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洗涤剂的人体安全性风险评估和控制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1.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即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肥皂等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分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低毒物质,因其使用方便、易溶解、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在消毒企业中广泛使用,但是如果餐具清洗消毒流程控制不当,会造成洗涤剂在餐具上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作为一种非食用的合成化学物质,应控制人体的摄入。
GB 14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规定,采用化学消毒法的餐(饮)具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应不得检出。
出现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合格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部分单位使用的洗涤剂不合格;2、使用量过大,未经足够量清水冲洗;2、餐具漂洗池内清洗用水重复使用或餐具数量多,造成交叉污染,进而残存在餐(饮)具中;2.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类可用于食品防腐、护色的添加剂。
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其能够赋予肉制品特有的红色,有效改善组织结构;它还可以作为防腐剂,对肉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亚硝酸盐添加到肉制品中,可保障理想的色泽及风味,并且延长保质期。
但高剂量的亚硝酸盐会产生很大毒性,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为保证食品安全,确保公众身体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禁止餐饮服务单位采购、贮存、使用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
人体内若亚硝酸盐积聚过量,血液中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会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仅没有载氧能力,还会阻碍正常血红蛋白氧的释放,导致人体缺氧窒息。
大量亚硝酸盐还会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心肌缺氧状况进一步恶化,加速机体死亡。
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皮肤青紫、呕吐、血压降低、抽搐等。
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N-亚硝胺的前体物,食物中的亚硝酸盐与胺类或酰胺类同时存在,就会形成强致癌性的亚硝基化合物。
相关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表明,一次多量或者长期摄入都会引起癌症,特别是胃癌。
出现亚硝酸盐不合格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餐饮服务单位使用了非法添加的原料;2、餐饮服务单位为了肉制品的色泽和保质期,违规添加了亚硝酸盐。
1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1.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肥皂等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分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低毒物质,因其使用方便、易溶解、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在消毒企业中广泛使用。
但是,如果餐具清洗消毒流程控制不当,会造成洗涤剂在餐具上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作为一种非食用的合成化学物质,应控制人体的摄入。
GB14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规定,采用化学消毒法的餐(饮)具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应不得检出。
餐(饮)具中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原因可能是:餐(饮)具消毒单位使用的洗涤剂不合格或使用量过大,未经足够量清水冲洗,餐具漂洗池内清洗用水重复使用,餐具数量多,造成交叉污染,进而残存在餐(饮)具中。
2.苯甲酸苯甲酸及其钠盐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防腐保鲜剂,被用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可以实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苯甲酸及其钠盐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原理是干扰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氨基酸的吸附、降低酶的活性,长期过量食用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在豆制品中不得使用。
出现苯甲酸及其钠盐不合格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生产企业在不懂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添加。
2、生产企业在了解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的情况下,为延长产品的保存时间,进行的超量或非法添加。
3、生产企业原料控制不严,使用了超限量添加或者非法添加的原辅料。
3.标签食品标签标识是对食品基本信息的说明,是判断食品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是消费者了解食品质量优劣与好坏的重要途径。
标签营养成分等标注信息正确,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知情选择,选择更利于自身健康的食品,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增加对产品的信任感。
根据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格、生产者和(或).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内容,并且标签标识应真实、完整。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标准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标准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是一种常用的洗涤剂成分,广泛应用于洗衣、洗碗、洗洁精等家庭清洁用品中。
为了确保洗涤剂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
下面是关于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目的和范围这部分内容应该明确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标准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目的是确保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质量符合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安全和环境要求。
范围应包括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种类、应用范围以及适用于该类洗涤剂的检测方法等。
二、检测原理和方法这部分内容应该描述评估和检测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方法和原理。
涉及的内容可以包括样品的制备方法、分析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检测过程中的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等。
其中,还应该说明不同检测方法的选择原则和优缺点,以及检测结果的评估指标和判定标准。
三、检测项目和指标这部分内容应列举需要检测的项目和相关的质量或安全指标。
例如,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活性物质含量、表面活性剂的降解产物、重金属残留、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等。
对每个项目,应明确指出其定量检测方法和相应的标准限值。
四、样品采集和处理这部分内容应描述样品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例如,样品的采集时间和地点选择、采样容器和保管条件、样品的预处理步骤等。
此外,应指出不同样品类型(例如液体洗涤剂、固体洗涤剂)的处理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的选择。
五、检测结果的评估和判定这部分内容应说明对检测结果的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可以包括对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数据比对和异常值处理等。
对于不同检测项目,应提供相应的定量或定性评估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达到质量或安全标准。
六、质量控制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说明在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涉及的内容可以包括仪器设备的校准和验证、样品的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分析的质量管理等。
还应对不同实验步骤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七、报告和文件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说明检测报告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包括报告格式、数据统计方法、记录保存时间等。
1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1.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肥皂等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分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低毒物质,因其使用方便、易溶解、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在消毒企业中广泛使用。
但是,如果餐具清洗消毒流程控制不当,会造成洗涤剂在餐具上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作为一种非食用的合成化学物质,应控制人体的摄入。
GB14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规定,采用化学消毒法的餐(饮)具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应不得检出。
餐(饮)具中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原因可能是:餐(饮)具消毒单位使用的洗涤剂不合格或使用量过大,未经足够量清水冲洗,餐具漂洗池内清洗用水重复使用,餐具数量多,造成交叉污染,进而残存在餐(饮)具中。
2.苯甲酸苯甲酸及其钠盐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防腐保鲜剂,被用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可以实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苯甲酸及其钠盐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原理是干扰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氨基酸的吸附、降低酶的活性,长期过量食用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在豆制品中不得使用。
出现苯甲酸及其钠盐不合格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生产企业在不懂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添加。
2、生产企业在了解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的情况下,为延长产品的保存时间,进行的超量或非法添加。
3、生产企业原料控制不严,使用了超限量添加或者非法添加的原辅料。
3.标签食品标签标识是对食品基本信息的说明,是判断食品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是消费者了解食品质量优劣与好坏的重要途径。
标签营养成分等标注信息正确,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知情选择,选择更利于自身健康的食品,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增加对产品的信任感。
根据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 2805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内容,并且标签标识应真实、完整。
复用餐饮具阴离子合成洗涤剂超标原因分析及建议
食安管理离子合成洗涤剂的危害,学会如何正确对复用餐饮具进行清洁与消毒,从而引导他们自觉维护与完善餐饮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守护人们的食品安全。
5.3 完善处罚措施,规范餐饮场所餐饮具的清洁与消毒5.3.1 规范洗消场地和设备①督促餐饮经营者配齐清洗、消毒与存放复用餐饮具的各种设备和场地,防止交叉污染。
例如,可以配制专用的清洁水池或洗碗机和消毒柜,也可以使用专业的自动清洗消毒设施,清洗消毒后置于洁净密闭的专用设备中存放。
②定期对各种场地进行清理保洁,也要及时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和校验,保证不影响日常使用。
5.3.2 规范使用洗消用品市场上有些不良商家会购买价格低、清洁强度大的洗涤剂来使用。
不同品质的洗涤剂在清洁能力不一样、毒性不一样的同时,还在是否易漂洗、是否易残留上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监管人员应强制餐饮场所经营者使用符合规定的洗消用品,绝对不能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进货来源未知、不在保质期内的劣质清洁剂和消毒剂。
5.3.3 规范清洁与消毒流程无论是餐馆还是餐饮具集中洗消场所,复用餐饮具的清洁与消毒分为人工清洗和专业自动清洗设备清洗两种方式。
若为手工清洗的方式,应先将餐饮具按照不同类型、不同脏污程度进行分拣,结合各自的脏污程度进行不同力度的冲洗。
清洗时应在去除留存在餐饮具表面的食物后,先用溶有洗涤剂的水溶液对餐饮具的表面进行清洗,再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餐饮具表面数遍,有条件的可以用70℃以上的热水进行漂洗,将残留的洗涤剂冲洗干净。
若为自动清洗设备清洗的方式,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使用流程进行操作。
复用餐饮具的消毒无论是选择化学消毒、蒸汽消毒、煮沸消毒还是洗碗机消毒都需要按要求进行操作,不得简化流程[8]。
5.3.4 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处罚措施各级监管部门要完善各项处罚措施,定期、及时对管辖范围内各餐饮场所上述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抽检,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或条例的各项要求对复用餐饮具清洁与消毒不合格的餐饮场所进行处罚和整改,对于多次整改不合格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洗涤用品原料健康风险评估导则
洗涤用品原料健康风险评估是为了保证消费者使用洗涤剂时的安全。
对洗涤剂原料进行评估,可确保产品不含有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成分。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导则:
1. 了解原材料:对所使用的原料进行全面了解,如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等。
实时关注相关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禁用或受限使用化学品的法规与准则。
2. 潜在健康风险评估:对原料中疑似有害的化学物质进行评估,探讨其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
分析可能引起过敏、刺激、毒性或致癌等风险的成分。
3. 累积暴露和综合风险评估:评估消费者在使用该洗涤剂过程中可能暴露的化学物质总量,并考虑可能同时使用的其他产品。
在此基础上,评估综合风险。
4. 生态风险评估:评估洗涤用品的成分对环境的影响,包括长期生态风险、毒性和生物降解性等。
5. 安全性测试:对原料进行适当实验室安全性测试,包括皮肤刺激性、眼刺激性、皮肤过敏性等。
6. 分析消费者使用场景:根据洗涤用品的实际使用场景,确定适当的使用量和方式,确保安全使用。
7. 遵循法规与行业标准:确保原料符合国家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特别关注那些局部地区规定的限制性化学成分。
8. 风险沟通和预防:在产品包装或其他途径明确告知消费者相关风险,如使用注意事项、存储要求等,以降低风险。
9. 不断更新与优化: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新法规的出台,定期审查和调整原料及配方,确保产品安全。
遵循以上导则,可有效评估洗涤用品原料的健康风险,确保消费者安全使用。
不过,具体的法规和导则可能因国家和地区而异,要遵循相应的法规要求和行业标准。
客房清洁服务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客房清洁服务风险辨识评估报告1. 介绍本报告旨在对客房清洁服务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
客房清洁服务是酒店业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的安全隐患。
本评估报告将通过对相关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提供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
2. 风险辨识2.1 安全风险2.1.1 使用化学清洁剂的风险- 化学清洁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
- 错误使用或不当存放化学清洁剂可能导致事故,如火灾或爆炸。
- 工作人员可能不慎接触到强酸或强碱类清洁剂造成伤害。
建议控制措施:- 合理选择无刺激性或低刺激性的清洁剂。
- 提供充分的培训,确保工作人员正确使用和贮存化学清洁剂。
- 设置安全检查机制,确保清洁剂的贮存和配备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2.1.2 装修材料和设备的安全风险- 平滑的地板或地毯可能造成滑倒和摔倒事故。
- 不稳固的家具或设备可能导致物品倾倒或坠落伤人。
- 不合格的电气设备可能存在电击和火灾风险。
建议控制措施:- 定期检查和维护地板、地毯,确保其平整度和安全性。
- 确保所有家具和设备的安装牢固,防止倾倒或坠落。
- 严格按照电气安全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
2.2 卫生风险2.2.1 传染病风险- 清洁人员可能接触到有传染性的病毒或细菌,如流感病毒或肠道病原菌。
- 不正确的清洁程序可能导致病毒或细菌在客房中传播。
建议控制措施:- 员工必须遵守正确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 实施规范的清洁程序,包括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和清洁工具,定期更换床上用品和毛巾。
- 定期对客房进行空气消毒和清洁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卫生问题。
3. 总结通过对客房清洁服务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我们发现了一些安全和卫生方面的潜在风险。
为了保障客户和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风险控制建议。
希望酒店能够认真评估并加以实施,以确保客房清洁服务的安全和卫生标准得到有效提升。
该报告仅供参考,具体措施的制定应结合实际情况和法律要求,并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皂和洗涤剂是保护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产品,它是维护人体清洁、健康和卫生的日常消费品。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对清洁产品需求的多元化,清洁产品配方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
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全世界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需求量将达到1亿t ~1.2亿t 。
我国2010年洗涤用品总量为827万t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院长王万绪分析近年来整个洗涤行业时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洗涤用品工业还将保持年均6%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洗涤用品总量将达1100万t 。
因此,确保合成洗涤剂对人体的安全性意义重大。
合成洗涤剂,顾名思义是一种按照专门配方,由多种合成化学物质配制而成的具有高去污性能的日用化工产品,比如,洗洁精、洗衣粉、洗衣液和洗发水等是人们每天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1]。
从原材料的自然资源角度来看,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分是基于石油和天然油脂的表面活性剂,同时还包括螯合剂、氧化剂和其他助剂。
在日常每一次清洗过程中,洗涤剂中化学组分都会与人体发生接触。
因此,合成洗涤剂潜在的人体安全性风险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政府、行业内相关的机构、原料供应商以及广大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从毒理学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物质是否对人体安全,往往需要对其从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致突变性,以及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等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和系统地评估。
对于复配的洗涤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估,既可以通过对成品的安全性测试来达到评估的目的,也可以从配方各组分安全性的角度来判断成品的安全性。
因此,保障合成洗涤剂所使用的配方组分对人体安全是保障合成洗涤剂对人体安全的重要基础。
基于从源头评估和控制合成洗涤剂的安全性风险,联合国出版了作为指导各国控制化学品危害和保护人类与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编制了《OECD 化学品测试指南》,欧洲洗涤协会与欧洲表面活性剂和有机中间体委员会于1991年共同组建了表面活性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平台,对合成洗涤剂中的各种组分进行了人体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估,同时为各种化学物质撰写了规范的安全性评估报告,并通过制定REACH 法规严格控制化学品的使用。
另外,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加拿大国家环保局等机构也都在致力于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本文就结合欧洲家用清洁产品的HERA 报告,论述合成洗涤剂中各种组分的人体安全性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洗涤产品组分安全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判断一个化学物质是否能应用于洗涤剂中,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和论证。
其中,判断一个物质对人体是否安全,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洗涤产品组分的人体安全性来进行评估。
1.1急性毒性急性毒性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急性口服毒性和急性经皮毒性。
合成洗涤剂的人体安全性风险评估和控制杨利川,郑翔龙(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760)摘要:合成洗涤剂对人体的安全性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结合欧洲家用清洁产品HERA (Huma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安全性评估报告的内容,从合成洗涤剂产品组分的安全性角度,对洗涤产品组份安全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和使用安全性风险评估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说明洗涤剂的人体安全性风险是可以被控制的。
关键词:合成洗涤剂;毒理学研究;风险评估中图分类号:TQ649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7264(2011)10-0047-04收稿日期:2011-08-14作者简介:杨利川(1984-),男,四川人,工程师。
日用化学品科学DETERGENT &COSMETICS第34卷第10期2011年10月Vol.34No.10Oct.2011日用化学品科学第34卷1.1.1急性口服毒性急性口服毒性测试反映意外误食大量化学物质的人体安全性。
通常测试在短时间内或24h内单次大量摄入或多次摄入化学物质后的人体反应,可以显示化学物质自身的毒性。
常用测试方法可参照OECD 401号指南和标准实验室规范(GLP),对测试对象(如家鼠或大鼠)直接喂服大剂量的测试物质,观察测试对象的死亡率和临床症状,并分时间间隔记录测试对象的体重,在14天的观察期结束后对存活的测试对象进行解剖检测,确定待测物质对测试对象的毒性伤害。
测试结果以LD50(半数致死量)表示。
半数致死量(LD50)又称为半数致死浓度(LD50),指化学物质能引起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我国在GB15193.3—2003中对急性毒性的(LD50)剂量有准确的分级(如表1所示)。
1.1.2急性经皮毒性急性经皮毒性测试反映人体大剂量接触化学物质后的人体安全性。
根据OECD402号指南和标准实验室规范(GLP),可将测试对象经皮肤与待测物质溶液持续接触24h,观察测试对象的死亡率和临床症状,在14天的观察期结束后对存活的测试对象进行解剖检测,确定待测物质对测试对象的毒性伤害。
测试结果以LD50(半数致死量)表示,关于半数致死量(LD50)的定义可参见表1。
1.2慢性毒性OECD在《OECD化学品测试指南》为研究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提供了一种测试方法,测试化学物质长期经真皮或口服暴露下对测试对象的毒性伤害。
通过将测试对象经皮或口服长时间暴露在不同剂量的待测物质下,观察测试对象的健康、临床行为、体重、食量、血液和尿检参数是否在所有剂量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用以判定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
并可将实际的暴露量作为确定无不良反应水平重要标准。
1.3刺激性刺激性的评估主要包括皮肤刺激性和眼睛刺激性。
1.3.1皮肤刺激性一种物质是否对皮肤有刺激性不是以个体接触是否有刺激感来判定的。
通常采用OCED404号指南,使用家兔和豚鼠进行皮肤刺激性测试,因为它们拥有比人体更加敏感的皮肤。
将含有和不含有待测物质的闭塞性敷料贴于皮肤表面一段时间,观察皮肤的反应,如红斑、水肿或脱屑。
但是,待测物质表现出对皮肤有刺激性,并不表示其为阳性结果,因为被测试皮肤因个体的不同而差异较大,所以需要将其与类似的已经安全使用的产品进行比较,然后判定是否对皮肤有刺激性。
在进行人体皮肤刺激性测试时,通常是将含有和不含有待测物质的闭塞性敷料贴于被测试人员的背部和手臂处的皮肤,观察皮肤的反应[2~3]。
1.3.2眼睛刺激性在眼睛刺激性测试中,使用兔子进行眼睛刺激性实验的Draize法(OECD TG405)已经被使用了多年。
该方法是将待测物质滴入兔子眼中,观察待测物质与眼角膜、虹膜和结膜的反应。
同时,为了评价眼睛冲洗后的刺激性效果,还可以加入洗眼步骤。
但是,由于该方法的科学局限性和伦理问题,目前已开发出了许多其他替代性的测试方法。
例如,Griffith等[4]开发出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低剂量眼睛刺激性测试方法。
另外,一些不使用动物的测试方法也已被报道,这些方法使用人工培育的细胞、器官和绒毛尿囊膜(CAM)作为被试对象,这些方法可能会在将来成为新的眼睛刺激性测试标准。
1.4致敏性皮肤过敏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反应。
一些被皮肤吸收的化学品与表皮膜蛋白发生结合,会形成可被T 细胞识别的抗原,导致皮肤出现过敏状态。
一旦过敏状态不能得到及时控制,轻微数量的化学物质就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消费者必须永久避免接触该类化学品。
因此,致敏性是洗涤产品组分的安全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1.4.1皮肤致敏性目前,在使用动物进行皮肤致敏性测试时,通常采用辅助测试(如豚鼠极大化测试)和非辅助测试(如豚鼠比埃勒测试)相结合的方式[5~6]。
首先,将待测物质反复涂覆在皮肤表面,进行一段时间诱导致表1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表Tab.1Dose level of acute toxicity(LD50)级别大鼠口服LD50/mg·kg-1相当于人的致死量/mg·kg-1g/人极毒<1稍尝0.05剧毒1~50500~40000.5中等毒51~5004000~300005低毒501~500030000~25000050实际无毒5001~150********~500000500无毒>15000>5000002500管理·法规第10期敏,然后在已进行过诱导引发的皮肤处涂覆待测物质,观察皮肤的反应。
在进行人体皮肤致敏性测试时,重复斑贴刺激性测试和人体极大化测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2种评价待测物质是否具有皮肤致敏性的方法[7~9]。
这2种方法使用含有待测物质的闭塞性斑贴对皮肤进行致敏性诱导,然后在已进行过诱导引发的皮肤处涂覆待测物质,观察皮肤的反应。
1.4.2光致敏性对于可吸收紫外光的化学品,在光照的情况下,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也存在引发光毒性和光致敏性的安全性风险。
目前,Morikawa测试法[10]已被用于评价化学品的光毒性。
该方法采用在动物皮肤上涂覆待测物质,然后使用紫外光进行照射,通过比较照射与非照射部位的皮肤反应的差异来评价待测物质的光毒性。
同时,Ichikawa[11]开发了一种测试光致敏性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紫外光照射诱发致敏,然后再在已诱发致敏皮肤处使用待测物质,比较照射与非照射部位的皮肤反应的差异来评价待测物质的光致敏性。
1.5致突变性致突变性主要反映化学物质诱导活体细胞的DNA发生结构或化学变化的能力。
很明显,DNA的这种变化很有可能会在个体的繁殖过程中被延续,甚至使后代患上遗传性疾病,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导致遗传性癌症。
目前,已证明的大多数致癌物质均具有致突变性。
因此,致突变性也是评价洗涤产品组分人体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可用于筛选致癌性化学物质。
通常,主要测定化学物质的致基因突变性和致染色体突变性。
1.5.1致基因突变化学物质的致基因突变可以通过细菌反向突变实验进行测定,国际通行的测试方法为OECD471号指南。
该指南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观察其与化学物质的作用,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菌株在组氨酸缺陷型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而发生突变的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菌株可以合成组氨酸,因此可以生长。
这种差异可以被明显观测到,可以作为化学物质致基因突变性的判定依据。
1.5.2致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突变的特点是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
化学物质的致染色体突变性可通过体外测试(如人工培育的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和小鼠淋巴细胞TK 检测)和体内测试(如啮齿类动物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损伤试验)来进行测定。
国际通行的测试方法为OECD473号指南和OECD476号指南。
1.6生殖和发育毒性OECD为研究生殖毒性提供了一种测试指南,该指南中指出化学物质对雄性和雌性动物(包括孕妇、胎儿和新生儿)在整个生殖周期(精子生成、卵子生成、受精、妊娠、分娩和哺乳期)过程中的影响均需检测。
尽管这一过程中胎儿接触到化学物质的可能性非常低,但确保洗涤产品组分对孕妇的安全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