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丽乡村创建若干问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桐庐县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

管国兴、卢心寄、陶金星、江志标

一、我县创建“美丽乡村”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桐庐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的核心地段,是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县,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建县于三国吴黄四年(公元225年),《方舆胜览》上载“昔有人采药结庐桐下,指桐为姓,故山名为桐君,县名桐庐。县域总面积1829.41平方公里,人口40万,辖10个乡镇、4个街道,林木绿化率75.8%,森林覆盖率72.2%,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被誉为“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的“迷人”之地,获得国家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

2、文化传承丰富。桐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祖在这里繁衍耕耘。漫长的岁月在这块灵秀的土地上培育了许许多多名载千秋的英才,如唐代章八元、徐凝、施肩吾、方干等诗人,宋代力主抗金的右司谏王缙,元代诗人兼画家徐舫、李康,明代吏部尚书姚夔、名医嘉言,清代画家喻兰,现代画家叶浅予等等。

桐庐山青水秀,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历来是文人雅士邀游吟咏之地,自南北朝到清代,就有1000多位名贤高蹈之士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桐庐的山山水水,已与历史、文化、传说融于一体。桐庐早已

成为著名的旅游大县,“瑶琳仙境”、“桐君问药”、“严陵访古”等著名旅游胜迹游人如织。新开发的大奇山森林公园、富春江小三峡山水文化旅游线、红灯笼外婆家园也都成为上海—杭州—黄山黄金旅游线上的热点景点。

3、社会经济发展良好。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工业强县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建的科学发展路子。到2010年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7.93亿元,同比增长12.6 %;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 23.30亿元和13.08亿元,同比增长32.1%和37.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26元,增长10.3 %,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5元,同比增长12.1%,城乡居民收入比2.06:1,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4、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桐庐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山区县,桐庐县委、县政府大力依托和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寻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桐庐实践的融合点,实行错位式、差异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自2003年初开始,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以“十百工程”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以来,我县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结合山水风光与生态经济发展,结合古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把农村成片连线推进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农村环境整治由单个村庄向成片连线、由平面整治向立体整治、由单纯改善村容村貌向整体治理区域环境转变,大大提升了农村品位,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力推进了“共建潇洒桐庐、共享品质生活”目标的实现。

据统计,自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以来,我县完成市级重点整治村(点)349个。拆除危、违、旧房50.07万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405.05万平方米,整治村内河沟池塘81.79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30万平方米,新建公厕241座,新增垃圾箱(桶)1.2万只,安装路灯1万盏,拆除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3132处,安装健身器材330套,新建各类休闲绿化场所360个。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吨的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12个乡镇(街道)15座垃圾中转站以及183个行政村垃圾收集房,“村收集、镇中转、县处臵”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正常运转。建成县城污水处理一、二期工程和富春江镇、分水镇、横村镇污水处理厂以及新合等6个乡镇(街道)的污水处理站,完成80个行政村、131家农家乐污水治理。全县村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原来农村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在多数村已达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庭院绿化的目标,现在每走进一个村庄,其清爽、整洁面貌已是焕然一新。省里、市里到桐庐来考察学习的同志,对我们桐庐乡村环境卫生赞不绝口。

村庄整治基本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

今年是全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杭州市实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第一年。我县围绕将桐庐打造成“中国最美丽城乡”的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5525”工程,打造5条秀美乡村风情带,开展5大乡村节庆活动,培育25个风情特色村(点),努力实现“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

在今年的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的决心之大、举措之实、力度之强,可谓历史罕有。县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对5+4“重点示范点,县财政先给予每个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其他27个中心村,县财政给予每村不少于100万元的启动资金。我县以整治村为基础,特色村为亮点,中心村为核心,结合中心镇和风情小镇建设,打通串联,进一步提升村庄连片整治水平,使“潇洒桐庐”山水人文更具神韵,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上新水平。进一步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加大对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努力把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建设成富有桐庐特色的“水碧山青、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同时,也将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社区建设、环境提升、经济壮大、文化培育等四大工程。为了扎实推进这项工作,我县建立了创建工作定期汇报和督查制度,每月组

织一次专题汇报和督查,并在各村公告栏内向村民公示工作计划和进度。同时,建立了县级新农村建设村级项目整合机制,有效整合村级建设项目资金投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以切实解决村庄整治资金投入问题。

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我县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力求打造各村的个性特色。江南镇以及周边的凤川镇、新合乡保存有我县乃至杭州地区保护较为完好、规模较大古村落和古建筑群,其中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处,县级历史文化街区1处,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古村落4个,共保存着民国以前历史建筑1400幢。对这一区域的村庄整治,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历史建筑的修缮、文化底蕴的挖掘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上。对荻浦、深澳、环溪、徐畈四个村和新合乡共138幢历史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办公室,配有专职人员从事维修现场监督,严把质量关。现在当你走进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江南镇环溪村,只见村口古树名木参天,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宽敞干净的水泥村道两旁整齐的楼房鳞次栉比,休闲广场上不时发出村民的笑声。细细体味,不仅为这个古村落隐隐散发出来的平和从容的气息所陶醉,更为其迸发的“新农村”蓬勃生机所震撼。而打开荻浦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绘就的美丽画卷,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图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道小巷绿树成荫、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穿村小河清澈见底、文化广场歌声嘹亮、男女老少精神抖擞;对于像富春江镇芦茨村这样的山区村落,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