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科学发展史汇集

合集下载

生物发展史(与高中课本配套)汇总___免费

生物发展史(与高中课本配套)汇总___免费

生物科学发展史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

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

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必修本第一册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P3)2.染色质: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

(P32)3.植物细胞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P41)4.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生物学史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研究的过程,需要高中学生掌握并记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材科学史汇总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材科学史汇总

(6)遗传规律的发现史
①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
法提出遗传的
两大基本遗传规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关注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②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
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③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
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
①高斯——证明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通 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②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 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 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证实。
④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
研究中发现等位基因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明显的的平
行关系,由此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类比推理
法)(★)
⑤摩尔根——用
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
蝇作遗传材料)。
⑥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7)遗传本质的发现史 ①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 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③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 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所 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⑤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 射物图谱。 ⑥查哥夫——腺嘌呤(A)的量=胸腺嘧啶(T)的量,胞嘧啶(C)的 量=鸟嘌呤(G)的量。 ⑦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久之后,提 出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⑧1958年,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 法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1864年,德国植物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4 C1C6(卡尔文循环)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归纳】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

【归纳】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
2、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B、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二、促胰液素的发现:(最先发现的激素)(请准确配对)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法国生理学家沃泰默
A、研究狗胰液分泌:研究思路正确,但理解错误,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
3、1970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等实验
C、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假说。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D、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C、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请准确配对)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
A、提出中心法则.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 密度梯度离心)
2、1957年克里克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准确配对)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A、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高中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生物学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在19世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知识点:1. 古代生物学: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它们的生理和行为。

2.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对人体解剖学进行详细研究,这为后来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显微镜的发明: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细胞和其他微观结构,这标志着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的诞生。

4. 林奈分类系统:18世纪,瑞典自然学者林奈发展了一种生物分类系统,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5. 进化论的提出: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和进化论的概念,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理解。

6. 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被重新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7. 生物技术的进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使得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8. 现代生物科学的多元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已经扩展到多个子领域,包括生态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领域都在不断推动生物学的边界。

9. 生物伦理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的道德界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10. 全球合作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物学家们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知识点概述了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1、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英国人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3、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4、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Cell Theory)”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新细胞是通过分裂获得。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3、1925年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6、1970年Larry Frye等实验,用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蒋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荧光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1935年
人们发现第一种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
认识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52年,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
研究得出:含氮碱基A=T、G=C
1953年,科学家沃森(美国)和克里克
20世纪,俄国人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位科学家的结论
三、生长素等的发现过程(生长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80年,英国的达尔文
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1970年,弗雷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迪登
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关于酶本质的探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必修2《遗传与进化》
1、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68年,英国的达尔文
提出融合遗传(早期的遗传理论)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
(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科学发展史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科学发展史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科学发展史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

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

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必修Ⅰ《分子与细胞》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P10-11)(1)1543 年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提出:人体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2)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小室,命名为“细胞” (3)17 世纪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细菌、红细胞和精子;意大利马尔比基观察动植物的微细结构(4)18 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哲学家提出: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全体(5)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2、DNA 分子结构和复制 1953 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 一) 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 了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62 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及同事提供DNA 衍射图谱 1952 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提供重要信息A=T G=C
第5 章 1、177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 1799), 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关于酶本质认识 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 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 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 化功能
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 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定性 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差速离心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 体和线粒体结构。
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 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
3.关于光合作用 1771 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 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 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 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17 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1845 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 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 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 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 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18O,证明光合 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 世纪40 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 标记CO2 追踪,探明CO2 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 文循环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史是一个涵盖了许多重要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时期。

以下是对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简要总结:1. 古典生物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他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生物学的初步理论。

2.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他的解剖学研究为生物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3. 17世纪:- 列文虎克:他发明了显微镜,并观察到了微生物,从而开启了微观生物学的时代。

4. 18世纪:- 卡尔·林奈:他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双名法”来命名生物。

5. 19世纪:- 查尔斯·达尔文: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 格雷戈·门德尔: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提出了遗传定律。

6. 20世纪:- 沃森和克里克: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转座子( transposons)的研究上。

-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简·布罗德本特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他们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为理解病毒和基因复制提供了基础。

- 乔治·比德尔和爱德华·塔特姆:他们发现了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

-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流动方向。

- 汉斯·克雷布斯、卡尔·科里和格特鲁德·埃利恩:他们发现了尿素循环和柠檬酸循环,对理解生物代谢有重要意义。

- 埃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卡蒂:他们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独立于其他科学家发现了转座子,这为理解基因重组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7. 21世纪:- 克雷格·文特尔和詹妮弗·杜德纳:他们开创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打开了新的大门。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生物学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重要生物学概念、理论和发现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总结和归纳:1.细胞的发现与探究:•显微镜的发明:最早的显微镜由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于1600年左右制造,但其设计并未公开。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首次观察到了细胞。

2.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使用某器官来改变其特征。

3.遗传定律的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门德尔在1865年提出了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4.DNA的发现与功能:•DNA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D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酶的发现与作用:•酶的发现: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900年发现。

•酶的作用: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总能量变化,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

6.光合作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最早由荷兰植物学家詹·英根豪斯在1770年发现。

•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7.细胞呼吸的探究:•细胞呼吸的发现: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其最早的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897年提出。

•细胞呼吸的机理:细胞呼吸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能量。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1. 古代生物学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观察和探究生命现象。

最早的人类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狩猎、采集和农业生产等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

人类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动植物,了解了它们的生命特性。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生物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其著作《生命论》中对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描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按照其“灵魂种类”可以分为三类:感性动物、运动动物和理智动物,这种分类方法直到现在依然有所借鉴。

2. 中世纪生物学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基督教神学影响,科学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不过,一些显赫的学者也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生物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神学大全》中论述了生物学与神学的关系。

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以神学信仰为基础,而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也应该符合神学教义。

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思想变革。

在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审视古代文化和哲学,展开了对于科学知识的研究和发现。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提出了日心说,这一理论得到了当时科学界的认可,同时也开创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此外,生物学家巴乌马在对植物分布的研究中,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这一概念至今仍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物学发展的近代阶段,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和大量实验的开展,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生物分类学的体系制定、遗传学的建立、进化论的提出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在17世纪中期的著作《自然体系》中,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本体系,并且设立了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法则和一系列分类学概念。

地球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提出以及自然淘汰和进化的研究对于生物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同时,近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格雷戈尔·曼德尔的实验也开辟了遗传学的新天地,为后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维萨里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细胞结构探微:克劳德→德迪夫→帕拉德(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4.细胞核功能的探索历程:美西螈→蝾螈→变形虫→伞藻嫁接实验→伞藻核移植实验(1)美西螈皮肤的颜色由细胞核控制(2)资料2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3)资料3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4)资料4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5.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罗伯特森→人鼠细胞荧光标记→桑格、尼克森(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模块一:必修一部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
1、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 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 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命名。

3、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4、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人提出“细胞学说(Cell Theory)” 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和生物体结构的。

5、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新细胞是通过获得。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
由组成的。

2、20 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 Gorter 和 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 2 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
4、20 世纪 40 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5、1959 年(J.D.Robertsen)实验: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统一结构。

6、1970 年 Larry Frye 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

7、1972 年提出:“模型”。

三、酶的发现:
1、178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 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4、1875 年(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5、同年(德、化学家):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6、同年(德、化学家):获得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但未能分离鉴
定出酶。

7、1926 年美、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

8、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 RNA 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648 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 2.3kg 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 90.8kg 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 年后柳树增重到 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 57g。

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2、1771 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

3、1779 年荷兰医生英格豪斯,做了 500 多次实验,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下才能成功。

4、1785 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吸收的是。

5、1845 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转换成储存起来。

6、1864 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半叶法)。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

7、1880 年,德国科学家把水绵和好氧型细菌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证明: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8、1939 年代美国科学家采用法研究了光合作
用,追踪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中的氧。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 H
218O 和 CO
2
,释放的
是18O2;第二组提供 H
2O 和 C18O,释放的是 O
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
来。

9、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标记做实验:探明CO
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五、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958 年美国科学家将胡萝卜中的一些细胞培养,由于细胞分化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模块二:必修二部分
六、遗传与进化:
1、1866 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用做实验材料,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用“”思想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1903 年美国细胞学家萨顿研究减数分裂,用“”思想发现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

3、1915 年美国生物学家通过果蝇眼色遗传,用
“”思想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4、1928 年英国科学家通过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转化,提出转化因子的概念。

5、1944 年美国细菌学家等通过细菌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6、1953 年美国生物学家、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在英国女生物学家富兰克林和英国生物学家威尔金斯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模型,并提出了机制。

7、1954 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 3 个碱基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

8、1958 年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

9、1970 年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美国病毒学家巴尔的摩发现了,揭示了生物遗传中存在着由逆转录酶 RNA 形成 DNA 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0、2000 年中、美、日、德、法、英 6 国科学家联合宣布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组草图。

11、1888 年拉马克提出以“”和“”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

12、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以“”为核心的生物进
化论。

模块三:必修三部分
七、环境与稳态:
1、促胰液素的发现:(最先发现的激素)
(1)沃泰默的研究狗胰液分泌:研究思路正确,但理解错误,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过程。

(2)提出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产生了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

(3)巴浦洛夫的研究: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科学家的结论。

2、生长素的发现:
(1)1880 年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向光生长。

(2)1910 年詹森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传递给下部,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3)1914 年拜尔实验: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4)1928 年实验:(琼脂实验)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

(5)1934 年及以后郭葛的分离、提纯、鉴定: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IA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