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作者:姜胤

来源:《活力》2011年第05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新闻报道;采访对象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在英文资料中,“出镜汜者”原文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

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一、出境记者的由来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我国的出镜记者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新闻从业人员所采用,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目前,就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有的直接面对镜头作报道,有的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提问,有的作为新闻事件的调查者深入现场……应该说,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在现场的采访、报道与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场报道和现场采访在当今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电视媒体都特别注意发挥其作用。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应该要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丹?拉瑟,1963年11月22日下午,丹·拉瑟在肯尼迪总统遇刺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在电视上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位时年31岁的记者一口气进行了17分钟的现场报道。

二、出镜记者应该找准角色定位

很多电视新闻会因为一些记者的出镜而增色,但是也有因记者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目前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和临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而一个出镜记者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准确定位是需要在这两方面内外兼修的。

那么,一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自己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呢?

首先是较强的现场感。记者在现场描述,要求观察仔细、采访具体,注重情景交融,给人形象鲜明的感觉。其次是令人信服的真实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每一新闻要素都必须真实。采写、编稿不能漫不经心,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虚构杜撰。”

记者在现场的叙述与现场的音响实况融为一体,观众感到真实可信。比如中央电视台2003年1月27日播出的《全国铁路春运进入节前客流高峰》,[导语]:今天,全国铁路春运进人节前客流高峰,请看记者从广州、上海、北京等客流最为集中的地区发回的报道。[记者出现场]:各位观众,这里是广州火车站,今天从广州站上车的旅客将超过18万人,是广州站平时发送旅客人数的5倍。画面加上记者的解说,直观地让观众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全国铁路春运节前高峰已经到来。出镜记者的详实介绍和深入采访,让人们更切身的了解到铁路春运的紧张。在许多情况下,受众对现实场景的认同感比看口头播报要高得多。记者在镜头前向观众讲述事件的经过、现场的气氛、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最后是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现场报道往往采用第一人称,较一般报道用第三人称更能缩短观众与记者的距离。记者的普通话也许不如播音员标准,但是由于记者在现场受到感染,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往往语速较快,讲话抑扬顿挫、感情色彩比较真切,更符合人们日常的讲话习惯,给人感觉比较亲切自然。

三、现场报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现场报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记者要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具备较好的口才。“除了吐词清晰、表情自然外,还应该懂得修辞,出口成章,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表述利落。记者谈吐时要富有生活气息,注意礼貌,讲究风度,落落大方。”

新闻要有节奏。一般来说,同期声不要超过20秒,而且注意不要与解说词重复。记者出现场的串词不要超过20秒,最好控制在15秒以内。采访时,记者在事先拟就的采访提纲之外,临时在现场就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的人、事、景以及由此引发出的联想即兴提问或发表评述,使无声的视觉信息与有声的语言信息相互交汇,同时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感知,使观众在双重信息流动中,更深刻地去认识世界,从而加深新闻的厚度。

出镜的形象要好。记者应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让人感觉很职业。记者的穿着要与采访场景适合,穿着不能太随便,要大方得体。出镜时,记者表情不要太严肃也不要太高兴,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与摄像配合默契。往往在现场,只有记者和摄像两个人,这就要密切配合。面对镜头,记者最怕表情异样,这时要与摄像多沟通,增加自信。如果把握不了,要准备多练几遍,在语言上“避重就轻”,使得摄像能适时调整机位,抓拍画面。

四、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很重要。出镜记者在采访时的角色其实是一个问询者、探寻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在西方的新闻学里,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掌握提问的技巧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

采访中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此时“倾听”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你获得边缘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你进一步发问的起点。

因此,倾听是一种技巧。记者的倾听会逐渐使对方生成一种美妙的成就感,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愿意接受他想法的人。一旦双方能达到这种心灵互动,那么近距离采访他就易如反掌了。同时,“倾听”会让记者真正地投入到采访当中去,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总之,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既要能够准确把握电视传播规律。又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出镜记者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大众传媒的文化人。记者除了掌握自己所报道条线里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广泛涉猎现代政治、经济、科技以至天文地理种种。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很难面对观众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只有博学谦逊的出镜记者,才能在电视镜头前挥洒自如,才能报道出新闻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