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学案 (4)(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d3291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f.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五)熟读课文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066796767f5acfa1c7cdec.png)
《诫子书》【教材分析】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学习内容】教材:《诫子书》【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学习过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后世称诸葛武侯。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
(板书:诸葛亮;幻灯显示诸葛亮画像)。
谁来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呢?(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幻灯显示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字孔明,号卧龙。
]我们既然知道了诸葛亮的许多故事,有谁还知道他写过哪些文章呢?(《出师表》、《诫子书》……)(板书课题:诫子书。
释题: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介绍:《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
幻灯显示《诫子书》全文)二、朗读课文,标出疑难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字音,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夫淫慢励精险躁遂穷庐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3.朗读展示,评价提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反复朗读,疏通文意1.解题:诫子书答案示例:诫:告诫,劝勉。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单元 第15课 诫子书学案 诫子书 学案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单元 第15课 诫子书学案 诫子书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17d6824a7302768f99396a.png)
诫子书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背诵和理解文中的警句名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澹泊()()淫慢()励精()险躁()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2、查找有关诸葛亮名言诗句,明确所蕴含的意义。
3、了解文章的有关背景。
二、自主学习:(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方法链接: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④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然则/ 何时而乐耶(二)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你能熟记上面的句子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吗?试试看!(四)背诵并默写课文,三、合作探究1.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2.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28bc7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c.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身养性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用《诫子书》中的道理。
-文学鉴赏方面,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对偶,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在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方面,通过讲述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代家风家训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入理解我国古代优秀家风家训,培养传统美德。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联系实际生活,学会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对其子的教诲,强调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诸葛亮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优秀的品格和领导才能。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672adf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2.png)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文教学所带来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诫子书》作为一篇古文,其句式和词汇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一些特殊句式的把握。因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对比、图解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句式结构和用词特点。
3. 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通过诸葛亮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5. 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的了解,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诸葛亮生活的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需要通过补充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 名言警句的深层含义: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人生哲理,需要教师引导讨论,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 思想价值的内化:将诸葛亮的教育思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念,这是一项挑战,需要教师通过案例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其次,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有些迷茫,可能是因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的成果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思考。但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对《诫子书》教诲的理解。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0ffa41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0d.png)
-语言特点:分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的对偶结构,以及它如何使句子更加韵律和谐,增强语势。
-生字词学习:以“谦”字为例,讲解其在文中的含义(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不少有关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好想法。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静”与“俭”这两个重点概念。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忙碌和物质丰富的今天,做到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节俭。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解,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或情境来帮助学生具体化这些概念。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知道对偶、排比是什么,但不知道如何在写作中恰当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实例生字词的记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记忆游戏或者通过故事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通过造句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运用能力。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针对学生们的疑问,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6c602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3.png)
(3)文言文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举例:指导学生正确断句,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提高朗读效果。
(4)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举例:介绍诸葛亮生平,让学生了解其在动荡年代仍能坚守信仰、教诲子女的家国情怀。
(5)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诸葛亮教诲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教诲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峻、嚼、辩、躁等;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
(3)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文言文的一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诫子书》中的教诲”这一主题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同学们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见解。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课后,我收到一些同学的反馈,表示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问。为了确保同学们能够真正消化吸收课堂内容,我将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ae975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0.png)
15.诫子书素养目标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课文,领会作者观点,汲取精神养分。
第1课时◎重点: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经常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即提出“联吴抗曹”策略,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后,拜他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曹魏,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
诸葛亮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着自己的子孙。
他“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情境预设营造良好家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傅雷家书》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感受他的高风亮节,聆听他对子孙的谆谆教诲吧!【预习导学】【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在后世极受尊崇,成为后世的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1.重点字音。
夫.()君子之行淫.()慢则不能励精遂.()成枯.()落险躁.()则不能治性拓展:文中“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与“”中的“夫”读音相同,表示感叹。
它的另一个字音读“”,组词为“”。
2.重点词语。
(1)淡泊:(2)明志:(3)致远:(4)淫慢:(5)励精:(6)险躁:(7)治性:(8)驰:(9.)枯落:(10)穷庐:3.填空。
第15课《诫子书》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3bb495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a.png)
一、教学内容
第15课《诫子书》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诫子书》全文诵读与解析,重点词汇、句式学习,作者诸葛亮生平介绍及其思想教育意义探讨。具体内容包括:
1.《诫子书》全文诵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教育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式和词汇。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诫子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静以修身”。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的句式表达现代观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诸葛亮给儿子的信,教导他如何修身养性、勤俭节约。这些观念是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具有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诫子书》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诸葛亮的教育观念,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道理。
6.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本次教学,我认识到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总结每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005d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8.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
【板书:静】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de5e4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7.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e78d4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e.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道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生活中践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家书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首先,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点,需要我在教学中更加细致地解释和引导。通过对比古今语言,我发现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实际意义。
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我注意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念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将这一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然而,如何内化这些价值观,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仍是一个需要我继续探索的问题。
举例:
-在解释古代家书文化时,可以通过对比现代通讯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家书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文言文句式的难点,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解释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在价值观内化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实际案例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课文中的价值观。
-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提供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强调了修身养性、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这些观念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例子。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节俭来培养品德。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6c573a2e3f5727a5e962d5.png)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从写作手法来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八)五拓展延伸。关于淡泊立志惜时的古今名言。
A、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诫子书》教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技
能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2、结合文章的注解、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文言知识,正确翻译课文
3、弄清文章的层次,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小组合作交流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理解“俭以养德”与“静”,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5、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和对比的 写法
(2)“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板
书
设
计
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C、惜时: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内心平静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第15课《诫子书》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0ec2f3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6.png)
诫子书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1、探究式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
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诸葛亮,27岁前,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后,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
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
然而,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
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
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 《诫子书》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 《诫子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4fec952b160b4e767fcfec.png)
诫子书诸葛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并能翻译全文3、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并能翻译全文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对今天的深远影响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谜语导入谜面:凿壁偷光。
(猜人名:孔明)诸葛亮借东风 (打一水果:西瓜)2.引入课题。
刚才这两则谜语,都与诸葛亮有关,大家还知道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谜语\谚语或成语?(学生讨论回答)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文章《诫子书》。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找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挑重点介绍〕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
琅琊(láng yá)阳都(今山东省yí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典故、故事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s ù)2、背景简介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三、解题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zhūn)教诲、殷殷(yīn)期望。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感1.学生自读,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2、听多媒体朗读,标注字音3、自读划分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6a2aed27d3240c8447efad.png)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课文位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一篇讲读文言文,古人以家书寄语子女兄弟,予以教诲和劝勉,诸葛亮以《诫子书》教给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既展示出“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的深切父爱,有表达出古代伟人高远通达的立世哲学,此外,本篇文章的文笔之精妙值得的学生深入品味。
二、学习者分析初一学段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刚到“浅尝辄止”的阶段,头脑中尚未形成文言文学习的系统方法,文言文知识框架的建构也刚起步,故而识词、译句还是本阶段学习的重点部分。
除此之外,我认为无论是古诗文还是文言文的学习,整体感知的效果远远高于支离破碎、毫无美感的“破译”,古人行文或在一个“情”字,或在一个“境”字,抓住这两点,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印象深刻。
对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诫子书》一文的学习难就难在对于其间所展现的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盼,以及高远通达的立世观的理解上,教师应该多加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推己及人,加深印象。
三、教学目标1、识文词,知文句,深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中心主旨,体会古代伟人的立世哲学。
2、反复朗诵文言文,体会文章流露的丰富情感。
3、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
四、教学重点识文词,知文句,深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中心主旨,体会古代伟人的立世哲学。
五、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父亲的殷切期盼和告诫劝勉之情。
六、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文词,知文句,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同学们好。
大家对于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想必并不陌生,那么请问有谁了解诸葛亮的后人?在四川省的绵竹和成都有两座祠堂遥江相望,它们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而建立的。
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被称为“三世忠贞”,诸葛亮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瞻也对汉室忠贞不二,在与魏国的交战中死守绵竹,寸土不让,最终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第15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318bf9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c.png)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5课《诫子书》教案一、导入话说,刘备与东吴大战败北,于白帝城病危,驾崩之前,将自己的江山和儿子都托付给了一位智者。
他希望儿子刘禅能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智者。
智者涕泗横流,对着病危的刘备许下誓言,说:“我一定会尽到我的职责,以死效忠”。
这位智者是谁?诸葛亮。
二、作者简介非常棒,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化身,他就是三国时期蜀汉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卧龙先生,是古今第一贤相诸葛亮。
请同学们将注释1诸葛亮介绍勾画出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病危时,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听父亲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解题书我们在《次北固山下》的尾联见过,意思是?信,是一种应用文体。
诫是什么意思?告诫、劝勉(用红笔勾画注释1)《诫子书》的意思就是?告诫儿子的信。
我们来一起读课文,看看诸葛亮要告诫儿子什么。
三、预习交流——正字音。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以选择题的形式交流预习情况,出示PPT,生选择。
预习交流——明节奏1.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途。
请同学们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明确停顿是朗读的基础,老师为同学们示范朗读第一句,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句子,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3.抽生朗读,生生互评。
预习交流——释词义(平稳深沉)我们能读准读通读流畅,更能读出韵味,同学们能读懂词义吗?老师在PPT上展示了重点词语及词语意思,请同学们选出词语的正确意思。
(以开火车的形式开始)1.君子()2.静()3.修身()4.淡泊()5.明志()6. 致远()7.广才()8.淫慢()9.险躁()10.治性()11.年与时驰()12.非志无以成学()预习交流——译文句同学们预习非常到位,以下3个句子,老师想请3位同学帮忙翻译。
第15课《诫子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bbcfc6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1.png)
一、教学内容
《诫子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篇章背景:介绍作者诸葛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历史价值。
2.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词义、句式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文言文的特点以及诸葛亮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并能够将课文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例:难点解析——
- “澹泊”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解释其在文中的含义(指心境淡泊)。
-倒装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需解释其结构,并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2.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需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诸葛亮的思想内涵,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例:难点解析——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表达与沟通技巧。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深入研究。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4.主题思想: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教育学生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学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
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
新授一、解题: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二、朗读训练
1、生听范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澹泊()()淫慢()励精()险躁()
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
2、节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生读文章,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小结本文: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课堂检测
1.解释句子:
(1)静以修身
(2)俭以养德
(3)非澹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七、拓展迁移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耕:耕田种地。
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②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③走:跑的意思。
④颈:脖颈,就是脖子。
⑤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⑥耒: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⑦冀: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4分)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
(二)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③谄: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线字(4分)
(1)欲杖之(2)具晓所言
(3)咸叩头谢曰 (4)大要教咸谄之
2.翻译:大要教咸谄也。
3.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分)
八、背诵并默写课文,
答案
四、合作探究
1答: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教育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七【补充资料】: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兔走触株(跑)②因释其耒而守株(放下)
③冀复得兔(希望)④而身为宋国笑(自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
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补充资料】:
陈万年: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
他好结交权势,对皇后的家人更是卑躬屈膝。
他的儿子陈咸却跟老子完全不一样,疾恶如仇,不畏权势,经常上书讥讽皇帝的近臣。
陈万年觉得儿子这样必将得罪于人。
(一次),陈万年病了,在家休息,将儿子陈咸叫到床前训话,讲到半夜,言犹未尽。
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拿起棍子要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着了,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认错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挥手让陈咸离开。
)
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4分)
(1)欲杖之用杖打(2)具晓所言完全,都(3)咸叩头谢曰认错 (4)大要教咸谄之大致
2.翻译:大要教咸谄也。
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
3.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分)
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