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SP要点-第五章安全体系结构和设计

合集下载

CISSP知识点汇总(更新至近4000条)

CISSP知识点汇总(更新至近4000条)
Division C
Division B
Division A
The Red Book
ITSEC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 准则
CTCPEC FC
Common Criteria
通用准则Common Criteria 国 际标准,从功能和保证角度来评 估构建进入系统的安全控制的有
EAL1 EAL2 EAL3 EAL4 EAL5 EAL6 EAL7 Certification 认证 Accreditltiprogramming 多程序 Multitasking 多任务 Multithreading 多线程
Multiprocessing 多处理器
process isolation 进程隔离 操作系统提供的保护机制。提 供封装、共享资源时分多用、 命名区分、虚拟存储器映射。
内存管理的目标
3 The Biba Model
4 The Clark-Wilson Model
三元组:主体、软件TP、客 体
5 Access Control Matrix 6 The Information Flow Model 信息流模型 这种模型限制在自己的流中,信 息以不违背安全策略的方式流入 或流出实体
引用监视器(Reference Monitor): RM的功能是根据访问控制数据库的定义,对抽象系统中所有使用者对目标的访问进行控制。
安全内核(Security Kernel):安全内核由TCB的硬件、软件和固件部分加上引用监视器所构成, 我们可以这样来区分安全内核和引用监视器:引用监视器和安全内核的功能是相同的, 但引用监视器是执行访问控制功能的抽象模型,而安全内核则是使用在各种系统中的具体实现。 1.提供隔离 2.完整可靠 3.足够小,可验证 引用监视器RM是概念,抽象的机器,协调所有主机对对象间的访问;安全内核是硬件,是TCB中执行RM的部分,TCB中除安全内核外还有其他安全机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攻击,设计和实施一个可靠的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讨论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设计模型。

一、网络安全框架设计原则1. 综合性:网络安全框架应当综合考虑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物理安全等多个方面,确保全面对抗各种潜在威胁。

2. 灵活性:安全框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需求。

3. 完整性:安全框架应包含完整的安全措施和机制,从预防、检测、响应到恢复全方位保护网络。

4. 可持续性:安全框架应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体系,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技术变革和安全需求的变化。

5. 节约性:安全框架设计应该经济合理,避免过度依赖高昂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应尽可能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要点1. 安全策略与政策: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时,必须制定适当的安全策略与政策,以规范各项安全措施的实施和运行。

2. 预防措施: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核心是预防措施,包括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手段,以保护网络免受非法入侵和威胁。

3. 检测与监控:除了预防,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应该包含有效的漏洞探测和实时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威胁。

4. 响应与应对:当网络遭受攻击或发生安全事件时,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应能够及时响应和应对,快速隔离、恢复网络系统。

5. 安全教育与培训: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需包含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措施,提高员工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三、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模型基于以上原则和要点,我们提出一种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边界划分: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时,首先需要划定安全边界,将网络系统划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内外网络之间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以确保内部网络相对独立和安全。

第5章安全体系结构

第5章安全体系结构

图5-1安全机制设置的位置第 5章 安全体系结构5.1 系统安全体系结构5.1.1 可信系统体系结构概述图5-1 安全机制设置的位置图5-2 安全机制复杂性和安全保障的关系5.1.2定义主体和客体的子集5.1.3可信计算基5.1.4安全边界图5-3 可信部件和非可信部件间通信的接口控制5.1.5 基准监控器和安全内核5.1.6 安全域图5-4 可信级和安全域的关系5.1.7资源隔离5.1.8安全策略5.1.9最小特权5.1.10分层、数据隐蔽和抽象5.2网络安全体系结构5.2.1 不同层次的安全5.2.2网络体系结构的观点图5-5 网络体系结构不同层次的安全防护5.3OSI 安全体系结构5.3.1OSI 安全体系结构的 5 类安全服务 1. 鉴别2. 访问控制3. 数据机密性4. 数据完整性5. 抗否认5.3.2OSI 安全体系结构的安全机制1. 特定的安全机制2. 普遍性安全机制5.3.3 三维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框架 图 5-6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框架5.4 I SO/IEC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5.4.1ISO/IEC 安全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1. 安全维2.安全层图5-7 安全维应用到安全层3.安全面图5-8 反映不同网络活动类型的安全面5.4.2 安全体系结构参考模型的应用表5・3应用安全维到基础设施安全层、最终用户安全面模块1:基础设施安全层、管理安全面表5・2应用安全维到基础设施安全层.控制安全面模块2:基础设施安全层、控制安全面续表表5・4应用安全维到服务安全层、管理安全面模块4:服务安全层、管理安全面表5・3应用安全维到基础设施安全层、最终用户安全面模块4:服务安全层、管理安全面表5・5应用安全维到服务安全层.控制安全面表5・6应用安全维到服务安全层、最终用户安全面表5・7应用安全维到应用安全层、管理安全面模块7:应用安全层、符理安全面续表表5・8应用安全维到应用安全层.控制安全面5.5本章小结习题1. 下面是几种对TCB 的描述,正确的是()A.来自橘皮书,和固件有关B.来自橘皮书,由操作系统实施的安全机制C.来自橘皮书,是系统的保护机制D.在安全环境中系统描述安全机制的级别2.下面()的存储提供最高安全。

CISP & CISSP 知识点对比

CISP & CISSP 知识点对比
4.6. 对称/非对称加密
4.7. 数字签名
4.8. 使用加密技术的电子邮件安全
4.9. 使用加密技术的互联网安全
4.10. 密码管理
4.11. PKI
4.12. 密码分析和攻击
4.13. 输出问题
2.2. 访问控制与审计监控
1. 访问控制
2.2.1. 访问控制模型
1.1. 授权和认证
2.2.2. 访问控制技术
CISP & CISSP 知识点对比
CISP 知识点
CISSP 知识点
1. 信息安全保障概述
9. 安全体系结构和设计
1.1. 信息安全保障基本知识
9.1. 计算机科学及体系
1.1.1. 信息安全保障背景
9.2. 安全和控制的概念
1.1.2. 信息安全保障原理
9.3. 安全模型
1.1.3. 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模型与框架
9.4. 评估标准
1.2. 信息安全保障基本实践
1.2.1.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概况
1.2.2.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内容
2. 信息安全技术
4. 密码学
2.1. 密码技术
4.1. 定义
2.1.1. 密码学基础
4.2. 加密的应用和用途
2.1.2. 密码学应用
4.3. 协议及标准
4.4. 基本技术
4.5. 加密系统
3.3.1. 基本安全管理措施
3.8. 预防措施
3.3.2. 重要安全管理过程
5.信息安全治理和风险管理
5.2风险管理工具和实
5.3规划和组织
4. 信息安全工程
4.1. 信息安全工程原理
4.1.1. 安全工程理论背景
4.1.2. 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概念和原则、核心技术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概念和原则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是一种保障网络安全的设计方案,它包含了网络安全的基本理念、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等。

其主要原则包括全面性、完整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维护性等。

全面性是指安全体系结构必须对网络的所有方面进行保护,包括网络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用户信息等。

完整性是指通过对网络进行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保证网络系统不受到任何未经授权的修改和损坏。

可靠性是指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保护机制必须具有高效、稳定、可靠的特性,可以在防止安全攻击的同时不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

灵活性是指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必须具有较高的适应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维护性是指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必须能够方便地进行升级、维护和管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核心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等。

加密技术是指对网络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在传输过程中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常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等。

认证技术是指在网络中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以确定用户是否合法。

常用的认证技术包括用户ID和密码、数字证书、生物识别技术等。

防火墙技术是指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过滤和限制,阻止外部攻击进入内部网络。

主要包括基于硬件的防火墙和基于软件的防火墙两种。

入侵检测技术是指监测和分析网络流量,发现并防止恶意攻击。

主要包括基于特征识别的入侵检测和基于行为分析的入侵检测。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应用案例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应用案例主要包括网络边界安全、服务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

CISSP学习笔记(中文)

CISSP学习笔记(中文)

注:此文档为我第一次看完all in one整理出来的,没什么框架,仅仅是一些知识点,里面很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书中章节结尾的“快速提示”和文中的关键术语。

望各位大大勿喷,有错误的地方还望包涵,谢谢!第二章信息安全治理与风险管理1.安全的目标是对数据和资源提供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保护2.脆弱性指的是缺少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存在能够被利用的缺陷3.威胁时某人或某物有意或无意地利用某种脆弱性并导致资产损失的可能性4.风险是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的可能性及相应的潜在损失5.对策,也叫防护措施或者控制措施,能够缓解风险6.控制可以是行政性的,技术性的或物理性的,能够提供威慑性,防御性,检测性,纠正性或恢复性保护7.补偿控制室由于经济或业务功能性原因而采用的备选控制8.CobiT是控制目标架构,允许IT治理9.ISO/IEC2701是建立,实施,控制和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10.ISO/IEC27000系列源自BS7799,是国际上有关如何开发和维护安全计划的最佳实践11.企业架构框架用来为特定开发架构和呈现视图信息1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是一套策略,流程和系统的集合,用来管理ISO/IEC27001中列出的信息资产所面临的风险13.企业安全架构是企业结构的额子集,描述当前和未来的安全过程,体系和子单元,以确保战略一致性14.蓝图是把技术集成进入业务流程的功能性定义15.企业架构框架用来构建最符合组织需求和业务驱动力的单一架构16.Zachman是企业架构框架,SABSA是安全企业架构框架17.COSO是治理模型,用来防止公司环境内出现欺诈18.ITIL是一套IF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19.六格西玛用来识别进程中的缺陷,从而对进程进行改进20.企业安全架构应该配合战略调整,业务启用,流程改进和安全有效性等21.NIST800-53的控制类别分为:技术性的,管理性的和操作性的22.OCTAVE是团队型的,通过研讨会而管理风险的方法,通常用于商业部门23.安全管理应该由顶而下进行(从高级管理层向下至普通职员)24.风险可以转移,规避,缓解和接受25.威胁X脆弱性X资产价值=总风险26.总风险X控制间隙=剩余风险27.风险分析有下列4个主要目标:1、确定资产及其价值;2、识别脆弱性和威胁;3、量化潜在威胁的肯呢关系与业务影响;4、在威胁的影响和对策的成本之间达到预算的平衡28.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确定功能,标识功能失效以及通过结构化过程评估失效原因和失效影响的方法29.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有用的方法,用于检测复杂环境和系统中可能发生的故障30.定量风险分析会尝试为分析中的各个组件指派货币价值31.纯粹的定量风险分析是不可能的,因为定性项无法被精确量化32.在执行风险分析时,了解不确定性程度非常重要,因为它表明团队和管理层对于分析数据的信任程度33.自动化风险分析工具可以减少风险分析中的手动工作量。

CISSP复习笔记(可打印修改)

CISSP复习笔记(可打印修改)

1.安全管理基础概念1.标识组织的所有信息资产2.分析安全风险3.定义安全的重要性,随时有警觉的心4.对安全管理有实施的计划2. 安全所要具备的要素1、CIAC 机密性避免资产被未经过授权的人存取包括授权的和非授权的A 可用性及时而稳定的获取资源I 完整性避免未经授权的人做修改和经授权的人做未经允许的修改3.IT安全需要1.功能面(防火墙的功能就是过滤)2.确保功能可以达到(通过Log file也确定是否正确)3.首先定义安全策略()4.安全考量1.技术面2.组织架构3.公司文化4.管理5.业务运营6.风险5.安全政策成功因素1.最重要的是高层主管支持2.与工作相融合不能有冲突的部分3.思考以下部分(业务流程、技术流程呢个、管理流程)4.具体的实现(隐私权()、身份管理(对主管进行调查确信可信任)、应用程序、基础架构、管理)6.安全问题解决思考1.不同的需求都考虑在范围内2.ERP->VPN->CRM(客户关系管理)->ERP3.必须要求一致性7.实施安全政策1.软硬件配置标准(例如防毒、防火墙)2.变更(例如文件的销毁,用户的注册等等)3.基线(最小的安全等级和一致性、例如windows 2003必须打哪些补丁)以上三个都有强制性4.可有可无的标准(TCSEC和ITSEC规划等等他们的差别是TCSEC主要是系统、ITSEC 加入网络)8.如何做好安全管理1.定义角色和责任1.一起定义角色和责任(最高层主管、信息安全专家、owners(拥有者)、管理员、用户)2.雇佣人员事要注意(验证员工的工作履历、验证员工学历、签署合约、对高层进行背景调查)3.离职慎重处理(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自愿离职可以给一定缓冲时间、第二个是公司开除不要留任何缓冲时间)4.工作方面的事项(重要的工作项目要分工(避免私下串通)、定期工作轮换(舞弊的安全问题)、强制性休假)5.确保公司一定程度的安全(内部和外部的审计、高层做不定期的抽查以及安全措施和改进的地方、渗透测试、安全意识宣传(让公司了解安全重要)、技能培训、更深入的培训(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密码学))2. 分级制度1.重要性(标识重要资产、等级高的进行保护、增加企业的优势、保护法律诉讼文件、根据等级来进行优先恢复减小公司损失)2.方向(公务类别、竞争对手有关的类别、公司财务有关的类别)3.谁来实施分级(拥有者来进行分级:足够的知识、要了解法律要求、讲求一直性、分级标准定义、加密和解密还有过期性(销毁程序等))4.注意事项(贴上警告标签、定期严查重要的资料例如备份、资料删除的时候要注意是否被彻底删除干净、遵循适当的删除策略)3.风险管理和分析1.风险管理目的(找出威胁来源,让风险做到可以接受的)2.风险如何形成(威胁和弱点共同存在)例如公司没有安装防火墙就属于公司的弱点,网络上的黑客就是对公司的威胁,如果黑客利用公司的弱点进行攻击成功,那么就有一个风险3.风险分析重要性(在企业内部标识风险,及时做好防御措施、考虑法律法规)4.新的威胁的产生(新的技术、文化的改变、新产品的出现)5.成功关键要素(1.高层主管的支持、2.成立风险评估小组、3.寻找人员加入小组)6.公司现有状况可以做到的程度7.风险分析类型(定量(数字化)、定性(情景以高中低来进行划分))CISSP复习笔记-第2章信息安全治理与风险管理2.1 安全基本原则2.1.1可用性(availability)∙确保授权的用户能够对数据和资源进行及时的和可靠的访问∙措施:回滚、故障切换配置∙反面:破坏(destruction)2.1.2 完整性(integrity)∙保证信息和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禁止对数据的非授权更改∙措施:配置管理(系统完整性)、变更控制(进程完整性)、访问控制(物理的和技术的)∙反面:篡改(alteration)2.1.3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确保在数据处理的每一个交叉点上都实施了必要级别的安全保护并阻止未经授权的信息披露∙措施:访问控制(物理的和技术的)∙反面:披露(disclosure)∙肩窥(shoulder surfing),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2.2 安全定义∙脆弱性(vulnerability):缺少安全措施或采用的安全措施有缺陷∙威胁(threat):利用脆弱性带来的潜在危险∙风险(risk):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业务影响∙暴露(exposure):造成损失的实例∙控制(control)或对策(countermeasure):消除或降低潜在的风险2.3 控制类型∙按类型分:管理控制(软控制)、技术控制(逻辑控制)、物理控制∙按功能分o威慑性(deterent):威慑潜在攻击者o预防性(preventive):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o纠正性(corrective):意外事件发生后修补组件或系统,例如计算机映像o恢复性(recovery):使环境恢复到正常的操作状态,例如数据备份o检测性(detective):帮助识别以外活动和潜在入侵者o补偿性(compensating):提供可替代的控制方法2.4 安全框架2.4.1 ISO/IEC 27000系列∙组织安全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英国标准7799(British Standard 7799,BS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ISMS)∙ISO/IEC 27000:世界上从全盘考虑的安全控制管理的最佳行业实践o戴明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2.4.2 企业架构框架∙汇总安全规划中所列出的要求,并将之集成到公司现有业务结构中2. Zachman框架∙John Zachman开发,用于定义和理解商业环境∙二维模型o横向为5W1H:什么(数据)、如何(功能)、哪里(网络)、谁(人)、何时(时间)、为何(动机)o纵向为不同的视角:计划人员、所有者、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实施人员、工作人员3. 开放群组架构框架(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开放群组(Open Group)开发,用于定义和理解商业环境∙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程序架构、技术架构4. 面向军事的架构框架∙美国国防部架构框架(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DoDAF)∙英国国防部架构框架(British Ministry of Defense ArchitectureFramework,MoDAF)5. 企业安全架构∙舍伍德的商业应用安全架构(Sherwood Applied Business SecurityArchitecture,SABSA):风险驱动的企业安全架构,将安全映射到商业计划,与Zachman框架相似∙满足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2.4.3 安全控制开发∙关注要落实到位的控制目标,以达成安全规划和企业架构所列出的目标∙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一组控制目标集,用来作为IT治理的框架,由ISACA和ITGI开发,分成4个领域o计划和组织(plan and organize)o获得与实现(acquire and implement)o交付与支持(deliver and support)o监控与评价(monitor)∙SP 800-53:由NIST开发的用于保障美国联邦系统安全的控制集2.4.4 COSO框架∙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1985年开发,用来处理财务欺诈活动并汇报,应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SOX)2.4.5 流程管理开发∙安全控制是工具,流程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的事实标准∙六西格玛:摩托罗拉开发,目标是在生产过程中识别和消除缺陷∙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2.7 风险评估和分析2.7.6 定量(Quantitative)分析∙自动风险分析:减少风险分析任务的手动难度,进行快速计算∙单一损失期望(Single Loss Expectany,SLE)∙暴露因子(Exposure Factor,EF)∙资产价值×EF=SLE∙年发生比率(Annualized Rate of Occurrence)∙年度损失期望(Annual Loss Expectancy)∙SLE×ARO=ALE∙因为数据本身多少会有一些主观性,因此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不确定性:对估计缺乏信心的程度2.7.7 定性(Qualitative)分析∙Delphi技术:匿名投票∙定性和定量的目标都是评估公司面临的实际风险并给出威胁的严重程度等级(severity level),注意与定性分析给出的风险评级区分开2.7.8 保护机制∙实现防护措施前的ALE - 实现防护措施后的ALE - 防护措施每年的成本= 防护措施对公司的价值2.7.10 总风险与剩余风险∙威胁×脆弱性×资产价值=总风险∙总风险×控制间隙=剩余风险∙总风险-对策=剩余风险2.7.11 处理风险∙转移:买保险∙规避:终止引入风险的活动∙缓解:把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级别∙接受2.8 策略、标准、基准、指南和流程∙策略:高级管理层(或是选定的董事会和委员会)制定的一个全面声明,它规定安全在组织机构内所扮演的角色,分规章性策略、建议性策略、指示性策略∙标准:强制性的活动、动作或规则,可以为策略提供方向上的支持和实施∙基准:所需要的最低保护级别∙指南:没有应用特定标准时向用户、IT人员、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提供的建议性动作和操作指导∙流程: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应当执行的详细的、分步骤的任务2.9 信息分类∙商业公司:机密(confidential)、隐私(private)、敏感(sensitive)、公开(public)∙军事机构:绝密(top secret)、秘密(secret)、机密(confidential)、敏感但未分类(Sensitive But Unclassified,SBU)、未分类(unclassified)2.11 安全指导委员会2.11.2 数据所有者∙对特定信息的子集和应用负最终责任2.11.3 数据看管员∙负责数据的保护与维护工作2.11.17 人员安全∙职责分离:预防性管理措施∙岗位轮换:检测性管理措施∙强制休假:检测性管理措施CISSP复习笔记-第2章信息安全治理与风险管理2.1 安全基本原则2.1.1可用性(availability)∙确保授权的用户能够对数据和资源进行及时的和可靠的访问∙措施:回滚、故障切换配置∙反面:破坏(destruction)2.1.2 完整性(integrity)∙保证信息和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禁止对数据的非授权更改∙措施:配置管理(系统完整性)、变更控制(进程完整性)、访问控制(物理的和技术的)∙反面:篡改(alteration)2.1.3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确保在数据处理的每一个交叉点上都实施了必要级别的安全保护并阻止未经授权的信息披露∙措施:访问控制(物理的和技术的)∙反面:披露(disclosure)∙肩窥(shoulder surfing),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2.2 安全定义∙脆弱性(vulnerability):缺少安全措施或采用的安全措施有缺陷∙威胁(threat):利用脆弱性带来的潜在危险∙风险(risk):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业务影响∙暴露(exposure):造成损失的实例∙控制(control)或对策(countermeasure):消除或降低潜在的风险2.3 控制类型∙按类型分:管理控制(软控制)、技术控制(逻辑控制)、物理控制∙按功能分o威慑性(deterent):威慑潜在攻击者o预防性(preventive):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o纠正性(corrective):意外事件发生后修补组件或系统,例如计算机映像o恢复性(recovery):使环境恢复到正常的操作状态,例如数据备份o检测性(detective):帮助识别以外活动和潜在入侵者o补偿性(compensating):提供可替代的控制方法2.4 安全框架2.4.1 ISO/IEC 27000系列∙组织安全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英国标准7799(British Standard 7799,BS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ISMS)∙ISO/IEC 27000:世界上从全盘考虑的安全控制管理的最佳行业实践o戴明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2.4.2 企业架构框架∙汇总安全规划中所列出的要求,并将之集成到公司现有业务结构中2. Zachman框架∙John Zachman开发,用于定义和理解商业环境∙二维模型o横向为5W1H:什么(数据)、如何(功能)、哪里(网络)、谁(人)、何时(时间)、为何(动机)o纵向为不同的视角:计划人员、所有者、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实施人员、工作人员3. 开放群组架构框架(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开放群组(Open Group)开发,用于定义和理解商业环境∙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程序架构、技术架构4. 面向军事的架构框架∙美国国防部架构框架(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DoDAF)∙英国国防部架构框架(British Ministry of Defense ArchitectureFramework,MoDAF)5. 企业安全架构∙舍伍德的商业应用安全架构(Sherwood Applied Business SecurityArchitecture,SABSA):风险驱动的企业安全架构,将安全映射到商业计划,与Zachman框架相似∙满足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2.4.3 安全控制开发∙关注要落实到位的控制目标,以达成安全规划和企业架构所列出的目标∙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一组控制目标集,用来作为IT治理的框架,由ISACA和ITGI开发,分成4个领域o计划和组织(plan and organize)o获得与实现(acquire and implement)o交付与支持(deliver and support)o监控与评价(monitor)∙SP 800-53:由NIST开发的用于保障美国联邦系统安全的控制集2.4.4 COSO框架∙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1985年开发,用来处理财务欺诈活动并汇报,应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SOX)2.4.5 流程管理开发∙安全控制是工具,流程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的事实标准∙六西格玛:摩托罗拉开发,目标是在生产过程中识别和消除缺陷∙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2.7 风险评估和分析2.7.6 定量(Quantitative)分析∙自动风险分析:减少风险分析任务的手动难度,进行快速计算∙单一损失期望(Single Loss Expectany,SLE)∙暴露因子(Exposure Factor,EF)∙资产价值×EF=SLE∙年发生比率(Annualized Rate of Occurrence)∙年度损失期望(Annual Loss Expectancy)∙SLE×ARO=ALE∙因为数据本身多少会有一些主观性,因此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不确定性:对估计缺乏信心的程度2.7.7 定性(Qualitative)分析∙Delphi技术:匿名投票∙定性和定量的目标都是评估公司面临的实际风险并给出威胁的严重程度等级(severity level),注意与定性分析给出的风险评级区分开2.7.8 保护机制∙实现防护措施前的ALE - 实现防护措施后的ALE - 防护措施每年的成本= 防护措施对公司的价值2.7.10 总风险与剩余风险∙威胁×脆弱性×资产价值=总风险∙总风险×控制间隙=剩余风险∙总风险-对策=剩余风险2.7.11 处理风险∙转移:买保险∙规避:终止引入风险的活动∙缓解:把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级别∙接受2.8 策略、标准、基准、指南和流程∙策略:高级管理层(或是选定的董事会和委员会)制定的一个全面声明,它规定安全在组织机构内所扮演的角色,分规章性策略、建议性策略、指示性策略∙标准:强制性的活动、动作或规则,可以为策略提供方向上的支持和实施∙基准:所需要的最低保护级别∙指南:没有应用特定标准时向用户、IT人员、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提供的建议性动作和操作指导∙流程: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应当执行的详细的、分步骤的任务2.9 信息分类∙商业公司:机密(confidential)、隐私(private)、敏感(sensitive)、公开(public)∙军事机构:绝密(top secret)、秘密(secret)、机密(confidential)、敏感但未分类(Sensitive But Unclassified,SBU)、未分类(unclassified)2.11 安全指导委员会2.11.2 数据所有者∙对特定信息的子集和应用负最终责任2.11.3 数据看管员∙负责数据的保护与维护工作2.11.17 人员安全∙职责分离:预防性管理措施∙岗位轮换:检测性管理措施∙强制休假:检测性管理措施CISSP复习笔记-第3章访问控制3.1 访问控制概述∙主体:用户、程序、进程∙客体:计算机、数据库、文件、目录、窗口、打印队列、接口、设备(一般不将程序或进程视为客体)3.3 身份标识、身份验证、授权与可问责性∙确保可问责性的唯一方法是主体能够被唯一标识,并且主体的动作被记录在案3.3.1 身份标识与身份验证∙三种因素可用于身份验证o某人知道的内容:密码、PIN、认知密码、图形验证码o某人所拥有的物品:钥匙、证件、tokeno某人的身份:基于物理特征,生物测定学(biometrics)∙强(双因素)身份验证:至少包含三种因素中的二种∙安全身份o唯一性:每个用户必须具有用于问责的唯一IDo非描述性:任何凭证都不应当表明账户的目的o签发:上述元素由权威机构提供,用于证明身份∙一对一:验证/认证(verification/authentication),一对多:识别(identification)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IdM)∙目录o基于X.500标准和某种协议,例如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LDAP)o Windows环境会登入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DC),它的数据库中运行一个层次化的活动目录服务(Active Directory,AD)o问题:由于不是使用必要的客户端软件创建,因此无法管理许多遗留设备和应用程序∙目录在身份管理中的角色o所有资源信息、用户属性、授权资料、角色、潜在的访问控制策略及其他内容都存储在目录中o元目录:从不同的来源收集必要信息并将它们保存在一个中央目录内,需要定期与身份存储库同步o虚拟目录:与元目录相似,可以替代元目录,虚拟目录中没有数据,只是只想驻留实际数据的位置∙Web访问管理(Web Access Management,WAM)o用户与基于Web的企业资源之间的主要网关o通常WAM工具还提供单点登录功能3.3.2 密码管理∙密码同步∙自助式密码重设∙辅助式密码重设∙遗留单点登录∙账户管理∙用户指配(user provisioning):为响应业务过程而创建、维护、删除存在于一个或多个系统、目录、应用程序中的用户对象与属性∙用户资料更新∙联合身份(federated identity):以在两个或多个地点链接一名用户的独特身份为基础,因而不需要同步或合并目录信息,是公司和客户能更加方便地访问分布式资源1. 访问控制和标记语言∙服务供应标记语言(Service Provisioning Markup Language,SPML):允许驻留在一个组织或者多个组织上的应用程序之间交换供应数据,允许用户算理,允许位于不同平台上的服务供应集成和互操作∙可拓展访问控制标记语言(Extensible Access Control Markup Language,XACML):用来向Web服务和其他企业应用程序提供的资产表述安全策略和访问权限2. 生物测定学∙误拒率(False Rejection Rate,FRR):1类错误,误报率∙误受率(False Acceptance Rate,FAR):2类错误,漏报率∙交叉错误率(Crossover Error Rate):FRR=FAR,也称相等错误率(Equal Error Rate)∙指纹:曲线、分叉、微小特征∙手掌扫描:沟槽、脊状突起、折缝∙手部外形:手掌和手指的长度、宽度、外形∙视网膜扫描:眼球后方视网膜上血管的图案,类似测眼压,用户体验最差∙虹膜扫描:图案、分叉、颜色、环状、光环、皱纹,光学部件必须放置于合适的位置,以保证阳光没有照入光圈中∙动态签名:签名过程中引起的物理移动转换成电信号∙动态击键:输入具体短语时产生的电信号∙声纹:不同人语音模式存在的微小差别∙面部扫描:骨骼结构、鼻梁、眼眶、额头、下颚形状∙手形拓扑:整个手形及其弯曲部分的不同起伏形状3. 密码∙限幅级别(clipping level):登陆失败次数的上限5. 一次性密码(One-Time Passwd,OTP)∙同步令牌:基于时间或计数器,令牌和身份验证服务器必须共享用于加密和解密的相同安全密钥∙异步令牌:基于挑战/响应机制8. 存储卡∙门禁卡,磁条卡9. 智能卡∙本身包含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接触式:银行卡;非接触式:公交卡∙不容易被复制、篡改3.3.3 授权1. 访问准则∙基于组、基于物理或逻辑位置、基于时间段或时间间隔、基于事务5. Kerberos∙一个身份验证协议∙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MIT的“Athena”项目的一部分设计出来∙Windows 2000及以上操作系统的默认身份验证方法∙分布式环境中单点登录的一个示例,异构网络的一个实际标准∙使用对称密码学∙容易遭受密码猜测攻击∙主要组件o密钥分发中心(Key Distribution Center,KDC):保存了所有用户和服务的秘密密钥,Kerberos环境内最重要的组件,提供身份验证服务以及密钥分发功能o委托人(Principal):KDC为每个委托人提供一个账户,并与之共享一个秘密密钥,可以是用户、应用程序或网络服务o票证授予服务(Ticket Granting Service,TGS):发放服务票证(Service Ticket,ST)o身份验证服务(AuthenticationService,AS):发放票证授予票证(Ticket Granting Ticket,TGT)o域(Realm):在一个域内KDC对于所有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来说都是可信任的身份验证服务器∙身份验证过程:参考16. SESAME(Secure European System for Application in a Multi-vendor Environment)∙使用对称和非对称密钥∙目的是拓展Kerberos的功能和弥补它的缺陷3.4 访问控制模型3.4.1 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资源的所有者能够指定哪些主体能够访问该资源∙身份型∙最常用方法: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ACL)∙大多数操作系统基于DAC模型∙反面:非自主访问控制(Non-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NDAC),通过中央授权来决定哪些主体可以访问对应的客体3.4.2 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安全标签:也称敏感度标签,绑定在主体和客体上o分类:遵循层次化结构,如秘密、绝密、机密等o类别:与部门或项目等对应起来∙系统接收到一个队客体的访问请求时,根据你主体的安全许可、客体的分类以及操作系统的安全策略做出决策,主体安全许可必须大于等于客体的分类3.4.3 角色型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集中管理的控制方式∙雇员流动性高的公司最适合使用的访问控制系统∙非自主访问控制的一种3.5 访问控制技术和方法∙规则型访问控制(rule-based access control):不一定是身份型的∙限制性用户接口:数据库视图,只在键盘上提供某些键∙访问控制矩阵(access control matrix)o功能表:特定主体对所有客体的访问权限,矩阵中的行o访问控制列表:所有主体对特定客体的访问权限,矩阵中的列3.6 访问控制管理3.6.1 集中式访问控制管理∙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udit∙密码身份验证协议(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PAP)∙挑战握手身份验证协议(Challenge 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CHAP)∙可拓展身份验证协议(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EAP)∙远程身份验证拨号用户服务(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In UserService,RADIUS)∙终端访问控制器访问控制系统(Terminal Access Controller Access Control System,TACACS)o TACACS:身份验证和授权过程组合在一起o拓展TACACS(Extended TACACS,XTACACS):身份验证、授权和审计过程分开o TACACS+:采用拓展双因素用户身份验证的XTACACS∙Diameter:解决漫游、移动IP、PPP以太网、VoIP及传统AAA协议无法跟上的其他技术3.9 访问控制实践∙客体重用:将先前包含一个或多个客体的介质重新分配给主体,介质要先擦除、消磁∙发射安全:阻止入侵者通过侦听设备从电磁波中获取信息,例如TEMPEST技术3.10 访问控制监控3.10.1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网络型IDS(Network-based IDS,NIDS)∙主机型IDS(Host-based IDS,HIDS)∙特征型IDS:模式匹配,状态匹配∙异常型IDS:统计异常型,协议异常型,流量异常型,规则型3.11 对访问控制的几种威胁∙字典攻击∙蛮力攻击o战争拨号(wardialing):使用大量电话号码,以试图找到一个调制解调器来获得未授权访问∙登陆欺骗∙网络钓鱼o网址嫁接(pharming):实施DNS中毒(DNS poisoning)攻击,将受害者重定向至一个看似合法的、其实是伪造的Web站点o鱼叉:专门针对特定人的钓鱼CISSP复习笔记-第4章安全架构和设计4.2 系统架构∙ISO/IEC 42010:2007:IEEE推荐的软件密集型系统架构描述4.3 计算机架构4.3.1 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ALU)∙控制单元∙通用寄存器:用于保存变量和临时结果∙特殊寄存器o程序计数器o栈指针o程序状态字(Program Status Word,PSW):保存各种不同的条件位,其中一个条件位指出CPU应在用户模式(问题状态),还是在特权模式(内核模式(kernel mode)或监管模式(supervisor mode))工作∙地址总线(address bus):CPU通过地址总线与RAM和其他I/O设备建立连接∙数据总线(data bus):读/写的数据被放在数据总线上4.3.2 多重处理∙多核CPU的对称模式和非对称模式4.3.3 操作系统架构1. 进程管理∙协调式多任务处理(cooperative multitasking):要求处理器自愿地释放所使用的资源∙抢占式多任务处理(preemptive multitasking):操作系统能否控制进程使用某一资源的时间∙进程:拥有各自的存储器空间、栈和程序计数器∙中断:进程通过中断知道何时能与CPU通信∙可屏蔽中断(maskable interrupt):分配给不是十分重要的事件,程序可以选择是否忽略∙不可屏蔽中断(non-maskable interrupt):程序无法忽略2. 线程管理∙线程:当进程有具体活动需要操作系统执行时而生成的指令集3. 进程调度∙死锁:两个进程互相需要对方当前占用的资源才能完成任务4. 进程活动∙采用以下方法可以实施进程隔离o对象封装:APIo共享资源的时分复用o命名区分:PIDo虚拟地址空间映射(virtual address space mapping)5. 存储器管理∙CPU寄存器>高速缓存器>主存储器>(交换空间>)磁盘存储∙基寄存器(base register)和界限寄存器(limit register)确定进程地址空间4.3.4 存储器类型1. 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动态RAM(Dynamic RAM,DRAM):使用电容和晶体管,电容中的数据必须不断进行动态刷新,位值才不会莫名其妙地消失,刷新需要时间,因此比静态RAM 慢∙静态RAM(Static RAM,SRAM):不使用电容、只用晶体管,在RAM芯片中占更大面积,比DRAM快、比DRAM贵。

CISSP知识点汇总

CISSP知识点汇总

CISSP知识点汇总CISSP(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Professional)是国际上最为著名的信息安全认证之一,广泛应用于网络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领域。

CISSP考试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安全管理、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密码学、风险管理等。

以下是CISSP考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1.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计划、风险管理、安全意识培训、安全政策和程序等。

2.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监控和风险报告等。

3.安全体系结构:包括安全模型、安全架构、安全组织和安全配置等。

4.安全技术:包括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程序安全、数据库安全和身份认证等。

5.密码学:包括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哈希算法和公钥基础设施等。

6.网络安全: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虚拟专用网络和网络协议安全等。

7.主机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物理安全和主机配置安全等。

8.应用程序安全:包括应用程序开发安全、输入验证和访问控制等。

9.数据库安全:包括数据库管理安全、数据库备份和恢复以及数据加密等。

10.身份认证:包括单一登录、双因素认证和多因素认证等。

11.可信计算:包括安全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和可信计算基础设施等。

12.安全策略与计划:包括安全策略的制定、实施和审查等。

13.安全评估与测试:包括渗透测试、漏洞评估和安全审计等。

14.安全意识与培训:包括安全意识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等。

15.反应与恢复:包括安全事件响应、灾难恢复计划和安全监测等。

这些知识点仅仅是CISSP考试的一部分,考试还包括更多关于信息安全管理和实践的内容。

CISSP的知识点非常广泛,考生需要全面掌握各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为了成功通过CISSP考试,考生需要进行广泛的学习和准备,并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国际信息系统安全专业CISSP认证课程大纲

国际信息系统安全专业CISSP认证课程大纲

国际信息系统安全专业CISSP认证课程大纲第一章安全和风险管理安全基本原则安全定义控制措施类型安全框架反计算机犯罪法律的难题网络犯罪的复杂性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数据泄露方针、策略、标准、基线风险管理威胁建模风险评估与分析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人员安全安全治理道德第二章资产安全信息生命周期数据分级管理责任层级资产留存策略隐私保护保护资产数据泄露第三章安全架构与工程系统架构计算机架构操作系统系统安全架构安全模型系统评价认证和认可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系统安全工控安全威胁回顾密码编码术的背景密码学的定义与概念密码运算类型加密方法对称密码系统的种类非对称密码系统的种类消息完整性公钥基础架构密码技术应用对密码技术的攻击设计场所与基础设施安全场所安全设计过程内部支持系统第四章通信与网络安全网络架构原则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TCP/IP模型传输介质无线网络网络基础网络协议和服务网络组建内联网和外联网城域网广域网通信信道远程连接网络加密网络攻击第五章身份与访问管理访问控制概述安全原理集成身份即服务身份表示、身份验证、授权与可问责性访问控制机制访问控制方法和技术身份与访问权限配置生命控制物理与逻辑访问访问控制实践访问控制持续监测访问控制面临的威胁第六章安全评估与测试评估、测试、和审计策略审计技术控制措施审计管理控制措施报告管理评审和批准第七章运营安全运营部门的角色行政管理物理管理安全资源配置网络与资源的可用性预防与检测事故管理流程调查灾难恢复责任及其影响保险实施灾难恢复人员安全问题第八章软件开发安全构建良好代码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方法论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变更管理开发环境的安全性安全编码编程语言与概念分布式计算移动代码Web安全数据库管理恶意软件评估获取软件的安全性。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重要信息和个人隐私,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安全框架的定义、要素和设计原则,并介绍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流程和关键步骤。

一、网络安全框架的定义和要素网络安全框架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和利用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它包括以下要素:1. 规范和政策:制定适用于组织的网络安全规范和政策,例如访问控制、密码策略和数据备份策略等。

2. 人员:拥有熟悉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负责实施和管理网络安全措施。

3. 技术:采用适当的硬件和软件技术,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加密算法等,来保护网络和信息系统。

4. 流程和程序:制定网络安全相关的操作流程和程序,例如事件响应、风险评估和漏洞管理等,以确保网络安全的运行。

二、网络安全框架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网络安全框架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网络安全框架应该综合考虑组织的业务需求、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等因素,确保全面的安全保护。

2. 分层次:将网络安全划分为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多个层次,针对每个层次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3. 预防性:采取预防性措施,防范网络攻击和安全漏洞的发生,例如加密通信、访问控制和安全审核等。

4. 实时性:网络安全框架应具备实时监测和响应的能力,及时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5. 灵活性:网络安全框架应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威胁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流程和关键步骤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需求分析:根据组织的业务需求和安全目标,确定网络安全的需求和功能。

2. 系统设计:基于需求分析,设计网络安全的系统结构和模块,包括网络边界、内部安全区域和用户访问控制等。

3. 技术选型:选择适当的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加密算法等。

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模型课件

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模型课件
相关概念的定义:安全服务、安全机制 定义了六种安全服务(安全功能) 定义了九种安全机制 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之间的关系 安全服务在功能层上的配置 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 模型)
第4页
OSI安全体系结构(ISO 7498-2)
功能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
数据保密性(Confidentiality),机密性
连接的机密性 无连接的机密性 选择字段的机密性 通信业务流(traffic)机密性,流量机密性
可用性:确保网络元素,存储信息,信息流,服 务和应用的授权访问,包括灾难恢复
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 模型)
Manager
操作 报告
Agent
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 模型)
被管系统 第17页
1.7 OSI安全管理的分类
系统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管理涉及总的OSI环境安全方面的管 理。
安全服务管理
安全机制管理
密钥管理;加密管理;数字签名管理;访问控制 管理;数据完整性管理;鉴别管理;通信业务填 充管理;路由选择控制管理;公证管理。
第8页
1.4 安全机制(续)
访问控制机制
根据访问者的身份和有关信息,决定实体的访问权限。 实体必须经过认证。
访问控制可以基于以下手段: 集中的授权信息库 主体的能力表; 客体的访问控制链表 主体和客体的安全标签或安全级别 路由、时间、位置等
可以用在源点、中间、或目的
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 模型)
第7页
1.4 安全机制
加密机制(密码机制)
可以支持数据保密性、完整性等多种安全服务 算法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

CISSP要点-第五章安全体系结构和设计

CISSP要点-第五章安全体系结构和设计

CISSP要点-第五章安全体系结构和设计两个系统可以有完全相同的硬件、软件和应用程序,但却会因为建立在不同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模型之上而提供不同的保护级别。

CPU包括一个控制单元,它控制指令和数据执行的时序;还包含一个ALU(算术逻辑单元),它执行算术功能和逻辑操作。

逻辑单元),它执行算术功能和逻辑操作。

绝大多数系统都使用保护环(Protection Ring)进程的特权级别越高,则运行编号越小的保护环中,它就能访问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系统资源。

应用程序运行在编号越大的保护环中,它能访问的资源就越少。

操作系统的进程运行在特权或监控模式中,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模式中,也称为“问题”状态。

次级存储(Second Storage)是永久性的,它可以是硬盘、CD-ROM、软驱、磁带备份或者U盘。

虚存(Virtual Storage)由RAM和次级存储所构成,系统因此看起来具有很大一块存储器。

当两个进程试图同时访问相同的资源,或者一个进程占据着某项资源而且不释放的时候,就发生了死锁情况。

安全机制着眼于不同的问题,运行于不同的层次,复杂性也不尽相同。

安全机制越复杂,它能提供的保险程度就越低。

并不是所有的系统组成部分都要处于TCB范围内;只有那些直接以及需要实施安全策略的部件才是。

这些部分要位于安全边界内。

构成TCB的组成部分有硬件、软件、固件。

因为它们都提供了某种类型的安全保护功能。

安全边界(Security Perimeter)是一个假想的边界线,可信的部件位于其中(那些构成TCB的部件),而不可信的部件则处于边界之外。

引用监控器(Reference Monitor)是一个抽象机,它能确保所有的主体在访问客体之前拥有必要的访问权限。

因此,它是主体对客体所有访问的中介。

安全内核(Security Kernel)是实际落实引用监控器规则的机制。

安全内核必须隔离实施引用监控器概念的进程、必须不会被篡改、必须被每次访问企图调用,而且必须小到足以能正确地测试。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_计算机网络安全_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_计算机网络安全_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_计算机网络安全_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不断拓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恶意软件等威胁层出不穷,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为了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至关重要。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是指为保护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而采用的一系列技术、策略、管理措施和组织结构的总和。

它就像是一座城堡的防御体系,通过多层的防护和监控,抵御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威胁。

从技术层面来看,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首先是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就像是城堡的大门,它可以控制网络流量的进出,根据预设的规则允许或拒绝特定的数据包。

通过防火墙,可以有效地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

其次是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IDS 如同城堡中的瞭望塔,能够实时监测网络中的异常活动和潜在的入侵行为。

而 IPS 则更进一步,不仅能检测还能主动阻止入侵行为。

它们能够及时发现并响应网络攻击,降低安全风险。

加密技术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使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即使被窃取也难以被解读。

就像给重要的财宝加上了一把难以破解的锁。

另外,漏洞扫描和补丁管理也不可或缺。

网络系统就像一个复杂的机器,难免会存在漏洞。

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并及时安装补丁,可以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防止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入侵系统。

除了技术手段,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需要有完善的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

安全策略是网络安全的指导方针,明确了网络中允许和禁止的行为,以及对不同级别用户的权限规定。

它就像是城堡中的法律,规范着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

管理制度则涉及人员的培训、职责划分、应急响应流程等方面。

例如,确保员工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随意泄露敏感信息;明确各个部门在网络安全中的职责,避免出现管理漏洞;制定应急响应计划,以便在遭受攻击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损失。

CISSP新老版大纲目录详解

CISSP新老版大纲目录详解

.第一章安全与风险管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观点机密性、完好性与可用性机密性完好性可用性安全治理组织的目标Goals 、使命 Mission与任务Objectives 组织流程安全角色与职责信息安全策略完好与有效的安全系统看管委员会控制框架应有的关注due care应尽的职责due diligence合规性(原法律法例章节)治理、风险与合规(GRC)法律与法例合规隐私需求合规全世界性法律与法例问题(原法律法例章节).计算机犯法版权与知识产权出入口跨国界数据传输隐私数据泄漏有关法律法例理解专业道德(原法律法例章节)道德系统的法例需求计算机道德的主题一般计算机道德的谬论黑客行为与黑客主义道德规范的引导与资源ISC2 的专业道德规范支持组织的道德规范开发与实行安全策略业务连续性与灾害恢复需求(原 BCP 与 DRP 章节)项目启动与管理设计并定义项目范围与计划实行业务影响剖析(BIA )辨别与分级评估灾祸的影响.恢复点目标(RPO )管理人员安全背景检查雇用协议与策略雇员辞职程序供给商、顾问与合同工控制隐私风险管理的观点组织风险管理观点风险评估方法论辨别威迫与柔弱性风险评估与剖析控制举措选择实行风险控制举措控制的种类接见控制的种类控制评估、监控与丈量实物与非实物财产评论连续改良风险管理框架威迫建模决定可能的攻击与降低剖析减小威迫的技术与流程采买策略与实践硬件、软件与服务管理第三方供给商最小的安全与服务级别需求安全教育、培训与意识正式的安全意识培训意识活动与防备- 创立组织的安全文化第二章财产安全(新增章节)财产安全观点数据管理:决定与保护全部者数据策略角色与责任数据全部者数据保存者数据质量数据文件化与组织化数据标准数据生命周期控制数据定义与建模数据库保护数据审计数据储存与归档数据寿命与使用数据安全数据接见、共享与流传数据公布信息分级与支持财产财产管理软件版权设备生命周期保护隐私保证适合的保存介质、硬件和人员公司“ X”数据保存策略数据安全控制静态的数据传输的数据基线范围与裁剪标准选择美国的资源全世界的资源国家网络安全框架手册提高重点基础实行网络安全的框架第三章安全工程(新增章节、交融了安全架构、物理安全、密码学等)在工程生命周期中应用安全设计原则安全模型的基本观点通用系统组件他们怎样一同工作公司安全架构通用架构框架Zachman框架获得和剖析需求创立和设计安全架构信息系统安全评论模型通用正式安全模型产点评论模型业界和国际安全实行指南安全架构的破绽系统技术与流程集成单点故障服务端的破绽数据库安全大型可扩展并行数据系统散布式系统加密系统软件和系统的破绽与威迫Web 安全挪动系统的破绽远程计算的风险挪动办公的风险嵌入式设备和网络物理系统的破绽密码学应用密码学历史新出现的而技术核心信息安全原则密码系统的附带特征密码生命周期公钥基础设备(PKI )密钥管理流程密钥的创立与散发数字署名数字版权管理抗狡辩哈希单向哈希函数加密攻击的方法站点和设备的设计考虑安全检查站点规划路径设计经过环境设计来防备犯法(CPTED )窗户设备安全的设计与实行设备安全的实行与营运通讯与服务器机房地区区分与地区安全限制数据中心安全第四章通讯与网络安全通讯与网络安全观点安全网络架构与设计OSI 与 TCP/IPIP 组网目录服务各种协议实行VOIP 网络无线网络无线安全问题加密来保证通讯安全网络组件安全硬件传输介质网络接见控制设备中止安全内容散发网络(CDN )通讯通道安全语音多媒体开放协议、应用与服务远程接见数据通讯虚构化网络网络攻击网络作为攻击通道网络作为防备碉堡网络安全目标与攻击模式扫描技术安全事件管理(SEM )IP 碎片攻击与假造包拒绝服务与散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欺诈会话挟持第五章身份与接见管理(原接见控制章节)身份与接见管理观点财产的物理与逻辑接见人员和设备的身份辨别与认证身份辨别、认证与受权身份管理实行密码管理账户管理用户配置管理目录管理目录技术单 / 多要素认证可审计性会话管理身份的注册与考证证书管理系统身份即服务( IDaaS )集成第三方身份服务受权体制的实行与管理鉴于角色的接见控制鉴于规则的接见控制强迫接见控制自主接见控制防备或缓解对接见控制攻击Windows PowerShell有关命令辨别与接见规定的生命周期规定回首撤除第六章安全评估与测试(新增章节)安全评估与测试观点评估与测试策略软件开发生为系统设计的一部分日记审查虚假交易代码审查与测试负向测试 / 滥用使劲测试接口测试采集安全流程数据内部与第三方审计SOC 报告选项第七章安全营运(交融了原DRP有关内容)安全营运观点检查犯法场景策略、角色与责任事件办理与响应恢复阶段凭证采集与办理报告与记录凭证采集与办理连续监控数据防泄漏(DLP )为资源供给配置管理安全营运的基本观点重点主题使用组和角色管理账户职责分别监控特别权限工作轮换管理信息生命周期服务级别管理资源保护实物财产与非实物财产硬件介质管理事件响应事件管理安全胸怀与报告管理安全技术检测响应报告恢复修理与回首(经验学习)针对攻击的防守性举措非受权泄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架构白名单、黑名单、灰名单第三方安全服务、沙箱、歹意代码防备、蜜罐和蜜网补丁和破绽管理安全与补丁信息资源更改与配置管理配置管理恢复站点策略多办理中心系统弹性与容错需求灾害恢复流程创立计划响应人员通讯评估复原供给培训计划的操练、评估与保护操练计划回首桌面操练仿真操练并行操练中止操练计划的更新与操练业务连续性与其余风险领域界限安全的实行与运维接见控制智能卡种类闭路电视内部安全建筑物内部安全人员安全隐私出差威迫第八章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安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安全观点软件开发安全纲要开发生命周期成熟度模型操作与保护更改管理DevOps (与产品运维集成)软件开发方法数据库与数据库房环境数据库破绽与威迫数据库控制知识库管理Web 应用环境软件环境安全应用开发与编码观点软件环境库与工具集源代码安全问题歹意代码歹意代码防备软件保护体制安全内核、 RM 引用监控与TCB 可信计算基配置管理代码保存安全API 安全评估软件安全的有效性认证与认同更改记录与审计风险剖析与缓解评估软件采买安全。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

风险控制措施
包括安全策略制定、访问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以降低安全风险对组织的影响。
06
安全体系结构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新技术的发展对安全体系结构的影响
云计算技术的普及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和应用程序的集中存储和处理成为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 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安全体系结构需要适应云计算的特点,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加密和 访问控制机制。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设备间的连接和数据交换变得更加频繁,同时也带来了设备安 全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安全体系结构需要加强对物联网设备的认证和访问控制,确保设备 间的安全通信。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在安全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例如用于威胁检测、入侵检测、 异常行为分析等。安全体系结构需要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提高安全防护的 智能化水平。
P2DR模型
总结词
P2DR模型是一种动态的安全模型,强调防护(Protection)、 探测(Detection)、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 四个环节。
详细描述
P2DR模型在PDR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恢复环节,强调在安全 事件发生后进行系统和数据的恢复,以减少安全事件对组织 的影响。与PDR模型相比,P2DR模型更加全面地覆盖了安全 事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安全体系结构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01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随着数据价值的提升,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安全体系结构的重要挑
战。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加密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02 03
威胁情报的获取和处理
威胁情报的获取和处理对于安全体系结构至关重要,但目前威胁情报的 获取和处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需要建立高效的威胁情报获取和 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威胁。

第5章 安全体系结构

第5章 安全体系结构

第5章安全体系结构5.1系统安全体系结构5.1.1可信系统体系结构概述图5-1安全机制设置的位置图5-2安全机制复杂性和安全保障的关系网络安全(第2版)25.1.2定义主体和客体的子集5.1.3可信计算基5.1.4安全边界图5-3可信部件和非可信部件间通信的接口控制网络安全(第2版) 3 5.1.5基准监控器和安全内核5.1.6安全域图5-4可信级和安全域的关系网络安全(第2版)45.1.7资源隔离5.1.8安全策略5.1.9最小特权5.1.10分层、数据隐蔽和抽象5.2网络安全体系结构5.2.1不同层次的安全5.2.2网络体系结构的观点图5-5网络体系结构不同层次的安全防护网络安全(第2版) 5 5.3OSI安全体系结构5.3.1OSI安全体系结构的5类安全服务1. 鉴别2. 访问控制3. 数据机密性4. 数据完整性5. 抗否认5.3.2OSI安全体系结构的安全机制1. 特定的安全机制2. 普遍性安全机制5.3.3三维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框架图5-6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框架5.4 ISO/IEC网络安全体系结构5.4.1ISO/IEC安全体系结构参考模型1. 安全维2. 安全层网络安全(第2版)6图5-7安全维应用到安全层3. 安全面图5-8反映不同网络活动类型的安全面5.4.2安全体系结构参考模型的应用网络安全(第2版) 7网络安全(第2版) 8网络安全(第2版) 9网络安全(第2版) 105.5本章小结习题1. 下面是几种对TCB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来自橘皮书,和固件有关B. 来自橘皮书,由操作系统实施的安全机制C. 来自橘皮书,是系统的保护机制D. 在安全环境中系统描述安全机制的级别2. 下面()的存储提供最高安全。

A. 内存映射B. 硬件分段C. 虚拟机D. 保护环3. 基准监控器能确保()。

A. 只有授权主体可访问客体B. 信息流从低安全级别到高安全级别C. CPU不直接访问内存D. 主体不对较低级别的客体写操作4. 保护域的正确定义是()。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一、引言计算机网络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上的攻击事件也越来越频繁,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给国家和个人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隐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设计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非常必要。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类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密码、证书、生物特征识别等多种方式,用于确认用户的身份。

2.访问控制技术:通过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来维护系统的安全。

3.加密技术:通过加密和解密来保护信息安全。

4.入侵检测技术:依靠入侵检测系统来及时发现和处理入侵事件。

5.防病毒技术:通过反病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测和清除病毒,保护系统安全。

6.网络安全监测技术:对网络的流量、行为、日志等信息进行监控和分析,检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原则为了设计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全面性:安全体系结构应覆盖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所有部分,从硬件、网络通信协议、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多个方面考虑。

2.综合性:安全体系结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措施,实现各个层面的安全保护,同时不断优化协议、算法和应用等方面,提升安全保护的等级。

3.灵活性: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需要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网络环境和威胁形式,因此,安全体系结构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

4.可扩展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安全体系结构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支持新的网络安全措施。

四、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实践1.网络拓扑结构的安全设计:一般来说,网络拓扑类型包括星型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网状拓扑等。

在设计网络拓扑结构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拓扑类型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

比如,在星型拓扑中,可以通过在集线器上设置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设备,实现对整个局域网的安全防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SSP要点-第五章安全体系结构和设计
两个系统可以有完全相同的硬件、软件和应用程序,但却会因为建立在不同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模型之上而提供不同的保护级别。

CPU包括一个控制单元,它控制指令和数据执行的时序;还包含一个ALU(算术逻辑单元),它执行算术功能和逻辑操作。

逻辑单元),它执行算术功能和逻辑操作。

绝大多数系统都使用保护环(Protection Ring)进程的特权级别越高,则运行编号越小的保护环中,它就能访问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系统资源。

应用程序运行在编号越大的保护环中,它能访问的资源就越少。

操作系统的进程运行在特权或监控模式中,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模式中,也称为“问题”状态。

次级存储(Second Storage)是永久性的,它可以是硬盘、CD-ROM、软驱、磁带备份或者U盘。

虚存(Virtual Storage)由RAM和次级存储所构成,系统因此看起来具有很大一块存储器。

当两个进程试图同时访问相同的资源,或者一个进程占据着某项资源而且不释放的时候,就发生了死锁情况。

安全机制着眼于不同的问题,运行于不同的层次,复杂性也不尽相同。

安全机制越复杂,它能提供的保险程度就越低。

并不是所有的系统组成部分都要处于TCB范围内;只有那些直接以及需要实施安全策略的部件才是。

这些部分要位于安全边界内。

构成TCB的组成部分有硬件、软件、固件。

因为它们都提供了某种类型的安全保护功能。

安全边界(Security Perimeter)是一个假想的边界线,可信的部件位于其中(那些构成TCB的部件),而不可信的部件则处于边界之外。

引用监控器(Reference Monitor)是一个抽象机,它能确保所有的主体在访问客体之前拥有必要的访问权限。

因此,它是主体对客体所有访问的中介。

安全内核(Security Kernel)是实际落实引用监控器规则的机制。

安全内核必须隔离实施引用监控器概念的进程、必须不会被篡改、必须被每次访问企图调用,而且必须小到足以能正确地测试。

安全域(Security Domain)是一个主体能够用到的全部客体。

进程需要进行隔离,这可以通过内存分段寻址、对象封装、共享资源时分复用、命名区分和虚拟映射来做到。

系统提供的安全水平取决于它落实安全策略的程度有多大。

多级安全系统能受理属于不同类别(安全等级)的数据,具有不同访问级(安全等级)的用户都能够使用该系统。

应该赋予进程最小的特权,以便使其具有的系统特权只够履行它们的任务,没有多余。

有些系统在架构上提供不同层次的功能,这称为分层。

这就将进程进行了分离,为单个进程提供了更多的保护。

数据隐藏用于处于不同层次上的进程之间存在多层访问控制。

进程只需要知道如何通过彼此的接口进行通信
安全模型(Security Model)将安全策略的抽象目标映射到计算机系统的术语和概念上。

它给出安全策略的结构,并且为系统提供一个框架。

封闭式系统通常为制造商或供应商所有;而开放式系统则允许更多的互操作性
Bell-LaPadula模型只解决机密性的要求,Biba和Clark-Wilsoll则解决数据完整性的要求。

状态机模型处理一个系统能够进入的不同状态。

如果一个系统开始是在一个安全状态下,在该系统中发生的全部活动都是安全的,那么系统就决不会进入一个不安全的状态。

格子(Lattice)模型给主体的授权访问提供了上界和下界。

信息流安全模型不允许数据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流向客体。

Bell-LaPadula模型有一条简单安全规则,意思是说,主体不能从更高级别读取数据(不能向上读)。

特性规则的意思是说,主体不能向更低级别写数据(不能向下写)。

强星特性规则是指一个主体只能在同一安全等级内读和写,不能高也不
能低。

Biba模型不允许主体向位于更高级别的客体写数据(不能向上写),它也不允许主体从更低级别读取数据(不能向下读)。

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数据的完整性。

Bell—LaPadula模型主要用在军事系统中,Biba和Clark.Wilson模型则用于商业部门。

Clark—Wilson模型要求主体只能通过应用程序访问客体;该模型还说明如何为职责分割提供功能性,并要求在软件内进行审计任务。

如果系统在一个专属安全模式中运行,那么系统只能处理一级数据分级,所有的用户都必须具有这一访问级,才能使用系统。

分段的(Compartmented)和多级的(Multilevel)安全模式让系统能够处理划入不
同分类级别上的数据。

可信(Trust)意味着系统正确地使用其全部保护机制来为许多类型的用户处理敏感数据。

保险(Assurance)是你在这种信任关系中具有的信心水平,以及保护机制在所有环境中都能持续正确运行。

在不同评测标准下,较低的评定级别评审的是系统性能及其测试结果,而较高的评定级别不但考察这一信息,而且还有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以及建档工作。

橘皮书(Orange Book)也称为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TCSEC),制定该标准是为了评测主要供军用的系统。

它的用途已经扩展到评测其他类型的产品。

在橘皮书中,D组表示系统提供了最小的安全性,它用于被评测,但不能满足更高类别标准的系统。

在橘皮书中,C组涉及自主保护,B组涉及强制保护(安全标签)。

在橘皮书中,A组意味着系统的设计和保护水平是能够验证核实的,它提供了最高水平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在橘皮书中,C2级要求客体重用保护和审计。

在橘皮书中,B1级是要求有安全标签的第一个级别。

在橘皮书中,B2级要求所有的主体和设备具有安全标签,必须有可信路径和隐蔽通道(Covert Channel)分析,而且要提供单独的系统管理功能。

橘皮书主要涉及独立的系统,所以还编写了一系列书籍,涵盖了安全领域内的其他方面;这些书籍称为彩虹系列(Rainbow Series)。

ITSEC分别评测系统的保险程度和功能性,而TCSEC将两者合到了一个级别中。

通用准则(Common Criteria)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得到公认的评测标准,而且现如今还在使用·它将TCSEC、ITSEC、CTCPEC 和联邦标准(Federal Criteria)的各部分结合了起来。

通用准则使用了保护样板(Protection Profile)和从EAL1--EAL7的级别。

认证是对系统或产品及其安全部件的技术评测。

鉴定(Accreditation)是管理层正式批准和接受系统所提供的安全保障。

隐蔽遁道(Covert Channel)是一条非计划中的通信路径,它传输数据的方式违反了安全策略。

隐蔽遁道有两种类型:计时隐蔽通道和存储隐蔽通道。

隐蔽计时通道(Covert Timing Channel)使得进程能够通过调制它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来向其他进程传递信息。

隐蔽存储遥道(Coven Storage Channel)使得进程能够把数据写入存储介质,从而让其他进程能够读取到它。

维护陷阱,是用来让程序员迅速进入应用,维护或者增加功能。

后门应该在应用投入使用之前删除,否则它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风险。

执行域是CPU执行指令的地方。

操作系统的指令是以特权模式执行的,而应用的指令是以用户模式执行的。

进程隔离确保了多个进程能够并发运行,进程不会彼此互相干扰,或者影响彼此的存储段。

只有需要全部系统特权的进程才会位于系统的内核中。

TOC/TOU代表time-of-check和time—of-use,这是一类异步攻击。

Biba解决了完整性的第一个目标,即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进行修改。

Clark—Wilson解决了完整性的所有三个目标: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进行修改、防止授权的用户进行不恰当的修改,以及维护内外的一致性。

在Clark—Wilson模型中,用户只能通过程序访问和操控客体。

它使用访问三元组,即主体、程序、客体。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