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些海洋是地球的第二大生态系统,如果海洋的生态系统失衡,那么也必将导致陆地生态失衡,这对地球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起来看看吧。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
就植物而言,陆地植物以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
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
由于水生环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单纯,群落结构也比较简单。
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
但有一些固着于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
与陆地植物区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区系成分较为丰富,热带海洋中种属反而比较贫乏,这一点与陆地植物区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1.潮间带 (intertidal) 或沿岸带 (1ittoralzone) 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
虽然该带内的生物几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里实际上是海陆之间的群落交错区,其特点是有周期性的潮汐。
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冲击外,还要经受温度和水淹与暴露的急剧变化,发展出许多有趣的形态和生理适应。
潮间带的底栖生物又因底质为沙质、岩石和淤泥分化为不同类型。
2.浅海带或亚沿岸带 (neritic 或 sublittoralzone) 包括从几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
3.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abyssalzone) 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 左右,海水的化学组成也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的和粘泥的,压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压力即增加101.325kPa) 。
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
臭氧层
基本概述
•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 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 地17千米的高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 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 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 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 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 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 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 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 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 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 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另 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 现象。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对生态影响
•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 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 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 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 产1%。 1 • 2.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 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实验表明,臭氧减少 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 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 3.破坏森林。
原因解释
• 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 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 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
• 大气化学规程解释
大气化学过程解释,认为臭氧层 中可以产生某种大气化学反应,将 3个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 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 从而破坏了臭氧层。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高层大气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D.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3.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D.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1题,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导致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第2题,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极光出现在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
第3题,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故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2.C3.D甲图为南昌附近的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据此完成4~5题。
4.乙图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5.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月至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4题,由乙图可判断出,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②表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在大气层中,哪一层含有最多的臭氧?
在大气层中,哪一层含有最多的臭氧?
臭氧(O3)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但在大气层中,臭氧层却是起到保护地球的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
但是,在大气层中,哪一层含有最多的臭氧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含臭氧最多的层之一——同温层
同温层是大气层中的一层,在高度约为20公里到50公里之间,其中的气温变化非常缓慢,且气压逐渐下降。
而在同温层中,臭氧的含量相对较高,尤其在高度达到30公里以上的地方,臭氧的含量最高。
2. 臭氧层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最重要的一层,它位于高度20公里到50公里之间的同温层上部。
臭氧层是由含氧的分子和太阳紫外线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臭氧分子的反应形成的。
3. 下面一层也有臭氧——最底部的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位于地面上空约10公里处。
这一层中的臭氧含量虽然没有同温层或臭氧层多,但同样起到着保护地球的作用。
总的来说,大气层中,含有最多臭氧的层次为同温层,而臭氧层和对流层中也都有一定含量的臭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需要广大公众共同关注和努力保护。
以上就是关于在大气层中,哪一层含有最多的臭氧的科普内容,相信读完后大家对臭氧层的了解更深入了。
臭氧层
臭氧层空洞造成的危害
一、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 二、如土豆、瓜类、番茄、甜菜等农作物的产量会急剧下降; 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 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 贝类很难生存; 四、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如建筑物、 喷涂、包装等物质老化,并能使接近地面的有害臭氧浓度增 加,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可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 五、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
认识和保护臭氧层
臭氧层是什么?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 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 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 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 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 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 自然界中的臭氧层大多分布在离地 20 至 50 千米的高 空。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 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所以,臭氧层被 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紫外线产生臭氧的原理
紫外线产生臭氧的原理紫外线产生臭氧的原理是: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
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
自然界中的臭氧层大多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
紫外线杀菌灯产生臭氧的原因是由于波长200nm 以下的短波长紫外线能分解O₂分子,生成的O*与O₂结合产生臭氧O₃。
具体的反应过程如下。
3O₂+hv=2O₃,其中hv为合适的波长能量。
紫外线是阳光中波长为10~400纳米(nm)的光线,可以分为UVA(紫外线A,波长320~400纳米,长波)、UVB(波长280~320纳米,中波)、UVC(波长100~280纳米,短波)3种。
只有当紫外线的波长不大于200nm时,才能被空气中的O₂吸收,从而发生反应生成O₃。
1、紫外线的波段类别紫外线根据波可分为近紫外线UVA,远紫外线UVB和超短紫外线UVC。
(1)短波UVC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是波长200~280nm(纳米)的紫外光线。
短波紫外线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可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对短波紫外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中波UVB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是波长280~320nm的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
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渗入皮肤内部。
但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由此中波紫外线又被称作紫外线的晒伤(红)段,是应重点预防的紫外线波段。
(3)长波UVAUVA是波长315~400nm 的紫外线。
长波紫外线对衣物和人体皮肤的穿透性远比中波紫外线要强,可达到真皮深处,并可对表皮部位的黑色素起作用,从而引起皮肤黑色素沉着,使皮肤变黑,起到了防御紫外线,保护皮肤的作用。
臭氧层
基本概述
•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 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 地17千米的高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 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 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 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 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 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 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 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 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 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 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另 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 现象。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产生危害
• 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 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 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现在居住 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 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 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 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据说那里的兔子 眼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 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 推而广之,若臭氧层全部遭到破坏,太阳紫外线就会杀 死所有陆地生命,人类也遭到“灭顶之灾”,地球将会成为 无任何生命的不毛之地。可见,臭氧层空洞已威胁到人类的 生存了。 臭氧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气候增暖。 但是,臭氧与其它温室气体不同,这是自然界中受自然因子 (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高层大气氧分子进光化作用而生成) 影响而产生,并不是人类活动排放产生的。
臭氧层是什么
臭氧层是什么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
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
自然界中的臭氧层大多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
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中对生物最有害的波长,波长小于280nm的短波紫外线辐射(UV-C)可被极少量的臭氧完全吸收,即使臭氧层减少90%,也不会有UV-C到达地表;而臭氧对长波紫外线辐射(UV-A,320~400nm)的吸收很少,因此,平流层臭氧减少将主要导致中波紫外辐射UV-B(280~320nm)的增加。
另一个作用是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可以加热大气层,其原因是臭氧分子吸收紫外线后将分解为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氧原子,当两个氧原子重新结合为氧分子时要放出热能,这实际上也就是臭氧把太阳辐射里的紫外线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
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破坏臭氧层的原因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
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四氯化碳(CH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
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
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作为臭氧层破坏元凶而被人们高度重视的CFC,有5种物质为“特定氟里昂”,它们主要用作致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引言臭氧层是位于地球大气中的一层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它对地球上生物和环境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臭氧层正面临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就臭氧层破坏所带来的危害进行深入探讨。
危害一:紫外线辐射增加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中的大部分紫外B辐射(UVB)。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臭氧层中的氯氟烃等有害物质增加,臭氧层被破坏,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
紫外线B辐射是最强烈的紫外线,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威胁。
长期的紫外线暴露会导致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对免疫系统、视力和DNA造成损害。
危害二:生态系统受损臭氧层破坏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海洋生物和陆地植物对紫外线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都受到紫外线的限制。
例如,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物群落,但它们对紫外线的敏感度很高。
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珊瑚白化现象加剧,甚至造成珊瑚死亡,进而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陆地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紫外线的抑制,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危害三:气候变化加剧臭氧层破坏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所释放的气体,如氯氟烃,不仅会破坏臭氧层,还是一种强力的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辐射的一部分,导致地球的温度升高。
这会引发更严重的气候变化,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
这些变化将进一步给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危害四:人体健康风险增加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仅限于皮肤癌和白内障,还与免疫系统的损害、光老化等相关。
紫外线A辐射(UVA)也能穿透臭氧层,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长期暴露于UVA辐射下,会导致皮肤老化、皱纹、色斑增加,甚至可能影响皮肤的弹性和光合作用。
此外,臭氧层破坏还会导致紫外线B辐射增加,进一步增加人类患皮肤炎症、免疫系统紊乱等疾病的风险。
结论臭氧层破坏对地球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保护大气臭氧层
保护大气臭氧层在地球上空25km左右的高空中,有一层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大气层,保护着地球的生存环境免受过量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袭击,这就是臭氧层。
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很低,总共只有30亿t,占大气的几百万分之一,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如果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就会达到使人致死的程度,整个地球生命就会像失去空气和水一样而遭到毁灭。
而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着大气上层臭氧的平衡,造成一种潜在的全球性的危机。
因此,必须从保护全球的大气环境出发,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保护臭氧层。
l 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作用。
臭氧是太阳紫外线的一种“过滤器”,能够滤掉70%~90%的太阳紫外线,从而防护地球生物和人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能帮助调节地球气候。
1.1 臭氧层对人类的防护作用臭氧层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人类有害的部分(UV-B,280~320nm)。
臭氧层被破坏后,太阳紫外线长驱直入。
在赤道,晴天大致有30%的这种UV-B可透射到地表;因臭氧水平和云层覆盖情况不同,其他地方的透射率下降到10%。
由于UV-B辐射增强,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损伤,使传染病发生加剧,免疫接种的效用下降,并引起晒斑、眼病、皮肤癌等。
UV-B会导致眼损伤,尤其是白内障。
UV-B辐射能损害眼角膜和晶状体,导致混浊。
估计臭氧柱总量每减少l%,其导致的眼损伤会增加0.6%。
UV-B能损坏蛋白质和DNA,这可能引起细胞死亡或改变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后一过程可能导致人体的2种皮肤癌:定域化皮癌和黑色素瘤。
随着臭氧的耗损,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增加,而且与纬度有关,离赤道越近,皮癌越常见。
一项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亚,皮癌的发病率最高。
根据美国科学院统计,臭氧每耗损1%,会使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2%~3%。
预防的办法是减少阳光对身体部位的直接照射。
UV-B增加10%,会使人接触日光部位的黑色素瘤发病率增加8%,但在通常不接触阳光的部位只增加6%。
臭氧层的认识
臭氧层的认识臭氧层是大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文将从臭氧层的定义、形成、破坏以及保护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臭氧层的定义臭氧层是大气中含有较高浓度臭氧分子的一层,位于地球的平流层中,大约在15至35公里的高度范围内。
臭氧层是由于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大气中的氧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
二、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的照射作用下,氧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
太阳的紫外线主要分为UVA、UVB和UVC三种,其中UVC被大气层中的氧气和臭氧吸收,不会到达地球表面。
而UVA和UVB会透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UVB对生物体的伤害更大。
当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到大气中的氧分子时,一部分氧分子会发生光解作用,将一个氧分子分解为两个自由氧原子。
这些自由氧原子与其他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分子(O3)。
因此,臭氧层的形成是由于紫外线的照射下,氧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
三、臭氧层的破坏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臭氧层正在遭受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类化合物(CFCs)和卤代碳化合物(HCFCs)。
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中逐渐上升到平流层,然后被紫外线分解,释放出氯原子和溴原子。
氯原子和溴原子是臭氧分子的破坏者。
它们与臭氧分子发生反应,导致臭氧分子被分解成氧分子和单质氧。
这就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从而减少了对紫外线的屏蔽作用。
四、臭氧层的保护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发起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约定逐步减少和禁止使用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CFCs 和HCFCs等。
随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禁止使用CFCs的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完全停止使用CFCs,并取得了明显的臭氧层恢复效果。
然而,仍然需要持续努力,继续减少和禁止使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保护臭氧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灾难有哪些10个
生态灾难有哪10个生态灾难的类型分为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枯竭、核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
1、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
2、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3、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
4、废物质污染及转移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
5、森林面积减少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
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
6、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
7、水资源枯竭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
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8、核污染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污染。
9、噪音污染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
10、垃圾污染垃圾即固体废物,包括城市垃圾(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垃圾)、工业垃圾(工厂废物、矿物和石化燃料废物)、农业垃圾三大类。
每年垃圾的排放量超过100亿吨,其中城市垃圾7亿多吨,平均每个城市居民年排放300公斤,其余为工、农业垃圾,主要为矿场废渣和尾矿、电厂灰渣、农产品秸壳。
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
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一:罗布泊的消亡跟人类抽取塔里木河的水有有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常问题出在近30多年。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
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二: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陽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
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
【新教材】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复习巩固试题1—人教版(2019)地理第一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复习练习题一一、单选题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下题。
1.b层与a层相比,b层:A. 对流运动旺盛B.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C.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 能大量吸收紫外线2.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厚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①新加坡②北京③漠河④上海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④②③D. ②④①③3.许多足球、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基地设在高原地区,主要是因为高原地区( )A. 气温适宜B. 适当缺氧C. 气压较高D. 湿度适中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
回答下列各题。
4.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A. 上冷下热B. 水汽、杂质含量多C. 对流旺盛D. 二氧化碳含量多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A. 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B. 对流层气温随风向越来越低C.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地面D.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为某气象观测站释放的探空气球,大约上升到30km高空后自行爆裂。
读图完成下列题。
6.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A. 一直递减B. 一直递增C. 递增→递减D. 递减→递增7.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大气层是A. 对流层B. 平流层C. 高层大气D. 电离层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8.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 对流层B. 平流层C. 中间层D. 热层9.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A. 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 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10.若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说明此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A. 高层大气B. 臭氧层C. 对流层D. 平流层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这样写道:“飞机平稳地飞行在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臭氧层在地球的哪一层
臭氧层在地球的哪一层
臭氧层在大气层的平流层。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
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
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
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
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地球大气层中臭氧总量有较明显的时空变化:赤道附近最低,纬度60°附近最高;任一地区在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在一天内臭氧含量通常是夜间高于白天;在亚洲中纬度地带,当西伯利亚气团侵入时,臭氧总量明显增加,而赤道气团来临时,其总量减小。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基础练)- 高一地理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新教材湘教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基础练)【基础知识·达标练习】一、单选题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气78.0875.52氧气20.9423.15氩气0.93 1.28二氧化碳0.03(变动)0.051.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C.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D.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洁空气只分布在对流层B.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C.臭氧层分布于高层大气D.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太阳辐射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A.上冷下热B.水汽、杂质含量多C.对流旺盛D.二氧化碳含量多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 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5.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而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A.一直递减B.一直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6.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读下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8.大气垂直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流层天气现象多发,与人类关系最密切B.平流层存在着电离层,可以反射有线电波C.臭氧可以吸收红外线,减少皮肤癌等疾病D.高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9.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A.对流层飞往平流层B.对流层飞往对流层C.平流层飞往对流层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10.冻雨是上层的过冷水滴、冰晶、雪花进入中间暖层化为水滴,再降落到近地面并接触到0°C或以下物体立即冻结的特殊天气现象。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一、臭氧层的形成与作用臭氧层是指大气中50~60公里高度处的一层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以臭氧分子浓度最高的区域为界限,将其上、下两个不同的区域分别称为臭氧层和非臭氧层。
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1.拦截紫外线:臭氧层可以阻挡大部分紫外线,使得地球表面的生物免受伤害。
如果没有臭氧层,地球表面的生物将会遭受到严重的伤害,也增加了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风险。
2.维持气候平衡:臭氧分子在大气中可以与氧气、氮气等分子发生反应,调节大气中最终温度的平衡,达到气候平衡的目的。
如果臭氧层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物的繁殖与生长。
二、臭氧层的破坏原因目前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具体原因如下:1.氯氟烃类物质:氯氟烃类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最主要元凶。
氯氟烃类物质是一种类似于喷雾剂或制冷剂等气溶胶的化学物质,一旦释放到大气中会逐渐向上升,并被紫外线照射转化为臭氧分解物,破坏臭氧层的结构和稳定性。
2.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也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重要原因。
温室气体从人们日常生活中释放,例如车辆尾气、工业排放和化石燃料燃烧等。
3.化学反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等化学反应也可能导致臭氧层破坏。
三、臭氧层防治对策为了防止臭氧层持续破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进行防治。
以下是一些臭氧层防治的对策:1.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和预防臭氧层破坏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该采取更为严格的立法政策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税收改革、资源使用限制等。
2. 硬件技术改进随着技术不断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一系列具有环保特点的新型硬件设备,例如高效除尘、脱硫、脱硝和有机废气处理设备等。
这些设备通过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来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从而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3. 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臭氧破坏的重要途径。
绿色工业和绿色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
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
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
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
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1%,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
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令人感到窒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
比20世纪初增加20%。
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
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
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
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
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
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
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
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
目前,市场中约有7万一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
据研究证实,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
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
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
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
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导致接受地的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健康影响。
另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
功能。
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
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
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
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
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
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
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
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
-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的生存。
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
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
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
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
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清洁汽车问世汽油电动混合型汽车已经问世,并且已经在日本、西欧和美国的道路上行驶,这种汽车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而美国克罗拉多州的“超级汽车”公司的发明家们正在研制零排放的汽车。
其中一种汽车设计是以氢气作为燃料,发明者声称,开这种汽车外出度假可以不带饮用水,因为这种汽车排出的就是100%的纯净水。
而电动汽车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个人代步工具。
生态旅游的发展
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生态旅游社会”把生态旅游描述为“保护环境和支持当地人民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
生态旅游和它所产生的利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支持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长。
自然环境同文化传统一样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动力。
但环境主义者仍然担忧,生态旅游市场经济的作用远远大于保护环境的意义。
企业的环保运动
大公司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能够帮助它们吸引更多的客户。
施乐公司的“无废物计划”回收了该公司工厂2002年产生的80%的无危害固体废料。
它还把6万多吨的已填埋电子废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
施乐公司的这个举动一年可节约数百万美元。
施乐公司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受到环保团体的欢迎。
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识到环保回收的巨大作用,壳牌、IBM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清洁计划”。
更环保的建筑
美国和欧洲已经证明了减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对地球表面环境有相当
大的改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来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巨大危害。
它们开始禁止在工厂中使用炭作为燃料,转而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例如天然气和净化炭来发电。
汽车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标号更高,燃烧后二氧化氮的排量大为减少。
酸雨在美国和西欧的危害已经大为减轻,以英国为例,酸雨危害在过去15年里减轻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