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篇_《金匮要略》导读-冯世纶、张长恩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演绎(上)

《金匮要略》演绎(上)

《金匮要略》演绎(上)目录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藏腑经絡先后病】一些注家对本篇是否张仲景所作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后人(疑是王叔和等人)在整理仲景著作时加入的,因不明故暂搁置。

【痉病】一、概述痉病,就是抽搐,俗称抽风。

小儿的各类风症,破伤风等,也是在这个范围。

痉病的具体表现为:摇头,四肢抽动,身体拘急(背弓反张),牙关紧闭不能言语等。

仲景将痉病分为两种,刚痉和柔痉,刚重柔轻,然其本质如一。

痉病的原因是因为有热。

无热者不会有痉。

所以,痉病是阳病,三阳都有,无非三种,太阳、少阳、阳明。

阴病(三阴)无痉证。

痉病治疗的基本方:在太阳用栝蒌桂枝汤(柔痉)、葛根汤(刚痉);在少阳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在阳明用承气汤。

对于三阳间的合病,可以用三阳病的治疗原则,因证施治。

二、主要条文疏理1、柔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发热、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是太阳温病。

相比可见,柔痉是太阳中风、太阳温病兼而有之,只是又多了一个抽搐。

而太阳中风一旦发生抽搐,便不再恶风,这是柔痉的一个特征。

2、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发热、无汗、恶寒,就是太阳伤寒。

所以,刚痉就是太阳伤寒又有抽搐的一种情况。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金匮要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金匮要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金匮要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金匮要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金匮要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

金匮要略解读

金匮要略解读

姓张,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
河南邓县)人。约生于汉恒帝元嘉二年,即
公元152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
元。自幼聪敏好学,曾“举孝廉,官居长沙
太守”。久慕名医之术,始从学于同郡名医
张伯祖,尽得其传,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公元223年左右完毕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
论体系旳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
▪ 5.治病求本,注重人体正气:根据治病求本旳精神 ,注重人体正气。对慢性衰弱疾病,尤为注重脾肾 两脏,故调补脾肾,是治疗内伤疾患旳根本措施。 如:《血痹虚劳病》篇中旳小建中汤、肾气丸。虚 实夹杂、正虚邪实亦注重扶正以祛邪,如薯蓣丸、 大黄蛰虫丸。
▪ 6.因势利导:按病邪部位,因势导出。如“宿食在 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有宿食,下之愈, 宜大承气汤”。
▪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 D.《伤寒杂病论》 E .《金匮玉要略》
2024/9/21
23
(二)X型题(多选题)
以问答旳形式,论述了疾病旳病因、脉象、症状 及其治疗。
2024/9/21
7
三《金匮要略》旳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旳杂病 诊疗体系
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 根据,利用四诊八纲,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 合、辨证论治旳杂病诊疗体系。
▪ 1.注重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旳关键:
黄土汤、柏叶汤;
▪ (14)祛湿剂如茵陈蒿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 (15)润燥剂如麦门冬汤; ▪ (16)祛痰剂如皂荚丸、苓甘五味姜辛汤; ▪ (17)驱虫剂如乌梅丸; ▪ (18)疮痈剂如大黄牡丹汤。

【精品】图解金匮要略

【精品】图解金匮要略

【关键字】精品图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典范。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载方剂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此外还包括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食疗法、治未病等,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简介《金匮要略》是传统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医学典范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可谓"施之于人,其效果若神"。

另外,《金匮要略》中还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饮食卫生、饮食禁忌、饮食疗法等。

这些古老的养生理论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成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粹,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

作者简介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典范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典范。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

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

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

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

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

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

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金匮要略》----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版本【一】结合09本郑雪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

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

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

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

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

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

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金匮要略》----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桂枝茯苓丸方证

桂枝茯苓丸方证

桂枝茯苓丸⽅证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去⼼)、桃仁(去⽪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每⽇⾷前⼀丸,不知,加⾄三丸。

〖⽅解〗本⽅为桂枝汤去姜、枣、草,加茯苓、丹⽪、桃仁⽽成,可知其适应证为太阳病合并瘀⾎证。

⽅中桂枝、茯苓镇⽓冲⽽治⼼悸,桃仁、丹⽪、芍药祛瘀⾎⽽治腹满痛,故此治瘀⾎证、⽓冲⼼悸⽽腹满痛者。

〖按〗多数⼈都常⽤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病、久有瘀⾎者,⾃然多认为该⽅是治疗内伤杂病,不再认为其有表证,但从《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可知,凡⽓上冲、呕逆、脐上动悸等,多⽤桂枝,其意皆在解表降冲,故从经⽅六经归类看,本⽅证是太阳表证合病瘀⾎。

由此也可知仲景的伤寒和杂病、外感和内伤的概念,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是相对并存,即急性病也可现太阴病,慢性病也可现太阳病或表⾥合病,也即伤寒、杂病常在⼀起,这就不难体悟《伤寒杂病论》的真实意义了。

【歌诀】桂枝茯苓丸⽤多,丹⽪桃仁芍药和。

冲悸⾝疼有定处,治在降逆祛瘀⾎。

【解读仲景原⽂】《⾦匮要略·妇⼥妊娠病》第2条:妇⼈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得漏下不⽌,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动者,前三⽉经⽔利时,胎也。

下⾎者,后断三⽉,衃也。

所以下⾎不⽌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解读〗癥病,即由瘀⾎结成的病块。

衃,即蓄积的恶⾎。

久有癥病的妇⼈,经断还不到3个⽉⽽下⾎不⽌,且⾃觉胎动在脐上,当是癥痼为患。

因为妊娠胎动于脐,即动亦不全在脐上,故肯定其为癥痼害。

⾄于是否怀胎,则可验之于3个⽉前的经⽔利否,如果经断前3个⽉经来均很正常,即可断定为胎;若前3个⽉即不断下⾎,后虽断3个⽉亦必⾮胎⽽为衃。

⽆论怀胎与否,⽽所以下⾎不⽌的原因,概由于其癥不去,故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讨论归经】桂枝、茯苓治外邪内饮的⽓冲⼼悸动,芍药、丹⽪、桃仁凉⾎祛瘀⽽治腹满痛,故本⽅证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杨大夫《金匮要略》1

杨大夫《金匮要略》1

杨大夫《金匮要略》1杨大夫《金匮要略》第四讲(厥阳)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金匮要略》第一篇第9条,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老师说,病人的寸口脉如果是浮脉,如果只是关前寸脉浮的话,这个是表证,也就是太阳病。

如果浮的部位不在关前的寸部,而是在关后的尺部,这个是里证,里证呢,会出现腰酸,背痛,走路困难,心慌胸闷气短的现象。

所以呢,我们这里要知道,关于浮脉,如果是左手寸脉浮,说明有太阳证,感冒了,热从消化系统往皮肤走,出现寸脉浮。

那么,尺脉浮呢,说明左肾有热在向外扩散,其通道是从膀胱向外扩散,会出现膀胱尿道有热的现象。

同时由于肾阴不足,病人会出现腰痛,因为腰为肾府嘛。

同时也会有背僵硬的现象,因为背为阳,此时肾阳也不足了。

会出现短气,就是哮喘了,肾阴不足而无肾阳上行,肺不能舒张了。

这一条,是对左手浮脉的解释。

浮在寸,浮在尺,病理完全不同的。

浮在寸,是感冒了。

浮在尺,会有肾虚尿频,尿刺痛,或尿血,都有可能,或腰酸背僵,这是肾阴不足的表现。

啊,还有行走无力,走路困难,严重时还会手掌出汗的。

手掌出汗,在临床上很常见,引起的原因还是肾上有热,阳气虚了,尺脉会比较大的。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0条,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学生问老师说,医经上说讲,厥阳独行,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说,厥阳独行,就是有阳无阴。

这里说一下,有阳无阴是怎么回事。

在《伤寒论》里,张仲景的说法,津为阳,血为阴。

此时,有阳无阴,就是病人的表现是有津无血。

那么现在,后面会接下来作进一步的解释的,看后面的有关条文。

那么,这个厥阳独行,病人本来血少了,但由于饮食上吃了一些生津的食物,津充足了,阳气足了,或吃了热性的药,这都不是好事情,治病,要从阴血入手为要。

后面的条文,将作进一步解释。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1条,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在,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一级原文(1-90)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 入藏府, 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

(2)2.清邪居上, 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 谷饪之邪, 从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肤,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13)3.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太阳病, 发热无汗, 反恶寒者, 名曰刚痉。

(1)5.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

(2)6.太阳病, 其证备, 身体强, 几几然, 脉反沉迟, 此为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顷, 啜热粥发之。

7.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8.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一作缓)者, 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14)9.湿家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 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取八合, 覆取微似汗。

皮肤病

皮肤病

皮肤病患者董某,中年女性,慢性荨麻疹病史两年,反复发作,身痒明显,初服西替利嗪等效果尚可,后来效果不佳。

近来发作频繁,瘙痒难耐而前来就诊。

症见:身痒,自汗出,乏力,无恶风寒,鼻塞,口中和,大便前干后溏,排便不爽,月经量少,痛经,腹冷,脉沉,舌暗,苔薄裂。

既往有慢性鼻炎史十余年。

从六经辨证来考虑,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恶风恶寒,但有身痒、1、鼻塞,属于太阳表证;大便前干后溏、月经量少、痛经、腹凉,脉沉、舌暗苔薄裂,为气血不足导致的太阴证,属里有虚寒的表现;自汗出,没有恶风恶寒,考虑兼有阳明内热,故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给予表里双解微发汗法。

处方: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生石膏45g,生薏苡仁30g,当归15g,赤小豆10g,生白术20g,苍术10g,干姜6g,炙甘草6g,自加生姜、大枣适量。

1.太阳证2.阳明证3.太阴证患者服药后汗出偏多,但自觉身体舒适,身痒、鼻塞明显减轻。

药后三天月经乃至,痛经亦较前明显减轻。

患者感觉满意。

二诊时,荨麻疹仅在上侧肢体偶有发作,考虑表证减轻,专以调理太阴为主,去麻黄,以桂枝加荆芥防风合当归芍药散等加减治疗。

该案患者有慢性鼻炎史十余年,近来常有鼻塞。

因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因此,身痒与鼻塞同为表证。

微发汗解表,风邪随汗出而解,故身痒、鼻塞能明显减轻。

身痒作为一个症状,历来论述多从风、从血论治,如后世的消风散、四物消风散等,而《伤寒论》从表论治身痒,给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阐释了身痒的病机与治疗。

如《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临床表证的典型症状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可有鼻塞症状,但少见身痒。

从此条可以发现,身痒亦是表证的一个症状。

冯世纶教授如此应用肾着汤

冯世纶教授如此应用肾着汤

冯世纶教授如此应用肾着汤| 导读:肾着汤,又名甘草干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本方辨六经为里虚寒、水饮内停的太阴证,主症为“腰冷重、小便自利”。

冯世纶教授临证随症合方及增损药物,治疗寒湿下侵引起的诸多疾病,多可获得良效。

本期为大家分享冯世纶教授应用肾着汤的经验,供诸位同道参考。

胡希恕经方医学原文及解读肾着汤,又名甘草干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苓术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古人以腰属肾,湿痹在腰而名为肾着。

腰被寒湿,故其人身体重而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但反不渴而小便自利,与一般的水气病不同,水不在胃,故饮食如故。

病在下焦,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此病多由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而久久得之,宜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组成及方解组成: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煎服方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该方是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茯苓、白术并用,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自利。

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

重用干姜,伍茯苓、白术更治湿痹,因此,该方治肾着之腰以下冷痛,故古代称该方为肾着汤。

冯世纶教授临证经验冯世纶教授认为“腰冷重、小便自利”为本方主证,其中“小便自利”并非小便正常,而是指小便频多或失禁。

冯老将本方证归属于太阴病,多应用肾着汤治疗寒湿下侵疾病:•寒湿下侵,经脉受阻: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双下肢乏力、水肿及双下肢静脉曲张等。

•寒湿内停,下注膀胱:尿频、遗尿、尿不净及阳痿、早泄等男性前列腺疾病。

重视经方合用:据证灵活加减:冯世纶教授验案案一:慢性前列腺炎杨某,男,34岁,2013年7月5日初诊。

诉小便不利2年。

2年前因生活不洁致小便不利、疼痛,时有烧灼感,给予抗生素等治疗后疼痛及烧灼感消失,查验血尿常规无异常,但余小便不利、量少、尿不净、尿等待,伴腰以下凉,会阴部坠胀不适,无尿痛,夜尿1~2次,大便可。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此为至而太过也。

(8)(病因-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问曰:阳病有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金匮要略》导读

《金匮要略》导读

《金匮要略》导读
刘读文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1(016)001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刘读文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4
【相关文献】
1.《金匮要略》问答:《金匮要略》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J],
2.《金匮要略浅注》导读 [J], 张瑞;宋建平
3.基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研究的英美文化导读
——评《英美文化导读》 [J], 肖菲
4.导读课的四种导读策略——以《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为例 [J], 杨小琴
5.名著导读:别样的图书广告与阅读牵引--浅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体例及教学利用 [J], 刘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世纶向胡希恕先生的学习亦近乎此,胡老在世时,常于星期日、业余讲解仲景书;胡老故世后,多年来照顾其师母,冯世纶医师师徒之情永不忘怀的高尚品质,可与上二位事跡媲美并称。

我与胡希恕先生在其来京后,交往甚密,并参与计划办学,经其认识陈慎吾先生,我向于道济先生介绍其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在任应秋先生办研究生班时,我推荐胡老讲《金匮要略》课及带实习,颇受学员好评,胡先生的经方临床疗效,至今留给人们永不忘怀的追忆。

2003年10月在广州曾遇任继学教授,谈话中曾追忆胡老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我很怀念,胡老曾为我制一大罗盘,讲授五运六气,使我顿开茅塞,胡老与我为师友之间,既良师,亦益友。

每见必探讨学术,讲座病例,或谈棋论艺。

胡老观看名家对弈之后,每能莫记复盘,丝毫不差,胡老记忆之敏,至老不衰,亦长寿养生之道也。

本书为冯世纶医师等成功之作,师承有自,且有发展,值得学习。

本书出版后,定令纸贵洛阳,为专业读者所喜读。

谢海洲于北京广安门医院2003年12月29日序 二《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系《经方传真》的姊妹篇。

作者冯世纶等是北京名医胡希恕先生的门人,潜心研究经方,颇有见地。

胡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

刘渡舟教授赞誉胡希恕先生是“经方学派的大师”。

冯世纶等随胡老临诊多年,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磨砺多年,继《经方传真》后又写成《中国汤液经方》,使胡老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这是值得同行们额手称庆之事。

张仲景先师自古即被尊为医圣,他撰著的《伤寒论》享誉中外,诸世医家对《伤寒论》的论述精辟,临床中的指导价值,选方用药之精当,世人为之惊叹赞赏。

《中国汤液经方》作者尊师溯源,旁征博引,结合临床,深入浅出,让人能从书中知晓《伤寒杂病论》是论述治疗常见病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是经方学派的最系统、最完整的总结,是后来学术发展的基石,与《伊尹汤液经》、《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不同于《内经》六经理论。

读完全书让人为作者之通俗易懂、理论浑厚、简明扼要、切中要点之行文和笔法所深深打动,我谨冒昧地将这一经典之作推荐给读者。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陈绍武拙笔于瑞士巴登1998年11月16日第一版前言历代对《伤寒论》的研讨极为重视,书刊汗牛充栋,百家争鸣,观点多歧,百花争妍,但概而述之不过两端:一者,以《内经》释《伤寒论》,认为张仲景是以《内经》撰《伤寒论》,即《伤寒论》是秉承《内经》理论,《伤寒论》的六经是《内经》经络脏腑、五运六气的概念;二者,以经方自成体系解《伤寒论》,认为《伤寒论》是经方理论体系的完整代表,即认为经方发展至《伤寒论》,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

本书试图阐明这一理论体系,即师承胡希恕先生研究成果并加考证、临床实践经验集成本书。

胡希恕先生,师承清末举人王祥徵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通过一生的教学、临床实践,体悟了《伤寒杂病论》是具体独特的理论体系的经方理论体系。

日本学者考察后,认为胡希恕先生“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20世纪60年代胡希恕先生所作“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报告,《人民日报》给予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胡老理论基础坚深,临床经验丰富,对仲景之学研究有素,有个人独到见解,又经我们长期体验,实感其学术价值可贵。

为了适应我国中医教育事业和科研的需要及读者的要求,我们把胡老对经方的研究及临床经验整理成册,已陆续出版了《经方传真》、《经方传灯》、《张仲景用方解析》。

这些书出版后深受国内外中医学界及中医爱好者厚爱并广为流传,书店已买不到,不少人相互复印,并来信、来电要求看到胡老对《伤寒杂病论》原著的研究,为此,我们整理了其教学和临床经验,并结合近几十年来有关研究、考证资料集成本书,定名为《中国汤液经方》(亦名《伤寒杂病论传真》),冀望读者读懂仲景原著,熟练、准确地掌握其方证,并明了张仲景是经方的杰出传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医药学派,是有独特理论的经方理论体系。

本书主要内容,是对经方理论体系的探讨和考证。

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为中国汤液经方考究,是对仲景学术、经方研究的论文、资料;第二篇为伤寒论传真,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解;第三篇为金匮要略传真,是对《金匮要略》原文的注解;原文皆以明·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蓝本;第四篇为伤寒约言录,是胡希恕先生早期对《伤寒论》的精辟论述。

本书旨在启迪读者,认识《伤寒杂病论》、仲景学说,是中国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读懂原文,掌握经方的基本理论和方证,认识经方,学用经方,正确运用于临床,做一代经方传人,做到真正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冯世纶2004年1月20日1目 录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73甘草干姜汤方 / 76芍药甘草汤方 / 76调胃承气汤方 / 76四逆汤方 / 7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后19条小结 / 79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80葛根汤方 / 80葛根加半夏汤方 / 82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82麻黄汤方 / 83目 录第1章 认识《伤寒论》理论体系 / 2第2章 《伤寒论》书名出自谁手 / 12第3章 杨绍伊研究经方成绩斐然 / 17第4章 《伤寒论》的阳气解读 / 22上篇 《伤寒论》导读第5章 《伤寒论》的科学内涵 / 29第6章 《伤寒论》第148条方证考 / 36第7章 师承胡希恕先生学经方 / 40第8章 怎样学好《伤寒论》 / 45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5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前11条小结 / 57桂枝汤方 / 59桂枝加葛根汤方 / 61桂枝加附子汤方 / 66桂枝去芍药汤方 / 67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6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6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70白虎加人参汤方 / 71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72下篇 原文解读目 录小柴胡汤方 / 84大青龙汤方 / 85小青龙汤方 / 86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 88干姜附子汤方 / 9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 9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94桂枝甘草汤方 / 9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9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 9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97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97茯苓四逆汤方 / 98五苓散方 / 99茯苓甘草汤方 / 100栀子豉汤方 / 101栀子甘草豉汤方 / 101栀子生姜豉汤方 / 102栀子厚朴汤方 / 103栀子干姜汤方 / 103真武汤方 / 104小建中汤方 / 109小柴胡汤方 / 111柴胡加芒硝汤方 / 112桃核承气汤方 / 11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1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 / 116桂枝加桂汤方 / 11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 118抵当汤方 / 120抵当丸方 / 1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小结 / 121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123大陷胸丸方 / 125大陷胸汤方 / 126小陷胸汤方 / 127文蛤汤方 / 129白散方 / 130柴胡桂枝汤方 / 132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133半夏泻心汤方 / 135十枣汤方 / 137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138附子泻心汤方 / 139生姜泻心汤方 / 140甘草泻心汤方 / 140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141旋覆代赭汤方 / 142桂枝人参汤方 / 142瓜蒂散方 / 143黄芩汤方 / 14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145黄连汤方 / 146桂枝附子汤方 / 1472目 录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 147甘草附子汤方 / 148白虎汤方 / 149炙甘草汤方 / 14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小结 / 150太阳病证治结要 / 152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15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前28条小结 / 162调胃承气汤方 / 163大承气汤方 / 164小承气汤方 / 165猪苓汤方 / 172蜜煎导方 / 175茵陈蒿汤方 / 176吴茱萸汤方 / 178麻子仁丸方 / 181栀子蘖皮汤方 / 185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 18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后56条小结 / 186阳明病证治结要 / 187第5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189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结要 / 192第6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194桂枝加芍药汤方 / 196桂枝加大黄汤方 / 19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结要 / 198第7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199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前20条小结 / 203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 204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205黄连阿胶汤方 / 205附子汤方 / 206桃花汤方 / 207吴茱萸汤方 / 207猪肤汤方 / 208甘草汤方 / 209桔梗汤方 / 209苦酒汤方 / 209半夏散及汤方 / 210白通汤方 / 210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方 / 212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 212真武汤方 / 213通脉四逆汤方 / 214四逆散方 / 215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结要 / 218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220乌梅丸方 / 226当归四逆汤方 / 229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 230麻黄升麻汤方 / 2323目 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论厥小结 / 23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 233白头翁汤方 / 23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证治小结 / 23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结要 / 240第9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243四逆加人参汤方 / 245理中丸方 / 24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247第10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 249烧裈散方 / 249枳实栀子豉汤方 / 250栀子大黄汤方 / 250牡蛎泽泻散方 / 251竹叶石膏汤方 / 251412上篇 《伤寒论》导读第1章认识《伤寒论》理论体系《伤寒论》又称《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是由《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和《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经》简称《汤液》)发展而来的经方医药学体系,在我国医药学界有着深远影响,其魅力所在,不仅是其方药及方证,更关键在其特有的理论体系。

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后世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认为“中医的理论来源皆来自《内经》”,更因《伤寒论》序有“撰用《素问》”之伪言,则认为《伤寒》的理论来源于《内经》,因把经方理论与《内经》、岐黄混同。

要继承和弘扬经方医学,必须先明了其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对经方的理论来源及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本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本经》的撰成年代和作者是谁,至今仍不清楚,但一致公认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药学著作,代表了我国医药的起源,如徐灵胎于3《本草古今论》谓“本草之始,昉于神农”。

其实其与《伤寒》一样,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所完成的,它是我们先人祖祖辈辈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但它起始于神农时代是历史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