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2000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0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时间:2001年05月01日浏览次数:79次字体:大中小一、概述2000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1199.1mm,折合年降水量2229.1亿m3,比上年增加4.9%,较常年多2.0%。

全省水资源总量1008.1亿m3,比上年减少69.29亿m3,较常年减少19.7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74.4亿m3,比上年减少5.6%,较常年减少2.1%,地下水资源量299.1亿m3,比上年减少0.4%,较常年增加0.37%。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00.2亿m3,比上年增加130.1亿m3。

全省入境水量6844亿m3,比上年减少155亿m3,出境水量7574亿m3,较上年减少382亿m3。

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水质状况良好,省内中小河流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长江、汉江干流为Ⅲ类以上水质,中小河流Ⅲ类以上水质河段长2499km,占评价河长的63.3%,与1999年(77.1%)比较,中小河流水质有劣化的趋势。

全年气候异常,洪涝旱灾均有发生,尤以干旱为重,旱灾范围之广,程度之重,损失之大为历史少见。

二、水资源量1、降水量全省平均降水深1199.1mm,与多年平均相当,属平水年份。

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全省以宜城至监利一线为界,以东区域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以西区域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

罗田、英山、蕲春以及仙桃、洪湖、嘉鱼一带偏少3~4成,为偏少幅度最大者;而以干旱的鄂北地区偏多3~5成,幅度为全省之最。

降水地域分布极不均匀,黄冈、武汉、咸宁等6市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9.7~9.0%,属枯水及偏枯年份,襄樊、十堰、随州等5市较常年偏多22.4~8.6%,属偏丰年份,其余市(州)与常年持平。

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以襄樊市苍坪站为例,年降水量1415.6mm,较常年偏多51.4%,1~4月降水量56.6mm,仅占年降水量的4%,7月份降水量420.4mm,占年降水量的30%。

1至5月中旬,全省降雨53mm(襄阳)至579mm(通城),与历史同期均值比较,偏少1至7成,形成冬春连旱。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4.30•【字号】武政[2001]52号•【施行日期】2001.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武政[2001]5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财政、水利局拟订的《武汉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二00一年四月三十日武汉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为规范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湖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利用水工程或机械提水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含水库)和地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水资源费。

第三条水资源费按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下列标准计收:水资源水用途地表水地下水单位生活0.01 0.02 元/立方米工业0.02 0.03 元/立方米水、火力发电0.0015 0.005 元/千瓦小时第四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各自按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到同级财政部门办理收费项目登记手续,向有关物价部门申领《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

地表水日取水2万立方米以上(年取水80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日取水0.15万立方米以上(年取水50万立方米以上)和水(火)电厂总装机2.5万千瓦以上的取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水资源费。

除按规定由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水资源费的取水以外,其他取水由有关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

第五条水资源费委托银行代收代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月核定金额,制发缴款通知书,取水单位和个人凭缴款通知书及时到指定银行足额缴款,银行及时足额缴入国库。

2001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1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1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时间:2003年03月01日浏览次数:75次字体:大中小综述2001年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旱情来势之猛,发展之快,危害之重,历史少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大旱。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水利、抗旱部门通力合作,强化水源工程管理,科学调水,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抗灾减灾的重要作用,夺取了抗御特大干旱灾害斗争的全面胜利,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深875.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627.3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5.5%。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55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8.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96.7亿立方米。

2001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73.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27.7亿立方米。

全年全省入境水量602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 6659亿立方米。

2001年,全省总供水量27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6.1%,地下水源占3%,其它水源占0.9%;全省总用水量278.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63.0%,工业用水占27.0%,生活用水占10%。

全省用水消耗量137.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9.6%,其中农业耗水量100.5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21.5亿立方米,生活耗水量15.8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用水量472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625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583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120立方米。

2001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52.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76.9%,生活污水占23.1%;对全省6876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Ⅰ类水质河长占6.9%,Ⅱ类水质河长占38.9%,Ⅲ类水质河长占35.7%,超标(超Ⅲ类)水质河长占18.5%。

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2004年水环境状况

2004年水环境状况

2004年水环境状况前言《2004年武汉市水环境状况》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中面世了。

它主要反映年度水体质量、水域岸滩环境治理、重大涉水环境工程设施建设等状况。

武汉市因水而兴,得水独厚。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彰显城市丰水特色,治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每年涉及到要求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省市人大、政协议提案达数十件,尤其是2003年,武汉市第十一届一次人代会通过了由占人大代表1/4强共141名代表联名提议的第3号议案《关于搞好排水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依法保护水环境案》。

可见,全社会对我市水环境现状及其改善的关注程度。

武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城市水环境建设,把弘扬城市亲水特色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有机结合起来。

在近年城市建设管理实践中,努力探索、创新,并实践亲水亲民的水环境建设理念,两江四岸的江滩建设已成为城市品牌,武汉水专项“六湖连通”将凸现武汉新区水都魅力,湖泊水景观亮点纷呈,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逐年攀升,社区排水改造全面启动,一大批涉水环境规划蓝图绘就。

鉴于此,为了让全社会能客观地了解武汉市水环境状况,同时记录武汉市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进程,我们于2004年试行编制了《2003年武汉市水环境状况》,该项工作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宪生亲自签批:“很好,同意试行。

还望立足实际,不断总结提高。

”有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有关单位、部门的支持,我们希望这本册子能够让您更多地了解、参与和支持我市水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建设,我们将在每年的世界水日——3月22日前,把我市一年来的水环境状况呈献给全社会。

一、综述2004年,武汉市年降水量1356毫米,境内水资源量54.37亿立方米,过境水量6828亿立方米。

全市地表水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004年水环境整治继续致力于展现滨江滨湖特色,推进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构建人水和谐社会。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2004-2020)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2004-2020)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2004-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1.17•【字号】武政办[2005]9号•【施行日期】2005.01.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2004-2020)的通知(武政办[2005]9号)各中心城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市水务局编制的《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2004-2020)》已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五年一月十七日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2004-2020)一、总则(一)规划指导思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关于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要求,遵循统一规划、依法管理、综合整治、科学利用的原则保护湖泊,改善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推进武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1.强化湖泊形态控制,截除污染源。

2.湖泊周边环境治理与水体生态修复并重。

3.湖泊综合治理与监督管理并举。

4.湖泊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6.《水功能区管理办法》,2003年;7.《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2002年;8.《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2002年;9.《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1999〕11号);10.《城市绿线管理规定》,2003年;1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1995年;12.《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年;13.《湖北省水功能区划》(鄂政函〔2003〕101号);14.《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鄂政办函〔2000〕74号);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7.《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综述2002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395.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近1成。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312.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155.5亿立方米。

2002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3.7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714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028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24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96.1%,地下水源占3.2%,其它水源占0.7%;全省总用水量240.8亿立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6.5%,工业用水占32.0%,生活用水占11.5%。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39.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70.5%,生活污水占29.5%;对全省6843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Ⅰ类水质河长占5.2%,Ⅱ类水质河长占34.8%,Ⅲ类水质河长占43.2%,超标(超Ⅲ类)水质河长占16.8%。

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2002年湖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95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8立方米。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一成,属偏丰年份。

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

全省除十堰市及襄樊市北部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800~1800毫米之间。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39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2%,比常年增加9.6%。

全省十七个市州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樊市、恩施州较常年偏少,其中以神农架林区为最,较常年偏少15.2%;其它市降水较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市为最,偏多40 .5%。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04.5毫米。

比上年增加100.7%,比常年增加12.9%。

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湖北保护水环境纪实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2月27日来源:人民日报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以长江、汉江,洪湖、梁子湖,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两湖"、"两库"等为代表的湖北水系,滋养了6000多万湖北人民。武汉1/4的面积是水,武汉东湖的面积接近7个杭州西湖。水,是湖北科学发展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近些年,湖北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势头。水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2009年,湖北的全年生产总值达11330.68亿元,增长13.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2009年,湖北全省河流水质符合1—3类标准的比例为84.3%,劣5类的仅占3.7%,明显好于全国七大水系水质总体水平;湖泊、水库的水质符合2到3类标准的水域比例占54.6%。重点关注水体中,梁子湖水质达2类,为国内保护最好的淡水湖之一,洪湖水质由4类改善为3类。2009年11月,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湖北召开,5000多位国内外顶尖水环境专家齐聚一堂。湖北交给世界的答卷,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堵——舍得"牺牲",切断黑色GDP在湖北,"梁子湖"大闸蟹是人们大快朵颐的首选。这不仅因为蟹肥肉美,更因为人们知道,"梁子湖"大闸蟹是清水里长的,纯"绿色",无污染。2009年6月,对水质格外挑剔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在梁子湖大面积出现,印证了梁子湖水质的优良。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围网养殖鱼蟹,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趋势。2003年监测数据显示,占有湖泊1/3面积的鄂州水域水质为4类。保护梁子湖迫在眉睫。但是,梁子湖沿岸有武汉、黄石、咸宁、鄂州4个市,跨区域、多部门治水,向来是个"老大难"。2004年4月,武汉、黄石、咸宁、鄂州共同签署《保护梁子湖协议》,创新机制,联手治湖。拆除围网,是首要任务。2006年3月至今年年初,湖北省政府先后对梁子湖展开4次大"拆围",共拆围网4万多亩,整个湖泊的围网将于今年拆除完毕。此外,沿湖各市还痛下决心,关停了20余家污染企业,整顿关停了40家滥采滥挖的非金属矿山。鄂州独峰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非金属矿膨润土进行深加工的企业,税收占到鄂州市梁子湖区税收总额的60%以上。2005年以前,这家公司每年约有100万吨废水排入湖中,曾导致污水入湖通道——谢埠港整条河里鱼虾绝迹。"对梁子湖区这个农业区来说,独峰公司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企业,但为了保护梁子湖,我们还是坚决关停了。"鄂州市环保局局长刘军说。湖北省环保厅表示,湖北治水就要做到"舍得":舍得牺牲非绿色发展速度、舍得牺牲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针对面源污染,2007年,湖北省财政安排经费4900万元,实现洪湖拆除围网13万亩,原定3年拆完的围网提前一年拆完;武汉市发布湖泊珍珠养殖"禁养令",清除14287亩水面的珍珠养殖。针对点源污染,近3年来,全省关闭"九小"( 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小炼铁、小炼钢、小酒精、小味精、小柠檬酸、小印染)企业数百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幅连续2年居中部前列。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向着清洁化、低碳化的方向迈进。疏——舍得投入,创造绿色GDP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道法自然,休养生息。近年来,武汉、荆州、黄石等市秉承这一理念,接连"大手笔"治湖。武汉采用先进的生物治水理念,对汉阳月湖进行整治,进而与汉江贯通,月湖水质由劣5类升至4类。此后,武汉加紧推进汉阳6湖连通工程。今年,湖北省申报的《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总体方案》获批,工程总投资158.72亿元,实施期为12年。"湖泊是有生命的,生态水网是湖泊的生命脉络。生态水网的构建,有利于恢复江河湖泊季节性水文与生态联系,增强湖泊生物多样性,实现湖泊向自然的真正回归。"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表示,"大东湖生态水网"建成后,整个大东湖区域将形成一个436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湖泊生态湿地群,彰显武汉市滨江滨湖特色,实现人水和谐共生。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提出的治湖思路是:"清淤截污、连江接湖、修桥铺路、显城露水",即在治污截污、疏浚清淤基础上,生态补水,引水入城,重建自然生态,美化沿河景观,做到水系贯通、河清岸绿。5年来,荆州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185家、关停取缔违法企业147家,建成了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工业污染源头控制成效显著。黄石市在5年内,将投资23.6亿元,恢复其城中湖磁湖的水质。"引水治污"会不会成为污水的"转移"?不少人有这样的担心。事实上,湖北各地在治水过程中也极力避免这一现象。在"引水"的同时,武汉等地均上马了截污设施和污水处理厂。近3年,武汉市对城区40个湖泊实施截污,投资8亿多元,关闭38个湖泊的176个排污口,年内将实现中心城区湖泊全部截污。荆州今年也投入200万元清淤,并截断排污口,古城内污水将不再排入护城河。目前,荆州运行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13座,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由39%提高到了70%。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江河湖泊,污染容易治理难。这也是世界湖泊大会上各国官员和专家的共同感受。治水,必须依靠科学。梁子湖治理,是湖北湖泊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于丹,自1992年起,就扎根梁子岛,带领学生一起栽植水草,利用某些水草对污水的净化能力探索生态治污的路子。17年间,他们硬是在湖底种下了20万亩水草,形成覆盖湖底八成区域的"水下草原和森林",使梁子湖重现清澈秀美。2008年以来,武汉市在湖泊治理中,也开始引入"微生物修复水体污染"技术,即投放菌剂到被污染的湖水中,让细菌"吃掉"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试验证明,投放治污菌剂4个月后,武汉北湖、菱角湖、莲花湖、紫阳湖等湖泊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的指标即有所降低。此外,武汉市还因地制宜采取了水生植物定植、湖滨人工湿地、藻类控制等技术手段,加快湖泊生态恢复。体制机制的创新同样重要。为防患于未然,从源头控制污染工程上马,湖北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限批规定》,对湖泊实施保护性区域限批。通过行政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企业集团限批等措施,对污染严重的地区和单位实施惩罚性限批,同时,对湖泊一些重要生态敏感区实施保护性区域限批。湖北省将梁子湖流域定位于限制开发区,拟对梁子湖流域19个乡镇,实行建设项目保护性区域限批;武汉市对汤逊湖区域涉水项目进行限批。政府直接投资之外,湖北还积极探索利用"经济杠杆"保护水环境。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排污费征收改革,按照核征分离、过程公开、使用核查的原则,委托地税部门征收排污费,将过去"排污费由环保部门负责核定和征收"改为"环保部门负责核定、地税部门负责征收",将"环保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模式改为"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形成环保、税务、财政三部门联动的排污费核定、征收及使用机制。湖北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工作还被纳入国家试点。2008年3月,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挂牌成立,正式推开了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的政策,目前已成交主要污染物排污权2000余吨,总成交金额近万元。(记者顾兆农田豆豆)。

武汉水都

武汉水都

绪言武汉是千年“江城”,更有“水都”之称,水是武汉城市的依托,水也是武汉的文化特征。

武汉不仅是首义之城、黄鹤之乡、知音故里,更应是水资源、水化之都。

江水造就了三镇,江水孕育了武汉……(从汉名称的由来、水孕武汉等内容说起,概括水与武汉的关系,为后面各篇的论述奠定基础。

)水资源篇一、水资源总论(一)水资源概况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

现有水面总面积2117.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约25.0%。

武汉市5km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境内共有大小湖泊166个,水面面积779.6km2,湖泊总容积为19.5亿m3;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272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

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51.0mm,折合降水总量97.77亿m3,年降水量为1956年以来第29位,属于平水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36.89亿m3,地下水资源量10.43亿m3,水资源总量40.46亿m3。

全市过境水量6812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6730亿m3。

全市总用水量36.05亿m3,按工业、农业、生活统计,其中工业用水量17.27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0.7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60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61亿m3,林牧渔用水量1.87亿m3。

按生产、生活、生态统计,其中生产用水量29.84亿m3,生活用水量6.07亿m3,生态用水量0.14亿m3。

长江、汉江、举水、沙河、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及东荆河武汉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大中型水库水质较好,湖泊水质相对稳定。

(二)水资源量1、降水量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51.0mm,折合降水总量97.77亿m3,比07年偏多8.7%,比多年平均偏少6.5%。

全市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

丰水期4~9月平均降水量843.5mm,占全年降水量的73.3%;枯水期1~3月和10~12月降水量307.5mm,占全年降水量的26.7%。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201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1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全省国土面积185900平方公里,分属长江流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3%)和淮河流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0.7%),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和1个林区。

降水 201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79.3毫米,比上年增加20.0%,比常年偏多8.4%,为偏丰年份。

水资源 201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39.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6.1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不重复计算量为29.65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268.7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22.5%。

2010年全省入境水量6733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5.3%;全省出境水量为783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7.2%。

蓄水动态 2010年全省66座大型水库和259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82.3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21.99亿立方米。

全省13个典型湖泊年末蓄水总量为18.46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4.87亿立方米。

供水量 2010年全省供水量292.3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81.80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9.75亿立方米,其它水源供水量0.82亿立方米。

用水量 2010年全省用水量292.37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用水138.2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21.4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 32.60亿立方米。

总用水耗水量为129.24亿立方米,耗水率44.2%。

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18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为185立方米。

废污水排放量 201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9.62亿吨,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废水)为37.91亿吨,城镇生活污水9.16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2.55亿吨。

全省废污水入河量为34.74亿吨,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为30.36亿吨。

地表水水质 2010年全省地表水质监测河流总长为8385.5公里,其中劣于Ⅲ类的河流总长为1915.1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22.8%,主要集中在城市(镇)河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等。

湖北省2005年度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2005年度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2007年度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7年,湖北省平均降水量1183.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199.48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增加0.3%,为平水年份。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984.1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2.2%;地下水资源量282.8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0.9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015.0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2.0%。

2007年,从外省、市流入我省境内的水量为583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8.8%;从省内流出省境的水量为6638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9.2%。

2007年,全省共统计了63座大型水库和244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252.86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50.91亿立方米;共统计了13个湖泊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19.39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2.17亿立方米。

2007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58.73亿立方米。

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4 %,地下水源占3.3 %,其他水源占0.3 %;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4 %,工业用水占37.3 %(含火电用水量),农业用水占51.3 %。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为120.08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6.4%。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6.72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第二产业占77.1%,城镇生活污水占16.5%,第三产业废污水占6.4%。

2007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26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287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8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281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63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45升/日。

2007年,对全省5530.5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2.4 %,比2006年增加10个百分点;全年共评价了进出我省河流的7个省界断面水质,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数为4个,占 57.1%。

2003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武汉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实施日期】20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3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局 2004年)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非典”的影响,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加速。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662.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为近6年来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2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41.80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826.40亿元,增长12.5%。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21460元。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6.0:44.2:49.8变化为5.7:44.6:49.7。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30.8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7.6%,地方财政收入99.71亿元,增长16.2%,其中,工商税收52.08亿元,增长18.0%。

地方财政支出171.40亿元,增长16.4%。

其中,科技三项费用和农业支出分别增长18.7%和23.4%。

市场价格总水平止跌回升。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

其中,居住上涨6.0%,食品上涨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5%,衣着上涨1.1%,烟酒及用品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下降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3.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

劳动就业工作有新进展。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1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万人,增长1.2%。

2003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3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时间:2004年09月01日浏览次数:71次字体:大中小一、综述2003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32.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91.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大4.4%。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0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2.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207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

全省降水分布总趋势为南多北少,除十堰市中部、襄樊市北部、宜昌荆门荆州结合部降水量小于900毫米,恩施、黄冈局部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变化一般在900-1700毫米间。

2003年,全省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6.6%,地下水源占2.8%,其它水源占0.6%;全省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按老口径统计,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有11.5%;按新口径统计,其中生产用水占90%,生活用水占9.99%,生态用水占0.01%。

全省用水消耗量116.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6%。

全省人均用水量411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4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4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49立方米。

2003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2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占17.9%,第二产业污水占77.1%,第三产业污水占5%;对全省6514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I类水质河长占9.1%,И类水质河长占24.3%,Ш类水质河长占45.2%,超标(超Ш类)水质河长占21.4%;评价的20个湖泊中,超标(超Ш类)水库座数占4.2%;评价的7个省界水体水质监测断面,超标(超Ш类)断面个数占28.6%。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或持平,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4%,属偏丰年份。

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北、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

除十堰市中部、襄樊市北部、宜昌荆门荆州结合部降水量小于900毫米,恩施、黄冈局部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变化一般在900-1700毫米之间。

2004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综述2004年,湖北省降水量比常年略为偏少,为平水年份。

全省平均降水深1134.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109.5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3.8%;全省地表水资源量894.56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1.1%;地下水资源量276.68 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3.6 %;水资源总量928.06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0.4 %。

2004年,全省59座大型水库和233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68.04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13.76亿立方米。

2004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42.68亿立方米,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4 %,地下水源占3.2 %,其他水源占0.4 %;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8.6 %,城镇公共用水量占1.6%,工业用水占34 %,农业用水占55.77 %,生态用水(指城市环境和部分河湖、湿地人工补水)占0.03 %。

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16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38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47立方米。

2004年,全省入河废污水量为30.58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76.2 %,生活污水占17.4%,第三产业占6.3%,建筑业占0.1%。

对全省6364 km的河流进行了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4.6 %,比2003年增加6个百分点。

对17个湖泊和24 座水库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和水库分别为9个和23 座。

对24 座水库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其中中营养水库为23个,富营养水库1个(三湖连江)。

评价的7个省界水体水质监测断面,超标(超Ⅲ类) 断面个数为2个,占71.4%。

2004年我省极端天气较为明显,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先后发生干旱、渍涝、山洪等多种自然灾害和长江秋汛。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地政府精心组织,奋力抗灾,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灾减灾作用,夺取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水资源公报1999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1999年,全省平均降水及水资源总量接近常年水平,属于平水年份。

一方面长江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区域性大洪水,部分地方洪涝灾害严重,另一方面十堰、襄樊、荆门、随州、孝感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大大偏少,出现大旱,江河湖库水量锐减,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中小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江河湖库水质下降。

在平水年出现大旱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一、水资源量199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077.4亿m3,较常年偏多4.8%,较上年偏少23.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31.9亿m3,较常年偏多3.7%,较上年偏少25.3%;地下水资源量300.3亿m3,较常年偏多1.0%,较上年偏少11.3%。

地表水、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254.7亿m3。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739m3,较上年偏少26.0%,亩均水资源量2080m3,较上年偏少24.8%。

全省平均降水量1142.9mm,与常年相当,较上年偏少15.7%。

其中:年降水量以随州市(629.8mm)为最小,十堰市(675.3mm)次之,分别较常年偏少35.8%和24.2%;以咸宁市年降水量(2013.5mm)为最大,黄石市(1938.9mm)次之,较常年偏多33.4%和40.7%。

降水量地区分布总体上呈现南多北少之势。

在时程分配上极为不均,根据全省666站点降水资料统计,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例小于50%的仅38站,其余各站均在50%以上。

最小百日降水量大于100mm 的仅276站,有58.6%的站最小百日降水量在100mm以内。

全省入境水量6999亿m3,较常年多11.1%,较上年少15.7%。

主要入境水量为:长江干流从三峡边鱼溪河口入境4719亿m3,洞庭湖水系从城陵矶湖口入境2144亿m3。

两处合计占总入境水量的98%。

全省出境水量7956亿m3,较常年增加10.2%,较上年减少15.8%。

全省十七个主要水系,除内荆河、梁子湖、陆水、富水、巴水、举水、华阳河等水系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多105.1%、87.7%、74.4%、68.8%、30.3%、6.6%、40.0%外,其它水系均低于常年水平,地表水资源量低于常年水平前五位的水系是汉北河(-65.7%),唐白河(-65.6)、蛮河(-62.7%)、堵河(-58.6%)、南河(-51.7%)。

湖北省环保局关于公布2003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和竣工验收结果的通知

湖北省环保局关于公布2003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和竣工验收结果的通知

湖北省环保局关于公布2003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
和竣工验收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环境保护局
•【公布日期】2004.02.03
•【字号】鄂环发[2004]4号
•【施行日期】2004.02.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湖北省环保局关于公布2003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和竣工
验收结果的通知
(鄂环发[2004]4号)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环保局:
2002年12月到2003年11月,省环保局共审批各类工业项目98项,其中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42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56项,涉及石化、电力、造纸、冶金、建材、机械、市政等诸多行业,省管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上述项目总投资80.84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6.54亿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的20.46%。

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省局共验收各类建设项目30项,“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上述项目总投资32.9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3.23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1.766万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33.47万m3/h。

请各地环保局认真负责辖区内新建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试生产申报核准制度,在工程建成后及时完成环保验收。

附件:2002年省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和竣工验收名单(略)
二〇〇四年二月三日。

2003-2004年长江武汉段水质调查

2003-2004年长江武汉段水质调查

2003-2004年长江武汉段水质调查
穆罕默德.马斯理;侯浩波
【期刊名称】《环境与健康杂志》
【年(卷),期】2005(22)4
【总页数】1页(P281-281)
【关键词】水;水污染;长江
【作者】穆罕默德.马斯理;侯浩波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环境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23.1
【相关文献】
1.长江源区水质分析及与长江武汉段水质对比 [J], 薛武申;孙兵;刘培青
2.长江下游海门段水域的水质调查 [J], 陈辉;袁飞
3.长江芜湖段枯水期水质调查及评价分析 [J], 李萍;陈伟华
4.长江云阳段水质调查与评价 [J], 郝鹏鹏;陈浩
5.长江芜湖段枯水期水质调查及评价分析 [J], 李萍;陈伟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年降水量与上年比较,黄陂区、新洲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余各区偏少10%-20%。

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比较,中心城区与多年基本持平,黄陂区、新洲区偏多10%-20%,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东西湖区偏多5%-10%。

各月降水量与历年同期比较,5月份、10月份、12月份偏少20%-40%,8-9月份偏少50%-60%,2月份、3月份、7月份偏多70%-90%,其余月份偏多10%-20%。

(二)地表水资源2003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折合径流深548.5mm,比上年偏少15.9%,比多年平均偏多12.1%。

黄陂区、新洲区径流深600~700mm,江夏区径流深500~600mm,其余各区径流深400~500mm。

径流深与上年比较,黄陂区、新洲区与上年基本持平,江夏区偏少10%~20%,其余各区偏多20%~40%。

径流深与多年平均比较,中心城区与多年平均基本持平,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偏多5~10%,东西湖区、新洲区、黄陂区偏多10-30%。

(三)地下水资源全市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比上年偏少2.6%,比多年平均偏多7.7%,地下水模数14.7万m3/km2。

(四)水资源总量全市水资源总量49.50亿m3,产水系数0.431,产水模数58.5万m3/km2。

水资源总量与上年比较,偏少15.1%,与多年平均比较,偏多7.7%。

2003年武汉市分区水资源量分布表单位:亿m3(五)过境水资源本年度长江、汉江过境客水总量7387亿m3,比上年偏少3.9%,比多年平均偏多4.6%。

境内中小河流入境水量分别为:府河51.21亿m3,举水24.91亿m3,倒水14.41亿m3,滠水8.48亿m3,金水17.04亿m3。

全市过境水总量7486亿m3,比上年偏少3.4%。

三、蓄水动态(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全市3座大型水库年初蓄水量2.3590亿m3,年末蓄水量2.6721亿m3,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0.3131亿m3;6座中型水库年初蓄水量0.7373亿m3,年末蓄水量0.9320亿m3,全年增加蓄水量0.1947亿m3。

大、中型水库各月蓄水量变化情况,1~7月增加蓄水量1.8816亿m3,9~12月减少蓄水量1.3738亿m3。

(二)典型湖泊蓄水动态典型湖泊蓄水动态以鲁湖和汤逊湖为代表。

汤逊湖年初蓄水量0.6950亿m3,年末蓄水量0.5640亿m3,全年减少蓄水量0.1310亿m3;鲁湖年初蓄水量0.4080亿m3,年末蓄水量0.3900亿m3,全年减少蓄水量0.0180亿m3。

各月蓄水量中,汤逊湖变化不大,鲁湖3~7月蓄水量呈增加趋势,1~2月、8~12月则逐月减少。

四、供用水量(一)总供水量2003年,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比上年减少2.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3.8500亿m3,占总供水的9.2%;引水工程供水1.3200亿m3,占总供水的3.2%;提水工程供水36.4609亿m3,占总供水的87.6%。

按水源类型划分,取地表水41.1480亿m3,占98.8%,取地下水0.4829亿m3,占1.2%。

2003年武汉市分区供水量分布单位:亿m3(二)总用水量与供水相对应,全年总用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占51.6%;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占228.2%;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占12.0%;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占2.7%;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占5.5%。

与上年比较,工业用水量减少0.7%,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少9.7%;城镇生活用水量增加7.6%;农村生活用水量增加1.0%;林牧渔用水量增加3.5%。

各分区用水量相比,中心城区用水量16.8131亿m3,居第一位,占总用水量的40.4%;汉南区用水量最少,用水量0.8184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

2003年武汉市分区用水量分布单位:亿m3(三)用水指标2003年全市人均用水量536 m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50 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59 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292升/日,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65 m3。

用水指标与其它城市比较(四)中心城区自来水厂供水量2003年中心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8.5261亿m3,比上年减少0.0878亿m3,售水总量6.7637亿m3,其中工业售水量3.4305亿m3,生活售水量3.3332亿m3,总供水人口404.5万人。

中心城区自来水厂年供、售水量表五、水环境概况(一)河流水质长江、汉江干流水质在我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金水、举水、倒水、滠水、通顺河等中小河流在我市境内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府河朱家河段水质较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超Ⅴ类标准,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

与上年相比,各条河流水质趋于稳定。

本年度监测了6条中小河流11个断面的水质,除府河的府河大桥和李家墩两个断面水质为超Ⅴ类、超该河的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外,其余5条河9个断面都达到了相应的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其中滠水长轩岭、金水金水闸、举水柳子港、举水举水大桥断面年度水质评价为Ⅱ类,滠水黄陂前川、倒水龙口、倒水李家集、通顺河黄陵大桥及通顺河黄陵矶闸年度水质评价为Ⅲ类。

中小河流水质概况表(二)大中型水库水质全市9座大中型水库中,梅店、夏家寺、矿山、泥河、院基寺、道观河、巴山、三枯井等8座水库水质达Ⅱ类标准,占88.9%;水质达Ⅲ类标准的仅少潭河水库,占11.1%。

水库水质总体较好,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与上年比较,水质有所好转。

大中型水库水质概况表(三)湖泊水质全年对27个重点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Ⅱ类水体中,严东湖除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Ⅲ类水体中,涨渡湖、武湖、后湖、鲁湖水质达Ⅲ类水质标准;严西湖除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黄家湖除总氮、总磷、石油类、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汤逊湖、混江湖除总氮、总磷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后官湖、南湖(蔡甸区)除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东湖(洪山区)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南太子湖、三角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青菱湖、龙阳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Ⅳ类水体中,杨春湖除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西湖(江汉区)、菱角湖除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野芷湖、月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墨水湖、南湖(洪山区) 、外沙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机器凼子、塔子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Ⅴ类水体中,北湖(洪山区)水质达Ⅴ类水质标准。

与上年相比,湖泊水质基本稳定,呈富营养化状态。

(四)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2003监测结果表明:全市9个供水水源地年度水质评价结果达Ⅱ类水质标准的有白沙洲、平湖门、堤角、武钢港东、余家头、白鹤嘴、琴断口和宗关水厂,达Ⅳ类水质标准的为沌口水厂。

根据各水厂年供水量计算,全市供水水源地水质达Ⅱ类水质标准的占97.6%,Ⅳ类水质标准的占2.4%。

与上年相比,白沙洲、平湖门、堤角、武钢港东、余家头、白鹤嘴、琴断口和宗关水厂水质继续保持Ⅱ类,沌口水厂供水水源地水质由Ⅴ类变为Ⅳ类,水质有所好转。

(五)取水口、退水口水质2003年对远城区的8个主要自来水厂(新洲区自来水公司长源供水有限公司水厂、阳逻水厂、黄陂区自来水公司水厂、东西湖区自来水公司余氏墩水厂、蔡甸区自来水公司水厂、汉南区自来水厂、江夏区自来水公司纸坊水厂、金口水厂)的取水口以及24家工业用水自备水源单位的退水口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取水口水质状况较好,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受检企业退水口水质与上年相比有所改善。

六、污水处理及排渍排涝(一)城市污水处理2003年我市4座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能力53万m3/日,年污水处理量0.7935亿m3,受益范围96.3km2,受益人口97万人。

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二)排渍排涝2003年全年降雨60余场,其中大到暴雨12场,由于水务系统充分发挥排渍排涝一体连动优势,并通过强化排水设施维护管理,开展大规模的疏捞,确保了全市的排渍排涝安全。

汛期全市大、中型排水泵站共排水15.68亿m3,其中中心城区排渍泵站共排水4.48亿m3;远城区排涝泵站排水7.6 亿m3;排渍排涝结合泵站排水3.6亿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