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四要点”

尊重客观事 实。忠于客观事 实是新 闻报道的生命线。将事 实的本 来面 目呈现给受众 ,让他们 自己从报道传递 出的信 息 中 领 悟是 非曲直。是新闻报 道的本分 。报道 中切 忌夹杂有强烈主 观 色彩 的议论 ,将 自己的意愿强加 给读者。请看 1969年 7月 20日《人 民 日报 》的一篇 消息 :“……云 南省 煤管局革委会 成 员 学 习毛泽 东思想 ,牢固树 立 团结起 来为 了革命 ,为 了夺取 更大 的胜利 ,为 了巩 固无 产阶级 专政的思 想 ,在 自觉增 强革委会 内 部 革命 团结的同时,团结一切 可 以团结 的力量 ……”信息量 小、 词 语 重 复 、强 加 于人 的 灌 输 能称 得 上 是 新 闻吗 ?
随 感 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的新 闻评论 密切 了党和政 府与群 众的联 系 ,起 到 了桥 梁和 纽 带作 用 ,也 为平 面媒 体在 与其他媒 体 的竞争 中 占有一席 之 地 作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坚 持 报 纸 新 闻 评 论 的 民 生 方 向 ,符 合 民 意 ,也 与我 们 的 办报 宗 旨相 一致 ,这也 是我 们 必须 坚持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
人 ”。
善 用新 闻语言。新 闻语 言的特点是 简洁、直白、明 了、中性 , 让 读 者 一 看便 懂 。运 用好 新 闻语 言 ,需要 极 强 的语 言 驾驭 能 力 和较 高的政 治理论修养 ,同时还要求报道者站在一 个客观公 正 的立场上 。美国记者杰克 ·海敦说 :“对记者 来说 ,无论他们 怎样 献身 于某一 事业 ,也 无论他们 多么 同情 某一政 治主 张,他们 在 职业上是 中立的。”在 新闻报道 中,不应该 出现报 道者的影子 , 所以在使 用新 闻语 言上也要 注意 :其一 是不 能感情用 事 ,直抒 个人好 恶,如使 用“野心勃勃”、“刚愎 自用”等字眼 ,在 某些情 况 下会 在 社 会 上 产 生 负 面影 响 ,引 起 不 必要 的 歧 义 。其 二 是 不 能 妄 下结论 。在对一件事情没有定论之前 ,以个人观 点进行评 断 有 悖于党的新 闻政 策。有 时报道 犯罪嫌疑人 未经 法厅 审判 定 性 ,就直接 以“罪犯”相称等。其三是确 需表达主观倾 向时,可增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为:“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
这可称之为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
真正领悟了这十二个字,就领悟了新闻写作全部学问的百分之八十。
“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包含了这几层意思,作者在占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是有思想和观点,有倾向的,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是通过报道事实本身,以客观的立场呈现,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的,不是通过作者站出来评论,以主观的、特意的方式指出来的。
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把“这十二字真经”用活,形成强有力的无形意见,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例子分述:①精选典型事实,以小见大俗语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在新闻策划中,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能在企业纷纭复杂的经营活动中精选出有价值的典型事实,有价值的事实未必是大事,有时一个小企业的一件小事,初出端倪,就能反映一个行业的巨变,成为一个大题材。
②正反并举,对比衬托。
有比较就有鉴别,有时,新闻策划者只要将古今,正反,国内国外等不同的事实组织摆放在一起,读者就能自动得出结论。
新闻策划者本人不用出面说一句话,而要说的全部说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适时引语,借口说话新闻策划者自己站出来评论新闻事实,是主观的评论,但是将别人对事实评论的话记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了。
这等于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口说了出来。
比如,新闻策划者可以自己或通过媒体采访一些各行业的专家,引用他们的话,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引别人的话,必须是别人的原话,真实、准确,可以删节,但不能听凭自己的表达冲动,断章取义,歪曲原话。
④用活数字,说话有力数据是很有力的语言,经过数据的罗列,优劣、高下、多少自已会显现出来。
在作为经济新闻的一部分的企业新闻,数据是常用的,用得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是冰冷的,是抽象化了的概念,人们对不同的行业的数字的接受力受到了限制。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的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备的首要条件。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是辩证统一的,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
(一)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属于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在事实和报道之间,还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记者。
没有记录的选择、采访、写作及编者的编辑等,事实不过是个自在的事实,他不能进入大众传媒,即否定了“纯客观”。
同时我们也反对部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论”,它否定了新闻的客观性,过于强调主观性,认为新闻事实及其本身所蕴涵的性质、意义、规律等都是新闻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
且新闻客观性的获得是在记者的能动性和受众的被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的。
在记者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自身的认识逐渐接近客观实际,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报道出来。
至此,新闻事实极其性质意义、规律如实大放映出来,实现了新闻的客观性。
所以,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新闻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媒介或明或暗地表现出的特点的政治立场。
新闻事实本身就有明显的倾向。
新闻事实反映着两种或更多的倾向。
除了我们常见的正反倾向外,还有多侧面的倾向,多倾向的报道往往给受众以新的启示。
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版面安排、电视新闻图像的解说、新闻照片的说明反映倾向。
(三)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刘少奇同志说:“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地、真实地、公正地、全面地、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对于这一论述,要全面理解,不能把他割裂出来片面的应用。
必须使倾向性与客观性密切结合,做到互为辩证统一。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媒体行业也在迅猛发展当中,新闻报道中各类声音呈现出来,其报道平衡性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受众的关注与思考。
新闻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客观性,但是新闻的属性又决定了报道需要一定的倾向性,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指导思想、引导舆论的作用。
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并不矛盾。
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都是制作过程中的必然存在,应该运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新闻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呈现出来。
本文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作出具体探究。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性倾向性平衡引言: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倾向性是新闻报道指导性作用的体现。
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平衡好客观性与倾向性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新闻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实际新闻报道中要始终将客观性与倾向性体现出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方向、有意识地添加主流观点或者自身见解。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概念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概念分析(一)新闻报道客观性新闻报道客观性即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将新闻事实以公平公正且客观的态度反映出来,将新闻内容本来的“面目”呈现在受众面前。
在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上都要切实做到“用事实说话”。
新闻工作者要将自己看到的、经过核实的新闻通过语言或者其他方式传递给受众,不添加任何自身的感情语言,也不添加任何情感色彩,单纯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和信息传递。
(二)新闻报道倾向性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即新闻报道者在对事实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包括编写新闻、安排版面)时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的对事实带有某种偏向的评价和看法。
倾向性的表达方式根据新闻内容,时而隐晦,时而开放。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表达着一种无形的意见,但是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引领受众的思想和价值观。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递事实的媒介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常常存在争议。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展开讨论。
一、客观性的定义和特点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个人情感、意见和立场的影响,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展现事实,对事实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客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描述,不做虚假报道或夸大事实。
2. 中立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主观意识形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对事实进行中立、公正的陈述。
3. 全面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不片面、断章取义。
二、主观性的定义和影响主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存在个人观点、情感和立场的倾向。
尽管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但由于记者的人为因素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
主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题和取材:记者在报道中选择和处理新闻事件时,会受到自身兴趣、价值观念和职业判断的影响,导致主观性的存在。
2. 语言表达: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用词、叙述方式等也会存在个人喜好和特点,从而影响报道的主观性。
3. 编辑剪辑:编辑和剪辑人员在整理新闻稿件时,也会基于自身认知和审美标准,对新闻报道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主观性的存在也不可避免。
关键是要在追求客观性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主观性,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对读者的有效传递。
一些方法可以用于平衡客观性和主观性,如:1. 多方消息来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寻求不同观点和声音的消息来源,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 问答式报道:记者采取问答形式进行报道,将自身观点主观色彩降到最低,让事实和信息更直接地传递给读者。
新闻论文发表新闻语言主观性倾向问题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写者在说写出一句或一段话的同时,暗示或表明自己对此番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①人们在说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我的印记,也即说写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他所选用的词语、句式或句类以及他对词序的安排等表现出来。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具有评价性特征,而"符号的评价性特征把阐释者指向所指物体的具体特质,这使得人们对物体作出评价或鉴定"。②语言是最典型的符号,因此,自然带有这种评价性特征。人们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或传情达意时,就必然同时接受与选用了语言的评价性特征。新闻报道通过语言来传递的认识,以及他对语言的选用与安排,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运用语言符号的评价性特征,从而在报道中带上一定的主观性倾向。因此,要想达到新闻客观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语言的规律与特点,明白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表现,从而有效地避免主观性的过多渗入。鉴于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语言中的词语选用、语序安排、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新闻报道的主观因素以及报道者个人观点的干扰,很多时候新闻报道充满了偏见。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偏见问题,并强调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一、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指的是新闻媒体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由于个人立场、政治倾向或商业利益等原因,对事件、人物或观点的主观倾向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偏见形式:1. 政治偏见:由于记者或媒体机构的政治立场,新闻报道可能会对某一特定政党、政治人物或政治观点持有偏向性的态度。
这种偏见会导致报道的不公平和不客观。
2. 文化偏见:新闻报道可能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些文化或民族持有偏见态度。
这种偏见容易导致对文化差异的误解和歧视。
3. 经济偏见:商业利益可能导致媒体对某些企业、产业或产品采取偏袒态度。
这种偏见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个人立场偏见:记者的个人立场、态度和价值观也可能对报道产生影响,使得报道失去客观性。
例如,记者可能对某些事件或人物持有偏见,或者根据个人情感倾向进行报道。
二、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客观性是新闻报道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记者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保持中立立场,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
以下是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1. 提供客观信息:客观性要求记者尽可能地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这有助于读者了解真相,做出理性判断。
2. 增加公信力:客观性是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
只有真实、客观的报道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支持。
3. 保护受众利益:新闻报道直接影响公众利益。
客观的报道可以避免误导和误解,保护受众利益。
4. 培养公民素质:客观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舆论表达的基础。
通过客观的信息,公民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
三、应对新闻报道中的偏见问题为了消除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1. 多样化的报道团队:构建多元化的报道团队,尊重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报道的客观性。
新闻立场知识点总结

新闻立场知识点总结新闻立场是指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每家媒体都有其独特的新闻立场,这种立场也影响着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在现代社会,媒体的新闻立场对公众看待事件的角度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和理解不同媒体的新闻立场对于公众获取真实和客观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新闻立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客观与主观客观和主观是媒体新闻报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客观是指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所持的客观立场,即不带有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只是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
而主观则是指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所持的主观立场,即带有一定的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可能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评价。
客观和主观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媒体的新闻立场。
2. 左右倾向媒体的新闻立场通常被分为左倾和右倾。
左倾媒体一般持有较为进步和自由的立场,重视社会公正和人权。
例如一些社会民主主义的报纸和电视台多属左倾媒体。
右倾媒体则更加偏向保守和传统的价值观,注重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了解媒体的左右倾向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理解新闻事件。
3. 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新闻立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家媒体的新闻立场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即在报道新闻时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非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
这也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基础。
4. 独立性独立性是媒体新闻立场的重要特征。
一家独立的媒体应当能够独立思考和报道新闻,而不受到政治、商业和其他压力的干扰。
只有具备独立性的媒体才能真正做到客观报道新闻。
5. 中立性中立性是媒体新闻立场的另一重要特征。
一家中立的媒体应当在报道新闻时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不带有任何偏见和成见。
中立性是媒体取得公众信任的重要条件。
6. 多元化在现代社会,媒体新闻立场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多元化意味着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充分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并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多元化的新闻立场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真相。
7. 价值观媒体的新闻立场还受到其所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一个新闻工作者,从接触工作的第一天,就知道"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报道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
因此,对于如何做好客观的新闻报道,就有了具体的规范: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想象夸张。
但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按照这样的规范来制作呢?如何看待新闻的客观性将是本文所探讨的。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的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重要法则,有人称之为“不死之神”。
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这是一个知之不难,但行之唯艰的理论,也正由于理论规范和实践标准的缺失,使客观性甚至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一个“迷思”。
一方面,“新闻客观性”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理论,同时又深受业界推崇,其重要性和价值的一个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没有一个新闻媒体公开宣称自己的报道完全放弃了这一原则。
不管是作为一个标签,一种策略,还是一个理想,一种理念,“客观性”自诞生之日至今,始终魅力不减。
但是,重要地位掩盖不了本身的瑕疵和漏洞,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不间断,“客观性”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在承受责难。
但在新媒体出现以后,似乎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从报纸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新闻媒体入手,我们看到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地位日渐衰微,报纸销量日减,受众大量流失,报纸在新闻报道上的速度和内容优势远不及网络甚至电视媒体,人们更多地选择从网络上了解信息。
在这一挑战下,报纸在新闻上的优势就集中在报道的权威性、深刻性以及言论上。
李良荣先生曾表示,报纸今后生存的依赖就是具有其风格和独特思考的评论性内容,壮大专业性的评论力量是新时代下报纸生存的必要选择。
的确,这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从这一趋势上看到报纸这一媒体在新闻客观性历程中的回归,新闻由辨清事实和判断价值的尽量分离,又走向了二者的结合。
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泛滥的时代,经过整合、分析、评论的经过加工的新闻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所以,即使是电视、广播甚至是网络媒体,新闻的评论性意见越来越受到重视。
说新闻的基本要求

说新闻的基本要求
1.准确性:新闻必须准确无误地反映事件或事实,不得虚假或夸大其词。
2.客观性:新闻应该客观中立,不带有任何主观倾向或偏见。
3.及时性:新闻应该及时发布,以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和反应事件。
4.简洁明了:新闻应该简洁明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述事件,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
5.全面性:新闻应该全面反映事件,包括各方面的观点和细节。
6.公正性:新闻应该公正,不得歪曲事实或者偏袒某一方面。
7.原创性:新闻应该具有原创性,不得抄袭或者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
8.道德性:新闻应该遵循新闻伦理,尊重个人隐私和人权。
9.可信度:新闻应该具有可信度,以便公众能够信任和接受新闻的内容。
10.多样性:新闻应该有多样性,包括不同的主题、观点和风格,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 1 -。
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解析

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解析【内容提要】对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论述已经不少。
但最近以来,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有人对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绝对化和模糊化看法多了起来,争议也越来越大。
有的还以新闻专业主义的片言只语作为权威依据,来说明新闻只能存在客观性而不得具有倾向性,认为讲究新闻报道的导向就是片面追求倾向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丢弃。
本文对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作一番再探讨,并从“‘拟态环境’与实际采制的‘视差’、报道对象选择时的不同价值取向、处理好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的辩证关系”三个层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拟态环境价值取向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深刻领会的这句话,能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和倾向性问题。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必须客观报道事实,但实践中是做不到绝对客观的,只能是相对客观。
这是由于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任何媒体、任何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与解读角度不同,都会在追求新闻本质真实的基础上体现出一种不可避免的倾向性。
新闻报道是记者真实报道客观事物的主观活动,选择哪些事实进行报道、如何报道、向谁报道、报道主题如何挖掘、报道角度怎样选择,都会受到记者“三观”和职业素养的很大影响。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努力追求客观性与倾向性的最大统一,辩证处理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的关系,应该成为新闻传播活动时刻遵循的原则。
一、“拟态环境”与实际采制的“视差”“新闻是客观的写照,这就是新闻的真实性所在;然而新闻又必须进入人的主观领域才能产生,主观之外,即使事实正在进行与演变,在我们感知之前,也不可能成为新闻。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媒介向受众提供的只是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信息环境,其对客观事物不是像镜子式地进行反射,而是“渗透了人的意识,被人所体验过的主观世界。
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客观与主观因素

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客观与主观因素新闻报道是我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新闻报道中存在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新闻报道中客观与主观因素的特点和影响,并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报道。
一、客观因素的特点和影响客观因素是指新闻报道中基于事实和真实情况的内容。
客观因素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客观事实的呈现和客观事实的可验证性。
首先,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地呈现事实,不带有个人主观意见和情感色彩。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保持客观立场,尽可能地还原事实。
其次,客观事实的呈现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
新闻报道应该准确地呈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
这样才能让读者获得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最后,客观事实的可验证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之一。
新闻报道应该提供可验证的证据和来源,让读者能够核实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要搜集和核实多个来源的信息,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客观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客观因素使新闻报道具有公信力。
只有通过客观事实的呈现和可验证性,新闻报道才能获得读者的信任和认可。
其次,客观因素让读者能够了解真实的情况。
通过客观的报道,读者可以了解到事件的真实发生和相关的背景信息,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客观因素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可以避免个人主观意见的干扰,从而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二、主观因素的特点和影响主观因素是指新闻报道中基于记者个人主观意见和情感的内容。
主观因素的特点包括主观性、记者的立场和情感色彩。
首先,主观性是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
记者是人,他们会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经验和情感的影响,从而在报道中体现出个人的主观意见。
其次,记者的立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作用。
记者的立场决定了他们选择哪些事件进行报道,以及如何呈现和解读这些事件。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以央视“走基层”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为例摘要: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尽管新闻报道要求客观真实,但事实上,绝对的客观真实却很难做到。
因为新闻经过层层“把关人”的选择和加工后,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承载了传播者和传播媒介的思想政治态度。
但是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应该受到新闻客观性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尊重与信赖。
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节目为例来阐述新闻报道中倾向性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报道倾向性真实性新闻媒体受众9月29日,央视“走基层”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播出第1集,内容为记者在街头采访老百姓,问题是“你幸福吗”,被调查百姓大部分都说自己很幸福,只有一位打工的中年大叔没听清问的是什么,结果回答了一句“我姓曾”。
节目播出后,迅速引起了网上热议,网友纷纷质疑:认为央视“作了倾向性的剪辑”,只播出那些说自己幸福的老百姓,以此来制造一种貌似和谐的社会假象,掩盖了现实中的苦难。
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导致这种新闻倾向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或多或少对不同的新闻都带有主观偏见,每个新闻报道者的生活背景、教育程度、成长经历不同,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观察、认识和评价都会不同,很自然的就算对于同一个新闻事实他们也会给出不一样的报道。
同时,在现在信息流量巨大的社会里,读者往往需要知其然,更想快速地知道其所以然。
这就导致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要对新闻事实作出解释,而在作出解释的过程中,个人主观偏见往往不自觉地就渗透到文章中。
这种原因下产生的新闻倾向性是不可避免地,同时也说明了新闻倾向性存在的必然性。
另外,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有一定的政治面貌,作为为事实说话的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研究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研究引言:广播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客观性指的是新闻报道应力求客观、公正、中立,而主观性则强调新闻报道中的个人观点和情感。
本文将就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定义客观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该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意见的介入,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
客观性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对事实进行曲解或加以扭曲。
主观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适当地加入个人观点和情感,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来解读事实。
主观性强调记者的主观体验和判断,更多地关注记者的个人感受和态度。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影响因素言论自由与新闻编辑政策言论自由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保持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平衡的基础。
如果编辑政策过于严格,限制了记者的主观表达,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缺乏个性和深度;而过度放任则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性过强,失去客观性。
记者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保持新闻报道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重要保障。
记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严格的新闻伦理,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如真实性、公正性、中立性等。
媒体所有权与政治干预媒体所有权和政治干预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键因素。
媒体所有权的集中可能导致新闻报道受到政治力量的控制,从而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政治干预则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性过强,服务于特定政治利益。
新闻价值观与受众需求新闻价值观和受众需求也会影响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新闻机构可能更倾向于报道具有争议性和煽动性的新闻事件,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这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性过强,忽视了事实的客观性。
社会文化背景与传媒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传媒环境也会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产生影响。
论新闻报道的主观性

论新闻报道的主观性所谓新闻,在我国,最权威的定义是1943年由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尽管有多种类型,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性语言,其本身是客观的,然而由于使用语言的主体的介入,并服务于特定阶层,新闻报道必会通过其运用的语言传达个人或集团对被报道事实所持有的主观倾向或态度。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新闻报道应更加注重客观真实性还是主观能动性?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毋庸置疑,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报道新闻,使读者能够真实全面的了解事情发生的真相,这是每一个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所应该做到的。
然而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一味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夹杂个人情感的将所发生的事情传播给受众,这样受众接受到的消息未免有些生硬,从而会对所发生的事件提不起兴趣,这样,传播者也就无法真正将新闻最大限度的传播出去。
因此,合理的主观性报道,是发扬一个记者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著名学者李希光指出:“新闻报道的致命错误就是让编辑、记者主观的价值判断或偏见不加掩饰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因为一旦读者与你的价值判断相左,他们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反感和厌恶情绪。
”因此,高明的新闻制作者们会利用语言本身的特性或语篇结构的安排,隐讳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便成为了新闻语言中隐含的主观性因素。
主观性是指语言这样一种特性,即说话人的语言表达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即说话人在说话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新闻话语中的主观性以一种隐性的态势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影响着读者的思维和判断。
有效地对新闻话语中的主观性进行分析和辨别,能够帮助读者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增强他们对新闻话语的反控制能力。
要做到既让受众能够准确的接受到新闻,又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传播者需要达到的目的,就要我们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能够正确的发挥我们的主观性,使得主观性和客观性到真正的统一。
媒体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辩论辩题

媒体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媒体报道的客观性远高于主观性。
首先,媒体是公共信息传播的平台,其职责是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
其次,媒体需要遵守一定的新闻伦理和道德标准,不得有意歪曲事实或者捏造信息。
再者,媒体的报道需要经过多方核实和审查,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以中国媒体为例,新闻报道需要符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新闻采访活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同时,中国媒体还建立了严格的新闻采编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因此,媒体报道的客观性是有保障的,虽然在报道中难免会有一些主观因素的介入,但这并不会影响整个报道的客观性。
反方辩手观点:媒体报道的主观性远大于客观性。
首先,媒体是由人来运营的,而人的思想、价值观、立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媒体的报道。
其次,媒体需要追求商业利益,有时会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事实或者歪曲真相。
再者,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意识形态倾向或者政治立场的介入。
以美国媒体为例,美国的主流媒体普遍被认为是左倾的,他们的报道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
例如,美国的CNN频道在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时,往往批评他的政策和言论,而对于民主党政治家的报道则较为客观。
这种倾向性报道会影响到公众对于事件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媒体报道的主观性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需要在阅读媒体报道时保持理性思考,辨别真相和谣言。
同时,媒体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浅析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浅析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新闻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命题让我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说新闻是主观的,从新闻定义来看,陆定一的定义最具权威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事实”的报道,那么新闻本身必然是客观的,并且要求媒介从业人员真实的还原事件本身,不得虚构;要说新闻是主观的,未免显得偏激和片面;若说新闻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却又不可避免的落入俗套。
这让我陷入的不是“两难”而是“三难”的境地了。
实质上对于新闻报道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讨论,我们应该全面的多角度分析,切忌以偏概全。
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毫无疑问地肯定,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客观性,也就是真实的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假如新闻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性,那么它就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艺术类体裁相混淆,它就失去了作为一种独立体裁存在的意义,也就失去了生命。
所以,我们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就是在强调新闻的纯洁性,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使它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新闻与真实性同在、与客观性同存,如果不真实,新闻就不再是新闻。
如此看来,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就成了我们新闻人实践工作的基本准则和不懈奋斗的最终目标。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首先,美国的所谓“新闻像镜子一样反映事实”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否定“纯客观”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那就是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
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其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新闻是有倾向性的,无产阶级的新闻和资产阶级的新闻属性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对于台湾问题的报道,美国的媒体为服务于本阶级的利益,不惜歪曲历史事实,企图分裂中国。
我们不能称之为“纯客观”的报道。
从新闻叙述视角的角度来看新闻叙事中,记者(叙述主体)所采用的叙事视角是多样和复杂的。
所谓记者的叙事视角即记者建构叙事的角度,能够间接地反映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否。
新闻观点总结

新闻观点总结引言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将对几种不同观点的新闻报道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新闻背后的观点和立场。
观点一:客观中立在新闻报道中,客观中立是一种常见的观点。
这种观点追求事实的真实和客观性,强调报道的客观性和客观的角度。
以事实为基础,不带有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见,力求在报道中做到公正、客观地呈现事实。
举个例子,一篇以客观中立观点报道的新闻可能会使用中性的语言,不带有情感色彩,同时多方面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这种报道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事件。
观点二:倾向性报道除了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新闻媒体更倾向于采取一定的观点和立场进行报道,以此来推动特定的议程或影响读者的观点。
这种报道往往在选择报道的事件和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偏颇,更多地强调特定的观点和立场。
举个例子,某些媒体可能更倾向于报道社会不平等问题,他们可能选择报道一些弱势群体的故事,强调社会不公问题的重要性,并推动改变。
这种报道往往会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和主观意见,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观点三:权威专家论述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媒体倾向于引用权威专家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报道通过引用专家的观点来强调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并试图在读者中建立对某种观点的认同和信任。
举个例子,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引用环保专家的观点,解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种报道会以专家观点为依据,试图说服读者接受专家的观点和立场。
观点四:争议性报道争议性报道指的是一种存在争议的观点和立场的报道。
这种报道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和具备争议性的话题,如政治、宗教、社会问题等。
媒体可能会选择特定的观点进行报道,激起读者之间的争论和讨论。
举个例子,一篇关于枪支控制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方可能认为严格控制枪支是为了减少枪支暴力事件,另一方可能认为合法拥有枪支是保护个人权益的必要手段。
AI写作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AI写作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逐渐发展,AI写作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AI写作以其高效、快捷的特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然而,AI写作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AI写作与新闻报道之间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事实准确,不带自己的情感或立场色彩,而主观性则是指个人的感受、意见或立场的体现。
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因为新闻应当准确地报道事实,而不应受到个人的偏见或情感的影响。
AI写作在提高新闻报道效率的同时,也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提出了挑战。
由于AI写作是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的,它没有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AI写作可以快速地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新闻文章,避免了人为的主观干扰。
然而,AI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AI写作所依赖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可能存在偏差,导致新闻报道的内容不够全面和客观。
其次,AI写作的算法和模型并不完美,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和失误。
另外,AI写作无法像人类记者一样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采访,无法获取一手资料,这也可能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虽然AI写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相比人工写作,AI写作可以高效地生成大量的新闻报道,减轻了记者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效率。
此外,AI写作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将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和阅读的文章,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为了兼顾AI写作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对AI写作算法和模型的监管和审查,确保其生成的文章客观准确。
其次,多方搜集信息和数据来源,避免单一来源的偏见。
同时,人工编辑在AI写作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他们可以对AI生成的文章进行修改和校对,提高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另外,新闻机构和记者也应加强自身专业的素养和道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
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
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
客观倾向。
主观倾向。
底线。
主观能动性。
正文:
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
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
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
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
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
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
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
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在《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事实,而不应该将个人的情绪和价值判断加以对事实的叙述中。
《新闻报道学》一书上说,新闻报道应当是真实事件的实录。
《震撼世界的十天》里说,记者要像一位有责任心的历史学家那样,严肃认真的对待事实,完全真实的记录事实。
但是我们接触的文本都是“被讲述的”文本,真实的故事存在于人们各种各样的叙述之中,任何一种文本都无法超越其叙述者的意识形态立场。
只是这种立场或显明,或隐蔽。
叙事往往难以完全再现事实,而只是意识形态化、修辞化了的叙述。
一些新闻报道中的副词、动词会在不经意间泄露记者的内心活动,这是在新闻报道中难以避免的。
这在这种不经意的透露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这种主观倾向,我们该怎么看待呢?举一个例子:据潇湘晨报讯曾在去年12月被媒体报道过的“人乳宴”抢先在长沙现身。
昨日上午,长沙某餐饮企业在其酒楼正式推出“全乳宴”。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厨师烹制出的“全乳宴”系列菜肴包括人乳鲍鱼、人乳肚花、乳香藕片和人乳鱼头火锅等。
该酒楼老板称,所有的菜都采用了人乳烹制。
湘菜大师许菊云指出,“技术不是问题,我最关心的是法律是否允许这么做?抛开观念不谈,政策法规是否允许,伦理道德是否允许?”
该宴的推出者表示,为了保证做菜的乳汁营养卫生,他们专门从安化请来了六位还在哺乳期的母亲,作为酒楼特聘的“营养师”。
据介绍,这些人都在省卫生防疫站经过了体检,包括艾滋病、肝炎和血液等三项指标。
很明显从这个报道上,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的主观倾向,记者显然是不排斥这种行为的,在报道中引用酒店所冠名的“营养师”称号,在符号上给出人乳宴合法的暗示。
但是这种做法在道德意识上是得不到认同的,记者在这是的主观意识就会引起误会。
还有一个例子,《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报道《杀人狂魔熊振林一审获死刑》,这个里面的“杀人狂魔”就是记者的主观倾向,虽然罪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但是仍然拥有人格权,这种妖魔化的称呼实在是有失偏颇。
同样的一个例子:2001年,通讯社连续发表通讯《沈阳黑道霸主覆灭记》,《黑老大如何当上人大代表》。
但这是在法庭审判前,这时已经认定罪犯嫌疑人刘涌是黑老大,形成既定的舆论。
魏永征教授对此说,当一篇新闻报道弄到嫌疑人“国人皆曰可伤”,法庭判决已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这难道还不是媒体审判吗?
在此类“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中,为了尽可能全面而详尽地介绍和展示该人物,叙述者一般采用的框架性叙述模式为全知叙事。
由于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叙述者可以把人物的活动包括内心尽收眼底,叙事的时空范围较宽,不受人物有限视点的约束。
然而,对于视“真实性”为自身生命的新闻报道来说,这种超出凡人能力的中介眼光却难免损害作品的客观性,从而造成读者对报道内容的怀疑。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报道者的主观意识,使得新闻报道失去了客观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主观性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广州日报》的一个报道“一日痛失两泰斗儒风道骨长存留”
季羡林(1911~2009)
据新华社北京电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任继愈(1916~2009)
据新华社北京电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评论
让大师的灯盏照亮未来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
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
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互联网、手机、电话……现代资讯快速传递着国人深深的震惊和哀痛。
透过人们以各种方式留下的悼念和心语,我们不难看到人们对大师的珍惜,对大师的呼唤!
大师非一日可造就——让我们暂抑伤痛,在泪光中回望两位大师的生命脚步,感知他们成为巨材的心灵旅程。
“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季羡林曾这样答问。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的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
这盏孤灯,曾映照面壁苦修的达摩,相伴敦煌临摹的张大千,也照亮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之路和修行之道;他们执掌的,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文化的信仰与忠诚!
这种以使命和责任为发端、以严谨求实为阶梯的学术追求,决定了两位大师淡漠名利、甘于寂寞的品格和风格。
在喧嚷浮嚣的世风中,两位年过九旬的大师愈加散发出陈酿的
芬芳和人格的魅力,凸显出两位大师之于当今社会巨大的财富意义。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今天,两盏燃烧了90多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
让我们从大师手中接过这余热尚存的灯盏,注入新的热血和信仰,照亮我们的未来!
从导语上的“痛失”就可以看出记者的主观倾向,但是这时痛失二字,也充分提现了国人悲痛的心情。
所以有关于主观倾向在这种时候是有必要的,那么该怎么去权衡主观倾向和客观倾向呢?
有一种说法叫做底线。
社会学家孙立平在他的著作《守卫底线》中说,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
这种基础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或正式的基础秩序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底线的话,就可以适当的把握主观倾向,使我们的受众,我们的读者可以看见那些客观的,却又不缺乏主观的新闻报道。
所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舆论导向,要正确处理好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把握新闻规律,任何时候都要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多些客观报道,少些个人意志,尽量避免主观臆断,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就是我们该做的。
注释:《新闻工作准则》
《震撼世界的十天》
《守卫底线》
参考文献:《新闻报道学》桑义燯樊葵浙江大学出版社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陈力丹人民日报出版社
《新闻学前沿》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