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合集下载

《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病不外邪正虚实,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则邪正统于虚实中也。

夫上工治未病者,见肝邪之为实病,知已病之肝必传未病之脾,当先实脾。

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所以然者,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也。

中工不晓邪实则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先实未病之脾,惟治其肝,不防其传也。

夫肝虚之病,补其本脏之体则用酸,经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补之犹恐不及,则用助,助其阳必用焦热之药,使心旺而气感于肝也,助其阴必以苦,用苦寒之药,养心液之不足,泄君火之有余,则木得其养矣。

助之犹恐不足,以用益。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盖稼穑作甘,则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

若中工不解,误以酸入肝,焦苦人心,甘人脾,三句为克制之治,然则肝虚正治之法,当从何处求之?以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误,以为补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以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则上工治肝虚之病则用此酸甘焦苦之药,按调补助益之妙法,若治肝实之病则不在治肝虚之例可用之。

经曰:无虚虚,无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余脏,他脏也。

实者,防其传,先治其未病之脏;虚者,补其虚,求本脏之体用。

遵经旨而治之,则得矣。

(1)此论五行之理,以次而传,别中上二工之治,学者当审其虚实,而分其治法焉。

按:肝阴脏,论标本,挟心包之火;论表里,含少阳之气,故恶燥而复喜暖。

治之之法,补用酸者,肝属木,木生酸,酸生肝,补本脏之体,顺曲直之性也。

助用焦苦者,焦药性温,人心,俾心气旺而感于肝也。

如木得阳春之气,则欣欣向荣矣。

过暖则为热,如盛夏溽暑熏蒸,枝垂叶萎,故必作以苦寒之药,人心以清其火,养液以维其阳,阴长阳潜,木得遂其条达之性矣。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自序金匮要略者。

汉张仲景所着。

为医方之祖。

而治杂病之宗也。

其方约而多验。

其文简而难通。

唐宋以来。

注释阙如。

明兴之后。

始有起而论之者。

迄于今。

乃不下数十家。

莫不精求深讨。

用以发蒙而解惑。

然而性高明者。

泛骛远引。

以曲逞其说。

而其失则为浮。

守矩者。

寻行数墨。

而畏尽其辞。

而其失则为隘。

是隘与浮者。

虽所趣不同。

而其失则一也。

余读仲景书者数矣。

心有所得。

辄笔诸简端。

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

非敢举以注是书也。

日月既深。

十已得其七八。

而未克遂竟其绪。

丙午秋日。

抱病斋居。

勉谢人事。

因取金匮旧本。

重加寻绎。

其未经笔记者补之。

其记而未尽善者复改之。

覃精研思。

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

而其间深文奥义。

有通之而无可通者。

则阙之。

其系传写之误者。

则拟正之。

其或类后人续入者。

则删汰之。

断自脏腑经络之下。

终于妇人杂病。

凡二十有二篇。

厘为上中下三卷。

仍宋林亿之旧也。

集既成。

颜曰心典。

谓以吾心求古人之心。

而得其典要云尔。

虽然。

刘氏扰龙。

宋人刻楮。

力尽心。

要归罔用。

余之是注。

安知其不仍失之浮。

即失之隘也耶。

世有哲人。

箴予阙失而赐之教焉。

则予之幸也。

雍正己酉春日。

饮鹤山人尤怡题于北郭之树下小轩。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

则水不行。

水不行。

则心火气盛。

则伤肺。

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

则肝气盛。

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

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

补不足。

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按、素问云。

邪气之客于身也。

以胜相加。

肝应木而胜脾土。

以是知肝病当传脾也。

实脾者。

助令气王。

使不受邪。

所谓治未病也。

设不知而徒治其肝。

则肝病未已。

脾病复起。

岂上工之事哉。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新编1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新编1

1 《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三条发病途径(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问诊(4)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病邪特性(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表里同病治则(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痼疾加卒病(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一)发病与预防。

(二)病因。

(一)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1.人与自然的关系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疾病可以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所造成。

2.杂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

3.杂病的发病原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1)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2)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无铎(宋):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4.预防措施(1)未病先防: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而且保持五脏元真通畅(2)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二)病因1.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林连美【摘要】目前学术界多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入手论述张仲景治疗肝虚证的特点,忽略其使用“用”“助”“调”等词的巧妙之处,并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从“腠”与肾、三焦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之理,从“腠”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脾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血气所注”之理,并举《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阳虚寒逆奔豚病为例加以说明.【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5【总页数】3页(P578-579,606)【关键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作者】林连美【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从脏腑和经络两方面入手论述了杂病的一般原则,是全书的总纲,对全书其余各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然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该篇多条原文文义未明,现不揣谫陋,针对其中原文1、2提出拙见如下。

[原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图1显示,拾遗:原文主要是从肝实证和肝虚证的治疗入手论述杂病治疗的原则。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即非张仲景原文。

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

金匮要略偶感——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偶感——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偶感——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呼吸急促或者困难的,实证容易治疗,虚证难治,病在中焦好治,病在上焦和下焦不好治疗。

真正的哮喘是虚实夹杂的,虚证越明显,越难治。

而虚证可能体现在肺脾肾三脏,尤其是肺肾明显。

第7条讲的是脉和色、四时相应,“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这句话不仅包含了脉和色相应,脉和季节相应,色和季节也相应,无论哪个不相应都不合适。

这里我想起我有一次去月子中心查房,大部分产妇都是气血亏虚之脉,比如濡脉,细数、弱脉等,也有的因为早期有刀口,可能会出现弦脉甚至紧脉。

但是大部分都是力量不强的。

那次我摸到一个产妇的脉弦滑有力,感觉脉和症不一致。

询问病史是得了急性胰腺炎后行的剖宫产,孩子还在医院呢。

此后每周查房感觉脉象逐渐平和,她自觉症状也在好转,第4周突又觉脉象弦滑加重,她也觉腹部略有不适,没有特别处置,第二天又去急诊,胰腺炎再次复发。

从这里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人,要有什么样的脉,脉症,脉时不一致就可能是病脉。

8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这里说的是天时和气候的相应,对于病情的判断很有帮助。

非其时有其气会得病,尤其是外感病。

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脉浮者在前,为寸脉浮,属于太阳表症,浮者在后,为尺脉浮,这是里虚症,属于少阴里虚。

会出现腰痛背强,肾虚不纳气等少阴里虚症。

这里我们要知道,腰痛很多都是尺脉弦紧,这大多是风寒湿痹。

如果要是腰痛伴气短的,多是肾精不足,可以出现沉脉,也可以出现浮脉。

浮脉者,浮取可得,按之无力,按之无力说明里虚,浮取可得一是有外邪,二是阳气浮于外,可以是阴虚、血虚或者阳气虚极外越,在尺脉可以是肾精不固。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

实气相抟,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金匮要略》第3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3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3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3条:“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能,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读经笔记之一:五常,是指自然风、寒、暑、湿、燥之五气,用‘气风’两字来概括。

五气运行万物,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

读经笔记之二:疾病发生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因外邪入侵而元气受损;二是气血不通;三是外伤。

读经笔记之三: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更合理。

事物的发展变化无非是外因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读经笔记之四:本条所说的疾病发生的三个情况,其实第一点和第三点说的就是外因和内因的问题,第二点其实也脱离不了内因和外因的原理,但把它分开归结成血气不通,对我们的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读经笔记之五: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一切皆有因果。

疾病也一样,疾病的发生,总有它发生的原因,或是外邪入侵,或是无气衰弱,或是刀剑所伤。

所以医生在诊断时,总离不开望闻问切。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1《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4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4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4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4条:“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进,是三焦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读经笔记之一:本条主要讲的是一些疾病产生的外因,一是外邪入侵,二是做违法的事而使心灵形体受损害,三外伤,五是房事不节,产是是饮食作息不注意。

读经笔记之二:治病好的办法就是治未病,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初生状态。

金匮要略重点

金匮要略重点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仲景三条无择三因主要内容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伤七情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外感六淫不内外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室金刃虫兽饮食跌仆立论依据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3、仲景预防学观点: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注意:治未病4、辨证要领:①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

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18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螷虫丸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0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5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金匮今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

金匮今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

金匮今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

此篇非仲景旧文也。

《伤寒论》篇首,有“辨脉”、“平脉”、“伤寒例”,人皆知出于王叔和。

《玉函经》篇首,有“证治总例”,太炎先生辨为出于六朝人。

此篇之文,亦与全书不类,盖仲景书经汉末丧乱,即便散佚,后之编次者不止叔和一人,各以己意,作为篇首耳。

今从赵氏,以下注本之例,存而释之。

每篇所标论若干首,脉证若干条,数之不能悉合,无关弘旨,略而弗斠。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此条当分三段,自问曰至惟治肝也为一段:举例以明上工治未病之理,且示肝实之治法。

自夫肝至调之为一段:言肝虚之治法。

自酸入肝至要妙也十一句,似以后人注释语掺入正文,当删。

肝虚以下为又一段,总结上两段。

今分释之。

今上工治未病一段,意谓治病须先知其传变而预防之也。

肝病传脾者,所谓木王侮土也。

先实脾者,补脾气,使不受肝之克贼也。

难经七十七难亦持此说。

然上工治未病之文,昉见《灵枢�逆顺篇》,其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灵枢所云,不过言各种疾病,当及其未生与其方衰而刺之,非谓预防传变,义与金匮、难经自异。

意者,上工治未病,盖医家自古相传之语,后贤见仁见智,解释遂有不同耳。

(脾王不受邪之王字,读如旺。

)于此须研究者,肝病是何种病,脾病是何种病,肝病又何以必传脾。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方论》必背条文65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金匮要略》第2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2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2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金匮要略》第2条:“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心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读经笔记之一:古人认为,酸入肝而用于肺,苦入心而用于肾,甘入脾而守乎中,辛入肺而用于肝,咸入肾而用于心。

读经笔记之二:酸入肝,所以肝虚则当用酸补。

读经笔记之三:助用焦苦。

苦入心补心。

用苦味药来作为辅助。

读经笔记之四: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甘补脾补中。

读经笔记之五: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脾为土,肾为水,土能克水,所以说脾能伤肾。

肾受损伤后,功能差,所以对水的代谢功能低。

其实这个五行的解释显得很复杂,倒不如说肾是先天之本,要靠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去滋养,如果脾胃功能差,就会影响到肾的功能。

读经笔记之六: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则金气不行。

这也是五行的说法。

水火相克,水枯则火旺;火能克金,肺属金,所以火旺又会伤及肺。

这解释很勉强,其实人体津液枯竭,则热盛,热盛则火气上炎而伤肺,这样的解释不是很好吗?读经笔记之七: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金克木,所以金的功能减弱,则克不住木,所以木气就盛,就会有肝病发生。

读经笔记之八: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所以说补好了脾胃,则肝病会自愈。

这个说法,倒不如‘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更好。

读经笔记之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这个‘此’,是指上文所说的‘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读经笔记之十: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虚用补法,肝实则不能用补法。

这就是说要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

读经笔记之十一: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其实这就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

读经笔记之十二:这个条文啊,什么金木水火土,肺肝肾心脾都说了,把人说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0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0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概说】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全书概论性质。

本篇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篇名含义】本篇篇名含义深刻。

脏腑主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而将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联系为一有机整体。

,病邪可由经络传入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反映于经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脏腑经络学说是《金匮要略》的理论核心,脏腑经络辨证思维统贯全书。

某脏或某腑及其经络发生病变时,临证当根据其先后缓急,着眼全局,确立相应的治则。

【整体观念】1.脏腑相关的整体观。

(见第1条)2.人与自然整体观。

(见第2条、第8条)【治未病思想】1.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病,并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既病防传,故除治疗本脏之外,兼顾未病之脏。

(见第1条)2.预防为主,已病早治。

如邪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见第2条)【四诊合参】1.望诊:望气色,望目,望呼吸形态。

(见第3条、第5条、第6条)2.闻诊:通过闻声而辨别疾病的部位及性质,为仲景诊病之特色。

(见第4条)3.问诊:(见第16条)4.切诊:(见第7条)【治病总则】1.虚实异治治则。

(见第1条)2.表里同病治则。

(见第14条)3.新久同病治则。

(见第15条)4.攻其所得治则。

(见第17条)【病因说】归纳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其他】1.疾病分类法及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特点。

(见第13条)2.“厥阳独行”的含义。

(见第10条)第1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五常:即五行。

风气:指自然界之气候。

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疢难:指疾病。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甲子:冬至之后60日,正当雨水节气。

六微:指六腑。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症,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大邪:指风邪。

小邪,指寒邪。

谷饪:指饮食。

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3、病机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0)厥阳独行:阳气上逆,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王时:指一年四季中五脏所主的当令之时,此时色、脉有相应特征。

卒(促)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症。

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出。

二、论治1、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上工: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此指治未病的脏腑。

2、表里同病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下利清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

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3、痼疾加卒病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指与病情相适应的饮食、居处等。

所恶:指患者厌恶或不适合患者的饮食、气味、居处等。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一、痉病1、刚痉与柔痉的鉴别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口噤:牙关紧闭。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2、证治: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欲作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二、湿病1、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发其汗,法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18)2、证治寒湿在表:湿家身烦痛,(无汗,)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2)三、暍病1、证治伤暑热盛: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一、白合病1、脉症与病机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

2、证治—百合病正治法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二、狐惑病1、临床表现及内服方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

甘草泻心汤主之。

(10)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中风病1、成因与辨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2、证治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寒湿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0)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一、虚劳病1、脉象总纲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平人:外形好像无病,其实是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

2、证治虚劳里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虚劳腰痛: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5)虚劳风气百疾: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6)虚劳不寐: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7)虚劳干血: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18)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一、肺痿1、证治虚热肺痿: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0)三、咳嗽上气1、证治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6)饮热迫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3)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一、证治肝郁化热: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者,奔豚汤主之。

(2)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一、病因病机: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二、证治胸痹主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3)重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4)急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7)心痛重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9)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虚寒证: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1)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3)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实热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里实兼表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9)里实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2)里实胀重于积: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1)脾虚寒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痛,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4)寒积积滞: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15)血虚内寒证: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8)十一篇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7)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证。

肾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16)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四饮与主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素盛今瘦:谓痰饮患者在未病之前身体很丰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

沥沥有声:指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治疗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5)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6)饮及脾肾: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7)微饮:指饮邪之轻微者。

下焦饮逆: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1)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3)支饮冒眩: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5)冒眩:冒,如有物冒蔽之意;眩,视物旋转。

冒眩,即头昏目眩。

随证施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35)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2)肾气亏虚: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上燥下寒水停: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

(10)十四篇水气病脉证并治四水与黄汗: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1)血分、水分与气分: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20)治法利小便、发汗: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8)风水夹热: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3)气虚阳郁:皮水为病,四肢重,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24)聂聂动:形容动而轻微。

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湿热发黄: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黄,瘀热以行。

(1)谷疸: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13)酒疸证治: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15)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19)湿重于热: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18)十六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治虚寒吐血: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14)热盛吐衄: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虚寒便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15)湿热便血: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16)瘀血: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