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登月之旅_苏教版
《1. 登月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行动支撑。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月球的图片。
2、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月球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人们总想着亲自到月球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次人类的——登月之旅。
二、了解月球1、谈话:面对月球,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你能大抵说说故事内容吗?2、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1)课件出示:环形山、月陆和月海图片。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3、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说说你们的看法!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吗?(2)师:怎样才能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呢?启发学生借助网络。
(3)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教师模拟实验:⑤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⑥用手电筒照射砸出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登月之旅1、谈话。
从面对月球的无限遐想,到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实际观察,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2、介绍阿姆斯特朗。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他的一句话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对一个人来说,这是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3、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目前只有美国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也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你们知道我国的登月之旅的相关信息吗?(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成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月面行走、月球返回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登月之旅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和航天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登月的具体过程和科学原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登月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具体过程,月球车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原理。
2.难点:月球返回的原理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登月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月过程。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登月历程、月球车设计、月面行走等内容的图片和视频。
2.资料卡片: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相关资料。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如登月意义、月球返回原理等。
4.实验器材:月球车模型、月球表面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
2.呈现(10分钟)展示月球车的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讨论话题,分析登月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6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1 登月之旅省赛一等奖
《登月之旅》教学案例(省赛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关于月球、登月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找到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选择利用。
2、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二、)科学知识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奥秘的热情。
2、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准备:(每一组准备的实验材料)1、用快餐盒装的3厘米沙土。
2、大小不一的石子。
3、手电筒。
4、登月准备方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每当夕阳西下,夜幕初垂,天空中最明亮的就是月亮了,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月亮。
(板书:赏月)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将清辉洒向人间,它美丽而又神秘,熟悉而又陌生,它勾起了游子的乡愁,激发了文人的诗情,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课件放月亮的图片,同时配乐。
)再仔细看看月亮呢,除了美,你还发现了什么?生答:有明有暗,月亮上有阴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大家对探究月亮有了兴趣。
(板书:探月)(二、)探月古人看到这一现象也觉得奇怪,他们是如何解释的呢?生答:是嫦娥、桂花树、玉兔等。
是啊,古人用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一现象,虽然美好却不科学,你知道月亮为什么有明有暗吗?生答:因为月面不平整,地势有高有低。
在反射太阳的光时,地势高的就亮,地势低的就暗。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看书、看到月球的照片等。
为了努力揭开月球的面纱,人类不断的实践,从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到发明出天文望远镜,再到发射飞船接近月球拍摄高清照片,我们离月球越来越近,逐步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课件出示月球近景的照片。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答:月面凹凸不平,有高有低,布满了一个个小圆环。
你有新的问题吗?生:这些小圆环是什么?月面为什么高低不平?月亮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你们的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有些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今天的科学课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全都研究是不现实的,选择一个吧,好,就研究一下这些布满月面的小圆环。
登月之旅-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登月之旅-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2.了解我国登月的历史;
3.掌握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4.感受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2.登月历史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
1.通过模型和影像让学生了解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2.让学生感受探索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模型和影像资料,预先测试设备是否正常;
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登月视频,了解我国和美国的登月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教学主体
(1)地球、月球与阳光
通过让学生观察模型和图示,让学生了解地球、月球与阳光的位置关系以及月相变化。
(2)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通过模型和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月球表面的特点、地形、撞击坑等特征,引导学生猜想月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3)我国的登月历史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探月工程成果,并介绍前人在探月历程中的奋斗精神。
3. 课堂小结
综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以及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观察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我国的登月历史,感受了探索精神。
但在课堂上,有部分学生对于影像资料的理解程度不够,需要提供更多的解释。
同时,本次课首次使用模型进行授课,需要教师提前测试设备,避免影响上课效果。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科学知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了。
“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首先老师想让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图片。
(二)初识月球,体会人类探索过程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1、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遐想和探索。
2、伽利略观察月球(1)介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
(2)简要介绍环形山、月海。
3、现代人类的登月工程。
(课件播放登月之旅视频)(三)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之旅,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太空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月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特点。
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方法,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月球的秘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究月球的秘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月球的秘密。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月球模型、图片3.实验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然后,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月球的特点。
3.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月球的基本特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登月之旅》教案
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天空中最明亮的是什么?(星、月)月亮是地球的近邻,同时也是人类目前为止唯一能够踏足的外星球。
登上月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人类的探月脚步,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登月之旅)二、新授。
1、先考大家两个与月亮有关的知识。
你知道月亮有哪些名称和雅号吗?你知道这么多的名字大部分来源于哪里吗?2、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板书: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万户日食、月食记录伽利略月面图戈达德预言月背图阿姆斯特朗等登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3、月球的基本情况。
人类登月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月球近在眼前。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一些基本情况吧!(板书:月球的基本情况)说说,你想探究哪些问题?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月球的体积与地球相比有多大?(2)、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多远?(3)、月球上有空气、水、动物和植物吗?(4)、2020年的某一天,如果你是“神舟16号”飞船的指挥者,将要开始登月之旅,出发前需要准备些什么?(5)、月球的资源情况。
4、环形山的成因。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自从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月海、高地和环形山后,科学家们对这种地形成因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里仅以环形山为例,你知道环形山的成因吗?(板书:环形山的成因)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指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的出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科学不仅需要大胆的想象,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套装备,我们也来做一次小小科学家,亲自研究一下环形山的成因之谜。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登月之旅_苏教版
本课是《探究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月球的探究发觉和取得的成果来了解月球,感受人类的伟大,科技的力量。
通过模拟实验来说明环形山的形成,了解模拟实验能够有效的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情形分析1、前段时刻,我们国家发射了一颗卫星,同学们对它了解们?2、组织交流:什么缘故命名为“嫦娥”?3、组织学习资料,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究与取得的成绩。
4、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有了哪些认识呢?5、我们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也犯过错误,是什么错误呢?6、今天我们就来模拟曾经在月球上发生过的陨石1、组织学生谈谈对“嫦娥1号”的了解。
2、我国专门早就有了探究月亮的愿望,“嫦娥奔月”确实是古人的美好想象。
3、生读资料。
4、生依照资料汇报。
5、误认为环形山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事实上是陨石和流星的撞击造成的。
6、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
7、生指出:沙盘要到处平均,石子选择要合乎要求,落下时应该自然下落,总之要做到公平。
8、分小组进行实验。
9、生:科学技术的力量是伟大的。
人类是现在我国的“嫦娥1号”差不多顺利发射,对月球的探究将不断深入,不久的今后我们就能确实的奔月了,千年的妄图将变成现实。
对这些你们有什么感言么?组织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和推测进行对比。
撞击实验,进一步了解陨石坑的形成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阻碍,想做么?我们如何来实验呢?7、组织汇报实验设计方案,请其它同学关心完善设计。
8、师对学生的汇报给与确信和修正,鼓舞认真实验,及时记录。
《科学之旅》教案
《科学之旅》教案《科学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激发学生探月兴趣,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所以教学时要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
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所以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学生对月亮和有关月亮的神话有简单的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已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意识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他们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内容,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中秋月的视频。
(出示不同风景区的月亮视频)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师:是呀!这么美丽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从而编制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
你能说出一、两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师: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吴刚、玉兔吗?(没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球,来一场登月之旅。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6)
课时计划总第26 节课题1、登月之旅(1) 专用教室第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教学要点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教学过程教师调控学生活动一.课前展示二.情境导入三.自主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
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教学过程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四.检测提升五.归纳反思更清楚的了解。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②月球的大小怎样?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④月球上温度如何?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学生回答。
(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板书设计:1、登月之旅教学反思: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课时计划总第27 节课题1、登月之旅(2)专用教室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火星等行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月球的认识相对较浅,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2.难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如月球图片、人类登月的历史视频等。
2.准备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白板等。
3.准备活动用品:如月球模型、登月飞船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月球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有没有登上过月球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
同时,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如阿波罗系列任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月技术的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登月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月球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课例第四单元《1.登 月 之 旅》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课例1.登月之旅教析分析本课时《探索宇宙》是单元的第一课,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月球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的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的足迹。
学情分析:对于宇宙知识的认识,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课从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到环形山的形成,再到人类的登月历程,展现了人类月球探索的历程。
对学生来说,既有兴趣又有难度。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科学探究:1、学生观看了陨石或流星撞击月球表面的图片后,能够提出陨石坑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根据猜测,进行实验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技术支撑。
2、在实验探索活动中,学生能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做“模拟环形山”实验教学准备1、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
2、沙子、盘子、大小不同的玻璃球、手电筒3、收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关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1、播放课件。
(月夜图片,音乐背景《月光曲》)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古诗等等)3、同学们,在这样的意境中你又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去过月球吗?想去吗?4、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板书:1、登月之旅[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5、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
美丽的月亮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为月球赋予了美好的想象,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太空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特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教学难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观察月球的插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月球特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PPT、月球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月球模型、登月插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登月之旅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月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方法与过程:
1、能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环形山的成因,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1、课件:
(1)月球视频录像资料:(2)伽利略观察月球图片(3)幻灯片(4)阿波罗登月实况图片。
2、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
3、沙子、托盘、石子、手电筒
4、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像现代人业余生活这样丰富多彩,每当夜幕降临,美丽的月亮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
2、老师介绍:
是啊,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月亮产生了想要探究的欲望,想要登上月球去看一看。
可是这个愿望仅仅只是个神话,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主观想象。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关月球的问题:(课件展示)
①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
②月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③月球的表面很美吗?上面有空气和水吗?
④月球像地球这样有有引力吗?
⑤我们想去月球旅行,要做哪些准备?
……
看来,大家也对神秘的月球也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和老师一起去进行一次《登月之旅》。
3、揭示课题板书:〔登月之旅〕
二、新课
1、交流:你们了解了月球距离地球有多远吗?(38.4万千米)
月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师:我想问一下,你们是怎么知道答案的。
(搜索或上网查的)远古时代,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一直是凭想象,直到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才对月球有了新的发现。
(课件)他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他把这些坑命名为“环形山”。
3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
直到大约50年前,人类登月后在月球上设置“月震仪”,通过探测资料得知,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
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那,环形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课件播放地球的陨石坑、月球的陨石坑)比较很相似。
由此,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间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撞击所形成的陨石坑就叫环形山。
师追问:你对于这个结论认同吗?那为什么环形山会有大有小呢?
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你准备怎样做?先小组讨论一下。
三、模拟实验、研讨探究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师去指导。
2、交流实验方案。
3、实验提醒:
①沙盘中的沙子代表月球表面,实验前要保持沙面的水平状态。
②实验可以分两步走:先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观察坑的大小;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坑的大小。
每个实验做三次,这样实验更加严谨。
③要注意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学生实验记录单,并交流实验现象。
6、师:在刚才的模拟试验中,我们发现从不同高度丢相同的石子,坑的大小也不同,从高处落下的石子形成的坑大一些;从不同高度丢相同的石子,石子大的坑也大一些。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大小不一了。
原来是大小不等的陨石、流星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撞击而形成。
7、刚才同学们还用手电筒模拟阳光照着环形山,观察后,你认为我们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每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阳光直射月球,几乎看不见环形山的影子,所以应选择每月的农历初七、初八,或二十二、二十三观察比较好。
)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1、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
科学家们一开始像你们这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
2、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所以真正的登月之旅终于实现。
你们知道是谁吗?
课件展示: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
三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兰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
所以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从此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
但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播放课件(幻灯片)
学生介绍月球概况:
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所以想去月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此时课件定住,不关闭,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
3、如果我们即将前往月球旅行,想一想,去月球旅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结合课件里的月球概况交流,交流后关闭课件。
)
四、总结全课:
是啊,去月球、去太空不仅仅是人们的梦想,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综合国力进步的标志。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飞天梦终于在2003年的10月15日得以实现,神舟5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之后的神舟6号、神舟7号一直到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都为探究月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课件展示嫦娥二号拍摄到的月球照片)
2015年11月2日,中国探月工程又有喜讯: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张“返程
票”,标志着中国探月告别“单程票”时代,为未来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中一件值得关注的物品是“中国梦音乐芯片”。
里面收录了彭丽媛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还有朗朗的钢琴曲等。
应该说,我国的航天事业、航天人正承载着希望对月球进行更多的探究。
今天的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学习,用知识、用科技武装自己。
下一次的登月之旅将由你们来完成,我们做好准备,随时出发!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
下课!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环形山
38.4万千米没有空气,也没有水
地球——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温差大,10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