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张从正的攻邪论精品PPT课件
张从正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氏用补虚方药非常谨慎,认为不到非 补不可的程度,不宜轻易用补。因为 “凡 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 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他把 补法分为六种,对 “脉脱下虚,无积无邪 ” 的虚症病人,辨证用之,但终需食补。 “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 特点:
① 反对无病之体滥用补剂
适用范围——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凡宿食邪滞蕴结在胃脘以下,“积聚 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都可以用下法, 无论“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 可泄而出之”。 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个科,除一般的可 下之证外,他如目黄、九疸、食劳,也可用 茵陈蒿汤或导水丸、禹功散泻之;腰脚胯痛 可用甘遂粉下之;落马、坠井、打仆、闪肭、 损伤等引起的肿痛剧烈者,可用通圣散送导 水丸,峻泄三四十行,使气血流通,即 “痛止肿消”。
张氏所说的吐法范围很广,“如引涎、
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只要邪在上如风疾、宿食、酒积
等大实大满之症,皆可以吐。又如伤寒和杂
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的胸胁刺痛,痰厥失 语、牙关紧闭、神智不清,眩晕恶心等,
“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论治方药——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伤寒头痛,用瓜蒂散; 杂病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 痰食积滞,用独圣散加茶末少许; 两胁肋刺痛因水滞者,用独圣散加全蝎 梢等等。 张氏常用的药物有栀子、黄连、苦参、 大黄、黄芩、郁金、常山、藜芦、地黄汁、 木香、远志等三十六种。
下法禁忌——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以上三法,张氏往往在临床上兼用,或 先后使用,可见其心法娴熟。 洞泄寒中,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厥 而唇青,手足冷内寒者;小儿慢惊,两目 直视,鱼口出气者,以及十二经败证都不 宜用下法。
攻邪学派
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效果
病人面对施烙者,端坐张口,儿童应有人在 其背后挟头。 施烙者左手执握压舌板,将舌压下,使扁桃 体充分暴露,不需任何麻醉即可施烙。 施烙前先按扁桃体的肥大程度选择适当的同 号烙铁三四支,在酒精灯上加热,将烙铁烧 至通红,取一支烙铁蘸上麻油,趁着在麻油 瓶中冒烟时取出烙铁,不迟延地送进口腔到 咽部,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如时间延迟, 46 热度降低,起不到烧烙作用。
病人:
“病者闻暖则悦,闻寒则惧;说补则从,说泻则
逆。”
“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
“往往恶寒重温,甘受酷烈之毒,虽死而不悔。”
“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生与其逆病人之心 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
25
1、邪气致病说 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犯人体所导致的。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
34
(二)治疗方法——攻邪
“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
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 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有邪积之 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邪积不宜补
35
1、祛邪三法
“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
足言哉。”
目的:攻逐邪气,就是为了改善气血壅滞的 病理状态,促进血气流通,达到恢复健康目 的,充分体现了张氏的气血“贵流不贵滞” 观点。
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
表有风寒,里有郁热——热药发其表,寒药 攻其里(大、小柴胡汤)。
52
辛热发汗用麻黄汤、桂枝汤等; 辛温发汗有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等, 苦寒发汗用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等, 辛凉发汗的有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当归饮 子等。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温病条辨》
吴塘·鞠通 清代著名医家 江苏淮阴人(1758-1863)
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
《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 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
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
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以前的理法方治、食养。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 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 医 学 概 论
1
《中医学概论》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诊法、辩证)
基础理论部分
中药学 方剂学
基础应用部分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国语辞典》
中医
1、研习我国固有的医术,以治疗疾病的医生
2、中华民族传统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华医学/中华民族传统医学
(广义:道医、藏医、蒙医、回医)
☆ 清·叶桂(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二)中医学发展简况
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24种脉) (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4)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
6.张从正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如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五积散、败毒 散,皆发汗甚热之药也
医 ●如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逼毒散,皆辛
各
温之药也。
家 ●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饮子,苦寒之
学
药也。 ●如通圣散、双解散、当归散子,皆辛凉之药
说 也。
●故外热内寒宜辛温,外寒内热宜辛凉。
凡在表者皆可汗
●张氏长期在豫东南行医,中年从军江淮,担任军医, 花甲之年被金政府请到太医院担任太医,不久便辞 职返乡。
●“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求去,盖非好也。于是 退而从麻征君知几、常公仲明辈日游上,相共讲明 奥义,辨析至理……一法一论,其大义皆子和发之, 至于博之以文则征君所不辞专。议者咸谓非宛丘之 术不足以称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 术,所以世称二绝。”
中
天邪 上部
汗
医外
疾就
各 家
来 之
人邪 中部 病 近 产祛
吐
学邪
生邪
说
地邪 下部
下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伤寒
家
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理论与方法进
学
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说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中医
医
二时为佳。”
各 ●发汗之剂:“中病则止,不必尽剂。”
家 ●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施治。
学 ●如“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
说
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 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
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
淮左名医张从正及其攻邪理论
淮左名医张从正及其攻邪理论摘要:张从正是⾦元时期淮河流域的著名医学家。
根据当时疾病的变化情况,他在系统整理中医治疗学汗、吐、下三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且富有特⾊的攻邪理论。
他认为邪⽓是疾病产⽣的根源。
在治疗上祛邪扶正之⽬的,就要着重⽓⾎流通。
除了三法外,他还运⽤针刺出⾎作为发汗的⽅法,扩⼤了三法的治疗内容与范围。
张从正的攻邪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法和临床⽤药,推动了后代温病学的发展,纠正了前代治疗学上的弊端。
关键词:淮左名医;张从正;攻邪理论张从正是⾦元时期淮河流域的著名医学家,在《⾦史》中有其传。
他⾸次系统总结了汗、吐、下三法,形成了攻邪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法和临床⽤药,推动了后代温病学的发展。
⼀、《⾦史》中所见的张从正《⾦史》中载有名医张从正的事迹及其医学理论,现征引如下:“ 张从正,字⼦和,睢州考城⼈。
精于医,贯穿《难》、《素》之学,其法宗刘守真,⽤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经络脉理,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
从正⽤之最精,号 ‘ 张⼦和汗下吐法 ’ 。
妄庸浅术习其⽅剂,不知察脉原病,往往杀⼈,此庸医所以失其传之过也。
其所著有 ‘ 六门、三法 ’ 之⽬,存于世云。
”根据《⾦史》所载.张从正是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省民权)【有关⾦代考城地望,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下册)为民权县,⽑德西《从考城沿⾰谈谈张⼦和故⾥》亦对此有释证,本⽂从民权说。
】,约⽣于⾦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卒于哀宗正⼤五年(1228年)。
其医学渊源直接取刘守真,主张⽤“ 汗、吐、下” 三法治疗,著有《儒门事亲》,是⾦元之际著名医⽣,其创⽴了著名攻邪学说。
后世把他治疗疾病的⽅法称为攻邪学派。
张从正⾃幼喜欢读书,经史百家⽆不涉猎,因家世业医,对医学造诣尤深,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
他青年时做过军医,⾦宣宗兴定时曾到京都太医院⼯作,由于不习惯太医⽤药的谨慎⼩⼼,不久便辞归乡⾥,与徒弟⿇知⼏、常仲明等⼈游于隐⽔之上,⼀⾯博览古今医著,研讨医学理论;⼀⾯悬壶应诊,为⼈治病,数年间名震中原,“以医闻于世”。
张从正的攻邪论
张从正的攻邪论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
精于医,贯穿《素问》、《难经》之学,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尤其对汗吐下三法用之精熟,起疾救死多取效。
著《儒门事亲》,乃金元四大家之一,为攻邪派代表。
张氏攻邪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邪分为外邪和内邪,病由邪生;其二,邪分天、地、人三类;其三,治有汗、吐、下三法。
把一切致病的原因归结为邪气,包括外入的邪气和内生的邪气。
“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从病由邪致,到攻邪理论,张氏认为疾病是由病邪加于人体而成,病邪乃身外之物,留于体内而不去,是一切病症之所由。
由此,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应攻去病邪,去除邪气,元气自然恢复。
张氏说:“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
及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
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
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在攻邪理论指导下,提出了攻邪方法。
张氏认为:病有上、中、下之分,深浅之别,故主张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他说:“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博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或发疼痛。
”“医之旨者,其惟发表攻里乎。
虽千枝万派,不过在表在里而矣。
”“所谓发表者,出汗是也;所谓攻里者,涌泄是也。
”因此,三法不仅可以顿挫病邪之鸱张,而且可以除慢性病之痼邪。
张氏汗吐下三法涵义较广,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2024版】中医护理学ppt课件
6
时期 作品
主要贡献
二
汉唐 时期
华佗“五 禽戏”
葛洪 《肘后备 急方》
开创了我国保育保健的先河。 (注:模仿虎、鹿、熊、猿、 鸟(鹤)五种动物动作,以保
健强身的导引方法。)
首创了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 病人的复苏术。等
孙思邈 《备急千 金方》
创立了许多护理保健的方法。 如漱口、啄齿、摩眼、挽发、
及食后摩腹等。
李时珍 《本草 纲目》
8
※《黄帝内经》可分为: 《灵枢》《素问》 ※《伤寒杂病论》 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刘元素→火热论→寒凉派 张子和→张从正→攻邪论→攻下派 李东恒→李杲→脾胃论→补脾派 朱丹溪→朱震亨→相火论→滋阴派
9
(3)理论的突破: 陈无择的《三因极-病症方论》 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
28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
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的主要特性: (1)木:生长、柔和、能曲能直 (2)火: 温热、上升 (3)土:生化、承载、受纳 (4)金:沉降、肃杀、收敛 (5)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例如:感冒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 冒的不同,风寒感冒当辛温解表, 风热感冒当辛凉解表)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 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性质相 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17
@ 同样的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疾病,由
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不同或患者机体的反 应性不同,或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 采用不同的护理原则、措施和方法。 所谓“异病同护” 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可 采用相同的护理原则、措施和方法。 (比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式不 同的疾病,但都表现为中气下陷的证候, 都可采用补中升提的护理原则与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
2、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天邪 上部
汗
医外
疾就
各 家
来 之
人邪 中部 病 近 产祛
吐
学邪
生邪
说
地邪 下部
下
下一页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
家 《伤寒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
学
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
●晚年,由于不满金朝统治,乃隐居民间,过 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 “纸窗土炕醉复醉,日夕间醒吞五斗”的生活。
师承授受
传张从正之学者 ●麻九畴 ●常 德 ●李子范
后世评价
◎《金史·本传》谓:“张 从正,精于医,贯穿 《素》、《难》之学,其 法宗刘河间,用药多寒凉, 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各
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家
◆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学
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说
下一页
2、三邪致病
●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
攻邪应就近而祛之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 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 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 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 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 之。”
凡以发散表邪课件PPT
05
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情况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感冒引起发热、 咳嗽等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
症状表现
诊断结果
经过医生检查,诊断为风寒感冒引起 的肺系疾病。
患者发热持续不退,咳嗽痰多,伴有 头痛、乏力等症状。
治疗方案解析
中药治疗
采用发散表邪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发
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将继续探索发散表邪课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未来将加强发散表邪课件的研发工作,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以满足教育发展 的需求。
我们期望与更多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合作,共同推广发散表邪课件,为教育事业的发 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读者的建议
建议读者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尝试和应 用发散表邪课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 学生学习效果。
03
发散表邪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通过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以发散表邪、解表宣肺、清热解毒等作用,缓解 感冒、咳嗽等症状。常用的中药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
中药外用
采用中药煎汤外洗或制成药膏、药粉外敷,以发散表邪、通络止痛、消肿散结 等作用,缓解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症状。常用的中药有艾叶、红花、姜黄等。
凡以发散表邪课件
• 引言 • 发散表邪的基本概念 • 发散表邪的治疗方法 • 发散表邪的预防与保健 • 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
03
凡以发散表邪
指用具有发散表邪作用的 药物来治疗外感表邪的方 法。
常见药物
麻黄、桂枝、紫苏叶、荆 芥、防风等。
主要适应症
感冒、咳嗽、哮喘等外感 表邪所致的疾病。
张从正的攻邪论优秀PPT资料
2、论三邪发病
张氏所论之 “三邪”,是指 “天地人三 邪”。他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 太过都可以成为邪气,导致人体上、中、下三部 发生病变。
他指出:“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 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 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这 一理论,反映了张氏对邪气的独特见解。
病 1.试述张从正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要点。
邪 邪 所以,张氏在论治时,主张 “取其气偏胜者,其不胜自平矣……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吐
人邪
下
治疗经验
1、祛邪三法 汗、吐、下三法是张子和学术思想和临证
经验的核心。
他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 三法,其余何足言哉。”
张子和“所论三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 所以敢为来者言也。”
补之中,真补存焉。” “凡发汗欲周身漐漐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二时为佳。
腰脚胯痛可用甘遂粉下之; ”他把补法分为六种,对 “脉脱下虚,无积无邪 ”的虚症病人,辨证用之,但终需食补。
所以,张氏在论治时,主张 “取其气偏 张氏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汗、吐、下三法 “损有余乃所以补不足”,故 “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适应范围——
张氏所说的吐法范围很广,“如引涎、 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只要邪在上如风疾、宿食、酒积 等大实大满之症,皆可以吐。又如伤寒和杂 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的胸胁刺痛,痰厥失 语、牙关紧闭、神智不清,眩晕恶心等, “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论治方药——
伤寒头痛,用瓜蒂散; 杂病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 痰食积滞,用独圣散加茶末少许; 两胁肋刺痛因水滞者,用独圣散加全蝎梢等。 张氏常用的药物有栀子、黄连、苦参、大黄、 黄芩、郁金、常山、藜芦、地黄汁、木香、远志等 三十六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范围——
张氏所说的吐法范围很广,“如引涎、 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只要邪在上如风疾、宿食、酒积 等大实大满之症,皆可以吐。又如伤寒和杂 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的胸胁刺痛,痰厥失 语、牙关紧闭、神智不清,眩晕恶心等, “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论治方药——
伤寒头痛,用瓜蒂散; 杂病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 痰食积滞,用独圣散加茶末少许; 两胁肋刺痛因水滞者,用独圣散加全蝎梢等。 张氏常用的药物有栀子、黄连、苦参、大黄、 黄芩、郁金、常山、藜芦、地黄汁、木香、远志等 三十六种。
汗 天邪
就近祛邪
外
来疾Biblioteka 吐之 地邪病
邪
人邪
下
治疗经验
1、祛邪三法 汗、吐、下三法是张子和学术思想和临证
经验的核心。
他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 三法,其余何足言哉。”
张子和“所论三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 所以敢为来者言也。”
(1)汗法
张氏所论汗法,不能仅用解表界定, “所谓发表者,出汗即是也”。
2、论三邪发病
张氏所论之 “三邪”,是指 “天地人三 邪”。他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 太过都可以成为邪气,导致人体上、中、下三部 发生病变。
他指出:“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 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 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这 一理论,反映了张氏对邪气的独特见解。
“凡发汗欲周身漐漐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 俱周遍,汗出一二时为佳。”
“中病则止,不必尽剂”。
(2)吐法
“夫吐法,人之所畏,且顺而下之,尚 犹不乐,况逆而上之,不悦者多矣。然自胸 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粥,微丸微散,皆 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
张氏在临床运用中,“渐臻精妙,过则 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 用屡验,以至不疑 ”。
汗法宜忌——
“ 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朔方之地多 寒,宜辛温之剂解之;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子 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 老耆气衰之人,宜辛温解之;病人因感寒食冷而得者, 宜辛温解之;因役劳冒暑而得之,宜辛凉解之;病人禀 性怒急者,可辛凉解之;病人禀性和缓者,可辛温解之; 病人两手脉浮大者,可辛凉解之;两手迟缓大者,可辛 温解之。”
论治方药——
张氏常根据邪实不同,或热壅,或寒结、或 水聚,或痰滞,或血瘀,针对病机分别用寒下、 凉下、热下、峻下、缓下等剂,其中以寒凉之剂 为多。寒下首选调胃承气汤,以及大小陷胸汤、 桃仁承气汤、大柴胡汤;凉下有八正散、十枣汤; 热下有煮黄丸、缠金丸之类;峻下有舟车丸、浚 川散等。
张从正的攻邪论
1、重视邪气致病
张氏的著名观点——“夫病之一物,非 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 皆邪气也”。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 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 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
“邪之中人,轻则久传而自尽,颇甚则久传 而难已,更甚则暴死。”
“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 而邪气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
3、攻即为补与就近祛邪
张氏认为:“ 经云,虚则补其母,实则 泻其子者,此欲权衡之得平也。”
若是“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 用下法荡涤邪积 ,虽是攻邪 ,实则为补。因 为“ 陈莝去而胃肠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 补之中,真补存焉。”
所以,张氏在论治时,主张 “取其气偏 胜者,其不胜自平矣……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 足也。”
具体方法——
张氏在使用吐法时,除内服药物外,还 有催吐、探吐、鼻饲、取嚏等外治法。
张氏用吐甚为谨慎,每先予小剂,逐渐 加量,并用钗股、鸡羽探引,若不吐者予饮 齑汁,边探边饮,直到吐出。所谓 “药不 瞑眩,厥疾弗瘥”。
吐法禁忌——
性情刚暴,好怒喜淫;病势危重,老弱气 衰;自吐不止,亡阳血虚及各种出血病证。另 外,病人无正性,反复不定者,皆不可吐,恐 转生他病。
选方用药——
张氏颇赞同刘完素的观点,认为不仅“温 热者为汗药,岂知寒凉者亦能汗也”,他除了 用麻桂等辛温之剂外,还善用防风通圣散、双 解散。因此,张氏汗法论治方药范围很广,如 寒郁肌表用麻黄汤,风寒表虚用桂枝汤,内热 盛用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等,此外尚有败毒 散、升麻汤、解肌汤、葛根汤;辛凉解表的有 通圣散、双解汤、当归饮子等。张氏在用发汗 之剂时,还常配以钗股于喉中引探,协药以开 腠理而发汗。
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张氏 概认为汗法。
除辛散解表汤药以外,其他如 “灸、 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适应范围——
张氏认为,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 多宜汗法。“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 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
还有《内经》所谓的“春伤于风,夏 生飧泄”之病,他认为“此以风为根,风 非汗不出”。
(3)下法
张氏创新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提出: “陈莝去而胃肠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 补之中,真补存焉”的论点,把下法的机 理提高到 “推陈致新” 的角度来认识, 延展了下法的内涵。因此,张氏所谓下法 并比局限于泻下通便,而认为具下行作用 的方法均属下法。如说:“催生、下乳、 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 下法也。”
张氏还认为,祛邪应就近而出,这样既 能效果迅速,有不大伤正气。
他指出:“ 邪气处之三,而出之者亦 三也。诸风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 络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 脘,可涌而出之;寒湿痼冷,热客下焦,在 下之病,可泄而出之。”指出了攻邪当根据 所犯部位,因势利导,或汗或吐或下,就近 去之。
适用范围——
凡宿食邪滞蕴结在胃脘以下,“积聚 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都可以用下法, 无论“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 可泄而出之”。
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个科,除一般的可 下之证外,他如目黄、九疸、食劳,也可用 茵陈蒿汤或导水丸、禹功散泻之;腰脚胯痛 可用甘遂粉下之;落马、坠井、打仆、闪肭、 损伤等引起的肿痛剧烈者,可用通圣散送导 水丸,峻泄三四十行,使气血流通,即 “痛止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