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解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剖析
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 悲戚
2、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 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日月更迭,万里辉煌 • “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 晚风、冷席 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
杂诗十二首其一
•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 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 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 大类。
• 猛志逸四海 • 性本爱丘山
杂诗十二首(其一)
•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文学成就上,向秀的
《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
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
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
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
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
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
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
阮籍和嵇康。
知人论世——阮籍
•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 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 七子之一。当时,他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 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 刘伶七人。 )。
▪ 发言玄远 口不臧否人物
阮籍诗的贡献
• 1.开辟黑暗压迫中状物抒怀之路 • 其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
先河 • 其风格悲愤哀怨、隐晦曲折,“文多隐蔽,
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 • 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
咏怀八十二首阮籍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 云变幻和社会矛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
THANKS
感谢观看
阮籍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和人生体悟,对后世的诗人和哲学家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地位
阮籍的诗歌被誉为“建安风骨”的代 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02
《咏怀八十二首》的创作背景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
政治动荡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 动荡的时期之一,政权更迭频繁,
战乱不断,社会《咏怀八十二首》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阮籍的内心世界,包括他对时代变 迁的感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了众多读者,如语言简练、意象深远、情感丰富等,展 现了阮籍卓越的诗歌创作才华。
历史背景的影响
阮籍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和历史印记。
士人心态
面对政治现实的无奈和失望,士人 们普遍追求超脱和自由,寄情山水、 崇尚老庄成为一时风尚。
玄学兴起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士人们探讨 宇宙、人生本无等深层次问题,对 于生命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
阮籍的个人遭遇和心境
家族背景
阮籍出身于名门望族,家 族地位显赫,但随着政治 局势的变化,其家族逐渐 衰落。
阮籍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寓意深远,给人以丰 富的想象空间。
象征性强
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哲理性。
隐喻巧妙
阮籍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巧妙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咏怀八十二首选修分析课件
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社会动荡不安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斗争激烈,士人普 遍面临生存危机。
玄学兴起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士 人追求超脱世俗,寻求精 神自由。
儒学式微
魏晋时期,儒学的影响力 逐渐减弱,士人不再拘泥 于传统的儒家道德和价值 观。
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生平经历
阮籍生于汉末,早年才华横溢, 但因政治斗争而屡遭迫害。他性 格孤僻,不善言辞,常常借酒消 愁。
ERA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总结词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的情感 和思想。
意象丰富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明月”、“清风”、“ 白云”、“绿水”等,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和对比,表达 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意象的描绘,创造出一个深远、悠远的意境,使 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
思想特点
阮籍的思想深受老庄哲学影响, 追求自然、无为、超脱世俗。他 崇尚道家思想,主张回归自然, 摆脱名利束缚。
《咏怀》组诗的创作历程
早期创作
《咏怀》组诗的创作始于阮籍的 早期,大约在曹魏时期。这一时 期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
无常。
中期创作
随着政治斗争的加剧,阮籍的作 品逐渐转向表达内心的苦闷和无 奈。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描写孤独
、悲凉的心境。
晚期创作
在司马氏掌权后,阮籍的作品更 加隐晦、难懂。他通过象征、隐 喻等手法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 抗。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02
咏怀八十二首的思想内容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剖析课件
修辞技巧
对偶
这首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技巧,如“ 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使得诗歌 的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借代
诗人运用借代的修辞技巧,如“孤鸿 ”、“寒枝”等,来代替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和 深刻。
结构布局
层次分明
这首诗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层次分明,从孤鸿的飞翔到诗人的感慨,再到最 后的抒情,整个过程流畅自然。
历史人物的评价
从“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中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中 ,思考评价标准和角度的多样性。
对现实的启示
自然与人的和谐
从“仲春遘时雨,始达于新陈”中领 悟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以及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社会责任与担当
通过“昂首望群飞,奋翼失左右”的 描述,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 当,以及如何在大环境中保持独立的 思考和行动。
02
诗词赏析
语言特色
01 02
语言精练
该诗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含义,如“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中的“号”和“鸣”字,形象地描绘了孤鸿和翔鸟的叫声 和动态。
平仄工整
该诗在语言上讲究平仄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
03
语义双关
如“翔鸟”既可指飞翔的鸟,也可指高飞的鸟儿,象征着诗人超脱世俗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死观
思考生与死的哲学问题,探究生命 的本质和意义。
道德伦理
探讨道德伦理问题,思考人类行为 的准则和价值取向。
04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如“孤鸿” 、“寒枝”等,来表达诗人内心 的孤独和苦闷。
寓言象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咏怀·其一》原文及译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阮籍〔魏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咏怀八十二首阮籍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咏怀诗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1、薄帷:指窗帘,也可指床帷。
2、鉴;照。
3、翔鸟:飞翔盘旋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4、“徘徊”句:这里指人也兼指鸟,孤鸿、翔鸟也和人一样,中夜不寐而徘徊,好像心中有些不安和感伤。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诗人的咏怀诗82首集中体现了
古代诗人的高度情感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本文对这82首诗的分析。
1. 题目:《咏怀诗》咏怀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社会等方面的感慨为主要内容。
在古代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咏怀诗人,他们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世间万象的思考和感慨。
2. 诗人的生平及背景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自号东篱。
汉族,尊称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与李白并称"李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3. 咏怀诗82首的主题杜甫的《咏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感慨,抒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热爱。
这82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宦途艰难、家国沉浮、自然变幻等多个方面的情感表达。
4. 对自然的咏叹在《咏怀诗》中,杜甫对自然的咏叹尤为突出。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杜甫描绘了秋夜的宁静,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他在《江畔独往客舟愁》中,以壮丽的江景为背景,表现了大自然的浩瀚和壮丽,通过反衬诗人自身的渺小和孤独,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5. 对人生的感慨《咏怀诗》中的许多诗篇都表现了杜甫对人生的感慨。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杜甫对宦途艰难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不甘和对人生的无奈。
而在《戏为六绝句》中,他以嬉皮笑脸的文学形式,揭示了人生充满变数和无常,表达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6. 对社会的观察与热爱在《咏怀诗》中,杜甫对社会的观察也是一大特色。
他通过对故国沦陷、百姓遭遇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与热爱。
在《述怀》中,他描绘了国家的沉浮与民不聊生的景象,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民生的关怀。
7. 总结《咏怀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华之作,集中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通过对这82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人生观、情感世界和文学成就。
咏怀八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
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
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
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别离。
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
鸣鴈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
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沉。
方式从狭路,僶俛趋荒淫。
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
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古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作者阮籍)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魏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标签孤独、咏怀、古诗三百首、忧思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赏析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咏怀八十二首知识点总结
咏怀八十二首知识点总结1. 作品的背景咏怀八十二首是白居易在他任职郡守期间写的,这段时间正是他生平最为光辉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白居易面对着官场上的挑战和政治的变局,同时也经历了家庭的磨难和人生的起伏。
因此,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了大量关于人生、情感、社会等方面的诗歌,其中包括了咏怀八十二首这部作品。
2. 作品的主题咏怀八十二首的主题非常广泛,涉及人生、爱情、友情、官场、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其中,白居易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是该作品的主要主题。
在这些诗篇中,他对人生的无常以及官场的艰辛有着深刻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真挚情感的向往。
3. 作品的艺术特点咏怀八十二首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情感表达,其中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反思。
白居易善于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想,在语言上既具有朴实自然,又不乏精巧巧妙,形式上既有骈文的辞藻浓厚,又不失抒情的姿态。
4. 作品的价值咏怀八十二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而被后人广泛传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部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民生状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白居易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怀和深邃思想。
5. 作品的对比研究咏怀八十二首与其他唐代诗歌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有着很多独特之处。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登高诗相比,咏怀八十二首更多地关注了生活中的琐碎和日常中的真情。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山居诗相比,白居易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官场的得失和人生的坎坷。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咏怀八十二首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总之,咏怀八十二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民生状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白居易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怀和深邃思想。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忧思深邃与时代挣扎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忧思深邃与时代挣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作总计平生所作,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更是以其深刻的忧思和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人广泛研究和赏析的经典之作。
一、作品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2、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三、创作背景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1)文学赏析阮籍的《咏怀》第八十二首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当中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古诗《咏怀八十二首》翻译赏析
古诗《咏怀八十二首》翻译赏析展开全文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二妃游江滨。
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佩环。
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
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
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
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
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
一旦更离伤。
三嘉树下成蹊。
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
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
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
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
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
岁暮亦云已。
四天马出西北。
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
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
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
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
谁能常美好。
五平生少年时。
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
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
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
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
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
失路将如何。
六昔闻东陵瓜。
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
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
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
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
宠禄岂足赖。
七炎暑惟兹夏。
三旬将欲移。
芳树垂绿叶。
青云自逶迤。
四时更代谢。
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
忉怛莫我知。
愿睹卒欢好。
不见悲别离。
八灼灼西隤日。
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
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
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
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
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
中路将安归。
九步出上东门。
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
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
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
玄云起重阴。
鸣雁飞南征。
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
凄怆伤我心。
十北里多奇舞。
濮上有微音。
轻薄闲游子。
俯仰乍浮沉。
方式从狭路。
僶俛趋荒淫。
焉见王子乔。
乘云翔邓林。
独有延年术。
可以慰我心。
十一湛湛长江水。
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
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
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
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
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
泪下谁能禁。
十二昔日繁华子。
安陵与龙阳。
夭夭桃李花。
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
磬折似秋霜。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赏析
由于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政局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十分残酷,许多仁人志士无辜地受到了牵连和杀害,朝野上下人人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感到极度的苦闷、彷徨,但是又不敢明白地表露自己的态度,因而在诗中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使诗中的形象隽永蕴藉,言近旨远,寄托遥深。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目之所见,身之所感。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是静的,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这里隐约朦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蒙的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又因是“夜中”之月,“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据鲁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考证,魏晋名士都“宽袍大袖”,如此看来,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肤,继尔全身,这种无处逃循的寒冷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此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古诗词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深度解读教案
古诗词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深度解读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共八十二首,分别描写了杜甫对祖国和人民的忧虑和感悟。
其中《其一》是这八十二首中的首首之作,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安禄山、史思明起义,唐朝内乱局面加剧。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杜甫的生活环境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此时,他身临其境,亲身经历战争、饥饿、贫困等种种苦难,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忧虑。
于是,他创作了《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感慨。
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杜甫创作这首诗的初衷,下面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一句:“新垣别来几时见,惟春江花月皆相似。
”这句话描写的是此时的杜甫的内心状态,他思念遥远的友人。
但是,他用“惟春江花月皆相似”来平复内心的不安,表达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这种表达方式很有杜甫的特色。
第二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一句话则转变了语气,表达了杜甫对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世代的人,生命依旧会延续下去。
而江月则是绵延不绝地在流淌,恒久不变。
人生和江月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幻,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第三句:“往往取酒还独倚,倚取相如赋咏时。
”这一句话则是展现了杜甫对过去的怀念。
他在这里提到了相如的赋文《离骚》,寄托了自己对古人的崇敬之情。
但是,他用“取酒”和“倚独”来表现自己的情怀,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无奈。
第四句:“滴滴金波香不断,江女才应顾而思。
”这一句话则将情感转移到了江女身上。
这里的“江女”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沧浪之女,是水墨画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杜甫用“滴滴金波”来描绘这个形象,并赋予其“香不断”的属性,表达了他对江女的美好愿望。
但是,最后一句话“江女才应顾而思”却让人惋惜,杜甫似乎是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无望向往。
通过四句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感悟。
咏怀八十二首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
这正是阮籍风格。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译:凤凰清爽的早晨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洁品性。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九州:中国的别称。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延颈:伸长头颈。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概,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去:离开。
直译: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赏析: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只。
恨:遗憾。
怆悢:悲伤。
直译: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我内心非常伤痛。
赏析: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
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
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
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
其次,嗣宗写诗语气。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
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精品解析共37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精品解析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 13.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 感慨。 14.比喻。
谢谢!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格先生考,西晋末年, 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 “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一种凄清的意境,衬托内心的孤独和 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答:①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 ②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3)形单只影,没有同伴,没有知音。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 “阮旨遥深”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
——穷途之哭是其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一种凄清的意境,衬托内心的孤独和 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 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 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 上句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 的苦闷;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 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此联景中含情,宛然有 一种横空出世的虚静散淡的韵致。
咏怀八十二首解析
1
2020/11/26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他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 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寓情于景、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 地抒写愤世妒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 “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 佛夕阳也为“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
❖ “寒”字来修饰钟磬的声音,运用通感将听觉感受转化成触觉感受。诗人又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
❖ 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处还是脱不了自我身28
❖ 14、①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 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
❖ 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 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 意。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以动衬静,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环境,衬托出诗人孤独而苦闷的心情。
❖ 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 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 “长江独至今”这句以景语作结。大江东去,南朝英雄们都已被浪花淘尽,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依旧夕阳红”,历史的虚无、人生的幻灭等等情愫随着这訇然的江流声纷至沓来。这不仅是刘长卿一人 的心灵哀歌,也是中唐时期大历诗人共有心态的裸呈。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格先生考,西晋末年, 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 “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答: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独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 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 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 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 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 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 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 “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
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
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
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幽独。
答:托物言志(或“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充 满了忧愤深广的悲伤情怀。
❖
1、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2、成古丘:这些人物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3、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4、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 《咏怀》诗简介:阮籍《咏怀》诗现存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非一时一地之作,主要写 诗人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实为这些诗 的总开端,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忧从中来,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户外,环顾四野,忧思难排。这首诗通篇写 “忧”,却未明言。请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政治态度,说说诗人为什么而 “忧”?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
(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 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 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