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体征、泡沫风险衍生与规制逻辑《经济学家》2016年6月

合集下载

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分析

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分析

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分析作者:王雨婷来源:《卷宗》2016年第12期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以金融服务创新和交易技术革新为主的全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有自己独特的运作和发展模式。

其有传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的网络金融、金融脱媒金融、交互营销等金融模式等主要的发展模式。

但是目前由于其在我国属于新兴发展事物,发展不成熟,监管缺失和滞后,导致其面临诸多风险.所以在此基础上对其建立一套合理地安全防范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脱媒业务;金融创新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金融行业逐渐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金融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网络金融用户数量的增加,公众的消费习惯也悄然生变,更多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了便捷的支付行为,为网络金融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早在2014年国务院已经将网络金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我国已重视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信息技术革新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互联网金融对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也有着重大意义。

然而,这一全新的事物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互联网金融组织与传统金融部门尚缺乏完善的业务融合态势,双方各自为政,造成网络金融缺乏必要的监管与监督。

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信息安全、规范管理、风险防范等难题尤为突出。

因此需要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有更客观的认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且针对其提出可行性建议。

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一)传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该模式指传统金融业务利用互联网地平台进行线上金融服务。

如大家熟悉的各大金融机构的理财工具,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和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来实现线上金融服务的。

(二)第三方支付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是融合传统金融机构职能,在双方签约基础上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所达成的业务合作。

该平台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和信誉。

在现实交易中,交易双方需要有相应的信用保障,或者在相应的法律规约下才能实现。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与防范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与防范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与防范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即金融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系统中的传导和扩散。

本文将重点探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并提出一些防范风险的方法。

1.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是什么?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是指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一种风险在系统内传递和激发其他风险的现象。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度关联性和高速传输性质,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导致风险扩散。

2. 风险溢出效应的原因2.1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多数以虚拟形式存在,缺乏实体担保和可信的机构背书,容易出现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旦发生,会迅速传递给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引发风险溢出效应。

2.2 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涉及到大量的技术和数据交换,操作风险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旦数据泄露、系统被黑客攻击或出现技术故障,可能导致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系统中迅速扩散。

2.3 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相对滞后,存在监管缺失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

这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难度加大,更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进而产生风险溢出效应。

3.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的方法3.1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等机制。

通过全面了解和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风险,避免风险溢出效应的发生。

3.2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为了防范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等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体系,提升系统的防护能力和反应速度。

3.3 加强监管与合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与时俱进,制定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政策和规定。

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应主动加强合规管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避免因监管风险引发的风险溢出效应。

3.4 提升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公众应提高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互联网金融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而创新的金融业务,以满足社会各层次人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自2007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引起了全世界金融业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一、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能够有效分配资源的制度安排,即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交易和竞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其采用互联网平台为金融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提供了更为高效的交易途径,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对资本市场的垄断。

二、契约理论契约理论认为,契约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金融的契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交易方式,通过合同和在线支付进行交易,使金融服务方和接受服务方之间的交易效率更高,减少了交易成本和信任成本。

三、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影响市场运作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金融的的发展正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它的出现缩小了信息不对称性,从而促进了市场集中度的降低。

例如,互联网借贷平台为大量需要融资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分散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同时也为普通投资人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四、风险管理理论互联网金融需要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保护投资人利益,减少业务风险。

风险管理需要基于交易的实时性和信息的透明度,才能更有效地识别风险和减少风险。

例如,互联网保险及其他包括P2P借贷平台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采用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例如智能投资技术等。

五、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其中包括的错误决策、意识到的限制与避免损失等。

行为经济学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机会,即通过创新的方式来锁定投资者。

互联网金融平台采用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包括短信提醒、奖励与惩罚等。

这些机制也促进了投资者更加理性的决策过程,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互联网金融》试题B及参考答案(2023版)

《互联网金融》试题B及参考答案(2023版)

《互联网金融》试题B及参考答案《互联网金融》试题B及参考答案1.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发展背景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主要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同时也受到了金融科技与创新的推动。

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2.1 网络支付2.1.1 第三方支付平台2.1.2 移动支付2.1.3 电子支付2.2 网络借贷2.2.1 P2P借贷平台2.2.2 网络小额贷款2.3 虚拟货币2.3.1 比特币2.3.2 莱特币2.4 互联网保险2.4.1 在线保险2.4.2 综合平台保险2.5 互联网基金2.5.1 在线基金销售2.5.2 互联网私募基金3.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3.1 电子商务法3.2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2023年)3.3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3.4 互联网保险监管暂行办法3.5 互联网基金业务指引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挑战4.1 信息安全风险4.1.1 数据泄露风险4.1.2 网络攻击风险4.2 金融风险4.2.1 资金链风险4.2.2 违约风险4.3 法律风险4.3.1 法律监管不足4.3.2 法律风险防范5.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构5.1 中国人民银行5.2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5.3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5.4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6.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6.1 科技创新驱动6.2 金融科技融合6.3 政策环境优化6.4 互联网金融国际化附件:本文附有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供读者进一步了解。

法律名词及注释:1.电子商务法:是指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管和规范的法律法规。

2.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2023年):是指国家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进行整治的专门工作,旨在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互联网金融经济泡沫辩论

互联网金融经济泡沫辩论

互联网金融经济泡沫辩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了当今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互联网金融经济泡沫的担忧和辩论。

一些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经济是一种泡沫,而另一些人则持相反观点。

在这场辩论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互联网金融经济的真正面貌。

支持者们认为,互联网金融经济泡沫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指出,互联网
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企业和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可能存在着高风险和不稳定性。

同时,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盈利模式也存在着疑问,可能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和泡沫的产生。

此外,一些人还指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完善,也容易导致泡沫的产生和蔓延。

然而,反对者们则认为,互联网金融经济并不一定是泡沫。

他们指出,互联网
金融的发展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它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和投资渠道,有利于提升经济的活力和创新。

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时间和空间,不应该被过早地贴上泡沫的标签。

在这场辩论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互联网金融经济的发展和风险。

互联网金融
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监管和风控机制,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泡沫风险。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保持理性和审慎,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确保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总之,互联网金融经济泡沫的辩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我们需要认真思
考和理性分析。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互联网金融》试题B及参考答案

《互联网金融》试题B及参考答案

《互联网金融》试题B及参考答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试题B进行论述,并提供参考答案。

试题B内容为:“请分析和解释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就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控制。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各种金融业务活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它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在线支付、网上银行、P2P借贷、众筹、虚拟货币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1. 便捷高效: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化手段简化了金融服务流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2. 低成本: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它通过线上化运营和自动化流程,减少了人力资源的需要,提高了效益。

3. 网络化: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交易和合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 创新性: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发展,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三、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因素:1. 技术进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演进,金融活动和服务日趋便利,各类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2. 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包括宽带、安全技术、数据中心等。

3. 金融监管政策: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评价和控制:1. 信息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涉及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和资金交易,信息安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必须重视的问题。

加强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是重要的控制手段。

2.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之一是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准确可能导致信用风险。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作者:李卓阳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35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金融经济开始出现泡沫,其主要表现在股票和房地产行业。

对我国的经济来说,适度的经济泡沫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但是一旦经济泡沫过大则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

所以要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对其进行适度的控制,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对我国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经济泡沫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经济市场经济经济泡沫监管一、经济泡沫成因(一)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结合的,随着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30年的高速发展期。

在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金融经济发展迅速。

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国家也大力支持金融经济的发展,并且适度的放宽了金融经济的发展空间。

这给一些投机分子找到机会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下进行资金炒作,尤其是在房地产方面,最近几年的房价以远远超过正常水平的速度升高,这都是过度炒作导致的。

房地产的过高估价是一种虚假信息引发的繁荣假象,具有较为严重的欺骗性,并且造成了产能的严重过剩,过多的投资到房地产,不仅不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会产生不良影响。

使得其他的实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注入,严重影响了其他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人们的贪婪欲望,以及我国人民所具有的盲从心理,很多人都跟风投资股票等虚拟经济,这也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不断发展,由于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这种问题仍旧在持续的进行。

随着这些虚拟经济的发展,此时经济泡沫风险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资金炒作的严重性,但是现在政府想采取相关的措施已经难以取得有效的作用。

(二)金融因素首先,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是金融经济体制并没有跟上步伐,由于我国对金融经济的认识较晚,对金融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金融经济制度。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在目前是一个热词。

近来想学习学习,研究研究,但是仔细一看,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众说纷纭。

1、有把互联网金融看成是一种新模式、新结构、新业态的,比如:谢平(中投副总经理、汇金公司总经理、央行研究局前局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新模式》,《财新》2012第24期)《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互联网金融是把互联网作为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

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资源,云计算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技术。

穆怀朋(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我们现在应该是共识的观点是,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如同在通讯、传媒、电子商务这些方面所发生的事情一样,我们出现过电子邮件、电子媒体、微博、电子商务等等,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通讯、媒体、商务的影响产生的结果,互联网金融应该也是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所产生的进行改变的结果,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我认为是互联网技术还有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的这么一个结果。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互联网金融:一种新的金融运行结构。

所谓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具有金融功能链且具有独立生存空间的投融资运行结构。

金融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不是对金融体系的变革,而是基于自身技能的修复和壮大,是为了提升在原有体系中的竞争力,对金融体系本身的变革力远逊于互联网金融。

(《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2、有把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分开的,比如:马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

谁说互联网金融不代表金融创新

谁说互联网金融不代表金融创新

谁说互联网金融不代表金融创新
史晓波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财富》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创新,代表了金融创新的方向,打破了银行对金融的
垄断,促进了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的改革与创新,政府应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史晓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立法监管需同步跟进 [J], 全樱
2.专家:互联网金融代表了金融创新的方向 [J],
3.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 [J], 王图赫
4.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 [J], 王图赫;
5.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 [J], 曾思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互联网金融答案

互联网金融答案

互联网金融答案一、引言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创新,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新兴领域。

本文档旨在提供互联网金融相关问题的答案,并详细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

二、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特点⒈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转化为在线形式,并与互联网企业相结合,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高效性: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减少人力、时间成本。

- 服务个性化:互联网金融注重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 创新性: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和业务创新,提供全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 风险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相关的风险和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⒈第一阶段: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的崛起- 在线支付和电子商务交易的兴起:、支付等-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财付通、银联在线等⒉第二阶段: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发展- 网络借贷平台的兴起:拍拍贷、宜人贷等- 众筹平台的崛起:京东众筹、蚂蚁众筹等- 互联网保险的兴起:蚂蚁保险、途虎养车等⒊第三阶段: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蚂蚁区块链、链家网等- 大数据和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百度金融、腾讯金融等四、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⒈互联网支付业务模式:- 平台模式:、支付- 跨境支付模式:PayPal、全球付⒉网络借贷业务模式:- P2P模式:拍拍贷、宜人贷- P2B模式:网贷天眼、网信理财⒊互联网保险业务模式:- 第三方平台经纪模式:蚂蚁保险、途虎养车- 众包模式:京东保险、滴滴保险五、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⒈互联网金融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 信用风险- 法律风险- 运营风险⒉互联网金融监管:-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等-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金融稳定委员会、证监会等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 互联网金融相关统计数据- 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法规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创新,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新兴领域。

论如何提升专利质量

论如何提升专利质量

现代经济信息论如何提升专利质量许 艺 陈 亮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摘要:本文简析了提升专利质量的重要意义、专利质量的基本概念、影响专利质量的因素,最后从专利申请核心技术、专利申请撰写和专利审查三个方面论述了提升专利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提升;专利;申请;审查;质量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6-0322-02一、引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已连续6年获得全球第一,2017年国内发明专利受理量达到138.2万件,截至2017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

现今中国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新能力上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专利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专利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专利运用水平还需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仍面临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矛盾和问题。

2015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核心专利”。

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也提出要“提高专利质量效益”,并将“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列为四大工程之一。

2016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文件决策部署,出台《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多措并举、科学谋划全链条各环节的专利质量提升工作,努力实现专利领域的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效益运用。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提升专利质量,培育核心专利,是破解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难题的关键所在。

二、专利质量的基本概念目前,对于专利质量的基本概念,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尚无比较一致的权威性结论[1]。

从专利所形成的文本质量考虑,专利质量与专利引用指标、专利的更新指标、专利家族指标、专利权覆盖领域指标等密切相关;从专利技术的市场价值考虑,专利质量主要表现为专利的资产价值;从专利技术的不可替代性考虑,专利技术在创新方面不可替代和不可模仿的特征,是其质量的重要技术表现;从专利技术的控制市场考虑,企业专利战略主要用于阻碍竞争对手申请拥有相同专利,以达到企业控制市场,构筑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专利技术控制市场的能力大小,即为专利质量的重要表现[2]。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交织在一起使金融创新风险更加复杂。

一般风险的出现主要表现如下状况: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导致了金融衍生出产品其价格的变动,这样的市场变化风险又称之为系统风险;由于衍生的产品在交易过程当中有一方违约失信,导致发生信用危机风险;由于金融内部控制系统失灵而导致的操作风险;尚不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内部金融管理创新管理不利,缺乏业务监管能力所带来的监督管理风险;在进行产品交易过程当中履约的内容条款不符合法律的规范,缺乏法律效力以及相关法律的一些因素导致法律风险;相关宏观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与之金融创新体系的机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都会产生制度缺失的风险。

三、金融创新风险控制途径分析1.政府部门的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金融信用,保证稳定支付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推动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

要不断的健全完善相关金融法律体系,作为金融外在因素有效地推动金融监管的运行,作为政府的顶层设计要为金融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实施细则。

结合实际借鉴或引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地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化监管功能模式以及相应调整组织监管机构,不断的使监管的能力和效果得到提升,同时要强化信息交流,监管机构建立健全金融信息的披露制度,确保信息发布及时妥当。

在强调政府监管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行业内部自律组织的能力,比如在强化银行业资产管理方面,中国银行业协会在推动金融体系的稳定、维护金融行业市场秩序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强化防范金融创新风险金融主体创新的风险防范,重在建立和完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明确相关创新金融工具相关参与者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制定出违规的惩处细则,不断完善监控管理交易风险的信息系统,全面实施内部控制自查自究内部监管的职能有效的发挥。

另外,金融创新主体在确定贷款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时,要根据自身的规模资金能力,在把握好贷款额度准确及时统计和核算贷款业务,行之有效的应对贷款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

互联网金融名词解释

互联网金融名词解释

互联网金融名词解释互联网金融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业态。

它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如在线支付、网上贷款、第三方支付等。

以下是对互联网金融常见名词的解释:1. 在线支付:在线支付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电子支付方式,使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在网上购物并支付货款。

这种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2. 网上贷款:网上贷款是指借款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申请贷款,并在线完成贷款申请、审批、放款和还款过程。

这种方式相比传统贷款更加快捷和方便。

3.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独立于银行的支付机构,为商户和个人提供支付服务。

用户将资金存入第三方支付账户后,可以通过在线支付、手机支付等方式进行支付。

第三方支付平台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4.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

这种商务活动包括在线购物、在线支付、电子合同、在线拍卖等。

5. 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是指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于金融领域,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改进传统金融业务,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6. 区块链: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密码学算法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它可以用于数字货币交易、合同执行、身份验证等领域。

7. 众筹:众筹是通过互联网平台集合大量个人投资者为创业项目或社会公益事业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众筹平台提供项目展示和投资人对接服务。

8. 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计算资源和服务的方式。

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获取存储空间、计算能力和软件服务,避免了传统计算机基础设施的高成本和管理难题。

9. 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支付方式,包括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

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输入密码完成支付。

10. P2P网络借贷:P2P网络借贷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

互联网金融热潮中的泡沫风险探析——基于科技发展与金融泡沫的视角

互联网金融热潮中的泡沫风险探析——基于科技发展与金融泡沫的视角

互联网金融热潮中的泡沫风险探析——基于科技发展与金融泡沫的视角作者:李秀辉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第11期李秀辉1,2(1.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22;2.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眼摘要演近两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很多业务已经出现泡沫现象,尤其是不少P2P 网贷成为诈骗的平台,这是非常值得警惕和深究的课题。

互联网金融泡沫虽然是一个新现象,但其背后的运行机理却是由来已久。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周期性波动发展,初始阶段极易产生市场泡沫。

互联网金融泡沫的特殊性在于:科学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的长足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现代金融推向新的浪潮。

眼关键词演互联网金融;金融泡沫;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 F832;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5)11-0008-05收稿日期: 2015-01-30网络出版网址: /kcms/detail/13.1356.F.20151106.1006.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5-11-6 10:06:57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2016N65Y)。

作者简介:李秀辉(1983-),男,山东青岛人,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上海财经大学博士,从事市场泡沫与货币理论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热潮呈现泡沫迹象互联网技术在征服了通讯业和商业领域之后又将触角伸入到金融业,快速引发了一场互联网金融热潮。

2013 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项目转瞬之间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家喻户晓的日常概念。

根据中国知网的查询显示,学界以互联网金融为主题的研究2012年只有25 篇, 2013 年即达到501 篇,且将互联网金融定位为“一场划时代的金融革命”,以“大数据” 和“云计算” 等新概念强调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之处。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作者:韩雪来源:《财讯》2018年第20期在当今网络时代里,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互联网作为时代发展的强大推动者,新兴技术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

互联网是当今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互联网的存在加速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在给金融行业带来便利的同时,有些问题也显露出来。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业务也不例外。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对于该行业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本文主要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宁风险,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仅供读者参考。

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投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对金融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条件。

但正是这种便利性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

金融业在这个巨大的机遇面前要“共饮一杯羹”,这引发了金融业的激烈竞争。

互联网金融在近些年的发展势头猛烈。

互联网金融具有独特的优势,方便快捷是其特有的明显优势。

但是互联网金融还存在诸多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投资者面临的风险种类更多,这也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加大了金融投资的整体风险。

并且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使用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技术和监管等都有所空缺,所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一年,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线上金融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众多的金融行业发现了这一机遇,纷纷推出了线上金融交易的这一方式,无论是何种金融业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其逐渐的由线下向线上进行转移。

传统的线下金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金融行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在互联网这种大环境下,由线下向线上转移无疑是当前最好的转型方式。

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在一夜之间兴起,这种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方式用了极短的时间。

互联网金融体现了其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快速的转型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创造

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创造

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创造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便利性的一种金融业态。

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价值创造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

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了多种商业模式,如网贷、众筹、P2P支付、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等等。

其中,P2P借贷和第三方支付是发展最快的两大业务板块。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的不断发展,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 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化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利用海量数据和智能算法实现智能化服务,从而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2. 金融供应链的优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实现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加强与线下企业的合作,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3.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将为金融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方面,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领域。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价值创造,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成功发展的核心。

下面我们将从用户需求、平台定位和风控管理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

1. 用户需求导向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从用户需求和痛点入手,以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可实现对用户金融生命周期的全覆盖,以及对用户金融行为的精准把握。

2. 平台定位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和特点,实现对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通过差异化定位、创新业务模式、拓展新的服务领域等方式,强化自身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3. 风控管理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高度依赖风险控制,因此风控管理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融创新与市场泡沫题目

金融创新与市场泡沫题目

金融创新与市场泡沫题目金融创新与市场泡沫金融创新是不断发展的经济领域,它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金融创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市场泡沫形成方面。

本文将探讨金融创新与市场泡沫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避免和管理市场泡沫提出一些建议。

一、金融创新的定义和形式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或个人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工具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

金融创新可以表现为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金融交易模式的改变以及金融机构的组织和经营方式的创新等形式。

二、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金融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并提高了市场的运作效率和透明度。

金融创新还可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促进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发展,推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三、市场泡沫的形成机制市场泡沫是指市场上某一资产或行业的价格超过其基本价值的情况。

市场泡沫的形成通常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过度乐观预期和投资热情过高有关。

金融创新在市场泡沫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增加了市场泡沫形成的风险。

金融创新还可以扩大资金的流动性,使资产价格上涨,加剧了市场泡沫的风险。

四、金融创新与市场泡沫的关联金融创新的引入可以加速市场泡沫的形成,但不是直接的原因。

市场泡沫更多地受到投资者情绪和市场机制的影响。

然而,金融创新可以通过改变投资者对收益预期的认知和市场的运作方式,间接促使市场泡沫的形成。

因此,金融创新与市场泡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五、如何避免和管理市场泡沫为了避免和管理市场泡沫,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确保金融创新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并减少市场泡沫的风险。

2. 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可以减少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市场失序现象,降低市场泡沫的形成风险。

例如,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等。

3. 强化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市场泡沫的认知和分辨能力,降低投资者盲目跟风投资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特性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特性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特性作者:方雨嘉张松来源:《中国金融电脑》 2015年第11期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以及第三方支付、P2P 网络贷款、个人线上理财产品创新等新兴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型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务运营和创新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互联网企业借助其所掌握的大数据对客户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不断向金融业务领域渗透,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来重构金融业务运营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加速了我国金融发展新业态的生成。

作为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除了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发展外,其所带来的诸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声誉风险等都给现有金融秩序和监管体系造成极大的挑战,因此,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各种风险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促进金融健康发展及监管部门更好地完善监管策略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创新大大增加了个体资金账户的活跃程度,2013 年出现的余额宝等金融创新产品打通了定期和活期利率的界限,聚集小额理财资金并借助银行间协议存款获取高额利润。

根据彭博资讯统计,余额宝自2013年6 月13 日上线至2014 年1 月15 日,上市仅半年多的时间,规模已超过2500 亿元,在全球货币基金中可排名第14 位。

然而,此类金融创新容易出现期限错配问题,个人客户群易受到诸如高收益理财产品宣传、机构负面问题谣言等信息的影响,且便捷的转换和兑付渠道更容易导致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规模的资金集中兑付现象,因此,互联网金融较之于传统金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风险,给风险识别和监管都带来较高的难度。

同时,由于目前存在的监管漏洞,宝宝类理财产品不受存款保障金约束,即使加强存款保障的金融安全机制,也无法准确计量兑付规模和存款保障金比例。

二、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在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信贷资源整合,在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信用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体征、泡沫风险衍生与规制逻辑□刘芬华1□吴非2□李华民1(1.广东金融学院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521;2.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创新了金融功能的实现模式,对于促进中国金融格局“蝶变”和拓展小微企业融资途径而言,开卷有益。

然而,中国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 网贷平台,自诞生到倍受热捧、再到超常态发展,直至当下霍布斯丛林之行业失序状态,蕴含着参与各方主体对于互联网金融应然状态的巨大需求与其因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卡夫丁鸿沟”所导致的P2P 平台有效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孕育着中国金融创新过程的巨大风险。

国务院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①,意在为行业健康发展谋划监管方略,却未深及其本,乃至京、沪、深等多地手持《指导意见》却依赖“停摆注册”手段,“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式的对付P2P 平台欺诈风险。

本文旨在,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失序以及行业监管制度本身失秩之势态,究其因,溯其本,以为行业管制之论理圭臬,顺校《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管窥蠡测之偏。

一、研究文献观点述评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金融特征,学界观点迥异。

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崭新金融模式,既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机构的间接金融,也有别于资本市场的直接金融,是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的蝶变[1],且从基因层面天然地具有普惠金融特质[2];另一种观点则强调,互联网金融不过是涉及银行业务的媒介技术革新,如此渠道式创新并未为金融理论与现实增添新的元素[3]。

即便是技术创新本身,其效能有被夸大的嫌疑[4],互联网金融所依赖的大数据技术名不副实者居多,何以消弭现实中的信息噪基金项目:广东省打造“理论粤军”重点课题“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研究”(WT1402);广东省高等院校创新强校工程“区域金融政策创新研究团队”(2014WCXTD005);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协同创新”课题(16XT05)。

感谢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的资助。

①指《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配套文件。

音?所谓“无中介金融交易状态”不过是难以企及的“乌托邦”而已。

就普惠金融基因而言,中国的P2P平台确实为小额资金持有者提供了投资渠道和投资机会[5],却大幅度抬高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6],这种普惠金融具有明显的单边特征。

由此看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融资服务供给难以契合小微企业的普惠预期。

从“网络金融”一词舶来中国开始,有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讨就从未中断过。

但有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态度和模式的认知,存在明显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基于其内在差异和新兴业态特征,针对互联网金融,应体现出一定的风险容忍和管制宽容[7][8],对于完全双边的P2P平台,甚至可以放弃监管[9];另一种观点强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如果享受“法外治权”疏于监管,必然会造成畸形繁荣,秉持与传统金融一致的监管框架,规避监管的不公平所带来的风险隐患成为互联网金融规制的应有之义[10][11]。

《指导意见》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规则提出了策略性导引意见,然而其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性质定位存在理念上的扭曲,导致其有关监管的策略性导引的实践价值有弱化的倾向,即便是其本有的威胁性效果,也难以乐观预期。

本文认为,《指导意见》有关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本质认知理念以及扭曲定位,无法有效扭转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失秩态势。

上述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文献,从初始的鼓吹呐喊,到后续的冷静反思,再到当下的当头棒,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变迁轨迹,其中不乏有关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理论贡献。

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实施监管,具有金融中介属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互联网金融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反差以及之与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之现实格局作为逻辑起点,并以此来提炼监管规则,是把握互联网金融行业管制理论解说的内生需求。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状况分析2007年,“拍拍贷”的挂牌,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端。

最初几年里,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平淡,截至2009年末,中国的P2P平台不过9家,2012年末,也不过110家。

然而,看似平静的行业下实则暗流涌动,银行、券商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酝酿变动以求巩固地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网商巨头开始跑马圈地,其他企业也开始窥视该行业收益,“触网穿金戴银”逐步成为诸多企业涉入互联网金融的原始动力,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门户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先后面世,并呈现出破局之势。

2013年,被确定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更是让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欢欣鼓舞,其竞进态势彰显无遗。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态势锐不可当。

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P2P平台注册数量达到3858家,正常运营2595家,累计成交量从2013年末的1057.74亿元增至2015年末的13652.21亿元,“触网傍金”成为微观主体在经济新常态下布局收益新增长点和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然而,在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境况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缺乏合理引导和规范,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制度、政策和监管漏洞追逐非规范收益,本应具创新价值的新金融业态,却逐步浸染了庞氏骗局的色彩。

2013年与互联网金融元年同步,互联网金融P2P平台风险开始暴露,“跑路”逐成风潮,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仅2014年12月份,问题P2P平台92家,超过2013年全年总问题平台之规模;全年275家,则为2013年的3.6倍。

2015年末,新增问题P2P平台896家,累计1263家,占平台总数量的约1/3比例。

客观而言,平台倒闭和“跑路”现象等于释放了行业整体崩溃风险,反而减轻了行业整体压力,市场通过“劣币”退出实现了新的均衡;另一端,依然有大量的新注册的P2P平台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行业总体规模依然处于膨胀态势,但新注册的平台基本上呈现P2P平台本相。

综上所述,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从海外舶来,经历平淡发展、气泡膨胀,演化至崩溃边缘,历时8年,终在2015年迎来了“互联网金融元年”到“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的认知升华,标志着行业发展完成了其初期轮回,但行业监管规则依然缺位,有关监管规则的理念逻辑亟待重新梳理。

有关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泡沫根源的文献汗牛充栋,所罗列理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虚假自融、人才缺乏、风控能力弱、信息不对称等确实可部分地解释互联网金融行业泡沫现象,但是过分渲染表面因素,而忽略了互联网金融P2P平台作为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其实然状态与其应然的偏离状态,以及在该状态下面向投资者的风控“兜底”所蕴含的庞氏骗局特征。

本文从P2P平台的创新金融体征入手,解剖互联网金融行业泡沫发生机制及因果关系,以之为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捕捉逻辑思路。

三、P2P平台的创新金融体征:实然与应然的偏离优越的金融制度安排,当能让投资者分享项目成长性收益,又能最大化平滑其风险。

传统间接金融解决方案,一方面存在资金规模要求、投资者身份以及地域歧视等缺陷难以补足;另一方面,项目筛选及风险控制的约束性过强,无法契合大众个体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而基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基础的互联网金融P2P平台,从应然状态而言,最大限度地解释了上述约束条件。

(一)传统间接金融的金融解决方案在传统间接金融系统的借贷关系中,存款人之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之于借款人,都属于债权关系。

存款人无须承担项目风险,遵循“收益=风险”法则,不享受项目成长性收益,仅获取固定存款利率水平。

承担资金风险的金融机构,也仅从借款人处收取固定信贷利率水平作为资金收益。

如果仅考虑单笔借贷关系,金融机构也没有获得投资项目的成长性收益,这似乎有违“收益=风险”法则。

但金融机构通过把资金配置到足够多的投资项目上,测算平均风险,确定风险利率水平,由此回归了“收益=风险”法则。

这就是“大数规则”在传统金融资金定价方面的最基本运用①。

(二)P2P平台的创新金融体征相对于传统存贷模式而言,如果说P2P平台具有创新金融品质的话,那就是它创造了“债权式直接金融模式”。

该制度安排下,一方面,投资者(又称出借人,对应传统中介金融系统中的存款人)把资金投向借款人,承担资金风险;另一方面,借款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投资者按照“先定”利率水平还本付息②。

从“收益=风险”法则来讲,承担资金风险的投资者应该按照项目收益率获得增值收益,但特定项目的增值需要后续的经营方可确定,这种明显的“后定”特征显然无法贯彻“收益=风险”的金融逻辑。

对于投资者而言,想要通过模仿间接金融中的“大数定律”来消弭风险并不具备可行性:让一个不具有大额资金的投资者把自有资金切割分散投资至足够数量的项目上来摊薄风险是不现实的③。

由此,P2P平台表现①传统金融中介的风险逻辑并不在于消除风险,而在于将风险溶解于大数量级的交易之中,即依赖“大数定律”来摊薄风险水平。

②在这里,融资关系的界定依据并没有发生改变:债权关系是以投资者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来确认的,直接金融则是以投资者是否承担借款人所经营风险来划分的。

投资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收回本金,并按照“先定”的利率水平获得利息,具有“债权”特征;“先同时投资者承担全部资金风险,具有“直接金融”特征。

因此,我们把P2P金融解决方案称为“债权式直接金融”。

针对单个项目而言,“先定”的利率水平与项目预期收益率直接挂钩,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不同的投资项目的利率定”利率水平似乎是固定的,但一方面,水平进行连线,可以得到一个伴随项目成长收益的利率水平曲线。

投资者的收益水平是伴随着不同项目的预期收益情况以及项目的成长性变化的,即投资者获得项目成长性收益。

我们把金融资金的这种收益回报方式叫做“利润分成”方式。

③尽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更专注于“长尾市场”的开发,使得无限分割的微型理财成为可能,譬如天弘基金支撑下的余额宝就早已实现了“一元”投资。

从理论上讲,小资金规模的投资者确实可以最大限度地细化自有资产,从而将资产分散在尽可能多的理财产品中来依靠“大数定律”来进行风险平滑操作。

但在实际中,精力的有限性使得投资者不可能如此“细腻地”分割并管理资产。

即便松释上述假定,意外事件冲击所带来的大额支付脉冲也会迫使投资者考虑资本金的收回会因资产的过度细分而产生迟滞并支付额外成本的可能,从而放弃这种理财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现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如P2P产品)的经营模式和资产相似度上都高度趋于一致,相互之间亦保持着较高的关联度,这使得形式上看似分散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实质具有很高的共同倒闭的概率,这种大量非独立的风险单位的聚合(或说共同风险暴露)使得传统间接金融中的“大数定律”效能式微,个体风险难以得到有效对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