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规避突发新闻中的“二次伤害”

浅谈如何规避突发新闻中的“二次伤害”
断 追 问 她 被 强 奸 的 过 程 及 细 节 。 害 女 子 受 缩 在 床 上 , 毛 巾紧 捂 着 脸 , 一 些 媒 体 用 但
如果记者不顾 职业道德 , 只为 了满足
受众的猎奇心理 , 那么所采写 的突发新 闻 报 道 很 可 能会 给事 件 中的受 害 昔造 成
“ 次 伤 害 ”。 谓 突 发 新 闻 的 “ 次 伤 二 所 二 害 ”.主 要 是 指 在 天 灾 人 祸 的报 道 面 前 、 在 重 大 突 发 性 新 闻和 灾 难 事 故 的 报 道 现
属等 在 受 到 事 故 的伤 害 后 , 因 为记 者 的 又 采 访 , 新 闻报 道 “ 次 伤 害 ”。 种 新 闻 被 二 这
却还要捕捉这种镜头 , 把受 害者 的悲痛无 限放大 , 受害者毫 无尊严地暴露在公众 让
面 前 , 实 际 上 就 是 一 种 “ 盗 式 ”的 野 这 强 蛮采访 。
底线 。 有些记者 可能认 为 , 闻价值 高于 新

去年 l 月 , 1 发生 在深圳 的 “ 武 事 杨
件 ” 一 度 在 网上 引发 一 场 深 度 的媒 体 反 省。 网上 的 那 张 照 片 和 一 段视 频 让 很 多 媒
切 ,这种 对 当事 人的伤 害是不可避 免
的 , 为了新闻报道的需要。 是 但笔者认 为 , 在突发事件 中 , 记者在采访方式上必须转 变 , 在尊重 当事人 , 要 不要 违背 当事人 意 愿的情况下进行采访 。 诚然 , 因为突发事件 的特殊性 以及突 然性 ,往往事件 的 当事 人会 出于保护 自
NSOD业务探索 E R WW Ll
浅谈如何 规避 突发新 闻 中的 “ 次伤害 " 二
o夏丽霞

心理学视角下对我国灾难性报道“二次伤害”的思考

心理学视角下对我国灾难性报道“二次伤害”的思考



( 一 )灾难 性 新 闻 的 定 义
近年来 , 各种灾 难性 事件 时有发 生。 随着媒介 技术 的进 步, 催生 了一批 又一 批 的新 兴媒 体 , 这些 新 闻媒 介在 灾难 性 的报道 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 与此 同时 , 因为一些 复杂的原 因 给受众 心理造 成 了或轻 或重 的二次伤 害 , 因此需 要理 清相关
新 闻报道 中 , 新 闻从 业人 员通过一系列 对 “ 温州 杀医案”灾难 性新 闻事件 的报道 , 提供 了有 关于 医生 与患者 、 危 险品爆炸等 的相 关信息 , 形成 了受众对 于社会 医患关 系的认识 , 成为受众 认 识 现实 世 界 的基 础 。 此外 , 心理 学 中记忆被定 义为一种信 息加工 , 是存储 和提 取信息的容量 , 心理学家研究了进 出记忆系统的信息流 。主要 分为 陈述性 记忆 和程 序性记 忆 , 而陈述 性记忆 则是 涉及事 实 和某件 事件 的 回忆 , 程序 性记忆 则是有 关于 怎样去做 某件 事 情的记忆 , 而无论是关 于什么类型 的记忆 , 知 识需要在 随后 的 某一时 间能被使 用需要三种 心理过程 的操作 : 编码 、 存储 和提 取 。编码是指信 息的最初加 工 , 从 而导致记忆 中的表征 ; 存储 是指被 编码 材料 随时间 的保持 ; 提取 是指被 存储信 息在 随后 某一 时间 的恢复 。在 新 闻报 道 中 , 由于大众 媒体仿 若地位 赋 予功 能使某 些社会 事件 显性化呈 现在 受众面 前 , 使 得这类 事 件进 入受众 的大脑 被编码 和存储 , 在将 来受 众再 次遇到 这类 事件时 , 先前 的新 闻报道就会被 提取 出来 , 进而影响 受众对于 相 似社会 关 系的认知 。以 “ 温州 杀 医案”为 例 , 以后受 众再 次 遇到 医患关 系事例 时 , 首 先呈现 在他脑 海 中的是前不 久新 闻媒 体关 于 “ 温 州杀 医案” 的报道 , 这样 的报道 就会 占据他 大部分 对于 当今社会 医患关系 的认 知和理解 。如果 新闻媒体 报道得 当 , 那 么受众会有一个相 对恰 当的认 知 , 如果 报道不得 当, 可能会在受众心 中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的认知倾 向性 。 第二, 新 闻呈现 中图片、 视频运 用不 当造成 的伤 害。网络 媒体在 文字报道 的同时 , 也刊发了许多图片报道 。在 此次案件 中, 一 些媒体 为 了吸引受 众的关 注 , 对细节 夸大描 写 , 甚至使 用 “ 王云杰母 亲哭泣 的照片”问接地造成二次伤 害。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作者:朱科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1期【摘要】灾难事件即突发的“天灾人祸”,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和焦虑,备受社会的关注。

然而在这个情绪超越事实的后真相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不顾媒体伦理道德,在灾难性报道中公开发表煽动文章,甚至不加核实发布失实新闻,不仅破坏了媒介公信力,同时也给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属带来了伤害,此现象在新闻传播学中称为“二次伤害”。

本文将主要分析灾难报道中“二次伤害”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灾难事件;二次伤害;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227-01一、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表现形式(一)刻意煽动情绪,对受害者进行道德审判。

后真相时代,情绪超过事实本身。

灾难性事件本身就具有“情感性”“刺激性”等吸引受众的特征,一些媒体为了盲目迎合受众的需求,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故意煽动民众的情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审判,甚至不惜淹没事实的真相乱带节奏。

那些无辜的生命他们不是冷漠不是看客,他们也有温暖的家庭。

媒体为了煽动情绪胡乱比喻,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审判不仅对受害者本人带来了“二次伤害”,更给受害者家属带来了伤害。

(二)虚假新闻泛滥,标签化处理。

大数据新闻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新闻传播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自媒体平台更是层出不穷,新闻业态的多样性给虚假新闻提供了生存条件。

在灾难性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一方面帮助传达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煽风点火,媒体为了抓眼球而急于判断,进行标签化处理,在没有事实的情况下,足以凭借“刻板印象”自动认定其行为。

受众为释放情绪急于表达,使得虚假新闻带偏了社会的舆论和焦点,情绪化的文章被分享到社交媒体上,会引起对当事人的大肆指责,甚至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对受害者带来心灵上的“二次伤害”。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作者:李向丹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摘要】:新闻报道“二次伤害”在新闻报道中显得愈加突出,媒介生存空间恶化,泛娱乐化心态、过度报道等都是其出现的原因;显性与隐性二次伤害共存,危害后果严重,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闻报道“二次伤害” 原因危害措施一、新闻报道“二次伤害”产生的原因新闻报道“二次伤害”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次伤害。

近日网络上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热议。

此事件经过各大媒体报道、发酵之后在网上呈现出“病毒式”扩散的态势,对事件主人公造成严重精神“二次伤害”。

(1)市场化背景下,媒体生存空间愈加恶化媒体恶性竞争是滋养新闻报道“二次伤害”问题的温床。

有些媒体为了赢得一席生存之地,迎合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抢“头条”、“独家”、提高点击率、收视率、阅读量,往往会忽视报道对象的心理感受,“二次伤害”就这样发生了。

《南方都市报》2011年11月8日关于“宝安区社区治安联防队员杨喜利持钢管打砸杨武夫妇店面并强奸杨的妻子”一事的报道,就是“二次伤害”的典型例子。

(2)过度报道、内容“泛娱乐化”等导致的新闻报道失范新闻报道内容追求“娱乐化”效应影响新闻本身的质量,而过度报道则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人们对于奇怪的事情或别人的秘密总有难以抑制的好奇心,这时“潘多拉魔盒”效应就显现了出来。

前段时间,媒体和众网友一起拿“乔任梁之死”开了一次“热闹、声势浩大”的party。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娱乐记者遇到这种事情时,表现出莫名的狂热和兴奋,为了满足一小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过度报道、内容过于轻浮,导致新闻报道失范。

二、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的类型(1)显性“二次伤害”显性“二次伤害”是一种新闻暴力伤害行为,这种行为的“施暴方”是新闻传播者,主要是指新闻记者在采访实践及报道中因采取不当的方式,使本就受到暴力侵害的受访者再次受到创伤,对其生活、身心直接造成“二次伤害”,是媒体传播失范的暴力行为。

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

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

绵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系别 11级新闻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姓名王巧玲学号 1105020427 年级 11级指导教师郑直教务部制表二Ο一五年四月十日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王巧玲指导老师:郑直摘要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体现了当今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和媒体工作者的自律能力的不足。

从法律、经济、政治、人文、社会以及受众的宏观环境影响下的媒体现状。

本文通过一些新闻案例进行举例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进行了论述。

阐明了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缺乏规范的采编制作审查制度有待趋于完善。

同时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规范也亟待提高。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为博取“眼球效益”的不实新闻报道对新闻当事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让笔者意识到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加强自我修养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在这样的启发之下通过多个不同的案例分析论证了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所造成的“二次伤害”所带来的对新媒体发展道路的阻碍与严重社会影响。

关键词:二次伤害,职业道德,价值观Review on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in the journalreportMajor: the art of radio and TV broadcasting and presentingStudent: Wang Q I a o ling Supervisor: Z h eng z hiAbstractThe "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 of journalism new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society and reflect some irregularities , and lack of self-disciplines in today's news report. Meanwhile, the situation of journalist is affected by legal system, economy, culture and audience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 of journalism news through a number of cases. It is proved that there are more disciplines in journalist news report should be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as a practitioner also needs to improve his code of ethic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a, some practitioners in order to catch the audiences eyeballs report the false news which cause the people involved becoming the victim again. Therefore, the author realizes that as a journalism worker should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and abide by code of ethics. The "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 is an obstac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has a strong impact on social stability.Key words: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Code of ethics, Moral values目录绪论 (5)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直接体现 (6)1.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直观分类 (6)1.1.1对新闻主体对象的伤害 (6)1.1.2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 (6)1.1.3对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伤害 (7)1.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采编处理 (8)1.2.1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8)1.2.2总述 (9)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影响 (11)2.1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对新闻当事人的影响 (11)2.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对社会各界的影响 (12)3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分析 (15)3.1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 (15)3.2 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个人道德素养 (16)3.3如何减小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16)4 综述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绪论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更加体现出新媒体在新时代大背景下的飞跃式发展。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1. 引言1.1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报道的方式和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空前增加。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是指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由于不当的操作或处理方式导致受访者或相关方再次受到心理或情感上的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是直接的,比如对受访者隐私的泄露或对其个人生活的干扰,也可能是间接的,比如对事件本身的再次曝光导致受害者重新经历痛苦的回忆。

在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的二次伤害尤为值得关注和重视。

因为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篇不慎处理的报道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伤害。

关注二次伤害、减少二次伤害,已成为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2000字】2. 正文2.1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呈现出多样化和即时性的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新闻采访报道更加强调多样性和立体性。

采访报道不再局限于文字报道,多媒体、视频、直播等形式的报道开始兴起,让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细节。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访报道更加注重即时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到各个平台上,让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

这样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也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访报道更加注重互动性。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参与感。

这种互动性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反馈和意见,有助于改进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十分显著,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贴近观众,也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别在生者的伤口撒盐灾难过后,媒体的“二次伤害”常常成为其追逐商业利益的产物。

“坏消息才是新闻”,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在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的庇佑之下,天灾人祸当中种种耸人听闻的细节被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受访对象不得不面对镜头一次次地揭开不堪回首的伤疤,而媒体的目的,显然是指向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

媒体的“二次伤害”是指其对作为新闻信源的受访对象所带来的身心上的负面影响。

这些受访对象通常是灾民、幸存者、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丑闻”(负面新闻)的当事人,等等。

尤其是对女性、少年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边缘弱势群体而言,媒体的“二次伤害”所带来的打击是不容低估的,有时候甚至会是致命的。

研究媒体伦理的学者一般都把9·11事件的报道作为媒体“二次伤害”的一个典型。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主要电视频道和新闻网站取消了所有的节目和广告,在一周的时间内推出了全天候的报道。

在9·11的报道中还有另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做法,就是“让新闻当事人讲话”,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访谈节目。

9·11事件的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救援者、目击者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角”,这是媒体“二次伤害”产生的主要根源所在。

从本质上说,“二次伤害”是媒体的商业利益和记者的职业伦理之间“博弈”的产物。

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媒体的“二次伤害”是以保障公众知情权为“保护伞”的,其深层考量却是媒体的商业利益。

在9·11事件的报道中,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有位消防员在三天之内先后在十多家媒体上讲述了同样的故事。

在此,这种以公众知情权、“公众利益”为“保护伞”而进行的报道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的相关报道赢得了更多的关注,获得了商业上的丰厚回报,而作为受访对象的消防队员们却无法从痛苦的回忆中解脱,以至于身心俱损。

在如何减轻媒体的“二次伤害”这个问题上,关键是如何保护受访对象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缺乏受访经验的”青年人来说,一篇报道、一次采访往往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浅析媒体救助类报道对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

浅析媒体救助类报道对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
【 关键词】 媒体 ; 弱势群体 ; 尊重; 人文 关怀
从 报纸 求助 版块到 电视 救援栏 目,
三、 新 闻 报道 如 何 造 成 “ 二次 伤 害”
实 自然 生 动 地 呈 现 在 公 众 面前 。 ( 二) 多沟 通 少 披 露 , 提 前 征 求 意 见 在 救 助 类 报 道 中 .要 想 使 事 件 受 到 社 会 关 注 .使 被 采 访 者 获 得 更 多 的 社 会
再 到 一 些 媒 体 白办 的 大 型 救 助 活 动 , 近
年来 , 救 助类 报 道 频 频 现 存 公 众 视 野 。 这类报道确实帮助一些弱 势群体解决 了
由 于 大 众 媒 体 市 场 化 运 作 程 度 不 断 加 深 , 自负 盈 亏 的媒 体 管 理模 式 和 日益 激 烈 的 行 业 市 场 竞 争 .使 媒 体 面 临 越 来
式, 就 是制 作具 有 人 文 情 怀 的新 闻 报 道 。
新 闻事 件 中 的弱 势 人 群 一 般 都 有 较 强 的 自尊 心 , 心理敏感而脆弱 , 在 报 道 客 观 事 件 时 媒 体 人 要 体 现 出 充 分 的 理 解 、尊 重 和关怀 . 避 免令 他 们 感 到 难 堪 . 要 有 策 略 地 叙 述 其 生 活 窘境 。 其次, 要 保 护 其 合法 权益 . 包括名誉权和隐私权 等 , 要 让 新 闻 参考文献 : [ 1 1 张 敏 杰.中国 弱势 群 体 研 究【 M卜长春 :
长 春 出版 社. 2 0 0 3 .
体 的 被 动 报 道 主要 指 求 助 者 主 动 寻 找 媒
介, 通过 媒体 介 入 解 决 个 人 需 求 问题 . 这 主 要 是 借 助 媒 体 特 殊 的 社 会 地 位 和 社 会 作用 , 社 会 上 产 生 了“ 有 事 找 媒 体 比有 事 找警察更有效 ” 的观念 , 而 此 类 报 道 也 呈

论传媒的二次伤害以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的报道为例

论传媒的二次伤害以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的报道为例

论传媒的二次伤害以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的报道为例一、概述在现代社会,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传媒在报道新闻事件时,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加深其已经承受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以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的报道为例,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传媒的二次伤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本案涉及个人隐私、道德伦理和公众安全感等敏感话题,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角度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案件的理解和看法,进而影响到当事人的生活和社会评价。

探讨传媒如何避免在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联防队员作为维护社区治安的重要力量,其犯罪行为本身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些媒体在报道时,过度强调案件的细节和暴力元素,忽略了当事人的隐私和尊严,导致当事人及其家庭在承受法律制裁的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指责和歧视。

这种二次伤害不仅加剧了当事人的心理创伤,也影响了公众对类似事件的正确理解和判断。

传媒在报道此类敏感案件时,应秉持客观、公正、尊重隐私的原则,避免过度渲染和炒作。

媒体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正确的报道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简述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的基本情况及社会影响2011年10月22日,深圳市宝安区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

该案涉及一名身为社区治安联防队员的杨喜利,利用其身份和职权,深夜闯入受害人王娟家中,实施暴力殴打并强奸的犯罪行为。

王娟的丈夫杨武,因长期受到杨喜利的欺压和威胁,在事件发生时选择躲藏,未能及时保护妻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起案件曝光后,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

联防队员作为社区治安的守护者,其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基层治安力量的信任;另一方面,案件暴露出基层治安管理的漏洞,以及对于联防队员选拔、培训、监管等方面的不足。

媒体对于案件的报道和讨论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于治安问题、权力监督、个人权益保护等议题的深入思考。

从社会影响来看,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严重侵犯,更是对社会道德和法治底线的公然挑战。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新闻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

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提高了新闻的传递效率,但同时也给新闻的采访报道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二次伤害”。

所谓“二次伤害”,指的是媒体在采访报道中,由于不当的行为或举动,对被采访人的个人隐私、尊严、利益、名誉等权益造成了进一步的侵害和损害。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二次伤害问题更加突出。

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采访的目的不明确。

如果媒体不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和意图,采访内容难免会产生模糊不清,可能会误解被采访对象,并在采访报道中曝光他们的私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引起被采访对象的不满和反感。

二是媒体不尊重被采访人的权利。

在采访报道中,媒体应该尊重被采访人的权利,确保采访行为合法合规,并在采访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被采访人权益的侵害和损害。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媒体会忽视被采访人的个人隐私和尊严,采取过度的采访方式和手段,如偷拍、跟踪、骚扰等,进一步侵害和损害被采访人的权益。

三是媒体为了追求效果不顾及后果。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媒体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获取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往往会在采访报道中制造一些炒作点、争议点,甚至肆意渲染、夸大事实,从而忽略了采访和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一步伤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

为避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问题,媒体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正确认识媒体的社会责任,切实履行媒体的公益使命,在采访报道中始终贯彻客观、真实、合法、合规原则。

同时,媒体应该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注重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合理规范采访行为和方式。

最重要的是,媒体应该加强与被采访人的沟通和理解,尊重被采访人的隐私和尊严,尽量减少对其权益的侵害和损害。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二次伤害问题已经成为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一个长期存在和突出的问题。

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作者:李双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9期灾难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失事的报道。

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防止的自然性伤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旱灾、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一类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凶杀、矿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①。

由于灾难性报道具有影响力大的特点,所以具有极大的报道价值。

但这类新闻事件报道不当的话,可能会对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

1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具体表现1.1 “ 二次伤害”在新闻采访中的体现新闻媒体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为了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景,往往会让当事人尽力回想当时的情景,并复述出来。

这种“揭疤式”采访会对经历了灾难,已经遭受到身心伤害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轰炸式采访也是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的采访方式。

在事件发生后,一些记者不顾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一拥而上,用密集的问题和轰炸式的采访来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

在马航失联后,不断有乘客家属从四面八方赶往北京丽都饭店等待消息,但航班搜救信息出现了罗生门,信息不断公布,又不断被辟谣②。

记者在得不到实情的情况下,将麦克风转向遇难者家属,围绕遇难者对家属进行轰炸式的密集采访。

让本就因焦急等待而疲惫的家属因为轰炸式采访心理更加沉重压抑。

1.2 “ 二次伤害”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在描写灾难性事件时,个别媒体利用受众追求情感性和刺激性的心理,将“血”“性”等因素不断放大。

对于当事人或受害者家属来说,这些具有感官冲击力的描写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和刺激是非常大的。

并且,这种刻意营造的悲惨氛围也会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

11 月14 日,在江苏徐州,一名年仅10 岁的少女在写下遗书后,用农药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整个自杀过程还被她用视频记录了下来。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新闻资讯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的二次伤害问题日益突显,给受访者、家属以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问题的冷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所谓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是指在新闻媒体对特定事件进行报道时,由于报道的方式与手法不当,导致被报道人、被采访人再次遭受到精神上的伤害。

其中包括一些过于侵犯隐私的采访,如未经同意拍摄、披露私人生活,以及恶意揭露,歪曲事实等手段。

这些都可能在报道过程中带来情感上的震撼和伤害,给受访者带来切身的痛苦。

新闻媒体的道德责任面对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问题,新闻媒体首先要承担起道德责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严格遵守新闻伦理规范,尊重被报道人和采访人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同时摒弃一切不当采访手段,包括暴力威胁、欺骗访问等行为,切勿利用社会地位和势力对受访者进行二次伤害。

新闻机构的规范建设新闻机构也应加强规范建设,明确新闻从业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制订出明确的新闻采访报道规范和工作流程,明确道德准则和工作标准,让每位从业人员在新闻采访报道中遵守规矩,尽职尽责。

公众的监督和呼吁公众要积极参与监督和呼吁。

对于那些过于差劲的新闻采访报道行为,公众应该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及时曝光,让不当行为必须得到谴责。

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呼吁政府和社会加强严格监管,制定法律法规加强保护,避免潜在的二次伤害问题,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结语总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问题不能被忽视。

记者和新闻机构应严格遵守伦理规范,进行道德约束,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监督和呼吁,共同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局面。

突发性自然灾难报道中“二次伤害”问题的探讨——以汶川地震为例

突发性自然灾难报道中“二次伤害”问题的探讨——以汶川地震为例

内容摘要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

中国媒体对这场灾难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新闻报道,纷纷派出记者不顾危险奔波于救灾一线,他们用照相机、摄像机、文字等源源不断地记录着、传送着灾区的灾情及时报道救援进展情况。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和以往灾难报道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往灾难报道大多报道救灾和领导人活动,媒体都是以典型报道为主,这次转变为以受灾者包括幸存者和受难者家属为主要关注对象。

但大量关于汶川地震的采访活动和新闻报道暴露了一个突出问题——“二次伤害”问题。

以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活动为例,本文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媒体对突发性自然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问题,揭示灾难报道可能造成 “二次伤害”的原因,探讨灾难报道中的困惑区域——“二次伤害”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如何减少新闻报道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

突发性自然灾难具有瞬间性、偶然性,突然破坏了人们生活环境已有的和谐,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混乱。

由灾难所造成人的生命毁灭、财产严重损失等都呈现出极度悲惨的场景,给受难者亲属造成心理创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经历过突发性自然灾难的采访对象是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同于常态下的心境,记者在采访中、媒体在报道中都应格外注意这种心理的特殊性。

因为痛苦将长期留存在经历过苦难的人们记忆深处,当面对记者采访和看到相关报道时,他们都会再次回到这段记忆中,再次经受心理创伤。

本文从报道案例中分析媒体最关注的灾区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从中可以看出,“二次伤害”问题是记者采访对灾区群众的悲痛侵扰行为造成的结果。

这种行为给灾难报道带来负面传播效果,不但导致个体心理再次受到伤害,还可能造成整个社会情绪受到不良影响。

从新闻业务来看,一方面,记者对灾难受创者及其家属的采访应该考虑新闻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等诸多因素,理解灾民、救灾者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提问方式,而不致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记者要从灾民那里获得有关灾难的新闻报道素材,就不可避免地要让对方回忆当时恐怖的灾难场景,这就造成其心理再次经历痛苦。

浅析犯罪案件传播中的二次伤害现象

浅析犯罪案件传播中的二次伤害现象

法治传播Fazhi chuanbo- 201 -浅析犯罪案件传播中的二次伤害现象杜程程(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摘要] 在枪杀、强奸、抢劫等犯罪案件的报道传播中,如果新闻记者缺乏应有的同情心或保护受害者的意识,就会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的身心再次造成伤害即二次伤害。

这种伤害表现在采访过程中逼迫受害者不断回忆,在报道过程中暴露了受害者的外貌、隐私,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侵害了受害者的被遗忘权三个方面。

文章分析了造成上述类型二次伤害的原因,并提出了避免二次伤害的措施。

[关键词] 二次伤害;犯罪案件;表现[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05-0201-03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信息的传递变得十分容易。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获取经济利益,试图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在犯罪案件的新闻报道中加入低俗的内容。

这样的做法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再次伤害,同时还会使媒体丧失公信力。

因此,新闻媒体应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在对犯罪案件进行报道传播时,应注意保护受害者及其家属,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一、犯罪案件传播中二次伤害的表现犯罪案件报道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对犯罪案件的发生、侦破、审判处理等情况向社会公开传播的事实的信息。

对犯罪案件进行新闻报道是我国社会新闻的一部分,媒体报道犯罪案件是为了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配合相关部门预防和打击各类犯罪,加快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但与此同时,媒体报道犯罪案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在我国犯罪案件传播中,媒体容易造成的二次伤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采访过程中的伤害、报道过程中的伤害以及传播后造成的伤害。

(一)采访过程中的二次伤害犯罪案件发生后,很多媒体为了发布独家新闻,或者吸引关注,往往努力挖掘犯罪案件中的细节信息,因此强迫受害者不断回忆惨痛经过,引导受害者一遍又一遍地描述受害场景,甚至是当受害者拒绝回忆时,媒体还用敏感词汇进行言语刺激,用镜头记录受害者的激烈反映,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受害者伤心崩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采访报道带来了诸多影响,其中二次伤害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媒体对新闻采访报道的影响和挑战,随后分析了新媒体加剧了新闻采访报道的二次伤害、传播速度快、容易失控、偏向性严重、缺乏深度且容易带来误导矛盾等问题。

提出了应当如何处理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建议,呼吁新媒体时代需重视新闻采访报道的伦理问题,更加谨慎地处理新闻报道,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

通过对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推动新闻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冷思考、影响、挑战、传播速度、偏向性、缺乏深度、误导、矛盾、伦理问题、谨慎处理1. 引言1.1 新媒体对新闻采访报道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给新闻采访报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更加迅速、及时,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报道,让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

新媒体也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报道,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现新闻事件,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可能,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促进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和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也给新闻采访报道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得新闻报道容易失控,可能因为信息未经核实就被大量传播,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

新媒体的报道视角可能带有偏向性,导致信息呈现不够客观和全面。

新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可能缺乏深度,容易带来误导和矛盾。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认识到新媒体对新闻采访报道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更加谨慎地处理新闻报道,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

1.2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新闻报道的速度和传播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为新闻行业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以突发性报道为例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以突发性报道为例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
——以突发性报道为例
魏昭雅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2.1 媒介道德丧失 部分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为 了满足新闻受众的猎奇心理,吸引眼球, 一些新闻工作者将新闻价值架于人文关 怀之上,所采编的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就 很可能会给新闻事件中的新闻当事人造 成一定的“二次伤害”。 2.2 缺乏法律约束 目前,我国新闻方面的法律还不够 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及法律约束。 很多涉及新闻纠纷案件的不能得到有效 的法律解决,如隐性采访、媒体中的“二 次伤害”等现象。 2.3 媒介技术等发展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新媒体为其提 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同时消息来源变 得更加多样,舆论环境变得复杂。并且, 新媒体环境下,消息传播的范围更广、 速度更快,对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会 更严重。 3 二次伤害的影响 3.1 对当事人一方 在突发性报道中,新闻当事人大多一 时间无法接受事实,情绪波动较大,如果 对新闻当事人进行轰炸式采访,迫使当事 人回忆事发的残酷场景,或者对受难家属 进行咄咄逼人的采访,容易对当事人或家 属的精神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3.2 对媒体 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违背了媒 体的公正和人文关怀,可能会损害新闻 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从业者的整体形象。 媒介公信力源于受众的信任,新闻媒体 的报道一旦对新闻受众产生伤害,对媒 体自身树立的公信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3 对新闻受众 媒体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媒体报 道的信息失实,容易造成受众的认知偏 差。并且,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处理 中, 如对图片使用、 文字描述、 画面选择,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伤 害,也会给新闻受众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4 减少二次伤害的措施 4.1 法律层面 建立对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评估制 度,完善相关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新 闻媒体的行为做出相应规范,如在法律中 应划分“二次伤害”的界限;实行新闻赔 偿制度, 对受害者给予相应的物质赔偿等。 4.2 媒体层面 新闻媒体加强自身的管理,充分发 挥把关人作用,做好信息筛选工作,担 负起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职责,避免造谣 现象发生。[2] 对于一些容易造成新闻伤害 的主题和语言、画面、影像等,应进行 适当处理。 加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培养, 突出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需要加强媒 体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新闻从业人员 的社会责任意识,从政治素养、道德素 养等多方面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新闻媒体从业者来说,新闻工作应 该是一个很严谨的工作,应该尽可能避 免新闻带给人们的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 曹 然 . 突 发 性 新 闻 报 道 二 次 伤 害的产生与规避 [D]. 北京 : 中国传媒大 学 ,2014. [2] 费丹丹 .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 二次伤害研究 [D]. 武汉 : 湖北大学 ,2014.

浅析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的表现及对策

浅析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的表现及对策




浸 于 丧女 之 痛 的 王持 昌承受 拿 钱 跑 了 的流 言 , 何 尝 不是 往 他伤 口里撒盐” 。在利益的驱使 下 , 媒体会无新 闻应该奉 行的 “ 公正 、 客观 、 平衡 、 分 析 ” 等 守则 , 而部 分 不 良记 者 将 新 闻 和娱 乐 混 为一 谈 , 以最 大 限度 地 满 足受 众 的好奇 心 与窥视欲为 目的去寻找卖点 , 肆意炒作。例如, 杨武事件 中的 “ 通奸”说 、 “ 设局请狼”说 , 宋山木强奸案中的 “ 性 交 易 说 ”等 , 这 些 信 息 仅 仅 是 部 分 网 民 的 猜 测 和谣 传 , 但 是 一 经新 闻媒 体 的报 道 与 宣传 , 舆论 就会 借 着事 件 的受 关 注度迅速升温 , 对当事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 这样 在 公 众 的舆论 和 质 疑声 中 , 当事人 就 会 陷入 一 种 难堪 的尴 尬境 地, 对受 害 人而 言是 一 种更 隐 蔽 、 更 深重 的伤害 。 二、 避免 “ 二次 伤 害现 象 ”的 对 策 ( 1)加 强 新 闻立 法 。 国家 立 法 机 关 应 该 尽 快 出 台 独 立 的新 闻法 , 通 过 完善 的法律 法 规 对新 闻报 道 中违 反 职业 伦理 、 职 业 道 德 的行 为 甚 至 严 重 危 害 新 闻 当 事 人 隐 私 权 、 荣誉权 、 名 誉 权 的行 为 进 行惩 戒 , 从 而产 生 威 慑力 , 使 我 国 的新 闻媒体 走 上 规 范化 、 法 制化 的轨 道 。让 新 闻记 者 从 搜 集资料 、 准备和进行采访 、 新 闻写作和编辑时都 能在内心 划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 , 以减少新闻见报或播出时便对当 事 人 产 生二 次 伤 害 的概 率 。 同 时社 会层 面 上 , 应加 速 对 公 民社 会 的培 育 , 加 强 群 众 的媒 介 素 养 教 育 , 让社 会 上 的 大 部分公众具备独立思考 、 独立判断能力 , 从 而 自发 地地 址 和批 判 会产 生 二 次 伤害 的新 闻报 道 , 让这 类 新 闻失 去 传 播 环境 。 ( 2) 加 大 监 督 力 度 。媒 体 在 接 受 主 管 部 门 的 监督 和 管理 的 同时 , 也 要 有相 互 监 督并 接 受 民众 的监 督 。尤 其 是 在 当前 受 民众 为 中 心 的传 播理 念 下 , 受 民众 监督 在新 闻行 业 中起着 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相对 于媒介 管 理体 制 的事后 处 理来说 , 受民众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 , 对媒体机构应是一种 更 有 效 的和更 具 权 威性 的监 督 。而 各 个媒 体 内部 、 媒 体 之 间也 要完 善相 互 的监 督机 制 , 保 持人 文关 怀 和新 闻道德 , 净 化新 闻环境 , 加 强新 闻 队伍 的教 育 和 管理 。新 闻行 业 协 会 应坚 守 媒 体 职业 伦 理 , 以客 观 、 中立 、 自律 的行 业 规范 约 束 新 闻从业 者 , 在业 内达 成 新 闻报 道 “ 零伤 害 ” 的共识 。 ( 3 ) 媒 介 从 业 者 增 强 修 养 。 要从 源 头 上 遏 制 新 闻伦 理 的 失 范行 为 , 就 要 强化 新 闻记 者 的职 业 道 德 修 养 , 新闻 记者 是 新 闻 生产 过 程 的 主体 , 他们 的职业 道 德 良莠会 直 接 影 响 到媒 体 的采 访 行 为 、 新 闻报 道 的 内容 , 甚 至 传 播效 果 。 为此 , 强 化新 闻记 者 的 职业 道 德 修 养 , 有 助 于 从 源 头 上 遏 制 新 闻 失 范 行 为 的 发 生 。 首先 , 强调要有充分尊重生命 、 尊 重 新 闻当 事 人 的 人 文情 怀 , 因此 新 闻记 者 对 新 闻事 实 、 新 闻 素材 要 用人 文 的标 准去 衡 量 和筛 选 , 在新 闻报 道 中要 充分尊重生命价值 。尤其面对灾难事件时 , 记者首秉持 以 人为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 负责任地 向公众报 道事件 的真相 与现状。其次 , 在新 闻采访 中善 于换位思 考 。 中央 电视 台主 持 人 柴 静 曾说 ,“ 在采访 中, 我 们 常 不 免 以 自己经验 揣 度别 人 , 评 判别 人 , 纠正 别人 。忘 了问 ‘ 为 什 么是 这 个 人 在 这 个 事 件 中做 出 了这 样 的选 择 ? ’记 者 要 设 身 处地 的考 虑 当事 人 的处 境 与 心理 活 动 , 采 取 换位 思 考 的思 维方 式 , 从 多个 角 度对 自己的 采访 行 为进 行 道德 推 敲, 这 样 才 会 避免 对 受 害 者 的二 次 伤 害 。 ”( 下转第7 2 页)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获取也变得更加方便。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二次伤害的存在。

二次伤害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被采访者、受害者或相关人士因报道内容的曲解、过度渲染或不当处理而受到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这种伤害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其实它对受害者或相关人士的影响是深远的。

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采访报道所存在的二次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内容会经过编辑的严格审核和把关,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新闻的质量往往受到了影响。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点击率和传播量,新闻媒体会在报道中夸大事实,曲解事实,甚至是无中生有,这样的报道往往会给受害者或相关人士带来二次伤害。

他们在媒体的放大镜下被无情地扭曲和曲解,而这样的伤害往往比原本的事件本身更难以愈合。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披露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一篇报道很快就能传播到全世界。

这样一来,一旦新闻报道中存在不当处理或曲解事实的情况,将会对受害者或相关人士产生更大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遭受来自全球各地的指责和攻击,甚至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无处可逃,对其心理和精神上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新媒体的特点也使得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更加难以弥补。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这意味着一篇报道所带来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和深远。

一旦报道中存在问题,即使后续有更正或澄清的报道出现,也很难完全弥补受害者或相关人士的伤害。

他们所遭受到的伤害已经被不可逆转地放大,并且会一直伴随着他们。

针对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新闻报道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媒体从业者应当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点击率和传播量。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采访报道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可能会带来的二次伤害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讨论和探讨,那么我们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冷思考,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新媒体视域下的二次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新闻报道都涉及到了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灾难、犯罪、丑闻等等。

这些报道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给受害者和其家属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困扰,这也就是所谓的二次伤害。

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情况也存在,但是由于新媒体的特性,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普遍和严重。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等。

这就使得新闻报道的延伸力变得更大,也更加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比如一个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新闻报道,如果报道过于具体,很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更多的伤害。

再比如一起重大灾难的报道,如果报道不当,很可能会让灾难中的受害者再次感受到痛苦。

那么,造成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同时也更加难以控制。

这就使得一些不当的报道更容易被传播开来,造成更大的伤害。

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快餐化特性,新闻报道往往更加注重煽情和轰动效应,这就容易忽视受害者的感受和隐私,从而造成更多的伤害。

还有,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竞争激烈,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和点击量,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也更容易被广泛传播。

针对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问题,我们需要冷思考,寻找解决途径。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机制,对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敏感话题的报道进行更加审慎的处理,尊重当事人的感受和隐私。

我们需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更加重视受害者的感受,不追求煽情和轰动效应。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新闻报道审核机制,对不当报道严肃处理,以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的冷思考【摘要】这篇文章将从新媒体视域下对新闻采访报道的二次伤害进行冷思考。

在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在将重点讨论新闻采访可能引发的二次伤害、对被采访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的责任与监管。

将探讨新媒体如何避免二次伤害。

在将强调新媒体发展的道路、新闻报道的责任问题,以及对新闻采访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

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对新闻采访报道中二次伤害问题的重视,促进媒体界的进步和道德规范的建立。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报道、二次伤害、社会影响、责任与监管、伦理道德问题、负责任报道、新媒体发展、新闻报道影响、避免二次伤害、伦理道德考量、新闻伦理责任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1. 即时性: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推送,新闻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报道并传播到全球各地,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

2. 多样性:新媒体形式多样,包括社交媒体、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等,使得新闻信息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 互动性: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4. 全球化:新媒体可以跨越国界传播信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5. 移动性: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实现了信息的随身携带和随时更新。

1.2 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也可能导致二次伤害的发生。

新媒体时代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得一些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细致的调查,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片面性。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可能会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甚至发表不实报道,损害被采访者的名誉和权益。

新闻报道中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也经常受到挑战,一些记者和媒体可能会侵犯被采访者的隐私权,或者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报道,造成被采访者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系别 11级新闻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姓名王巧玲学号 1105020427 年级 11级指导教师郑直教务部制表二Ο一五年四月十日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王巧玲指导老师:郑直摘要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体现了当今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和媒体工作者的自律能力的不足。

从法律、经济、政治、人文、社会以及受众的宏观环境影响下的媒体现状。

本文通过一些新闻案例进行举例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进行了论述。

阐明了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缺乏规范的采编制作审查制度有待趋于完善。

同时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规范也亟待提高。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为博取“眼球效益”的不实新闻报道对新闻当事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让笔者意识到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加强自我修养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在这样的启发之下通过多个不同的案例分析论证了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所造成的“二次伤害”所带来的对新媒体发展道路的阻碍与严重社会影响。

关键词:二次伤害,职业道德,价值观Review on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in the journalreportMajor: the art of radio and TV broadcasting and presentingStudent: Wang Q I a o ling Supervisor: Z h eng z hiAbstractThe "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 of journalism new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society and reflect some irregularities , and lack of self-disciplines in today's news report. Meanwhile, the situation of journalist is affected by legal system, economy, culture and audience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 of journalism news through a number of cases. It is proved that there are more disciplines in journalist news report should be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as a practitioner also needs to improve his code of ethic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a, some practitioners in order to catch the audiences eyeballs report the false news which cause the people involved becoming the victim again. Therefore, the author realizes that as a journalism worker should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and abide by code of ethics. The "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 is an obstac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has a strong impact on social stability.Key words: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Code of ethics, Moral values目录绪论 (5)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直接体现 (6)1.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直观分类 (6)1.1.1对新闻主体对象的伤害 (6)1.1.2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 (6)1.1.3对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伤害 (7)1.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采编处理 (8)1.2.1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8)1.2.2总述 (9)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影响 (11)2.1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对新闻当事人的影响 (11)2.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对社会各界的影响 (12)3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分析 (15)3.1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 (15)3.2 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个人道德素养 (16)3.3如何减小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16)4 综述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绪论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更加体现出新媒体在新时代大背景下的飞跃式发展。

因此大量的新兴词汇快速的进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当中,而随着社会大众对自身权益保护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在人们关注这些热点话题的同时,一些热点背后也出现了潜在的社会危机——“二次伤害”。

简单的说,“二次伤害”指的是在已经受到伤害的情况之下,由于各种缘故再次受到伤害。

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顾名思义,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对象面对新闻事实受到的第一次伤害后,因新闻媒体的不规范报道让其再次受到伤害。

这样的“二次伤害”不仅给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对象造成比新闻事实本身更加严峻的伤害。

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畏惧甚至是怀疑。

其影响不仅围绕新闻媒体报道中媒体工作者所担当的社会责任,更是体现了新闻媒体工作者工作中的职业操守的规范。

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体现了当今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和媒体工作者的自律能力。

从法律、经济、政治、人文、社会以及受众的宏观环境影响下的媒体现状。

例如在2010年10月,“书包门”这一热门话题轰动全国上下,引起了社会各界持续的广泛关注。

所谓的“书包门”事件是指在二零一零年十月的时候,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的某高校颁布校规,规定该校在校的学生上课一定要背上书包,最终在《凤凰卫视》《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和其他媒体的相继不断报道,使这个事件成为各家新闻媒体、教育各界、学生和公众们争相议论的焦点。

随着“书包门”事件的社会热度不断升温走高,各家新闻媒体为博取社会各界的视线赚取点击率收视率等利益,又不断从该事件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挖掘。

致使该事件经由媒体的反复报道,不仅对该高校的社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其后续影响例如招生、国家教育基金的投入,社会大众对该高校的评价,该高校学生未来面临的就业等问题都造成了一定的“二次伤害”。

所以就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进行浅谈。

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直接体现1.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直观分类“二次伤害”的体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并不是单一性的存在,从直观现象来看大致分为对新闻主体对象的伤害、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对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伤害。

1.1.1对新闻主体对象的伤害在“书包门”新闻事件中,其主体对象是被新闻曝光的这所高校。

2010年10月14日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的《一网打尽》节目第一时间报道了四川某高校规定学生上课背书包的新闻。

在这段新闻中,主持人A说“在这个四川的锦城学院现在有一个新的规定,也就是学校要统一的要做一个书包希望大家能够背一种制式的书包上学,这学生当然就有些反弹了。

”主持人B说:“他如果他真要是说是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啊,他如果真是给学生每个学生免费送一个那我觉得另当别论,但如果你这里面再收费就会让人联想到很多利益问题了,呵呵。

”两位主持人几句简单的对话,就把这所学校推向了媒体的风口浪尖。

主持人A强调“学校要统一的要做一个书包让大家能够背一种制式的书包上学”主持人B的话说“如果再收费就会让人联想到很多利益问题了”。

就新闻事实的描述来看,主持人A对新闻事件描述的语言已经失真。

虽然这几句话没有表示出主持人B明确的态度,但从新闻角度分析,就这句话而言也引导性的让观众们联想到很多的问题。

这样不规范不谨慎报道新闻就是报道新闻主持人对新闻主体对象的第二次伤害。

这里第一次的伤害就是真实的新闻事实对新闻主体对象曝光的伤害,第二次伤害就是主持人的不规范报道造成的第二次间接伤害。

1.1.2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在这“书包门”则新闻事件中,凰卫视资讯台的《一网打尽》节目断章取义片面性的报道新闻,让对新闻真像新闻事实有一定了解的观众都不会理解这则新闻报道的初衷。

而那些对新闻时事新闻真相不甚了解的观众来说,则会对他们发出错误的引导方向。

这也考验着当代新闻媒体在新闻事实和新闻利益的取舍,在新闻媒体对新闻信息采集报道的激烈竞争下,如今的电视新闻和报纸杂志为了获取各自的利益,都充斥着大量吸引观众眼球标题,而很多先声夺人的标题下却布满着冗长乏味的新闻内容,甚至有些媒体还会扭曲新闻事实做出违反行业规则的报道。

例如在2013年7月10日辽宁卫视《说天下》节目在报道全国各大城市特大降雨情况时,对成都市的特大暴雨存在不实报道。

夸大了对暴雨的描述的同时还附上了失真的水淹二环路的降雨照片。

从新闻图片来看,成都本地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该路段并非成都二环路。

成都二环路改造高架桥于2013年4月2日完成主体工程,并且65路公交车是从火车北站行驶至城东客运中心站,唯一经过二环路的地方也只有二环路成仁公交站。

所以让对新闻事实有所了解的观众看到不实的新闻报道则会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严重的伤害。

1.1.3对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伤害2010年10月热度最高的新闻莫属药家鑫案,整个社会和全国媒体的目光都聚焦在这起案件。

各大新闻媒体均通过微博的只言片语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情况下跟随网民的声音定义药家鑫“官二代、富二代”头衔。

舆论的矛头都指向了药家鑫杀人的犯罪事实,也让“十恶不赦”的头衔加冠在药家鑫的头顶。

2010年12月6日的《新京报》发表了一片文章,《他用弹钢琴的手连捅被撞者八刀》。

这篇独家的首发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