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蒙古族分布情况概述
56个民族之---蒙古族
56个民族之---蒙古族民族简介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人口:约一千万人语言:蒙古语。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
优美服饰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
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
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
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边氏家族简介
边氏家族简介边姓是出现在《百家姓》中的姓氏,据《百家姓》记载,姓氏属地为陇西郡(秦朝),现在甘肃省。
现、在浙江省较为常见,有边姓聚集村落大约两万人。
边姓起源起源一商朝有诸侯国边国(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其后以边为氏。
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起源二出自子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时,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起源三出自满族老姓汉化。
改为边姓的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起源四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蛮部领地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属于以地名汉化为氏。
起源五源于蒙古族,出自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
起源六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博尔济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博尔济氏,源于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后裔,世居东城(今黑龙江勃力)。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
蒙古族、满族博尔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季氏、李氏等。
起源七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阿拉边前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是为新满洲姓氏之一。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abianc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后,达斡尔族、满族阿拉边前氏多冠汉姓为边氏。
得姓始祖边伯、公子城(子边)、孛尔只斤·忽哥赤。
子边,中国的边氏族人,由来已久,《通志?氏族略》上说,边姓是宋公子城的后代,城字子边,他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另外,《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国是传自商汤的嫡系子孙,追本溯源,边氏当然是商汤的后裔了。
中国各地的蒙古族介绍
中国各地的蒙古族介绍云南省的蒙古族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
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
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四川省的蒙古族四川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盐源、木里两县。
四川现约有两万七千余人。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世居的俞姓,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现逾千人。
据《西昌市志》记载,境内蒙古族主要是明初来建昌(今西昌)征战留守的蒙古族官兵的后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
根据文字记载,其先祖可追溯到十二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
“斡亦剌惕”蒙语为“近亲、亲近的人、邻居、同盟者”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森林中的百姓”,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新疆蒙古族.明朝末年,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就是新疆蒙古族.提新疆蒙古族,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和清朝对抗一百五十余年之久.准噶尔蒙古族现在在新疆叫厄鲁特,主要居住在伊犁.清朝灭准噶尔汗国后,察哈尔蒙古族从内蒙古迁到新疆,察哈尔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乾隆年间,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和硕特蒙古族从俄罗斯迁回,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和硕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目前,新疆有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有一个和布克塞尔蒙古族自治县,在伊犁还有许多蒙古族乡。
河北省少数民族概况
河北省少数民族概况
潘冬青厅长慰问保定穆斯林群众
河北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杂散居省份,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34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4%。
河北的少数民族中,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为世居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最多,为2436371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53%;其次是回族,为683398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9.78%。
乌兹别克族人口最少,为6人。
全省有6个自治县(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3个民族县(滦平县、隆化县和平泉县)、50个民族乡、1393个民族村。
河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全省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和睦相处,政治生活上互相支持,团结合作;经济生活中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文化上互相吸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加大民族工作力度,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了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带来的实惠。
民族地区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提高,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各族群众在尽情享受幸福安定生活的同时,团结一心,携手奋进,共同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蒙古语族民族
蒙 古 族
马上播放请稍候……
一、民族概况 二、族源与社会发展 三、经济生活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五、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主要内容
民族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 勤劳勇敢、贡献卓著的民 族。
人口状况
总人口:5,813,947人(2000年)
内蒙古自治区:3,995,394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9,857人,主要分
内蒙古美丽而富饶
自治区地处蒙古高原。境内河湖众多,高原盆地 相间,草原、绿洲、戈壁、沙漠并存,地形复杂, 物产丰盈。 阴山横亘于中部, 北部是戈壁和草原, 南部有黄河弯曲流过,形成著名的河套平原以及 鄂尔多斯草原。 东部有兴安岭纵贯,兴安岭以西是美丽富饶的呼 伦贝尔草原。 人们形象地把内蒙古的富饶概括为“北牧南粮, 东林西铁,遍地资源”。
我国行政建制上蒙古族的特点
一个自治区
三个自治州
八个自治县 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
语 言 状 况
泰语系蒙古语族。 蒙古语使用区域广阔,有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 自治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 等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地。 严格划分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于喀尔喀方 言,使用人口约180万。 中国境内的蒙古语言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 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使用人口近400万。
。
蒙古国1945年开始使用斯拉夫蒙文, 1992年重新恢复使用老蒙文
蒙古语的意义
蒙古文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
通过它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用蒙古文出版了
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 的图书,其中包括本民族文的创作和中外名 著的译本,并发行了多种报刊。
喀喇沁旗蒙古族的来源及喀喇沁旗的形成
喀喇沁旗蒙古族的来源及喀喇沁旗的形成作者:张艳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6期摘要:喀喇沁旗蒙古族人的来源一部分是兀良哈部的蒙古人,另一部分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的蒙古人。
兀良哈部和喀喇沁部在形成、迁移的过程中融合到一起,形成喀喇沁旗。
关键词:喀喇沁旗;蒙古族;兀良哈部;喀喇沁部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23-03基金项目:内蒙古东部历史经济文化研究基地项目“喀喇沁蒙古族教育变迁的研究”(2012J137)喀喇沁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地区,在行政上隶属于赤峰市,北与赤峰市松山区和红山区接壤,南接赤峰市宁城县,东部与辽宁省建平县交界,西部与河北省隆化县、围场县毗邻,为内蒙古、河北、辽宁三地交界处。
喀喇沁旗不论是在蒙古族历史上,还是在蒙古族教育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喀喇沁旗民委2006年的调查,喀喇沁旗总人口为333,605人,全旗蒙古族人口136,423人。
这些蒙古族人的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朝初年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部蒙古人,是成吉思汗麾下大将者勒蔑(—译折里麦、济拉玛)的后裔,另一部分是明朝末年从鄂尔多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蒙古人。
兀良哈部和喀喇沁部在形成、迁移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到一起,最后形成喀喇沁旗。
一、明代前的喀喇沁部喀喇沁是蒙古历史上古老而著名的部落,元代叫哈剌赤,明代叫哈剌嗔,清代叫喀喇沁。
它原是一支游牧于中亚草原阿姆河流域的乌克思人,形成于7世纪。
关于喀喇沁的起源和发展,已经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做了研究。
按元代的有关记载,托雷西征欧亚时,将居住在阿姆河以南的呼罗珊地区的喀喇沁部强行编入军队,设立钦察侍卫亲军,以土土哈为都指挥使,居住在岭北行省哈剌和林一带,世代为汗廷提供马乳食品,为大汗守卫陵寝和仓库。
对此,《元史·土土哈传》中有关于元世祖忽必烈时土土哈之父班都察的记载:“尝侍左右,掌尚方马畜,岁时同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因目其属曰哈剌赤。
少数民族介绍-蒙古族
蒙古族的文学
蒙古族文学历史悠久,神话传说、英雄史 诗和歌谣祝赞等,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氏 族社会和奴隶制初期部落民的渔猎畜牧业 生产,原始部落之间激烈频繁的征战,以 及古代劳动者渴求征服自然力和社会邪恶 势力的理想和愿望。
骆驼,性情温Leabharlann ,易驯服,耐饥渴,耐 寒暑,善跋涉,能负重。 既产乳、肉、 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 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 内蒙古西部地 区骆驼很多,蒙古语称它为“特莫”, 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 可骑乘、可载货。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 “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 交通运输工具。 这种车车身小,但 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 左右。
长调民歌
好来宝
乌力格尔
马头琴
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 好来宝,又作“好力宝”。 中创造了长调民歌形式, 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 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 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 生活。 长期流传过程中, 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 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 “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 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 大约形成于公元十二世纪 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 前后。 不同歌曲种类。
• 英雄史诗:《勇士古那干》《江格尔》 • 史传文学名著:《蒙古秘史》 • 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 抒情歌谣:《母子歌》
蒙古族的舞蹈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 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 蒙古民族的 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 联系。
• 蒙古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 由于长期生活在 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 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牧民们在生活中创 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比如“挤奶舞”、“筷子 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蒙古族简介及详细资料
蒙古族简介及详细资料基本信息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是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区和国家的主要民族之一。
蒙古族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
“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或“永不熄灭的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
蒙古人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集中居住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等地区。
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详细资讯人口全世界为1000多万人。
中国的蒙古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甘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辽宁70万、吉黑70多万、内蒙古蒙古族人口417万;蒙东就有340万其中云南有5000余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蒙元(拖雷汗国)初年随忽必烈大汗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人后裔。
通海蒙古人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
俄罗斯有大约100万蒙古人。
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人在俄国)、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Хальмгуд)17万和杜尔伯特人(Dörbed)】,在原来为清帝国外蒙古唐奴乌梁海的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
【原创】中国的蒙古族及其分布情况
【原创】中国的蒙古族及其分布情况我国境内的蒙古族约有600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据2004年统计,417.08万,占总人数的70%以上)、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北、甘肃等8省、自治区的巴音郭楞、博尔塔拉、海西等三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肃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七个蒙古族自治县,其余则聚居或散居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22个省、市、自治区。
蒙古族的这种分布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聚居地规模差别大,大到一个自治区,小到一个村庄;二是聚居地区多,仅自治地方就有11个;三是聚居地的范围广,从东北到西北,从内蒙古到大西南,分布在十多个省区。
蒙古族地理分布现状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
首先,政治统治的需要。
随着蒙古族日益强盛和占领区的不断扩大,为了加强统治,1260年忽必烈把统治中心从漠北的和林迁到燕京。
1271年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后,把被占领的地区分为许多块封建领地,由蒙古人直接管理。
没有被分封的地方,也是派蒙古族担任军政首领。
这样,蒙古族的分布范围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由蒙古高原扩大到全国各地及中亚一些地区。
其次,是民族斗争的结果。
元朝灭亡之后,大部分蒙古人退回漠北地区,建立北元,统治蒙古地方;一部分留在原来的封地内。
为了防止北移的蒙古人的侵扰,明代在东起辽宁,经今内蒙古地区和甘肃北部,西到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二十多处蒙古族卫所。
以后蒙古族又经过统一和分裂,一部分又迁入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清代进一步加强了对蒙古族统治,参照八旗制调整了蒙古大小封建领地,建立了盟旗制度,从而使蒙古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固定下来,沿袭至今。
目前蒙古族聚居在内蒙古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分布现状都是这样形成的。
还有少数蒙古人加入军队或作为官员被派遗到各地,加上元朝灭亡后留在当地的少数蒙古人,就形成了目前河南、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一些散居分布的现象。
由于工作、成分改变等原因,北京、天津,东南及沿海,云贵川、山东人口有明显变化。
少数民族蒙古族介绍
目录
• 蒙古族介绍 • 蒙古族的习俗 • 蒙古族起名的特点 • 蒙古族的禁忌 • 蒙古族的节日 • 蒙古族的美食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也是蒙古国 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 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除蒙古国 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 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 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全世 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 住在中国境内。“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 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正史始见于《旧唐 书· 北狄传》,称“蒙兀室韦”。13世纪初以 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地区诸 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 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 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 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 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 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 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 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牧 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 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 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 “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
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 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蒙古人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 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 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 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 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 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 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 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 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中国蒙古族各地分布总汇
中国蒙古族各地分布总汇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肃、辽宁、⿊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1个⾃治区:内蒙古⾃治区3个⾃治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治州新疆维吾尔⾃治区巴⾳郭楞蒙古⾃治州新疆维吾尔⾃治区博尔塔拉蒙古⾃治州8个⾃治县: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治县辽宁省⾩新蒙古族⾃治县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治县⿊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治县⽢肃省肃北蒙古族⾃治县青海省河南蒙古族⾃治县新疆维吾尔⾃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治县67个民族乡镇:北京市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乡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治县南关蒙古族乡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庙⼦沟蒙古族满族乡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偏坡营蒙古族乡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西阿超满族蒙古族乡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虎沟蒙古族满族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平房满族蒙古族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蒙和乌苏蒙古族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南五⼗家蒙古族满族乡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四家⼦蒙古族乡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沙⾦台蒙古族满族乡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东升满族蒙古族乡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两关屯蒙古族满族乡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堡蒙古族镇辽宁省⾩新市彰武县东六家⼦满族蒙古族镇辽宁省⾩新市彰武县西六家⼦满族蒙古族镇辽宁省⾩新市彰武县⼆道河⼦蒙古族乡辽宁省⾩新市彰武县苇⼦沟蒙古族乡辽宁省⾩新市彰武县⼤冷蒙古族乡辽宁省⾩新市新邱区长营⼦蒙古族镇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马友营蒙古族乡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下府蒙古族乡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家⼦蒙古族乡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蒙古族镇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尔登蒙古族镇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松岭门蒙古族乡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乌兰河硕蒙古族乡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那⽊斯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安市新艾⾥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洮南市胡⼒吐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洮南市呼和车⼒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镇赉县哈吐⽓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通榆县西艾⼒蒙古族乡吉林省⽩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宁姜蒙古族乡⿊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好新蒙古族乡⿊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胜利蒙古族乡⿊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乡⿊龙江省⼤庆市肇源县义顺蒙古族乡⿊龙江省⼤庆市肇源县浩德蒙古族乡⿊龙江省⼤庆市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四川省凉⼭彝族⾃治州⽊⾥藏族⾃治县屋脚蒙古族乡四川省凉⼭彝族⾃治州⽊⾥藏族⾃治县项脚蒙古族乡四川省凉⼭彝族⾃治州盐源县⼤坡蒙古族乡贵州省毕节地区⼤⽅县凤⼭彝族蒙古族乡云南省⽟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肃省张掖市⽢州区平⼭湖蒙古族乡⽢肃肃南裕固族⾃治县⽩银蒙古族乡青海省海晏县托勒蒙古族乡青海省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青海省门源回族⾃治县皇城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昭苏县察汗乌苏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乌苏市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乌苏市塔布勒合特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额敏县额玛勒郭楞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额敏县霍吉尔特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新疆维吾尔⾃治区布尔津县⽲⽊喀纳斯蒙古族乡。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2篇蒙古族简介(一)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蒙古国等周边国家。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
在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大部分亚洲和欧洲的土地。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是蒙古族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他们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对蒙古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古族的语言属于蒙古-鄂伦春语系,其语言文字由哥哥宝字母构成。
蒙古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八卦文”,这是一种结合八卦卦象的特殊文字,象征着他们的智慧和灵性。
蒙古族的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是草原上的马头琴音乐和舞蹈。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被称为“音乐之魂”,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蒙古族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和射箭等比赛。
这个节日通常在盛夏时节举行,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蒙古族是勇敢而豪迈的民族,他们热爱自由和草原。
蒙古族的骑马技术非常高超,他们是著名的骑手,在国际马球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
总的来说,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蒙古族的独特风情和精神传承将继续在世代传承中发扬光大。
蒙古族简介(二)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世界上较为知名的民族之一。
他们居住在中国的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同时也在蒙古国等周边国家有较大的分布。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
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西欧与俄罗斯边境。
他们最初是游牧民族,过着以狩猎和畜牧为主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人逐渐形成部落和联盟,并最终建立了蒙古帝国。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人口为5813947人。
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
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后渐停使用,但用其记录的许多文献,仍有其研究价值。
17世纪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大部分人向西迁移,这逐渐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融合。
语言受突厥语的影响向蒙古文字发展,经济生活也受突厥语族的影响,从游牧过渡到以游牧为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
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
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
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
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关系。
河北省蒙古族分布情况概述
蒙古族蒙古族是河北省人口数量第三多的少数民族。
2009年资料统计显示有149656人,约占全部少数民族人数的5.3%。
在市级行政区内,蒙古族人数最多的是承德市,共有蒙古族人口117656人,占河北省全部蒙古族人口的78.6%。
占承德市总人口的,占承德市总少数民族人口的。
承德市是蒙古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市级行政单位。
在市级行政区内,其他城市的蒙古族人数远远少于承德市,最多的唐山市和张家口市分别有6220和6120人,分别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4.2&和4.1%。
在市级行政区内,蒙古族人数最少的是邢台市市,共有蒙古族人口753人,占邢台市总人口的,占邢台市总少数民族人口的3.8%。
仅占河北省全部蒙古族人口的0.5%。
蒙古族在市级行政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最低的即为邢台市。
图和说明:蒙古族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廊坊市,约为每平方公里0.5人。
可见蒙古族在河北省内的人口数量比较少,而分布也比较分散。
图和说明:在县级行政区内,蒙古族人数最多的是承德市的围场满族自治县,其次是承德市的隆化县和承德市的丰宁满族自治县。
图和说明:蒙古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承德市,在其他城市都比较平均,总体上体现出由北向南逐步减少,承德最多。
唐山,张家口各6000多人,次之。
中部的保定有蒙古族5253人,石家庄有蒙古族2624人,廊坊有3524人,略有减少。
而到了南部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最多的邯郸也只有蒙古族1213人,最少的邢台市只有753人。
蒙古族人数最多的承德市围场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面,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也是河北省占地面积最大的县,北部为蒙古高原,从外面看似乎是丛丛的群山,但登到山顶发现是一片平坦的草原,平均海拔为1200米,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坝上”,是良好的牧场,以比较粗放式畜牧业为主。
承德地区喀喇沁蒙古族的变迁
承德地区喀喇沁蒙古族的变迁邓静【摘要】喀喇沁蒙古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承德发生了紧密联系.从处于其他万户统治时期、到因兀良哈和东土默特加入而辉煌的万户集团时期.到清朝的旗制时期,其牧地与承德地区经历了交集—重合扩大——骤减并逐渐失去当地主体地位的过程,这种联系源于游牧民族特性而体现出的地域上的重合,也与同盟部族的联合和扩张有关,而后金及清朝对蒙古族怀柔与防范并重的民族政策、汉族与其他民族的移入,最终改变了承德地区的民族结构,喀喇沁蒙古族退出该地的主体位置.【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承德地区;喀喇沁蒙古族;部族演化;游牧地域演变;民族地域结构【作者】邓静【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1喀喇沁蒙古族与承德关系十分密切,康熙年间,喀喇沁右旗将其牧地献出,作为皇帝“临幸驻跸之所”,康熙皇帝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承德地区的建制发展才由此开始。
本文以喀喇沁的历史发展为线索,探讨不同时期喀喇沁蒙古族在承德地区的具体变迁,以期对完善喀喇沁蒙古族历史和承德民族文化有所裨益。
在时间范围上,本文将着重论述清朝及其以前喀喇沁的发展变化;在区域范围上,本文则以今天承德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发展变迁为主。
(一)喀喇沁万户集团的形成喀喇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蒙古西征时期高加索地区的钦察人,蒙古征服钦察以后,钦察军队随蒙古军征战,屡立战功,后被编成钦察亲卫军,并世代掌管元朝皇室的马群,据《元史》记载,钦察人首领“掌上方马畜,岁时拥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因目其属曰哈剌赤。
”[1]P3132因此,在元朝的钦察人得名“哈剌赤”,其军队也随之被称为“哈剌赤军”。
1368元朝灭亡之后,元代的一些宿卫亲军和官机构的名称开始作为蒙古人游牧集团的名称,哈剌赤军和与之相关的哈剌赤牧户也变成了强大的部族集团,被称作“哈剌赤”“哈喇陈”“喀喇沁”等。
蒙古族的贡献—发现“锅片申”散落在晋冀的成吉思汗后裔
蒙古族的贡献—发现“锅片申”散落在晋冀的成吉思汗后裔800多年前,一个令世界颤栗的彪悍的游牧民族崛起于漠北草原,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率领下,征战四方,所向披靡,迅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元大帝国。
孛儿只斤家族也随着帝国的攻伐而走遍中华大地。
14世纪中叶,在大明北伐军的强力打击下,曾经叱咤风云的蒙元帝国轰然倒塌。
一部分蒙元皇族随顺帝北遁,退出中原,重归大漠;一部分皇族隐姓埋名,销声匿迹。
每当王朝更迭时,显赫一时的先朝皇族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延续自己的血脉。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留在中原的孛儿只斤后裔究竟藏身何方?在山西长治,就有孛儿只斤家族后裔传世。
只不过,他们已不是蒙古族,不说蒙语,不姓孛儿只斤,完全融于汉族之中。
这是元朝皇族后裔散落于神州大地的一个缩影。
潞商是赫赫有名的晋商的杰出代表,是早期晋商的一支劲旅,这已成为学界共识。
2006年,长治郊区在小寒山下中村发现精美的潞商豪宅――申家二十四棋盘院,为研究潞商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重见天日”的珍珠顿时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大多数人或许没有料到,中村申家大院的始祖申十三却是元皇族后裔。
有关申家大院的宣传资料称,申氏为炎帝之后(此种说法过于草率),在明初从潞城天贡村迁入南村,后迁中村定居。
自始祖申十三开始,现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
资料明确指出,中村申氏源于潞城天贡村。
不仅如此,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一些申氏后人根据家谱、墓志铭等记述,均把申氏起源指向同一个目标――山西潞城天贡村,并不断有申氏后人到天贡问祖寻根。
在著名的上党古战场三垂岗东麓,有一个千年古村,这便是潞城的天贡村了。
明清时期,伴着潞商的崛起,天贡村也富甲一方。
驼帮马队频繁出入,白花花的银子累积起巨额的财富。
据天贡申姓后人讲,申家大院如果不毁,晋中的乔家大院都比之逊色。
村中曾有坚固的城堡,四座城门都用巨石垒砌,可见当时申家的实力。
一些村民的门前、院落任意丢弃的石柱、石础、石板、石鼓等向人们默默诉说着天贡往日的富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
蒙古族是河北省人口数量第三多的少数民族。
2009年资料统计显示有149656人,约占全部少数民族人数的5.3%。
在市级行政区内,蒙古族人数最多的是承德市,共有蒙古族人口117656人,占河北省全部蒙古族人口的78.6%。
占承德市总人口的,占承德市总少数民族人口的。
承德市是蒙古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市级行政单位。
在市级行政区内,其他城市的蒙古族人数远远少于承德市,最多的唐山市和张家口市分别有6220和6120人,分别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4.2&和4.1%。
在市级行政区内,蒙古族人数最少的是邢台市市,共有蒙古族人口753人,占邢台市总人口的,占邢台市总少数民族人口的3.8%。
仅占河北省全部蒙古族人口的0.5%。
蒙古族在市级行政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最低的即为邢台市。
图和说明:
蒙古族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廊坊市,约为每平方公里0.5人。
可见蒙古族在河北省内的人口数量比较少,而分布也比较分散。
图和说明:
在县级行政区内,蒙古族人数最多的是承德市的围场满族自治县,其次是承德市的隆化县和承德市的丰宁满族自治县。
图和说明:
蒙古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承德市,在其他城市都比较平均,总体上体现出由北向南逐步减少,承德最多。
唐山,张家口各6000多人,次之。
中部的保定有蒙古族5253人,石家庄有蒙古族2624人,廊坊有3524人,略有减少。
而到了南部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最多的邯郸也只有蒙古族1213人,最少的邢台市只有753人。
蒙古族人数最多的承德市围场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面,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也是河北省占地面积最大的县,北部为蒙古高原,从外面看似乎是丛丛的群山,但登到山顶发现是一片平坦的草原,平均海拔为1200米,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坝上”,是良好的牧场,以比较粗放式畜牧业为主。
至今保留传统风俗较多的蒙古族,很多人依旧从事着传统畜牧业,可见围场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非常适合蒙古族的聚居。
而蒙古族和满族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有着许多重叠的地方。
这一点和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特点有关。
蒙古族和满族过去同为游牧民族,都以畜牧业为主,喜爱养马,围猎,所以对自然环境有着共同的要求。
而在历史上,清朝从入关开始就奉行着和蒙古族通婚联姻的政策,在蒙古推行了盟旗制度。
并大量征调蒙古人当兵,和清八旗兵共同驻扎。
后来形成了满蒙混居。
而蒙古族人数较少的南部黑龙港地区,地势低平,海拔多在40米以下。
由于地势低洼,成为河北省河流和客水汇集之处;泄水河道少,地表径流排泄不畅易发生旱、涝、沥、碱等自然灾害。
“春旱、夏涝、秋吊”的规律非常典型,历史上“旱、涝、碱、薄”俱全,耕作粗放,是海河平原旱涝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也是黄淮海平原盐渍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多为汉族的密集型的牛羊养殖业,显然是不利于过去蒙古族那种需要丰美水草的游牧业的发展。
图和说明:
从各市的市辖区来看。
秦皇岛市是蒙古族在市辖区最多的城市。
秦皇岛地区共有蒙古族8028人,其中市辖区就有蒙古族6571人,占全市蒙古族人口的81.9%。
而市辖区内蒙古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少的是承德市市。
市辖区有蒙古族130人,仅占承德地区全部蒙古族人数的15.8%
图和说明:
这一现象也说明了蒙古族在分布上充分体现出河北省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那就是在没有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地级市内,集中分布在该市的中心市区。
这一特点多体现在既没有自治县,同时该市少数民族总体数量又比较少的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