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用药@五行分类
五行与五脏用药歌诀摘自《当代满医临床绝技》【c+】
五行与五脏用药歌诀摘自《当代满医临床绝技》【c+】
一、肝经歌诀
1.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阿胶。
2.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3.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4.温肝木香吴萸桂。
引用青皮川芎好。
二、心经歌诀
1.补心远志酸枣山,当归天竺麦冬搬。
2.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3.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4.菖蒲藿香来温心,十七心药才讲完。
三、脾经歌诀
1.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山药共陈皮,,莲子芡实甘草配,苍术白术白茯苓.
2.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吃。
3.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4.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人脾。
四、肺经歌诀
1.补肺麦冬共山药,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补肺九药方聚齐。
2.泻肺: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3.温肺: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寇仁。
4.凉肺: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5.歌诀: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五、肾经歌诀
1.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补肾十八味味聚。
2.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3.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亦温肾,腽肭脐。
4.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脏腑五行用药法全解!
脏腑五行用药法全解!一、心(五行属火)实症:辩症分型1、心火亢盛(主症):舌碎、尖红、心烦、口渴失眠、脉数(治法):清心泻火;(用药)黄连栀子连翘木通竹叶莲子心牛黄灯心草。
2、心血淤阻(主症):心前区痛,心悸不宁,舌暗红或有紫斑、(治法):活血化淤(用药):丹参桂枝藏红花川芎赤芍桃仁炒当归降香毛冬青五灵脂山楂参三七郁金。
3、痰蒙心窍(主症):意识不清或神志错乱(治法):豁痰开窍(用药):郁金牛黄菖蒲远志麝香冰片苏合香。
虚症:辩症分型1、心气虚(主症):心寂、气短、自汗、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脉虚(治法):补益心气(用药):人参党参黄芪孩儿参炙甘草茯苓淮小麦。
2、心阳虚(主症):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暗,面色苍白;脉细弱(治法):温通心阳(用药):附子人参干姜肉桂桂枝薤白。
3、心阴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心烦舌质红脉细数(治法):育阴宁神(用药):生熟地白芍阿胶枸杞子麦冬柏子仁龟板。
4、心血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舌质淡脉细(治法)养血安神(用药):当归熟地酸枣仁阿胶柏子仁丹参制首乌龙眼肉桑椹子夜交藤。
二、肝(五行属木)辩证分型:实症1、肝气郁结(主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苔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绿萼梅霎罗子川楝子橘叶玫瑰花白蒺藜墙微花八月扎。
2、肝火上炎(主症):面红目赤、性情急燥、口苦、脉弦数、舌红、苔黄(治法):清肝泻火(用药):龙胆草黄连胡黄连栀子丹皮夏枯草青厢子密蒙花芦荟青黛决明子。
3、肝阳上亢(主症):头痛弦晕,烦燥易怒、脉弦有力、舌红(治法):平肝潜阳(用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白芍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玳瑁羚羊角。
4、肝风内动(主症):抽搐、震颤(治法):息风镇痉(用药):全蝎蜈公地龙僵蚕天麻山羊角钩藤玳瑁。
5、寒凝气滞(主症):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肿大下坠(治法):暖肝散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乌药橘核荔枝核。
6、肝血虚(主症):眩晕、眼花、失眠或闭经,经少,舌淡,脉细(治法):补肝血(用药):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阿胶枸杞子黑芝麻酸枣仁。
神农本草五行药谱图
神农本草五行药谱图神农本草总图及目录按上图各味中药的序号查阅神农药性1甘草 2白术 3干姜4生姜5大枣6陈皮7吴茱萸8当归9川芎10阿胶11龟板12生地13石斛14神曲15茜草16半夏17黄芩18车前子19薏苡仁20人参21葛根22玉竹23桑寄生24天麻25旋覆花26石膏27丹皮28山萸肉29泽泻 30苁蓉31砂仁 32桑白皮33枳实34麦冬35茵陈36远志37滑石38茯苓39忍冬藤40紫石英41附子42肉桂43鹿茸44鹿胶44山药45杜仲46补骨脂47续断48菟丝子49桑寄生50桑螵蛸51淫羊藿52鳖甲53五味子54猪苓55黄柏 56芒硝57何首乌58石菖蒲59防风60巴戟天61牛膝62羚羊角63乌梅64橘皮65菊花66蝉衣67白僵蚕68柏实69防己70贝母71荆芥72柴胡73龙胆74黄芪75麝香7677黄连78黄芩79羌活80桂枝81麻黄81.5秦艽 82沙参83知母84马兜铃85血余炭86瓜萎根(天花粉)87栀子88丹参 89枸杞90木香91朱砂92代赭石93升麻94木通95赤石脂96禹余粮97细辛98款冬花99紫菀100玄参101天门冬102紫苏103葱白104葶苈子105龙骨106牡蛎 107芍药108厚朴109杏仁110大黄111桃仁112桔梗113蜂蜜一、由中土调节其他1、补阴20人参21葛根22玉竹23桑寄生2、补阳、由阴生阳,补肾水之阳41附子42肉桂3干姜3、补脾胃药1甘草2白术3干姜4生姜5大枣6陈皮7吴茱萸8当归9川芎10阿胶11龟板12生地13石斛14神曲15茜草16半夏17黄芩18车前子24天麻27丹皮4、由脾胃通九窍94木通5、脾胃与肾药11龟板12生地44山药45杜仲46补骨脂47续断6、肺脾胃药5大枣38茯苓4生姜7吴茱萸10阿胶13石斛21葛根24天麻61牛膝74黄芪80桂枝93升麻94木通95赤石脂96禹余粮113蜂蜜102苏子2白术54猪苓56芒硝37滑石7、心、脾胃药8当归10阿胶61牛膝75麝香77黄连78黄芩79羌活80桂枝36远志55黄柏 86瓜萎根(天花粉)88丹参8、肝、脾药7吴茱萸8当归9川芎19薏苡仁51淫羊藿59防风60巴戟天61牛膝99紫菀39忍冬藤40紫石英 102紫苏9、脾、胆药、三焦药57何首乌72柴胡73龙胆74黄芪75麝香80桂枝10、胃土至皮毛64橘皮二、肺、肾、脾药48菟丝子49桑寄生50桑螵蛸51淫羊藿52鳖甲67白僵蚕97细辛98款冬花99紫菀100玄参101天门冬37滑石54猪苓56芒硝三、肝与肺、肺药27丹皮52鳖甲61牛膝64橘皮65菊花66蝉衣67白僵蚕68柏实69防己70贝母106牡蛎3干姜4生姜50桑螵蛸71荆芥103葱白104葶苈子四、心火与肾水药27丹皮66蝉衣82沙参83知母84马兜铃85血余炭86瓜萎根(天花粉)88丹参 15茜草77黄连87栀子88丹参89枸杞90木香91朱砂92代赭石五、肾水与肝木药62羚羊角63乌梅64橘皮105龙骨106牡蛎 28山萸肉53五味子六、木生火81麻黄七、肝、胆药71荆芥八、任督药11龟板43鹿茸44鹿胶九、三焦药112桔梗十、上气药63乌梅十一、下气主泄药107芍药108厚朴109杏仁110大黄111桃仁。
中医五行五脏五味用药
中医五行五脏五味用药中医临床用药一般应先了解其气味,形色。
明确其所入何脏腑,何经络。
掌握其主治功用。
体会其治病原理。
(一):五味之用凡酸属木、入肝。
苦属火、入心。
甘属土、入脾。
辛属金、入肺。
咸属水、入肾。
凡青属木、入肝。
赤属火、入心。
黄属土、入脾。
白属金、入肺。
黑属水、入肾。
凡酸者:能涩、能收。
苦者:能泻、能燥、能降、能坚。
甘者:能补、能和、能缓。
辛者:能散、能润、能宣通、能横行。
咸者:能下、能软坚。
谈者:能利窍、能渗泄。
(二):阴阳分类凡寒热温凉,为气也。
酸苦甘辛咸淡,为味也。
气为阳,味为阴。
(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
)气厚者、为纯阳。
薄为阳中之阴。
味厚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
气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
(阳气上行、故气薄也、能泄于表、厚者能发热。
)味厚则泄。
薄则通。
(阴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辛散、甘缓、故发肌表。
酸收、苦泄、故为吐泻)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
轻清升浮为阳。
重浊沉降为阴。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
(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
凡轻虚者浮而升。
重实者沉而降。
味薄者升而生(象春)。
气薄者降而收(象秋)。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
味厚者沉而藏(象冬)。
味平者化而成(象土)。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
味厚气薄者沉而降。
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
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
一般寒无浮,热无沉。
凡质之轻者上入心肺。
重者下入肝肾。
中空者发表。
内实者攻里。
为枝者达四肢。
为皮者达皮肤。
为心为杆者,内行藏腑。
枯燥者入气分。
润泽者入血分。
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丛也。
(三):五行相生,子母相应凡色青、味酸、气燥、(燥为木气所化)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
色赤、味苦、气焦(焦为火气所化)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
辅行诀中的五行药物汇总
辅行诀中的五行药物汇总(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1、土中土人參牛脾。
2、土中木甘草(炙甘草)升麻半夏黄芪。
3、土中火大枣鸡子黄。
4、土中金麦门冬白酨浆苦酒酢。
5、土中水茯苓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1、金中金五味子犬肺胡麻油。
2、金中木枳实石膏雄黄牡丹皮。
3、金中火豉(咸豉)皂角。
4、金中土芍药杏仁。
5、金中水薯蓣王瓜根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1、水中水地黄猪肾熟地黄。
2、水中木黄芩栀子薤白韭叶柴胡麻黄知母葱白赤小豆。
3、水中火黄连栗子。
4、水中土白术。
5、水中金竹叶龙胆草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④、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⑤、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2)、火性药: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补神、益血、和中、调气、敛精;安神降逆,行气下水。
②、火中土,和中、补神、益气、调精、敛(清热)血;补中润肺,泄热渗湿。
藏药学理论及用药原则
藏药学理论及用药原则藏医学理论认为药物与五行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行。
五行(土、水、火、气、空)中土为生物生长之本源;水为生长之汁液;火为生长之热源;气为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生物生长之空间。
五行缺一,生物则不能生长。
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
同时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药物味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苦;火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
藏医在临床上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辩证主方。
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
药物的六种味对于治疗疾病贩作用也就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甘、酸、咸、辛能治隆病;苦、甘、涩味能治赤巴病;辛酸、咸味能治培根病。
还详细指出了每一味各自的作用和过量的过失。
例如: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延年益寿,开窍舒胸,生肌愈疮,治隆赤病的功效。
用量过度,滋生培根病及脂肪,降低阳气等过失。
甘味能治隆赤病,但是除了甘味陈青稞及干燥地区之畜肉外,多数甘味易于滋生培根病,惟有野牛肉、鱼、羊肉、蜂蜜却对治病培根病有益等。
药味经过消化后之变化:药物入胃,通过胃的消化分解,能使用权原有之味发生变化。
如甘咸两种药物,经过初步培根消化后,则化为甘味。
酸味在中期赤巴消化后,仍然化为酸味。
苦、辛、涩三味在后期等火风消化后,转化为苦味。
经过消化后的药味作用是,甘味能治隆与赤巴病;酸味能治培根与隆病;苦味能治培根与赫巴病。
八性,即重、润、寒、钝、轻、糙、热、锐。
药性“生、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即药物具有柔、生、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燥、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
每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
必须根据十七效的对治配伍主方。
所谓对治,就是两两相对,其性相反,一为药性,一为病性。
如寒与热,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
《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
《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原表:木火土金水木桂枝椒干姜细辛附子火大黄旋覆花泽泻厚朴硝石土甘草大枣人参麦冬茯苓金枳实豉芍药五味子薯蓣水黄芩黄连白术竹叶地黄修改后:木火土金水木桂枝未知附子细辛干姜火大黄(旋覆花)代赭石(牡丹皮)未知葶苈子泽泻土大枣(薯蓣)甘草人参未知茯苓金枳实豉(山萸肉)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未知水未知黄连白术黄芩(竹叶)地黄泻本泻所克补生我小泻肝:金木(枳实)金土(芍药)木水(干姜)小泻心:水火(黄连)水金(黄芩)火木(大黄)小泻脾:木土(附子)木水(干姜)土火(甘草)小泻肺:火金(葶苈子)火木(大黄)金土(芍药)小泻肾:土水(茯苓)土火(甘草)水金(黄芩)注:泻所克,是为了防止所克反侮本脏。
补生我,是为了本脏得到补充。
补本补生我泻所克治本所苦小补肝:木木(桂枝)木水(干姜)金土(五味子)土木(大枣)小补心:火火(代赭石)火木(旋覆花)水金(竹叶)金火(豉)小补脾:土土(人参)土火(甘草)木水(干姜)水土(白术)小补肺:金金(麦门冬)金土(五味子)火木(旋覆花)木金(细辛)小补肾:水水(地黄)水金(竹叶)土火(甘草)火水(泽泻)注:泻所克,是为了防止所克反侮本脏。
补生我,是为了本脏得到补充。
治本所苦是补所克而泻生我,正与前面的补泻相反相辅。
泻生我泻我生大泻肝:土火(甘草)水金(黄芩)火木(大黄)大泻心:金土(芍药)木水(干姜)土火(甘草)大泻脾:水金(黄芩)火木(大黄)金土(芍药)大泻肺:木水(干姜)土火(甘草)水金(黄芩)大泻肾:火木(大黄)金土(芍药)木水(干姜)注:前两味是小泻汤中泻母的臣药,后两味是泻子的臣药。
补我生大补肝:火火(代赭石)火木(旋覆花)水金(竹叶)大补心:土土(人参)土火(甘草)木水(干姜)大补脾:金金(麦门冬)金土(五味子)火木(旋覆花)大补肺:水水(地黄)水金(竹叶)土火(甘草)大补肾:木木(桂枝)木水(干姜)金土(五味子)注:三味药是小补汤中补子的君药臣药。
藏药理论及用药法则
藏药理论及用药法则藏药,对药物来源、性味功效和用药法则有独特理论。
《月王药诊》首先提出五行学说和六味、八性、十七效的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加以阐明,使其上升到理论原则。
五行学说是指药物来源于土、水、火、气、空。
与当今所说的植物生态因子相似。
土,为药物生长提供土壤;水,为药物生长提供水分;火,为药物生长提供热能;气,为药物生长提供动力;空,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间。
五行缺一不可,否则药物就无法生长发育。
来源于五行的药物与性味功效又有密切关系,土性偏强的药物味甘,具有重、稳、钝、柔、润、干之性,具有强筋骨,增生体力,滋补强壮之效,可治隆病。
根及根茎类药材大都属于土性。
水性偏强的药物,味涩、酸,具有寒、凉、润、稀、钝、软、柔之性,具有使饮食营养、血、肉、脂肪、骨、骨髓、精等七大物质聚和,增生肌肉之效,可治赤巴病。
皮类和叶类药材属于水性。
火性偏强的药物,味辛、涩,具有促进七大物质基础成熟,助消化,促吸收,增生体热,荣润肤色作用,可治培根病。
花类、种子类药材大都属于火性。
气性偏强的药,味辛、涩、咸,具有强筋骨,通经活络,增生体温,收敛疮疡,促进七大物质基础运行。
皮类药材大都属于气性。
空性偏强的药材,具有四性的通性,其功效通行全身无阻,舒胸宽腹,遍及肢体,适用于一切疾病。
果类和种子类药材大都属于空性。
同时这一理论还把药材的颜色和五行联系起来,认为黄色、淡黄色为土;白色者为水;红色者为火;绿色者为气;蓝色者为空。
并根据药材的颜色来考虑其属性,决定它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药物六味,即甘、酸、苦、辛、咸、涩。
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开窍舒胸,生肌消渴,增生体温,生培根之效,对赤巴有益;辛味具有增生胃温,健胃消积,镇静安眠,驱杀肠胃寄生虫之效。
咸味具有熄风、镇静、消肿化积、消烦渴、增体力、生血液、生赤巴、干黄水、下死胎之效;涩味具有通淋止泻、复苏开窍、荣润皮肤和驱虫的功效。
六味之外,还有三化味,即服药后在体内经吸收使原来药物之味发生变化。
中药分类中土乙木葵水
中药分类中土乙木葵水文章里面藏惊喜细读之人可的宝原创:国民医圣普及国粹知识造福世人健康今天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
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
代表药物,甘草。
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
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
代表药物,当归。
丁火,象: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
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
代表药物,朱砂。
辛金,象:清凉,清透,敛降。
味辛,气腥。
代表药物,麦冬。
癸水,象:收藏,蛰藏。
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
代表药物,补骨脂。
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
中土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
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补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阴精。
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茯苓,象:平淡,平和,泻湿。
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乙木乙木药: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然。
川芎,象:升发乙木。
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接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辛金辛金药: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麦冬,象:清透清润,敛降辛金。
百合,山药,天麻,象:柔润,气味清透,敛降,补益辛金本气。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潜降,下降。
辛金戊土不降引起的发烧,石膏是最好的退烧的药。
药分五部—中药众多,五行统括
药分五部—中药众多,五行统括
五类药并不仅仅是单薄的五个药,它们对应的是五行(木火水金土)、五方(东西南北中)。
由这五个药,会牵带出很多的药。
掌握中药,也要提纲挚领地来。
第一类是“桑之属”,木部方药,以桑为核心,主要是治风的;第二类是“桂之属”,桂枝、肉桂什么的,火部方药,主要是温热类的;第三类是“石膏之属”,金部方药,在这一部里面我们主要讲一些寒凉药;第四个是“地黄之属”,生地、熟地之类,为水部方药,主要是滋补类的。
第五个是“术之属”,土部方药,为健运类的。
我们常用的方药,都将围绕着五类药来展开。
中药书籍,有的是按草木、金石、动物药来分类的,如《本草纲目》,这种分类的优点是可以把某一个药讲透,比如讲到桑,可以把桑叶、桑皮、桑甚放在一起讲清楚;缺点是难以将同类功效的药全部放在一起讲。
有的是按发表之药、攻里之药、温补之药、寒凉之药等等来分类,如《本草求真》,这样分类太细,就容易造成割裂。
传统的讲法是师门传授,没有条条框框,往往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这样讲才灵动。
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药物大全
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药物大全五行药物汇总:(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1、土中土人參牛脾。
2、土中木甘草(炙甘草)升麻半夏黄芪。
3、土中火大枣鸡子黄。
4、土中金麦门冬白酨浆苦酒酢。
5、土中水茯苓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1、金中金五味子犬肺胡麻油。
2、金中木枳实石膏雄黄牡丹皮。
3、金中火豉(咸豉)皂角。
4、金中土芍药杏仁。
5、金中水薯蓣王瓜根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1、水中水地黄猪肾熟地黄。
2、水中木黄芩栀子薤白韭叶柴胡麻黄知母葱白赤小豆。
3、水中火黄连栗子。
4、水中土白术。
5、水中金竹叶龙胆草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④、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⑤、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2)、火性药: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补神、益血、和中、调气、敛精;安神降逆,行气下水。
②、火中土,和中、补神、益气、调精、敛(清热)血;补中润肺,泄热渗湿。
药性、实物、五脏六腑————五行
药性与五行人有人性,阿修罗有阿修罗性,畜生有畜生性,饿鬼有饿鬼性,地狱有地狱性,那么药就有药性。
性,就是它本来所具有的这种性质,这种体性。
在中国这个药性来讲,药性有相生相克,它分寒、热、温、平这四种的药性。
(1)寒性:寒性是最凉的,吃下去,多么热的病吃下去就把热给去了。
(2)热性:热性的药就治疗寒性的病;热性就是人身上发冷,不管天气多么冷,吃下去就热了,就不冷了,就好像人穿了一件皮袄一样。
(3)温性:温是温和;温性的药,它不太凉也不太热,是温和的,就是治也不寒也不热的。
那么这种药,也是和其它的药,很少相冲突。
但是你也不能因为它温和,就随便滥用;这也不可以。
(4)平性:平是平和;药性平和,就是吃了,对身体也会有一点好处,不会有什么妨碍的。
这是四种药性。
所以你若懂得药性的相生相克,就先要懂得五行性。
在中国这个“五行性”,是妙不可言的,无论什么都离不开这个五行性。
这五行性,就是法界里头的一个组织,由“金、木、水、火、土”组织成这个法界。
所以,你若懂得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你就能把什么道理都懂多一点;你若不懂五行相生相克这种道理,你就不容易懂其他的道理。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怎么叫相生呢?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相生,譬如这个木,木性就是木头的木;木性你看它这么很坚硬的,可是它能生火,你把木头用火一点,它就着起火来了,这叫木能生火。
那么火呢?是很热的东西,它能生什么?火能生土,火熄灭了,变成灰;这灰就是土。
地上有很多土,土又能生什么呢?所谓“土能生万物,万物土中生”,所以在土里头,什么什么都能生出来。
那么土能生万物,现在主要说的是土能生金,在土里头能生出金子来。
金子又能生出什么?金就能生水;金,你用一块金子在那儿,它就会反潮、反晕,这是它生水的一个道理。
你若用火一烧金子,金子就变水了。
金子变成水,这也是金能生水的一个道理。
金能生水,水这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水又能生什么呢?水能生木。
脏腑五行用药法
补辛泻酸甘缓肝急疏肝理气桂枝(温)柴胡(微寒)郁金(寒)香附(温)疏肝缓痛白芍(微寒)川楝子(寒) 元胡炙甘草清泻肝火桑叶(甘寒)菊花(微寒)决明子(微寒)栀子(苦寒)黄芩(苦寒)龙胆草(苦寒)夏枯草(寒)气郁血淤白芍(微寒)川芎(温)郁金(寒) 茜草(寒) 炙鳖甲化火伤阴白芍(微寒)当归(温)山茱萸女贞子酸枣仁重镇肝阳生龙骨生牡蛎(咸寒)代赭石(寒)平肝熄风天麻白蒺黎钩藤(微寒)全蝎(温)蜈蚣(温) 防风(微温) 肝经湿热黄芩(苦寒)龙胆草(苦寒)栀子(苦寒)茵陈(苦寒)肝经受寒吴茱萸(热)小茴香(温)肝病实脾白术(温) 茯苓实则泻子黄连(苦寒)虚则补母泽泻(寒)熟地(温)生地(寒)补骨脂阿胶枸杞通便排毒大黄(苦寒)解酒排毒苍术(温) 泽泻(寒) 甘松(温) 葛花少阳使药柴胡(微寒)三焦使药木防己(寒)补咸泻甘酸收心缓泻心火黄连(苦寒)竹叶(寒)振心阳桂枝(温)肉桂(热)制附片(热)补心血当归(温)柏子仁地阿桂酒麦麻参补心气红参(温)西洋参(凉)灸甘草行胸痰薤白(温) 枳实(温) 瓜蒌实(寒)化血淤丹参(微寒)赤芍(微寒)开心窍菖蒲(温)远志(微温)冰片(凉)安心神远志(微温) 茯神连胶芩芍卵黄新镇心神龙骨(涩)牡蛎(咸寒)灵磁石(咸寒)心病实肺麦冬(微寒) 天花粉(微寒)水能克火泽泻(寒)生地(寒)枸杞补骨质虚则补母柴胡(微寒) 郁金(寒) 黄芩(苦寒) 龙胆草(苦寒) 伤科化淤三七(温) 乳香(温)没药活血调经桃仁川牛膝泽兰(微温)坤草(微寒)鸡血藤(温)红花(温) 桂枝茯苓芍丹桃重症破淤三棱莪术(温)水蛭(咸)穿山甲(咸微寒)补甘泻苦苦燥脾湿脾气虚人参(温)白术(温)黄芪(温)党参山药灸甘草脾阳虚干姜(热)寒湿困脾干姜(热)附子(咸热)苍术(温)白术(温)茯苓芳香醒脾陈皮(温)木香(温)脾阴虚黄精山药脾病实肾泽泻(寒) 白术(温) 茯苓附子(大热)木能克土防风(微温) 白芍(微寒) 桂枝(温)虚则补母桂枝(温)肉桂(热)附子(大热)补酸泻辛苦泻逆气通肺气桔梗麻黄(微温)升麻(微寒)牛蒡子(寒)蝉蜕(寒)通鼻窍麻黄(微温)辛夷(温)石菖蒲(温)苍术(温)散肺寒麻黄(微温)干姜(热)苏叶(温)细辛(温)清肺热黄芩(苦寒)石膏(大寒)润肺燥山药白芷(温) 杏仁(温) 天冬(寒)麦冬(微寒)百合(微寒)天花粉(微寒)玉竹(微寒)百部(微温)补肺气灸甘草党参黄芪(微温) 人参(温)西洋参(凉)降肺气枇杷叶(微寒)白前(微温)款冬花(温)旋复花(微温)固卫表黄芪(微温) 炮附(热) 防风(微温) 白术(温) 麻黄根浮小麦(凉)敛肺气五味子(酸温)白果(涩)乌梅(酸)祛肺痰苦杏仁(微温)法半夏(温)胆南星(温)白芥子(温)苏子(温)紫菀(温) 款冬花(温) 草果(温) 白豆蔻(温) 僵蚕(咸)桑白皮(寒)葶苈子(大寒)浙贝(寒)瓜蒌皮(寒)知母(甘寒)瓦楞子(咸寒) 半夏厚朴苓姜苏肺络渗血白芨(涩寒)三七(温)阿胶透表止痒浮萍(寒) 银花(寒) 连翘(微寒) 蝉蜕(寒) 蛇蜕肺病实肝柴胡(微寒) 郁金(寒)火能克金黄连(苦寒)桂枝(温)虚则补母茯苓白术(温) 干姜(热)子令母实阿胶补苦泻咸辛润肾燥肾阴虚熟地(温)龟甲(微温)旱蓮草(寒)玄参(咸微寒)天冬(寒)黑豆枸杞肾阳虚制附子(咸热)巴戟天(微温)肉苁蓉(温)肉桂(热)淫羊藿(温)鹿茸(温)杜仲阳起石(温)肾精虚枸杞覆盆子菟丝子鹿茸(温)鹿角胶(温)泻肾浊泽泻(寒)温尿频细辛(温) 乌药(温) 金樱子桑螵蛸平补肾淫羊藿(温)枸杞菟丝子补骨脂增记忆益智仁生发乌发当归(温) 侧柏叶(寒) 制首乌(温)土能克水白术(温)茯苓虚则补母麦冬(微寒)天冬(寒)西洋参(寒)水火既济桂枝(温) 黄连(苦寒)六腑以通为顺降胃气半夏(温)生姜(微温)竹茹(微寒)芦根(寒)代赭石(寒)枳实(温)厚朴(温)柿蒂温胃寒干姜(热)吴茱萸(热)清胃热生石膏(大寒)知母(寒)黄芩(苦寒)黄连(苦寒)胃热伤阴麦冬(微寒)玉竹(微寒)北沙参(寒)生地(寒)重降胃酸旋复花(微温) 代赭石(寒) 海螵蛸(微温)清热利湿石膏(大寒) 知母(寒) 防己(寒) 泽泻(寒) 茯苓补血退乳四物汤加炒麦芽软坚散结牡蛎(微寒) 瓦楞子头风痛川芎(温) 鈎腾(微寒) 白附子(温) 僵蚕痔疮赤豆当归(微温) 槐花(微寒)调和阴阳桂枝(温) 白芍(微寒)积食轻证:山楂(微温)神曲(辛温)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积食重证:大黄(寒)芒硝(咸寒)枳实(温)厚朴(温)生牡蛎(咸寒) 虚则补母桂枝(温)肉桂(热)制附片(咸热)清胆:柴胡(微寒)郁金(寒)金钱草茵陈(苦寒)醋五倍子(酸)泻胆:龙胆草(苦寒)黄芩(苦寒)栀子(苦寒)便秘老人加肉苁蓉(温),小孩重用白术(温)虚热麻仁丸,炙甘草汤气虚黄芪建中汤肾虚济川煎血寒当归四逆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寒实大黄附子细辛汤太阳太阳厚朴七物汤少阳阳明大柴胡汤热重于实调胃承气汤实重于热小承气汤或厚朴三物汤热实夹饮己椒苈黄丸实热皆重大承气汤湿重于热白虎汤合五苓散热重于湿白头翁汤加大黄或大柴胡汤热毒雍滞,血败肉腐湿热淤结芦根薏苡仁冬瓜子桃仁湿热淤脓桔梗败酱草薏苡仁行阳排脓薏仁败酱散附子气滞痈脓桔梗芍药枳实血虚痈脓当归赤豆散肺痈夹虚桔梗甘草生姜大枣寒湿痈脓白术附子生姜大枣泻火汤栀子(三钱)白芍(五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五行药物汇总
五行药物汇总(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1、土中土人參牛脾。
2、土中木甘草(炙甘草)升麻半夏黄芪。
3、土中火大枣鸡子黄。
4、土中金麦门冬白酨浆苦酒酢。
5、土中水茯苓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1、金中金五味子犬肺胡麻油。
2、金中木枳实石膏雄黄牡丹皮。
3、金中火豉(咸豉)皂角。
4、金中土芍药杏仁。
5、金中水薯蓣王瓜根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1、水中水地黄猪肾熟地黄。
2、水中木黄芩栀子薤白韭叶柴胡麻黄知母葱白赤小豆。
3、水中火黄连栗子。
4、水中土白术。
5、水中金竹叶龙胆草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④、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⑤、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2)、火性药: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补神、益血、和中、调气、敛精;安神降逆,行气下水。
②、火中土,和中、补神、益气、调精、敛(清热)血;补中润肺,泄热渗湿。
执业中药师-藏医药基础知识考点
执业中药师-藏医药基础知识考点一、藏药的概念在藏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藏药。
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藏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药一样,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藏医基础知识(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五元学说认为,五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
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
但藏医所说的三因具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概念。
(三)阴阳(寒热)学说藏医学中“阴阳”概念多以寒、热;日、月;水、火;强、弱;峻、缓;动、静等意思相对的名词来表述,尤其是以寒、热来表述的更多,几乎成了阴阳的代名词。
(四)治疗方法藏药的治疗方法有平息法、补益法、消散法、汗法、油疗法、泻下法、药浴法、擦涂法、手术法、催吐法、滴鼻法、缓导泻法、峻导泻法、利尿法、罨敷法、金针穿刺法、放血疗法、火灸等18种。
(1)平息法:系指用饮食、起居和服用药物把疾病平息于体内。
(2)补益法:系指对隆病患者,体质虚弱者、失血过多者、长期失眠者、悲伤过度者等进行滋补,补益方如大方、小方、强身方、“觉庄”方、九味雪蛙方等。
(3)消散法:系指服用药物及禁食或使用清淡饮食使身体消瘦。
(4)排出法:有药物引吐、泻下、汗法及外治法。
(5)引吐法:服用具有催吐功能的方药,吐出宿食、毒物和病邪,达到治疗存在于上体部位的疾病,特别是培根病。
主药橐吾、刺参、锡金大戟等配以其他药。
(6)汗法:主要方剂有四味木香汤、七珍汤等。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中药按照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的五行属性及其归类情况。
一、金金属属性,主要特征为收敛、凝固、降脱。
金药多具有温燥、辛苦、涩涩等特性,适用于治疗体内湿气聚集、肺热咳嗽等疾病。
常见的金药有石膏、白芨、龙骨等。
二、木木属性,主要特征为生长、升发、兴旺。
木药多具有清热、利湿等特性,适用于治疗肝胆积滞、目赤肿痛等疾病。
常见的木药有黄连、青黛、钩藤等。
三、水水属性,主要特征为流动、滋润、寒冷。
水药多具有消肿、清热、滋阴等特性,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水肿等疾病。
常见的水药有石菖蒲、竹叶、泽泻等。
四、火火属性,主要特征为炎热、燃烧、发散。
火药多具有消炎、止血、祛寒等特性,适用于治疗感染、出血等疾病。
常见的火药有附子、车前子、胡椒等。
五、土土属性,主要特征为稳固、安稳、涵容。
土药多具有健脾、补益、固涩等特性,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脱肛等疾病。
常见的土药有黄芪、山药、熟地黄等。
综上所述,中药按照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可以更加准确地选用相应的药材治疗疾病。
金药具有收敛作用,木药具有生长作用,水药具有滋润作用,火药具有炎热作用,土药具有固涩作用。
通过理解中药的五行属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五行属性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属性的综合体现。
不同药材可能具有多个属性,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体质进行合理搭配。
此外,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还有更多的应用,如五脏、五味等,对于中药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了解中药的五行属性,可以更好地选用药材治疗疾病。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读者加深对中药五行学说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应用。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将会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载]药物五行分类
[转载]药物五行分类
原文地址:药物五行分类作者:凡川山人
四柱五行失衡,逢大运或流年引发某一五行或两种五行的能量有了灾害性的变化,就会有伤病灾发生。
遇此情况可采用外用药物调理法,以扶用神五行能量为主,抑制忌神五行为附,通关五行能量,来平衡四柱五行的能量场,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药物五行分类:
1、木性药:防风、独活、陈皮、蒺藜、白术、山药、薏米、葡萄、蜂蜜、坤布、海藻等。
2、火性药:肉桂、附子、干姜、丁香、巴戟、、兔丝子、肉苁蓉、杜仲、茶叶、小麦等。
3、土性药:阿胶、当归、党参、人参、灵芝、黄芪、蘑菇、动物肝等。
4、金性药:无花果、花蕊石、麦饭石、钟乳石、蛋黄粉、香蕉、赤芍、川芎、丹参、豆类、芦笋、大蒜和各种金属矿石等。
5、水性药:龙骨、牡蛎、龟板、鳖甲、云母、阳起石、山茱萸、白菊花、天冬、芝麻、玉米须、鱼骨等。
(资料摘自相关书籍)。
五行在中医药中的药材分类中起到什么作用?
五行在中医药中的药材分类中起到什么作用?一、以五行理论分类药材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医药理论,药材的性味归属可以通过五行理论进行分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都代表着一种性质和作用。
在中医药中,根据药材的性味和作用,将其归入相应的五行分类中。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药材的选择、搭配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五行分类对药材的质地和作用进行了界定根据五行分类,药材可以分为木药、火药、土药、金药和水药五大类。
每类药材具有不同的质地和作用。
木药多为植物,性味多为苦、辛,具有散寒、止血、活血等作用。
火药多为动物药,性味多为苦、辛,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
土药多为矿石、矿物和一些根茎、块状药材,多为甘、淡,具有补益、固涩的作用。
金药多为矿石或者矿物药材,性味多为辛、咸,具有润肺、清肺的作用。
水药多为动物性药材或者植物药材,性味多为咸、苦,具有利水、泻下的作用。
三、五行分类的作用于药材的选择和应用通过五行分类,中医药可以更加科学地选择和应用药材。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中医师可以借助五行分类的原则,选用对应五行属性的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对于湿热病证,可以选择具有寒凉属性的木药进行治疗,比如苦参、黄连等;对于阳气虚弱的病证,可以选择具有热性的火药进行治疗,比如狗脊、肉桂等。
五行分类为中医药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四、五行分类的启示和意义五行分类不仅仅适用于中医药,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
通过五行分类的原则,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五行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药理论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同时也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五行在中医药中的药材分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五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性味和作用,从而更加科学地选择和应用药材。
揭秘:一气周流五行药象(很强大)
揭秘:一气周流五行药象(很强大)艾御享堂(一)五象概论:1.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
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
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
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
代表药物,当归。
3.丁火,象: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
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
代表药物,朱砂。
4.辛金,象:清凉,清透,敛降。
味辛,气腥。
代表药物,麦冬。
5.癸水,象:收藏,蛰藏。
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
代表药物,补骨脂。
(二)一气周流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
(三)五象对应药物及其药象1,中土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
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补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阴精。
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茯苓,象:平淡,平和,泻湿。
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2,乙木乙木药: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然。
川芎,象:升发乙木。
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接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3,辛金辛金药: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麦冬,象:清透清润,敛降辛金。
百合,山药,天麻,象:柔润,气味清透,敛降,补益辛金本气。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潜降,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入肺经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15-0.3克)。
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0.3-0.6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0.5-1.5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5-3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3-4.5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3-4.5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1-1.5克)。
入心经性温类:桂枝(3-9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檀香(1.5-3克),红花(3-9克),川芎(3-9克),乳香(3-12克),紫河车(1.5-3克),刺五加(9-27克),熟地(9-15克),何首乌(6-12克),当归(6-9克),龙眼肉(9-15克),五味子(1.5-6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麝香(0.03-0.1克),石菖蒲(3-9克),九节菖蒲(3-6克),苏合香(0.3-1克)。
性热类:附子(有毒,3-15克),干姜(3-9克),肉桂(1-4.5克)。
性凉类:牛黄(0.15-0.35克),野菊花(3-9克),连翘(6-15克),白蔹(6-9克),牡丹皮(6-12克),丹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龟甲(9-12克),浮小麦(6-12克),川贝母(3-9克),朱砂(有毒,-1.5克),冰片(0.15-0.3克)。
性寒类:大黄(3-30克),关木通(3-6克),川木通(3-6克),瞿麦(15-45克),淡竹叶(6-9克),灯心草(1-3克),苦参(6-9克),黄连(1.5-4.5克),寒水石(3-60克),苦竹叶(6-9克),栀子(6-9克),莲子心(1.5-3克),三颗针(9-15克),熊胆(1-3克),金银花(6-15克),紫花地丁(15-30克),板蓝根(9-15克),大青叶(9-15克),绿豆(20-100克),穿心莲(3-9克),犀角(1-2克),水牛角(15-30克),地黄(9-15克),紫草(6-9克),西瓜(2-3斤鲜食),郁金(3-9克),桑椹(9-15克),百合(6-12克),浙贝母(6-9克),天竺黄(3-9克),磁石(9-30克),玳瑁(3-6克),珍珠(0.3-1克),珍珠母(9-24克),石决明(9-30克),赭石(9-30克)。
入脾经性温类:紫苏(6-9克),防风(6-15克),生姜(6-15克),苍术(3-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砂仁(3-6克),草豆蔻(3-6克),草果(3-6克),荜澄茄(1.5-3克),丁香(1-3克),花椒(3-6克),肉豆蔻(3-9克),红豆蔻(3-6克),八角茴香(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降香(9-15克),沉香(1.5-4.5克),川木香(3-9克),木香(3-6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甘松(3-6克),玫瑰花(3-6克),山楂(6-12克),神曲(6-15克),阿魏(1-1.5克),延胡索(3-9克),莪术(6-9克),姜黄(3-9克),泽兰(6-12克),伏龙肝(15-30克),木瓜(6-9克),伸筋草(9-12克),白术(6-12克),黄芪(9-30克),白扁豆(9-15克),大枣(6-15克),饴糖(30-60克),刺五加(9-27克),羊肉(30-100克),当归(6-9克),龙眼肉(9-15克),益智仁(3-9克),补骨脂(6-9克),菟丝子(6-12克),锁阳(6-9克),仙茅(有毒,3-9克),海螵蛸(6-9克),松花粉(3-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麝香(0.03-0.1克),苏合香(0.3-1克),芜荑(3-9克)。
性热类:附子(有毒,3-15克),干姜(3-9克),肉桂(1-4.5克),吴茱萸(有小毒,1.5-6克),高良姜(3-6克)。
性凉类:葛根(9-15克),薏苡仁(9-30克),冬瓜皮(9-30克),西瓜皮(12-21克),茵陈(6-15克),马鞭草(6-9克),土贝母(6-9克),山慈姑(3-9克),天花粉(9-15克),罗汉果(9-15克),黄瓜(300-500克鲜食),枳壳(3-9克),枳实(3-9克),白芍(6-15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冰片(0.15-0.3克)。
性寒类:升麻(3-9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5-3克),商陆(有毒,3-9克),杨树花(50-100克),积雪草(15-30克),黄芩(3-9克),黄连(1.5-4.5克),白鲜皮(6-9克),侧柏叶(6-12克),地龙(6-9克)。
入肝经性温类:防风(6-15克),苍术(3-9克),小茴香(3-6克),八角茴香(3-6克),青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降香(9-15克),荔枝核(6-9克),玫瑰花(3-6克),娑罗子(3-9克),山楂(6-12克),青果(6-9克),红花(3-9克),川芎(3-9克),延胡索(3-9克),莪术(6-9克),姜黄(3-9克),皂角刺(3-9克),乳香(3-12克),鸡血藤(9-15克),泽兰(6-12克),月季花(1.5-4.5克),五灵脂(6-9克),夏天无(6-12克),莲房(6-9克),三七(3-9克),伏龙肝(15-30克),五加皮(6-9克),木瓜(6-9克),伸筋草(9-12克),海风藤(6-12克),千年健(6-9克),虎骨(3-6克),徐长卿(3-12克),熟地(9-15克),何首乌(6-12克),当归(6-9克),鹿茸(1-2克),鹿角(6-15克),鹿角胶(3-6克),巴戟天(3-9克),骨碎补(3-9克),狗脊(6-12克),续断(9-15克),杜仲(6-9克),菟丝子(6-12克),淫羊藿(3-9克),韭菜子(3-9克),仙茅(有毒,3-9克),沙苑子(9-15克),覆盆子(6-12克),山茱萸(6-12克),海马(3-9克),松花粉(3-6克),天南星(有毒,3-9克),猫爪草(15-30克),蜈蚣(有毒,2.5-5克),蒺藜(有小毒,6-9克),九节菖蒲(3-6克)。
性热类:肉桂(1-4.5克),吴茱萸(有小毒,1.5-6克)。
性凉类:薄荷(3-6克),连钱草(9-30克),茵陈(6-15克),鸡骨草(15-30克),菊花(6-9克),车前子(9-15克),决明子(9-15克),青葙子(9-15克),密蒙花(3-9克),牛黄(0.15-0.35克),蛇胆(1-2克),野菊花(3-9克),马鞭草(6-9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山慈姑(3-9克),牡丹皮(6-12克),水红花子(15-30克),益母草(50-100克),丹参(9-15克),穿山甲(6-9克),赤芍(6-12克),茺蔚子(6-9克),鸡冠花(6-12克),地榆(9-15克),白芨(6-15克),断血流(3-15克),白芍(6-15克),羊肝(6-50克),鳖甲(9-24克),龟甲(9-12克),女贞子(3-9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牡蛎(9-30克),钩藤(3-12克),罗布麻叶(6-12克)。
性寒类:桑叶(6-9克),蝉蜕(3-6克),蔓荆子(3-6克),柴胡(3-9克),食盐(10-30克),胆矾(有毒,0.3-0.6克),车前草(9-15克),金钱草(15-60克),龙胆(3-6克),苦参(6-9克),秦皮(6-12克),胡黄连(3-9克),青叶胆(9-15克),积雪草(15-30克),黄连(1.5-4.5克),夏枯草(9-15克),三颗针(9-15克),熊胆(1-3克),功劳木(9-15克),蒲公英(9-15克),紫花地丁(15-30克),青黛(1.5-3克),马齿苋(6-15克),半枝莲(15-30克),爵床(6-30克),天葵子(9-15克),委陵菜(9-15克),犀角(1-2克),水牛角(15-30克),地黄(9-15克),地骨皮(9-15克),紫草(6-9克),白薇(6-9克),青蒿(6-9克),川楝子(有小毒,6-9克),预知子(3-9克),郁金(3-9克),凌霄花(6-9克),侧柏叶(6-12克),墨旱莲(6-12克),茜草(6-9克),桑椹(9-15克),椿皮(6-9克),天竺黄(3-9克),昆布(6-12克),海藻(6-12克),磁石(9-30克),羚羊角(1-1.5克),玳瑁(3-6克),珍珠(0.3-1克),珍珠母(9-24克),石决明(9-30克),地龙(6-9克),赭石(9-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