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九册第二章应用题(一)
第九册相遇应用题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九册相遇应用题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一、教学设想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如何化繁为简,变抽象为直观,本节课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冲出教材内容的束缚,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背景中选择学习方法,以学生的生活情景去旅游所考虑的交通工具为主线进而引发学生考虑速度、时间、路程问题。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2、大胆尝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力求学生在探究和知识的运用中注意让学生“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哪个问题,你就解决哪个问题?”体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材整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没有一课一例的教学,而是把三个例题融合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应用题的呈现方式体现多样化。
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
4、尝试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情境,采用了动画、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同时也增大了题目的探索空间。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相遇”“相向”“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我们力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学法的指导、思维的培养、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实录1、导入新课。
(1)多媒体呈现简易中国地图和交通工具,引导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里旅游?还想去哪里?老师把有些同学想去的地方介绍给大家,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如图)师:根据给出的一些相关信息,你们能解决什么问题?生1:知道北京至上海的距离是1600千米,和火车每小时行100千米,我可以求出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用多长时间?1600÷100=16小时。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一(李明翔)
《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课题:连除应用题备课教师:李明翔课标要求: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连除应用题(数学第九册P32例11)学习目标:1、通过例题学习,学会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2、会正确解答连除问题题教学重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和算理。
教学难点: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的方法。
预习提纲:1、看一看课本32页例112、想一想,小数除法你是怎样计算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复习旧知:0.384÷2.4 2.34÷0.65 4÷0.1252、检查预习情况。
3、引入课题同学们喜欢奶牛吗?(展示32页例11情境图),奶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鲜嫩的牛奶,真是伟大啊!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平均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今天我们来研究解解问题的方法?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32页例11,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你们会解答吗?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四、标杆题阳光小区一单元12户人家,上半年用水1188吨。
平均每户每月用水多少吨?1、与同桌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试一试:列式解答。
【反思】:根据信息和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
五、类比题32页做一做【反思】在刚才的解决过程中,你觉得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六、拓展题小亮家3个月用水60.9吨。
陈红家半年用水90吨。
1、小亮家每月用水量是陈红家的多少倍?2、小亮家每月的用水量比陈红家每月的用水量多多少吨?3、按前3个月的用水量来计算,小亮爸爸存了500元水费,够支付一年的水费吗?七、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会的?。
小学数学-有答案-第九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综合练习题
第九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综合练习题一、填空.(28分)1. 4.5千米=________千米________米 1.5时=________分532厘米=________米5030克=________千克。
2. 7.5小时=________小时________分5米6厘米=________米。
3. 3.2吨=________吨________千克。
4. 4.3×0.85的积有________位小数,精确到个位后是________.5. 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当________.6. 9.99549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________,精确到十分位,约等于________.7. 一个数的15倍是22.5,这个数是________.120个0.15是________,1.8里面有________个0.05.8. 3.65、3.6555…、3.6565…这三个数中,________是循环小数,________是有限小数,其中________最大,________最小。
9. 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是4.0,这个数最大是________,最小是________.10. 在○里填上“>”、“<”或“=”.1.5×0.9○1.5________ 3.6÷0.99○3.6________ 1÷0.1○1________3.5×2.2○3.5________ 3.6÷1.01○3.6________ 0.8÷1.6○8÷16________.11. 两个数的商是3.25,如果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商是________.12. 李明6分钟做60道口算题,平均每分钟做________道,平均做一道要________分钟。
13. 3千克苹果要25.5元,5千克苹果要________元。
二、判断题.(7分)两个分数相除,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教案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教案关键词: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内容简介: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口算(二)练习(课件演示:列方程解应用题)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1.读题,现解题意.2.学生独立解答.3.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解法二:设原来有千克饺子粉.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三)教师说明:这种方法(解法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二、新授教学(一)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1.读题,理解题意.2.教师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3.教师提问: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教师板书: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教师板书:解:设原来有千克饺子粉.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5.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二)教学例2 (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例2.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1.读题,理解题意.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3.学生独立解答.4.学生汇报解答过程.(三)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四)练习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三、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步骤呢?四、课堂练习(一)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1.小明买4枝铅笔,每枝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3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3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二)列方程解答.服装厂有240米花布.做了一批连衣裙,每件用布2.5米,还剩65米.这批连衣裙有多少件?五、课后作业1.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2.四年级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25朵,布置教室用去一些以后还剩28朵.布置教室用去多少朵?六、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解:设原有千克饺子粉.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例2.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8.5元4元0.1元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元.8.5-4 =0.14 =8.5-0.14 =8.4=8.4÷4=2.1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教案点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针对新的解题思路不易接受的特点,紧紧抓住基本概念,在区别比较中,概括已有的思路,对比归纳新的解题思路。
小学北师大第九册《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
课题:点阵中的规律1、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的内容是独立成篇的,与本单元的其它知识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
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本节课知识虽然简单,却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好题材。
即是让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非常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是一种重要的教与学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数无形而少直观,形无数而难入微。
”这句话阐明了数形结合的道理。
数与形是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抽象和反映,同时也是数学的基石。
“数”主要指实数、复数或代数对象及其关系,属于数学抽象思维范畴,是人的左脑思维的产物。
而“形”主要指几何图形,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是人的右脑思维的产物,数形结合使人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思维功能,相互依存、彼此激发,全面、协调、深入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即: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理想化抽象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或者把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或方程等表示,从它们的结构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与特征。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突出数形结合思想,那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点阵中的规律”一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点阵图形(以正方形和三角形为主)中一个个离散的点的排列规律,发现所对应的数的内部组成特点。
其实,古希腊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们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倾心玩赏过一些用离散的点阵所构成的特殊图形。
正像中国人弄出来的幻方一样,这些图形可区分为不同的派系。
他们还研究了各个派系之间的相似性,并由此而发现了级数。
以此为契机,后来的一些大数学家,如欧拉、拉格朗日、勒让德、高斯等,都曾对此作过探讨。
第九册小数乘法和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的应用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九册小数乘法和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的应用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设计示例小数乘法和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的应用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会解答求一个数的若干倍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较复杂的小数乘法,会解答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根据小数乘法的意义正确判断积与被乘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口算0.9×6 7×0.08 1.87×0 0.3×0.60.24×2 1.4×0.3 1.6×5 4×0.2560×0.5 7.8×12.说出下面各算式表示的意义2.4×0.8 1.36×4 2.58×0.2(二)指导探索1.学习较复杂的小数乘法出示例3(1)由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教师行间巡视时注意发现学生问题。
(2)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提问: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3)指导学生验算方法提问:怎样检验小数乘法计算是否正确?(运算乘法交换律检验;再重新算一遍;检查尾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等)(4)小结:计算时要认真,要养成自觉验算习惯。
2.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1)出示例4(2)独立解答:订正时提问:①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一倍数×倍数=几倍数)②18.5×2.4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表示求18.5的2.4倍是多少)(3)比较:例3和例4的两个算式,积与被乘数比较,谁大?谁小?说明道理。
练习:不计算,说明下面各算式中积与被乘数的关系。
说明道理。
10.8×0.9 2.4×1.8 50×0.36 0.48×0.75讨论:当乘数怎样时积大于被乘数?乘数怎样时积小于被乘数?乘数怎样时,积等于被乘数?(4)小结:一个数乘以比1大的数时,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个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是小数,这时积大于被乘数;当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被乘数,这时积不到被乘数的1倍,只是被乘数的一部分,当乘数等于1时,积等于被乘数,根据这个规律,在计算小数乘法之前可以先估算一下乘积的范围,再计算,确保计算的准确。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这节课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和学习相遇问题的主要条件(同时、相向、两地、同时出发、相遇等)和相遇问题中主要的数量关系(一物体所行路程+另一物体所行路程=总路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相遇求路程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生能理解同时出发、向相而行等条件的含义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题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模型,并试着加以解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③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①学生能理解相遇求路程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并能顺利地解答一般问题;②学生能利用建构的相遇问题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每生一块橡皮。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家平时到阜阳或外地都是怎样去的?车辆行驶要有一定的交通规则,那么你们这节课你没就来当小司机,我来当警察叔叔,现在大家应该喊我什么呢?(声齐喊警察叔叔)不过只有回答好下面两个问题才有资格上路。
出示问题:(1)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火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上面两辆车如果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会怎样(同时用手势表示)?(生答,师板书课题。
)(二)、演示操作、学习新知1、用课桌做公路,同桌左边的同学做客车司机,右边的同学做货车司机演示上述两车每小时相遇的情况。
注意引导:(1)、同时相向相距相遇各是什么意思?(2)、两车是不是在桌子中间相遇?(3)、相遇点应该靠近那辆车?(4)、两车各小时各走多少千米?2、编题、并解答(1)、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刚才演示的过程可以编成什么样的应用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相遇。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应用题汇总含答案(1)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应用题汇总含答案(1)一、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1.(1)求出下图长方体的体积。
(2)下图是由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请计算这个图形的表面积。
2.把50克糖溶解在300克水中化成糖水,糖的重量是水的几分之几?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结果化成最简分数)3.下面两根小棒,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不能有剩余,每小段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一共可以截成几小段?4.某校五年级一共有四个班,每班的学生在31人至39人之间。
(1)在一次捐书活动中,五(1)班捐助的书占总数的,五(2)班捐的书占总数的,五(3)班捐的书占总数的。
五(4)班捐助的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2)在一次学农活动中,把五年级四个班所有的学生平均分成8个组,或者平均分成12个组,都恰好分完没有剩余。
五年级四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5.下面是某市一个月天气变化情况统计图。
(1)多云的天数是晴天的几分之几?(2)阴天的天数是这个月总天数的几分之几?6.如图,从长方体上挖去棱长为2cm的小正方体,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7.小刚去买文具,日记本3元一本、钢笔4元一支、文具盒12元一个。
如果小刚买了一些钢笔和文具盒,他付给营业员50元,找回17元,找的钱对吗?写出你的理由。
8.新华书店新到了三百本多本书打算分发给各个学校,每18本捆成一捆少1本;每24本捆成一捆也少1本。
这批书共有多少本?9.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底面是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向容器中倒进6升的水,再把一个西瓜放进水中,这时水面高度是25厘米(水没有溢出),这个西瓜的体积是多少? 10.一个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它的长是60厘米,宽是35厘米,高是20厘米。
在它里面已经完全沉入一块长方体钢块,取出后,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6厘米,此时,容器中剩余的水和长方体钢块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分米?11.蓬溪县某小学校五(2)班组织植树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小宇和小斌同时栽第一棵树苗,小宇在每隔6分钟栽一棵树苗,小斌在每隔8分钟栽一棵树苗,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再次同时栽树苗?此时,小宇和小斌各栽了多少棵树苗?12.将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粘成一个长方体(如图)后,表面积减少54平方厘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九册应用题
9册应用题1.一只大象重吨,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
这头大象比这头黄牛重多少吨?2.李明从学校到少年宫,每小时走千米,小时可以到达。
如果每小时只走3 千米,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3. 2台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公顷,照这样计算,2台抽水机7小时可浇地多少公顷?4.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的氧气价值为万美元,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万美元,那么18棵这样的数产生的生态价值是多少美元?(生态价值指产生的氧气价值和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5.一桶油连桶重12千克,卖出油的一半后,连桶重千克。
如果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元,卖出多少元?1. 妈妈到水果店买了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已知苹果和梨每千克都是元,妈妈共花了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2. 化肥厂第一车间8小时可生产化肥34吨,照这样计算,要生产吨化肥,需要多少小时?3. 粮食仓库运来12车大米,每车装大米吨,又运来9车面粉,每车装吨,运来的大米多还是面粉多?多多少?1.一种花布每米元,买4米应付多少元?2.有一个长方形,长米,宽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一种铁棒每米重千克,5米重多少千克?4.学校每月节约用水吨。
照这样计算,全年节约用水多少吨?5.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是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6.有两捆电线,第一捆长米,第二捆是第一捆的4倍。
第二捆电线长多少米?7.精心茶叶店,平均每天售出茶叶千克。
八月份全月售出茶叶多少千克?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是2.5米,每平方米钢板重40千克,这块钢板重1.2吨。
高是多少分米?1.某工厂下半年用煤吨,比上半年多用吨,这个工厂全年共用煤多少吨?2.用载重为吨的货车5辆,运吨货物,要几次运完?3.一台碾米机每小时可碾米吨,4台同样的碾米机小时可碾米多少吨?4.修一段公路,平均每天修千米,修15天后还剩千米,这段公路长多少千米?5.一辆汽车小时行驶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228千米需要多少小时?1、小明要买5本相册和5支自动铅笔,买相册用了元,买自动铅笔用了元,一本相册比一支自动铅笔贵多少元?(用两种方法列出式子,不用解答)2、一本故事书,原来每页排574字,排了25页,再版时字改小了,每页比原来多排124字,现在需要排多少页?(得数保留整数)3、小玲看一本290页的小说,前4天每天看20页。
2023年最新-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科书第九册第75~7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4、在有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主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
难点:如何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组合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一。
引出概念,揭示主题。
1.你能看出以下图形是由那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2.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画一画,分一分。
二.新授。
这是我家的客厅平面图!(课件出示客厅的平面图。
)1、估计地板的面积师:请同学们先估一估这个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呢?2、探索不同方法。
师:同学们估的数据都不大一样,谁估得最接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图形,咱们学过怎样求它的面积?(停顿)那我们该怎么办?请把你的想法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
生动手画图。
教师有选择的展示方法。
3.师总结分割法和添补法。
其实不管是用分割法还是添补法,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学过的平面图形。
4.计算:现在你会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要算每个小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请找一找,并标出来。
生独立计算。
5.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
6.辨析及总结。
(1)同学们为什么不选择分割五个或十个小图形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呢?分成的图形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便,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刚才我们先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再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
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一)教学准备题。
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案用方程解决问题
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分析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进程:一、温习导入解下列方程:x+=10 = = x÷4=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1.教学例3(1)出示题目。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光优美,物产丰硕。
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
因此,紧密注视水位的转变情形,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若是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发高度警戒,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
下面,咱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
谁来当主持人,为大伙儿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超过警戒水位。
”咱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窗们想一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2)分析,解题依照适才所了解的信息,那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份。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警戒水位+超出部份=今日水位①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份②今日水位—超出部份=警戒水位③同窗们能解决那个问题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评讲、交流(偏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学生展现,可能会是算术方式,也可能列方程。
关于算术方式,给予确信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①x+= ②﹣x= ③﹣= x每一种方式,都需要学生说出是依照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依照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份=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取得的。
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查验(口头查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99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实行69千米。
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
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
小学数学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范文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128页例6。
一、对教材的分析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
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列代数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
在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6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直接去做例6后的想一想,这既能培养迁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5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5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回顾:简要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案例: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总结规律:通过案例总结,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规律。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 个体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案例: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总结规律:通过案例总结,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规律。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 个体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7-48页例2。
教学目的:认识归一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①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让学生说出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几步计算。
2.谈话: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步应用题,第一步要先算出单一量,第二步再算出总量。
这是一道归一应用题,现在老师把复习题里的第三个条件“现在有35条船“改成“现在增加了15条船“,还能用两步解答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老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要学到什么知识,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
[评析:在学生原有知识上探索新知识,既激发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了必要的铺垫。
同时,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很有特色。
]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2。
(1)出示例2滨柯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2)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 要求平均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由题里的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③ 要求现在每天有多少条船?由题里的哪两个条件求出?你怎样理解“现在增加了15条船“这个条件的?④ 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收入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⑤你会列综合算式吗?怎样对你的解答做出检验?(3)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运用投影覆盖片对线段图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即:教师板书(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360÷20=18(元)(2)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20+15=35(元)(3)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18x35=630(元)(4)让学生说出检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第九册第二章应用题(一)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
学习
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
文具
,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
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六、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点评:
该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重视
学习
方法的指导。
如审题,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和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
学习
数学
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