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如风《鄂西散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西散记》写得真够“散”的。

谈故乡、谈吃喝、谈动物、谈街景、谈渡口……幸而只是散淡,不是散乱。洋洋洒洒地铺开去,一样能够从从容容地收回来。这里面就看得出杨如风谋篇和裁剪的功夫。

诸篇中,我觉得《古镇资丘》最丰腴饱满,《茶楼听冬》最有文化气息,最为耐读。前者代表情感的醇厚,后者显示文学积累的丰厚。两种特质的融合,造就文章的别具一格。

光有前者,容易流于顾影自怜,或像报纸副刊上对着一盆花、一杯咖啡就可怕地抒起情来,表面上像徐志摩形容的“浓得化不开”,其实是不无矫情和单薄。光有后者,又会沾上“考古气”,沦为四十年代流行一时的“文抄公”,不像散文,倒像“地方志”。杨如风自出手眼,以理性为依托,以真情入文字,即使充满切身的悲欢,仍然是有节制的。即使机锋处处,花雨缤纷,知识点俯拾即是,仍然不会显得枯燥生涩、炫示学问而引人抵触。

下余的几篇是开首两篇的“余韵”。它们在篇幅上都较短,格局也较小,叙述虽还是一样的畅达流丽,却更像是对头两篇的补充与伸发。题材不尽相同,长短更是有异,是靠了什么,把这五篇与前二篇打成一片,成了一个若即若离的整体?我想是因为那个贯串始终的“回望”的姿态。

且不说老屋、古茶楼、历史悠久的渡口这些很有倾向性的选择,就连没有明言“老”和“古”的露天电影、三背的蛇,也无不是回忆的产物。在每一篇的核心意象之下,又有若干个小的意象作为辅助,童年、少年时期的往事,氤氤氲氲渗透于字里行间。看起来最接近“现在时”的《沿途》,也是回味当年观察蚂蚁搬食一段最有意趣,最富神采。或者竟可以说,沿途是眼中所见,清江、长阳才是心中所念,“当下”的一切不过是触发回忆的灵机的开关,是遥望当年的一个立足点。这也就难怪杨如风开宗明义地宣称:“纵有周先生(周作人——评者注)那么说,我仍然不将武汉算作故乡。远方的那些才是。”

因为这个“回望”的态势,七篇散文串成了一条情绪的琏子,也成了一个整体。

杨如风本性积极乐观,豁达明朗,只因执著于美好的从前,让一份追怀之情笼罩了全篇。这也就促成该系列时而幽默机俏,时而又透出收敛了的惆怅低徊。知性与感性结合,过去与现在互文,隽永的风趣与压抑的悲哀纠割交缠,使它在张力中呈现出独异的风貌。

《桃花渡》的明净单纯让人想起《边城》的渡口,但似乎多了一层形而上的含义。不知“桃花无言,生死无言”暗寓的是否是佛家的接引与超度,如果是,我想这份深邃的悲悯,也许感应者寥寥,也许注定只是智者的寂寞心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