌词,有什么作用?3.若“客”是因人生短促,渺小无常而悲,那么“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所共适”这段话,是如何起到劝慰客的作用,并使之由悲转喜的?4.苏子说“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人无尽?5.文中的苏子乐观旷达,但当时他被贬黄州,政治失意,他何以能开导悲观的客?他是否也有困境中的悲凉感?6.既然苏子就是作者自己,为什么不用吾或余,而要以第三人称简称自己为苏子,这样称有何用意?7.苏子宽慰友人,是否也宽慰自己,而客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是,为何不点明来历?三、互动揣摩,合作探究1.朗读第一段,解读写作背景★文章第一句写了什么?明确:表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深层:蕴含诗人所抒之情,所明之理。
★对于苏子而言,“壬戌之秋”这个时间节点,经历了什么?明确:经历——45岁,乌台诗案,遭贬黄州,开垦东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事、复习巩固“赋”的文体知识。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成语,极富哲理的语言。
能力目标:1.体会文中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3.学习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习苏轼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2.苏轼的人生感悟和思想体系。
三、教学难点苏轼的思想体系。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咱们以前学习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学生齐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诗情、画意、理趣三者兼备。
头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写景,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景评论,末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抒发自己的哲学感悟。
谁能用八个字把这首诗反映的哲理给表达出来呢?(学生回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融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的精美散文,感受他豁达的情怀,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介绍(学生回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教师补充,激发学生兴趣)古时候车前的横木叫“轼”,登轼而望,可以高瞻远瞩,所以字子瞻。
但轼这东西又暴露于车前,是极易受到损伤的,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初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就有警示儿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之意,谁料东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屡屡遭嫉。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
各方面成就斐然。
三、文体介绍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即以铺张渲染为手法来写景叙事或抒情说理的一种文体。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
在这篇赋里,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咱们可以把主客都看做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客的观点和感情是作者日常的感受和烦恼,而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的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简而言之,也就是思想矛盾的苏轼一个自我安慰的过程。
四、写作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乌台诗案”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个名叫王硅的官员对神宗皇帝说:“苏东坡对皇帝有二心。
”皇帝问:“何以见得?”他说:“苏东坡有一首写桧树的诗,中间有蜇龙二字。
”皇帝不解说:“人家写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他说:“写到了龙还不是说皇上您嘛。
”皇帝倒还头脑清醒,反驳道:“未必,人家诸葛亮还叫卧龙呢?”正是在这么一群文化群小的攻击下,苏东坡成了罪孽的化身。
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
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
他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做了最精彩的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
五、课文赏析1.检查预习。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壬戌(rén) 嫠妇(lí) 愀然(qiǎo)舳舻(zhú)(lú) 旌旗(jīnɡ) 酾酒(shī)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麋鹿 (mí) 樽(páo) 蜉蝣(fú)(yóu)(二)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向西)(2)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4)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东下)(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砍柴)(6)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7)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8)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9)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10)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12)哀吾生之须臾(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三)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西班牙一种人与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4)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貌美的女子。
(四)文言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译文: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译文: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译文:我们又羡慕什么呢!(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译文:然而如今在哪里呢?(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译文: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2.学生齐背第一段。
总结:本段描写赤壁夜游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问:本段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乐。
问:作者为何而乐?明确:因为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问: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诗情画意的境界呢?从本段中找出原句来。
学生齐声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教师总结:的确,本段中,苏子泛舟赤壁之上,头顶一轮皓月,船下万顷碧波,月光如烟似雾,清风徐徐吹拂,扁舟如苇叶一般,任意左右东西,作者乘风飘逸,仿佛羽化登仙。
真是如梦似幻,让人流连忘返。
问:本段中有一个拟人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
学生答:“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找同学品味这句话。
明确:“徘徊”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在苏子的千呼万唤之下缓慢升起的情景,又好像留恋人间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
这种意境正如卞之琳的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学生齐背第二段。
总结: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本段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兴尽悲来,乐极生悲。
问:作者悲从何来?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1)政治失意(美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比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里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实是在说自己的高远理想,对圣君贤臣、美政的期盼,不是越来越虚无缥缈了吗?)(2)箫声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音乐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语言。
可以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欢喜让人愁。
咱们以前也学习过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齐背第三段。
总结: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问:请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本段的感情基调。
学生答:愀然,也就是忧愁凄怆的样子。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触景生情,想到英雄人物曹操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何况我们这些渔夫樵父呢?正如《红楼梦》里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其实咱们以前学过很多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请举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人生短暂,韶华易逝。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中国文人心中永恒的心结。
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天地阔远而个人渺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学生齐背第四段。
总结:抛开个人悲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问:作者是怎样由第三段的忧愁凄怆走向本段的豁达开朗呢?(学生思考)明确:他想到了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其实也就是哲学讲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从运动的观点来看:大至宇宙天体、星球,小到分子、原子,时时刻刻都在运动。
所以哲学家说: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毛泽东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那么从静止的观点来看,虽然一江春水总是向东流,但黄河还是黄河,长江还是长江,月亮虽有阴晴圆缺,但还是那个月亮。
正如一首歌中唱道: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对于人类来说,如果从运动的角度来看,人都有生老病死,人的个体生命对整个宇宙来说是短暂的。
如果从静止的角度来看,伟大的人物却可以永垂不朽,正如诗人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而整个人类社会,又像愚公所说,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既然从静止的角度来看,物与我都是永恒的,那么我们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又何必为人生无常、时光短暂、韶华易逝而感伤呢?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辨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如过眼烟云,不必强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苏轼又为我们提出了一对哲学命题:取与不取。
功名利禄那些东西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必强求,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自然万物可以为我享用,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这些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正所谓: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物。
同时,这里也反映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
学生齐背第五段。
总结: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睡。
问:本段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乐。
如果说第一段的乐是一种浅层次生理上的乐,那么本段中的乐则是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后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灵魂对话后的心灵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