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排水工程学灌溉管道系统

合集下载

灌溉排水工程学期末复习(1~5章)

灌溉排水工程学期末复习(1~5章)

灌溉排水工程学期末复习(1~5章)第一章 农村灌溉原理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其数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

它是作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

田间持水量(率):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蒸发过程的三个阶段?答:①稳定蒸发阶段,系指灌水、降雨入渗刚结束,土壤含水量高,向上输送水分的能力强,这时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ε(单位时间单位地面蒸发的水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蒸发力。

②开始于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少到k θθ≤(某一临界含水率值)时,由于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的能力减弱,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取决于大气蒸发力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能力二者的制约关系。

③水汽扩散阶段,当地表土壤含水率很低时,地表形成一层干土,干土层下的水分向上运动移至干土层底部时,以水汽扩散的形式穿过干土层进入大气。

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及调节措施?答:原因:①降雨量不足;②降雨入渗量少,径流损失较多;③土壤保水能力差,渗漏及蒸发损失水量过大。

措施:①灌溉;②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调节措施?答:原因:①大气降水补给农田水分过多;②洪水泛滥、湖泊漫溢、海潮侵袭或地面径流汇集等使低洼地积水成灾;③地下水位过高,上升毛管水不断向上补给;或因地下水从坡地溢出,大量补给农田水分;④地势低洼,出流条件不好。

措施:①防止高地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向低地汇集;②加速地面径流的排出;③加速地下径流的排出,把地下水位控制在允许的深度;④排出滞留在作物根系吸水层土壤中的过多水分;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加速土壤水分的下渗和排出,防止土壤积水。

作物需水量: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组成植物株体所需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答:①作物因素:不同种类的作物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②气象因素:降水、辐射、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等;③土壤因素:质地、颜色、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④农业技术:农业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度。

农田水利渠道灌溉与排水

农田水利渠道灌溉与排水

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
支渠
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
干等级:
➢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 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 农渠四级;
➢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 节性的临时渠道。
灌溉与排水工程
一、灌溉渠系概述
1.灌溉渠系的组成
退、泄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 ➢主要作用:定期冲刷和排放渠首段的淤沙、排泄入渠洪水、 退泄渠道剩余水量及下游出现工程事故时断流排水等,达到 调节渠道流量、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运行的目的。 ➢中途退水设施一般布置在重要建筑物和险工渠段的上游。 ➢干、支渠的末端应设退水渠道。
渠道防渗主要技术类别
• 土料压实防渗 • 水泥土护面防渗 • 石料衬砌防渗 • 混凝土衬砌防渗 • 加筋混凝土防渗(钢筋、高分子纤维等) • 膜料(塑料薄膜等)防渗 • 沥青护面防渗
渠道的等级划分
土料压实防渗
水泥土护面防渗
石料衬 砌防渗
石料衬砌防渗
浆砌块石衬砌防渗
碎石垫层
浆砌块石
灌溉与排水工程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2)平原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灌溉与排水工程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3)圩垸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分布在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圩垸区,地势平坦低洼,河 湖港汊密布、洪水位高于地面,必须依靠筑堤圈圩才能保证 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一般没有常年自流排灌的条件,普遍采 用机电排灌站进行提排、提灌。面积较大的圩垸,往往一圩 多站,分区灌溉或排涝。 ➢圩内地形一般是周围高、中间低。 ➢灌溉干渠多沿圩堤布置,灌溉渠系通常只有干、支两极。
灌溉与排水工程
四、渠系建筑物的规划布置
渠系建筑物:各级渠道上的建筑物 1.引水建筑物 2.配水建筑物 1)分水闸 ➢建在上级渠道向下级渠道分水的地 方。 ➢斗、农渠的进水闸惯称为斗门、农 门。 ➢结构形式有开敞式和涵洞式两种。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灌溉排水工程学(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课程编码:Z106004 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0/2.5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 适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开课单位: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课程教学所需达到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农田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其中要求学生了解农田土壤水分的基本知识,非充分灌溉原理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灌排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灌溉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与评价,灌排工程效益与经济评价,掌握农田土壤水分的基本理论,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的确定,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的制定,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重点掌握灌溉渠道系统流量推算的基本理论,灌溉排水渠道的横纵断面设计的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绪论1学时教学要求:要求了解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我国灌溉排水事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查阅我国和世界古代灌溉排水工程发展历程相关资料。

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一章农田灌溉原理10学时实验6学时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农作物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原理。

理解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动原理,掌握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概念。

掌握农田水分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和测定方法,作物需水量确定,充分灌溉条件下农作物灌溉制度制定、设计灌水率和灌溉用水过程线的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实验内容:土壤水势、水分特征曲线测定,测定土壤的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4学时植物需水量测定,植物的耗水量,2学时第二章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地面灌水方法,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对于节省灌溉水量和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性。

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

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

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一、背景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为了作物灌溉、排水降渍,一般需要分别埋设灌溉压力管道、排水暗管(渗管),令两者结合形成灌溉排水系统进行使用。

其中,灌溉管道用于灌溉,排水管道用来除地下水,降低过高的地下水位。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虽然在预埋排水暗管时做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是仍然会因为长久时间积累或防护措施损坏导致排水暗管内出现泥土淤积,在泥土淤积过多时则严重影响了其排水效果,而对其进行清理需要重新将排水暗管挖出,其操作步骤繁琐、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灌溉排水系统的使用效果。

二、技术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一种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

(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包括灌溉管、排水管,灌溉管与排水管相连接,所述灌溉管有若干个且若干个灌溉管均呈左低右高的倾斜状设置在土地上方,若干个灌溉管的右端均与第一分流管相连通,第一分流管顶端与第一进水箱体相连通;所述排水管有若干个且排水管与灌溉管相对应设置,排水管与灌溉管之间通过连接架固定连接;若干个排水管均呈左高右低的倾斜状设置在土地内,若干个排水管左端均与第二分流管相连通,第二分流管与设置在土地上方的第二进水箱体相连通,若干个排水管右端均与汇流管相连通,汇流管与设置在土地内的汇流箱体相连通,汇流箱体与第一进水箱体通过返流管道相连通,返流管道上设置有抽水水泵。

1、灌溉管前后两侧等间距设置有灌溉通孔并通过灌溉通孔进行土地灌溉操作。

2、灌溉管底端设置有支撑组件并通过支撑组件与土地表面相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弹性环、安装柱、套筒,安装柱底端套接在套筒顶端内侧且安装柱与套筒螺纹连接;套筒底端呈圆锥状插入土地内,安装柱顶端与弹性环底端固定连接,弹性环呈开口圆环状且开口朝上设置。

3、排水管包括导流件、顶环、无纺布,导流件呈半截圆管状,导流件上沿导流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顶环,顶环呈圆弧状设置在导流件上方,顶环的两端与导流件前后侧面固定连接,顶环外侧粘附有无纺布。

农田水利学—管道灌溉系统

农田水利学—管道灌溉系统

第五章管道灌溉系统地面灌溉的缺点:(1)水的利用率低;(2)灌水质量差;(3)劳动强度大。

优点是投资费用低。

经济条件较好或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应尽量采用更高效、节水的灌水方法。

比地面灌溉更高效、更节水的灌水方法就是管道灌溉。

管道灌溉分喷灌、微灌、低压管灌等类型。

首先学习如何进行喷灌系统规划设计。

第一节喷灌一、概述(一)什么是喷灌利用机械加压或利用高处自然水头,使水通管道经过喷头射到空中,并分散成水滴洒落到田面上,如同降雨一样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曾叫人工降雨,后来为了与高空撒干冰和碘化银等人工降雨相区别,改称为喷灌。

(二)优缺点1.优点:(1)增产灌水均匀度好;能调节田间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2)节水避免了渠灌的输水损失;可避免田间深层渗漏(旱作)。

(3)节地减少了渠道占地。

(4)省工节省田间灌水管理劳力;减少土地平整费用;利用喷灌可以施化肥、喷农药。

(5)保持水土可避免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要求喷灌强度≤土壤渗吸速度,即不允许产生地表径流。

(6)适应性强可适用于不平整的土地,坡地。

2.缺点: (1)投资和运行费用高(2)受风影响大一般风力大于3级就不宜喷灌。

二、喷灌系统的组成与分类(一)组成(1)水源工程河流、水库、塘坝、水井、渠道等。

(2)水泵和动力机离心泵、长轴井泵等;电动机、柴油机(3)管道系统干管、支管、竖管(立管)(4)喷头(5)附属工程或设备如管道上的镇墩、阀门井;控制阀、安全阀、压力表、水表等。

(二)喷灌系统的分类根据组成特点的不同,分管道式喷灌系统和机组式喷灌系统,前者以管道为主,后者以机组为主体。

1、管道式喷灌系统管道为系统的主体部分(1)固定式机泵、干支管均固定。

(2)移动式机泵和干、支管均可移动。

(3)半固定式机泵和干管固定,支管可移动。

优点缺点适用作物固定式管理方便投资高灌水频繁、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如蔬菜、经济苗木等移动式投资低管理不便一般的经济作物或大田作物半固定式介于前者之间一般的经济作物2、机组式喷系统(1)行喷式绞盘式、中心支轴式、平移式、滚移式(2)定喷式单喷头机组、多喷头机组;手抬式、手推车式、拖拉机悬挂。

第四章灌溉管道系统介绍

第四章灌溉管道系统介绍

意的几个方面: 5)支管应尽量与作物种植和耕作方向一致。
6)尽量减少输水的水头损失。
7)应根据轮灌的要求设有适当的控制设备。 8)在管道起伏的高处应设排气装置,低处应设泄水装置。
§4.2 灌溉管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管网布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9)穿路(河)管线,尽可能与路(河)垂直。
(1)水泥土管:适于缺少砂石的平原地区
(2)素混凝土管:尽量在现场附近浇制
(3)圬工涵管:一般承受50kPa以下内压 (4)石棉水泥管:承压600kPa以下
§4.3 管道的种类及其规格
2 固定管道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5)塑料管:承压400~1000kPa (6)钢筋混凝土管:承压400~500kPa (7)铸铁管:一般可承压1MPa
1 管道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 管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3 管道的种类及其规格 4 管道附件 5 管道系统的工作制度 6 管道系统的流量与压力推算 7 灌溉管道系统的结构设计
§4.6 流量与压力推算
1 树枝状管网的水力计算
(1)沿程水头损失
Qm h f fL b d
hf:沿程水头损失,m; f:摩擦系数; L:管道长度,m; Q:流量,m3/h;
(8)钢管:可承压1.5~6.0MPa
§4.3 管道的种类及其规格
3 移动管道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按其软硬程度分: (1)软管:用完可卷起来移动或收藏 (2)半软管:水放空后横断面还基本能保持圆形,也可卷 成盘状,但盘的直径较大 (3)硬管:一般每节6~9m长
§4.3 管道的种类及其规格
3 移动管道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2)灌区的面积大小、形状和地形
(3)作物的分布 (4)耕作方向
(5)灌溉季节的风速风向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五章:灌溉工程(渠首、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及排水沟道系统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五章:灌溉工程(渠首、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及排水沟道系统

3、灌溉方式 灌溉方式的确定:根据作物组成、地形、土壤、水源等条 件,结合灌区分区和土壤改良区划,经分析论证后确定。 4、灌区道路、林带与居民点的规划布置 道路:应尽量与灌排系统的布置相协调。 林带:应充分利用渠、沟外坡、塘边、路旁的空地结合防 风、防沙种植树木。 居民点:应尽量少占耕地,以原有的自然村进行改建。 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应进行专项设计。
井水利用
1)管井:井径小、深度大,一般采用机
械提水,又称机井。
结构:把井壁管和滤水管连接起来,垂
直安装在已打成的井孔中,井壁管安装 粘 在隔水层部位和不拟开采的含水层高度 土 范围,滤水管安装在开采的含水层高度 球
范围,管井最下部为沉淀管(沉淀流入
井中的泥沙)。在取水的含水层段,井
滤 料
管与井孔的环状间隙中,填入经过筛选
无坝取水口 布置平面图
①河槽主流在凹岸; ②弯道处横向环流使其表层为清流; ③避开凹岸水流顶冲取水口。
横向环流:
引水角,即引水渠轴线与河道水流所形成的夹角,应为锐 角,通常采用30~45 °。 若灌区位置及地形条件限制,无法把渠首布置在凹岸而必 须放在凸岸时,可把渠首放在凸岸中点的偏上游处。
无 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 坝 渠 首 冲沙闸:冲走淤积在进水闸前的泥沙 的 组 成 导流堤:平时导流引水、防沙,枯水期截断水流
百丈堤
鱼嘴 金钢堤 内 外江 江
飞沙堰 宝瓶口

宝 瓶






飞沙 堰
鱼嘴
都江堰全景图
(2)有坝取水:当河流水源较丰富,而水位较低,不能 满足引水灌溉要求时,在河床上修拦河坝(又称壅水坝、 溢流坝或滚水坝),抬高水位,以便自流引水灌溉。这种 引水方式叫有坝(或低坝)取水,所建工程称有坝渠首。

灌溉管道系统

灌溉管道系统

灌溉管道系统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灌溉管道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水流方式可分为压 力灌溉和自流灌溉;按管道材质可分为塑料管、金属管和混凝土管等。
组成
灌溉管道系统主要由输水管、配水管、灌水器等组成。输水管负责将水从水源输 送到农田,配水管则将水分配到各个灌水器,灌水器直接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设备安装
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正 确安装灌溉设备,确保设 备运行稳定、安全。
系统调试
对整个灌溉管道系统进行 调试,检查各部分是否正 常运行,调整设备参数以 满足灌溉需求。
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定期巡检
系统维护
定期对灌溉管道系统进行检查,发现 异常及时处理,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定期对灌溉管道系统进行维护,清理 管道内的沉积物、检查管道是否有破 损等,确保系统供水质量。
通过灌溉管道系统,能够实现 精准灌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现代化
灌溉管道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技术创新
环保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灌溉管道系统 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灌溉效率和 节水效果。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对灌溉管道系 统的环保要求将更加严格,需要采取更加 环保的材质和工艺。
管道的铺设与固定
管道基础处理
平整管道铺设区域,确保管道基 础坚实、稳定,防止沉降和位移。
管道铺设
按照设计方案,将管道放置在基础 之上,确保管道连接正确、顺畅。
管道固定
采用适当的支撑和固定措施,防止 管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位移或变形。
灌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设备选型
根据灌溉需求和设计方案, 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如 喷头、滴头、水泵等。

第四章_灌溉管道系统

第四章_灌溉管道系统
5.附属建筑物(subsidiaryconstructions)
附属建筑物包括交叉建筑物、镇墩和阀门井等。管道灌溉系统中,当遇到河沟、渠道、铁路、高等级公路等障碍物时需修建交叉建筑物,一般采用架空输水管、敷设倒虹吸管、渠基或路基下垂直穿越等,穿越铁路或高等级公路时,其穿越地点、方式和施工方法必须取得铁路或高等级公路有关部门的同意,并遵循有关穿越铁路或高等级公路的技术规范;为了保证输水安全,应按要求在三通、弯头、陡坡处等设置支墩或镇墩,借以承受管中由于水流方向改变及自重和温度变形等原因产生的推拉力;凡设有控制阀或排水阀处均需修建阀门井。
国外发达国家认为管道灌溉系统既可减少输水损失,又可严格控制灌溉用水,其发展趋势将是低能耗、低投入、低灌溉成本、高标准节水和高效益。
2.国内发展概况(developing situation inChina)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因此,也非常重视并积极发展管道化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7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如北京顺义县1985-1988年推广半固定式喷灌系统,全县80万亩耕地都采用喷灌,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在发展喷灌的过程中,结合国情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微灌技术应用是从1974年引进墨西哥滴灌设备开始的,特别是90年代以后引进国外先进的微灌设备生产线,微灌技术得到迅速普及与应用。目前在灌水器、输水管材、过滤装置和控制装置等已基本形成系列化产品。我国管道输水灌溉应用时间较早,但集中连片是在50年代以后。如河南温县在70年代全县有10多万亩井灌区实现了管道输水灌溉。到了80年代以后,我国北方地区连年干旱,水资源日益紧缺,适应节水灌溉的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但主要应用在井灌区。在管材应用方面,我国已研制出多种材料的管道,如薄壁PVC塑料管、双壁波纹管、石棉水泥管、混凝土管等。渠灌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管道输水灌溉的试验研究,在管网设计、分水量水、防止淤堵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技术尚未成熟,仍需要开展进一步地研究。据水利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2348.9万公顷,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40.7%,其中喷、微灌面积达385.3万公顷,低压管灌面积557.4万公顷。

灌溉排水工程学(二版)

灌溉排水工程学(二版)

灌溉排水工程学(二版)灌溉排水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农业灌溉和排水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如水文学、土木工程学、水利、地质学、农业工程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

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灌溉系统设计,主要研究灌溉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包括灌溉工程水源的开发、灌溉系统的组织、灌溉系统的成本估算、灌溉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二是排水系统设计,主要研究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包括排水系统的组织、排水系统的设计、排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

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水文学方法、水资源规划方法、水利工程设计方法、水利工程运行方法、水利工程维护方法、经济学方法等。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研究,并将它们综合起来以解决农业灌溉和排水问题。

它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而且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灌溉排水工程学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 research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the design of irrigation system, which mainly studie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engineering,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ource for irrigation engineering, the organization of irrigation system, the cost estimation of irrigation system,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rrigation system, etc.; the other is the design of drainage system, which mainly studie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rainage engineering, inclu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drainage system, the design of drainage system,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drainage system, etc.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inly include hydrological methods,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methods,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operation methods,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maintenance methods, economic methods, etc.。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四章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四章
①给水栓
从地埋固定管道直接向田间输水渠供水的装置,称出水口,其
作用是防止出水水流冲刷田面和保护地埋固定管道的安全;
地埋固定管道与连接下一级地面移动管道或地面闸管的装置称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八分。
②水源位于田块中心,管网有以下几种布置形式: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八分。
2)环状管网
①水源位于田块一侧
②水源位于田块中心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八分。
(2)地面移动管网的布设和使用 地面移动管网一般只有一级或两级,使用的管材通常有移动 软管、移动硬管和软管硬管联合运用3种。 对于渠灌区,常采用多级半固定式或固定式低压管灌系统,
A为管道控制的灌溉面积(m2);
T为设计灌水周期,即灌水延续时间(d);
m为设计灌水定额(mm);t 为每天灌水小时数(h), η为管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般取η =0.95~0.98。
2、管网各级管道设计流量的推算 (1)续灌方式。上一级管道的设计流量应等于所有下一 级管道 设计流量之和; (2)轮灌方式。上一级管道的没计流量应等于轮灌组中的最大设计流 量值。
式中:F为多口系数,m为流量系数。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八分。
(2)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一般以流速水头乘以局部水头损失系数表
示。对于管道的总局部水头损失则等于管道上所有各局部水头 损失之和,即:
为简化计算,通常可取沿程水头损失的10%—15%予以估算。
3、管网水力计算与水击压力校核 (1)树枝状管网 把水头要求最高、通过流量最大的点称做控制点或最不利点。按最不 利点进行干管的设计。各管段的直径通常根据所需流量,按经济流速 计算。
2)要能通过设计要求的流量;

第九章:灌排系统管理《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

第九章:灌排系统管理《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

第二节 计划用水管理
计划用水:从农业角度讲就是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和灌溉水源的 供水情况,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与渠系的工程状况,有计划地 蓄水、引水、配水和灌水,达到适时适量地调节土壤水分,满足 作物高产稳产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单位水量的增产效益。
一、灌区计划用水管理
1、灌区各级用水计划的编制 用水计划是灌区从水源取水并向各用水单位或各级渠道配水的计 划。灌区用水计划包括渠首引水计划和渠系配水计划。 计划拟订的步骤如下: (1)河流供水流量分析与引水计划编制 河流供水流量分析的任务是合理地确定某一灌溉时段内河源的平 均来水流量及其季、月、旬的流量过程。有如下方法: 1)成因分析法。从成因上分析水文、气象等因子与河源径流的关 系,并绘制相关图或建立降水径流相关方程式等。 有①退水趋势法、②降水径流相关法。 2)平均流量分析法。按日平均流量,将大于渠首引水能力的部分 削去,再按旬或5日求其平均值,作为设计的河源来水流量。
(2)灌区配水计划的编制 包括确定配水方式、配水顺序及分配的水量与配水时间等。 1)配水方式。配水方式常采用续灌和轮灌两种方式。 ①续灌:当水源比较丰富、供需水量基本平衡时,渠首向全灌区 的干、支渠道采用同时连续供水的方式,即续灌配水。 ②轮灌:把有限的引水量集中供给某一条干渠,灌完以后,再供 给另一条干渠,或先供给干渠下游段,后供给干渠上游段。 2)配水顺序。 配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按灌溉面积的比例分配。 ②按毛灌溉用水量的比例分配。
第九章 灌排系统管理
第一节 灌排系统管理的意义与内容
一、灌排系统管理的意义
现代灌溉农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灌排系统管理的水平。 有些地区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灌排系统,灌溉的过程中却出现 了人们所意料不到的负效益,如引起地下水位逐年上升,洼地逐 步出现渍化现象,并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造成农业生产力下 降,生态环境恶化。 四川的都江堰工程,历时2000多年盛而不衰,主要就是有一套比 较完整的切合实际、合乎科学的管埋养护和岁修制度。 灌溉管理,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实行有偿服务。

第五章 灌溉管道系统

第五章 灌溉管道系统

灌溉排水工程学
二、灌溉管道系统规划布置
(1) 输配水管网规划布置的原则与要求 1) 总长度最短、水头损失小、总造价低而管理运用方便。 2) 尽量避开填方区以及可能发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 带。
3)根据水源和灌溉田块情况,确定输配水管网的形式。 平原地区多采用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其各级管道应尽量 采取两侧分水的布置形式;山区丘陵地区宜采用树枝状管网, 其主要管道应尽量沿山脊布置,以尽量减少管道起伏。
灌溉排水工程学 二、灌溉管道系统规划布置
当控制面积较大,地块近似成方形,作物种植方向与灌水方向 相同或不相同时树枝状管网可布置成梳齿形或丰字形。
灌溉排水工程学 二、灌溉管道系统规划布置
(3)低压管灌系统输配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低压管灌系统输配水管网依其结构可分为地埋固定式和地面移动 式两种类型:
1)地埋固定式管网的布置形式: a.树枝状管网: 依水源的种类和位置以及管网类型不同,其 布置形式有如下几种: ①水源位于田块一侧,树枝状管网呈“一”形、“T”形和“L”形。
➢右图为一山丘区管灌系统呈辐 射树枝状管网的布置形式。该灌 区地形起伏,坡度陡,水源位置 低,故需建泵站提水加压经干管、 支管输水。
➢由于干管实际上是泵站的扬水 压力管道,因此必须垂直等高线 布置,以使管线最短。支管平行 于等高线布置。同时,因地形起 伏,故布置辐射状分支管,由支 管给水栓供水,并沿山丘脊线垂 直 等高线走向。
灌溉排水工程学
二、灌溉管道系统规划布置
(1) 输配水管网规划布置的原则与要求 4)正确确定输配水管网的进口设计流量和设计压力。 5)输配水管网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置节制阀;管道最低 处应设置退水泄水阀,各用水单位都应安设独立的配水口和 闸阀,并应装设压力和流量的计量装置。 6)应尽可能发挥输配水管网综合利用的功能,把农田灌 溉与农村供水以及水产、环境美化等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